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山東青島平度第三中學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2_第1頁
2025屆山東青島平度第三中學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2_第2頁
2025屆山東青島平度第三中學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2_第3頁
2025屆山東青島平度第三中學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2_第4頁
2025屆山東青島平度第三中學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山東青島平度第三中學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請考生注意:1.請用2B鉛筆將選擇題答案涂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請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主觀題的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答題區(qū)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上均無效。2.答題前,認真閱讀答題紙上的《注意事項》,按規(guī)定答題。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在2012年12月10日發(fā)布報告說,到2030年,世界多極化趨勢將加強,霸權主義將失去生存空間。報告認為,中國經濟總量最早可能在本世紀20年代超越美國,但由于美國在軍事、政治、科技和軟實力上的優(yōu)勢,美國仍將是世界頭號強國。這表明A.地區(qū)貿易保護主義將會盛行B.美國國家情報機構的報告錯誤C.美國對稱霸全球已信心不足D.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2.漢武帝“獨尊儒術”后形成了德主刑輔、先禮后刑的法律觀念。東漢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現(xiàn)了刑、禮比較的爭論。曹操不單純強調刑為先或禮為先,主張“治定之化,以禮為首;撥亂之政,以刑為先?!边@反映了,當時A.儒學正統(tǒng)地位受到了沖擊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為本C.禮法并施思想有所發(fā)展D.儒學哲學化傾向日趨明顯3.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曾上書光緒帝:“今則萬國交通,一切趨于尚同,而吾以一國衣服獨異……今為機器之世,多機器則強,少機器則弱,辮發(fā)與機器不相容也?!薄爸袊鴮捯虏?,長裙雅步而施萬同競爭之世……誠非所宜?!贝硕尾牧现锌涤袨橐磉_的思想是A.進行政治變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B.進行社會風俗的變革,以使中國與世界文明相融合C.進行經濟變革,大力發(fā)展機器生產,以提高生產力D.要求政府下令進行“斷發(fā)易服”,采用漢人裝束4.17世紀,歐洲人認為牛頓已發(fā)現(xiàn)一個數(shù)學上能證實的根本的宇宙定律……人們開始把牛頓的物理學分析方法應用于整個思想領域和知識領域,不僅應用于物理領域,而且應用于人類社會。這表明牛頓的物理學成就A.打破了天主教會的精神束縛 B.促進了理性的覺醒C.提高了人們對微觀世界的認識 D.刺激了工業(yè)的發(fā)展5.20世紀初,歷史學家王國維在證明《史記?殷本紀》時總結研究方法說:“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證據法,唯今日始得為之”。王國維所言“紙上之材料”與“地下之新材料”分別指的是()A.神話傳說與出土文物B.古代書籍與竹木簡牘C.文獻記錄與甲骨文字D.前人筆記與碑刻史料6.下圖a、b、c、d是儒家思想發(fā)展的四個階段。對四個階段分析不正確的是A.a:秦朝“焚書坑儒”,儒學陷入低潮B.b: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C.c:魏晉南北朝隋唐道佛發(fā)展,儒學受沖擊D.d:明末清初思想批判的推動,儒學得到新發(fā)展7.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指出:“過去.我們搞了‘一條線'的戰(zhàn)略,就是從日本到歐洲一直到美國這樣的‘一條線’?,F(xiàn)在我們改變了這個戰(zhàn)略”。這一改變的突出特點就是不再強調與美國結成共同抗蘇的戰(zhàn)略關系,但同時也并非重建中蘇同盟。影響中國戰(zhàn)略改變的主要因素是A.中蘇關系惡化 B.中美關系正?;?C.經濟建設的需要 D.日本和歐洲崛起8.推動石油作為一種新能源開采與推廣的機器是A.蒸汽機 B.軋棉機 C.電機 D.內燃機9.關于某一運動的歷史影響,恩格斯評論道:“思維著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從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權和壓迫,必將為永恒的真理,為永恒的正義,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剝奪的人權所排斥?!边@一運動A.為資本主義社會構建了藍圖 B.標志著歐洲人文主義精神的復蘇C.沉重打擊了羅馬教廷的特權 D.推動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fā)10.一本《新撰外國地理》課本的章節(jié)目錄包括:“中國本部、滿洲、波斯、印度、暹羅、法屬亞洲、英屬馬來半島、英屬加拿大及黑暗大陸總論”等。下面對此書的認識哪一個最準確A.這是十八世紀初期英國人對世界地理的看法B.這是十九世紀初期美國人對世界地理的描述C.這是二十世紀初期日本人對世界地理的分類D.這是中國在二次大戰(zhàn)后對新國家出現(xiàn)的敘述11.下圖漫畫出自1898年法國某畫報,它可以看作A.列強侵略中國的直接證據B.“門戶開放”政策的真實寫照C.中西文化碰撞的藝術夸張D.中國被瓜分的旁證材料12.1943年11月,陜甘寧邊區(qū)召開第一次勞模大會,表揚獎勵了185名勞動英模,給予各位英模人物豐厚的物質獎勵。之后這一做法迅速被各抗日根據地所仿效。這一舉措旨在A.應對日本對華適地適產主義 B.打擊國民黨的消極抗戰(zhàn)情緒C.堅持自力更生擺脫抗戰(zhàn)困局 D.通過勞動教育鼓舞抗戰(zhàn)斗志13.羅馬法學家西塞羅認為:“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確的理性,它與自然和諧一致,它撒播至所有的人(指自由民)?!狈线@種精神的法律是A.《十二銅表法》B.《民法大全》C.《權利法案》D.《獨立宣言》14.相對如圖而言,明治維新后最突出的變化是A.從封建社會轉變?yōu)橘Y本主義社會B.從幕藩體制發(fā)展為中央集權體制C.從君主專制轉化為君主立憲體制D.從東亞文化圈的國家到脫亞入歐15.1950年《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標志著中蘇關系走向一個全面合作的歷史時期,2001年《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標志著雙邊關系進入了成熟和穩(wěn)定的發(fā)展階段。上述兩個條約A.都體現(xiàn)出不結盟的原則 B.都體現(xiàn)了中國奉行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C.都簽署于冷戰(zhàn)的世界格局下 D.都是中國與意識形態(tài)相同國家簽署的條約16.列寧曾說:“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特別是要把它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睂Σ牧侠斫鉁蚀_的是A.社會主義道路不適合蘇俄經濟的發(fā)展B.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方法對蘇俄有較大意義C.社會主義國家開創(chuàng)了經濟發(fā)展新模式D.發(fā)展資本主義推動了蘇聯(lián)工業(yè)化的實現(xiàn)17.陜甘寧邊區(qū)政府曾三令五申要加強預防接種和預防注射工作,邊區(qū)衛(wèi)生處于1941年組織注射傷寒、霍亂疫苗200瓶、牛痘苗30打,注射3300余人;1941年3月,邊區(qū)民政廳發(fā)布《陜甘寧民政廳布告》,對傳染病的隔離制度作了初步規(guī)定;1942年,邊區(qū)防疫委員會通過《預防管理傳染病條例》。由此可知,陜甘寧邊區(qū)A.阻止了傳染疫病的流行和蔓延 B.保障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C.逐步建立起現(xiàn)代疫病防控機制 D.貫徹全面抗戰(zhàn)路線方針18.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發(fā)展實業(yè)和私營企業(yè)。通過獎勵民營企業(yè)等辦法,吸引外地資本家到根據地開辦實業(yè);并保護商業(yè),不準亂沒收一家商店。這說明在根據地A.發(fā)展經濟成為首要任務 B.發(fā)展了新民主主義經濟C.經濟發(fā)展迅速 D.執(zhí)行了蘇俄新經濟政策19.1957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在上海青浦縣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被稱為A.馬家浜文化 B.崧澤文化 C.良渚文化 D.海派文化20.1965年,中國大陸與西方國家的貿易額在進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這種變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國A.實現(xiàn)了與西方國家的正常化 B.調整了與蘇聯(lián)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打破了歐美對華經濟制裁21.“小孩走路自然需要父母的幫扶,當他成年的時候,父母的幫扶已經成為他賽場奪冠的羈絆,因為他體格健壯,需要的是無拘無束的賽場馳騁?!比绻@個比喻用來形容工場手工業(yè)時期資本主義經濟思想,比較貼切的是A.倡導重商主義經濟思想 B.主張自由主義經濟思想C.實行凱恩斯主義 D.推行國家干預經濟政策22.下表列舉了中法建交過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表中信息折射出1950年1月法國準備承認新中國,美國政府堅決反對1950年6月法國決定暫時放棄對承認新中國的考慮1963年12月12日中法雙方在瑞士舉行建交談判1964年1月21日美國政府照會法國政府,反對法國同中國建交1964年1月27日法國與中國簽署建交公報A.北約組織逐漸解體 B.西歐向政治一體化邁進C.美國冷戰(zhàn)政策破產 D.西方集團內部發(fā)生分化23.美國根據1903年簽訂的《巴拿馬運河條約》,一次付給巴拿馬1000萬,9年后每年再付租金25萬美元,從而取得開鑿運河和“永久使用、占領和控制”運河和運河區(qū)的權利。運河1904年開鑿動工,1914年8月15日正式通航。這一事實,突出表現(xiàn)了:A.美國的霸權主義欺凌弱小 B.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C.資本全球擴張的強勁勢頭 D.“門戶開放”政策的作用24.唐代前期的宰相中,科舉出身者很少。唐玄宗開元元年到開元二十二年間,宰相中科舉出身者有十八人,占這一時期宰相總數(shù)的三分之二。唐憲宗以后,進士在宰相和高級官員中更占據了四分之三的絕對優(yōu)勢,終唐一代再沒有發(fā)生變化。這反映了,唐朝A.宰相權力不斷加強B.社會階層日益固化C.士族勢力逐漸削弱D.官僚體制漸趨成熟25.《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評論說: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周恩來利用了他個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機敏逐漸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或懷疑共產主義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在這次會議上,周恩來提出的外交方針是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B.“求同存異”C.“另起爐灶”D.“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26.對“英國脫歐”分析有誤的是A.作為創(chuàng)始國之一理應有大國擔當 B.歐洲走向聯(lián)合的道路具有曲折性C.英國將難以再依托歐盟發(fā)展自己 D.不利于歐洲一體化目標真正實現(xiàn)27.如圖是1887年上?!饵c石齋畫報》刊出的社會新聞繪畫。對圖中事物,時人或以“今則乘氣球者,非從前所謂騰云乎?”加以評議,或以《莊子》的“列子御風而行”抒發(fā)觀感,甚至以《山海經》中的“奇肱國飛車”想象未來的空中飛行物。此類評論在當時較為多見,表明當時A.圖文并茂的報道推動科學常識的普及B.以文學想象描述新知形成普遍的風氣C.傳統(tǒng)文化觀念影響對近代科技的認知D.對西學的了解始終停留在器物的層面28.“男女平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陰陽合歷,你過你的年,我過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A.洋務運動中的新氣象 B.戊戌變法產生的社會變化C.民國初年的社會風貌 D.新中國建立以來的社會變化29.下圖是1842年刊載在《倫敦圖畫新聞》上道光皇帝畫像。該畫像A.直接源自對清朝皇帝的采訪和記錄B.僅代表鴉片販子和侵華士兵的態(tài)度和立場C.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英國民眾對清朝的認識D.透視出鴉片戰(zhàn)爭結束后,英國對清朝統(tǒng)治者的鄙視心態(tài)30.如圖是彥涵于1943年創(chuàng)作的黑白木刻版畫《當敵人搜山的時候》。圖中四位完全是農民打扮的人正努力托舉著-位穿軍裝的人正對敵射擊,而另一位持槍者正在奮力攀出戰(zhàn)壕。在他們的身下,一個年幼的小孩一只手支撐半躺在地,另一只手高舉一枚手榴彈,準備遞給上方的游擊隊員。該漫畫A.記錄了正面戰(zhàn)場的抗戰(zhàn)情形 B.昭示了抗戰(zhàn)即將取得最后勝利C.反映了侵華日軍的滔天罪行 D.表達了抗日民眾的頑強信念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世紀上半期,英國進行宗教改革,與羅馬教會決裂,確立了自己的民族教會安立甘教會,國王成了英國教會的最高首領。國王是這塊國土上最高的世俗權威和精神權威,國王對教會是王權至尊。王權至尊的背后不僅是政教的一體化,也代表了對國家及國家主權的認識,而這種認識正是民族國家興盛所必不可少的。正是在宗教改革的歷程中,英國民眾開始認為英國不同于并且高于其他歐洲國家,這種民族內部的認同感和相對于其他民族的優(yōu)越感以后持續(xù)增長,到了伊麗莎白時代(1558—1603年)達到了最高峰。學者們一致認為,伊麗莎白時代標志著英國民族國家的興盛?!幾圆舔U《論英國宗教改革的政治遺產》材料二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殖民者蜂擁而來,士大夫階層的最初反應與歷史上其面對外族進擾的反應并無二致,他們所關注的不是中國主權利益受到損害,而是傳統(tǒng)華夷秩序遭到踐踏。絕大多數(shù)的普通中國民眾,用恩格斯的話說則是依然“保持平靜,讓皇帝的軍隊去同侵略者作戰(zhàn)”。而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深深刺痛了中國人因循守舊和麻木的神經,并在事實上直接促成了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民族認識的突變。甲午戰(zhàn)爭不僅促成了中國人民族意識的普遍覺醒,更重要的是讓當時中國的政治精英同時意識到了建設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極端重要性?!幾詫O軍《試論甲午戰(zhàn)爭與近代中國民族意識的覺醒》(1)根據材料一,概括英國宗教改革的特點及其對民族國家興盛的促進作用。(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中國與英國民族國家意識形成原因的不同之處,并概括“中國民族認識的突變”的表現(xiàn)。(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民族國家意識的認識。32.材料明孝宗即位之初,朝政局面并不樂觀。為了鎮(zhèn)壓成化年間的流民起義,財政支出日益增加,國庫儲蓄減少。行政效率差,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員都是混日子。孝宗的改革首先從內閣開始,罷免了以外戚萬安為首的“紙糊三閣老”。大量起用正直賢能之士,使得無論是朝中還是宮中都為之一新,時稱朝序清寧。孝宗規(guī)定,凡是交給大臣討論的奏章,普通內容的,復奏處理不能超過兩天;如果事關多個部門,不能超過十天;如果是涉及戰(zhàn)爭等重大事務的,最多不能超過十五天。這個規(guī)定下發(fā)后,明朝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孝宗體恤民生,善待百姓,他常常減免地方的賦稅。地方官奏報因災情免賦的要求,他都無一例外地下旨同意。明孝宗力求節(jié)儉,減少皇宮的開支與供奉,宮廷開支最儉約的時候,只有成化年間的六成。孝宗改革之后,內外無憂,后世史家以弘治朝為“中興之世”?!鶕?60百科整理(1)根據材料,概括明孝宗改革的內容。(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孝宗改革的影響。33.(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我國醫(yī)療衛(wèi)生制度體系忽視集體衛(wèi)生機構和個體醫(yī)生的作用,片面強調衛(wèi)生事業(yè)的福利性質,對衛(wèi)生事業(yè)的投入不足,醫(yī)療服務機構及醫(yī)務人員的積極性不高,導致醫(yī)療服務質量下降。1978年—1984年,我國對醫(yī)療衛(wèi)生體制改革進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內容是加強醫(yī)療機構內部的管理。1984年—1992年,改革正式啟動,其核心思想是“放權讓利”,擴大醫(yī)院自主權,內容涉及到辦醫(yī)體制、管理體制、分配機制、收費制度、事業(yè)經費補償機制等醫(yī)療體制的多個方面。1992年—2005年,改革進一步向前推進,內容主要涉及城鎮(zhèn)職工醫(yī)療保障制度、醫(yī)藥衛(wèi)生體制、城市衛(wèi)生服務體系、農村衛(wèi)生體制等方面。2005年至今,在總結我國醫(yī)療衛(wèi)生體制改革的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醫(yī)改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幾岳钣駱s《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yī)療衛(wèi)生體制改革的回顧與反思》(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新時期醫(yī)療衛(wèi)生體制改革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新時期醫(yī)療衛(wèi)生體制改革的特點。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D【解析】

材料體現(xiàn)的是美國也認識到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并認為中國經濟總量最早可能在本世紀20年代超越美國,表明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地區(qū)貿易保護主義政策,A項錯誤;美國國家情報機構的報告大致符合事實,B項錯誤;C項表述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排除。故選D。2、C【解析】

漢武帝時期、東漢末年時期、曹魏時期的政治理念具有不同的表現(xiàn),故具有階段性,所以禮法思想有所發(fā)展,符合題意,故C正確;儒家思想遭受沖擊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題干說明的是漢朝,故A錯誤;中國古代法律融入了儒家思想的相關精神,可沒有說明中國法律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故B錯誤;儒學的哲學化是宋明理學,與題干的時間不符,故D錯誤;本題答案C。3、B【解析】

材料體現(xiàn)的是康有為希望通過服飾和發(fā)飾的變革來適應工業(yè)化社會的發(fā)展,促進中國和世界文明的融合,B正確;材料未涉及政體的變革,A排除;康有為主張的是政治改良,C排除;D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故選B。4、B【解析】

材料強調牛頓的物理學分析方法不僅被應用于物質世界,而且被應用于思想知識的整個領域及人類及人類社會。所以材料強調了牛頓的發(fā)現(xiàn)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對近代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影響最大,對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促進了理性的覺醒,故選B;A是宗教改革內容,排除;C是普朗克的成就,排除;牛頓的物理學理論沒有刺激工業(yè)的發(fā)展,D錯誤。5、C【解析】試題分析:“紙上之材料”即是文獻資料;地下資料是考古資料,就他那個時期而言,是甲骨文的出現(xiàn)。王國維時期,甲骨文被發(fā)現(xiàn)并開始被譯讀,其他各項均不符合題意。所以答案選C??键c:歷史研究·史學研究·史料6、D【解析】試題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而通過仔細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fā)現(xiàn),a段的下降是因為秦朝的“焚書坑儒”、b段的上升是因為西漢中期的“獨尊儒術”、c段的下降是因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道教和佛教的發(fā)展,d段不應該是下降的趨勢,因為:明末清初思想批判的推動,儒學得到新發(fā)展,應該是上升的,所以綜上所述本題答案只能是D??键c: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儒家思想發(fā)展的四個階段【名師點睛】近幾年新課標高考經常將圖表、圖片、表格作為材料引入試題,既活躍了命題形式,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種能力。此類題型做題基本技巧需要注意:一是要看圖表、圖片、表格所反映的時間、空間,界定答題范圍;二是要看圖表、圖片、表格反映的問題實質,確定答題方向;三是圖表、圖片、表格的關鍵信息,尤其是一些關鍵的數(shù)字信息,明確內涵和外延。7、C【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新時期我國外交政策調整的目的之一,是為改革開放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故C正確;中蘇關系早已經惡化,此時正處于逐步改善時期,排除A項;從材料中戰(zhàn)略改變來看,此時中美關系正?;呀洸皇侵袊饨徽哒{整的主要依據了,排除B項;日本和歐洲崛起在60-70年代,不符合新時期這一時間,排除D項。8、D【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的內燃機的發(fā)明推動了石油作為一種新能源開采與推廣,故D正確;蒸汽機推動了煤炭的開采和推廣,故A錯誤;軋棉機的動力來自蒸汽機,故B錯誤;電機的動力來自電力,故C錯誤。9、A【解析】

“思維著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即理性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這是恩格斯對啟蒙運動的評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啟蒙運動為資本主義社會構建了藍圖,A正確;文藝復興標志歐洲人文主義精神的復蘇,排除B;宗教改革打擊了羅馬教廷,排除C;啟蒙運動發(fā)生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后,排除D。10、C【解析】

材料中的“中國本部、滿洲”是作為兩個國家出現(xiàn)的,所以可以推斷是日本在大陸政策指導下的設想,將中國東北從中國分離出去,建立滿洲國。故C正確;十八世紀初期英國人沒有侵略中國的意圖,排除A;十九世紀初期美國人也不存在對中國侵略的意圖,排除B;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日本被打敗,不存在“滿洲國”,排除D。故選C。11、D【解析】試題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圖片中的信息進行正確解讀的能力。由題目中的時間“1898年”及漫畫中若干人屠龍的信息可知此應為甲午戰(zhàn)爭后,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的瓜分中國的狂潮,故本題應選D項;漫畫具有夸張性的特點,故A項中“直接證據”的表述錯誤;“門戶開放”政策由美國于1899年提出,晚于題目中的時間“1898年”,故排除B項;題目中的漫畫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帝國主義侵華的事實,故C項中“夸張藝術”的表述錯誤。12、C【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反映了陜甘寧邊區(qū)召開勞模大會,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堅持自力更生擺脫抗戰(zhàn)困局,C正確;日本對華適地適產主義是將淪陷區(qū)納入日本經濟體系,材料反映的是自力更生發(fā)展生產,排除A;材料體現(xiàn)的是陜甘寧邊區(qū)發(fā)展生產,與打擊國民黨的消極抗戰(zhàn)情緒無關,排除B;材料并未體現(xiàn)通過勞動教育鼓舞抗戰(zhàn)斗志,排除D。13、B【解析】

材料中說明法律適用于一切自由民,顯然是自然法的思想,《民法大全》是羅馬法匯編,體現(xiàn)這種思想,故B正確;A僅適用于羅馬自由民;C是英國法律文獻;D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時期文獻。【詳解】14、B【解析】

明治維新之前的社會是幕府統(tǒng)治,明治維新之后實行天皇制,明顯加強了中央集權,故B正確;圖示說明的是管理體制的變化,不是社會性質的巨變,排除A;君主立憲體制確立的標志是《大日本帝國憲法》的頒布,排除C;圖示沒有顯示出日本脫亞入歐的信息,排除D。故選B。15、B【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是執(zhí)行一邊倒外交方針的體現(xiàn),《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簽訂是執(zhí)行不結盟政策的體現(xiàn),兩者只是表現(xiàn)形式不一樣,但它們都建立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之上,故選B;《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是執(zhí)行“一邊倒”外交方針的體現(xiàn),排除A;《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訂于兩極格局崩潰之后,排除C;《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訂時,中國已經突破了意識形態(tài)對外交的束縛,不再僅僅局限于與社會主義國家建交,排除D。16、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列寧試圖部分利用資本主義手段向社會主義過渡,可見資本主義發(fā)展發(fā)放對蘇俄有借鑒意義,選項B正確;選項A不符合史實,列寧最終是要實現(xiàn)社會主義,排除;材料是列寧的經濟發(fā)展模式的設想,選項C是實施結果,排除;蘇聯(lián)的工業(yè)化是在斯大林時期實現(xiàn)的,選項D排除。17、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陜甘寧邊區(qū)政府不但采購疫苗,還對傳染病的隔離制度作了規(guī)定,并且通過《預防管理傳染病條例》,表明陜甘寧邊區(qū)的防疫措施已經達到了現(xiàn)代防疫的要求,故選C;AB說法絕對化,排除;D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排除。18、B【解析】

新民主主義經濟是由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和私人經濟組成的一種過渡性的經濟形態(tài)。依據材料“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發(fā)展事業(yè)和私營企業(yè)”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中共發(fā)展了新民主主義經濟,故B正確;當時抗日戰(zhàn)爭是首要任務,故A錯誤;C說法片面,不符合史實,排除;題干與蘇俄新經濟政策無關,D錯誤。19、B【解析】

崧澤文化距今約5800-4900年,屬新石器時代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區(qū)崧澤村發(fā)現(xiàn)而命名,B正確;A是崧澤文化之前的文化遺址;C是崧澤文化之后的文化遺址;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想,不是文化遺址,D錯誤。20、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了現(xiàn)代中國的對外交往。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所以中國加大了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往來,故選B。60年代中國與美國之間沒有實現(xiàn)外交關系正?;?,也就談不上與西方國家外交關系正?;痛蚱茪W美對華經濟制裁。考點:現(xiàn)代中國的對外關系·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1、B【解析】試題分析:依據所學可知,重商主義是重視商業(yè)發(fā)展,不符合題意。“需要的是無拘無束的賽場馳騁”反映的是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凱恩斯主義強調國家干預經濟,福利國家制度是利用國家權力對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所以應選B??键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fā)展?工業(yè)革命?自由主義經濟思想22、D【解析】

根據材料,因為美國的反對而一度停止的中法建交活動,終于在1964年取得突破,實現(xiàn)了中法建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說明西方集團內部在60年代出現(xiàn)了分化,D選項符合題意;北約組織至今仍然存在,A選項錯誤;西歐向“政治”一體化邁進,在材料里無從體現(xiàn),B選項不符合題意;美國冷戰(zhàn)的主要對象是蘇聯(lián),中法建交不能表明其冷戰(zhàn)的破產,C選項錯誤。23、C【解析】

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對外侵略由商品輸出變?yōu)橘Y本輸出。根據材料“一次付給巴拿馬1000萬,9年后每年再付租金25萬美元,從而取得開鑿運河和‘永久使用、占領和控制’運河和運河區(qū)的權利”符合資本在全球擴張,故選C;A在材料中不能體現(xiàn),排除;在巴拿馬開鑿運河進行經濟擴張不能體現(xiàn)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B錯誤;D是針對中國,排除。24、C【解析】

根據材料“唐憲宗以后,進士在宰相和高級官員中更占據了四分之三的絕對優(yōu)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科舉制的推行,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削弱了士族的勢力,C選項符合題意。唐朝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相權一分為三,加強皇權,A選項排除??婆e制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B選項排除。材料與官僚體制無關,D選項排除?!军c睛】科舉制的選拔標準是考試成績,科舉制的出現(xiàn)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政權的局面,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加強中央集權,提高官員文化素質,鞏固封建統(tǒng)治。25、B【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55年亞非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求同存異”的方針打消了對中國和共產主義持有敵對情緒的有些領導人的顧慮,這符合“周恩來利用了他個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機敏逐漸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或懷疑共產主義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的信息,故B項正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與緬甸會談時提出的,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項錯誤;“另起爐灶”指的是不承認國民政府建立的屈辱的外交關系,故C項錯誤;“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指的是清除帝國主義在華特權,故D項錯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理解“周恩來利用了他個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機敏逐漸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或懷疑共產主義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這是萬隆會議上的“求同存異”方針?!驹斀狻?6、A【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歐盟創(chuàng)始國是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六國,英國并非創(chuàng)始成員國,故A項符合題意;英國脫歐是歐洲實現(xiàn)一體化過程中的一次重大挫折,說明歐洲的聯(lián)合之路具有曲折性,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英國脫歐即意味著它放棄了相應的權利與義務,其再也難以依托歐盟發(fā)展自己,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英國在歐洲乃至世界都有著較大的影響力,它的脫離不利于歐洲一體化目標的真正實現(xiàn),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27、C【解析】

此類評論多引用中國傳統(tǒng)觀念評論乘坐氣球的現(xiàn)象,說明傳統(tǒng)文化觀念影響對近代科技的認識,故選C;A項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文學想象”與題意不符,排除B;D項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D。故選C。28、C【解析】

“男女平等”和追求“民權”、“公理”,陰歷、陽歷兼用等新舊并存的社會現(xiàn)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對社會生活的影響,C項正確;“中體西用”旗號下進行的洋務運動與“民權”等無關,A項錯誤;戊戌政變后,變法內容幾乎被全部廢除,沒有對歷法等社會生活產生明顯影響,B項錯誤;倡導男女平等、使用陽歷等現(xiàn)象,在辛亥革命后已經存在,不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才有的社會新風貌,D項錯誤。29、D【解析】

該圖片具有明顯的貶低和諷刺意味,結合材料時間可知,鴉片戰(zhàn)爭結束后,英國對清朝統(tǒng)治者的鄙視心態(tài),選項D正確;鴉片戰(zhàn)爭時期,道光帝并未和英國接觸,排除A;材料無法看出代表哪一群體,排除B、C。30、D【解析】

材料體現(xiàn)的是群眾對中國軍人抗擊日軍的支持,表達了抗日民眾的頑強信念,D正確;正面戰(zhàn)場主要以正規(guī)軍作戰(zhàn)為主,屬于大兵團作戰(zhàn),A排除;BC與材料無關,未涉及,排除。故選D。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特點:建立民族教會;確立王權至尊;政教一體化。作用:促進了對國家及國家主權的認識,強化了民族認同感。(2)不同:英國民族國家意識的形成是由于宗教改革強化了英民族的認同感,促進了民族國家意識的形成;近代中國民族意識是在與西方列強的直接對抗中逐步產生并覺醒的。表現(xiàn):民族觀由原來的華夷秩序觀發(fā)展到民族意識的普遍覺醒;中國的政治精英意識到建設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重要性;各階級紛紛登上歷史舞臺,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3)提升民族國家意識是增強國家凝聚力和民族團結的方式;民族國家意識的增強有利于國家的統(tǒng)一、現(xiàn)代化建設以及實現(xiàn)民族的復興?!窘馕觥?/p>

本題考查近代中國、英國民族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結合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1)英國宗教改革的特點,可以根據材料中的“確立了自己的民族教會”“國王是這塊國土上最髙的世俗權威和精神權威”“王權至尊的背后不僅是政教的一體化”等,提煉出民族教會、王權至尊以及政教合一等特點。英國宗教改革對民族國家興盛的促進作用,可以從材料中的“對國家及國家主權的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