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之文言文雙文本閱讀訓練二(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之文言文雙文本閱讀訓練二(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之文言文雙文本閱讀訓練二(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之文言文雙文本閱讀訓練二(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之文言文雙文本閱讀訓練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雙文本閱讀精練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樊遲問知。子曰:“知人?!狈t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

直?!狈t退,見子夏日:“鄉(xiāng)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

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

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p>

(節(jié)選自《論語?顏淵》)

材料二:

齊宣王謂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對日:“人君之事,無為而

能容下。夫事寡易從,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獲罪也。大道容眾,大德容

下,圣人寡為而天下理矣?!稌吩唬?睿作圣。'"宣王曰:“善!”

周公踐天子之位,布德施惠,遠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舉遠方之

民。有饑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獄訟而失職者,有賢才而不舉者,以入告

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進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與?何其所

臨之民,有饑寒不得衣食者,有獄訟而失職者,有賢才而不舉者也?”其

君歸也,乃召其國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聞之,皆喜曰:“此誠天子也

何居之深遠而見我之明也豈可欺哉?"故牛攵者,所以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也。

是以近者親之,遠者安之。

成王與唐叔虞燕居,剪梧桐葉以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p>

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請,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

一與虞戲也?!敝芄珜υ唬骸俺悸勚?,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工誦

之,士程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晉。

王者何以選賢?夫王者得賢才以自輔,然后治也。雖有堯、舜之明,而

股肱不備,則主恩不流,化澤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擇士,務于求賢,

設四佐以自輔,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祿,賢者進以顯榮,罷者

退而勞力。是以主無遺憂,下無邪慝,百官能治,臣下樂職,恩流群生,

潤澤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

(節(jié)選自《說苑?君道》)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

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此誠A天子也B何C居之深D遠E而見F我之明也G豈可H欺哉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息3分)

A.樊遲,字子遲,他與后文"子夏"都是孔子的弟子,二人同列"七十二賢"

之位。

B."易因"指容易沿襲,"因"與《鴻門宴》"因擊沛公于坐"的"因"字含義不

同。

C."失職"指失去常業(yè),"失"與《齊桓晉文之事》"無失其時"的"失"字含義

相同。

D."稱"意思是頌揚、稱贊,與《出師表》"先帝稱之曰能"的"稱"字含義相

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尹文認為齊宣王應該采用無為且能夠寬容臣民的理念治國,他還引用

《尚書》中的語句加以佐證,齊宣王認可尹文的想法。

B.周公旦登上天子之位,任命十二州牧,每方派三人,外出考察遠方的

百姓,這樣做能夠使鄰近的百姓親附,邊遠的百姓安樂。

C.成王把梧桐葉剪成玉珪的形狀,開玩笑說要用它分封唐叔虞,唐叔虞

怕他反悔,就請求周公旦幫忙,最終得到了封地晉國。

D.即使是堯那樣的明君,也不可能僅僅依靠自身來傳布恩德、施行教化,

更遑論使天下奸邪盡除,百官能理事,臣下樂于職守。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大道容眾,大德容下,圣人寡為而天下理矣。

(2)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進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與?”

14.虞舜為什么能夠"不下堂而天下治"?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概括。(3

分)

【答案】10.BEG(每處1分,涂四處及以上不得分)

11.C【解析】B項,"因擊沛公于坐"的"因"指趁機。C項,"無失其時"的"失"

指錯過。

12.C【解析】"唐叔虞怕他反悔,就請求周公旦幫忙"錯誤,從原文"唐叔

虞喜,以告周公"可知,唐叔虞聽了很高興,便把這件事告訴了周公旦,

并非怕成王反悔而請求周公旦幫忙。

13.(1)寬闊的大路可以容納眾多的人,博大的美德可以包容天下臣民,

圣明的君王少做縱欲擾民的事,天下就能治理得很好。

【解析】“容”“下”“理”各1分,語意1分。

(2)天子在那些諸侯國君朝覲時,拱手行禮并使他們上前,說:“莫非

我的政令教化有不得當?shù)牡胤絾???/p>

【解析】“朝”“意”“得”各1分,語意1分。

14.①虞舜有識人之智,他在眾人中選拔出禹、皋陶等賢才,使得不仁之

人遠離自身;②虞舜能任用賢能,他使賢才的爵位尊貴、俸祿優(yōu)厚,讓

他們顯赫榮耀。(3分,意思對即可)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樊遲問什么是智??鬃诱f:“了解人。”樊遲還不明白。孔子說:“選

拔正直的人,使他們的地位在不正直的人之上,這樣就能使邪惡的人歸

正?!狈t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他什么是智,

他說'選拔正直的人,使他們的地位在不正直的人之上,這樣就能使邪

惡的人歸正',這是什么意思?”子夏說:“這話的含義太豐富了!舜

有了天下,在眾人中挑選人才,把皋陶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離開了。

湯有了天下,在眾人中挑選人才,把伊尹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離開了

材料二:

齊宣王對尹文說:“國君的政事應該怎么辦?”尹文回答說:“國君的

政事,就是清靜無為又能夠寬容臣民。政事減少了,百姓就容易順從;

法令簡省了,百姓就容易沿襲,所以百姓便不會因為政事而犯罪。寬闊

的大路可以容納眾多的人,博大的美德可以包容天下臣民,圣明的君王

少做縱欲擾民的事,天下就能治理得很好。《尚書》上說:'寬容通達

就能成為圣人。'”齊宣王說:“好!”

周公旦登上天子之位,頒布德政,施行恩惠,邊遠的地方更加昌明。他

任命十二州牧,(分為四方,)每方委派三人,外出考察遠方的百姓。

如有挨餓受凍而得不到衣食的人,有因打官司而失去常業(yè)的人,有賢才

而不被舉薦的人,將這些情況入朝向天子稟告。天子在那些諸侯國君朝

覲時,拱手行禮并使他們上前,說:“莫非我的政令教化有不得當?shù)牡?/p>

方嗎?為什么你們治理下的百姓,有挨餓受凍而得不到衣食的,有因打

官司而失去常業(yè)的,有賢才而不被舉薦的呢?”那些諸侯國君回去后,

便召集本國的大夫并把天子的話告訴他們。百姓聽說這件事后,都高興

地說:“這果真是天子??!不然為何遠居深宮中,卻能明察我們的情況?

難道可以欺騙這樣的天子嗎?”因此所謂州牧,是用來打開四方之門'

明察四方情況、通達四方意見的。這樣就能夠使鄰近的百姓親附,邊遠

的百姓安樂。

成王與弟弟唐叔虞在一起閑耍,成王把梧桐葉剪成玉珪形狀授給唐叔虞,

說:“我用這個來分封你?!碧剖逵萋犃撕芨吲d,把這件事告訴了他們

的叔父周公旦。周公旦因此請求拜見成王,他說:“天子您封了唐叔虞

嗎?”成王說:“那是我偶爾與唐叔虞開的玩笑?!敝芄卮鹫f:“我

聽說,天子沒有戲言,話說出來史官要記載它,樂工要唱誦它,士大夫

要頌揚它。”于是成王就把晉國封給唐叔虞。

做君王的為什么要選用賢才呢?君王只有得到賢才來輔佐自己,才能治

理好天下。(不然的話,)即使有堯、舜那樣的英明,而不配備重臣,

那么君王的恩德就不能傳布,教化惠澤就不能施行。所以英明的君王居

于上位,應謹慎地挑選官吏,務必求得賢才,設置四位大臣來輔佐自己,

有才智出眾的人才來管理百官。要使他們的爵位尊貴,給他們的俸祿優(yōu)

厚;對賢才要進用并使他們顯赫榮耀,對行為不端的人要黜退并讓他們

從事勞作。這樣,君王就不會留下憂患,臣民中就不會有奸邪之人,百

官能理事,臣下樂于職守,恩澤遍布眾生,滋潤草木。從前虞舜左有禹,

右有皋陶,不下殿堂而天下得到治理,這就是任用賢能的功效啊。

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進,與操遇于赤壁。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zhàn),操軍不利,見次

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

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蹦巳∶蓻_斗艦十艘,載燥獲、枯柴'

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預備走舸。系于其尾。先以書遺操,

詐云欲降。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余船以次俱進。操軍吏

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去北軍二里余,同時發(fā)火,火烈風猛,船往

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zhí)?,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瑜等率輕銳繼其后,雷鼓大震,北軍大壞。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

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

死者甚眾。劉備、周瑜水陸并進,追操至南郡。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

太半。操乃留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沖將軍樂進守襄

陽,引軍北還。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五》)

材料二:

于時韓、馬之徒尚狼顧關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懷吳會,亦已明矣。

彼荊州者,孫、劉之所必爭也。荊人服劉主之雄姿,憚孫權之武略,為

日既久,誠非曹氏諸將所能抗御。故曹仁守江陵,敗不旋踵,何撫安之得

行,精服之可期?將此既新平江、漢,威慢揚'越,資劉表水戰(zhàn)之具,藉

荊楚械棹之手,實震蕩之良會,廓定之大機,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至于赤壁

之敗,蓋有運數(shù)。實由疾疫大興,以損凌厲之鋒,凱風自南,用成焚如

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然則魏武之東下,非失算也。魏武后克平張

魯,蜀中一日數(shù)十驚,劉備雖斬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劉曄之計,以失席

卷之會,斤石既差,悔無所及,即亦此事之類也。

(節(jié)選自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十》)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

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悉使贏兵負草A填之B時C乃得D過E贏兵為人F馬所蹈藉G陷泥中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遺,指送、給,與"小學而大遺"(《師說》)中的"遺"詞義不同。

B.引,指退避,與"下車引之"(《陳太丘與友期行》)中的"弓I"詞義不同。

C.狼,指像狼一樣,與"吾得兄事之"(《鴻門宴》)中的"兄"用法不同。

D.旋踵,指時間很短,與"遽""食頃""斯須"(《促織》)等詞義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在兵力懸殊之時,黃蓋設計在裝滿干葦和枯柴的戰(zhàn)船里灌油,船外圍

用帷帳包裹,樹起旗幟,掩人耳目。

B.曹軍中黃蓋之計,走出營帳,黃蓋趁機離開曹軍,并指揮點火,大火

趁著風勢越燒越旺,并蔓延至軍營。

C.荊州是孫劉必爭之地,荊州百姓順服劉備、畏懼孫權已久,這一分析

指出了曹軍失敗的地緣、歷史原因。

D.在蜀地發(fā)生數(shù)十次動亂的情形下,曹操沒有采取劉曄的計策,對局勢

估算錯誤,失去了席卷蜀地的良機。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⑴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余船以次俱進。

⑵實震蕩之良會,廓定之大機,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

14.兩則材料都涉及了赤壁之戰(zhàn)失敗的原因,請分析敗因的異同。(3分)

【答案】10.BEG【解析】句意:(曹操)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

騎兵才得以通過,疲弱的士兵被騎兵踐踏,陷在泥中。第一處:"負草填

之"是對曹操命令的具體說明。由"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

通"可知,"之"指的是泥濘的路,這也指出"負草填之"的原因。第二處:"騎

兵"是"乃得過"的主語,故不能分開。第三處從固定句式看,"為……所……”

是被動句的標志。"陷泥中”是疲弱的士兵被騎兵踐踏的后果,對應后文

的"死者甚眾二

11.C【解析】"狼"翻譯成"像狼一樣","兄"翻譯成"像對待兄長一樣",都

是名詞活用作狀語,用法相同。

12.B【解析】"黃蓋趁機離開曹軍"有誤。"去北軍二里余"意思為"距離曹

操軍隊二里多遠時二選項誤將實詞"去"理解為"相距、距離二

13.(1)黃蓋把十只戰(zhàn)船排在最前頭,在江中掛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

次前進。

【解析】蓋:黃蓋;以:把;中江:江中;次:次序,1處1分,共4

分。

(2)這實在是震懾掃蕩敵人的大好機會、廓清平定南方的關鍵時機。不

乘此機會奪取東吳,還要等到什么時候呢?

【解析】良會:大好的機會;廓定:廓清平定;?。簥Z取'攻??;俟:

等,1處1分,共4分。

14.同:曹軍感染疫病,戰(zhàn)斗力削弱。(1分)異:①材料一傾向于人為:

火燒赤壁的計策;(1分)②材料二傾向于天意:風勢助長了火勢。(1

分)

【參考譯文】

材料一譯文:

(孫、劉聯(lián)軍)進軍,與曹操(的軍隊)在赤壁相遇。這時曹操軍中的

士兵們已經有疫病發(fā)作,剛一交戰(zhàn),曹操的軍隊(就)失利,(曹操)

率軍退到江北駐扎。周瑜的軍隊駐扎在南岸,周瑜部下的將領黃蓋說:

“現(xiàn)在敵多我少,很難同(他們)相持對峙。曹操的軍隊正好把戰(zhàn)船連

接起來,首尾相接,可用火燒來打退他們?!庇谑钦{撥十只大小戰(zhàn)船,

裝滿干葦和枯柴,在里面灌上油,外面用帷帳包裹,上面樹起旗幟,預

備好輕快小船,系在戰(zhàn)船的尾部。先送信給曹操,假稱要投降。這時東

南風來勢很急,黃蓋把十只戰(zhàn)船排在最前頭,在江中掛起船帆,其余船

只都依次前進。曹操軍中的將領、士兵都走出營厲站在那里觀看,指著

說黃蓋前來投降。離曹操軍隊二里多遠時,(各船)同時點起火來,火

勢很旺,風勢很猛,船只行駛像箭一樣,把曹操的戰(zhàn)船全部燒著,并蔓

延到岸上軍營。霎時,煙火滿天,人馬被燒死的、淹死的很多。周瑜等

率領輕裝的精兵隨后殺來,擂鼓震天,曹操的軍隊徹底潰散了。曹操帶

領軍隊從華容道步行逃跑,遇上泥濘的道路,道路不能通行,天又(刮

起)大風,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騎兵才得以通過,疲弱的士

兵被騎兵踐踏,陷在泥中,死的很多。劉備、周瑜水陸一齊前進,追擊

曹操到了南郡。這時,曹操的軍隊饑餓、瘟疫交加,死傷大半。曹操于

是留下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把守江陵,折沖將軍樂進把守襄陽,

(自己)率領(其余)的軍隊退回北方。

材料二譯文:

當時韓遂、馬騰之徒仍然對關西像狼一樣虎視眈眈,曹操并不能安安穩(wěn)

穩(wěn)坐守郢都(指荊州)以威德懷柔江東,這是很明白的事了。荊州,是孫

權'劉備必爭之地。荊州人順服劉備的雄姿,畏懼孫權的武略,時日已

久,實在不是曹操手下部將可以抵御的。所以曹仁守江陵,一下就敗了,

怎么可以說能夠安撫敵人,使他們來歸降呢?曹操趁這剛剛平定江'漢之

地,威震楊州、越州的時機,憑借原來劉表水戰(zhàn)的器具,倚靠荊楚的水

軍,這實在是震懾掃蕩敵人的大好機會、廓清平定南方的關鍵時機。不

乘此機會奪取東吳,還要等到什么時候呢?至于兵敗赤壁,那是運數(shù)啊。

實在是因為軍隊里流行疫病,損耗了凌厲的兵鋒,風又從南吹到北,助

長了熾盛的火勢。這是上天的力量,難道是人事的失誤嗎?所以魏武帝向

東而下,并不是他的失算。魏武帝后來平定張魯,蜀地一日間就發(fā)生數(shù)

十次動亂,劉備即使斬殺兵將也不能阻止,魏武帝由于沒有采納劉曄的

計策,才失去了席卷蜀地的機會,對局勢估算錯誤,后悔也來不及,這

就是一個此類事件的例子。

三、(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甲)石磺諫寵州吁

公子州吁,嬖人①之子也,有寵而好兵。公②弗禁,莊姜惡之。石錯③

諫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驕奢淫佚,所自邪也。四

者之來,寵祿過也。將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猶未也階之為禍。夫寵而不驕,驕而

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膾者,鮮矣。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

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

所謂六順也。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君人者,將禍是務去,而速之,無

乃不可乎?”弗聽。其子厚④與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節(jié)選自《左傳?隱公三年》)

【注】①嬖(bi)人:此指寵妾。②公:指衛(wèi)莊公。③石錯(qu爸):衛(wèi)國大

夫。④厚:石醋的兒子石厚,衛(wèi)臣。

(乙)石借大義滅親

四年春,衛(wèi)州吁弒桓公而立。公與宋公為會,將尋宿之盟。未及期,衛(wèi)

人來告亂。夏,公及宋公遇于清。

公問于眾仲①曰:"衛(wèi)州吁其成乎?"對日:“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

亂,猶治絲而夢之也。夫州吁.阻兵②而安忍。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

親離,難以近矣。夫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夫州吁弒其君,而虐

用其民,于是乎不務令德,而欲以亂成,必不免矣。”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問定君于石子。石子日:“王覲為可。”曰:“何

以得覲?"曰:"陳桓公方有寵于王,陳、衛(wèi)方睦,若朝陳使請,必可得也。"

厚從州吁如陳。石借使告于陳曰:"衛(wèi)國褊小,老夫耄矣,無能為也。此

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陳人執(zhí)之而請蒞于衛(wèi)。九月,衛(wèi)人使右

宰丑蒞殺州吁于濮,石磺使其宰孺羊肩蒞殺石厚于陳。

君子曰:“石錯,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焉?!罅x滅親',其是之謂乎!”

(節(jié)選自《左傳?隱公四年》)

【注】①眾仲:魯國大夫。②阻兵:倚仗武力。

10.甲文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

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將立A州吁B乃定C之矣D若猶未E也F階之G為H禍

11.下列對文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且夫,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可譯為"況且,再說",與"且夫天地

之間"中"且夫"用法和意思相同。

B.速禍,招來(招致)禍患,與《六國論》"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中

"速禍”意思相同。

C.濟,在文中是"渡過(河流)”的意思,成語'‘同舟共濟"中的"濟‘’意思與此

相同。

D.覲,古代諸侯秋天朝見天子,后也泛指拜見。文中指石礎建議州吁去

朝見周天子。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公子州吁是莊公寵妾所生的兒子,受到寵爰又喜歡武事。莊公不管束

他,這為他后來為非作歹埋下了禍根。

B.石儲的兒子石厚與州吁交往,石醋予以禁止,但辦不到?;腹次坏?/p>

時候年紀已經很大了。

C.魯國大夫眾仲認為公子州吁"阻兵而安忍",他的這種行為必定導致眾叛

親曷、玩火自焚。

D.石厚向石借請教穩(wěn)定州吁國君地位的辦法,石礎巧妙設計,借助陳國

除掉了州吁和石厚。

13.請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爰、弟敬:所謂六順也。

(2)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夢之也。

14.請綜合甲文和乙文的內容,簡要概括石借大義滅親的原因。(3分)

【答案】10.BDF(涂黑三處及三處以下的,每涂對一處給1分,錯處不

扣分;涂黑超過三處不得分)

【解析】正確斷句:將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猶未也,階之為鍋。

11.C【解析】濟,在文中是"成功"的意思。

12.B【解析】"桓公即位的時候年紀已經很大了",表述錯誤,應為"等到

桓公即位,石醋就告老退休二文中"乃老”是指石醋告老退休,不是指桓

公已經很老了。

13.(1)國君行事合乎道義、臣子受命執(zhí)行,父親慈爰、兒子孝順,哥哥友

爰、弟弟恭敬:這就叫做六順。("君義""臣行"各1分,"所謂六順也"判

斷句1分,句意1分)

(2)我聽說用德行來使君民和睦協(xié)調,沒聽說過用戰(zhàn)亂的。用戰(zhàn)亂,就等

于要理清絲緒卻又使它更亂。("以德""以亂""治絲而勢之"各1分,句意1

分)

14.①石厚與為非作歹的州吁交往甚密,且不聽勸阻。②州吁殺害了桓公,

石醋對石厚為虎作悵的行為非常痛恨。③石礎忠誠重義,不得不除掉石

厚。(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

給分)

【參考譯文】

(甲)

公子州吁,是莊公寵妾所生的兒子,受到寵愛又喜歡武事。莊公不管束

他,莊姜很討厭他。石錯勸諫莊公說:“我聽說愛自己的兒子,就用正

確的禮儀規(guī)矩來教導,不讓他走入邪道。驕傲、奢侈、澄欲、放蕩,是

走入邪道的緣由。這四者的出現(xiàn),是寵愛過多的橡故。(如果)準備立州

吁為太子,那就定下朵;如果沒有決定立他為太于,這樣做就會成為釀

成禍亂的階梯。受到寵愛而不驕傲,驕傲而能安心于地位的下降,地位

下降而能無所怨恨,怨恨而能自我克制,這樣的人是很少的。再說卑賤

的妨害高貴的,年幼的欺侮年長的,疏遠的離間親近的,新人離間舊人,

權勢小的超越權勢大的,邪惡破壞道義,這就叫做六逆。果君行事合乎

道義、臣子受命執(zhí)行,父親慈愛、兒子孝順,哥哥友愛'弟弟恭敬:這

就叫做六順。離開順的而去效法逆的,這就是招致禍害的原因。作為人

君應該勉力去消除禍害,現(xiàn)在卻去招致禍害,恐怕這樣做不妥當吧?”莊

公沒有聽從石錯的勸諫。石錯的兒子石厚與州吁交往,石錯禁止他(與州

吁交往),但辦不到?;腹次?,石錯就告老退休。

(乙)

魯隱公四年春天,衛(wèi)州吁殺害桓公自立為君。隱公與宋瘍公會見,打算

重敘在宿地會盟的友情。預定的日子還沒到,衛(wèi)國人來報告國內發(fā)生叛

亂。夏天,隱公與宋瘍公在清地草草相會。

魯隱公問眾仲說:“衛(wèi)國的州吁會成功嗎?”眾仲回答說:“我聽說用德

行來使君民和睦協(xié)調,沒聽說過用戰(zhàn)亂的。用戰(zhàn)亂,就等于要理清絲緒

卻又使它更亂。這個州吁,倚仗武力而安于殘忍。倚仗武力就會失去民

眾,安于殘忍就會沒有親信的人,民眾背叛,親信離去,難以成功了。

用兵就像用火一樣;不收斂控制,將會焚燒自己。州吁殺了他的國君,

又暴虐地使用他的民眾,不致力于建立美好的德行,反而想通過戰(zhàn)亂取

得成功,他一定不能免于禍害了。"

州吁沒有能與百姓關系和睦協(xié)調,石厚向石錯請教穩(wěn)定州吁國君地位的

辦法。石錯說:“去朝見周天子就可以了。"石厚問:“怎樣才能夠去朝

見?"石錯說:"陳桓公正得到周天子的寵幸,陳國與衛(wèi)國正和睦,如去拜

會陳桓公讓他向天子請求,一定能達到目的。"石厚跟隨州吁一起去陳國。

石稽派人告訴陳國說:“衛(wèi)國地方狹小,我年齡大了,不能做什么了。

這兩個人就是殺我國國君的人,敢向你們請求乘此機會設法除掉他們。

陳國人把他們抓起來,而請衛(wèi)國派人到陳國來處置他們。九月,衛(wèi)國派

右宰丑到陳國去,在濮地殺了州吁,石錯派他的家臣主管孺羊肩到陳國

去殺了石厚。

君子說:“石錯,是個忠誠不貳的臣子,憎恨州吁,同時也連帶把石厚殺

了?!罅x滅親',說的就是這樣的人吧!”

四、(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太史公曰:虞夏以來,人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夸矜勢

能之榮。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中國人

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民各勸其業(yè),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

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所驗邪?

農工商虞,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上則富國,下則富家?!皞})1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

足而知榮辱?!倍Y生于有而廢于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

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

(節(jié)選自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

材料二:

昔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皂隸,各有差品,然后上下序而民志定。于是教民種樹畜養(yǎng),

所以養(yǎng)生送終之具,靡不皆育?!豆茏印吩疲骸肮胖拿癫浑s處?!笔肯嗯c言仁義于閑

宴,工相與議技巧于官府,商相與語財利于市井,農相與謀稼稻于田野,各安其居而樂

其業(yè),甘其食而美其服,欲寡而事節(jié),財足而不爭。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齊之以

禮,故民有恥且敬,貴義而賤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嚴而治之大略也。

及周室衰禮法墮其流至乎士庶人莫不離制而棄本,稼稿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

貨有余。至桓文后,禮義大壞,上下相冒,嗜欲不制,借差亡極。于是商通難得之貨,

工作亡用之器,士設反道之行,以追時好而取世資,上爭王者之利,下佃齊民之業(yè),傷

化敗俗,大亂之道也。

(節(jié)選自班固《漢書?貨殖傳》)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王處須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

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及周A室衰B禮法C墮D其流E至乎F士庶人G莫不離H制而棄本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窮,意為窮盡、盡享,與前文“人耳目欲極聲色之好”中的“極”意思相同。

B.虞,指虞人,古代掌管山澤、苑囿、鳥獸、畋牧的官職,有山虞、澤虞之分。

C.靡,指沒有,與蒲松齡《促織》中“探石發(fā)穴,靡計不施”的“靡”意思不同。

D.貨殖,兩則材料中均指利用貨物的生產與交換進行商業(yè)活動從中生財求利的人。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司馬遷認為,物質享受與財富追求是人的本性,統(tǒng)治者要順其自然,以利引導,不與

民爭利。

B.班固認為,夏商周各階層安居樂業(yè)、寡欲不爭,統(tǒng)治者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最終不

嚴而治。

C.司馬遷看來,各行各業(yè)之人憑本事努力工作以滿足欲望,這就如同水往低處流一樣合

乎規(guī)律。

D.班固看來,士農工商追求世俗所好而獲取社會財富,對上可為王者爭利,對下可助平

民齊家。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上則富國,下則富家。

(2)昔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皂隸,各有差品,然后上下序而民志定

14.對積累財富與遵守禮義之間的關系,司馬遷和班固的看法不同。請根據(jù)材料簡要概

括。

【答案】10.BDG11.012.D

13.(1)這四種行業(yè),是人民衣服食物的來源,它們對上可以使國家富強,對下可以使

家庭富有。

(2)按照從前先王的制度,從天子到差役,各有不同的等級,這樣以后上下有序,民

心安定。

14.①司馬遷認為,積累財富是遵守禮義的前提,只有物質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人們

才會知禮義明榮辱。②班固認為,積累財富時必須遵守禮義,只有遵守禮義,人們才

不會因過度追逐財富而敗壞風俗,導致天下大亂。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準確斷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周王室衰微,禮法毀壞,這樣的風氣流傳到一般的士人和庶民那里,

他們無不背離圣王之制而放棄本業(yè)。

“周室衰”“禮法墮”是并舉成分,“衰”是“周室”的謂語動詞,“墮”是“禮

法”的謂語動詞,故應分別在B、D處斷開;

“其流至乎士庶人”中,“其流”是主語,“至”是謂語動詞,“士庶人”是補語,句

子成分完整,故應在其后斷開,即G處。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辨析一次多義的能力。

A.正確。句意:口舌要盡情享用各種肉類食品的美味。/人的耳目要盡情享受音樂和美

色。

B.正確。

C.錯誤,都是“沒有、不”。句意:沒有不被生產出來的。/扒開石頭,打開洞口,沒

有計謀是不用的。

D.正確。

故選Co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對上可為王者爭利,對下可助平民齊家”理解有誤。原文意思是商人、工匠、士人

追求世俗所好而獲取社會財富,對上同王者爭利,向下壟斷平民的產業(yè)。

故選Do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

(1)“原”,來源;“富”,使動用法,使……富強;”……者……也”,判斷句。

(2)“皂隸”,差役;“差品”,不同的等級;“然后”,這樣以后;“定”,安定。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根據(jù)材料一中司馬遷引用《管子》的內容“倉)1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以及他

自己說的“禮生于有而廢于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人富而仁

義附焉”可以看出,司馬遷認為,積累財富是遵守禮義的前提,只有物質財富積累到一

定程度,人們才會知禮義明榮辱。

根據(jù)材料二中班固所說的“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故民有恥且敬,貴義

而賤利”“……士設反道之行,以追時好而取世資,上爭王者之利,下佃齊民之業(yè),傷

化敗俗,大亂之道也”可以看出,班固認為,積累財富時必須遵守禮義,只有遵守禮義,

人們才不會因過度追逐財富而敗壞風俗,導致天下大亂。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太史公認為:虞舜、夏朝以來,人的耳目要盡情享受音樂和美色,口舌要盡情享用各種

肉類食品的美味,身體要安逸舒樂,精神上還要矜夸自己權勢與才能帶來的榮耀。所以,

(掌權者統(tǒng)治百姓)最高明的辦法是聽其自然,其次是以利引導他們,再次是教育他們,

又次是(用典章制度來)約束他們,最愚蠢的辦法是與百姓爭利。中原人民所喜愛的物

質,日常衣著飲食、養(yǎng)生送死所必備的東西,都依賴農民耕種出食物,虞人開采出木材

與礦藏,工匠做成器物,商人使財物流通。人們各憑本事行事,竭盡自己的力量,來滿

足自己的欲望,百姓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們的本業(yè),樂于從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

處流,日日夜夜而永無休止,他們不待召喚自己就趕來,物產不須征求而百姓們自己就

生產出來。這難道不是合乎規(guī)律,被自然驗明的嗎?

農工商虞這四種行業(yè),是人民衣服食物的來源,它們對上可以使國家富強,對下可以使

家庭富有。“倉庫充實了,百姓才能懂禮節(jié);衣食豐足了,百姓才能知榮辱?!倍Y產生

于富有而廢棄于貧窮。所以,君子富有了,就喜歡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

用在適當?shù)牡胤?。潭淵深了,魚就會生長其中;山林深了,野獸就會到那里去;人民富

了,仁義也就歸附他們了。

材料二:

按照從前先王的制度,從天子到差役,各有不同的等級,這樣以后上下有序,民心安定。

于是就教導百姓種植和畜養(yǎng),人民用來養(yǎng)生送死的東西,沒有不被生產出來的。《管子》

中說:“古代的士農工商四類百姓是不能雜居相處的。”士人在悠閑安靜之處相互談論

仁義,工匠在官府相互議論工藝技巧,商人在市場上相互討論財利,農民在田野中相互

商量農事,各自安于所居之處,樂于從事自身的職業(yè),認為自己的食物甘美,覺得自己

的衣服漂亮,欲望少而行事得當,財物充足而無須爭搶,于是統(tǒng)治者以仁德去引導他們,

用禮義去約束他們,所以百姓有羞恥心而且對上有敬畏之心,他們看重義而輕視利。這

就是夏商周三代能夠沿著正確的道路發(fā)展,不需采用嚴厲的手段就能治理好國家的要點。

等到周王室衰微,禮法毀壞,這樣的風氣流傳到一般的士人和庶民那里,他們無不背離

圣王之制而放棄本業(yè),務農的人少了,經商的人多了,于是糧食不足而商品有余。到了

齊桓公、晉文公之后,禮義大為毀壞,上下之間相互冒犯,欲望得不到控制,破壞等級

秩序的行為沒有止境。于是商人買賣難以得到的貨品,工匠制作沒有用處的器物,士人

從事違反正道的活動:以追求時俗之所好來獲取財富,對上同王者爭利,向下壟斷平民

的產業(yè),損傷教化,敗壞風俗,這是導致社會大亂的原因啊。

五、(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葉公子高問政于仲尼,仲尼日:“政在悅近而來遠?!卑Ч珕栒谥倌幔?/p>

仲尼日:“政在選賢?!饼R景公問政于仲尼,仲尼日:“政在節(jié)財。”

三公出,子貢問日:“三公問夫子政一也。夫子對之不同,何也?”仲

尼日:“葉都大而國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悅近而來遠魯哀公有

大臣三人,外障距諸侯四鄰之士,內比周而以愚其君,使宗廟不掃除,

社稷不血食者,必是三臣也,故曰'政在選賢’。齊景公筑雍門,為路寢,

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賜者三,故曰'政在節(jié)財,”

或曰:仲尼之對,亡國之言也??置裼行判?,而誠說之“悅近而來遠”,

則是教民懷惠。惠之為政,無功者受賞,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敗也。

法敗而政亂,以亂政治敗民,未見其可也。且民有倍心者,君上之明有

所不及也。不紹葉公之明,而使之悅近而來遠,是舍吾勢之所能禁而使

與不行惠以爭民,非能持勢者也。夫堯之賢六王之冠也舜一徙而成邑而堯無天

下矣。有人無術以禁下,憒為舜而不失其民,不亦無術乎?明君見小奸于

微,故民無大謀;行小誅于細,故民無大亂。此謂“圖難于其所易也,

為大者于其所細也。”今有功者必賞,賞者不得君,力之所致也;有罪

者必誅,誅者不怨上,罪之所生也。民知誅罰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業(yè),

而不受賜于君。"太上,下智有之?!贝搜蕴现旅駸o說也,安取懷惠之

民?上君之民無利害,說以“悅近來遠”,亦可舍已。

(節(jié)選自《韓非子?難三》

材料二:

葉公于高問政于仲尼日:“善為政者若之何?”仲尼對曰:“善為政者,

遠者近之,而田者新之?!庇谀勇勚唬骸叭~公子高未得其問也,仲

尼亦未得其所以對也。葉公子高豈不知善為政者之遠者近也,而舊者新

是戰(zhàn)?問所以為之若之何也。不以人之所不智告人,以所智告之,故葉公

子高未得其問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對也。

(節(jié)選自《《墨子?耕柱》》【注】①葉公子高,楚國大夫,姓沈,名諸果,

字子高,封地在葉,所以稱葉公。②蹈賽;君主居住的正屋,此指建有

齊景公正室的高臺,即路寢之臺,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

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夫堯A之賢B六王C之冠也D舜一徙E而成F邑G而堯無H天下矣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來,是"使……到來","燭之武退秦師"的"退"是"使……退”,兩者用法相同。

B.信,指背棄,背叛,與(鴻門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倍"詞

義相同。

C.恃,依賴,依仗,與現(xiàn)在所說“有恃無恐”“恃才做物”兩詞中的“恃”

詞義不同。

D.智,通"知",知道,了解,與《老子四章》中“知人者智"中的"智"詞義不

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葉公子高、魯哀公及齊景公均向孔子請教治國的方略,同一問題孔子

給出不同答案。子貢對此不解,后經孔子解釋,才知三國人心向背不同。

B.圣明的君主善于在細微處發(fā)現(xiàn)小的壞事,在小事上實行輕罰,所以民

眾沒有大的陰謀與動亂,這值得那些只知依賴效仿舜的君主們學習,

C.墨子認為葉公子高不懂的是如何達到"近遠者,新舊者”這一目的的方法,

但其提問時并未讓孔子明百自身的疑惑,故其沒有恰當提問,

D.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