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單元檢測】(A卷-知識通關練)-高一語文單元速記-巧練(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含答案)_第1頁
第三單元【單元檢測】(A卷-知識通關練)-高一語文單元速記-巧練(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含答案)_第2頁
第三單元【單元檢測】(A卷-知識通關練)-高一語文單元速記-巧練(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含答案)_第3頁
第三單元【單元檢測】(A卷-知識通關練)-高一語文單元速記-巧練(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含答案)_第4頁
第三單元【單元檢測】(A卷-知識通關練)-高一語文單元速記-巧練(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單元【單元檢測】(A卷-知識通關練)-高一語文單元速記-巧練(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含答案)班級姓名學號分數

2023-2024學年下期高一語文必修下單元檢測

第3單元(A卷·知識通關練)

(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自從屈原歌唱出這動人的詩句,

“木葉”就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

“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

葉”,可是我們在古代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一般的情況,大概遇見“樹

葉"的時候就都簡稱之為“葉”呢?這當然可以說是由于詩人們文字洗煉的緣故,可是這

樣的解釋是并不解決問題的,因為一遇見“木葉"的時候,詩人們似乎都不再考慮文字洗

煉的問題,而是盡量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葉下,隴

首秋云飛。"(柳惲《搗衣詩》)“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沈佺期《古

意》)可見洗煉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那么“樹葉”為什么從來就無人過問

呢?事實正是這樣的,自從屈原以驚人的天才發(fā)現(xiàn)了“木葉"的奧妙,此后的詩人們也就

再不肯輕易把它放過;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詩歌的語言中,乃又不僅限于“木

葉”一詞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詩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

來。"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這里的“落木”無疑的正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

發(fā)展來的。按“落木蕭蕭下”的意思當然是說樹葉蕭蕭而下,說“無邊落葉蕭蕭下"豈不

更為明白嗎?然而天才的杜甫卻寧愿省掉“木葉”之“葉"而不肯放棄“木葉”之

“木”,這道理究竟是什么呢?

從“木葉”發(fā)展到“落木”,其中關鍵顯然在“木”這一字,其與“樹葉"或“落

葉”的不同,也正在此。從概念上說,“木葉"就是“樹葉”,原沒有什么可以辯論之

處;可是到了詩歌的形象思維之中,后者則無人過問,前者則不斷發(fā)展。為什么呢?因為

“樹"易讓人想到繁茂的枝葉,而“木”則易讓人想到樹葉脫落,也就是說,“木"本身

仿佛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

要說明“木”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

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

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

于感染性啟發(fā)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

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

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會想到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

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

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lián)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

(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

“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

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詞的古典詩

歌中,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

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了樹干,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

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

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

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這里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盡管在這里

“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xiàn)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

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

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把U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的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

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

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

冉冉,落葉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葉,因為那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

的葉子。也不同于“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喜

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

雖然是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

意,而且它的黃色由于雨的濕潤,也顯然是變得太黃了?!澳救~”所以是屬于風的而不是

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

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

了。所謂“日暮風吹,葉落依枝”(吳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說明這“葉"的纏綿的

一面。然則“木葉”與“落木"又還有著一定的距離,它乃是“木”與“葉"的統(tǒng)一,疏

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這卻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

形象。

“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

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

(選自林庚《說“木葉”》,有刪改)

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詩歌中,遇見“樹葉"時一般都簡稱“葉”,這不僅僅與詩人們追求文字的洗煉

有關。

B.從概念上說,“木葉"與“落葉”意思相同,但在詩歌的形象思維中,兩者卻有較大

區(qū)別。

C.詩歌語言之所以不落于言筌且富于感染性啟發(fā)性,在于它既有概念的意義,又具有暗

示性。

D.古詩中的“木"是作為“樹”的特殊概念而出現(xiàn)的,樹的概念一直左右著“木葉"的

形象。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只有留心才能察覺它的

存在。

B.“木”有“樹"木頭”等多重形象,影響著我們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

葉子。

C.《九歌》中的“木葉"形象,不僅為后來詩人所鐘愛,而且能引發(fā)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與

想象。

D.藝術形象領域里的一字之差幾乎是一字千金,這就需要我們在閱讀、鑒賞中去發(fā)現(xiàn)和

品咂。

3.下列詩句中,不能作為論據支撐上文作者主要觀點的一項是()

A.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吳均《答柳惲》)

B.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C.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黃庭堅《登快閣》)

D.一編蠹簡晴窗下,數卷疏籬落木中。(陸游《幽居》)

4.請根據文本,簡要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藝術特征。

5.作為一篇文學論文,本文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分析。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雪中(節(jié)選)①

茨威格

隨著逃亡者最后一輛車駛出城,巨大的城門隆隆地關上了。

天上的月光雖然微弱暗淡,卻映得無數飄飛的雪花泛起晶瑩的銀光,雪花不是躲進衣

襟里,便是繞著喘粗氣的馬鼻子亮晶晶地上下飛舞,還要惹得那吃力地從厚厚的積雪中犁

出道路的車輪吱呀作響。

第一輛車停下來了。

其他的車也隨著停下來。人們光著頭從游動的帳篷里探出去,看停車的究竟。族長在

前面下了車,于是大家紛紛下車,他們明白為什么停了下來。

這里白茫茫一片,平滑如鏡,頗似結了冰的海面。只是標界樹偶爾標示出幾處均勻

的、小小的突起。那下面是他們的親人,他們被驅逐到這里,寂寥孤獨有如整個民族,在

遠離故土的地方尋到了安寧的永恒之床。

沉沉的靜寂,打破這靜寂的只有輕輕的啜泣聲。

熱淚從飽經風霜的、凍僵的臉上滾落下來,在雪中凝結成亮閃閃的冰滴。但啟程的時

間到了,不容耽擱。

他們又爬進車里,緊緊擠在一起,在車外他們并沒覺得寒氣刺骨,如今嚴寒又一次潛

入他們的身子,凍得他們哆哆嗦嗦,牙齒格格打戰(zhàn)。他們的目光隱在車廂的昏暗里,流露

出不可名狀的恐懼和無邊無際的痛苦……馬車在雪地里向前犁著寬寬的溝壑,眾人的思緒

卻一路退回去,退回到他們渴望的地方,那“美好的地方"。

過子夜了。車子離小城越來越遠,置身于廣袤的平原上,平原沐浴在月光里,讓晶瑩

的雪光罩上了一層飄垂的輕紗。強壯的馬匹艱難地趟過厚厚的積雪,雪黏黏地沾在車輪

上,車子晃晃悠悠,走得緩慢,幾乎覺不出在向前移動,仿佛隨時都有可能停下來。

寒冷變得愈加凜冽,像冰冷的利刃切割著人的肢體,大家已經不太會動彈了。強勁的

風也漸漸蘇醒過來,唱起粗野的歌,刮得車子嘩啦啦響。風像一只伸向蒙難者的貪婪的

手,使勁撕扯著帳篷頂,帳篷抖動個不停,人們只好用不聽使喚的手緊緊攥著,免得讓風

吹跑。

風的歌聲越來越大,吞噬了男人們祈禱著的低語聲,他們凍得麻木的嘴唇每吐一個字

都異常艱難。風的尖利呼嘯隱沒了茫然無措、對未來充滿恐懼的女人們的抽泣聲,也隱沒

了孩子們淘氣的哭聲,寒冷使孩子們忘卻了旅途的疲倦。

車輪嘆息著碾過雪地。

最后一輛車上,勒亞緊緊依偎著未婚夫,他在以悲哀、單調的語氣講述著那場巨大的

災難。他那有力的臂膀緊緊摟住勒亞少女般嬌小的身軀,仿佛要保護她,不讓她挨凍,不

讓她痛苦。勒亞感激地望著他,溫馨的情話靜靜地流淌在雜亂的哀怨聲和風聲中,使兩人

忘卻了死亡與危險……

車子猛地顛簸了一下,眾人搖晃起來。車子停下來了。

透過呼嘯的狂風,從前面的車上隱隱傳來高嗓門的說話聲,揮鞭子聲和說個不停的急

切的嘀咕聲。大家下了車,頂著凜冽的風匆匆向前奔去,有匹馬倒了,連帶著把另一匹馬

也拽倒了。男人們圍著馬,想幫一把手,卻使不上勁,因為風把他們吹得就像弱不禁風的

稻草人,翻卷的雪花弄得他們眼花繚亂,手也凍僵了,沒有一點力氣,十個手指頭就像并

排立著的木樁。向遠處望去,沒有人煙,只有白茫茫的一片平原懷著對自身浩瀚無垠的自

負,隱沒在雪色的點點微光之中,而狂風將他們的呼喊漫不經心地吞噬掉。

人們清醒了,他們再一次悲哀而全面地意識到自己目前的處境。死神以可怖的新形象

卷土重來,他們無助地站在一起,面對不可抗爭、不可戰(zhàn)勝的自然之力,面對嚴寒的難以

抵御的利刃,他們不知所措。

狂風在他們耳邊一遍遍地尖叫著:你必須死在這里——,死在這里——他們心中對死

亡的恐懼變成了心如死灰、無望的順從。

沒有人大聲說出這個想法,但眾人的心思是一樣的。他們盡量挪動僵硬的身體,笨拙

地爬進車里,緊緊地靠在一起,等待死亡。

他們不再奢望有人來救他們。

他們依偎在一起,每個人都和自己最親的人依偎著,為了能夠死在一起。車外的狂

風,他們永遠的伴侶,在唱著一首死亡之歌,雪花圍著車馬筑起一具巨大而晶瑩的棺槨。

死神慢慢地臨近了。冰冷刺骨的寒氣侵入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毛孔,有如一種毒素小

心翼翼、又勝券在握地將身體一點一點地蠶食掉……

最后一輛車上鴉雀無聲。約祖亞用冰冷的手指摟著未婚妻。她已經死了,可他渾然不

覺……他在夢想……

他和她坐在香氣襲人、暖融融的房間里,金燭臺上的七根蠟燭燭光閃爍,眾人又像昔

日一樣歡聚一堂。喜慶的氣氛映現(xiàn)在笑盈盈的臉上,大家親熱地交談和祈禱。早已作古的

人們涌進門來,包括他過世的雙親,可他一點也不驚異。他們溫柔地親吻,說著體己話。

身著褪色的傳統(tǒng)服裝和長袍的猶太人,越聚越多。英雄們也來了,有猶大瑪喀比,還有別

的英雄,他們坐下來,聊天,很快活。人越聚越多。房間里擠滿了人,他看著眼前的人你

來我往,不斷變換,而且越變越快,眼睛直發(fā)酸,耳朵也讓雜亂的喧鬧聲吵得嗡嗡作響。

他的脈搏突突地跳,隆隆地響,變得熱了,越來越熱。

猛然間一切都沉寂下來,一切都完結了……

這時太陽升了起來,仍在飄落的雪花像鉆石一樣亮晶的。一夜之間平地而起的寬闊山

丘上白雪皚皚,泛著寶石般的光澤。

這是明媚的陽光,幾乎可稱是初春的太陽突然照耀大地。的確,春天不再遙遠,它會

在不久的將來讓一切綻出新綠,萌生嫩芽,也會從迷途的、被凍死的可憐的猶太人墓上揭

去白色的亞麻布,這些猶太人一輩子都沒擁有過春天……

(有刪改)

注釋:①《雪中》完成于1900年6月,描寫了發(fā)生在中世紀的猶太悲劇?!氨摅?/p>

派”的迫害使得居住在波蘭的猶太人不得不選擇逃亡,然而在逃亡的過程中卻又全族覆

沒。

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逃亡者的車隊第一次停下來是因為族長要祭拜已經去世的親人,第二次停下來是因為

拉車的馬倒下了以致無法前行。

B.他們“緊緊擠在一起"哆哆嗦嗦”“牙齒格格打戰(zhàn)”,這些既寫出了天氣的嚴寒,

也寫出了人們的恐懼和痛苦。

C.面對倒地的馬,男人們使勁拉,但無奈風大,雪花紛飛,手也凍僵了,沒能拉起馬

來,又沒有援助,只能聽天由命。

D.約祖亞“眼睛直發(fā)酸”、耳朵“嗡嗡作響"、“脈搏突突地跳,降隆地響”等描述形

象地寫出了他臨死前解脫的快樂。

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點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A.“強勁的風也漸漸蘇醒過來,唱起粗野的歌,刮得車子嘩啦啦響"運用比擬的手法,

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風的強勁與粗暴。

B.“勒亞緊緊依偎著未婚夫”,約祖亞“緊緊摟住勒亞”,這一特寫描繪了逃亡中的情

侶之間真摯的情感,旨在表現(xiàn)愛情的力量。

C.風聲在絕望的人們的耳邊變成了“你必須死在這里——死在這里——”,以感覺寫聽

覺,哀莫過于心死,人們已不再恐懼。

D.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復雜曲折,在茨威格的筆下顯得格外扣人心弦,作者用精細的刻刀雕

成了具有生死搏斗的悲壯與美的塑像。

8.小說具體描寫了約祖亞的“夢想”,作者這樣寫有何用意?

9.小說以“雪中”為題,請簡要分析“雪"這一自然環(huán)境的作用。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突厥數為邊患?;蛘f上①曰:“突厥屢寇關中,以子女玉帛皆在長安也。若焚長安而

不都,則胡寇自息矣?!鄙弦詾槿?。秦王世民諫曰:“陛下奈何以胡寇擾邊,遽遷都以避

之,為百世之笑乎?愿假數年之期,請系頡利之頸,致之闕下。若其不效,遷都未晚。"

上曰:“善?!卑嗽录鬃?,太宗即位于東宮顯德殿。頡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余萬寇涇

州,京師戒嚴。癸未,頡利進至渭水便橋。上②詣渭水上,與頡利隔水而語,責以負約。

突厥大驚,皆下馬羅拜。諸軍繼至旌甲蔽野頡利見軍容甚盛有懼色是日,頡利來請和,詔

許之。乙酉,上幸城西,斬白馬,與頡利盟于便橋之上。突厥引兵退。會大雪,雜畜多

死,民皆凍餒。頡利用度不給,重斂諸部,諸部多叛。言事者多請擊之,上問長孫無忌:

“頡利君臣昏虐,今擊之則新與之盟,不擊恐失機會,如何而可?"無忌曰:“虜不犯

塞,而棄信勞民,非王者之師也。”上乃止。貞觀三年十二月戊辰,突利可汗入朝。四年

春正月,李靖帥驍騎夜襲定襄,破之。頡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其眾徙于磧口。頡利欲度

磧,李世勣軍于磧口,頡利至,不得度,其大酋長帥眾降。頡利可汗至長安。夏四月戊

戌,上御順天樓,引見頡利,數之曰:“汝數與我盟而背之。蹂我稼穡,掠我子女。我宥

汝罪,存汝社稷,而遷延不來朝。然自便橋以來,不復大入為寇,以是得不死耳。"頡利

哭謝而退,詔館于太仆,厚廩食之。突厥既亡,詔群臣議區(qū)處之宜。溫彥博曰:“今突厥

窮來歸我,奈何棄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無類”,若救其死亡,授以生業(yè),教之禮

義,數年之后,悉為吾民。選其酋長,使入宿衛(wèi),畏威懷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彥博

策。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太宗平突厥》)

[注]①上:指唐高祖李淵。②上:此處指唐太宗李世民。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斷句,請將對應字母填寫在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

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諸軍繼至A旌甲B蔽野C頡利見D軍容甚E盛F有懼色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關中,東至函谷關,南至武關,西至散關,北至蕭關,位四關之中,故稱“關中”。

B.甲子,古代以天干和地支組合來紀年或紀日,文中“甲子"是用干支來紀日。

C.可汗,古代的西域和北方各國,其君主或最高政治首領皆稱為可汗或大汗。

D.稼穡,原指農民使用的勞動工具,后泛指農業(yè)勞動,在文中引申為“莊稼”。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面對突厥多次侵犯邊疆一事,有人建議唐高祖遷都,而時為秦王的李世民認為不應該急

忙遷都來躲避突厥的侵擾,否則會貽笑后人。

B.突厥遭遇大雪和饑荒,頡利加重征收各部賦稅,導致大多部落背叛了他,長孫無忌從守

信義和愛民出發(fā),反對唐太宗進攻突厥的決定。

C.李靖率領精銳之師夜襲頡利可汗,頡利在倉促之間逃亡,李世勣在磧口駐軍,攔截了頡

利的逃跑路線,頡利的大酋長率領士卒投降。

D.唐太宗當面斥責頡利背棄盟約、搶掠大唐百姓等罪狀,又因渭水便橋訂立盟約以來,頡

利尚算無大規(guī)模入侵擄掠,太宗免去了頡利死罪。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愿假數年之期,請系頡利之頸,致之闕下。

(2)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遷延不來朝。

14.孔子的話“有教無類"是什么意思?溫彥博引用的目的是什么?(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得盧衡州書因以詩寄①

柳宗元

臨蒸②且莫嘆炎方,為報秋來雁幾行。

林邑東回山似戟,牂牁③南下水如湯。

蒹葭淅瀝含秋霧,橘柚玲瓏透夕陽。

非是白蘋洲畔客④,還將遠意問瀟湘。

【注】①此詩作于816年,是柳宗元被貶謫到柳州的第二年。②臨蒸:衡陽舊名,縣城東

傍湘江,北背蒸水,是盧衡州任職之地。③牂牁:指牂牁江,意指柳州處在南荒之地。④

白蘋洲畔客:南朝詩人柳惲的《江南曲》中有“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歸客,

瀟湘逄故人”的詩句。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詩人勸慰友人雖氣候難耐,環(huán)境惡劣,但秋來雁到,尚可借雁寄語,互致問候。

B.頷聯(lián)對險惡環(huán)境的描寫令人產生窒息的嚴酷感,林邑與群柯表現(xiàn)出柳州位置的偏遠孤

絕。

C.頸聯(lián)用比擬的修辭手法描繪出色彩艷麗、充滿畫意的景致,與上文內容形成鮮明對

比。

D.尾聯(lián)“瀟湘"用湖南的兩條水名,代指盧衡州,詩人與友人對話,回應前文,情感真

摯。

16.本詩是如何表現(xiàn)作者的情感的?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賀《雁門太守行》中,“_____,_____”兩句用動靜結合的手法描寫邊塞夜色特點。

(2)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_____,_____"兩句用孩子睡覺易動弄壞使用時間長久

的被褥表現(xiàn)家境的貧困。

(3)蘇軾在《赤壁賦》中借“客”之口感嘆“人生短暫、個人渺小"的句子是

“_____,_____”。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讀到“三月桃花開"八月麥子成熟”之類的句子,①________。中國幅員遼闊,南

北有差異,東西有差別,桃花在你家三月開,可在別的地方,可能一月開,也可能四五月

才開;麥子可以八月熟,也可以四五月熟。若使大家不多心,只要說“桃花開了"麥子

熟了”就足夠說明問題。

不僅桃花和麥子,所有的生物都可注釋相應的季節(jié),季節(jié)是長在植物身上的,②

________。桃花開時,所謂的春風還鑲著冬天的牙齒,水也冰冷,隨時打算回過頭去做

冰??汕嗤芎透蝮」懿涣四敲炊啵灰獮⑾乱魂囉晁?,便在窗外大聲歌唱自己的愛情,它

們的歌唱填滿了空曠的夜晚。當一群身披黑色緞子的蝌蚪在水中反射著陽光、悄無聲息地

時聚時散,春天才算坐穩(wěn)了。

與桃花相呼應的,是布滿田野的蠶豆花香。中緯度地區(qū),霜降前后種植蠶豆。蠶豆不

擇生長的地方,狹窄的田埂邊、角度傾斜的坡地上、巴掌大的荒地上、房前屋后,只要有

一抷土,只要能容下一粒種子安身,它便蓬蓬勃勃地把命立起來。到這時節(jié),蠶豆莖稈長

成兩尺來高,半腰上,全是蠶豆花。蠶豆花的香味是不可復制的,清新中有透明,純粹中

有高雅,濃淡適宜,輕重適當。長相也好看,無論是白色的花瓣還是紅色的花瓣,花瓣中

央都有一對黑色的眼睛。

18.文中第二、三段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3分)()

A.比喻、對比、擬人B.擬人、借代、對偶

C.對偶、對比、通感D.通感、比喻、擬人

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若改寫成“田野的各個角落,只要能撒下一粒種子,它就能長得

很旺盛”,表達效果好不好?為什么?(4分)

20.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

每處不超過10個字。(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處語言表達的問題,指出有問題句子的序號并修改,使語言準確、流

暢。(4分)

①近年來,我國不少城市控煙力度加強,公共場所吸煙現(xiàn)象得到有效遏制。②根據

調查數據顯示,北京公共場所違法吸煙現(xiàn)象的比率由34.4%下降到4.9%。③不過,各地監(jiān)

督違法吸煙仍主要依靠公共場所工作人員和其他公眾。④為了彌補傳統(tǒng)控煙手段的不足,

⑤近日,深圳啟動“電子眼”控煙試點。⑥深圳市控煙辦選取禁煙區(qū)域測試點安裝控煙環(huán)

境監(jiān)測器,24小時監(jiān)控公共場所吸煙行為。⑦從某種程度上說,控煙環(huán)境監(jiān)測器是一種

“控煙神器”,可以有效防止在禁煙區(qū)域內違法吸煙。⑧從提升城市文明、捍衛(wèi)法制公

信、保護公眾健康等角度來說,各地都應采用“電子眼”控煙措施。

22.將下面一段文字內容進行壓縮。要求保留關鍵信息,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65個

字。(5分)

中國散裂中子源是由中國科學院與廣東省共同建設的大科學裝置。在散裂中子源的研

制過程中,快循環(huán)同步加速器遇到了新的技術難題。當時,我國還沒有研制過快循環(huán)同步

加速器的25赫茲交流磁鐵,關鍵技術掌握在國外大公司手中。我國科研人員與工廠技師

咬緊牙關、聯(lián)合攻關,經過無數次失敗后,終于研制出合格的磁鐵。研發(fā)團隊還提出了諧

振電源的諧波補償方法,解決了多臺磁鐵之間的磁場同步問題,其效果優(yōu)于日本散裂中子

源。不僅如此,散裂中子源的“眼睛"——中子探測器的核心技術也曾由外國掌握,經過

攻關,科研人員研發(fā)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探測器,各項性能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的夢想:在威脅人類健康與生命的疾病斗爭中,中醫(yī)藥學進一步發(fā)揮威力,為維護

世界人民的健康與福祉作出貢獻?!肋线?/p>

我夢見我種的水稻長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掃把那么長,顆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

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涼。——袁隆平

我有一個夢,我要把古代詩人的心魂、理想傳遞給下一代,我在等待,等待因為我的

講解而有一粒種子留在你的心里,多少年之后這一粒種子有一天會發(fā)芽,會長葉,會開

花,會結果?!~嘉瑩

上述材料中三個人所表述的理想,哪一個對你更有啟示意義?請選擇一則,結合材料

內容,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題目自擬,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班級姓名學號分數

2023-2024學年下期高一語文必修下單元檢測

第3單元(A卷·知識通關練)

(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保ā毒鸥琛罚┳詮那璩鲞@動人的詩句,

“木葉"就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

“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

葉”,可是我們在古代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一般的情況,大概遇見“樹

葉”的時候就都簡稱之為“葉"呢?這當然可以說是由于詩人們文字洗煉的緣故,可是這

樣的解釋是并不解決問題的,因為一遇見“木葉”的時候,詩人們似乎都不再考慮文字洗

煉的問題,而是盡量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葉下,隴

首秋云飛?!保鴲痢稉v衣詩》)“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沈佺期《古

意》)可見洗煉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那么“樹葉"為什么從來就無人過問

呢?事實正是這樣的,自從屈原以驚人的天才發(fā)現(xiàn)了“木葉”的奧妙,此后的詩人們也就

再不肯輕易把它放過;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詩歌的語言中,乃又不僅限于“木

葉"一詞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詩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

來?!边@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這里的“落木"無疑的正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

發(fā)展來的。按“落木蕭蕭下"的意思當然是說樹葉蕭蕭而下,說“無邊落葉蕭蕭下”豈不

更為明白嗎?然而天才的杜甫卻寧愿省掉“木葉"之“葉”而不肯放棄“木葉"之

“木”,這道理究竟是什么呢?

從“木葉"發(fā)展到“落木”,其中關鍵顯然在“木"這一字,其與“樹葉”或“落

葉"的不同,也正在此。從概念上說,“木葉”就是“樹葉”,原沒有什么可以辯論之

處;可是到了詩歌的形象思維之中,后者則無人過問,前者則不斷發(fā)展。為什么呢?因為

“樹”易讓人想到繁茂的枝葉,而“木"則易讓人想到樹葉脫落,也就是說,“木”本身

仿佛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

要說明“木"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

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

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

于感染性啟發(fā)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

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

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會想到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

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

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lián)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

(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

“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

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詞的古典詩

歌中,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

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了樹干,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

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

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

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這里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盡管在這里

“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xiàn)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

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

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把U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的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

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

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

冉冉,落葉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葉,因為那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

的葉子。也不同于“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喜

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

雖然是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

意,而且它的黃色由于雨的濕潤,也顯然是變得太黃了?!澳救~"所以是屬于風的而不是

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

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

了。所謂“日暮風吹,葉落依枝"(吳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說明這“葉”的纏綿的

一面。然則“木葉"與“落木”又還有著一定的距離,它乃是“木"與“葉”的統(tǒng)一,疏

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這卻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

形象。

“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

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

(選自林庚《說“木葉"》,有刪改)

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詩歌中,遇見“樹葉”時一般都簡稱“葉”,這不僅僅與詩人們追求文字的洗煉

有關。

B.從概念上說,“木葉”與“落葉"意思相同,但在詩歌的形象思維中,兩者卻有較大

區(qū)別。

C.詩歌語言之所以不落于言筌且富于感染性啟發(fā)性,在于它既有概念的意義,又具有暗

示性。

D.古詩中的“木”是作為“樹"的特殊概念而出現(xiàn)的,樹的概念一直左右著“木葉”的

形象。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只有留心才能察覺它的

存在。

B.“木"有“樹”“木頭"等多重形象,影響著我們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

葉子。

C.《九歌》中的“木葉”形象,不僅為后來詩人所鐘愛,而且能引發(fā)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與

想象。

D.藝術形象領域里的一字之差幾乎是一字千金,這就需要我們在閱讀、鑒賞中去發(fā)現(xiàn)和

品咂。

3.下列詩句中,不能作為論據支撐上文作者主要觀點的一項是()

A.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吳均《答柳惲》)

B.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C.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黃庭堅《登快閣》)

D.一編蠹簡晴窗下,數卷疏籬落木中。(陸游《幽居》)

4.請根據文本,簡要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藝術特征。

5.作為一篇文學論文,本文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分析。

【答案】1.D2.B3.B

4.①易讓人想到樹葉脫落(或:含有落葉的因素);

②透著黃色,干燥,帶來整個疏朗的清秋氣息。

5.①論證結構謹嚴。從文學現(xiàn)象入手,按照“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總結全文”的思路

漸次展開,剝繭抽絲,逐層深入。

②論證主要采用舉例、對比的方法,舉例豐富,分析透徹。

③論證語言既親切平實又形象生動;大量使用問句,既有效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和注意

力,又啟發(fā)讀者追尋文章思路去探究和思考。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樹的概念一直左右著‘木葉’的形象"表述錯誤,根據原文中“而‘木’的更為普遍

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

之感”可知是“木"的潛在暗示左右著“木葉”的形象,而不是“樹的概念"左右著“木

葉”的形象。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木’有‘樹’‘木頭’等多重形象"曲解文意,依據原文第四段中“而‘木’作為

‘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可知,

“木"字后面潛存的多重形象,不包括“樹”。故選B。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可以理解為:廣闊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鷺掠空而

飛;田野邊繁茂的樹林中傳來黃鸝宛轉的啼聲。原文中闡述的“木”具有“可能是透著黃

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特點,而詩句中的“陰陰夏木”,是在

描摹夏木繁茂之狀,在視覺上是綠色的,在觸覺上是濕潤的。故選B。

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藝術特征,首先要找到關于“木”形象的相關段落。

第三段中“‘木’則易讓人想到樹葉脫落,也就是說,‘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個落葉的

因素"可知“木”的一個藝術特征就是含有落葉的因素;

第五段中“‘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了樹干,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

性……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

不是濕潤的……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

的清秋的氣息"可知“木”的另外一個特征就是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了整個

疏朗的清秋的氣息。

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①原文開頭“‘木葉’就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救~’是什么呢?"作

者從中國古代詩人鐘愛“木葉”一詞這個文學現(xiàn)象入手,發(fā)現(xiàn)問題;第三、四、五段運用

舉例、對比等方法分析“樹葉"木葉”“落葉"落木”的藝術差別,論證“木葉"在

形象上的兩個藝術特征,剝繭抽絲,逐層深入;最后一段總結“木葉”與“樹葉"在藝術

形象的領域有巨大差別,論證結構謹嚴。

②論證主要采用舉例的方法,舉例豐富,例如作者運用“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p>

(柳惲《搗衣詩》)、“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沈佺期《古意》)、杜

甫有名的《登高》詩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等進行舉例,論證“木

葉"在詩歌中所產生的暗示性;

也采用了對比的方法,文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落下的絕不是碧綠柔

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

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

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葉,因為那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

的繁密的葉子”將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和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進行對比論證,突

出“木葉"的飄零和微黃之感;“也不同于‘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

下白頭人’(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

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是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

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而且它的黃色由于雨的濕潤,也顯然是變得太黃了”將一般的

黃葉和具有干燥之感的“木葉"進行對比,突出“木葉”具有干燥之感,分析透徹。

③文中運用“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會想到葉

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

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

個樣子”等親切平實的語句進行論證,形象生動;

文中還大量使用問句,如“‘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

‘木葉’也就是‘樹葉’,可是我們在古代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一般的

情況,大概遇見‘樹葉’的時候就都簡稱之為‘葉’呢?"等問句既有效激發(fā)了讀者的閱

讀興趣和注意力;又運用“按‘落木蕭蕭下’的意思當然是說樹葉蕭蕭而下,說‘無邊落

葉蕭蕭下’豈不更為明白嗎?然而天才的杜甫卻寧愿省掉‘木葉’之‘葉’而不肯放棄

‘木葉’之‘木’,這道理究竟是什么呢?”等問句啟發(fā)讀者追尋文章思路去探究和思考

在作品中“木"與“樹”的區(qū)別,思考“木葉"與“樹葉”的區(qū)別。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雪中(節(jié)選)①

茨威格

隨著逃亡者最后一輛車駛出城,巨大的城門隆隆地關上了。

天上的月光雖然微弱暗淡,卻映得無數飄飛的雪花泛起晶瑩的銀光,雪花不是躲進衣

襟里,便是繞著喘粗氣的馬鼻子亮晶晶地上下飛舞,還要惹得那吃力地從厚厚的積雪中犁

出道路的車輪吱呀作響。

第一輛車停下來了。

其他的車也隨著停下來。人們光著頭從游動的帳篷里探出去,看停車的究竟。族長在

前面下了車,于是大家紛紛下車,他們明白為什么停了下來。

這里白茫茫一片,平滑如鏡,頗似結了冰的海面。只是標界樹偶爾標示出幾處均勻

的、小小的突起。那下面是他們的親人,他們被驅逐到這里,寂寥孤獨有如整個民族,在

遠離故土的地方尋到了安寧的永恒之床。

沉沉的靜寂,打破這靜寂的只有輕輕的啜泣聲。

熱淚從飽經風霜的、凍僵的臉上滾落下來,在雪中凝結成亮閃閃的冰滴。但啟程的時

間到了,不容耽擱。

他們又爬進車里,緊緊擠在一起,在車外他們并沒覺得寒氣刺骨,如今嚴寒又一次潛

入他們的身子,凍得他們哆哆嗦嗦,牙齒格格打戰(zhàn)。他們的目光隱在車廂的昏暗里,流露

出不可名狀的恐懼和無邊無際的痛苦……馬車在雪地里向前犁著寬寬的溝壑,眾人的思緒

卻一路退回去,退回到他們渴望的地方,那“美好的地方"。

過子夜了。車子離小城越來越遠,置身于廣袤的平原上,平原沐浴在月光里,讓晶瑩

的雪光罩上了一層飄垂的輕紗。強壯的馬匹艱難地趟過厚厚的積雪,雪黏黏地沾在車輪

上,車子晃晃悠悠,走得緩慢,幾乎覺不出在向前移動,仿佛隨時都有可能停下來。

寒冷變得愈加凜冽,像冰冷的利刃切割著人的肢體,大家已經不太會動彈了。強勁的

風也漸漸蘇醒過來,唱起粗野的歌,刮得車子嘩啦啦響。風像一只伸向蒙難者的貪婪的

手,使勁撕扯著帳篷頂,帳篷抖動個不停,人們只好用不聽使喚的手緊緊攥著,免得讓風

吹跑。

風的歌聲越來越大,吞噬了男人們祈禱著的低語聲,他們凍得麻木的嘴唇每吐一個字

都異常艱難。風的尖利呼嘯隱沒了茫然無措、對未來充滿恐懼的女人們的抽泣聲,也隱沒

了孩子們淘氣的哭聲,寒冷使孩子們忘卻了旅途的疲倦。

車輪嘆息著碾過雪地。

最后一輛車上,勒亞緊緊依偎著未婚夫,他在以悲哀、單調的語氣講述著那場巨大的

災難。他那有力的臂膀緊緊摟住勒亞少女般嬌小的身軀,仿佛要保護她,不讓她挨凍,不

讓她痛苦。勒亞感激地望著他,溫馨的情話靜靜地流淌在雜亂的哀怨聲和風聲中,使兩人

忘卻了死亡與危險……

車子猛地顛簸了一下,眾人搖晃起來。車子停下來了。

透過呼嘯的狂風,從前面的車上隱隱傳來高嗓門的說話聲,揮鞭子聲和說個不停的急

切的嘀咕聲。大家下了車,頂著凜冽的風匆匆向前奔去,有匹馬倒了,連帶著把另一匹馬

也拽倒了。男人們圍著馬,想幫一把手,卻使不上勁,因為風把他們吹得就像弱不禁風的

稻草人,翻卷的雪花弄得他們眼花繚亂,手也凍僵了,沒有一點力氣,十個手指頭就像并

排立著的木樁。向遠處望去,沒有人煙,只有白茫茫的一片平原懷著對自身浩瀚無垠的自

負,隱沒在雪色的點點微光之中,而狂風將他們的呼喊漫不經心地吞噬掉。

人們清醒了,他們再一次悲哀而全面地意識到自己目前的處境。死神以可怖的新形象

卷土重來,他們無助地站在一起,面對不可抗爭、不可戰(zhàn)勝的自然之力,面對嚴寒的難以

抵御的利刃,他們不知所措。

狂風在他們耳邊一遍遍地尖叫著:你必須死在這里——,死在這里——他們心中對死

亡的恐懼變成了心如死灰、無望的順從。

沒有人大聲說出這個想法,但眾人的心思是一樣的。他們盡量挪動僵硬的身體,笨拙

地爬進車里,緊緊地靠在一起,等待死亡。

他們不再奢望有人來救他們。

他們依偎在一起,每個人都和自己最親的人依偎著,為了能夠死在一起。車外的狂

風,他們永遠的伴侶,在唱著一首死亡之歌,雪花圍著車馬筑起一具巨大而晶瑩的棺槨。

死神慢慢地臨近了。冰冷刺骨的寒氣侵入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毛孔,有如一種毒素小

心翼翼、又勝券在握地將身體一點一點地蠶食掉……

最后一輛車上鴉雀無聲。約祖亞用冰冷的手指摟著未婚妻。她已經死了,可他渾然不

覺……他在夢想……

他和她坐在香氣襲人、暖融融的房間里,金燭臺上的七根蠟燭燭光閃爍,眾人又像昔

日一樣歡聚一堂。喜慶的氣氛映現(xiàn)在笑盈盈的臉上,大家親熱地交談和祈禱。早已作古的

人們涌進門來,包括他過世的雙親,可他一點也不驚異。他們溫柔地親吻,說著體己話。

身著褪色的傳統(tǒng)服裝和長袍的猶太人,越聚越多。英雄們也來了,有猶大瑪喀比,還有別

的英雄,他們坐下來,聊天,很快活。人越聚越多。房間里擠滿了人,他看著眼前的人你

來我往,不斷變換,而且越變越快,眼睛直發(fā)酸,耳朵也讓雜亂的喧鬧聲吵得嗡嗡作響。

他的脈搏突突地跳,隆隆地響,變得熱了,越來越熱。

猛然間一切都沉寂下來,一切都完結了……

這時太陽升了起來,仍在飄落的雪花像鉆石一樣亮晶的。一夜之間平地而起的寬闊山

丘上白雪皚皚,泛著寶石般的光澤。

這是明媚的陽光,幾乎可稱是初春的太陽突然照耀大地。的確,春天不再遙遠,它會

在不久的將來讓一切綻出新綠,萌生嫩芽,也會從迷途的、被凍死的可憐的猶太人墓上揭

去白色的亞麻布,這些猶太人一輩子都沒擁有過春天……

(有刪改)

注釋:①《雪中》完成于1900年6月,描寫了發(fā)生在中世紀的猶太悲劇?!氨摅?/p>

派”的迫害使得居住在波蘭的猶太人不得不選擇逃亡,然而在逃亡的過程中卻又全族覆

沒。

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逃亡者的車隊第一次停下來是因為族長要祭拜已經去世的親人,第二次停下來是因為

拉車的馬倒下了以致無法前行。

B.他們“緊緊擠在一起"哆哆嗦嗦”“牙齒格格打戰(zhàn)”,這些既寫出了天氣的嚴寒,

也寫出了人們的恐懼和痛苦。

C.面對倒地的馬,男人們使勁拉,但無奈風大,雪花紛飛,手也凍僵了,沒能拉起馬

來,又沒有援助,只能聽天由命。

D.約祖亞“眼睛直發(fā)酸”、耳朵“嗡嗡作響"、“脈搏突突地跳,降隆地響”等描述形

象地寫出了他臨死前解脫的快樂。

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點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A.“強勁的風也漸漸蘇醒過來,唱起粗野的歌,刮得車子嘩啦啦響"運用比擬的手法,

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風的強勁與粗暴。

B.“勒亞緊緊依偎著未婚夫”,約祖亞“緊緊摟住勒亞”,這一特寫描繪了逃亡中的情

侶之間真摯的情感,旨在表現(xiàn)愛情的力量。

C.風聲在絕望的人們的耳邊變成了“你必須死在這里——死在這里——”,以感覺寫聽

覺,哀莫過于心死,人們已不再恐懼。

D.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復雜曲折,在茨威格的筆下顯得格外扣人心弦,作者用精細的刻刀雕

成了具有生死搏斗的悲壯與美的塑像。

8.小說具體描寫了約祖亞的“夢想”,作者這樣寫有何用意?

9.小說以“雪中”為題,請簡要分析“雪"這一自然環(huán)境的作用。

【答案】6.B7.A

8.①親人歡聚一堂、其樂融融的夢想表現(xiàn)了約祖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用美好的夢想反襯現(xiàn)實的殘酷,用美好的畫面道盡約祖亞的死亡過程。

9.①交代猶太人逃亡的環(huán)境,渲染了悲涼的氣氛。

②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風雪阻撓了猶太人的逃亡,最終全族在雪中覆沒。

③“雪”代表著寒冷,隱喻“鞭笞派"的迫害,流露出作者對猶太人悲慘命運的同情。

④猶太人于風雪中絕望地與親人依偎著死去,有助于凸顯猶太人堅韌有情的民族形象。

(答出三點即可)

【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逃亡者的車隊第一次停下來是因為族長要祭拜已經去世的親人”說法錯誤。族長并沒

有祭拜已經去世的親人,而是與已經去世的親人告別。

C.“男人們使勁拉"文中無此意。從文中“男人們圍著馬,想幫一把手,卻使不上勁,因

為風把他們吹得就像弱不禁風的稻草人,翻卷的雪花弄得他們眼花繚亂,手也凍僵了,沒

有一點力氣,十個手指頭就像并排立著的木樁”可知,文中說男人們“想幫一把手,卻使

不上勁"。

D.“……形象地寫出了他臨死前解脫的快樂”說法錯誤。文中只寫到了約祖亞臨死前的感

受,并沒有提到他有解脫的快樂。故選B。

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B.“旨在表現(xiàn)愛情的力量"說法錯誤。這里要表現(xiàn)的是人類間的愛。

C.“以感覺寫聽覺”分析錯誤。此處運用擬人的手法,將風聲比擬為人的話語。

D.“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復雜曲折"分析錯誤。小說情節(jié)比較簡單直白。故選A。

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情節(jié)的作用的能力。

從文中“他和她坐在香氣襲人、暖融融的房間里,金燭臺上的七根蠟燭燭光閃爍,眾人又

像昔日一樣歡聚一堂。喜慶的氣氛映現(xiàn)在笑盈盈的臉上,大家親熱地交談和祈禱。早已作

古的人們涌進門來,包括他過世的雙親,可他一點也不驚異。他們溫柔地親吻……”可

知,幸福穩(wěn)定的生活一直是猶太人的追求,作為猶太人的一員,約祖亞也有著這種追求和

向往,在臨死之前,他出現(xiàn)了親人歡聚一堂、其樂融融的幻覺,表現(xiàn)了約祖亞對美好生活

的向往。

同時,這一與親人歡聚一堂、其樂融融的夢境與幻覺,與當時猶太人所處的殘酷現(xiàn)實形成

了鮮明的對比,用美好的畫面道盡約祖亞的死亡過程,更能夠突出現(xiàn)實的殘酷,也凸顯了

猶太民族的悲劇性。

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的能力。

小說所選的片斷著重描寫了波蘭猶太人在嚴寒中全族覆滅的過程。其中多處描寫到

“雪"。如“天上的月光雖然微弱暗淡,卻映得無數飄飛的雪花泛起晶瑩的銀光,雪花不

是躲進衣襟里,便是繞著喘粗氣的馬鼻子亮晶晶地上下飛舞,還要惹得那吃力地從厚厚的

積雪中犁出道路的車輪吱呀作響”,這一描寫交代猶太人逃亡的環(huán)境,渲染了悲涼的氣

氛。

而其中一些對“雪"的描寫,則是推動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如“向遠處望去,沒有人煙,只

有白茫茫的一片平原懷著對自身浩瀚無垠的自負,隱沒在雪色的點點微光之中,而狂風將

他們的呼喊漫不經心地吞噬掉”,表明風雪阻撓了猶太人的逃亡,最終導致全族在雪中覆

沒。

在小說中,“雪"還具有明顯的象征意義,“雪”代表著寒冷,隱喻“鞭笞派"的迫害,

作為歐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猶太人長時間的受到歧視和迫害,作者作為猶太人中的一

員,他深知猶太人所遭受的迫害,對雪的描寫,如“這時太陽升了起來,仍在飄落的雪花

像鉆石一樣亮晶的。一夜之間平地而起的寬闊山丘上白雪皚皚,泛著寶石般的光澤”,流

露出作者對猶太人悲慘命運的同情。

最后,對于猶太人于風雪中絕望地與親人依偎著死去的場景,如“沒有人大聲說出這個想

法,但眾人的心思是一樣的。他們盡量挪動僵硬的身體,笨拙地爬進車里,緊緊地靠在一

起,等待死亡"他們依偎在一起,每個人都和自己最親的人依偎著,為了能夠死在一

起。車外的狂風,他們永遠的伴侶,在唱著一首死亡之歌,雪花圍著車馬筑起一具巨大而

晶瑩的棺槨”等,有助于凸顯猶太人堅韌有情的民族形象。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突厥數為邊患。或說上①曰:“突厥屢寇關中,以子女玉帛皆在長安也。若焚長安而

不都,則胡寇自息矣。"上以為然。秦王世民諫曰:“陛下奈何以胡寇擾邊,遽遷都以避

之,為百世之笑乎?愿假數年之期,請系頡利之頸,致之闕下。若其不效,遷都未晚?!?/p>

上曰:“善。"八月甲子,太宗即位于東宮顯德殿。頡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余萬寇涇

州,京師戒嚴。癸未,頡利進至渭水便橋。上②詣渭水上,與頡利隔水而語,責以負約。

突厥大驚,皆下馬羅拜。諸軍繼至旌甲蔽野頡利見軍容甚盛有懼色是日,頡利來請和,詔

許之。乙酉,上幸城西,斬白馬,與頡利盟于便橋之上。突厥引兵退。會大雪,雜畜多

死,民皆凍餒。頡利用度不給,重斂諸部,諸部多叛。言事者多請擊之,上問長孫無忌:

“頡利君臣昏虐,今擊之則新與之盟,不擊恐失機會,如何而可?”無忌曰:“虜不犯

塞,而棄信勞民,非王者之師也。"上乃止。貞觀三年十二月戊辰,突利可汗入朝。四年

春正月,李靖帥驍騎夜襲定襄,破之。頡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其眾徙于磧口。頡利欲度

磧,李世勣軍于磧口,頡利至,不得度,其大酋長帥眾降。頡利可汗至長安。夏四月戊

戌,上御順天樓,引見頡利,數之曰:“汝數與我盟而背之。蹂我稼穡,掠我子女。我宥

汝罪,存汝社稷,而遷延不來朝。然自便橋以來,不復大入為寇,以是得不死耳。”頡利

哭謝而退,詔館于太仆,厚廩食之。突厥既亡,詔群臣議區(qū)處之宜。溫彥博曰:“今突厥

窮來歸我,奈何棄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無類”,若救其死亡,授以生業(yè),教之禮

義,數年之后,悉為吾民。選其酋長,使入宿衛(wèi),畏威懷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彥博

策。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太宗平突厥》)

[注]①上:指唐高祖李淵。②上:此處指唐太宗李世民。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斷句,請將對應字母填寫在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

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諸軍繼至A旌甲B蔽野C頡利見D軍容甚E盛F有懼色

【答案】ACF

正確斷句:諸軍繼至/旌甲蔽野/頡利見軍容甚盛/有懼色

句意:唐軍相繼趕到,旌旗盔甲遮遍原野,頡利可汗見唐軍陣容整齊而強大,臉上有些害

怕的神色。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關中,東至函谷關,南至武關,西至散關,北至蕭關,位四關之中,故稱“關中"。

B.甲子,古代以天干和地支組合來紀年或紀日,文中“甲子”是用干支來紀日。

C.可汗,古代的西域和北方各國,其君主或最高政治首領皆稱為可汗或大汗。

D.稼穡,原指農民使用的勞動工具,后泛指農業(yè)勞動,在文中引申為“莊稼"。

【答案】D

【解析】稼穡并非勞動工具,“春耕為稼,秋收為穡,即播種與收獲”。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面對突厥多次侵犯邊疆一事,有人建議唐高祖遷都,而時為秦王的李世民認為不應該急

忙遷都來躲避突厥的侵擾,否則會貽笑后人。

B.突厥遭遇大雪和饑荒,頡利加重征收各部賦稅,導致大多部落背叛了他,長孫無忌從守

信義和愛民出發(fā),反對唐太宗進攻突厥的決定。

C.李靖率領精銳之師夜襲頡利可汗,頡利在倉促之間逃亡,李世勣在磧口駐軍,攔截了頡

利的逃跑路線,頡利的大酋長率領士卒投降。

D.唐太宗當面斥責頡利背棄盟約、搶掠大唐百姓等罪狀,又因渭水便橋訂立盟約以來,頡

利尚算無大規(guī)模入侵擄掠,太宗免去了頡利死罪。

【答案】B

【解析】“反對唐太宗此時進擊突厥"錯誤。原文“上問長孫無忌:‘頡利君臣昏虐,今

擊之則新與之盟,不擊恐失機會,如何而可?’”,表明唐太宗還沒有決定進擊突厥。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愿假數年之期,請系頡利之頸,致之闕下。

【答案+解析】

希望陛下能給我?guī)啄陼r間,請讓我用繩索系了頡利的脖子,把他送到陛下面前。(“假"

“請”“致"各1分,句意1分)

或譯為:希望陛下能給我?guī)啄陼r間,請讓我抓住頡利,把他送到陛下面前(或京城、宮

殿)

假:譯為“借”“給"均可,譯成“借助”“放假"不能給分;

請:譯為“請讓我”或“請求"或“讓我”或“請允許我"均可,譯成“請”或“請你"

不給分;

致:譯為“送到”“送達"送”均可,譯成“導致"到達”不能給分。

(2)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遷延不來朝。

【答案+解析】

我寬恕了你的罪惡,保存了你的社稷江山,你卻拖延不來朝見。(“宥"存”“朝"各

1分,句意1分)

宥:譯為“寬恕”“寬宥"饒恕”“寬容"“包容”均可;

存:譯為“保存"使……保存”“保留"保護”“保全"使……存在”均可;

朝:譯為“朝拜"朝見”均可,譯為“朝廷"早晨”不能給分;

14.孔子的話“有教無類"是什么意思?溫彥博引用的目的是什么?(3分)

【答案+解析】

第一問(1分):教化的對象,沒有貴賤貧富之別。

第二問(2分):希望唐太宗能接納前來歸附的突厥百姓(1分),同時通過禮儀的教化來

使歸附的突厥百姓成為大唐的臣民。(1分)

第一問“無論什么人(哪一類人)都應受到教化(教育)”或“教育的對象不分類別"

也可以。

【參考譯文】

突厥多次侵擾邊境。有人游說高祖說:“突厥之所以屢次侵犯關中,是因為我們的人

口和財富等都集中在長安的緣故。如果燒毀長安,不在這里定都,那么胡人的侵犯自然就

平息了。”高祖認為很對。秦王李世民勸諫說:“陛下怎能因為胡寇的擾亂邊境,就急忙

遷都以躲避他們,讓后世人譏笑陛下呢?希望陛下能給我?guī)啄陼r間,請讓我用繩索系了頡

利的脖子,把他送到陛下面前。如果不能獲得成功,那時再遷都也為時不晚。"高祖說:

“好!”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甲子日,太宗在東宮顯德殿即位。頡利可汗、突利可汗合兵

十余萬侵犯涇州,京師戒備森嚴。八月癸未日,頡利可汗進兵到渭水便橋。唐太宗來到渭

水上,同頡利可汗隔著渭水談話,譴責他違背盟約。突厥人大為吃驚,紛紛跳下馬來圍繞

太宗跪拜。唐軍相繼趕到,旌旗盔甲遮遍原野,頡利可汗見唐軍軍隊陣容整齊而強大,臉

上有些害怕的神色。當天,頡利可汗來請求講和,太宗下詔允許他的請求。八月乙酉日,

太宗李世民駕臨城西,殺白馬歃血,和頡利在便橋之上結盟。突厥率領兵馬回去了。恰逢

天下大雪,牲畜很多凍死,百姓饑寒交迫,死者很多。頡利可汗揮霍無度難以補給,只有

加重對各部落征收賦稅,各部落大都背叛了他。大臣議事時多請求出兵進擊突厥,太宗就

這一問題詢問長孫無忌說:“頡利君臣都昏庸暴虐,現(xiàn)在出兵討伐,卻剛剛與他們締結了

盟約,不打又怕失去了機會,怎樣才好?"長孫無忌說:“突厥并沒有侵犯邊境,我們背

信勞民,不是正義之師的做法?!碧诨实塾谑峭V钩霰X懹^三年十二月戊辰日,突利

可汗入朝。貞觀四年春正月,李靖率領驍勇的騎士在夜里襲擊定襄城,取得大勝。突厥頡

利可汗沒有料到李靖出兵如此神速,突厥兵無奈便遷移到磧口。頡利想要穿過沙漠北去,

李世勣的軍隊守住磧口,頡利可汗帶兵到此,過不去,他的大酋長率領士卒投降。頡利可

汗來到長安。夏四月戊戌日,太宗御臨順天門城樓,召頡利可汗來見,責備他說:“你幾

次和我訂立盟約又都違背盟約。踐踏我大唐的莊稼,掠奪我人民。我寬恕了你的罪惡,保

存了你的社稷江山,你卻拖延不來朝見。不過自從渭水便橋訂盟以來,還算沒有大規(guī)模入

侵寇掠,因為這一點才免你不死。"頡利可汗痛哭著謝罪退下,詔命讓他住在大仆館舍,

以豐厚的糧食招待他。突厥滅亡以后,太宗下詔召集群臣討論如何妥善安置他們。溫彥博

說:“現(xiàn)在突厥走投無路,都來歸附我們,為什么要拋棄而不接受呢?孔子說‘有教無

類’,如果拯救他們于將亡之際,教給他們生存的資業(yè),以禮儀教導他們,幾年以后,他

們就會變成我們的臣民。然后選拔他們的酋長,讓他們入朝充當宿衛(wèi)官兵,使他們畏懼皇

威,感懷皇恩,哪里有什么后患呢?”太宗最后采納溫彥博的策略。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得盧衡州書因以詩寄①

柳宗元

臨蒸②且莫嘆炎方,為報秋來雁幾行。

林邑東回山似戟,牂牁③南下水如湯。

蒹葭淅瀝含秋霧,橘柚玲瓏透夕陽。

非是白蘋洲畔客④,還將遠意問瀟湘。

【注】①此詩作于816年,是柳宗元被貶謫到柳州的第二年。②臨蒸:衡陽舊名,縣城東

傍湘江,北背蒸水,是盧衡州任職之地。③牂牁:指牂牁江,意指柳州處在南荒之地。④

白蘋洲畔客:南朝詩人柳惲的《江南曲》中有“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歸客,

瀟湘逄故人"的詩句。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詩人勸慰友人雖氣候難耐,環(huán)境惡劣,但秋來雁到,尚可借雁寄語,互致問候。

B.頷聯(lián)對險惡環(huán)境的描寫令人產生窒息的嚴酷感,林邑與群柯表現(xiàn)出柳州位置的偏遠孤

絕。

C.頸聯(lián)用比擬的修辭手法描繪出色彩艷麗、充滿畫意的景致,與上文內容形成鮮明對

比。

D.尾聯(lián)“瀟湘”用湖南的兩條水名,代指盧衡州,詩人與友人對話,回應前文,情感真

摯。

16.本詩是如何表現(xiàn)作者的情感的?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答案】15.C

16.①直抒胸臆:詩人收到友人來信,得知友人難以忍受衡陽的炎熱,直接勸慰對方不要

悲觀,正好可借雁寄語。

②借景物抒情:作者借“蒹葭"橘柚”表達自己對美好品格的追求,寄托懷人之思。

③用典抒情:引用“白蘋洲"典故,勸勉友人,表達對友人的遙遠祝福。

【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

C.“頸聯(lián)用比擬”錯誤。“蒹葭淅瀝含秋霧,橘柚玲瓏透夕陽"意思是:正是淅瀝的蘆葦

含著秋霧的時候,也正是玲瓏的橘柚透著夕陽的色澤之際。運用了對偶的修辭,并沒有使

用比擬的修辭手法。故選C。

1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

“臨蒸且莫嘆炎方,為報秋來雁幾行”,你處在臨蒸,也用不著嘆息身處在炎熱的南方,

秋天到來時還有幾行大雁到你那里棲息。詩人收到友人來信,得知友人難以忍受衡陽的炎

熱,直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