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江蘇省鎮(zhèn)江市重點中學高考沖刺押題(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江蘇省鎮(zhèn)江市重點中學高考沖刺押題(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江蘇省鎮(zhèn)江市重點中學高考沖刺押題(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江蘇省鎮(zhèn)江市重點中學高考沖刺押題(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江蘇省鎮(zhèn)江市重點中學高考沖刺押題(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江蘇省鎮(zhèn)江市重點中學高考沖刺押題(最后一卷)歷史試卷考生須知:1.全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全部在答題紙上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的答案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2.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在“答題紙”上先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3.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請看如圖報影,下列項中對該報章內容解讀正確的是A.確立了新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B.接受《共同綱領》為新中國的施政綱領C.宣告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D.籌建新中國是政協(xié)第一屆全體會議的重要任務2.據資料統(tǒng)計: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間,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流入中國,擁有一流城市和最為密集、完善的市場網絡的中國,成為當時世界經濟和貿易的中心區(qū)域。然而當時它卻沒有形成強大的掃蕩舊經濟基礎的革命性變化。對材料中“沒有形成強大的掃蕩舊經濟基礎的革命性變化”的準確理解是A.因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而喪失世界貿易的中心地位B.中國傳統(tǒng)的農耕經濟不利于工商業(yè)的發(fā)展C.西方的工業(yè)革命沒有對中國產生較大影響D.沒有轉化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所需要的資本和市場3.清政府在1893年正式承認海外華人歸國的自由權利,之后十年又陸續(xù)出臺措施給予華僑投資以國民待遇,對華僑富商授予一定官職功名。這些舉措A.意在分化民主革命力量B.有利于近代工商業(yè)發(fā)展C.適應了近代化外交要求D.加強了清王朝統(tǒng)治基礎4.有學者認為:“憲法者何物也?立萬世不易之憲典,而一國之人,無論為君主、為官吏、為人民,皆共守之者也,為國家一切法度之根源。此后無論出何令,更何法,百變不許離其宗者也。”由此可見,該學者A.宣揚民主觀念,反對專制 B.提高國民素質,推崇憲政C.抨擊傳統(tǒng)道德,捍衛(wèi)共和 D.解釋憲法含義,力主共和5.下表為在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武器和刑罰統(tǒng)計情況(部分)。這反映出商朝A.強制性權力已出現 B.對外征戰(zhàn)十分頻繁C.實行嚴刑峻法統(tǒng)治 D.社會階級矛盾激化6.“沒有永恒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國政治家本杰明·迪斯雷利的這句話說明國際關系中A.國家利益是各國政策的出發(fā)點和終極目的B.共同利益者或成朋友,利益沖突者或為敵人C.“朋友”和“敵人”會因利益的變化而轉化D.朋友的敵人是敵人,敵人的敵人是朋友7.蔡元培、胡適理想的新文化運動是中國的“文藝復興”。新文化運動批評、揚棄了傳統(tǒng)文化的正統(tǒng)東西,同時又選擇了古典小說、戲曲,研究先秦諸子,發(fā)掘墨子的思想價值等。材料反映了新文化運動中A.中西文化融合日益加強B.全盤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C.從崇拜西學到回歸傳統(tǒng)D.對傳統(tǒng)文化有選擇的繼承8.如圖是張仃創(chuàng)作的漫畫《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話》。畫中,蔣介石對張學良說:“等,等等,現在的敵人是中共”,作者旨在A.號召蔣介石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B.批評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C.揭露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zhàn)的策略D.諷刺蔣介石出賣主權以獲取援助9.“中國人想不靠外國人自己修鐵路,就算不是夢想,至少也要過五十年才能實現!”用實踐證明這句話說錯的代表人物是A.林則徐B.詹天佑C.馮如D.毛澤東10.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賦,其數額記入《黃冊》即戶口冊中,其后進一步將全國的土地詳細登記,編制成《魚鱗圖冊》。可見明代A.開始實行以資產為標準的稅制 B.土地清理與戶籍管理相分離C.基于土地的賦稅管理逐步規(guī)范 D.賦稅種類由繁多到逐漸減少11.1887年王韜短篇小說集《淞隱漫錄》刊載于《申報》,書中多有西方美女與中國男子相戀的題材。西方女子家世不俗,仰慕中國文化,并于危難之際利用自己掌握的西方技術幫助丈夫渡過難關。這反映了作者A.對中西關系的客觀認識 B.復雜矛盾的文化心理C.以拓展國人視野為目的 D.崇尚科學的理性精神12.《光緒朝東華錄》載清末頒布的一份懿旨稱:“嗣后鄉(xiāng)試會試及歲考科考等,悉照舊制,仍以四書文試帖經文策問等項分別考試。經濟特科,易滋流弊,并著即行停罷?!迸c這一懿旨的頒布有直接關系的歷史事件是A.洋務運動 B.百日維新 C.清末新政 D.預備立憲13.商至秦漢,現有文獻記錄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僅記錄到河南2次;周代記錄到陜西5次,山東、河北各1次;秦漢記錄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東、江蘇、江西、山西、湖南、貴州、廣東、內蒙各1次。對大瘟疫的記錄情況表明,商至秦漢A.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逐漸形成 B.大瘟疫從中原向南方擴散C.大瘟疫發(fā)生頻率逐漸加快 D.中原人口不斷向周邊遷移14.圖反映的歷史現象發(fā)生于A.法國大革命中 B.聯(lián)邦德國境內 C.20世紀中期 D.歐盟東擴過程15.1991年《歐洲聯(lián)盟條約》、1992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表明,歐共體將發(fā)展成為一個擁有共同貨幣、外交和安全政策與防務的聯(lián)盟。歐盟的建立有利于構建一個A.區(qū)域統(tǒng)一的世界 B.多元并存的世界C.歐美協(xié)作的世界 D.勢力均衡的世界16.古希臘文對歷史的定義是“經過調查研究的紀事”,下列符合這一定義的是A.《荷馬史詩》《歷史》 B.《史記》《歷史》C.《漢穆拉比法典》《史記》 D.《吉爾伽美什》《史通》17.20世紀30年代,國統(tǒng)區(qū)人士形成一股了“蘇聯(lián)熱”。史學家錢穆曾對蘇聯(lián)農業(yè)集體化描述:“孤獨的農民從前對著疲馬嘆息,從朝到暮在一小塊土地上流汗,現在是用著機器伴著愉快的歌聲,在一種友誼的態(tài)度上工作了”。這一描述A.說明歷史敘述受主觀情感的影響B(tài).說明當時意識形態(tài)的矛盾逐步弱化C.準確記述了蘇聯(lián)農民的生產狀況D.表明知識階層發(fā)展計劃經濟的意愿18.下表為1979年與1997年中國部分經濟數據對比表。該表數據發(fā)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市場經濟體制得以建立 B.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C.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對外貿易主導經濟發(fā)展19.1930年,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痹撚^點A.促成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提出 B.有利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C.意在批判“左”傾冒險主義危害 D.表明中國開始擺脫蘇聯(lián)模式20.托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提出,“全球化不再等于美國化”“漢語、印度語、阿拉伯語都可以發(fā)展出全球性的報紙、廣播、電視頻道?!安タ汀潜就廖幕呦蛉虻睦鳌!弊髡哒J為,在全球化進程中A.多元文化并存的趨勢加強 B.美國失去了全球化的機遇C.國際政局發(fā)生劇烈的變動 D.亞洲國家居于主導的地位21.下表信息出自于中國軍事史編寫組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爭爆發(fā)情況的統(tǒng)計。該表反映出A.大一統(tǒng)成為大勢所趨B.和平發(fā)展占據主流C.富國強兵是時代主題D.戰(zhàn)爭規(guī)模不斷擴大22.明代內閣大學士通過“票擬”“面對”“密揭”等形式參與中樞決策,因而閣權在國家權力體制運作機制中體現了一定的決策權,當這種決策權取得皇權的支持后,就可以影響甚至左右政局的發(fā)展。這說明明代內閣A.完善了中樞機構 B.掌握著行政大權C.削弱了皇帝集權 D.服務于君主專制23.有調查顯示,新中國成立后,農村村干部的社會特性經歷了一個歷史演變過程:即從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貧下中農)一人民公社時期的工作積極性(勞模、勞動積極分子)一改革開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強(更多表現為基于個人魅力的宗族權威)一社會關系網絡(社會關系權威)一經濟實力(經濟權威)。這表明A.權威的產生和村干部的選任由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需求和政策環(huán)境決定B.農村的發(fā)展狀況與農村村干部的社會特性息息相關C.我國農村歷史的復雜性決定了農村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D.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民主政治建設日漸成熟24.《荀子·王制》:“凡農之道,厚(候)之為寶?!薄掇r書·糞田之宜》:“用糞猶用藥也。”《呂氏春秋·上農》:“時至而作,竭時而止。”《齊民要術》:“麥黃種麻,麻黃種麥?!鄙鲜霾牧戏从沉薃.古代農業(yè)根據節(jié)氣安排生產 B.古代農業(yè)注意因地制宜C.古代農業(yè)精耕細作的特點 D.古代農業(yè)發(fā)展尊重自然規(guī)律25.租界建立之初華洋分處。上海的租界出現華洋雜處局面開始于A.《上海土地章程》訂立 B.小刀會義軍占領縣城C.城廂內外自治公所成立 D.工部局建立26.1300年—1500年左右,歐洲人口只有八千萬,1700年達到了一億兩千萬。對此,解釋合理的是A.資產階級革命的高漲B.生育觀念的空前解放C.外來移民的大量涌人D.物種的全球大交流27.如圖是民國十幾年上海永和實業(yè)“月里嫦娥”品牌化妝品商標注冊證,它可以用來佐證A.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B.市場經濟法制化進程C.民族工業(yè)迎來“春天” D.社會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8.1920年,孫中山說:“此種新文化運動……不過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覺悟者從事提倡,遂至輿論放大異彩,學潮彌漫全國,人皆激發(fā)天良,誓死為愛國之運動……吾黨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賴于思想之變化。”對此理解正確的是①“出版界之一二覺悟者”指陳獨秀等人②“愛國之運動”指五四運動③“新文化”成為國共合作的基礎④孫中山由此棄暴力革命而從事思想革命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9.“他是烏魯克國王,他非人非神。眾神創(chuàng)造了他完美的身軀,并賦予他美貌、智慧、勇敢,使他具有世人無法具有的完美品質。”該傳說出現在A.古代埃及 B.古代兩河流域 C.古代中國 D.古代印度30.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說:“我國不可狐疑,與其坐等鄰邦之進,退而與之共同復興東亞,不如脫離其行伍,而與西洋各文明國家共進退?!边@個觀點反映近代日本的一個特點,即A.“脫亞入歐”B.“和魂漢才”C.“師夷長技”D.“尊王攘夷”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材料昭和天皇的戰(zhàn)爭責任問題,是東京審判的焦點之一。1945年8月9日,日本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但同時照會美國等主要盟國,確認無條件投降,并不包含改變天皇統(tǒng)治國家大權的要求。美國政府內的部分高官希望通過不廢除天皇制,以促使日本早日投降.1945年9月22日,美國政府宣布的《戰(zhàn)后初期的對日政策》決定:“美國希望使用最低限度的軍隊和資源達到占領目的,在能夠達到滿足美國目的的限度內,最高統(tǒng)帥將通過包括天皇在內的日本政府機關團體行使權力”。英國也希望利用日本現存天皇制體制進行民主改革即實行間接統(tǒng)治的對日方針。國民政府特別是蔣介石對這一問題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態(tài)度。早在1943年11月,蔣介石與羅斯??偨y(tǒng)在開羅會議期間談到天皇制問題時,表示:此次日本戰(zhàn)爭禍首,實只幾個軍閥,應先將軍閥打倒。至于國體問題,宜由日本人民自己解決,以免構成民族間永久之錯誤。在東京審判過程中日本內閣和軍部為了保護天皇,承擔了侵略戰(zhàn)爭的全部責任,這使得昭和天皇的責任更加難以追究。1946年4月3日遠東委員會通過了《遠東委員會關于遠東戰(zhàn)犯的逮捕、審判及處罰政策的決定》,規(guī)定“如果沒有特別的授權,對日本國天皇免于戰(zhàn)犯起訴”.——摘編自宋志勇《論東京審判的幾個問題》(1)根據材料,概括東京審判中日本天皇能夠逃避審判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天皇逃避審判帶來的影響。32.荷蘭和英國屬于較早建立自己商業(yè)霸權的資本主義國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為籌集資金開始發(fā)行股票。1609年,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誕生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成千上萬的國民愿意把安身立命的積蓄投入到這項利潤豐厚也存在著巨大風險的商業(yè)活動中,一方面是出于對財富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因為荷蘭政府也是東印度公司的股東之一。在東印度公司成立后的短短五年時間里,它每年都向海外派出50支商船隊,這個數量超過了西班牙、葡萄牙船隊數量的總和。到17世紀中葉,荷蘭聯(lián)省共和國的全球商業(yè)霸權已經牢固地建立起來。材料二18世紀中前期,英國重商主義走向全盛。政府規(guī)范貿易行為,批準了許多私人特許貿易公司擴大對外貿易,商人則利用王權進行對外貿易壟斷。同其他歐洲國家相比,英國重商主義政策最明顯的體現是實行對外擴張,政府進行商業(yè)戰(zhàn)爭和頒布一系列航海法令,日益強大的英國海軍為英國海外貿易的發(fā)展保駕護航。在英國的對外貿易中,很多貿易條約是在非平等、非自愿互利的條件下簽訂的,特別是殖民地逐漸成為英國制造業(yè)的原料產地和產品市場?!獡潜乜怠蹲兏锱c穩(wěn)定:英國經濟政策的四次重大變革》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17世紀前期荷蘭股票交易迅速發(fā)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18世紀前期對外貿易的特點和影響。33.材料新文化運動時期,部分學者將中國國力的衰敗歸罪于普遍較低的識字率及結構復雜的漢字,漢字簡化運動開始興起。新中國成立后,為加快經濟建設,文化普及成為當務之急。1952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1964年頒布《簡化字總表》對將近2000個常用漢字進行簡化,平均筆劃從11.2筆下降為9.4筆。根據中央“盡量用一個宇替代多個字”的指示,簡化方案大量合并漢字:“發(fā)”同時作為“發(fā)(發(fā)fa射)”“髪(頭發(fā)fa)”的簡體字。隨著單字表意準確度的下降,只能搭配進詞組中使用,形成“字簡詞繁”的負面效果。而且民間自主簡化、類推簡化的風潮四起,大量混亂的字形帶來了溝通的不便。隨著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大,70年代之后繼續(xù)頒布的簡化方案逐漸被廢止。1985年后漢字簡化的熱潮時告一段落。——摘編自陳熾洪《試論漢字簡化的失誤》(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字簡化改革的目的。(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新中國漢字簡化改革的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D【解析】

“中國人民政協(xié)開幕”“共同綱領”“制定國旗國徽”表明該報說的是籌建新中國是政協(xié)第一屆全體會議的重要任務,故D正確;新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A是1954年一屆人大,排除;B不符合題意,排除;C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军c睛】本題考查第一屆政協(xié)會議,解題的關鍵是“中國人民政協(xié)開幕”“共同綱領”“制定國旗國徽”。2、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重農抑商政策。“成為當時世界經濟和貿易的中心區(qū)域”的信息表明中國并沒有因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而喪失世界貿易的中心地位,排除A。中國傳統(tǒng)的農耕經濟的發(fā)展為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有利于貿易發(fā)展的一面,排除B。C項不是題目要表明的中心意思?!皼]有形成強大的掃蕩舊經濟基礎的革命性變化”指示大量流入的白銀沒有轉換為資本。未能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故選D。考點:重農抑商政策點評:由于重農抑商的政策,對商人和商業(yè)征收重稅,商人經商致富后并沒有把財富轉化為資本,而是買田置地,這樣沒有轉化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所需要的資本和市場,阻礙了中國社會的轉型。3、B【解析】

從材料“1893年”“承認海外華人歸國的自由權利”“出臺措施給予華僑投資以國民待遇,對華僑富商授予一定官職功名”中可以看出,清政府采取的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近代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和中國的近代化,故B項正確;民主革命是20世紀初出現的,故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出清政府的外加狀況,故C項排除;D項說法錯誤,錯在“加強”。4、A【解析】

材料“一國之人,無論為君主、為官吏、為人民,皆共守之者也”表明君主與普通百姓都要遵守法律,說明該學者宣揚民主,反對專制。A正確;材料未體現‘提高國民素質’的要求,B排除;材料沒有對傳統(tǒng)道德的抨擊,C排除;材料主張君主立憲,不是共和,D排除。故選A。5、A【解析】

從材料中把人的手腳銬起來、把人關進監(jiān)獄、把人活埋等刑罰可以看出商朝已經是國家,出現強制性權力,故選A;材料出現人拿著武器不能說明征戰(zhàn)十分頻繁,B錯誤;實行嚴刑峻法從法家出現才開始,C錯誤;階級社會固有的階級矛盾,但是材料不能顯示階級矛盾激化,D錯誤。6、A【解析】

國家利益是各國政策的出發(fā)點和終極目的,故A正確;共同的利益有時候也會成為敵人,排除B;材料不是說明“朋友”和“敵人”會因利益的變化而轉化,排除C;D項與材料中“國家利益”的出發(fā)點不符合,排除D。故選A。7、D【解析】

從材料中的“批評、揚棄了傳統(tǒng)文化的正統(tǒng)東西,同時又選擇了古典小說、戲曲,研究先秦諸子,發(fā)掘墨子的思想價值等”等信息可以看出,新文化運動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是有選擇的繼承。故答案為D項。材料只反映新文化運動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排除A項;從材料信息來看,新文化運動對于傳統(tǒng)文化是有選擇地繼承,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由崇拜西學到回歸傳統(tǒng)的轉變,排除C項。8、D【解析】

蔣介石阻止張學良進行抵抗,并認為主要敵人是中共的做法縱容了日本對東北的侵略和掠奪,是對蔣介石不抵抗政策的諷刺,故選D;ABC項與蔣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內容不符,沒有反映漫畫主旨,排除。故選D。9、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京張鐵路為詹天佑主持修建的鐵路,它是中國第一條不使用外國資金及人員,由中國人自行完成、投入運營的鐵路。京張鐵路連接北京豐臺,經八達嶺、居庸關、沙城、宣化至河北張家口,全長約200千米,1905年9月開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時間不滿四年;故選B。10、C【解析】

明朝清丈土地、核定田賦、記入《黃冊》、編制《魚鱗圖冊》等一系列行為,使得以土地為征收標準的賦稅管理逐步規(guī)范化,C項正確;開始以資產為標準的稅制始于唐代的兩稅法,A項錯誤;明代清丈土地并將數額記入戶口冊中可知,土地與戶籍管理并沒有分離,B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出賦稅種類變化,D項不符合題意。11、B【解析】

依據材料“西方女子家世不俗,仰慕中國文化,并于危難之際利用自己掌握的西方技術幫助丈夫渡過難關”并結合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來看,面對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王韜還希望列強給予中國幫助,體現了其矛盾的心理狀態(tài)。B正確;材料表明王韜沒有真正認識到列強對中國的意圖,A排除;結合所學可知,王韜是早期維新派代表,主張向西方學習,而不是單純的拓寬國人視野,C排除;材料未涉及對理性精神的崇尚,D排除。故選B。12、B【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光緒年間科舉制改革后,仍然按照原有制度和方式進行考試,結合所學可知這種變化與廢除戊戌變法中關于科舉考試的改革措施有關,故選B;洋務運動中沒有改革科舉制,排除A;清末新政廢除了科舉制,排除C;預備立憲在廢除科舉之后,排除D。故選B。13、A【解析】

通過商至秦漢時期對瘟疫的記錄情況來看,每個朝代所記錄的范圍比前代更加廣闊,結合古代中國發(fā)展歷程可知,這些地區(qū)是逐漸被納入中國版圖的,代表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正在逐漸形成。A正確;之前南方區(qū)域沒有記載不代表以前南方沒有瘟疫,而且內蒙古在山東、河北北方,B錯誤;因為所涉及的區(qū)域更多,因此記錄的次數不代表發(fā)生的頻率加快,C錯誤;材料反映的是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中原人口不斷向周邊遷移材料信息不能體現,D錯誤。故選A。14、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Zone”是占領區(qū)、分成區(qū)的意思。另外圖中有“Berlin”即“柏林”,結合英國、法國、美國、俄國(指當時的蘇聯(lián))的信息,德國被分區(qū)占領時間是在20世紀中葉,C選項符合題意。ABD選項與材料無關,排除。15、B【解析】

歐盟的成立,歐盟發(fā)展成為一個擁有共同貨幣、外交和安全政策與防務的聯(lián)盟,成為個多元并存的世界,|B正確;材料指出歐共體發(fā)展為擁有共同貨幣、外交和安全政策與防務的聯(lián)盟,而不是區(qū)域統(tǒng)一,排除A;材料未涉及與美國協(xié)作的有效的信息,排除C;材料未涉及勢力均衡的有效信息,排除D。16、B【解析】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多次實地考察,親自采訪,獲得了許多第一手材料;《歷史》的作者希羅多德曾遍游埃及、兩河流域、黑海北岸,考查民情尋訪歷史遺跡,符合“經過調查研究的紀事”,故答案為B項;《荷馬史詩》相傳是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根據民間流傳的短歌綜合編寫而成,排除A項;《漢穆拉比法典》不是歷史著作,排除C項;《史通》是唐朝劉知己的史學評論著作,排除D項。17、A【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在20世紀30年代“蘇聯(lián)熱”影響下,史學家錢穆曾對蘇聯(lián)農業(yè)集體化的贊美之情,而實際上蘇聯(lián)農業(yè)集體化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情,故A說法正確;B不是材料主旨;C、D說法是表面現象,沒有反映本質。18、B【解析】

根據材料數據可知,1979-1997年期間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國內生產總值及貿易依存度迅速增長,結合所學可知,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1992年南方談話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因此材料所述得益于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B項正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于21世紀初,A項錯誤;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在2001年,C項錯誤;材料所述數據變化得益于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而不是對外貿易主導經濟發(fā)展,并且不符合史實,D項錯誤。19、B【解析】

材料中毛澤東反對照搬馬克思主義,提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這是要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民族化的體現,故B項正確;“工農武裝割據"早在1928年時就已經被提出,材料中的觀點有利于"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完善,而不是提出,排除A項;“本本主義”實際上是思想保守的體現,而不是“左"傾冒險主義的表現,排除C項;1927年秋收起義受挫后,毛澤東將革命轉向農村,中國就已經開始擺脫蘇聯(lián)模式,排除D項。20、A【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托馬斯·弗里德曼認為在全球化進程中美國僅僅是全球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中華文化、印度文化等在內的本土文化必然在世界擴大影響,全球化的世界是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故A項正確;全球化機遇對每個國家機會均等,排除B項;題干不能反映國際政局發(fā)生劇烈變動,排除C項;全球化進程中西方發(fā)達國家居于主導地位,排除D項。故選A。21、A【解析】

根據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爭爆發(fā)情況的統(tǒng)計可知,諸侯國數量、戰(zhàn)爭爆發(fā)的頻率和次數都在減少,沒有戰(zhàn)爭的年份也逐年增加,結合所學知識,在長平之戰(zhàn)后,秦國統(tǒng)一已經是大勢所趨,A項正確;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和平發(fā)展不是時代主流,B項錯誤;材料沒有富國強兵和戰(zhàn)爭規(guī)模擴大的信息,CD項錯誤。22、D【解析】

據材料“因而閣權在國家權力體制運作機制中體現了一定的決策權,當這種決策權取得皇權的支持后,就可以影響甚至左右政局的發(fā)展”并結合所學可知,內閣是君主專制的產物,內閣的權力來源于皇帝,D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內閣參與中樞決策的形式,而不是完善了中樞機構,A錯誤;據所學可知,掌握行政大權的是皇帝,B違背史實;內閣是君主專制的產物,內閣的權力來源于皇帝,C與題意不符?!军c睛】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是皇帝的咨詢機構。23、A【解析】試題分析:依據材料可知我國農村村干部的社會特性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隨著社會的需求和變化不斷的發(fā)展變化,所以可以得出權威的產生和村干部的選任由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需求和政策環(huán)境決定的結論,所以答案選擇A項。考點: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tǒng)一·政治建設的曲折歷程及其歷史性轉折·民主政治的發(fā)展24、C【解析】

中國古典文獻中強調氣候、施肥、節(jié)氣和季節(jié)等對農業(yè)生產具有重要意義的說法,反映了古代農業(yè)生產強調經驗、技術,重視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即講究精耕細作的特點,C項正確;根據節(jié)氣安排生產、注意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規(guī)律等,都只是對材料部分內容的說明,沒有深入分析其核心特質,ABD三項錯誤。25、B【解析】

本題考查近代上海市政的變遷。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上海成為《南京條約》中被迫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1845年11月,以《虎門條約》為主要依據的《上海土地章程》訂立。按照土地章程,租界作為西人的居留地,實行華洋分處原則,即華人可以到租界里進行買賣交易,但不得入內租地、造房、租房、居住。1853年,響應太平天國運動的小刀會起義爆發(fā)。起義軍占領上??h城,清政府為了切斷城廂附近居民與小刀會的聯(lián)系,強令居民遷徙,并放火焚燒十六鋪一帶的民宅、商鋪,逼迫大量難民流入租界。于是,租界里中國居民激增,造成了事實上的華洋雜處。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键c:天朝的危機?鴉片戰(zhàn)爭與《南京條約》?五口通商與戰(zhàn)后中國社會的變化【詳解】26、D【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1500年左右進行的新航路開辟促進了世界人種和物種的交流,物種交流為歐洲人提供了高產糧食作物,能養(yǎng)活更多的人口,從而促進了歐洲人口的增長,故D項正確。資產階級革命的高漲是17到18世紀,不符合材料的時間,故A項錯誤;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們只有在解決溫飽問題的基礎上,生育觀念的轉變才能真正地對人口增長起到推動作用,排除B;此時期移民的方向主要是由歐洲向其他地區(qū)移民,尤其是新大陸,故C項錯誤?!军c睛】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中國的歷史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理論,故學生在做題時必須牢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則。27、B【解析】

商標注冊證的出現以及注冊商標的法律依據說明當時對于商業(yè)活動的管理更加制度化法制化,B正確;九一八事變發(fā)生于1931年,是民國二十年,題干是民國十幾年,當時抗日救亡運動尚未興起,排除A;民國初年是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短暫春天,題干時間是民國十幾年,此時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春天已過,排除C;商標注冊是實業(yè)發(fā)展環(huán)境的優(yōu)化,不能直接體現社會生活的變化,排除D。28、A【解析】

根據材料“新文化運動……不過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覺悟者從事提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成為新文化運動中的領軍人物,因此材料中的“出版界之一二覺悟者”指陳獨秀等人,①正確;1920年之前的愛國運動,且根據“學潮彌漫全國”,可知該運動指的是五四運動,②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礎是新三民主義,③錯誤;“孫中山由此棄暴力革命而從事思想革命”不符合史實,他沒有放棄暴力革命而從事思想革命,④錯誤,綜上所述,①②正確,故A選項正確;排除B、C、D選項。29、B【解析】

依據材料“他是烏魯克國王,他非人非神。眾神創(chuàng)造了他完美的身軀,并賦予他美貌、智慧、勇敢,使他具有世人無法具有的完美品質”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史詩《吉爾伽美什》的內容,《吉爾伽美什》是西亞兩河流域的上古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部優(yōu)秀文學作品。B正確;古代埃及、古代中國、古代印度不符合題意,ACD錯誤。故選B。30、A【解析】

根據材料中福澤諭吉所說的對鄰邦和西洋國家的態(tài)度,可知這是日本近代所謂的“脫亞入歐”論,A項正確;“和魂漢才”是古代日本學習中國的做法、“師夷長技”和“尊王攘夷”分別是近代日本向西方學習和武裝倒幕運動,這些活動與“與其坐等鄰邦之進……不如脫離其行伍”的說法不符,BCD三項錯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原因:日本以保留天皇為投降條件;美國為了督促日本投降以及戰(zhàn)后占領日本主張保留天皇制;英國等盟國支持美國;中國國民政府態(tài)度不明確;日本內閣和軍部充當替罪羊。(2)影響:沒有追究天皇的戰(zhàn)爭責任,是東京審判的一大缺陷,使東京審判不徹底,影響其正義性;使--批戰(zhàn)犯受到庇護,不利于日本反省自已的戰(zhàn)爭責任;造成日本政治長期右傾化,政府和一部分國民不承認侵略戰(zhàn)爭的性質,竭力逃避戰(zhàn)爭責任;不利于中日關系的健康發(fā)展?!窘馕觥?/p>

本題考查二戰(zhàn)后對日本天皇的處置問題。(1)日本逃脫審判的原因:根據材料中的“美國政府內的部分高官希望……使用最低限度的軍隊和資源達到占領目的……英國也希望利用日本……實行間接統(tǒng)治的對日方針……國民政府……日本內閣和軍部為了保護天皇”等處,從日本、美國、英國、中國南京國民政府等幾個角度去分析即可得出。(2)天皇逃脫審判的影響可從東京審判的正義性、日本對二戰(zhàn)的歷史反思及中日關系等角度分析,例如:東京審判不徹底,影響其正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