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五篇
"格物致知”出自《四書大學》,《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由古代文化典
籍引出觀點,以王陽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為論據,論證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號召中國學生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這樣才能有所建樹。下面就是小編整理
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L指導學生閱讀簡單的議論文。
2.引導學生區(qū)分文章的觀點和材料,并能辨析兩者之間的關系。
3.引導學生體會議論文清晰、嚴密的論證思路。
過程與方法:
L小組合作探究,班級共同討論。
2.課文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在具體的現象分析中體會作者觀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以適應當前社會發(fā)
展的需要。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L了解議論文的基本特點,能準確理解作者觀點。
2.對作者的觀點做出自己的評價,并能結合生活實際加以分析。
教學難點:
準確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養(yǎng)"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小組探究、討論和情境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討論
的熱情,在激烈的討論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確自己的觀點。
1.學生通過廣泛的討論理解作者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認識。
2.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很多人在評價中國的學生時,常常會用到"高分低能"這個詞。你們知道"高
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嗎?
在你的身邊或者通過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
眾所周知,我國基礎教育的優(yōu)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
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當前社會中,這些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
傷,常常使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進而會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
前途。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讓我們聽聽諾貝爾獎獲得
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說的。
【設計意圖】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發(fā)學生對此問題的關注,激發(fā)學
生閱讀和討論的興趣。
㈡講授新課
1.介紹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華裔實驗物理學家,祖籍山東省日照市?,F任美國麻省理工學
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名譽教授。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的學術思想的特點是,在科學研究中非常重視實驗。他認為,物理學
是在實驗與理論緊密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理論進展的基礎在于理論能
夠解釋現有的實驗事實,并且還能夠預言可以由實驗證實的新現象。他強調,沒
有一個理論能夠駁斥實驗的結果,反之,如果一個理論與實驗觀察的事實不符合,
那么這個理論就不能存在。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作者,產生崇敬感,進一步產生對探究此問題的興趣。
2.整體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觀點。
學生默讀文章,討論:
(1)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明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事
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作者在本文中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中國學生在學習自然科學時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
【設計意圖】通過整體感知,訓練學生快速、準確地把握文章基本觀點的能
力。
3.預設文章主要內容,通過學生分組討論,理解文章的論證思路。
(1)學生根據文章的觀點,設想如果是自己在這個觀點進行寫作,會寫哪些方
面的內容,并進一步思考寫作的順序安排。
學生分組討論,并進一步和文章的內容及寫作順序進行比照,明確文章的論
證思路,并理解議論文的論證思路要符合提出問題、論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般
規(guī)律。
學生預設文章內容:⑴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歷史來源、傳統內涵等)(2)
為什么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3)如何讓自己具備"格物致知精神"?
通過和文章內容相對照,會發(fā)現,作者在文章中也恰恰是回答了這些問題。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歷史來源、傳統內涵等)
“格物致知”出自《大學》,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但傳統的中
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
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
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
(2)為什么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
第二,這是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
境必不可少的。
(3)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么?
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
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
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
致知”的精神。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設想和文章內容的比較,使學生理解議論文的論證
思路,理解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
4.說一說作者的寫作思路。
明確:本文的思路十分清晰。題目就是中心論點。開頭緊扣題目,有"格物
致知”的出處,引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重視的原
因分析,澄清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作者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
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驗三個方面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
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發(fā)出號召。逐層深入說理,
思路清晰。
5.學生討論,在我們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可以怎樣貫徹“格物致知精神"。
【設計意圖】將文章中的觀點和現實生活相結合,學會用所學解決現實問題。
(三)課堂小結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是看
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究竟有沒有真正的探索、實踐、創(chuàng)新的精神。只有有了這些
精神,我們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們的思維才是開闊的。
(四)布置作業(yè)
通過對身邊問題的觀察和思考,先提出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其次,通過動
手搜集相關資料和做實驗的辦法,嘗試解決該問題;最后,用文字闡釋該問題,
不少于500字。
【設計意圖】真正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踐行"格物致知精神"。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有關“四書"的常識。
[過程與方法]: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對于學習科學知識
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文的學習,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注重實踐、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性,積
極爭取做一名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論證中心論點。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教學方法]:導學、啟發(fā)
[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準備]:PPT
[教學步驟]
㈠導入
列舉現實生活中或摘引報刊的統計報道,有關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
好,考試都
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
能現象,并由
引導學生初步分析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
本文作者從關注祖國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關心祖國青年一代尤其是從事科學研
究的青年
一代的成長的高度,選擇典型事例,特別是選取自己的生活經歷,極有說服
力地闡述了不
光在研究學術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內容研討
1.學生自讀課文一至兩遍,初步了解各節(jié)大意及寫作思路。
關于寫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題目即是中心論點。課文開頭先剖題,由"格物致知”的出處,帶出
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了
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樣把這種
精神應用到科研實際中去,最后誠摯地提出希望,發(fā)出號召。
2.PPT出示下列思考題,討論理解本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1)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確:"格物致知"即從探索物體而得致知識。
(2)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么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確: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
度。
(3)為什么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確:因為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驗而得到,不是
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精神適用于哪些范圍?
明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
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文中列舉了哪些事例?這些事例與本文論點有什么關
系?
明確: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所舉事例,一是第四節(jié),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物"失敗告終。一是第十
二節(jié),"我"初到美國學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經歷。
這兩個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為了闡明觀點所借以的事實論據。王陽明的例
證,很好地證明了,在我國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的觀點,王陽
明失敗的結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實驗,而是把探究外界誤認為
探討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義的必然結果。"我"的親身經歷,雄
辯地證明了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在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
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觀點。告訴人們“格物"即實驗精神在科學研究上的重
要性。兩個事例,都為"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一中心論點提供事實論據。
(四)總結、擴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證確鑿,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
光增長了人們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人們的思想,學完本文后,最重要的應在于
積極培養(yǎng)這種精神。為此,可放手讓學生結合"書后練習二"展開討論,重點討
論"怎樣才能真正成為有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業(yè)
以"怎樣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后感。
(六)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論點
一、點題、剖析"格物致知”的含義層次清晰
二、具體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三、總結、發(fā)出號召敘議結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3
教學重點:
(I)領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極其重要性。
(2)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學"和"在個人
行動上"也要重視實驗精神的原因
教學方法:
分析歸納法,指導學生通讀課文,把握各段意思,理清行文思路,歸納本文
的三要素。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㈠導入
1.同學們,前幾天,老師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
生今年以比較高的分數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yè)。入學后,她的高超的計算
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贊??墒牵鰧嶒灥哪芰Ψ浅2?,一連三周
下來,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為惱火。這是一個典型
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這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
來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文章,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
答案。下面,我們首先對丁肇中先生做一個了解。同學們請看大屏幕。
2.明確學習目標
3.了解作者
4.檢查預習:
(1)注音:丁肇()中不知所措()
(2)釋詞: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識。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
齊家:整齊家政。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二)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回答導入問題
同學們找到造成這剛才那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嗎?
(明確)例:剛才那個女大學生因為沒有格物致知精神,沒有實踐能力,所以她的
動手能力比較差
我覺得這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教育沒有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格物致知精神,而中
國的學生在這個文化背景之下,也是偏向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偏向與抽象思維,而
不愿意動手,才造成了剛才那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
2.整體分析課文內容
(1)師:這兩個同學回答得非常好,實際上,造成了剛才那個女大學生高分低
能的原因就是因為她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既然這么重要,"格物致
知"中國詞究竟是上面意思?
明確:格物致知就是“從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識"的意思。"格物致知"作為
一種精神,是指從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得到知識的一種精神。
(2)師: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么不重視真正的"格"?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么
弊端?
明確: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
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
乏對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
(3)師:作者說我們每個人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我們?yōu)槭裁磻撚懈?/p>
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樣論述的?
(學生瀏覽課文,篩選信息,合作討論,形成一致觀點)
明確:前面兩位同學總結得很好,我認為作者講了三方面的道理來證明"我
們每個人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這個論點的:
道理(1)這是由傳統中國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了的。
道理(2)這是被科學進展的歷史和實驗的過程證明了的。
道理(3)這也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所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精神,保留一個懷疑
求真的態(tài)度,靠實踐來發(fā)現事物的真相,這對于今天素質教育中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
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是什么?
明確: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是他是否對事物客觀的、
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積極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
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
物致知”的精神。
(5)簡述本文的論述思路
明確;本文的題目就是中心論點。開頭緊扣題目,有"格物致知”的出處,引
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人們
的錯誤認識,接著作者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
的親身經驗三個方面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
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發(fā)出號召。逐層深入說理,思路十分清晰。
(6)歸納本文結構
討論并歸納: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
第一部分(I~2段)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第一層(3~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王陽明的
格物是格已,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
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層(11~12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以"我"舉例。
第三部分: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
提出希望。
(三).合作探究,明確本文論證方法
1聚焦論證方法
(學生討論、明確)A.引用論證法:
開頭引用《大學》,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學》介
紹"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釋"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沒的原因。
B.舉例論證法:
借王陽明"格"竹苦思頭痛的失敗的事例,論述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tài)度是把
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借通過實驗了解竹子性質的事例,論述實驗過程不是
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借中國學生成績好而面臨研究工作卻束手
無策的事例論述了中國學生偏向于理論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思維而不愿動手;
借作者的親身經歷論述以埋頭苦讀應付一切對于實際需要毫無幫助。
C.對比論證。
中國傳統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內心
體驗和自我檢討,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
明的對比;
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終因頭痛失敗
的事例,與通過科學實驗了解柱子的性質的事例進行對比,突出知識的獲得只能
通過實驗。
(四)小結:
本文思路清晰,說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性。
學習它,不只增長了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我們的思想之門。我們要有意識地培
養(yǎng)這種精神,使自己成為一個努力探索、勇于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的合格人才。最后
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話結束我們今天的學習。
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大膽嘗試,做
你自己認為最正確的事。
——丁肇中
(五)作業(yè):
你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嗎?請結合自己的經歷寫出一個例子。
(六)板書削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具體剖析"格物致知”的含義
具體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提出希望,發(fā)出號召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4
教材分析:
本文節(jié)選自丁肇中的一份報告,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
作者針對中國學生的實際狀況,依據自己對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認識,從傳統
教育入手,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分析實驗精神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們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敢于懷疑求真、靠實踐發(fā)現事實的真相。
本文思路靈活有序,深入淺出,語言通俗易懂,平實嚴謹,靈活運用各種論
證手法,娓娓道來,親切有味,現身說法,少說教氣,給人以很多的啟發(fā)。
教學目標:
1、積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詞語,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
義;
2、用"圈點批注”的方法自讀課文,抓住過渡段、關鍵句、關鍵詞等理解
作者觀點,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擺事實和講道理的論證
方法。
3、引導學生感受科學精神的重要性,樹立格物致知精神和真正樂于動手的
優(yōu)秀品質。
教學重點:
1、積累詞語;
2、梳理文章思路,體會議論文嚴密的內在邏輯;
3、正反兩方面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感受科學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樹立格物致知的精神,養(yǎng)成真正樂于動手的優(yōu)
秀品質。
課時安排:
2課時
布置預習:
(1)給下列詞語注上拼音。
丁肇中埋沒彷徨
(2)大聲朗讀課文一遍,查工具書,寫出下列詞語的意思。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抽象袖手旁觀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導入
《禮記?大學》上說:“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
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
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
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天下平。"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也說"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他所講的“格物致知"
的意義是什么?在現代世界環(huán)境激變的今天,"格物致知"對我們有什么意義?
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文,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二、交流預習
肇(zh3o)埋沒(m3)彷徨(pSnghung)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獲得知識。
誠意:使自己的心意、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妄動,不生邪念。
修身: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
齊家:使自己的家庭或成員能夠齊心協力,和睦相處。
治國:治理國家。
平天下:平定天下。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三、再讀課文,梳理文章思路。
1、抓住關鍵詞、關鍵句及關鍵性語段,概括每一段話的意思。(獨立完成,
用時15分鐘;其他同學寫時,請一位同學寫在黑板上)
下面是全文13個自然段的段意概括。(括號內是關鍵詞)
(1)(因此)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當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2)(就是說就是就是)格物致知的出處和含義,它與現代實驗精神一致。
(3)(但是因為因為)傳統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以至于它的真正意義被埋
沒了。(4)有一天(時間),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人物)在院子里(地點)格竹子(事件),
硬想了七天而失敗(結果),是因為他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結論)。
(5)(因為儒家根源)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可以理解,不適用于現在。
(6)(所以)我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7)(告訴我們只能不能)重申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
(8)(不是而是比如)實驗的過程是積極的探測。
(9)(不是它需要)實驗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10)(由此因為)用"基本知識的突破不常有,歷的學術的進展只靠少數人關
鍵性的發(fā)現”的現象印證觀點。
(11)(因為)用"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
不愿動手”的特點,證明王陽明的思想的存在。
(12)(在這方面有……的經驗為證)我(人物)到美國大學念書的時候(時間)在美
國大學(地點)發(fā)現埋頭讀書對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事件)。
(13)(不但……而且就是說無論……還是……都這意義希望應該)強調我們需要
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2、再回到題目上來,"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完全文,你能說說作者所
講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嗎?
明確:
第2段:探察事物而得到新的知識,即實地的探察,即所謂的實驗。
第13段: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客觀事物的探索;第二,探索應有想象
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在作者的認識中,格物致知可以用一個詞語來代替,那就是"實驗"。文章
(6)—(12)自然段都圍繞著"實驗”展開,論述了"實驗"的重要意義,以及如
何展開實驗等。我們將題目替換一下,就成為"應該有實驗精神”。
還記得作者這一篇文章要講的是什么問題嗎?"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
科學?”現在的答案就很清楚了,中國學生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應該有實驗
的精神。
中國學生到底有沒有這種精神?
沒有!因為,這種精神被埋沒了。
首先是因為格物并不是為了獲得新知識,而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其次,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從內心領悟的。
圣人知道真理后,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四海,傳之于萬
世"的。
因此(2)-(5)自然段舉例論證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這
正是講格物致知的現實意義。
Q)自然段提出論題,Q3)自然段,再次總結,重申明,并提出希望。
經過這樣的梳理,文章的層次清晰可見: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5段):舉例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
致知。
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結合,證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強調我們要培養(yǎng)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
4、葉圣陶老先生說:"文章思有路,循路識斯真"。現在,請寫出文章的
論證思路。
參考示例:
作者在開頭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然后分析科學上的
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接著,指出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xù)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
頭腦,一用現象為證,一用作者個人的經歷為例,更加深刻地揭露傳統教育的弊
端,論證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結論"希望我們這一代人對于格物致知
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而后,揭示其
真正意義,結尾則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刻地提出對中國一代人的希望。
五、板書設計
提出論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5)(13)
(1)(6)-(12)
思路明晰靈活有序
六、布置作業(yè)
1、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試結合課文內容舉例說明。
2、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經歷?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
章,與大家分享。
第2課時
教學重點:
明晰論證方法,探索客觀事物的有趣經歷的分享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一節(jié)課,我們梳理了文章的論證思路,作者嚴密的邏輯令人嘆服。為了論
證他的觀點,作者在文中又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呢?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你的思考。
二、作業(yè)1的交流(可采取抽查的方式)
講評一列,大約6-7位同學,盡可能涵蓋全面,指導大家傾聽的同時,參照
老師的講評,批改、組正、補充自己的答案。
示例一:
第2段。引用論證。引用《四書》上《大學》里的話,解釋“格物致知”的
出處與含義。
示例二:
第3段。引用論證,引用《大學》里的話,論證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
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是由于格物致知不是為探求新知識,而是為了適應一個固
定的社會制度。
示例三:
第4段.舉例論證。
時間:有一天;
人物:王陽明;
地點:在院子里;
起因:《大學》上的啟示;
經過:格竹;
結果:失敗。
引用明代的大哲學家王陽明根據《大學》上的指示在院子里格竹子到頭痛以
致失敗的例子,證明了中國傳統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
示例四:
第8段。舉例論證。
舉研究竹子,論證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觀察,而是積極地動手栽種,研究生
長過程,進行科學的觀察。
示例五:
第12段。舉例論證。
時間:在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
人物:我(丁肇中);
地點:美國大學;
事件:發(fā)現埋頭讀書對研究沒有任何的幫助,對實際的需要也無任何的幫助。
論證了在王陽明的思想下,中國的學生普遍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
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示例六:
正反對比論證
第7段:只能……不是
第8段:不是……而是
第9段:不是……它需要……它是要有……
第3段、第4段,正反對比(但是)
突出強調,論證有力,使觀點更加鮮明而更利于人們接受。
其實,講道理可以正反對比,舉事例當然也可以正反對比。
三、交流作業(yè)(2)
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經歷?寫一段100左右的文章,
與大家分享。
示例一:下雪了,我伸出雙手,接過翩翩飛來的小雪花,在手指溫柔的一握
中,小雪花不見了,只見手心里淚珠點點,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示例二:我懷著好奇心,想知道鐘表的工作原理,怎么辦呢?我大膽卸下了
鐘表的零部件,按照圖紙?zhí)崾拘⌒囊硪淼匕惭b好,結果表走得不準了,但我明白
了鐘表的工作原理,張翁失表,焉知非福?
評分標準:
1、知道了什么知識?2分
2、我為此做了什么?2分
3、事情的經過、結果、起因等描述得是否清晰?2分
給出標準,請同學評價。
四、拓展延伸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比如,我們
常說"經歷才能懂得,經歷本身就是財富”的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
然而,只有做了,我們才能收獲更多,更豐富。
五、課堂小結
本文思路清晰,說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真
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已經懂得,現在,就看我們的行動了。讓我們牢記丁肇中先生
的教誨,勇于實踐、大膽探索,做一個知行合一且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優(yōu)秀人才。
六、布置作業(yè)
閱讀下面短文,請從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談四個體會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
點,寫一篇小議論文。
丁肇中在中科院講故事
在中國科學院建院50周年中外學者學術報告會上,丁肇中《我所經歷的20
世紀的實驗物理學》的報告尤為引人注目。他講了4個故事,談了4個體會。
第一個故事是測量電子半徑。根據量子電動力學,電子的半徑為零。1964
年,哈佛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進行了哈佛―康奈爾實驗,其實驗結果與這
種理論不相符。丁肇中認為這個實驗很重要,他們于1966年在德國用不同的方
法重復了實驗彳導到的結果則是電子確實小到不可以測量。他由此得出的體會是:
不要盲信專家的結論。
第二個故事是發(fā)現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們認為基本粒子都可以歸納為3
種夸克。丁肇中對此持懷疑態(tài)度,但他想進行實驗的想法卻遭到了幾乎所有國家
大型實驗室的反對。最終,他們在美國布魯海文國家實驗室開展了實驗,發(fā)現了
一種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體會是: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做你自己認為是正
確的事。
第三個故事是發(fā)現膠子。光子傳播原子之間的力,膠子傳播夸克之間的力。
丁肇中與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學家合作,在1979年發(fā)現了膠子,而這一結果是他
們事先沒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體會是:要對意料之外的現象有充分的準備。
第四個故事是尋找反物質。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質。國際大空站上的阿
爾法磁譜儀擔當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質、物質和暗物質的任務。去年,發(fā)現號將實
驗儀器送上了太空。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天上測量帶電粒子。丁肇中得出的體會是:
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對所做的工作要有興趣,要勤奮地工作。
(《科學時報》2001年11月4日)
七、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擺事實(舉例論證)講道理(引用論證)
對比
事實論據(正面反面)道理論據(正面反面)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
教學目標:了解和掌握相關論文知識,把握論點、論據、論證及脈絡。(重點)
體會閱讀議論文的要點和技巧。(難點)
領會動手操作的實驗意識,樹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難點)
教學課時:兩節(jié)課
教學備課:
1、丁肇中: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可略)
2、基礎知識:
肇(zh3o)埋沒(mb)彷徨(p臺nghu臺ng)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獲得知識。
誠意:使自己的心意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妄動,不生邪念。
修身: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
齊家:使自己的家庭或成員能夠齊心協力,和睦相處。
治國:治理國家。
平天下:平定天下。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3、課文內容:
第一部分(1):交代話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12):分析論題。以中國學生生存的問題和作者經歷為例,
進一步揭露傳統教育弊端,再次點明重視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得出結論??偨Y全文,論證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提出希望。
板書:提出論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⑴⑵6(13)
(6)-(12)
引論本論結論
中心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是重視實驗)(不是儒家
側重的像自己的內心去探索所謂的治國平天下之道的抽象道理,而是用科學實驗
來揭示事物的本質。)
每段段意如下:
(1)(因此)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當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2)(就是說就是就是)格物致知的出處和含義,它與現代實驗精神一致。
(3)(但是因為因為)傳統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以至于它的真正意義被埋
沒了。
(4)有一天(時間),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人物)在院子里(地點)格竹子(事件),
硬想了七天而失?。ńY果),是因為他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結論)。
(5)(因為儒家根源)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可以理解,不適用于現在。
(6)(所以)我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7)(告訴我們只能不能)重申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
(8)(不是而是比如)實驗的過程是積極的探測。
(9)(不是它需要)實驗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10)(由此因為)用"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專業(yè)加工承攬合同
- 2024西瓜種植收購合同范文
- 工程勞務承包合同的簡化版本
- 成人高等教育聯合舉辦協議
- 2024工程機械租賃合同范本
- 租房協議書示范
- 2024標識標牌合同
- 信息技術服務合作契約樣本
- 2024財產信托合同范文
- 2024年人力資源派遣協議范本
- 世界各國國家標準制定機構
- 壓路機合格證及檢驗報告(共3頁)
- Maxsurf 的中文使用手冊(船舶設計建造軟件)
- 《園冶》全文
- 2號表-天津市基本醫(yī)療保險住院醫(yī)療費申請支付審核單
- 留守兒童成長檔案(精編版)
- 單位對個人教育教學情況定性綜合分析
- 數字音效處理器 項目報告
- 外墻真石漆技術交底(完整版)
- 趕工措施施工方案(完整版)
- 隨機前沿分析完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