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06《穿井得一人》對比閱讀-2024-2025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含答案)06《穿井得一人》對比閱讀
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詩詞+文言文
(2023·廣東深圳·二模)課內(nèi)外文言文對比閱讀
【甲】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眹说乐?,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
【乙】昔者曾子①處費②,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③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桿④逾⑤墻而走⑥。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
[注]①曾子:名參,孔子的弟子。②費:魯國的地名。③族,指姓氏。④杼(zhù):織布機的梭子。⑤逾:越過。⑥走:逃跑。
【丙】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shù)①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②,玃似母猴③,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
[注]①數(shù)(shuò):多次。②玃(jué):古書上說的一種大猴子。③母猴:猴的一種,也叫沐猴、獼猴、馬猴。
1.下列句中加點字的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A.得一人之使/逢入京使
B.昔者曾子處費/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C.其母尚織自若也/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
D.人之與狗則遠矣/親賢臣,遠小人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劃橫線的句子。
①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②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3.乙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
B.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
C.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
D.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
4.以上三則選文共同反映了一個什么問題?哪句原文可以看成應對該問題的正確觀點?網(wǎng)絡時代的我們應該如何做?
【答案】1.B2.①像這樣聽信傳聞,不如不聽。(關注點:求聞、若此、無聞、句意)②這就是愚蠢的人犯大錯誤的原因。3.C4.反映的是如何面對謠言的問題。正確觀點是“夫得言不可以不察”。謠言一再重復,就可能以假亂真,對當事人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網(wǎng)絡時代信息鋪天蓋地,我們要學會用分析的眼光對信息加以甄別,不要輕易相信謠言。雖然我們無法阻止謠言的產(chǎn)生,但不要做謠言的傳播者。
【解析】1.本題考查一詞多義。要根據(jù)具體的語境來分析辨別詞義。
A.使:名詞,使喚,指勞力/名詞,使者;
B.處:介詞,在/介詞,在;
C.若:形容詞,原來的/代詞,你;
D.遠:動詞,差得遠/動詞,遠離;
故選B。
2.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直譯和意譯相結合。
①重點詞:之,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第一個“若”,像;第二個“若”,如;
②重點詞:愚者,愚蠢的人;大過,犯大錯;也,表判斷。
3.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要根據(jù)句意及結構來分析劃分停頓。
句意: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說:“我的兒子不會殺人?!彼匀徽諛涌棽肌!叭烁嬖幽冈?曾參殺人”是別人說和說的話,中間應斷開;“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是曾母的反應及應答的話,中間應斷開;“織自若"是曾母的動作。故斷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
故選C。
4.本題考查閱讀啟示。
甲文中丁氏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個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卻理解錯了意思,以為是“穿井得到一個活人”,到處傳言,后來宋君派人前去求證才明白是打井省出了一個勞動力??梢?,聽到的不一定是事實,耳聽為虛,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云亦云。
乙文主要敘述了費地有一個與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殺人了,人們不了解真相事實就去告訴曾子母親,曾母在聽到一個人說自己的兒子殺人了,她不信,聽到第二個人說自己的兒子殺人了,依然不信,“尚織自若”,當聽到第三個人說兒子殺人了以后,“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由此分析,這則故事告誡人們:應該根據(jù)確切的事實材料,用分析的眼光看問題。而不要輕易地去相信一些流言。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確實的說法,如果說的人很多,也會動搖一個慈母對自己賢德的兒子的信任。
丙文先給出結論“得言不可以不察,數(shù)傳而白為黑,黑為白”,然后以“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得出“人像狗"的事例來論證,說明了對于傳言不能輕信,要細細品察的道理。
由此可以看出,三位作者都強調(diào)實際考察、實事求是的重要性。缺乏事實根據(jù)的謠言是可怕的,需特別謹慎地對待。三文都告訴我們:不要輕信流言,對道聽途說的話一定要經(jīng)過調(diào)查研究,確認其是否真實。丙文的“夫得言不可以不察”即為應對傳言問題的正確觀點。
第三問,網(wǎng)絡時代謠言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廣,造成的危害更大。我們要用實踐檢驗真?zhèn)危瑢Υ齻髀勔屑毧疾?,要遵循事物的?guī)律,不信謠,不傳謠,更不能造謠。結合生活實際,言之有理即可。
【點睛】參考譯文:
【甲】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里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jīng)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全國都的人都講述著,一直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里。宋國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并非在井內(nèi)挖到了一個活人。"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么都沒聽到的好。
【乙】從前曾參在費地,費地有個與曾參同姓同名的人殺了人。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說:“我的兒子不會殺人。"她仍然照樣織布。過了一會兒,一個人跑來說:“曾參殺人了?!痹鴧⒌哪赣H仍然織布。又過了一會,又有人來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便驚恐萬狀,扔掉梭子,翻過垣墻,逃跑了。憑著曾參的賢德,和他母親對他的信任,有三個人懷疑他,就連慈愛的母親都不相信他了。
【丙】傳聞不可以不考察,由于多次流傳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獼猴,獼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別就很大了。這是愚人犯大錯誤的原因。
(2023·上海寶山·二模)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題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庇新劧鴤髦撸骸岸∈洗┚靡蝗?。"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鼻舐勚舸?,不若無聞也。
【乙】工之僑獻琴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①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②。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③。使國工④視之,曰:“弗古。"還之。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⑤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稀世之珍也?!惫ぶ畠S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
(選自《郁離子》,有刪改)
【注釋】①斫:歐斷。②金聲而玉應:發(fā)聲和應聲如金玉碰撞的聲音。③太常:祭祀禮樂的官署。④國工:這里指樂師,與下文“樂官”相同。⑤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
5.【甲】文選自《》一書,初中階段我們學過同一出處的作品還有《》。
6.解釋下列加點詞。
(1)及其家穿井()
(2)使國工視之()
7.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乙】文中的畫線句。
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
8.【甲】文中,面對“丁氏穿井得一人”的消息,宋君的做法是“___";【乙】文中,面對“獻琴被拒”的結果,工之僑的做法是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9.下列對兩則寓言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對于同一消息,由于傳播范圍不同,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意思。
B.【甲】文中,對于同一消息,由于處理方式不同,會產(chǎn)生不同的結果。
C.【乙】文中,對于同一物品,由于使用方法不同,會產(chǎn)生不同的評價。
D.【乙】文中,對于同一物品,由于處理手法不同,會產(chǎn)生不同的價值。
10.兩則寓言故事給我們的啟示不同。
(1)【甲】文啟示:
(2)【乙】文啟示:
【答案】5.呂氏春秋伯牙鼓琴6.(1)等到,待(2)讓、令7.富貴人路過并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黃金交換了它。8.(令人)問之于丁氏;請人將琴做舊。(請人將琴作斷紋、古,埋入土中)9.C10.(1)凡事都要調(diào)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輕信謠言,人云亦云。);(2)判斷人或事物的優(yōu)劣不能只看外在,不看實質(zhì)。(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要注重內(nèi)在。)
【解析】5.考查文學常識。
甲文出自《呂氏春秋》,初中階段我們學過的同一出處的作品還有《伯牙鼓琴》?!秴问洗呵铩?,又稱《呂覽》,是在秦國相邦呂不韋的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成書于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前夕。此書以“道家學說"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農(nóng)家、兵家、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于一爐。
6.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及:等到,待。
(2)句意:(主管人)讓優(yōu)秀的樂師來看。使:讓,令。
7.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
過,路過;之,指琴;易,換,交換。
8.考查內(nèi)容理解。
第一空:根據(jù)甲文中的“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可得:(令人)問之于丁氏;
第二空:根據(jù)乙文中的“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⑤焉。匣而埋諸土"可得:請人將琴做舊。(請人將琴作斷紋、古,埋入土中)。
9.考查內(nèi)容理解。
C.“由于使用方法不同”有誤。聯(lián)系乙文內(nèi)容可知,琴還是那把琴,只是做舊了,就成了珍品。所以應為:由于表象不同。
故選C。
10.考查閱讀啟示。開放類試題,言之成理即可。
根據(jù)甲文中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的做法可得啟示:對于會議,一定要經(jīng)過調(diào)查研究,這樣才可能知道事情的真相。根據(jù)“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瘒说乐笨傻脝⑹荆呵胁豢奢p信謠言,人云亦云。
根據(jù)乙文中工之僑兩次獻琴的經(jīng)歷可知,琴還是那把琴,只是經(jīng)過了做舊處理,就變成了珍品,由此可得啟示:判斷人或事物的優(yōu)劣不能只看外在,不看實質(zhì)。(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要注重內(nèi)在。)
【點睛】參考譯文:
【甲】宋國的一戶姓丁的人家,家中沒有井,須到外面打水澆地,經(jīng)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個人。"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眹嫉娜硕荚谡務撨@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宋國國君派人向丁氏問明情況,丁氏答道:“多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并不是從井中挖出來一個人啊。"像這樣得到的消息,還不如不知道。
【乙】有一個名字叫工之僑的人得到一塊上好的桐木,砍來做成了一把琴,裝上琴弦彈奏起來,發(fā)聲和應聲如金玉之聲。他自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現(xiàn)給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讓優(yōu)秀的樂師來看,樂師說:“(這個琴)不是古代的琴?!庇谑潜惆亚偻诉€回來。
工之僑拿著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畫上殘斷不齊的花紋;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裝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過了一年挖出來,抱著它到集市上。有個達官貴人路過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兩黃金買了它,把它獻到朝廷上。樂官們傳遞著觀賞它,都說:“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工之僑聽到這種情況,感嘆道:“這個社會真可悲??!難道僅僅是一把琴嗎?不是這樣的啊!世上的事情沒有不是這樣的?!?/p>
(23-24七年級上·河北唐山·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眹说乐?,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穿井得一人》
【乙】生而眇①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蚋嬷唬骸叭罩疇钊玢~盤?!笨郾P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蚋嬷唬骸叭罩馊鐮T。"捫②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③,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節(jié)選自蘇軾《日喻》)
【注釋】①眇(miǎo):盲,瞎。②捫:摸。③籥(yuè):古樂器,形略同于笛管。
1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1)及其家穿井()___
(2)丁氏對曰()
(3)扣槃而得其聲()___
(4)他日聞鐘()
12.下列句中“而”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捫燭而得其形
A.家無井而出溉汲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人不知而不慍D.切問而近思
1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
(2)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
14.結合【甲】文中宋君的做法及【乙】文中眇者不能識日的原因,說一說你從中明白了怎樣的道理?
【答案】11.待,等到回答敲,敲打聽到12.A13.(1)都城的人都講述這件事,向宋國國君報告這件事。(2)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樣子像銅盤?!?4.示例:甲文中宋君對穿井得一人一事心存疑惑,就派人去向丁氏詢問而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乙文中眇者不能識日是因為不曾親眼看見太陽,而是向他人求得關于太陽的知識。文章告訴我們要認識一件事物,必須通過自己的實踐,要全面地分析、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11.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
(1)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及:等到(到了)。
(2)句意:丁氏回答道。道:回答。
(3)句意:(他)敲銅盤就聽到了它的聲音??郏呵茫么?。
(4)句意:有一天(他)聽到了鐘聲。聞:聽到。
12.本題考查“而"的意義和用法。
例句:而:連詞表承接,然后;
A.連詞表承接,然后;
B.連詞表轉(zhuǎn)折,但是;
C.連詞表轉(zhuǎn)折,但是;
D.連詞表并列,并且;
故選A。
13.本題考查文言翻譯。
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重點詞語:
(1)道,談論,講述。聞,使……聽到。之,代詞,這件事。于,表對象。
(2)或,有人。之,代詞,代盲人。日,太陽。之:的。狀:樣子。
14.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
解答時,全面把握文章內(nèi)容,抓住重點語句進行分析。
[甲]文寫宋國的姓丁的人家因為沒有表達清楚稱“吾穿井得一人”,人們認為他挖井挖到了一個人,結果以訛傳訛被宋國國君了解了此事,派人詢問得知是多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并不是從井中挖出來一個人??梢娢覀儾粦p易相信謠言,要調(diào)查研究,仔細辨別,弄清真相,謠言止于智者,我們不能以訛傳訛。
[乙]文“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可知,太陽和敲的鐘、吹奏的籥差別很大,但是雙目失明的人只從人們的口中了解太陽,不能認識真正的太陽;啟發(fā)我們做學問如果不通過自己刻苦鉆研,親身實踐,只是靠打聽別人,隨便相信別人,不僅失于片面,而且還容易犯錯誤;探求真理,鉆研學問,要靠自己學習,不能只撿別人的現(xiàn)成果實。
【點睛】參考譯文:
[甲]:宋國的一戶姓丁的人家,家里沒有水井,需要出門打水澆田,派家里的一個人去打水,常常有一個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個人?!甭犃说娜司腿鞑ィ骸岸∈贤诰诘搅艘粋€人。"國都的人都在談論這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宋國國君派人向丁氏問明情況,丁氏答道:“多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并不是從井中挖出來一個人啊。”聽到這樣的傳聞,還不如不聽。
[乙]:(一個)一出生就雙目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向有眼睛的人問太陽是什么樣子。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樣子像銅盤。"(他)敲銅盤就聽到了它的聲音。有一天(他)聽到了鐘聲,把發(fā)出聲音的鐘當作太陽。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像蠟燭?!保ㄋ┯檬置灎T就曉得了它的形狀。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狀像蠟燭的樂器籥,把它當作太陽。太陽和敲的鐘、吹奏的篇差別也太遠了,但是天生雙目失明的人卻不知道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他不曾親眼看見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陽的知識啊。
(22-23七年級上·廣東茂名·期末)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眹说乐?,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呂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15.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及其家穿井()
(2)及其家穿井()
(3)國人道之()
(4)丁氏對曰()
16.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
(2)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乙】
不辨“餳”“錫"
金華①戴元禮②,國初名醫(yī)。嘗被召至南京。見一醫(yī)家,迎求溢戶,酬應不閑。元禮意必深于術者注目焉按方發(fā)劑皆無他異。退而怪之,日往觀焉。偶一人求藥者,既去,追而告之曰,臨煎時下錫一塊。麾③之去。元禮始大異之。念:無以錫入煎劑法,特扣之。答曰:“是古方爾?!痹Y求得其書,乃“餳"④字耳。元禮急為正之。嗚呼!不辨“餳”“錫"而醫(yī)者,世胡可以弗謹哉!
(選自《金臺紀聞》)
【注釋】①金華:地名,今浙江金華。②戴元禮:即戴原禮,原名戴思恭,明初名醫(yī),曾任御醫(yī),著有《證治要訣》等醫(yī)書。③麾:同“揮”,揮手。④餳(táng):古“糖"字,一般指軟糖。
17.下列選項中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特扣之/國人道之
B.元禮意必深于術者/目似瞑,意暇甚
C.元禮急為正之/為人謀而不忠乎
D.麾之去/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18.請用三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元禮意必深于術者注目焉按方發(fā)劑皆無他異
19.【甲】【乙】兩文蘊含的道理有何相似之處?
【答案】15.待,等到挖國都,京都應答,回答16.(1)宋國國君就派人向那個姓丁的人家查問。
(2)尋到的消息如此,還不如不知道。
17.C18.元禮意必深于術者/注目焉/按方發(fā)劑/皆無他異19.無論是對傳聞還是書上不懂的知識,都應該采取調(diào)查研究的審慎態(tài)度和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不能輕信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解析】15.
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為:等到他家挖水井的時候。及:等到。
(2)句意為:等到他家挖水井的時候。穿:挖。
(3)句意為:國都的人都在談論這件事。國:國都,京都。
(4)句意為:丁氏答道。對:應答,回答。
16.
本題考查的翻譯能力。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1)重點字詞:令,派;于,向。問,查問。
(2)重點字詞:求,尋求。若此,像這樣。不若,不如。
17.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之:代詞,代指錫/代詞,這件事;
B.意:猜測/神情;
C.為:替/替;
D.去:離開/消逝,逝去;
故選C。
18.本題考查斷句。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jié)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構。句讀時要注意古漢語的語法和句式,句讀不能出現(xiàn)“破句"的現(xiàn)象。
本句話的意思:元禮猜測那醫(yī)生一定是醫(yī)術高明,盯著他看,只見那醫(yī)生按方子發(fā)藥,都沒有奇特的地方。“元禮意必深于術者”是“注目焉"的原因,“按方發(fā)劑”是“注目焉"結果,“皆無他異”是結論。
故斷句為:元禮意必深于術者/注目焉/按方發(fā)劑/皆無他異。
19.本題考查對比分析。
結合甲文“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的意思“像這樣得到的消息,還不如不知道”和乙文“嗚呼!不辨‘餳’‘錫’而醫(yī)者,世胡可以弗謹哉!"的意思是“唉,對不分清‘餳’‘錫’就為人治病的醫(yī)生,社會上的人怎么能夠不謹慎呢”分析得出:無論是對傳聞還是書上不懂的知識,都應該采取調(diào)查研究的審慎態(tài)度和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不能輕信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點睛】參考譯文:
(甲)宋國的一戶姓丁的人家,家中沒有井,須到外面打水澆地,經(jīng)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個人。"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眹嫉娜硕荚谡務撨@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宋國國君派人向丁氏問明情況,丁氏答道:“多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并不是從井中挖出來一個人啊。"像這樣得到的消息,還不如不知道。
(乙)金華的戴元禮,是明朝初年的名醫(yī)。他曾被召到南京。在南京,一次他看到一戶醫(yī)生家被前來求醫(yī)的人塞得滿滿的,主人應酬不暇。元禮猜測那醫(yī)生一定是醫(yī)術高明,盯著他看,只見那醫(yī)生按方子發(fā)藥,都沒有奇特的地方。他回家后感到奇怪,就每天前去觀看他看病。偶然見到一個求藥的人,(那人)已經(jīng)離開醫(yī)生家,那醫(yī)生追上來告訴他說:“臨煎時,在里面加一塊錫?!闭f完,揮手讓他走了。元禮這才覺得十分奇怪,心想沒有把錫放在藥里煎的方子,特意向那醫(yī)生請教。那醫(yī)生回答說:“這是古方子。"元禮請求看看那本醫(yī)書,一看,才知那醫(yī)生說的“錫”原來是“餳"字。元禮急忙為他糾正。唉,對不分清“餳”“錫"就為人治病的醫(yī)生,社會上的人怎么能夠不謹慎呢?
(23-24七年級上·福建龍巖·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庇新劧鴤髦撸骸岸∈洗┚靡蝗恕?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鼻舐勚舸耍蝗魺o聞也。
【乙】
子禽①問曰:“多言有益乎?"墨子②曰:“蝦蟆、蛙黽③日夜恒鳴口干舌擗④然而不聽。今觀晨雞,時夜⑤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
(選自《墨子·墨子后語》)
【注釋】①子禽:春秋時人,姓陳名亢,字子禽。②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戰(zhàn)國初期宋國人,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③蛙黽(měng):青蛙。黽,蛙的一種。④擗(pǐ):同“敝”,困,疲勞。⑤夜:在黑夜結束的時候。
20.解釋下列加點字在文中的意思。
(1)宋之丁氏之:
(2)及其家穿井及:
(3)多言有益乎益:
(4)時夜而鳴時:
21.乙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A.蝦蟆、蛙黽日/夜恒鳴口干/舌擗然而/不聽
B.蝦蟆、蛙/黽日夜恒鳴/口干舌擗然/而不聽
C.蝦蟆、蛙黽日夜/恒鳴口干/舌擗/然而不聽
D.蝦蟆、蛙黽/日夜恒鳴/口干舌擗/然而不聽
2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
(2)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
23.甲、乙兩篇寓言都從說話者的角度告訴我們說話應注意的問題,請分別概述。
【答案】20.的等到(到了)好處(用處、作用)按時21.D22.(1)國都里的人都在講述這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了這件事。
(2)多說話有什么用處呢?只有在切合時機的情況下說話才有用。23.甲文:告訴我們說話要說清楚,不要有歧義(或說話要避免讓人誤會)。
乙文:告訴我們說話要看準時機(或說話要說到點子上)。
【解析】20.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
(1)句意:宋國的一戶姓丁的人家。之:的。
(2)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及:等到(到了)。
(3)句意:多話有什么用呢?益:好處;
(4)句意:在黎明按時啼叫。時:按時。
21.本題考查斷句。
作答時,一定要在正確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礎上,根據(jù)前后詞語之間的語義聯(lián)系來劃分停頓。本句句意:蛤蟆、青蛙、蒼蠅一天叫到晚,口干舌燥,雖然這樣,人們卻不聽它們的。主語是“蝦蟆、蛙黽”,與后面斷開;謂語“日夜恒鳴”,與后面斷開;“口干舌擗”句意完整,與后面斷開。故斷句為:蝦蟆、蛙黽/日夜恒鳴/口干舌癖/然而不聽。
故選D。
22.本題考查文言翻譯。
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重點詞語:
(1)道,談論,講述。聞,使……聽到。之,代詞,這件事。于,表對象。
(2)益,好處。唯,只有。之,用在主謂之間。時,切合時機。
23.本題考查分析文本主旨。
甲文:丁氏說的話“穿井得一人”,他的意思是因為打井而多得了一個人的勞力,但因為他說的這句話本身就有歧義,導致別人理解成打井時,從井中打出來一個人??芍?,本文告訴我們說話一定要說清楚,避免有歧義。
乙文:“唯其言之時也”點明了主旨,告訴我們說話一定要說到點子,要看準時機,要合時宜。
【點睛】參考譯文:
[甲]宋國的一戶姓丁的人家,家里沒有水井,需要出門打水澆田,派家里的一個人去打水,常常有一個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個人。"聽了的人就去傳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個人?!眹嫉娜硕荚谡務撨@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宋國國君派人向丁氏問明情況,丁氏答道:“多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并不是從井中挖出來一個人啊。"聽到這樣的傳聞,還不如不聽。
[乙]子禽問墨子說:“多說話有好處嗎?”墨子回答說:“蛤蟆、青蛙、蒼蠅一天叫到晚,口干舌燥,雖然這樣,人們卻不聽它們的?,F(xiàn)在我們來看早晨的雞,在黎明按時啼叫,天下人被它驚醒。多話有什么用呢?唯有在切合時機的時候說話才有用。"
(23-24七年級上·河南商丘·期末)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鼻舐勚舸?,不若無聞也。
[乙]哀公①問于孔子曰:“吾聞夔②一足,信③乎?"曰:“夔,人也,何故④一足?彼其無他異⑤,而獨通于聲⑥。堯⑦贊曰:‘夔一而足矣⑧,使為⑨樂正⑩。故曰:‘有夔一足矣?!且蛔阋病!?/p>
(節(jié)選自《韓非子》)
【鏈接材料】足:①腳;②足夠,充足,滿足;③值得,配。
【注】①哀公:魯國的國君。②夔(kuí):我國最早有史料記載的音樂家,以精通音樂著稱。③信:真實。④何故:什么緣故;為什么。⑤彼其無他異:這個人沒有其他不同于常人的地方。⑥聲:音律、音樂。⑦堯:上古帝王名。⑧夔一而足矣:有夔這樣一個人就足夠了。⑨為:擔任。⑩樂正:古代官名,樂官之長,掌管貴族子弟的教育,負責樂舞、祭祀等事宜。
2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1)國人道之___
(2)吾聞夔一足
25.把甲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6.從甲文中,你獲得了什么啟示?如果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類似情況,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
27.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魯哀公有什么相似之處?請你結合文章簡要分析。
【答案】24.(1)講述(2)聽說25.得到了一個人的勞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個人。(意思對即可)26.啟示:①說話要防止歧義。②不要輕信流言蜚語,不要傳播未經(jīng)自己考查的話。③凡事都要調(diào)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見為實,耳聽為虛。謠言往往失實,只有細心觀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調(diào)查研究,切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云亦云。(答出任意一點即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待傳聞,我們應采取審慎的態(tài)度,要有調(diào)查研究、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不要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意思對即可。)27.相似點:①都對傳聞持有謹慎的態(tài)度;②都愿求證傳聞的真?zhèn)巍#ㄒ馑紝纯?。如有其他答案,符合文意亦可?/p>
【解析】24.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
(1)句意:國都的人都在談論這件事。道:講述;
(2)句意:我聽說夔這個人只有一只腳。聞:聽說。
25.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重點詞語有:
使:使喚;非:不是;于:在。
26.本題考查閱讀啟示。
第一問,“吾家穿井得一人"這句話本身就容易讓人產(chǎn)生誤解。所以說話要清楚,防止有歧義。
從“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可得:不信謠,不傳謠。
根據(jù)“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可得:凡事不可輕信,一定要經(jīng)過仔細地調(diào)查研究,弄清事情的真相。
第二問,開放類試題,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生活中這種情況并不少見??倳幸恍﹦e有用心者傳播謠言。對于生活中這樣以訛傳訛的情況,一定要采取審慎的態(tài)度,一定要經(jīng)過自己細致的調(diào)查研究,不輕信,不盲從。
27.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據(jù)[甲]文中的“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和[乙]文中的“魯哀公問于孔子"可知,兩人對于流言都沒有輕信,態(tài)度都很謹慎。一個去問事情的當世人丁氏,一個去問孔子,去求證流言的真假。所以兩人的相似點是都不輕信謠言,都努力去尋求事情的真相。
【點睛】參考譯文:
[甲]宋國的一戶姓丁的人家,家中沒有井,須到外面打水澆地,經(jīng)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個人。”聽了的人就去傳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國都的人都在談論這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宋國國君派人向丁氏問明情況,丁氏答道:“多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并不是從井中挖出來一個人啊?!钡玫降南⑷绱耍€不如不知道。
[乙]魯公問孔子說:“我聽說夔這個人只有一只腳,這是真的嗎"孔子回答說:“夔是個人,怎么會一只腳這個人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就只是精通音律。堯說:‘有夔一個人就足夠了。'使他當了樂正(官名)。因此對有學識的人給以很高的評價說:‘有像夔這樣一個人就足夠了。'不是只有一只腳啊?!?/p>
(22-23七年級上·山東菏澤·期末)比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選自《呂氏春秋》)
【乙】
昔有愚人,適友人家,與主人共食,嫌淡而無味。主人既聞,乃益鹽。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北、倌褐良?,母已具食。曰:“有鹽乎?有鹽乎?"母出鹽而怪之,但見兒唯食鹽不食菜。母曰:“安②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③在鹽中。"愚人食鹽不已味敗反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過則非惟無益,反害之。
(選自《百喻經(jīng)》)
【注釋】①?。嚎拷?。②安:怎么。③成:全,都。
28.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①家無井而出溉汲
②聞之于宋君
③及其家穿井
④遂自念曰
29.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標2處)
愚人食鹽不已味敗反為其患
30.下面各組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求聞之若此若屈伸呼吸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學而不思則罔
C.年與時馳,意與日去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D.久之,目似瞑天下之事皆然
31.請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母出鹽而怪之,但見兒唯食鹽不食菜。
32.讀完兩則短文,你從【甲】【乙】兩文中各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答案】28.從井里取水聽到,這里是“使……聽到"的意思待等到于是,就29.愚人食鹽不已/味敗/反為其患30.B31.示例:母親拿出鹽后認為(或:感到)兒子很奇怪,只見兒子只吃鹽而不吃菜。32.示例:(甲)文:對于傳聞,要以審慎的態(tài)度進行分析、甄別,不要輕易相信傳聞,也不要輕易傳播未經(jīng)證實的傳聞。(乙)文: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恰到好處時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
【解析】28.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
(1)句意:家里沒有水井而出門從遠處的井里打水洗滌。汲:從井里取(打)水;
(2)句意:使宋國國君聽到了。聞:聽到,這里是“使……聽到”的意思。
(3)句意:等到他們家打了水井的時候。及:等到;
(4)句意:于是他自言自語說。遂:于是,就。
29.本題考查文言斷句。
結合“愚人食鹽不已味敗反為其患"分析,“愚人食鹽不已”中“愚人"是主語,“食”是謂語,“鹽"是賓語,“不已”是補語,故在“已"后斷句;“味敗”是主謂短語,故在“敗"后斷句;再結合句意“愚人吃鹽不停,(吃得以后)口味敗壞,反而變成他的禍害”可斷句為:愚人食鹽不已/味敗/反為其患。
30.本題考查文言字詞的意義與用法。
A.副詞,如、像/人稱代詞,你;
B.都是表轉(zhuǎn)折的連詞,“但,卻"的意思;
C.名詞,愿望/動詞,想,打算;
D.音節(jié)助詞,不譯/助詞,的;
故選B。
31.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解答時,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及句式理解,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達到詞達意順即可。
本句注意重點詞語“出(拿出),怪(認為……奇怪),但(只),唯(只),食(吃)”要理解正確。
32.本題考查閱讀啟示。
解答此題的關鍵首先要整篇閱讀文言文,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議論抒情的語句,充分把握內(nèi)容,然后歸納出文章的中心,看看文章到底要表明一個什么觀點。然后由這個觀點生發(fā)出去,再談感悟啟示即可。
結合【甲】文可知,這則寓言記敘了宋國有戶人家打井節(jié)省了一個勞動力,而被誤傳為從井中挖出了一個人的故事;結合“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可知,作者對于故事中那些鄰居不經(jīng)調(diào)查就胡亂傳聞的行為是批評的。啟示我們:對于傳聞,要以審慎的態(tài)度進行分析、甄別,不要輕易相信傳聞,也不要輕易傳播未經(jīng)證實的傳聞。(或:不要輕信傳聞,應仔細辨別,深入調(diào)查研究。)
結合【乙】文可知,文章講述了愚人吃了一點鹽感覺菜味美妙極了,可吃了很多鹽后,不但沒有了美妙的味道,還喪失了味覺的故事;結合“天下之事皆然過則非惟無益反害之”可知,天下的事情都一樣,過了就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只剩下禍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過與不及都不合度,食鹽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恰到好處時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給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變成了謬誤。所以,凡事均有度,過猶不及。
【點睛】參考譯文:
【甲】宋國一個姓丁的人家,家里沒有水井就外出打水澆田,經(jīng)常一個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個人?!庇新犅劻诉@件事的人就轉(zhuǎn)述說:“丁氏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國都的人都傳播這件事,使宋國國君知道了(這件事)。宋國國君命令人向丁氏問這件事,丁氏回答說:“得到一個人的勞力,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個人?!睂で舐牭氖虑槿绱?,還不如沒有聽到。
【乙】從前,有一個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和主人一起用餐,(愚笨的人)嫌棄菜肴淡而沒有味道。主人聽了之后,就在菜里加上一些鹽。他吃了后,感覺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自言自語說:“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為有了鹽。"靠近傍晚天快黑時,他才回到家,母親已經(jīng)準備好飯菜。他說:“有鹽嗎?有鹽嗎?”母親拿出鹽,覺得很奇怪,只看見自己的兒子只吃鹽不吃菜。母親說:“怎么可以這樣?"愚笨的人說:“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鹽中?!庇奕顺喳}不停,(吃得以后)口味敗壞,反而變成他的禍害。天下的事都是這樣,過了就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會有害。
(23-24七年級上·浙江湖州·期末)
論詩(其三)
【清】趙翼
只眼①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②。
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_____。
【注釋】①只眼:指獨到的眼光和見解。②藝苑:文藝園地,文藝界。漫:隨便,隨意雌黃:礦物名,橙黃色,可制顏料。古人寫字用黃紙,寫錯了用雌黃涂掉再寫,所以稱改易、評論為雌黃這里指議論是非。
穿井得一人
《呂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眹说乐?,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曾參殺人
《戰(zhàn)國策·秦策二》
昔者①曾子處費②,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③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痹又冈唬骸拔嶙硬粴⑷恕?織自若④。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⑤,則慈母不能信也。
【注釋】①昔者:從前。②處費:住在費地。③同名族者:同名同姓的人。④織自若:照??椫?。⑤疑:懷疑。
33.“聞一得三”即“舉一反三”,請用這個方法,解釋下列“新學的”加點字的意思。
序號學過的新學的
(1)孔子昔者曾子處費
(2)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有頃焉
(3)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投杼逾墻而走
34.請從下面選項中選擇正確的一項將趙翼《論詩(其三)》第四句空缺處補充完整,并說明理由。
A.短長B.長短
35.《曾參殺人》一文中對“曾參之賢"沒有具體寫出,有同學回憶起學過的關于曾子的文字,這些文字能否證明“曾參之賢”?請簡述你的理由。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36.《曾參殺人》一文中曾子的母親從“織自若”到“其母懼"的過程,說明了什么?
37.文言虛詞不虛。請反復默讀下面的句子,從語氣詞的角度體會加點字的表達效果。
其母尚織自若也。
38.讀了以上詩文,你有什么啟示?請結合相關詩文作答。寫出一點即可。
【答案】33.(1)古代對男子的尊稱(2)一會兒(3)越過34.示例:選A,因為這首詩押“ang”韻。35.示例(1):能。因為每日多次反省自己在為人謀、與朋友交以及學習等方面的問題,這是一個賢能的人才能做到的,這樣的反省也會讓一個人變得賢能。
示例(2):能。這些文字出自《論語》,《論語》是一部儒家經(jīng)典,曾子的言行能被記錄其中,表明曾子是個賢能的人。36.示例:說明了謠言經(jīng)過很多人的傳播會令人信以為真,表現(xiàn)謠言的危害。37.示例:“也"可以突出表現(xiàn)曾子母親對曾子的信任,不為謠言所動的淡定自若。38.示例(1):以上詩文給我的啟示是一個人要有自己獨到的眼光和見解。趙翼《論詩(其三)》中詩人認為“只眼須憑自主張”,這樣才能做到不會人云亦云?!洞┚靡蝗恕分械乃尉褪且粋€有主見的人,他不相信道聽途說,才能揭開真相?!对鴧⑷恕分性拥哪赣H如果堅持自己對曾子的看法,也就不會相信謠言。
示例(2):以上詩文給我的啟示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要重視實地考察、實踐。趙翼《論詩(其三)》中的矮子因為看不到戲,只能人云亦云。《穿井得一人》中的宋君經(jīng)過實踐調(diào)查,事情就真相大白了。
【解析】33.本題考查文言實詞。作答時結合句意和“舉一反三"的方法來分析即可。
(1)“孔子”,孔氏,名丘,字仲尼。這里的“子"是對古代對男子的尊稱?!拔粽咴犹庂M”的意思是:從前曾參住在魯國的費地。按照“舉一反三"的方法可知“曾子”指的是古代姓曾的男子,曾參。綜合以上可知“子"是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2)“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的意思是:狼也是狡猾的動物,但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這里“頃"的意思是“一會兒”。“有頃焉"的意思是“又過了一會兒”,按照“舉一反三"的方法可知這里的“頃”的意思也是“一會兒";
(3)“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是: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過法度。這里的“逾"的意思是“越過”?!巴惰逃鈮Χ?的意思是:扔掉手中的梭子,端起梯子,越墻逃走了。按照“舉一反三”的方法可知這里的“逾"的意思也是“越過”。
34.本題考查補寫句子。絕句通常在每一首詩的第一句、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后一個字,用同一個韻母的字做韻腳?!爸谎垌殤{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中的“張”“黃"的韻母都是“ang”,因此要補充的內(nèi)容最后一個字的韻母也必須為“ang”,“短長”讀作“duǎncháng”,“長”的韻母為“ang”,符合要求;
故選A。
35.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作答時應先表態(tài):能。然后結合所給文字的意思來分析人物的品質(zhì)加以分析。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墩撜Z》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高尚形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出自《論語》,《論語》中記錄了曾子的言行,可看出曾子是個賢能的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意思是:曾參說:“我每天從多方面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守信了呢?對老師傳授的功課,是不是用心復習了呢?"根據(jù)這個意思可以得知曾子能夠做到每天自我反省,在不斷的反省中讓自己變得更加優(yōu)秀,提升修養(yǎng),所以曾子必然是個賢能的人。
36.本題考差了理解文章內(nèi)容。
結合《曾參殺人》“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可知,盡管曾參很賢德,母親對他很信任,但是只要有多個人懷疑曾參殺了人,那么慈愛的母親也不相信他了,由此可看出“三人成虎”,謠言經(jīng)過很多人的傳播會令人信以為真,這么賢德的人被謠言中傷,由此可見謠言很可怕,有很大的危害。
37.本題考查虛詞的作用的分析。
“其母尚織自若也”的意思是:曾參的母親還是照??椫?。結合“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淠干锌椬匀粢?句可知,當?shù)诙€人告訴曾子的母親說曾參殺了人時,其母仍然淡定地織布,所以“也”表現(xiàn)曾子母親對曾子的信任,不為謠言所動的淡定自若。
38.本題考查閱讀啟示。
示例一:趙翼《論詩(其三)》中詩人認為“只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意思是:評論詩詞的好壞優(yōu)劣,應當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而不能像文壇藝苑中的某些人一樣,信口雌黃。矮人看戲時被前邊的人擋住目光,哪里能看到戲臺上的場景戲散大家一起談起來時,只能是附和人家的說法。這就告訴我們需要獨具慧眼,有自己的視角和觀點,這樣才不會人云亦云。結合《穿井得一人》中“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可知,宋君就是一個有主見的人,他不相信道聽途說,派人打探實情,最終才能明白真相。這啟示我們時間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當出現(xiàn)疑惑時,最好的做法是進行考察探究,查明真相,而不是隨大流;《曾參殺人》中“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可知,曾子的母親就是被謠言所嚇倒,改變了最初的想法,這也告訴我們要堅持自己正確的觀點和看法,不能被謠言所迷惑。
【點睛】參考譯文:
《穿井得一人》:宋國有戶姓丁人家,(因為)家中沒有井,要到外面打水澆灌田地,(所以)經(jīng)常要留一個人在外面(專門做這件事)。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訴別人說:“我家打井得到了一個人?!庇腥寺牭竭@件事,便傳播開來說:“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國都里的人都在講述這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了。宋國國君派人向丁家詢問,丁家回答說:“(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去外面打水,)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并不是在井里得到一個人。”像這樣來獲取消息,還不如不知道。
《曾參殺人》:從前曾參住在魯國的費地,費地有一個人與曾參同姓同名,他殺死了一個人。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了人。"曾參的母親說:“我的兒子是不會殺人的?!闭f完,她一如既往地織著布。沒隔多久,又有一個人跑到曾子的母親面前說:“曾參真的在外面殺了人。"曾參的母親不相信,她還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線,照??椫约旱牟?。又過了一會兒,第三個報信的人跑來對曾母說:“曾參的確殺了人。”曾母心里驟然緊張起來。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端起梯子,越墻逃走了。根據(jù)曾參的賢德,他母親對他的信任,應該不會相信這樣的話。但是有三個人懷疑曾參殺了人,那么慈愛的母親也不相信他了。
(23-24七年級上·福建莆田·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眹说乐?,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乙】
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獻錕铻之劍,火浣①之布。其劍長尺有八寸,煉鋼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痄街迹街赝队诨?;布則火色垢則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首釉唬骸盁o此物,傳之者妄?!笔捠澧谠唬骸盎首庸谧孕泞?,果于誣理哉!"
(選自《列子·湯問》,有刪改)
【注釋】①浣:洗滌。②蕭叔:一個很有見識的大臣。③果于自信:過于自信。
【丙】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跳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39.參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下列加點詞。
文言語句方法借鑒字詞釋義
其一犬坐于前語境推斷法——詞類活用(1)
聞之于宋君(2)
身亡所寄通假字(3)
其人舍然大喜(4)
奈何憂崩墜乎?一詞多義(5)
奈地壞何?(6)
其劍長尺有八寸課內(nèi)遷移法:吾十有五而志于學(7)
周穆王大征西戎字典查詢法:①證驗,證明;②表露出來的跡象,現(xiàn)象;③征伐,征討。(8)_________(填文字)
4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布則火色垢/則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
B.布則火色/垢則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
C.布則火/色垢則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
D.布則火色/垢則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
4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煉鋼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
(2)皇子曰:“無此物,傳之者妄。"
42.小尚和小語對甲乙兩則寓言的寓意產(chǎn)生爭論,你贊同誰的說法?結合你的閱讀體驗,說說理由。
小尚:這兩則小故事都是寓言,寓言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我覺得這兩則故事蘊含的道理都一樣。
小語:不,才不一樣呢!
【答案】39.像狗似的使……聽說通“無”,沒有通“釋”,解除,消除為什么怎么辦同“又”,用于整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征伐、征討40.B41.(1)用純鋼鍛成,劍刃赤紅,鋒利無比,用它切玉就像切泥一樣。(2)皇子說:“世間根本不存在此物,傳說這件事的人很荒謬。"42.我贊同小語的說法?!炯住课母嬖V我們:不要輕信流言,不要以訛傳訛,眼見為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待傳聞要有調(diào)查研究的審慎態(tài)度和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疽摇课母嬖V我們要相信客觀事理,不要主觀臆斷?!炯住课膹娬{(diào)面對流言不能從眾,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疽摇课膹娬{(diào)要根據(jù)事實判斷,而不能主觀臆斷。兩者寓意不同。
【解析】39.本題考查文言詞語在句中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樣蹲坐在前面。根據(jù)語境推斷法——詞類活用,“犬”是名詞作狀語,意思是像狗一樣;
(2)句意: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里。根據(jù)語境推斷法——詞類活用,“聞"是動詞的使動用法,意思是使……聽到;
(3)句意:自身失去依存的地方。根據(jù)通假字的方法,“亡”通“無”,意思是沒有;
(4)句意:于是那人釋然而開心。根據(jù)通假字的方法,“舍”,同“釋”,解除,消除。
(5)句意:干嗎要擔心它崩潰嗎?根據(jù)一詞多義的方法,“奈何”意思是為什么。
(6)句意:地塌了怎么辦呢?根據(jù)一詞多義的方法,“奈……何"意思是怎么辦。
(7)句意:錕铻劍長一尺八寸。根據(jù)課內(nèi)遷移法,“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的意思是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坝?的意思是通“又”。連接整數(shù)和零數(shù)。
(8)句意:周穆王率領大軍征討西戎。根據(jù)字典查詢法,應選③,意思是“征伐,征討"。
40.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結合語法,然后斷句。一般來說,主謂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應該有停頓。
句意:在火中,布就成了火紅色,而污垢卻仍跟布原來的顏色一樣。從火里取出后抖動,火浣布就潔白如白雪一樣了?!安紕t火色”和“垢則布色"是表并列的兩組短句,中間應該斷開一處;“出火而振之”中的“而"表承接,連接“出火”和“振之"兩個動作,應放在一處,“皓然疑乎雪”是一個省略句,用來比喻“布"的顏色。故斷句為:布則火色/垢則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
故選B。
41.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1)赤刃:劍刃赤紅;之:代詞,指錕铻;劍;如:好像;
(2)無:沒有;之:代詞,指世間存錕铻劍和火浣布這件事;妄:荒謬。
42.本題考查文章內(nèi)容理解和概括。
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甲文講述了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樣專門有一個人去打水了,節(jié)省了一個人的勞力,相當于家里多了一個人。外人卻理解錯了意思,以為是“穿井得到一個活人”,到處傳謠言的故事,告訴我們,道聽途說不能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待傳聞要有調(diào)查研究的審慎態(tài)度和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強調(diào)不要輕信流言,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乙文中錕锫劍與火浣布本就是神奇之物,非普通人所能親見?;首右驗樽约簺]有親眼目睹,就武斷地認為它們根本不存在。這是一種不科學的態(tài)度。事實上,由于知識結構,生活經(jīng)驗等因素的局限,任何人都不可能窮盡世上萬物,通曉茫茫天宇。盡管說“眼見為實”,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還有不知多少未被我們發(fā)現(xiàn)和認識的東西,有許多暫時還難以解釋的特異現(xiàn)象。如果“唯物”是從,那必然會成為皇子式的武斷者。因此,當我們認識和理解茫茫天宇、紛繁世界的時候,一方面要強調(diào)唯物,堅持物質(zhì)是世界的基礎的觀念。乙文告訴我們要相信客觀事理,不要主觀臆斷。強調(diào)要根據(jù)事實判斷,不可以想當然;據(jù)此可知,兩文的寓意不同。據(jù)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
【點睛】參考譯文:
【甲】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里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jīng)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個人?!庇腥寺犃司腿鞑ィ骸岸〖彝诰诘搅艘粋€人。"全國人都把“鑿井得一人”這個消息相互傳說著,一直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里。宋國國君派人向丁氏問明情況,丁氏答道,“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并非在井內(nèi)挖到了一個活人。"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么都沒聽到的好。
【乙】周穆王大舉進攻西戎,西戎獻上了錕锫劍和火浣布。錕锫劍長一尺八寸,用純鋼鍛成,劍刃赤紅,鋒利無比,用它切玉就像切泥一樣。火浣布洗時一定要放在火里。在火中,布就成了火紅色,而污垢卻仍跟布原來的顏色一樣。從火里取出后抖動,火浣布就潔白如白雪一樣了?;首诱f:“世間根本不存在此物,傳說這件事的人很荒謬?!笔捠逭f:“皇太子也過分自信,過分不相信客觀事理啦!"
【丙】古代杞國有個人擔心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食不下咽,寢不安席。
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jīng)]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動,怎么還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那人說:“天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
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fā)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么?!?/p>
那人又說:“如果地陷下去怎么辦?"
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么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行走跳躍,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么還擔心地會陷下去呢?”
那個杞國人才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興。
(22-23七年級上·浙江寧波·期末)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眹说乐?,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選自《呂氏春秋》)
【乙】
《國氏善為盜》
齊之國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貧,自宋之齊,請其術。國氏告之曰:“吾善為盜,始吾為盜也,一年而給,二年而足,三年大穰①?!毕蚴洗笙?,喻其為盜之言,而不喻其為盜之道,遂逾垣②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時,向氏以贓獲罪,往而怨之。
國氏曰:“若為盜若何?"向氏言其狀。國氏曰:“___,若失為盜之道至此乎?吾盜天地之時利,云雨之滂潤,山澤之產(chǎn)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夫禾稼、土木、禽獸、魚鱉,皆天之所生,豈吾之所有?然吾盜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寶谷帛財貨人之所聚豈天之所與?”
東郭先生曰:“國氏之盜,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盜,私心也,故得罪。"
(選自《列子·天瑞》有刪節(jié))
【注釋】①穣:莊稼豐收,富足。②垣:墻。
43.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三處)
夫金玉珍寶谷帛財貨人之所聚豈天之所與?
44.參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加點字詞。
語句釋義方法釋義
聞之于宋君【詞類活用】直可驚天地,泣(使……哭泣)鬼神(1)
喻其為盜之言【查閱字典】A.說明,告知;B.明白,了解:C.比喻(2)(序號)
遂逾垣鑿室【課內(nèi)遷移】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3)
亡不探也【課內(nèi)遷移】亡處亡氣(4)
45.請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2)齊之國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貧,自宋之齊,請其術。
46.請為【乙】文劃線處為國氏選擇一個合適的語氣詞,并說明理由。
A.唉B.嘻
我選擇(序號),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47.結合文本內(nèi)容,補全下列對話。
小文:為什么在這兩則寓言中會產(chǎn)生這么大的誤解?
小言:因為【甲】文中丁氏所言“穿井得一人"的本意是(1)_____________,但其他人卻理解為在井中挖到了一個人。【乙】文中向氏理解的“盜”是(2)但其實國氏所傳授的“盜"指的是(3)_________________。
小文:哦,我懂了。從這兩則寓言中我也獲得了一些共同的啟示:(4)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3.夫金玉珍寶/谷帛財貨/人之所聚/豈天之所與?44.使……聽到B越過無,沒有45.像這樣尋找到的傳聞,不如沒有聽到。齊國的國氏很富有,宋國的向氏很貧困,(向氏)從宋國到齊國,請教他(致富)的方法。46.示例一:A
示例二:B示例一:“唉”字寫出了國氏對于宋氏沒有理解他的話,去偷盜財物導致獲罪的嘆息和同情。
示例二:宋氏沒有理解國氏的話,因偷盜財物獲罪。“嘻"字可見國氏對宋氏愚蠢貪財行徑的嘲笑和蔑視。47.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偷盜財物借助天地時利來種植莊稼、建造房子、獲取食物。凡事要調(diào)查研究,仔細辨別,才能弄清真相。
【解析】43.本題考查文言斷句。
結合“夫金玉珍寶谷帛財貨人之所聚豈天之所與”分析,“夫金玉珍寶"中“夫”中句首發(fā)語詞,“金玉珠寶"是并列詞組,不可中斷,故在“寶”后斷句;“谷帛財貨"是并列詞組,不可中斷,故在“貨”后斷句;“人之所聚"即“金玉珍寶谷帛財貨”,故在“聚"后斷句;“豈天之所與”中有標志性詞語“豈”,是反問句,不可中斷;再結合句意“金玉等珍寶,谷布等財物,那是別人積攢的東西,哪里是上天給的東西”;
故可斷句為:夫金玉珍寶/谷帛財貨/人之所聚/豈天之所與?
44.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
“聞之于宋君"句意:使宋國國君聽到了;結合【詞類活用】的釋義方法可知,“聞”是詞類活用,解釋為:使……聽到;
“喻其為盜之言"句意:聽明白了國氏獲取外物的話;結合【查閱字典】的釋義可知,“喻”是明白,了解的意思,故選B;
“遂逾垣鑿室"句意:于是翻墻入院,鑿洞入室;結合“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可知,句意是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guī)矩;逾:越過;結合【課內(nèi)遷移】法可知,“逾"是越過、翻越的意思;
“亡不探也”句意:沒有不偷的;結合“亡處亡氣"可知,句意是沒有哪個地方?jīng)]有空氣的;亡:沒有;結合【課內(nèi)遷移】法可知,“亡”是無、沒有的意思。
45.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翻譯時一定要回到語境當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1)句中注意重點字詞“求(尋找,尋求),聞(傳聞),若(像),不若(不如),聞(聽到)"要理解正確;
(2)句中注意重點字詞“大(很),自(從),之(到),術(方法)”要理解正確。
46.本題考查理解詞語與文章內(nèi)容。
語氣詞“唉”,常見嘆詞,表感嘆的語氣,也可指嘆息的聲音。結合國氏的話“若失為盜之道至此乎”可知,國氏在聽完向氏的敘述后在感嘆他不理解獲取外物的道理竟然錯到了這種地步,對向氏的行為表示傷感惋惜和同情,故可選用“唉";
語氣詞“嘻”,也是嘆詞,表示驚奇、輕蔑等。結合國氏的話“若失為盜之道至此乎"可知,國氏在聽完向氏的敘述后在感嘆他不理解獲取外物的道理竟然錯到了這種地步,對向氏的愚蠢行為表示驚奇、輕蔑與嘲笑,故可選用“嘻”。
47.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nèi)容與寓意并補全對話。
結合【甲】文“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可知,丁氏所言“穿井得一人”的本意是得到一個人的勞動力;
結合【乙】文“遂逾垣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可知,向氏以為的“盜”是偷盜財物;結合“吾盜天地之時利,云雨之滂潤,山澤之產(chǎn)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可知,國氏所傳授的“盜”指的是借助天地時利來種植莊稼、建造房子、獲取食物;據(jù)此得到啟示:對于聽來的話(或消息),要認真思索,仔細辨別,進行調(diào)查研究,這樣才能了解真相。
【點睛】參考譯文:
【甲】宋國一個姓丁的人家,家里沒有水井就外出打水澆田,經(jīng)常一個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個人。"有聽聞了這件事的人就轉(zhuǎn)述說:“丁氏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國都的人都傳播這件事,使宋國國君知道了(這件事)。宋國國君命令人向丁氏問這件事,丁氏回答說:“得到一個人的勞力,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個人。"尋求聽的事情如此,還不如沒有聽到。
【乙】齊國的國氏非常富裕,宋國的向氏非常貧窮。向氏從宋國來到齊國,請教他致富的方法。國氏告訴他說:“我擅長獲取外物。我開始獲取外物的時候,一年就充足了,兩年就富足了,三年就五谷豐饒了?!毕蚴戏浅8吲d。他聽明白了國氏獲取外物的話,卻不理解國氏獲取外物的道理,于是翻墻入院,鑿洞入室,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沒有不偷的。不長時間,就因盜竊來的贓物被發(fā)現(xiàn)而被判罪,就到國氏那里去埋怨他。
國氏說:“你是怎樣獲取外物的?"向氏說了他的情況。國氏說:“唉!你不理解獲取外物的道理竟然錯到了這種地步!現(xiàn)在我告訴你(應該怎么做)吧。我獲取天地的時令和地勢,云雨的澆灌和滋潤,山巒湖澤的生產(chǎn)和養(yǎng)育,來種植我的莊稼,構建我的房舍。莊稼、土木、禽獸、魚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8.1評選吉祥物∣北師大版
-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數(shù)學好玩 3 比賽場次|北師大版
- 六年級上數(shù)學教案-列方程解稍復雜的百分數(shù)實際問題-蘇教版
- (??家族e題)2022-2023學年三年級上冊期末高頻考點數(shù)學試卷(北師大版)
- 2025年云南省建筑安全員《A證》考試題庫
- 2024年氯氟氰菊酯項目資金申請報告代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4年電氣機械及器材項目投資申請報告
- 2025年濟南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題庫帶答案
- 2025年福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傾向性測試題庫一套
- 2025年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題庫完美版
- 新能源汽車驅(qū)動電機及控制系統(tǒng)檢修課件 學習情境5:電機控制器
- 短視頻內(nèi)容課件
- 網(wǎng)絡試運行方案
- 高考英語語法考點梳理
- 《護患溝通》課件
-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化學 第三章 鐵 金屬材料 2.1 合金說課稿 新人教版必修1
- 《籃球防守腳步移動技術 滑步》教案
- 完整版項目部組織機構圖
-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數(shù)學試題(含答案)
- 人工智能客服機器人使用手冊
- 品牌全球化體育營銷趨勢洞察報告 2024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