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fh第十一章漢語語法研究的歷史、現(xiàn)狀和展望zpc研究報告_第1頁
lfh第十一章漢語語法研究的歷史、現(xiàn)狀和展望zpc研究報告_第2頁
lfh第十一章漢語語法研究的歷史、現(xiàn)狀和展望zpc研究報告_第3頁
lfh第十一章漢語語法研究的歷史、現(xiàn)狀和展望zpc研究報告_第4頁
lfh第十一章漢語語法研究的歷史、現(xiàn)狀和展望zpc研究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一章漢語語法研究的歷史、現(xiàn)狀和展望

一、中國語法學史簡介(一)中國語法學的歷史分期1、漢語語法學的草創(chuàng)時期(1898-1936)2、漢語語法學的探索時期(1936-1949)3、漢語語法學的描寫時期(1949-1976)4、漢語語法學的創(chuàng)新時期(1976-今)(一)漢語語法學的草創(chuàng)時期漢語語法學草創(chuàng)時期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以《馬氏文通》為代表的古代漢語語法研究階段;二是以《新著國語文法》為代表的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階段。(1)馬建忠《馬氏文通》馬建忠(1845-1900),字眉叔,江蘇丹徒人?!恶R氏文通》1898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黎錦熙與《新著國語文法》黎錦熙(1890—1978),字劭西,湖南湘潭人。1920年起任北京高師國語文法課教員,曾先后擔任過北京女子師大,北京大學、燕京大學等校教授,1945年起任北京師大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并兼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總主任。從事語文教學和研究工作近七十年,在語音、音韻、語法、修辭,漢語史、辭典編纂、文字改革與推廣普通話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和豐富的著述。(二)漢語語法學的探索時期(1)中國文法革新討論這次文法革新的發(fā)端是1938年10月19日上?!墩Z文周刊》15期上刊登其主編陳望道《談動詞和形容詞的區(qū)別》一文,在討論方言文法時偶而涉及一般文法體系的缺點。隨后,在陳氏鼓動下,一些語言學家開始就語法革新問題展開討論。討論的焦點問題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否可以建立一個通用于文言和語體的國文法新體系。二是究竟實行一線制還是雙軸制?這實際上就是涉及到漢語詞類能不能分,怎么分以及是否要把詞類和句子成分區(qū)分開來的問題。三是劃分詞類的標準是什么?在這個問題上最有創(chuàng)見,也最有貢獻的是方光燾提曲的“廣義形態(tài)”說和陳望道補充修訂后提出酌“功能”說。(2)王力與《中國現(xiàn)代語法》、《中國語法理論》王力,字了一,廣西博白人(1900~1986年)。從小因家貧失學,未能上中學,曾在家鄉(xiāng)當小學教員,23歲入上海南方大學,次年入上海國民大學,26歲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27歲赴法留學,入巴黎大學專攻實驗語言學,以論文《博白方言語音實驗錄》獲法國文學博士學位。1932年回國,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燕京大學講師,主要講述語言學、語音學及中國音韻學,同時繼續(xù)進行漢語語法研究。1939年后在西南聯(lián)大講授普通語音學,中國現(xiàn)代語法及詩法。抗戰(zhàn)勝利后,任中山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創(chuàng)辦語言系。1947年任嶺南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解放后,任中山大學語言系主任,全國高校院系調(diào)整后任北京大學中文系副主任、教授,兼漢語教研室主任,并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委員,兼語言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王力長期從事漢語研究和教育工作。出版專著二十余種,發(fā)表論文一百二十余篇?!吨袊F(xiàn)代語法》和《中國語法理論》是孿生的姐妹篇,原為作者1938年秋在西南聯(lián)大時的講義,后接受聞一多建議,“把它分為兩部,一部專講規(guī)律,一部專談理論,相輔相承(自序)”。書成1938年冬至1940年夏。商務印書館出版,出版日期分別為《語法》上冊1943年1月,下冊1944午8月;《理論》上冊1944年9月,下冊1945年10月。呂叔湘與《中國文法要略》呂叔湘,江蘇丹陽人,生于1904年,1926年畢業(yè)于國立東南大學外國語文系。曾在丹陽縣立中學、蘇州中學,安徽省第五中學等任教,1936年赴英留學,先后在牛津大學人類學系,倫敦大學圖書館學科就學。1938年回國,先后任云南大學文史系副教授、華西協(xié)和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金陵大學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兼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開明書店編輯。1950年至1952年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952年起任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兼《中國語文》雜志編委,主編?!吨袊姆ㄒ浴飞暇?942年初版,中、下卷1944年初版,由商務印書館發(fā)行;1954年合為一本修改再版。《要略》不重理論的說明,而重規(guī)律的揭示;不重體系的構擬,而重事實的描述;從而開創(chuàng)了描寫語法的一代學風,也是迄今為止對漢語句法全面進行語義分析的唯一著作。高名凱與《漢語語法論》高名凱(1911—1965年),福建省平潭縣人。1935年畢業(yè)于燕京大學哲學系,1936年赴法國,入巴黎大學專攻語言學,1940年畢業(yè)獲博士學位。1941年任燕京大學國文系助教,講師,1942年任北京中法漢學研究所研究員,1945年起任燕京大學國文系教授、系主任。1952年后一直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語言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高氏的學術活動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解放前主要從事漢語語法研究;解放后主要從事普通語言學理論研究?!稘h語語法論》1948年初版,1957年修改重版。(三)漢語語法學的描寫時期一、代表人物和著作趙元任與《北京口語語法》趙元任(1892—1982),江蘇常州人。從南京江南高等學校畢業(yè)后,1910年獲國家獎學金到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理論科學和數(shù)學,選修語言學。19l4年畢業(yè)后在哈佛大學從事哲學研究工作,1918年完成哲學博士論文《論連續(xù)性——方法論的研究》,1920年回國在清華大學教物理,1921年回哈佛大學教哲學和中文,同時系統(tǒng)學習語言學。

1925年到清華大學教中國音韻學和音樂,1924-1938年任中央研究院語言學部主任和語言調(diào)查指導,1941年再次到哈佛大學教書,1945年任美國語言學會會長,1947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東方語言和語言學教授,1960年任美國東方學會會長。后為美籍華人。

趙元任不僅是著名的語言學家,而且是著名的翻譯家,音樂家和教育家。在語法研究方面,1968年出版《漢語口語語法》(呂叔湘譯,國內(nèi)1979年出版),在國內(nèi)外影響極大,另外還有《語言問題》(1959年)等?!侗本┛谡Z語法》原是用英文寫成,全名為:MandarinPrimer,AnIntensiveCourseinSpokenChinese”(中譯名:《國語入門》),1948年由哈佛大學出版,后由趙氏學生李榮編譯成漢語,先用《國語語法綱要》之名于1951年分期刊于《新建設》和《光明日報》,1952年5月由開明書店正式出版,改名為《北京口語浯法》。該書是全面系統(tǒng)地運用美國描寫語法學派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漢語語法的第一部專著,不僅構擬了一個嶄新的漢語語法體系,而且在方法論上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成為漢語描寫語法學派的奠基石。丁聲樹等《現(xiàn)代漢語語法講話》該書是個集體合作的產(chǎn)物,曾以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語法小組名義于1952.7—1953.11從《中國語文》創(chuàng)刊號起連載,當時題名為《語法講話》,發(fā)表后引起很大反響,后參考各方面意見,經(jīng)過近十年修訂,直到1961年12月才由商務印書館正式出單行本,改名為《現(xiàn)代漢語語法講話》,同時取消原“語法小組”名義,由參加編寫者個別署名,他們是丁聲樹,呂叔湘,李榮、孫德宣,管燮初、傅婧、黃盛璋、陳治文等八位。該書深受結構主義語法理論影響,不少觀點采用趙元任《北京口語語法》中的說法,但是它又不完全拘泥于結構主義語法,而是尊重語言事實,適當?shù)匚諅鹘y(tǒng)語法的一些長處,努力摸索適合于分析漢語語法的新路子,體系比較完整、嚴密,分析也細致、深刻,達到了相當高的學術水平。在漢語語法學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該書后來由實藤秀惠、北蒲藤郎合譯為日語,書名改為《中國文法講話》。這一時期比較有影響的著作還有:呂叔湘朱德熙《語法修辭講話》呂叔湘《語法學習》張志公《漢語語法常識》黎錦熙劉世儒《漢語語法教材》陸志韋《北京話單音詞詞匯》陸志韋等《漢語構詞法》胡附文煉《現(xiàn)代漢語語法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暫擬漢語語法教學系統(tǒng)》重要論文:朱德熙《說“的”》(《中國語文》1961)《論句法結構》(《中國語文》1962)朱德熙、盧甲文、馬真《關于動詞、形容詞“名物化”問題》(《北京大學學報》1961,4)呂叔湘《關于“語言單位的同一性”等等》(《中國語文》1961)《說“自由與粘著”》(《中國語文》1962,1)這些屬于漢語描寫語法的重要論文的發(fā)表,震動了國內(nèi)的語法學界,引起了一連串積極的反響。人何的眼界開拓了,投向了未來,投向了更寬廣的領域。二、幾次大的語法專題討論(一)漢語詞類問題討論(1952-1955)這次討論的中心論題有四個:1.漢語有沒有形態(tài)?2.漢語有沒有詞類的分別?3.如果有詞類,劃分的標準又是什么?4.標準是一個還是兩個以上?幾個標準之間哪個是主要的?幾個標準同時用呢,還是一次只用一個標準?有關論文分別收入《漢語的詞類問題》(1955年7月,中華書局)和《漢語的詞類問題第二集》(1956年7月,中華書局)。(二)漢語的主賓語問題討論(1955-1956)主要問題:是以意義確定主賓語,還是以位置確定主賓語。發(fā)起人:呂冀平先生《主語和賓語問題》(《語文學習》1955年7月)典型例句:臺上坐著主席團這件事他不知道王冕死了父親(三)漢語單句復句劃分問題討論(1957)1957每1月《中國語文》上發(fā)表了孫毓蘋的一篇短文《復合句和停頓》,認為胡附,文煉在《現(xiàn)代漢語語法探索》中否認停頓是區(qū)別復合句和簡單句的一項重要標準的說法是不妥的,接著,郭中平發(fā)表了《單句復句的劃界問題》(《中國語文》1957年4月),在比較各家說法后,歸納出六個標準。1.結構,2.意義關系,3.語音停頓,4.連詞,5.連詞以外的關聯(lián)詞語,6.謂語的多少繁簡。并指出:“不同的標準難免獲得矛盾的結果”。從此揭開了漢語單句復句劃分問題討論的序幕,并先后發(fā)表了近十篇文章。三、大學語法教學的三個代表性體系1、胡裕樹主編《現(xiàn)代漢語》196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北大中文系編《現(xiàn)代漢語》196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3、劉世儒編《現(xiàn)代漢語語法講義》196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四)漢語語法學的創(chuàng)新時期一、代表人物和著作陳望道和《文法簡論》陳望道(1890—1977年),浙江省義烏縣人。于1915年赴日本留學,1919年回國后曾在上海大學,復旦大學,安徽大學、廣西大學等處任教。解放后一直任復旦大學教授、校長,上海語文學會會長?!段姆ê喺摗酚?978年4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是十年浩劫后出版的第一部較有影響的語法專著,也是陳望道從事語法研究60年心得體會的一個總結,提出了一個較系統(tǒng)、較全面的文法體系。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漢語語法分析問題》,1979年6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作者幾十年來刻苦治學的結晶,也是對近百年來漢語語法研究的一個提綱挈領式的小結。它不同于一般以建立一套完整的語法體系為目的的語法著作,也不同于其他著重闡述某種語法研究理論和方法的著作,它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兼顧了歷史和現(xiàn)狀,普及和提高,是一部面對客觀實際,大膽提出問題,深入分析矛盾,探索解決途徑,引人深思的語法著作。朱德熙與《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語法講義》、《語法答問》朱德熙(1920-1990),江蘇省蘇州市人。1939年人昆明西南聯(lián)合大學物理系學習,1940年轉(zhuǎn)入中文系.1946年起在清華大學中文系任教,1955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1989年去美國,直到病逝。50年代初曾和呂叔湘合作寫了《語法修辭講話》,在國內(nèi)外產(chǎn)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他的學術著作出版了三本:《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1980)《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1982)《語法答問》(商務印書館1985)胡附、文煉和《漢語語法研究》胡裕樹,(1918-2000)筆名胡附,安徽省績溪人,1945年上海暨南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留校,1949年到復旦大學工作。張斌,筆名文煉,1920年生,湖南省長沙市人,1943年畢業(yè)于國立師范學院,現(xiàn)為上海師范大學教授。他們兩位學術思想相近,從1952年起便開始合作,30多年來,長期從事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與教學。除50年代合出過《現(xiàn)代漢語語法探索》外,又把三十五篇論文編成《漢語語法研究》,1989年5月商務印書館出版。他們的友誼、合作和進取精神在漢語語法學界傳為佳話,為后輩學者樹立了榜樣。二、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的本位觀(一)“本位”的意義提出“本位”的學者們的出發(fā)點主要是:以語法中的某一單位作為研究的基礎,通過該基礎單位的研究來解釋其它各級語法單位。其它各級語法單位的解釋都建立在對基礎單位研究的理論基礎上。作為基礎研究的單位就取得了研究“本體”的地位。作為“本體”的研究對象,在理論上要求應該盡可能地與其他研究對象保持內(nèi)部結構的一致性,或者該基礎單位的某一屬性或功能可以和其它語法單位保持一致,使得其它語法單位能夠通過對該基礎單位的解釋而得到本質(zhì)上的解釋。(二)漢語語法研究中的“本位”在漢語語法學史上,比較有影響的幾種本位觀及明確提出研究本位理論的代表人物分別是:(1)馬建忠的“詞本位”;(2)黎錦熙的“句本位”;(3)朱德熙的“詞組本位”;(4)徐通鏘的“字本位”;(5)邢福義的“小句本位”。其他語法學家沒有提出本位的問題并不代表他們沒有自己的本位觀,實際上,本位的問題或多或少、或有意識或下意識地存在于語法學家的研究中。1、馬建忠的“詞本位”《馬氏文通》的理論體系基本上是模仿西方傳統(tǒng)語法的理論模式建立起來的。而西方的傳統(tǒng)語法是在研究拉丁語的基礎上為適應教學需要而建立起來的一套理論系統(tǒng)。這一理論系統(tǒng)的基本特征便是詞本位。詞本位的觀念在西方語言學研究中產(chǎn)生,是相當自然的結果。拉丁語的基本特征是:詞在形態(tài)上有嚴格的標記或變化標記。首先所有的詞類都可以根據(jù)是否有形態(tài)變化分為兩類:有形態(tài)變化的是實詞,沒有形態(tài)變化的是虛詞;再在有形態(tài)變化的詞類中將能夠變格的分為一類,將能夠變位的分為一類;既能變格又能變位分為一種。在能夠變格的詞類中,又可以根據(jù)其句法功能,分為名詞和形容詞。所有的這些有形態(tài)變化的詞都有特定的句法功能,它們的句法功能就是通過它自身的形態(tài)變化來實現(xiàn)的。因此,在這些有豐富的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中,只要了解詞的形態(tài)變化規(guī)則,也就能了解它們的句法功能。所以,在西方傳統(tǒng)語法理論中,“詞法”是最為重要的部分。馬建忠的《馬氏文通》理論上來源于西方傳統(tǒng)語法,因此在馬建忠眼里“詞類”就是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通過各種詞類的說明和解釋就能夠說明漢語語法的規(guī)則?!恶R氏文通》總共十卷,詞法部分占八卷,“正名”一卷,“句讀”一卷(句法)??梢娫~本位在《馬氏文通》中的地位。他認為句子是由詞組成的,每個詞在句子中都有它特定的功能,每個詞必須能夠和句法成分相配,符合它的功能,弄清楚了詞的功能和身份,才能討論句法。馬氏云:“句讀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讀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從其類,類別而后進論夫句讀焉”。2、黎錦熙的“句本位”黎錦熙先生是繼馬建忠之后第一位用西方傳統(tǒng)語法理論來解釋現(xiàn)代漢語白話文語法的學者。他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國語文法》的“引論”中說:“諸君知道近來研習文法的新潮么?簡單說,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951年重版序言中,黎錦熙又說:“《新著國語文法》的優(yōu)點就在于把‘句本位’做中心,把組成句子的六種成分做出發(fā)的重點”。如果嚴格根據(jù)“句本位”的觀點進行操作,《新著國語文法》首先應該對現(xiàn)代漢語的句子作出充分的研究和解釋,然后通過對現(xiàn)代漢語句子研究得出的理論和方法來解釋漢語的其它語法單位。然而,《新著國語文法》并沒有這樣做,他的主要工作在于建立一套分析現(xiàn)代漢語句子的操作系統(tǒng)。這一操作系統(tǒng)主要包括“句子成分”系統(tǒng)、劃分句子成分的操作系統(tǒng)、句子成分和詞類的關系系統(tǒng)。因此,黎錦熙的“句本位”實際上是指研究對象以句子為中心,句子作為所有語法研究的核心,對句子分析的結果是能夠得到一個句子的成分集,這些句子成分分別和詞類掛鉤,詞類就是根據(jù)句子分析的結果“成分”得到的。黎錦熙這樣就把句子成分和詞類掛起鉤來這就是“以句辨品,離句無品”。因此可以說,黎錦熙已經(jīng)離開了西方傳統(tǒng)語法原來的那種先有詞類后有句法成分的傳統(tǒng)。此外,《新著國語文法》也還沒有將對句子成分分析的方法用到短語、詞等其它單位上去,作進一步的、深入地分析;還沒有將這一理論方法貫穿到語法的各個平面,還沒有用它來解釋漢語的語法單位問題、短語的內(nèi)部結構問題以及漢語在句子平面上的各種變化規(guī)則。3、朱德熙的“詞組本位”朱德熙1982年在《中國語文》第一期上發(fā)表論文《語法分析和語法體系》提出了反對“句本位”的觀點。他認為“漢語的句子的構造原則跟詞組的構造原則基本一致”,“句子不過是獨立的詞組”,“把各類詞組的結構都足夠詳細地描寫清楚了,那么句子的結構實際上也就描寫清楚了”。同年,朱德熙出版《語法講義》,這本書實際上就是朱德熙“詞組本位”觀念的具體實踐。通過“詞組本位”的樞紐核心作用,建立起了一個朱氏語法系統(tǒng)。朱德熙的思想在中國語法學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詞組本位將句子看作是詞組的變化形式,句子的句法核心結構都可以在詞組的層面上得到解釋。句子最為基本的詞組形式就是“主謂詞組”,在主謂詞組的層面上,可以解釋各種主謂句。句子的其它各個部分也都可以通過“偏正結構”、“動賓結構”等詞組得到解釋。此外,詞組的結構規(guī)則也可以用來解釋合成詞的內(nèi)部結構,后人在此基礎上曾經(jīng)有過不少研究,在合成詞的平面上對各種合成詞的內(nèi)部結構作出了類似詞組結構的解釋。這樣,詞組本位在“詞”“詞組”“句子”三級單位之間建立起了結構規(guī)則上的聯(lián)系。朱德熙運用并修正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中的“向心結構”理論對詞組做出了合理的解釋,并且還將這一解釋擴展到了句子平面和詞的平面。詞組本位還根據(jù)靜態(tài)的詞組結構確定構成詞組的各個成分的聚合類性質(zhì)。在這一點上,詞組本位也接受了美國描寫主義語言學的分布操作法。這一方法克服了“句本位”中“詞無定類”的缺陷,也避免了過多的“詞類轉(zhuǎn)化”的牽強之說,建立了漢語詞類和句法成之間“多對多”的交叉學說。這已經(jīng)成為當今中國語法學界的主流觀點。北京大學中文系陸儉明等不少學者等都是這一思想的重要實踐者。4、徐通鏘的“字本位”徐通鏘1994年在《世界漢語教學》上發(fā)表了《“字”和漢語的句法結構》和《“字”和漢語研究的方法論》明確提出了他的“字本位”漢語言觀。1996年在《語言文字應用》第1期上發(fā)表《加強“字”的研究,推進中國語言學的發(fā)展》1998年在《語文研究》第3期上發(fā)表《說“字”——附論語言基本結果單位的鑒別標準基本特征和它與語言理論建設的關系》。徐通鏘七八年間先后對“字本位”研究的思路發(fā)表了十多篇論文系,統(tǒng)闡述了他的字本位研究的思路。徐通鏘認為,字是漢語的基本結構單位,其特點就是:一個音節(jié)關聯(lián)一個概念,形成一個“1個字—1個音節(jié)—1個概念”的基礎性結構格局。印歐語的結構格局是:“1個詞—n個音節(jié)—1個概念”。兩種不同的結構單位的差異導致兩種語言語法結構的差異,漢語偏重于語義,是語義句法,印歐語偏重于語形,是形態(tài)語法。徐通鏘還認為,漢語的語法單位分別是:字、辭(字組)、塊(語塊)、讀(小句)四級“字”作為研究的本位,“字”在這些比自身大的三個單位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層層語法化的“階”作用?!白帧钡恼Z法化的基本方法是“借助于另一個字”。通過和另一個字的組合,(因字)而生辭、而生塊、而生句(三個階)。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字”的三個階的語法化脈絡提煉出漢語語法的規(guī)律。5、邢福義的“小句本位”1994年邢福義在華中師大的一次學術報告會上提出的是“小句中樞說”,第二年發(fā)表了《小句中樞說》,第三年(1996)出版《漢語語法學》,他在導言中說“本書的語法系統(tǒng),是‘小句中樞’語法系統(tǒng)”。邢福義認為小句在漢語語法系統(tǒng)中處于中樞地位,這一點跟以往的詞組作為中樞地位的觀點不同。他還認為在諸語法單位中,小句所包含的語法因素最為齊全;小句是語氣、詞和短語、復句和句群等語法單位的“聯(lián)絡中心”;小句能夠控制和約束其他所有的語法實體,是其他所有語法實體所從屬所依托的語法實體。小句跟其它的語法實體都有直接聯(lián)系,并且也是其它語法實體所依托的核心,通過它能夠發(fā)現(xiàn)“短語常備因素”“小句特有因素”“小句聯(lián)結因素”等。在此基礎上,邢福義提出了小句成活律、小句包容律、小句聯(lián)結律。小句本位的思想得到了不少學者的支持,李宇明認為,小句中樞思想不僅符合漢語語法的特點,而且也體現(xiàn)了語法研究從句法到超句法、從結構到話語的研究趨勢。三、語法學研究的現(xiàn)狀和趨勢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語法學的研究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按照時間順序影響比較大的語法學說有:1、三個平面的語法研究2、認知功能的語法研究3、語法化研究4、類型學的語法研究1、三個平面的語法理論

1981年,在胡裕樹主編的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現(xiàn)代漢語》中,首次提出了從三個平面進行漢語語法研究的思想。書中在討論漢語句子分析中如何確定語法關系時,指出必須區(qū)分三種不同的語序:語義的,語用的,語法的。1982年,胡附、文煉發(fā)表論文《句子分析漫談》,從三個平面的思路闡述了漢語的語序、虛詞、主語、獨立成分、提示成分等,在術語使用上也改為“句法的、語義的、語用的”分析1985年,胡裕樹、范曉發(fā)表論文《試論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文章較為詳細地討論了三個平面的學術思想,并且運用這一思想具體分析了一些漢語語法現(xiàn)象。這篇文章起初刊載于《新疆師范大學學報》第2期,1993年在北京的《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上加以轉(zhuǎn)載。接下來的十多年中,許多研究者先后發(fā)表文章探討這一新的語法學說,全國性和區(qū)域性的許多語法學術會議上也不斷有學者發(fā)表對這一理論學說的看法,“三個平面”的研究逐漸成為現(xiàn)代漢語語法學術討論中的一個熱點問題。

重要的研究成果有:范開泰(1985)《語用分析說略》文煉(1991)《與語言符號有關的問題——兼論語法分析的三個平面》施關淦(1991)《關于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范曉、胡裕樹(1992)《有關語法研究三個平面的幾個問題》徐樞、饒長溶等(1992)《三個平面:語法研究的多維視野》邵敬敏(1992)《關于語法研究中三個平面的理論思考——兼評有關的幾種理解模式》范曉(1993)《關于句子合語法不合語法的問題》施關淦(1993)《再論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范開泰(1993)《語法分析三個平面》胡裕樹、范曉(1994)《動詞、形容詞的“名物化”和“名詞化”》胡裕樹(1994)《漢語語法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在這十幾年里,三個平面學說的面貌由朦朧而漸趨清晰,理論的建構逐漸成熟,研究的對象內(nèi)容逐步具體化,研究原則和操作程序陸續(xù)確定,在語法分析中結合漢語實際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探討求解。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三個平面的學說已經(jīng)為越來越多的學者所熟悉認同,運用這一理論來探討漢語實際的論著不斷出現(xiàn)。范曉(1996)《三個平面的語法觀》邵敬敏(1996)《現(xiàn)代漢語疑問句研究》范曉等(2003)《語法理論綱要》陳昌來(2005)《現(xiàn)代漢語三維語法論》上述專著是明確運用三個平面學說開展學術研究的可喜收獲。此外,90年代以來,漢語語法專業(yè)的研究生中陸續(xù)有人將這一理論的研究作為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的內(nèi)容。

2、三個平面語法理論的特點:(1)三個平面的學說拓寬了語法研究的視野三個平面的學說不是單一的語法形式分析,也不是單一的意義關系分析,也不是單一的使用語境分析,而是同時注重句法形式、意義關系、語境內(nèi)容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具體來說,三個平面以句法形式為基礎,研究句法形式同語義關系、同語用因素的對應關系。這樣,研究的角度增多了,研究的內(nèi)容豐富了,對語法現(xiàn)象的解釋也就更為合理。

(2)三個平面既是語法的本體觀,也是語法分析的方法論說三個平面是語法的本體觀,是因為句法、語義,語用是語法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語法結構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三個平面中的語義平面和語用平面研究的內(nèi)容只是對句法結構有影響和起制約作用的部分,這些部分同句法一起組成語法研究的對象。三個平面并不研究語義學和語用學的全部內(nèi)容。例如“語義場”是語義學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但是三個平面的學說并不具體開展顏色詞語義場、親屬關系語義場之類的研究。又如,“言外之意”是語用學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但是三個平面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