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臨川2025屆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江西省臨川2025屆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江西省臨川2025屆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江西省臨川2025屆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江西省臨川2025屆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西省臨川2025屆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考生請注意:1.答題前請將考場、試室號、座位號、考生號、姓名寫在試卷密封線內,不得在試卷上作任何標記。2.第一部分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需將答案寫在試卷指定的括號內,第二部分非選擇題答案寫在試卷題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孫中山說:“仆之素志在提倡實業(yè),實行民生主義,而以社會主義為歸宿”,“我希望看到人民大眾的生活狀況獲得改善,而不愿幫助少數人去增殖他們的勢力,直至成為財閥”。為此他提出了A.民族平等B.節(jié)制資本C.創(chuàng)立民國D.廢除私有制2.“英國商民居住通商之廣州等五處”,這一規(guī)定出自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3.明內閣與以往的三省和中書省不同,內閣大學士只對皇帝負責,只同皇帝發(fā)生工作關系。而不與六部、督察院等其他行政權力機關直接溝通和聯(lián)絡。這說明明朝A.剝奪了六部與督察院的權力 B.強化了皇權為中心的專制體系C.提升了內閣官員地位與權威 D.使內閣成為全國行政運作的中樞4.清朝道光、咸豐年間,邊疆史地研究蔚然成風,涌現出一大批探求邊疆形勝、謀求保國固土的史地著作,其原因既有“激發(fā)于清季之外侮”,更是“胚胎于樸實之學風”。這一“樸實之學風”是指A.經世致用 B.格物致知 C.師夷長技 D.以史為鑒5.出版于19世紀末的《西學大成》是當時中國全面介紹西學的代表作之一,其介紹的“西學門徑”包括算學、天學、地學、史學、兵學、化學、礦學、重學、汽學、電學、光學、聲學等12門。“史學”門所收錄的書有《大英國志》《列國歲計政要》《列國海戰(zhàn)記》《萬國公法》等。編者把史學納入“西學門徑”是基于A.“富國強兵”的需要B.發(fā)展民族資本主義的需要C.“史學革命”的需要D.推動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6.唐太宗在詔令中明確規(guī)定,道士女冠位在僧尼之前;唐高宗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把《老子》《莊子》等書列為科舉考試的項目;甚至唐朝好幾個皇帝把道士請到皇宮里煉丹。這些舉措A.沖擊了儒學的統(tǒng)治地位 B.使道教成為唐正統(tǒng)思想C.使道教勢力超過了佛教 D.使儒學被統(tǒng)治者所摒棄7.下列顯然不是《海國圖志》編撰意圖的是A.“以夷變夏” B.“以夷款夷” C.“以夷攻夷” D.“師夷制夷”8.戰(zhàn)國至唐,“通商”一詞幾乎在載籍中消失,在《宋史》《續(xù)資治通鑒長篇》等書中其出現的頻率卻陡然增高,《金史》《元史》等史籍中也出現不少“通商賈”、“通商惠工”、“力穡通商”的記載。這一變化體現了A.重商成為社會共識 B.商業(yè)在國家中的地位提升C.抑商政策難以為繼 D.社會轉型推動了經濟發(fā)展9.法國大革命期間,制憲會議于1791年頒布憲法,其中在選舉制度上規(guī)定:按照財產多少將公民劃分為享有選舉權的“積極公民”和不享有選舉權的“消極公民”。這一規(guī)定A.順應了時代發(fā)展潮流 B.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C.限制了公民的參政權 D.否定了君主的專制統(tǒng)治10.“申根區(qū)”是指履行1985年在盧森堡申根鎮(zhèn)簽署《申根協(xié)議》的26個歐洲國家所組成的區(qū)域。對于國際旅行者而言,該區(qū)域內的各個國家之間幾乎不存在邊境管制。這反映了當今世界A.人口遷移自由無限制B.政治多極化趨勢加強C.國家主權被消解殆盡D.經濟呈現區(qū)域集團化11.唐代銅鏡質量上乘,厚重大氣,紋飾富貴端莊;宋代銅鏡的紋飾除素鏡外,圖紋題材趨于纏枝竄繞花卉、花鳥、連錢、神仙人物故事、八卦、商標銘號為主。這反映了A.宋代銅鏡鑄造業(yè)走向了衰落B.宋代市民階層隊伍壯大C.“官民競市”有利經濟發(fā)展D.唐代繁榮盛行奢靡風氣12.啟蒙思想家在抨擊封建制度的同時,以理性的眼光為未來社會勾畫了一幅理想的政治藍圖,提出了很多社會學說,其中,在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后被真正實踐的學說有①三權分立學說②君主立憲學說③人民主權學說A.① B.② C.①② D.③13.日本自1963年起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出口國。同年,美國指責日本對美進行鋼鐵傾銷,日本遂減少對美出口。1968年美國迫使日本簽署協(xié)定,日本再次大幅減少對美鋼鐵出口。這說明A.“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已形成B.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速C.日本難以擺脫美國的經濟控制D.美國開始建立世界經濟霸權14.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賦,其數額記入《黃冊》即戶口冊中,其后進一步將全國的土地詳細登記,編制成《魚鱗圖冊》。可見明代A.開始實行以資產為標準的稅制 B.土地清理與戶籍管理相分離C.基于土地的賦稅管理逐步規(guī)范 D.賦稅種類由繁多到逐漸減少15.1864年,在總理衙門的資助下國際法的譯本《萬國公法》得以發(fā)行,清政府試圖用外國的法律來反擊列強的觀點,并在世界各國設立駐外使館等。這反映了()A.清政府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 B.清政府主動推動外交近代化C.列強對清政府采取和平外交政策 D.官僚集體改變排外觀念16.地理大發(fā)現之后,新舊大陸間糧食作物的互相傳播,為全球范圍內的交流提供了物質基礎;經濟作物的種植與貿易,則促進了各地商業(yè)的發(fā)展和白銀的跨洲際流動,各大洲紛紛成為世界市場的組成部分。材料反映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已基本形成 B.資本成為全球化的主要動力C.農業(yè)變革推動了早期的全球化 D.新航路開辟改變了經濟結構17.有西方學者認為,“通過國際媒體傳人的對另一種生活方式的想象,引發(fā)了整個東歐的民主化運動”,“媒體關于共產主義政府政策失靈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報道侵蝕了其政權的合法性”。這表明,該學者認為“國際媒體”主要充當了A.雅爾塔體制的捍衛(wèi)者 B.世界動蕩的助推器C.蘇東劇變的始作俑者 D.西方和平演變的推手18.蘇軾任杭州知州時,當地發(fā)生瘟疫,他創(chuàng)建“安樂坊”收治病人,聞說三年醫(yī)好病人千人以上,得到朝廷的承認,繼而買田收租、以租金維持病坊的日常支出。后來,朝廷在各地設置“安濟坊”,專為窮人治病。據此可知當時A.地方政府享有很大的自主權 B.確立了中醫(yī)臨床學的基礎C.政府重視對民眾的醫(yī)療救助 D.土地兼并的現象十分嚴重19.坦克是現代陸上作戰(zhàn)的主要武器之一。其首次戰(zhàn)場使用于A.① B.② C.③ D.④20.《十二銅表法》中規(guī)定:“出賣的物品縱經交付,非在買受人付清價款或提供擔保以滿足出賣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權并不移轉。在木料和建筑物已分離,或作葡萄架的柱子已從地中拔出后,則原所有人有權取回?!鄙鲜鲆?guī)定體現了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C.買賣雙方關系緊張D.平民與貴族的斗爭激烈21.胡適在《談新詩》中寫道:“初看起來,這都是‘文的形式’一方面的問題,算不得重要。卻不知形式和內容有密切的關系。若想有一種新內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縛精神的枷鎖鐐銬。”由此可知胡適的主張旨在A.打破舊束縛促進思想解放B.廢除格律詩推廣新體詩C.廢止文言文而推行白話文D.推翻舊制度建立新社會22.下圖是關于國際聯(lián)盟的一幅諷刺漫畫,該漫畫所反映的國聯(lián)的實質問題是A.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和權威性B.綱領含糊不清,自相矛盾C.建立在重重矛盾之上D.大國操縱,無法為和平作出真正的貢獻23.“無論美國人對自由報以多么深的敬意,在制憲者看來,讓中央政府為自由而受到束縛,以致不能去做那些需要它做的事(這些事包括保有能讓自由得以繁榮的條件),并不明智?!庇纱嗣绹鳤.實行聯(lián)邦制,加強中央政府權力B.踐行三權分立原則,實現權力制約平衡C.開創(chuàng)兩黨制,避免一黨專制獨裁D.推行人民主權原則,確保公民自由權利24.以下是《武鄉(xiāng)六個村土改后人口和土地的變化表》富裕中農中農貧農1948年1950年1948年1950年1948年1950年人口比例(%)0.73.688.494.82.91.6土地比例(%)0.94.288.894.89.01.0人均土地(畝)5.374.94.324.14.372.6據表格可知,土地改革A.推動了農業(yè)合作化運動 B.提高了人均土地占有量C.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fā)展 D.地改變了農村的經濟結構25.某次會議的親歷者評價說:“它在黨史上是個很重要的關鍵,在內戰(zhàn)時期黨內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左’傾機會主義的路線,一條是以毛主席為代表的正確的路線”,它是“由錯誤路線轉變到正確路線的關頭?!彼u價的是A.八七會議 B.遵義會議 C.重慶談判 D.中共七大26.1992年,鄧小平再次出現在《時代》周刊封面上?!稌r代》周刊介紹到:“‘航空母艦’在13年里轉了第二圈?!边@主要是因為中國A.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B.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C.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D.實現了香港順利回歸27.在亞洲民族解放運動史上,甘地創(chuàng)立了一條反抗殖民統(tǒng)治的獨特道路。下列項中,有關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說法正確的是A.甘地以國大黨主席的身份領導運動B.起因于殖民當局頒布了食鹽專營法C.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識得到空前高漲D.運動中甘地沒有譴責人民使用暴力28.民國初年,《采菲錄》記載:“天足萌秀之際,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時有耳所聞。舊有纏足之妻,多成棄婦;纖小之足,每致離婚?!边@說明A.近代社會民眾的習俗變遷異常緩慢B.婦女纏足習俗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C.社會思想觀念呈現新舊沖突的局面D.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引發(fā)社會大變革29.有學者在研究中國早期國家時注意到:周“克殷踐奄,滅國數十,而新建之國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魯衛(wèi)晉齊四國,又以王室至親為東方大藩?!边@表明A.官僚體制成為當時社會的主宰B.素養(yǎng)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國家管理權C.以分封制構架國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國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緣關系的明顯影響30.19世紀上半期起,法國美術界興起“農村熱”,描繪農村景象或生活的畫作明顯增多,著名的如米勒的《拾穗者》。以社會上層人土為主、一向保守的“巴黎沙龍”也逐漸選入此類畫作。這主要說明當時A.農村是法國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要題材B.城市壓力使人們向往農村悠閑生活C.畫家同情農業(yè)的衰敗和農民困苦D.社會生產的改進和城鄉(xiāng)聯(lián)系的密切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家學派在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國家治理的實踐中體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春秋末期,其核心是“仁、義、禮、智”;秦朝時,遭受毀滅性打擊;漢武帝時,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宣揚君權神授;到宋代,儒家思想與佛教和道教相融合,形成了新的哲學流派——理學,其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程朱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欲”;明朝中期,形成了以王陽明為代表的心學,主張追求“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費孝通將這種由己到家、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的通路稱為中國人的“差序格局”——摘編自李寧《“大一統(tǒng)”——我國歷史上的國家治理》材料二在古代歐洲,政權與教權之間的關系在國家治理結構中占據重要地位。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奴隸制的中央集權官僚體制結束,西歐長期陷入無政府狀態(tài)。在混亂動蕩的社會中,人們渴望王權與秩序,君權神授的封建君主專制思想應運而生。此后,世俗君權和宗教神權既相互支持又相互斗爭,經歷了羅馬帝國的二元平等并列、11世紀之前教權臣服于王權、12世紀到13世紀教權強盛、14世紀政教斗爭等歷史階段.——摘編自王芳《比較視角下的國家治理模式及其理論構建》(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不同時期儒家治國思想的主張。(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西方國家治理理念的異同。32.材料明孝宗即位之初,朝政局面并不樂觀。為了鎮(zhèn)壓成化年間的流民起義,財政支出日益增加,國庫儲蓄減少。行政效率差,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員都是混日子。孝宗的改革首先從內閣開始,罷免了以外戚萬安為首的“紙糊三閣老”。大量起用正直賢能之士,使得無論是朝中還是宮中都為之一新,時稱朝序清寧。孝宗規(guī)定,凡是交給大臣討論的奏章,普通內容的,復奏處理不能超過兩天;如果事關多個部門,不能超過十天;如果是涉及戰(zhàn)爭等重大事務的,最多不能超過十五天。這個規(guī)定下發(fā)后,明朝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孝宗體恤民生,善待百姓,他常常減免地方的賦稅。地方官奏報因災情免賦的要求,他都無一例外地下旨同意。明孝宗力求節(jié)儉,減少皇宮的開支與供奉,宮廷開支最儉約的時候,只有成化年間的六成。孝宗改革之后,內外無憂,后世史家以弘治朝為“中興之世”。——根據360百科整理(1)根據材料,概括明孝宗改革的內容。(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孝宗改革的影響。33.材料新中國成立后十七年我國完成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1950年6月,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確定高等教育的方針任務:“培養(yǎng)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級建設人才,吸收具備入學條件的工農干部和工農青年進入高等學校,以培養(yǎng)工農出身的新型知識分子,加入國家建設的行列?!?950年8月,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學校課程草案——文法理工各系》,明確規(guī)定社會發(fā)展史、新民主主義論、政治經濟學為各系的公共必修課。1953年10月,政務院又做出了《關于修訂高等學校領導關系的決定》,強調“綜合性大學和與幾個業(yè)務部門有關的多科性高等工業(yè)學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為某一業(yè)務部門或主要為某一業(yè)務部門培養(yǎng)干部的單科性高等學校,可以委托中央有關業(yè)務部門負責管理?!?959年5月,國務院下發(fā)了《關于全日制學校的教學、勞動和生活安排的規(guī)定》,規(guī)定高等學校的學生每學年參加生產勞動的時間至少為2—3個月,參加的形式有三種:一是在學校舉辦的農場和工廠中參加勞動;二是參加學校安排的下廠、下鄉(xiāng)勞動;三是參加社會公益勞動。——摘編自陳磊、栗洪武《也論新中國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1)根據材料概括新中國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中國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所敘述的是孫中山先生對他的革命思想理論的闡述,根據材料所描述的內容,是對民生主義的進一步闡述,“不愿幫助少數人去增殖他們的勢力,直至成為財閥”更加直接體現了他希望節(jié)制資本,使人民生活達到近似平均。因此本題選擇B選項。AC選項不屬于民生主義的范圍;D項不符合史實??键c: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孫中山與三民主義·民生主義2、A【解析】

依據材料中“英國”、“通商之廣州等五處”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1842年的中英《南京條約》規(guī)定,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因此A選項正確。1860年的《北京條約》增開天津為商埠,并未規(guī)定“英國商民居住通商之廣州等五處”,B選項錯誤;1895年的中日《馬關條約》規(guī)定,開放重慶、沙市、蘇州和杭州為通商口岸,與材料信息不符,C選項錯誤;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并未規(guī)定“英國商民居住通商之廣州等五處”,D選項錯誤。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3、B【解析】

本題以明朝內閣制度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明代內閣“只對皇帝負責,只同皇帝發(fā)生工作關系”,是皇帝的秘書班子,參預機務,“不與六部、都察院等其他行政權力機關直接溝通和聯(lián)絡”,說明內閣大學土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執(zhí)政大臣,沒有行政實權,這是明初君權強化的產物,B項正確;“不與六部、都察院等其他行政權力機關直接溝通”目的是限制內閣的權力,而不是提升其地位,也不是剝奪六部與都察院的權力,A、C兩項錯誤;從材料看內閣不是上傳下達的權力中樞,D項錯誤。4、A【解析】

根據“激發(fā)于清季之外侮”可知,邊疆史地研究蔚然成風是因為當時外來侵略不斷,這實際上就是經世致用的表現,故選A;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不符合題意,排除B;師夷長技指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不符合題意,排除C;以史為鑒指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但無法體現“胚胎于樸實之學風”,排除D?!军c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激發(fā)于清季之外侮”“胚胎于樸實之學風”,緊扣關鍵信息分析解答。5、A【解析】

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在此背景下中國人開始了向西方學習制度的階段,史學所收錄的西方制度、法律等,這是有利于國家“富國強兵”,故A正確。中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向西方學習最主要是為了救亡圖存而非發(fā)展民族資本主義和中外交流,故BD錯。C與材料無關,故錯。6、A【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唐朝統(tǒng)治者大力推崇道教,使儒學的統(tǒng)治地位受到沖擊,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錯誤,唐朝時期正統(tǒng)思想仍是儒學;C選項錯誤,唐朝實行三教并行,不分先后的政策,依據材料信息無法得出這些措施使道教勢力超過了佛教;D選項錯誤,唐朝統(tǒng)治者并未摒棄儒學。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7、A【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魏源的《海國圖志》的核心思想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方的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抵抗侵略者,故“以夷款夷”“以夷攻夷”“師夷制夷”都與其核心思想一致。而“以夷變夏”明顯不符合中國當時天朝上國的理念,也與《海國圖志》的核心思想不符。故A項正確,排除BCD三項。8、B【解析】

材料表明,唐代以前“通商”一詞幾乎消失,與長期以來的重農抑商政策有關。唐以后“通商”一詞出現頻率增加,說明隨著經濟發(fā)展,商業(yè)的地位有所提升,故B正確;古代中國基本經濟政策為重農抑商,故A、C不正確;宋元時期沒有出現明顯的社會轉型,故D不正確。9、C【解析】

法國《人權宣言》宣告: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平等的,但是1791年法國憲法規(guī)定:按照財產多少將公民劃分為享有選舉權的“積極公民”和不享有選舉權的“消極公民”,這說明啟蒙運動影響下的法國憲法一定程度上違背了權利平等的原則,限制了公民的參政權,故選C;1791年頒布憲法在選舉制度上規(guī)定違背了權利平等的原則,不符合政治民主化的歷史發(fā)展潮流,排除A;1791年頒布憲法在選舉制度上規(guī)定與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沒有直接聯(lián)系,排除B;D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10、D【解析】

根據“26國歐洲國家所組成的區(qū)域內”對“國際旅行者”,“幾乎不存在邊境管制”,結合所學可知,申根區(qū)的出現反映了歐洲為代表,世界范圍內的“區(qū)域集團化”得到發(fā)展,D項正確;申根區(qū)是對“國際旅行者”而言而不是對人口遷移所說,A項錯誤;這是一個旅行自由的協(xié)議,與政治多極化無關,B項錯誤;協(xié)議對成員國某一方面加強合作,不能反映當今世界國家主權被消解殆盡,C項錯誤。11、B【解析】

根據材料“圖紋題材趨于纏枝竄繞花卉、花鳥、連錢、神仙人物故事、八卦、商標銘號為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導致市民階層擴大,對文化的多樣需求也就相應的擴大,B選項符合題意。宋代銅鏡鑄造業(yè)走向衰落的說法錯誤,且與材料無關,A選項排除。材料強調的是宋代銅鏡圖文的多樣化,與官民竟市無關,C選項排除。唐代銅鏡厚重大氣,紋飾富貴端莊主要和國家強大有關,不能說明盛行奢靡風氣,D選項排除?!军c睛】本題側重對材料分析和知識遷移能力的考查,解題關鍵在于對宋朝商業(yè)發(fā)展的準確把握。宋朝商品經濟空前繁榮,促進了市民階層的壯大,這種影響體現在銅鏡上就是銅鏡的圖案和形制的多樣化,進而滿足市民階層的對多樣文化的需求。12、C【解析】

在啟蒙思想的指導下,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以后,真正實踐的學說主要有三權分立學說和君主立憲學說,①②正確,C選項符合題意;漏掉①、②,不能全面說明美、德國等近代西方國家的政治建設,AB兩項錯誤;在資產階級國家里,受階級性的局限,“人民主權學說”并沒有被真正實踐,D項錯誤。13、C【解析】

日本成為最大的鋼鐵出口國,美國為了減少日本對自己的威脅,對日本經濟進行了粗暴干涉,因此可以說明日本難以擺脫美國的經濟控制,故選C項;“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是在兩極格局瓦解后出現,與材料時間不符,故排除A項;題意主要反映了美國對日本經濟的干涉,沒有體現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故排除B項;“開始建立”的說法不符合史實,美國此時已經是世界經濟的霸主,故排除D項。14、C【解析】

明朝清丈土地、核定田賦、記入《黃冊》、編制《魚鱗圖冊》等一系列行為,使得以土地為征收標準的賦稅管理逐步規(guī)范化,C項正確;開始以資產為標準的稅制始于唐代的兩稅法,A項錯誤;明代清丈土地并將數額記入戶口冊中可知,土地與戶籍管理并沒有分離,B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出賦稅種類變化,D項不符合題意。15、B【解析】

材料“譯本《萬國公法》得以發(fā)行”“用外國的法律來反擊列強”以及“設立駐外使館”體現出晚清時期不同形式與國際外交接軌,說明清政府主動融入國際體系的努力,故B正確;材料并不是主張學習外國的技術,排除A;材料也沒有說明清政府采取和平的外交方針,排除C;材料說明清政府是主動融入國際體系,不是排外觀念,排除D。故選B。16、C【解析】

“地理大發(fā)現”和“各大洲紛紛成為世界市場的組成部分”體現了早期的全球化,而材料認為造成上述現象的部分原因是“新舊大陸間糧食作物的互相傳播”和“經濟作物的種植與貿易”,故選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已基本形成是在工業(yè)革命后,A錯誤;B項“資本”不是材料主旨,且資本在全球化過程中的主次地位沒有體現,排除;D項中“新航路開辟”不是材料主旨,且“經濟結構”的相關內容也沒有直接涉及,排除。17、D【解析】

材料“媒體關于共產主義政府政策失靈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報道侵蝕了其政權的合法性”體現的是西方學者認為“國際媒體”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滲透是導致其巨變的主要因素,D正確;AB與材料無關,未涉及,排除;材料更多的是強調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不能說“國際傳媒”是東歐劇變的始作俑者,C排除。故選D。18、C【解析】

材料“朝廷在各地設置“安濟坊”,專為窮人治病”體現的是政府對民眾醫(yī)療的救助,C正確;宋朝時期的地方政府權力較小,A排除;《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yī)臨床學的基礎,B排除;材料與土地兼并無關,D排除。故選C。19、B【解析】

坦克最早運用于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索姆河戰(zhàn)役,英國使用坦克攻擊德國陣地,②是索姆河戰(zhàn)爭,故選B;①③④不符合索姆河戰(zhàn)役,排除ACD。【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坦克”“首次戰(zhàn)場使用”,聯(lián)系所學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史實分析解答。20、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說明羅馬法強調物權所有者對物品在不同情形下的所有權,這體現了羅馬法的核心是保護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ACD三項材料中無法體現。所以答案選B??键c: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羅馬法·《十二銅表法》【名師點睛】羅馬法的發(fā)展經歷了復雜的過程,在內容和發(fā)展的過程中表現出了如下幾項特點:①以維護私有財產為核心;②體系宏大,內容細致;③發(fā)展過程復雜但能與時俱進;④影響深遠。但究其實質羅馬法是維護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這一階級本質不會改變。21、A【解析】

從材料“若想有一種新內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縛精神的枷鎖鐐銬”可知,胡適強調文的形式的目的是促進人們的思想解放,故A正確;材料中沒有具體強調廢除和推廣的詩體,故B排除;“廢止”說法過于絕對,故C排除;材料中強調的是思想文化方面,沒有提到政治制度,故D排除。22、D【解析】畫中“車夫”背心上的英文為“國聯(lián)”,他奮力揮鞭。驅趕著背上負有“和平”使命的馬兒向“結束戰(zhàn)爭”的方向行進。但“國際事務”這輛大車分明是在沖向戰(zhàn)爭,“和平”馬兒雖然竭盡全力,卻寸步難行。這幅漫畫揭示國聯(lián)雖然標榜“和平”,但由于其本質不過是英法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因此無法為和平作出真正的貢獻,無法擋住戰(zhàn)爭的步伐。故排除ABC,選D。23、A【解析】據材料“讓中央政府為自由而受到束縛,以致不能去做那些需要它做的事……并不明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加強中央政府權力的主張,美國聯(lián)邦制加強中央政府權力,符合題意,故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三權分立的問題,故B項錯誤;材料也沒有反映兩黨制的問題,故C項錯誤;材料主旨也不是說明公民自由權利的問題,故D項錯誤。故選A。24、C【解析】

根據表中數據可知,1947年土地改革后,從1948年到1950年可以看出成為富裕中農和中農的人口比例逐步上升,而貧農的人口比例呈下降趨勢,說明土地改革后人民的收入提高,表明土改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fā)展,故選C;農業(yè)合作化運動從1953年開始,不符合題意,A錯誤;表中數據不能體現人均土地占有量提高,B錯誤;農村經濟結構是農村中各主要經濟成分或要素的構成情況及其相互關系,材料中無從體現,D錯誤。25、B【解析】

遵義會議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糾正了王明等人的左傾錯誤,是中共生死攸關的轉折點,B正確;八七會議確立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A排除;重慶談判主要是探討是和平建國問題,C排除;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D排除。故選B。26、B【解析】

據所學可知,鄧小平領導的黨中央于1979年決定在廣東、福建設立經濟特區(qū);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思想,對推進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B正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于21世紀初,與材料不符,A錯誤;2001年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與材料不符,故C錯誤;1997年實現了香港順利回歸,與材料不符,D錯誤。27、C【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使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識得到空前高漲,故C正確;當時甘地并不是國大黨主席,故A錯誤;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起因于阿姆利則慘案,排除B;甘地曾譴責人民使用暴力,排除D。28、C【解析】

民國以來,政府大力移風易俗,近代中國社會民眾的習俗變遷顯著,排除A;材料中“舊有纏足之妻,多成棄婦;纖小之足,每致離婚”說明存在對纏足習俗面臨挑戰(zhàn),說明婦女纏足習俗的社會基礎正在動搖,排除B;由材料中對放足存在不同的態(tài)度,說明社會思想觀念呈現新舊沖突的局面,故選C;資產階級維新運動發(fā)生在19世紀末,時間不符,而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引發(fā)社會大變革,排除D。29、D【解析】由“新建之國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魯衛(wèi)晉齊四國,又以王室至親為東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諸侯國主要有功臣和宗室貴戚統(tǒng)領,故選D;當時是貴族政治體制,故A不符合史實;題干說到的諸侯國不是以素養(yǎng)作為依據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國家管理權,故排除B;分封制不是構建的國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也不符合史實。點睛:概念學習和理解是歷史考試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因為有些題目就是在偷換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就很難做對,在考題選項設計中的偷換概念中導致理解失誤而丟分。還有的題涉及的是幾個概念的區(qū)分和準確理解,只有把握每個概念的具體含義才可以,這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對。這一題實際上是考查分封制的概念理解及其階段特征。30、D【解析】

材料說明社會上層的人士的聚會中逐漸選入現實主義繪畫的創(chuàng)作題材,主要是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完成導致城鄉(xiāng)生活的變化,這說明社會生產的改進和城鄉(xiāng)聯(lián)系的密切,D正確;材料并不是說明農村是法國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要題材,A錯誤;材料說明的是現實主義畫作的題材問題,并不是說明城市壓力使人們向往農村悠閑生活,B錯誤;材料也沒有突出畫家同情農業(yè)的衰敗和農民困苦的信息,C錯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主張:春秋,主張仁政與禮治,通過禮樂教化建立道德體系與社會等級秩序,實現社會結構穩(wěn)定:秦,仁政理念不受當時新興地主階級的歡迎:漢,大一統(tǒng)思想,符合加強專制申央集權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需要,儒家學派得到尊崇:宋明,理學的主張“存天理,滅人欲”為已經形成的封建等級制度辯護,心學將個人心性修養(yǎng)與儒家經世理念相結合。(2)相同:都維系封建等級制度:把思想作為維護國家統(tǒng)治的手段:都宜揚君權神授;都順應了潮流,利于社會秩序的重建。不同:①中國以王權控制為主、禮樂教化為輔,達到國家治理目標,降低治理成本:儒、釋、道三教最終合流,以勸誡、引導方式輔助皇權統(tǒng)治。歐洲宗教神權在國家治理中占據主導地位,王權與教權處于長期斗爭狀態(tài),歐洲進入“黑暗的中世紀時期”。②中國儒家思想有利于維護統(tǒng)治秩序,有助于形成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家國情懷:儒家思想成為文化的主流,推動國家文學藝術繁榮;抑制商業(yè);壓制婦女。歐洲教權與政權相互爭斗,社會長期陷入動蕩狀態(tài);封建等級制度森嚴;在神權與王權的雙重統(tǒng)治下,科技文化發(fā)展嚴重滯后?!窘馕觥?/p>

(1)根據材料中春秋末期、秦朝、漢武帝時期、宋代和明朝中期對儒學不同內容的記載可概括出不同時期儒家治國思想的主張,從而對這些主張進行分析。如春秋時期儒家主張仁與禮,通過禮樂教化建立道德體系與社會等級秩序,實現社會結構穩(wěn)定;秦代儒學遭到毀滅性打擊,說明儒家的仁政思想不受當時新興地主階級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