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一)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dāng)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fēng)水相吞吐,有坎窾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節(jié)選自蘇軾《石鐘山記》)(二)東坡《石鐘山記》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鐘山者,皆以坡語為然。余親家翁彭雪琴侍郎駐江西最久,語余云:“湖口縣鐘山有二,一在城西,濱鄱陽湖,曰上鐘山;一在城東,臨大江,曰下鐘山,下鐘山即東坡作記處。然東坡謂山石與風(fēng)水相吞吐,有聲如樂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風(fēng)水相遭,皆有噌呔鏜韉之聲,何獨茲山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則山下有洞門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瓏,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徑蜿蜒如龍,峭壁上皆枯蛤黏著,儼然鱗甲。洞中寬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層則昏黑不可辨。燭而登,其地平坦,氣亦溫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積尺許。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復(fù)寬廣,可容三人坐。壁上鐫‘丹房’二字,且多小詩,語皆可喜。如云:‘我來醉臥三千年,且喜人世無人識?!衷疲骸№耆瞬蛔R,桃花春漲洞門關(guān)?!療o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上鐘山亦中空此兩山皆當(dāng)以形論不當(dāng)以聲論。東坡當(dāng)日,猶過其門而未入其室也?!保ü?jié)選自俞樾《春在堂筆記》卷七)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上鐘山/亦中空/此兩山皆當(dāng)以形/論不當(dāng)以聲論。B.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上鐘山亦中空/此兩山皆當(dāng)以形論/不當(dāng)以聲論。C.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上鐘山/亦中空/此兩山皆當(dāng)以形論/不當(dāng)以聲論。D.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上鐘山亦中空/此兩山皆當(dāng)以形論/不當(dāng)以聲論。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元豐,皇帝的年號,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jì)年的一種名號,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后首創(chuàng)年號。始創(chuàng)年號為建元,一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B.公元前522年周景王鑄造了一套名叫“無射”的大型編鐘。無射是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因鐘聲合乎無射的意律,故用“無射”作鐘名。C.筆記,一種隨筆記錄的文體,筆記文包括史料筆記、考據(jù)筆記和筆記小說。D.丹房,指道教煉丹的地方,后指道觀;也指神仙的住所。本文指的是神仙的住所。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段(一)通過記游來發(fā)表議論的別開生面的文章,它既有記敘文寫景狀物形象生動的特點,又有議論文剖析事理,探討問題的性質(zhì)。B.文段(一)中作者用棲鶻和鸛鶴的聲音渲染了一種陰森恐怖的氣氛,使人心驚膽戰(zhàn),側(cè)面凸顯出了作者的不怕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C.文段(二)認為蘇軾只看到了下鐘山的山形似鐘,而沒看到上鐘山亦然。D.文段(二)認為蘇軾考察石鐘山,以為其得名是因風(fēng)水相吞吐而為聲,這也沒有探察到問題的根本。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燭而登,其地平坦,氣亦溫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積尺許。(2)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5.請簡要分析彭雪琴批駁蘇軾對石鐘山命名看法的思路。【答案】1.B2.A3.C4.(1)點著蠟燭攀登,地勢平坦,氣溫也溫和,蝙蝠大得像扇子,蝙蝠的干燥糞便積累了一尺多。(2)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大兒子蘇邁將要去就任饒州的德興縣的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夠看到所說的石鐘山。5.①首先指出蘇軾認為石鐘山得名的原因是山石與風(fēng)水相吞吐而發(fā)出的樂音;②接著闡述這樣的樂音不是石鐘山獨有的,評論蘇軾的理由不充分;③進而基于自己的實地游覽指出石鐘山得名的原因是其形如鐘;④然后指出蘇軾從聲音角度對石鐘山得名原因的斷定是不當(dāng)?shù)?;⑤最后揭示蘇軾沒能發(fā)現(xiàn)石鐘山真正得名原因的實質(zhì)在于觀察不深入?!窘馕觥?.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大概因為全山都是空的,就像鐘覆蓋著地面一樣,所以得到鐘這個(山)名。上鐘山也是中空的。這兩座山(的命名)應(yīng)該以形狀而論,不應(yīng)該以聲音來說?!叭珑姟笔恰案驳亍钡臓钫Z,二者不能斷開,排除CD?!耙孕巍笔恰罢摗钡臓钫Z,二者不能斷開,排除A。故選B。2.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A.“一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錯誤。一個皇帝不是只有一個年號,明朝以前皇帝常常改元。故選A。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認為蘇軾只看到了下鐘山的山形似鐘,而沒看到上鐘山亦然”錯誤,原文有“此兩山皆當(dāng)以形論,不當(dāng)以聲論。東坡當(dāng)日,猶過其門而未入其室也”,應(yīng)是作者認為蘇軾沒有看到兩座山均山形似鐘,從而錯過了探討石鐘山命名的真正原因。故選C。4.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燭”,名詞作動詞,點著蠟燭;“夜明砂”,蝙蝠的干燥糞便;“尺許”,一尺左右。(2)“舟”,乘船;“適”,到;“所謂”,所說的。5.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思路并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結(jié)合“東坡謂山石與風(fēng)水相吞吐,有聲如樂作”可概括出,首先指出蘇軾認為石鐘山得名的原因是山石與風(fēng)水相吞吐而發(fā)出的樂音;結(jié)合“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風(fēng)水相遭,皆有噌呔鏜韉之聲,何獨茲山為然乎”可概括出,接著闡述這樣的樂音不是石鐘山獨有的,評論蘇軾的理由不充分;結(jié)合“……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可概括出,進而基于自己的實地游覽指出石鐘山得名的原因是其形如鐘;結(jié)合“上鐘山亦中空。此兩山皆當(dāng)以形論,不當(dāng)以聲論”可概括出,然后指出蘇軾從聲音角度對石鐘山得名原因的斷定是不當(dāng)?shù)?;結(jié)合“東坡當(dāng)日,猶過其門而未入其室也”可概括出,最后揭示蘇軾沒能發(fā)現(xiàn)石鐘山真正得名原因的實質(zhì)在于觀察不深入。參考譯文:(一)元豐七年六月初九,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大兒子蘇邁將要去就任饒州的德興縣的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夠看到所說的石鐘山。廟里的和尚讓小童拿著斧頭,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硿硿地發(fā)出聲響。我當(dāng)然覺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蘇邁坐著小船到斷壁下面。到斷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傾斜地立著,有千尺之高,好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陰森森地想要攻擊人;山上宿巢的老鷹,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來,在云霄間發(fā)出磔磔聲響;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鸛鶴。我正心驚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fā)出,聲音洪亮像不斷地敲鐘擊鼓。船夫很驚恐。我慢慢地觀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縫隙,不知它們有多深,細微的水波涌進那里面,水波激蕩因而發(fā)出這種聲音。船回到兩山之間,將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正對著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而且有許多窟窿,把清風(fēng)水波吞進去又吐出來,發(fā)出窾坎鏜鞳的聲音,同先前噌吰的聲音相互應(yīng)和,好像音樂演奏。于是我笑著對蘇邁說:“你知道那些典故嗎?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窾坎鏜鞳的響聲,是魏莊子歌鐘的聲音。古人沒有欺騙我??!”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聽,只憑主觀臆斷去猜測它的有或沒有,可以嗎?酈道元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描述它不詳細;士大夫終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懸崖絕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沒有誰能知道;漁人和船夫,雖然知道石鐘山命名的真相卻不能用文字記載。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石鐘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記下以上的經(jīng)過,嘆惜酈道元的簡略,嘲笑李渤的淺陋。(二)蘇軾的《石鐘山記》感嘆酈道元的簡略,嘲笑李渤的淺陋,至今游覽石鐘山的人,都認為他的話是對的。我的親家公彭雪琴侍郎駐守江西時間最久,(他)對我說:“湖口縣有兩座鐘山,一座在城西,在鄱陽湖邊上,叫作上鐘山;一座在城東,面臨大江,叫作下鐘山。下鐘山就是蘇軾(游覽)作記的地方。但是蘇軾說山石與風(fēng)水相吞吐,發(fā)出的聲音像音樂演奏,這個恐怕不是這樣。天下水中的山有很多,但凡有裂縫,風(fēng)和水相遭遇,都有噌呔鏜韉的聲音,為什么只有這山(石鐘山)是這樣(命名)呢?我久住在湖口,每到了冬天水面落下,則山下有像門一樣的洞出現(xiàn)。進去洞里,里面透漏玲瓏,鐘乳石像天花散漫一樣,下垂的樣子好像要落地。小路蜿蜒曲折,像龍一樣。峭壁上都粘著干枯的蛤蜊,就像鱗甲似的。洞中寬敞,左右可以通向別的(洞穴),可以容納千人。最上層則昏沉黑暗不可辨別。點著蠟燭攀登,地勢平坦,氣溫也溫和,蝙蝠大得像扇子,蝙蝠的干燥糞便積累了一尺左右。旁邊又有小洞,像蛇一樣爬著進入,(洞)又變得寬可以容納三個人坐下。石壁上刻著‘丹房’兩個字,而且有很多小詩,語句都很好。比如寫著‘我來醉臥三千年,且喜人世無人識。又寫著‘小憩千年人不識,桃花春漲洞門關(guān)?!瘺]有年代姓名,不知道是什么人作的。大概因為全山都是空的,就像鐘覆蓋著地面一樣,所以得到鐘這個(山)名。上鐘山也是中空的。這兩座山(的命名)應(yīng)該以形狀而論,不應(yīng)該以聲音來說。蘇軾當(dāng)天,就像從門口過而沒有進入它的室內(nèi)一樣?!保?023春·山東棗莊·高二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①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節(jié)選自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材料二: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那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節(jié)選自蘇軾《石鐘山記》)6.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余于仆A碑B又以悲C夫D古書之不存E后世之謬F其傳G而莫能名者H何可勝道也哉!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浮圖:梵語,也寫作“浮屠”或“佛圖”,本意是佛或佛教徒,這里指和尚。B.陽,古代指山之南水之北,華山之陽指華山之南;“陰”則指山之北水之南。C.名,意為命名,與《蘭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為虛誕”句中的“一”用法相同。D.士大夫,是指古代中國當(dāng)官有職位的人,也指沒有做官但有聲望的讀書人。8.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門見山地說明褒禪山又叫華山,然后作者由遠及近,當(dāng)追溯了褒禪山命名的由來之后,就把筆墨轉(zhuǎn)向眼前所見的慧空禪院上來。B.作者寫距華山洞百余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況,突出“花山”二字,糾正今人讀音的錯誤,旨在為下文發(fā)表感想和議論張本。C.走出褒禪山后洞,作者慨嘆自己所到達的地方比起喜歡游覽的人,還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看自己左右的人,來到這里寫文章記錄的更少。D.“于是余有嘆焉”一句為展開議論作了帶有濃厚感情色彩的轉(zhuǎn)折。行文先從古人的行事說起,而后又回到游覽風(fēng)物上來,加以發(fā)揮議論。9.把下面兩句話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2)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項脊軒志》)10.從兩則材料中能得出做成功事情要具有什么樣的品質(zhì)?請簡要概括。【答案】6.BEH7.C8.C9.(1)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2)好久沒有見到你的身影了,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這里,很像個女孩子呀?10.(1)親身實踐;(2)敢于求索;(3)堅持不懈?!窘馕觥?.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我對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后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事,怎么能說得完呢?“于仆碑”是介賓結(jié)構(gòu),后面都是由“仆碑”生發(fā)到感慨;且“又”一般放在下句句首,因此可在賓語“仆碑”后B處斷句;“悲夫古書之不存”是動賓結(jié)構(gòu),“悲”的賓語是“古書之不存”,可在其后E處斷句;“而”是連詞,連接“后世之謬其傳”和“莫能名者”,中間不斷開,“者”代指……的事,“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作“何可勝道也哉”的主語,主語較長,可在“者”后H處斷開。故在BEH處斷句。7.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及文言一詞多義的能力。C.錯誤,名,名詞作動詞,命名。/一,數(shù)詞意動用法,把……等同。句意:后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故選C。8.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然而看看自己左右的人,來到這里寫文章記錄的更少”錯,“左右”指左右石壁,而非左右的人;“記”指石壁上的題記,而非寫文章記錄。故選C。9.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非?!保峭瑢こ?;“觀”,景觀;“險遠”,形容詞作名詞,險阻、僻遠的地方。(2)“若”,你;“竟日”,整天;“類”,像。10.本題考查學(xué)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1)《游褒禪山記》中王安石通過親自游覽褒禪山的后洞而引發(fā)感悟,《石鐘山記》中蘇軾親自在月夜乘船到絕壁下探究石鐘山得名的原因,并得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結(jié)論,都體現(xiàn)出親身實踐的重要性;(2)《游褒禪山記》中王安石他們在火把還能照明時就退出來,留下了遺憾,并由此感慨“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石鐘山記》中蘇軾自己乘船到絕壁下探究到石鐘山得名的原因,并分析“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他們都體現(xiàn)出敢于求索的精神;(3)《游褒禪山記》中王安石游覽后洞時發(fā)現(xiàn)“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石鐘山記》中蘇軾對于石鐘山得名的原因并不輕信,而是不斷探索,最終找到了得名的真正原因。他們都體現(xiàn)出堅持不懈的精神。參考譯文:材料一: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dāng)初在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為這個緣故,后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F(xiàn)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弟子在其墓旁蓋的屋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陽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只有從勉強能認得出的地方還可以辨識出“花山”的字樣。如今將“華”讀為“華實”的“華”,大概是讀音上的錯誤。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涌出,在這里游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jīng)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探究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后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也就更加奇妙。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庇谑牵缓枚几顺鰜?。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洞內(nèi)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游人就更少了。當(dāng)決定從洞內(nèi)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xù)照明。我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來,而未能極盡游洞的樂趣。對于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持,也不能到達??墒?,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這難道誰還能譏笑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獲。我對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后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事,怎么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學(xué)者不可不深入思考并謹(jǐn)慎地援用資料的緣故。材料二: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聽,只憑主觀臆斷去猜測它的有或沒有,可以嗎?酈道元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描述它不詳細;士大夫終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懸崖絕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沒有誰能知道;漁人和船夫,雖然知道石鐘山命名的真相卻不能用文字記載。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石鐘山命名的真相。我之所以記下以上的經(jīng)過,嘆惜酈道元的簡略,嘲笑李渤的淺陋。(2023春·云南玉溪·高二云南省玉溪第三中學(xué)校考階段練習(x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選自蘇軾《石鐘山記》)文本二:游石鐘山記(清)章潢九江湖口縣有石鐘山。酈道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fēng)鼓浪,水石相搏,響若洪鐘,因受其稱。唐李渤始訪其遺跡,得雙石于潭上,扣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宋蘇文忠以陋其言,嘗因夜月乘舟造絕壁,上下聞有大音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回至港口。有大石當(dāng)中流,空中而多竅,與風(fēng)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周文忠公亦嘗游其處,而其所錄上下鐘山之景為頗詳。嘗疑其論之不一。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學(xué)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詣北鐘山。山皆大石,側(cè)立于江濱,高可千余丈。左有觀音閣,閣有小軒,適臨鐘石之上。老人與寺僧宏綜指予曰:此北鐘山也,山以是名。乃由閣后履嶄巖,觸荊榛,蛇行而上。有亭曰“白云”,蓋頂也,僅可容二三人。憑闌一望,小孤、五老、香爐、二祖、五祖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來而清,湖水西出而濁,或匯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灝瀚汪洋無際,遠涵天碧,近漾嵐光。悠然之景,可以游覽得,而不可以筆舌狀。返而登岸,徑造鐘石之下,俯而觀之,石皆罅穴,水落風(fēng)息,不能鐘鳴。九江復(fù)回,與進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處,風(fēng)怒浪急,舟不能艤①。乃上閣之小軒聆之誠噌吰如洪鐘然余石無此聲。酈元之記,蘇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次日,詣南鐘山,山下亦有觀音閣,臨大江。左右石壁如北鐘山,其景則不如,右石中缺十余丈。老人寺僧曰,此南鐘石也。蘇公有記刻其上。正統(tǒng)十四年己已,石裂而仆于水,形跡尚新。詳察南北諸石,下俱穴竅,風(fēng)水搏之,皆能有聲,何獨此石以鐘名?蓋諸石負土而側(cè)立,下虛而背實,故其音濁。惟此石突然于水中,中空而下虛,故其音如洪鐘焉。李渤乃欲以斧斤考擊而辨其清濁,則疏矣。然疑蘇公當(dāng)時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者。楊次山所謂“真山從作假山看”者,正此謂也。且遇恐即回,南鐘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見稱于文?!咀ⅰ竣倥湥捍豢堪丁?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乃A上B閣C之D小E軒F聆G之H誠I噌J吰K如L洪M鐘N然0余P石Q無R此S聲1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言,指記載、描述,與《氓》中“靜言思之,躬自悼矣”的“言”意思相同。B.一,指一致、相同,與《蘭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為虛誕”的“一”意思不相同。C.履,指登上、踏上,與《過秦論》中“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履”意思相同。D.疏,指疏漏、粗陋,與《屈原列傳》中“王怒而疏屈平”的“疏”意思不相同。1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中,作者指出做事不能憑主觀臆斷,他肯定了酈道元的觀點但又嘆其太簡略,否定了李渤的觀點并譏笑其淺陋。B.文本二開頭概述了《石鐘山記》中酈道元、李渤、蘇軾關(guān)于石鐘山得名的情況后,又寫了周文忠的相關(guān)記載及疑慮。C.關(guān)于石鐘山得名的緣由,蘇軾和章潢都反對李渤的做法,但都認同酈道元關(guān)于石鐘山聲如洪鐘的記載。D.兩文本分別寫了北石鐘山和南石鐘山上的觀音閣,前者寫從閣開始登山,后者寫在閣邊觀景;北山的風(fēng)景要比南山好。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2)惟此石突然于水中,中空而下虛,故其音如洪鐘焉。15.文本二中,作者對于蘇軾實地探訪考究石鐘山得名一事持有怎樣的態(tài)度?持有這種態(tài)度的理由是什么?請簡要分析?!敬鸢浮?1.FHO12.A13.D14.(1)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石鐘山命名的真相。(2)只有這座山石突地矗立在水里,中間和下面都是空的,因此那聲音像洪鐘一樣。15.作者認為蘇軾的觀點的確可以解釋石鐘山得名的緣由;因為蘇軾的文章中沒有見到南鐘山的景色,故作者認為蘇軾可能沒有到南鐘山?!窘馕觥?1.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于是來到閣中的小軒上,聆聽,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鐘鼓的聲音,其他的石頭都沒有這樣的聲音?!澳松祥w之小軒”,“閣之小軒”作“上”的賓語,其后斷開,即F處;“聆之”,“之”作“聆”的賓語,其后斷開,即H處;“余石無此聲”,“余石”作本句的主語,其前斷開,即O處。故在FHO三處句讀。12.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文一詞多義的能力。A.“意思相同”錯誤?!办o言思之,躬自悼矣”的“言”,助詞,無實義;句意:靜下心來細細想,獨自傷神淚暗拋。B.正確?!肮讨凰郎鸀樘撜Q”的“一”,把……等同;句意:本來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C.正確。“履至尊而制六合”句意:登上皇帝的寶座來統(tǒng)治天下。D.正確?!巴跖枨健钡摹笆琛?,疏遠;句意:大王很生氣,因此開始疏遠屈平。故選A。13.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前者寫從閣開始登山”錯誤。從蘇軾《石鐘山記》“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等處來看,并沒有登山的相關(guān)描寫。故選D。14.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陋”,淺陋;“考擊”,敲打;“其實”,它的真相;(2)“突然”,突兀的樣子;“虛”,空的;“故”,所以。15.本題考查學(xué)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由“酈元之記,蘇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可知,作者認為蘇軾的觀點的確可以解釋石鐘山得名的緣由;由“然疑蘇公當(dāng)時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者。楊次山所謂‘真山從作假山看’者,正此謂也。且遇恐即回,南鐘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見稱于文”可知,因為蘇軾的文章中沒有見到南鐘山的景色,故作者認為蘇軾可能沒有到南鐘山。參考譯文:文本一: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聽,只憑主觀臆斷去猜測它的有或沒有,可以嗎?酈道元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描述它不詳細;士大夫終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懸崖絕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沒有誰能知道;漁人和船夫,雖然知道石鐘山命名的真相卻不能用文字記載。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石鐘山命名的真相。我之所以記下以上的經(jīng)過,嘆惜酈道元的簡略,嘲笑李渤的淺陋。文本二:九江湖口縣有一座石鐘山。酈道元認為石鐘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風(fēng)振動波浪,水和石頭互相拍打,發(fā)出的聲音好像大鐘一般。于是授予它這個稱呼。唐代李渤才訪求石鐘山的舊址。在深潭邊找到兩塊山石,敲擊它們,聆聽它們的聲音,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清脆而響亮。北宋的蘇軾因為對這話有懷疑,曾經(jīng)在有月亮的夜晚乘著小舟來到峭壁下,聽到有宏大的聲音發(fā)自水面上,聲音洪亮像鐘鼓的聲音連綿不斷。駕船的人非常害怕,回到渡口。有一塊巨大的石頭在水中,中間是空的,有很多孔,和風(fēng)聲水聲相互呼應(yīng),發(fā)出窾坎鏜鞳的聲音,同先前鐘鼓的聲音相互應(yīng)和。周文忠公也曾經(jīng)游覽過這里,并且他描寫上鐘山的景物很是詳細,曾疑惑為何這些(有關(guān)鐘山得名原因)說法不一致。今年秋天七月十六,因為督學(xué)到了縣邑,于是帶著老人高嵩等到北鐘山去。山上都是大石,立在江邊,高的大約有一千多丈,左面有觀音閣,閣中有小軒,正好在鐘石之上。高嵩和寺中僧人宏鋐指著對我說:這就是北鐘山,山就是因為這個而命名的。于是就從閣后踏著高峻的山崖,深入灌木叢生的地方,像蛇一樣蜿蜒而上。有個亭子叫做“白云亭”,原因是亭子在山頂,僅可容納二三個人。憑著欄桿遠望,小孤、五老、香爐、二祖、五祖諸峰,如同環(huán)抱在一起,都像屏風(fēng)一樣列在山的左右,從南面來的江水清澈,向西流去的江水渾濁,有的匯聚于此,然后注入大海。廣闊的大海無邊無際,在遠處與長天一色,在近處和山間的光彩一起蕩漾。悠然的風(fēng)光,能在游覽時體驗到,很難用筆墨來形容。返回登岸,徑直來到鐘石下面,俯下身子觀察,石頭都是空穴,因為水位下落風(fēng)停息了,所以沒有發(fā)出鐘鼓的鳴聲。從九江又回來,與進士梅君愈以及老人乘著舟到這個地方,狂風(fēng)怒號波濤洶涌,舟不能靠岸。于是來到閣中的小軒上,聆聽,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鐘鼓的聲音,其他的石頭都沒有這樣的聲音。酈元的記載,蘇公之辯解,的確可以破解千古疑惑了。第二天,到了南鐘山,山下也有觀音閣,臨靠大江。左右石壁和北鐘山一樣,但景色不如北鐘山,右面的石頭少十多丈。老人和寺中的僧人說,這就是南鐘石也。蘇公有記刻在上面。正統(tǒng)十四年己已,石頭裂開倒在水中,痕跡尚且很新。仔細的觀察南北的石頭,石頭面下都有窟窿,風(fēng)水擊打在上面,都可以發(fā)出聲來,為什么只有這個石頭用鐘來命名呢?大概是其他的石頭背靠著土側(cè)立,下面是空的而后面是實的,所以發(fā)出的聲音渾濁,只有這座山石突地矗立在水里,中間和下面都是空的,因此那聲音像洪鐘一樣。李渤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辨別石鐘山聲音清澈或渾濁的原因,就淺陋了。但是懷疑蘇公當(dāng)時所游覽是港口,稍微偏南的風(fēng)景,才有好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一樣的石頭,陰森森地想要向人撲去。楊次山所說的“真山從作假山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況且遇到害怕的事就回去了,南鐘山恐怕還沒有到,所以南鐘山的景色沒有在他的文中見到。(2012·上?!そy(tǒng)考二模)閱讀下文,回答下列小題。游石鐘山記(明)羅洪先昔酈氏注《水經(jīng)》,載石鐘山,以為風(fēng)起微波,激石有聲,不詳其故。東坡夜艤漁舟山上,聽其所以鳴者,本石多竅,遂為辯,以補其遺。丙午春,余過湖口。臨淵上下,兩山皆若鐘形,而上鐘尤奇。是時水未漲,山麓盡出。緣石以登,若伏軾昆陽,旌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則縱觀咸陽,千門萬戶,羅幃繡幕,掩映低垂。入其中,猶佛氏言海若獻琛,珊瑚珠貝,金光碧彩,錯出于驚濤巨浪,莫可辨擇。睇而視之,垂者磬懸,側(cè)者筍茁,缺者藕折,環(huán)者玦連。自吾棲巖穴以來,攀危歷險,未有若是奇者矣。夫音固由窾以出,茍實其中,亦復(fù)喑然。故鐘之制,甬則震,弇則郁。是石鐘者,中虛外窾為之也。虛者大,窾者小,故出之有余,而應(yīng)且遠。今夫甕盎罌卣,均虛器也。注之水,則甕盎不若罌卣之聲,此中外大小之驗也。東坡艤涯,未目其麓,故猶有遺論。嗚呼!石本無聲,虛猶足以召之,又況人之心乎?是石當(dāng)彭蠡入江處,眾流迸馳,湍回洑射,日刔月消。石雖堅,不勝其力之久,故其形亦備鉆研磨刮之工,瑩瑩如玉。其未入于水者,色黯理疏,頑悍而輪囷,略不相肖。然則風(fēng)靡波蕩,其亦有助于石,而致虛者固有道耶。因記以俟好古者。16.蘇軾與本文作者在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上有不同的看法是因為。17.對“石雖堅,不勝其力之久,故其形亦備鉆研磨刮之工,瑩瑩如玉?!币痪淅斫庹_的一項是A.石頭即使堅固,也禁不?。ㄋ╅L久的外力,所以它的外形也具備鉆研磨刮的巧飾,晶瑩如玉。B.石頭雖然堅固,但禁不?。ㄋ╅L久的外力,所以它的外形也像具備鉆研磨刮的巧飾,晶瑩如玉。C.石頭雖然堅固,但它不會勝過(水)長久的外力,所以它的外形也經(jīng)由人工鉆研磨刮的巧飾,晶瑩如玉。D.石頭即使堅固,也超不過(水)長久的外力,所以它的外形也經(jīng)由人工的鉆研磨刮,晶瑩如玉。18.對“垂者磬懸,側(cè)者筍茁”一句中的加點字進行賞析。19.從本文作者、蘇軾等人對石鐘山命名原因的探討中你受到哪些啟發(fā)?(至少寫出三點)【答案】16.觀察角度不同17.B18.“磬、筍”名作狀,像磬一樣,像竹筍一樣,用各種比喻生動地展示了石鐘山內(nèi)里千姿百態(tài)溶洞狀態(tài)。19.目見耳聞,實踐精神;敢于挑戰(zhàn)前人,質(zhì)疑精神;探究精神。【解析】16.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概括文意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審清楚題干的要求,如本題問的是蘇軾與本文作者在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上有不同的看法的原因,然后到文中找出作者和蘇軾探詢石鐘山為何命名的文字,理解其意思,概括二人看法不同的原因。先看蘇軾,第一段和第二段說到“東坡夜艤漁舟山上,聽其所以鳴者,本石多竅,遂為辯”“東坡艤涯,未目其麓,故猶有遺論”,意思是“蘇東坡夜里駕著漁船??吭谑娚较?,聽到了水拍打石頭發(fā)出的響聲,探究原因是石頭有很多窟窿,于是寫了說明真相的文章”“東坡駕船停靠在水邊,沒能看到山腳的景象,所以他的文章還留有遺憾”,蘇軾是停靠在水邊聽到響聲,看到石頭有很多窟窿,所以認為石鐘山就此為名。再看作者,第二段說“緣石以登”“稍深”“入其中”,這說明作者一步步進入洞中,第三段說“是石鐘者,中虛外窾為之也。虛者大,窾者小,故出之有余,而應(yīng)且遠……”,意思是“這石鐘的聲音,是山的內(nèi)部是空的、外面有石洞而形成的。石洞小,所以聲音就能順利的出來,而且聲音傳得遠……”,這是作者認為其為石鐘山的原因。由此可知,二人觀點之所以不同,是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17.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翻譯能力?!半m”,雖然;“不勝”,禁不住;“其力之久”,定語后置句,應(yīng)為“水長久的外力”;“故”,所以;“備”,具備。A.“雖”翻譯為“即使”錯誤;C.“不勝”翻譯為“不會勝過”錯誤;D.“雖”翻譯為“即使”錯誤,“不勝”翻譯為“超不過”錯誤。故選B。18.本題考查學(xué)生鑒賞品味語言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審清楚題干的要求,如本題“對‘垂者磬懸,側(cè)者筍茁’一句中的加點字進行賞析”,然后回歸文本,理解該句的意思,分析該句描述的對象,再理解加點字的意思,分析其呈現(xiàn)出對象什么特點。“垂者磬懸,側(cè)者筍茁”意思是下垂的好像磬兒懸掛在空中,傾斜的好像竹筍茁壯地露出地面,這兩句描述的對象是石鐘山洞內(nèi)里的溶洞形態(tài),“磬”本意為鐘磬,形容的是下垂的形態(tài),“筍”本意為竹筍,是形容旁出之姿,這里使用比喻的修辭,且“磬”“筍”屬于名詞作狀語,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千姿百態(tài)的溶洞狀態(tài)。19.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審清楚題干的要求,如本題“從本文作者、蘇軾等人對石鐘山命名原因的探討中你受到哪些啟發(fā)”,然后圈出這些人是如何探討石鐘山命名原因的,在探尋的過程中存在怎樣的不足,正確的做法應(yīng)該是什么。如第一段提到“昔酈氏注《水經(jīng)》,載石鐘山,以為風(fēng)起微波,激石有聲,不詳其故。東坡夜艤漁舟山上,聽其所以鳴者,本石多竅,遂為辯,以補其遺”,意思是“從前酈道元為《水經(jīng)》作注,記載了石鐘山,認為是風(fēng)吹起了微波,拍擊石頭發(fā)出聲音,但沒有詳細說明原因。蘇東坡夜里駕著漁船??吭谑娚较拢牭搅怂拇蚴^發(fā)出的響聲,探究原因是石頭有很多窟窿,于是寫了說明真相的文章,以彌補酈道元的疏忽”,由此可知,要想知道事情的真相,應(yīng)該實地考察,有實踐的精神,且要能夠挑戰(zhàn)前人,能質(zhì)疑前人;如第三段“東坡艤涯,未目其麓,故猶有遺論”,意思是東坡駕船??吭谒叄瑳]能看到山腳的景象,所以他的文章還留有遺憾,由此可知,要想知道事情的真相,不但要耳聞,還要眼見,同樣是要敢于挑戰(zhàn)前人,有探究的精神。【點睛】參考譯文:從前酈道元為《水經(jīng)》作注,記載了石鐘山,認為是風(fēng)吹起了微波,拍擊石頭發(fā)出聲音,但沒有詳細說明原因。蘇東坡夜里駕著漁船??吭谑娚较?,聽到了水拍打石頭發(fā)出的響聲,探究原因是石頭有很多窟窿,于是寫了說明真相的文章,以彌補酈道元的疏忽。丙午年春,我經(jīng)過湖口。沿著湖岸上下行走,發(fā)現(xiàn)兩座山的形狀都像鐘,而上鐘山尤為奇特。這時湖水還沒有上漲,山腳全都顯露出來。攀著石頭往下走,好像乘著車子巡視昆陽城,旗幟矛戟等,密密地排列著。稍微深一點的地方,就好像在深入地觀看咸陽城,千門萬戶前都低低地垂掛著繡花的帷幕。進入洞中,好像佛家說的海神若在向人奉獻珍寶,珊瑚珍珠,閃爍著金光綠彩,在驚濤巨浪中參差交錯地顯現(xiàn),人無法辨別。細細地觀看,下垂的好像磬兒懸掛在空中,傾斜的好像竹筍茁壯地露出地面,缺損地好像是蓮藕被折斷了,環(huán)狀的好像是玉玦的缺口被接上了。自從我棲息在巖洞中以來,攀登、經(jīng)歷了種種危險,沒有看到過這樣奇異的景色。那蘇軾聽到的聲音固然是從石洞中出來的,但假如這洞壁是實心的,那聲音也是喑啞的。所以鐘的形制,像桶一樣的,聲音就會激揚,像弇一樣口小中寬的聲音就阻滯。這石鐘的聲音,是山的內(nèi)部是空的、外面有石洞而形成的。石洞小,所以聲音就能順利的出來,而且聲音傳得遠。如今那甕盎罌卣等,都是里面空的器皿。注入水,那么甕盎的聲音不如罌卣等清亮,這就是“中虛外窾”與形制大小不一,聲音也不一樣的證明。東坡駕船??吭谒?,沒能看到山腳的景象,所以他的文章還留有遺憾。??!石頭本來是沒有聲音的,里面空了就足以有潮水的聲音,又何況是人心呢?這石鐘山處在彭蠡湖入江處,大水急速地流動,湍急地回旋沖擊,每天每月地侵蝕著石頭。石頭即便堅硬,也禁不住水流沖擊時間之長,所以它的形狀就像人工鉆研打磨一樣,像玉一樣晶瑩。那些沒有浸入水中的部分,顏色發(fā)暗紋理粗疏,棱角分明,形體碩大,與水下的部分一點也不像。既然這樣,那就可見風(fēng)吹浪打,也有助于石頭,從而導(dǎo)致它內(nèi)部空虛,本來就是有規(guī)律的。因此我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記錄下來,等待那些好古的人前往探訪。(2022春·福建三明·高二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一)國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飲食與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終南;而都邑之麗山者,莫近于扶風(fēng)。以至近求最高,其勢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嘗知有山焉。雖非事之所以損益,而物理有不當(dāng)然者。此凌虛之所為筑也。方其未筑也,太守陳公杖履逍遙于其下。見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墻外而見其髻也。曰:“是必有異?!笔构よ徠淝盀榉匠?,以其土筑臺,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臺之高,而以為山之踴躍奮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虛?!币愿嫫鋸氖绿K軾,而求文以為記。軾復(fù)于公曰;“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露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竄伏方是時,豈知有凌虛臺耶?廢興成毀相尋于無窮則臺之復(fù)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于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則過矣。蓋世有足侍者,而不在乎臺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為之記。(蘇軾《凌虛臺記》,有刪改)(二)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博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dāng)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fēng)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蘇軾《石鐘山記》)2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廢興成毀/相尋于無窮/則臺之復(fù)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B.廢興成毀相尋/于無窮/則臺之復(fù)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C.廢興成毀/相尋于無窮/則臺之復(fù)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D.廢興成毀相尋/于無窮/則臺之復(fù)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21.下列對文中加點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守是秦朝至漢朝時期對郡守的尊稱。隋初存州廢郡,以州刺史代替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的官名,僅僅用做刺史或知府的別稱。B.從事,官名,泛指一般屬官。作者當(dāng)時在鳳翔府任簽書判官,是太守陳公的下屬。這與“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中“從事”的意義相同。C.丁丑,即農(nóng)歷六月九日,我國古代將十地支與十二天干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以此來紀(jì)年、月、日、時,近世也用于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辛亥革命”。D.士大夫,古時指當(dāng)官有職位的人,亦指沒有做官但有聲望的讀書人?!笆俊钡碾A層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出現(xiàn),泛指有一定才能的民間人才。2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凌虛”即升向高空之意。站在凌虛臺上恍然間讓人不知道臺的高度,錯以為山是踴躍迅速長出來的,這就是陳公命名凌虛臺的原因。B.蘇軾父子夜游石鐘山,通過親身考察發(fā)現(xiàn)其“水聲如鐘”,這與酈道元“水石相搏,聲如洪鐘”的說法相似,石鐘山應(yīng)是以聲得名。C.選文一作者從都城建造的位置入手,點明飲食起居都與山接近,況且四周山莫高于終南城莫近于扶風(fēng),借此勸諫太守不可勞民傷財,隨意筑臺。D.選文二作者描寫了石鐘山的夜景,大石如猛獸奇鬼,聲音令人毛骨悚然“心動欲還”。陰森恐怖之景也是士大夫“不肯夜泊絕壁之下”的原因。23.把下列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雖非事之所以損益,而物理有不當(dāng)然者。此凌虛之所為筑也。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24.古人為文,講究章法,請分析兩則選文在章法上的相似之處?!敬鸢浮?0.A21.C22.C23.①雖然不是事情得失的原因,但是按事物的道理卻不該是這樣。這就是凌虛臺修筑的原因。②然而見識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己認為得到了它的真實原因。24.兩篇選文的章法嚴(yán)密,均是先敘后議,因事說理?!窘馕觥?0.本題考查學(xué)生準(zhǔn)確斷句的能力。句意:興盛和衰敗交替無窮無盡,那么高臺(會不會)又變成長滿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預(yù)料的?!坝跓o窮”在句中是“相尋”的狀語,意為“無窮無盡地交替”,中間不可斷開,排除BD?!盎牟荨痹诰渲惺恰耙疤铩钡亩ㄕZ,表示“長滿荒草的野地”,中間不可斷開。若斷在后面,則“野田”變成了“皆不可知也”的主語,不符合常理,排除C。故選A。21.本題考查學(xué)生識記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能力。C.“我國古代將十地支與十二天干依次相配”錯誤。是十天干十二地支,干支相配只適用于紀(jì)年、日。紀(jì)月、時只用地支。故選C。22.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勸諫太守不可勞民傷財”屬無中生有。句中表達作者觀點的語句是“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于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則過矣。蓋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臺之存亡也?!本渥邮歉袊@人事萬物的變化無常,指出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而應(yīng)該去探求真正可以永久依靠的東西。故選C。23.本題考查學(xué)生準(zhǔn)確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①得分點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GB/T 22924-2024復(fù)合肥料中縮二脲含量的測定
- 石油天然氣工程內(nèi)部承包協(xié)議示范文本
- 商業(yè)合作合同樣本
- 廠房租賃合同的樣式參考
- 汽車質(zhì)押擔(dān)保借款合同書
- 旅游產(chǎn)品銷售代理協(xié)議
- 香港與境外股市投資服務(wù)協(xié)議書
- 共同研發(fā)軟件合同書樣本
- 2024年設(shè)備借條范本正規(guī)
- 2022年學(xué)校意識形態(tài)自查報告6篇
- 2024-2025學(xué)年七年級上學(xué)期數(shù)學(xué)期中模擬試卷(蘇科版2024)(含答案解析)
- 軍事理論(2024年版)學(xué)習(xí)通超星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
- 海爾智家財務(wù)報表分析報告
- 2024年急性胰腺炎急診診治專家共識解讀課件
- 2024年連南瑤族自治縣綠連林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HSE培訓(xùn)矩陣(共79張)
- 民辦幼兒園成本核算表
- 第八章_噪聲控制技術(shù)——隔聲
- 國旗下校長關(guān)于誠信考試的講話稿
- 急性胰腺炎ppt課件
- 廣告設(shè)計制作框架合同協(xié)議書范本詳細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