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藥與方劑
李晶華
中醫(yī)教研室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頁主要內容補益、固澀、止咳化痰、平肝熄風、安神、祛風濕、祛濕、消食、開竅、驅蟲藥及其方劑各類重點藥品性味歸經及功效主治各重點方劑主治功效、臨床利用及方解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2頁重點內容十一、補益藥及其方劑(一)補益藥1.補氣藥:黃芪、黨參2.補血藥:當歸、3.補陰藥:沙參4.補陽藥:杜仲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3頁重點內容(二)補益方1.補氣方:四君子湯2.補血方:四物湯3.補陰方:六味地黃湯4.補陽方:腎氣丸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4頁補益藥及其方劑凡有補益人體氣血陰陽不足作用,能治療各種虛證,增強體質,提升抗病能力藥品,稱為補益藥。依據(jù)“虛則補之”標準立法,用補益藥為主組成,含有補益人體氣血陰陽不足,以治療各種虛證方劑,稱做補益方劑。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5頁適應癥一是用于病邪已盡,因久病體質虛弱病證,以增強體質,促進機體恢復健康;二是用于邪盛正衰,正氣不能抵抗邪氣病證,常與祛邪藥同用,以到達扶正祛邪目標。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6頁分類補氣方藥補血方藥補陰方藥補陽方藥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7頁注意事項
1.補益藥不適合用于有實邪病證,因能“閉門留寇”加重病情。2.補血滋陰藥性多滋膩,因滋膩礙胃、造成氣滯、宜與理氣健脾藥同用。3.補氣助陽藥多甘溫辛燥,易耗陰液,凡陰虛火旺者不宜用。4.脾胃虛弱者、應加健脾益胃藥同用、促進脾胃功效,使虛者受補。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8頁補氣藥
凡用以補益脾氣,肺氣為主要作用,含有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促進臟腑功效作用,能消除或改進氣虛證藥品,稱為補氣藥。補氣藥適合用于治療食欲不振,神疲憊怠、胸腹脹滿、便溏或泄瀉、脫肛、子宮脫垂和氣短聲低,動則喘咳乏力,頭暈自汗,舌胖嫩色淡,脈弱等證。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9頁臨床上應用補氣藥,應依據(jù)不一樣證狀及兼證,選取適當補氣藥,進行隨證配伍,以到達扶正驅邪臨床效果。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0頁人參《本經》
五加科多年生草村植物人參根,野生者稱山參;栽培者稱園參。主產于東北,秋季挖其根。因加工方法不一樣而有生曬參、糖參、紅參、參須之別。產于朝鮮者,稱為朝鮮參或高麗參。別名:白參、紅參、糖參、參須、地精。處方名:吉林參、野山參、紅參、生曬參、高麗參、別直參、石柱參。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1頁性味:甘、微苦、微溫。歸經:入脾、肺、心經。功效: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2頁主治與應用:
1.用于氣虛欲脫之危證,凡大失血,大吐瀉以及一切疾病因元氣虛極均可出現(xiàn)體虛欲脫,脈微欲絕之證??蓡斡弥?,大量濃煎服,即獨參湯,為補氣固脫之良方;如兼見汗出肢冷等亡陽現(xiàn)象,可加附子同用,以增強回陽作用,即人參附子湯;如兼見血脫,亡陰之人,則加麥冬、五味子,有補血滋陰作用,即生脈散。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3頁2.用于脾氣不足之倦怠無力,食欲不振,上腹痞滿、嘔吐泄瀉等癥,常配伍白術、茯苓、炙甘草等健脾胃藥同用,如四君子湯。3.用于肺氣虧虛之呼吸短促,神疲乏力、動則氣喘、脈虛自汗等癥,多與胡桃、蛤蚧等藥同用,如人參胡桃湯,人參蛤蚧散。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4頁4.用于津傷口渴,消渴。用治熱病津傷,身熱口渴、多汗、脈大無力之證,多與石膏、知母、甘草、梗米同用,如人參白虎湯;用治消渴癥,常配伍生地、玄參、麥冬等養(yǎng)陰生津藥同用,有益氣生津之功效。5.用于心神不安、失眠多夢、驚悸健忘,多配伍當歸,龍眼肉,酸棗仁同用。6.治療陽萎,多與鹿茸,胎盤等補陽藥同用,能夠起益氣壯陽效果。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5頁用量:5-10克,虛脫重證用15-30克。注意:1.普通宜燉服或研末吞服。2.實證,熱證須慎用。3.人參反黎蘆、畏五靈脂,惡皂莢,服人參不宜品茗,吃蘿卜。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6頁藥理研究本品含人參素,人參烯、人參甙、脂肪酸、揮發(fā)油、維生素、酶等。人參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興奮,抑制都有影響,能增強大腦皮層興奮過程強度和靈活性,提升工作能力,降低疲勞,改進食欲和睡眠,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7頁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tǒng),能提升機體對惡劣環(huán)境刺激抵抗力;與胰島素有協(xié)同作用,能降低血糖,能促進男女性腺機能;小劑量使心跳加緊,心肌收縮力增強,似有強心甙作用;可調整膽固醇代謝,抑制高膽固醇血癥發(fā)生;能改進消化吸收功效,促進食欲,使造血機能旺盛,提升白細胞吞噬能力,促進蛋白質合成;人參對馬血清引發(fā)休克有減輕作用,機理可能與其抗組織胺作用相關。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8頁黨參用途大致與人參相同,含有補中益氣,生津養(yǎng)血功效。所以臨床上多用大量黨參代替人參,只有亡陽、亡陰等危重癥才用人參。西洋參,主產于美國、加拿大、法國、功效補氣養(yǎng)陰、清火生津。太子參,性平味甘,功效補氣生津。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9頁參考資料:人參葉、味苦、微甘、性寒、含有生津祛暑、降虛火,解酒等作用。適合用于暑熱口渴,熱病傷津,胃陰不足,虛火牙痛等癥。用量5-10克。人參葉可代替人參入藥。血清引發(fā)休克有減輕作用,機理可能與其抗組織胺作用相關。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20頁臨床報道:用治心肌營養(yǎng)不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臟神經官能癥等。人參莖葉對慢性腎上腺皮質功效減退癥有一定療效。人參常因病人機體機能狀態(tài)不一樣呈雙相作用,所以人參是中藥中含有適應原樣作用經典代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21頁黃芪《本經》
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芪根。別名;百木、艾草、黃耆、北芪、黃七、口芪、綿芪。處方名:黃芪、綿黃芪、生黃芪、炙黃芪、西黃芪。性味:甘、微溫。歸經:入脾、肺經。功效;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22頁主治與應用:
黃芪為補氣要藥,生黃芪走表,偏于固表止汗,托毒排膿;炙則走里,重在補氣升陽,利水消腫。1.用治氣虛癥見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證,常與人參、白術同用;用治中氣下陷,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證,則常與升麻,柴胡同用,如補中益氣湯。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23頁2.用于衛(wèi)氣虛所致表虛自汗,與白術、防風及煅牡蠣、浮小麥、麻黃根同用。3.用治氣血不足、瘡癰膿成不潰,常與當歸、穿山甲、皂角刺同用,如透膿散;瘡癰潰久不斂,與人參、當歸、肉桂同用可生肌斂瘡。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24頁4.用于氣虛失運,水濕停聚引發(fā)肢體面目浮腫,小便不利之證,多配伍防已,白術等同用,如防已黃芪湯。5.氣虛血瘀之偏癱,可重用黃芪與地龍、當歸、川芎等同用治之,如補陽還五湯。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25頁用量:10-15克,大劑量可用30-60克。注意:實證,陰虛陽亢,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熾盛者,均不宜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26頁參考資料:本品含氨基酸,葉酸,膽堿、黃酮,香豆精、皂甙等,本屬植物是硒濃縮植物。黃芪可使冠狀血管,腎臟血管擴張,有強心利尿和降低血壓作用。能改進皮膚血液循環(huán)及營養(yǎng),使壞死細胞恢復活力,可用治慢性潰瘍。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27頁有類性激素作用及興奮中樞神經作用。能保護肝臟,有增加總蛋白及白蛋白作用,預防肝糖原降低。對消除尿蛋白有一定療效,對試驗性大鼠腎炎有預防作用。能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機體免疫功效,對血漿中cAMP含量有提升作用。有增強毛細血管抗?jié)B透作用。對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溶血性蓮球菌、志賀氏痢疾桿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等有抗菌作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28頁山藥《本經》
為薯蕷科多年生蔓生植物薯蕷塊根。別名:薯蕷、山芋、白苕、佛掌薯、懷山藥。處方名:山藥、生山藥、淮山藥。性味:甘、平。歸經:入脾、肺、腎經。功效:補脾胃,益肺腎。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29頁主治與應用1.治脾胃虛弱,食少體倦,便溏久泄等。常與黨參、白術、茯苓同用。2.治肺腎陰虛,久咳氣喘、午后低熱,自汗等。常與黨參,五味子同用。3.治腎氣不足,遺精,帶下,尿頻等。常與蓮子肉,芡實等同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30頁4.本品能補氣養(yǎng)陰而止渴,可配伍黃芪,葛根,知母,花粉等用治消渴證。5.用量使用方法:煎服10-30克,大量60-250克,研末吞服,每次6-10克。補陰宜生用,健脾止瀉宜炒黃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31頁使用注意:濕盛中滿或有積滯者忌服。參考資料:山藥含粘液質、皂堿、尿囊素、膽堿、精氨酸、淀粉及磷質等。山藥與堿性藥品混合,能使所含淀粉酶失效。山藥有滋補強壯作用。淀粉酶有分解淀粉變?yōu)槠咸烟亲饔?。有祛痰作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32頁甘草《本經》
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根及根莖。別名:甜草、生甘草、炙甘草。性味:甘、平。炙甘草:甘、微溫。歸經:歸心、肺、脾、胃經或歸十二經。功效:補脾潤肺、解毒、止痛。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33頁主治與應用1.用治脾胃氣虛諸證,常與黨參,白術遇用:用治氣虛血少心動悸,脈結代常與黨參,桂枝,生地等同用。2.用于咳嗽氣喘。如治風寒犯肺之喘咳,配伍麻黃,杏仁;治肺熱喘咳則與石膏同用。3.用于脘腹或四肢攣急疼痛,常與桂枝,白芍同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34頁4.甘草有緩解藥性,調和百藥功效(又稱和事老),復方中多為佐,使藥,以協(xié)調方劑中諸藥藥性。5.用于癰疽瘡毒,食物或藥品中毒可單用或配伍他藥同用。用量使用方法:2-10克。清熱解毒宜生用,補中緩急宜炙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35頁使用注意:濕盛,中滿及嘔吐者忌服。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久服大劑甘草、易致浮腫,使用亦當注意。參考資料:甘草中含甘草甜素6-10%,為甘草鈣,鉀鹽和甜味成份,甘草酸水解后產生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另外尚含有甘草甙和天冬酰胺,甘露醇,各種黃酮類物質等。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36頁甘草有較強解毒作用,對白喉毒素、蛇毒有效,對藥品、食物、體內代謝產物等都有一定解毒作用,如近年成功地用甘草酸解鏈霉素、喜樹堿、野百合堿等藥毒副作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37頁有類皮質激素作用,可用治阿狄森氏病。甘草能緩解胃平滑肌痙攣,有抑制胃液及胃蛋白酶分泌,促進組織新生,用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時,對潰瘍面還有保護作用。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可用治肺結核。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38頁含有抗炎抗變態(tài)反應作用,但長久服用可引發(fā)水腫。能保護發(fā)炎咽喉和氣管粘膜,減輕刺激,有利于止咳,促進咽喉及氣管分泌,使痰易于咯出,可作為保護性祛痰藥。甘草與柴胡合劑對肝硬變有防治作用,能預防脂肪在肝內蓄積,抑制纖維增生。甘草甜素還有利尿作用,并可增加茶堿利尿作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39頁靈芝《滇南本草》
為多菌科植物靈芝子實體。
功效:扶正固本,滋養(yǎng)補虛。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40頁主治與應用:1.補脾益氣,對胃及十二脂腸潰瘍、慢性肝炎、食欲不振之脾胃虛弱癥有效。2.鎮(zhèn)痛安神,對神經衰弱,頭昏失眠,心悸煩燥等證,有效。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41頁3.止咳平喘,用于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矽肺等。4.民間傳為神藥,含有補益五臟,扶正培本,延年益壽作用。用量:3-6克。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42頁大棗《本經》為鼠李科落葉喬木植物棗成熟果實。性味:甘、微溫。歸經:入脾、胃、心、肝經。功效: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緩解藥性。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43頁主治與應用
1.脾胃虛弱與黨參,白術等同用;調和營衛(wèi),多與生姜等同用。2.治虛煩失眠,常與酸棗仁,遠志同用;治臟躁證,悲傷欲哭,無故喜笑,常與甘草,小麥同用。3.有緩解峻烈藥性,保護脾胃及矯味作用。4.健脾止血,配伍花生紅衣,女貞子,旱蓮草等可治療血小板降低癥及過敏性紫癜等。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44頁補血藥
凡能補血,主要用以治療血虛證藥品,稱為補血藥。血虛證基本癥狀是:面色萎黃,唇甲蒼白,耳鳴頭暈,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婦女月經后期,量少,色淡甚至閉經等。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45頁臨床應用補血藥時,常配伍補氣藥,益氣生血,因“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無形之氣”。兼陰虛者則應配伍滋陰藥。補血藥性質多粘膩,故凡溫濁中阻,脘腹脹滿,食少便溏者,不宜應用:若脾胃虛弱,當配伍健脾藥。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46頁
當歸《本經》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當歸根。別名:西歸、秦歸、太芹、干歸、干白、文無。處方名:當歸、全當歸、當歸身、當歸尾、酒當歸、秦歸。性味:甘、辛、溫。歸經:入心、肝、脾經。功效;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47頁主治與應用:1.用于血虛證,常配伍黃芪同用,治血虛證有效。2.用于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為婦科調經要藥。配伍川芎,熟地,白芍稱四物湯,為婦科調經基本方;經閉不通上方加桃仁,紅花用以祛瘀通經;經行腹痛,可加香附,延胡索等行氣止痛。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48頁3.用治跌打損傷、癰疽瘡瘍、風濕痹痛等癥。常與乳香、沒藥、桃仁、紅花等同用。4.用治血虛腸燥便秘,常與火麻仁,生首烏、肉巫蓯蓉同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49頁用量使用方法:5-15克。補血用當歸身,破血用當歸尾,和血(即補血活血)用全當歸。酒制能加強活血功效。使用注意:濕盛中滿及腹瀉者忌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50頁
阿膠《本經》為馬科動物驢皮。經漂泡去毛后熬制而成膠塊。別名:驢皮膠、二泉膠、傅致膠、盆覆膠。處方名:阿膠、貢阿膠、阿膠珠。性味:甘、平。歸經:入肺、肝、腎經。功效:補血止血,滋陰潤肺。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51頁主治與應用:1.本呂為補血之要藥,用治血虛眩暈,心悸等證,多與黨參、黃芪、當歸、熟地等益氣補血藥同用。2.本品為止血要藥,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單用或配伍莆黃、生地、艾葉炭等皆有效。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52頁3.本呂補血滋陰,用于陰虛心煩、失眠等證。如以本品配伍黃連、白芍、雞子黃為黃連阿膠湯,治熱病傷陰,心煩失眠。4.用于虛勞喘咳或陰虛燥咳。如補肺阿膠湯以本品配伍馬兜鈴、牛蒡子、杏仁等,治肺虛火盛,喘咳咽干痰少或痰中帶血;清燥救肺湯以本品與生石膏、杏仁、桑葉、麥冬等同用,治燥熱傷肺、干咳無痰、氣喘、心煩口渴、鼻燥咽干等證。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53頁用量使用方法
5-10克。用開水或黃酒化服;入湯劑應烊化沖服。止血宜蒲黃炒,潤肺宜蛤粉炒。使用注意
本品粘膩有礙消化,脾胃虛弱、嘔吐泄瀉、胃腸積滯者不宜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54頁補陰藥
凡含有滋養(yǎng)陰液,生津潤燥等功效,能治陰虛證藥品稱為補陰藥。陰虛證多發(fā)生于熱病后期及若干慢性疾病。常見可分為肺、胃、肝、腎之陰虛。其基本證狀是: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55頁肺陰虛多見于咳少痰、咯血、虛熱、口干舌燥等證;胃陰虛多見舌絳、苔剝、咽干口渴,或不知饑餓,或胃中嘈雜、嘔噦,或大便燥結等證;肝陰虛多見兩目干澀昏花、眩暈等證;腎陰虛多見腰膝酸痛,手足心熱、心煩失眠、遺精、或潮熱盜汗等證。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56頁應用補陰藥時針對兼證可配伍清熱藥、潛陽藥、補血藥及補氣藥同用。補陰藥大都甘寒滋膩,故凡脾胃虛弱、痰濕內阻、腹脹便溏者均不宜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57頁
沙參《本經》
有南沙參和北沙參兩類。南沙參為桔??粕硡俣嗄晟荼局参镙喨~沙參和杏圳沙參及闊葉沙參根。北沙參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珊瑚菜根。別名:珊瑚菜、輪葉沙參、杏葉沙參。處方名:南沙參、大沙參、空沙參、北沙參、北條參。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58頁性味:甘、微寒。歸經:入肺、輕經。功效:清肺養(yǎng)陰,益胃生津。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59頁主治與應用1.用于肺熱陰虛引發(fā)燥咳或勞嗽咯血。燥咳以本品與麥冬、玉竹、冬桑葉等同用,如沙參麥門冬湯;勞嗽咯血與知母、貝母、麥冬、鱉甲等同用。2.用于熱病傷津、舌干口渴、食欲不振。如益胃湯,即以本品配伍麥冬、生地、玉竹等。用量:10-30克。使用注意:虛寒證忌服。反藜蘆。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60頁枸杞子《本經》
為茄科落葉灌木植物寧夏枸杞成熟果實。別名:茍起子、杞子、枸蹄子、紅耳墜、血枸子、甘杞、貢果。性味:甘、平。歸經:入肝、腎、肺經。功效:潤補肝腎、明目、潤肺。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61頁主治與應用
1.用于肝腎陰虛,頭暈目眩、視力減退、腰膝酸軟,遺精滑瀉、消渴等證。如杞菊地黃丸即以本品與菊花、地黃等同用;《古今錄驗方》以本品配伍干地黃、天門冬、治肝腎陰虛之腰膝酸軟、遺精;民間驗方單用本品蒸熟嚼食,每日10克,一日2-3次,治消渴。2.用于陰虛勞嗽,可配伍麥冬、知母、貝母等養(yǎng)陰清肺化痰藥同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62頁3.養(yǎng)肝明目,對肝腎不足,頭暈目眩,視物含糊,瞳孔散大等證,常與菊花,熟地、山藥配伍用。用量:10-15克。禁忌:外邪實熱,脾虛腸滑者不宜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63頁參考資料:1.已證實有降血糖作用。2.有反抗動物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及抑制脂肪在肝細胞沉積,促進肝細胞新生作用。3.枸杞所含甜菜堿有擴張血管及促進腸管收縮作用。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64頁龜板《本經》為龜科動物烏龜腹甲。別名:龜甲、龜殼、龜腹甲、龜下甲、拖泥板。性味:甘、咸、寒。歸經:入肝、腎、心經。功效;滋陰潛陽、益腎健骨,養(yǎng)血補心。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65頁主治與應用1.用治陰虛陽亢、頭暈目率、配伍生地、石決明、菊花等藥;治熱病傷陰、虛風內動、頭昏目眩、心煩作惡、甚則痙厥、配伍阿膠、生地、牡蠣、鱉甲等。2.用治陰虛發(fā)燒之骨蒸勞熱,咳嗽咯血,盜汗遺精,如大補陰丸,即以本品與熟地,知母、黃柏同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66頁3.用治腎虛之骨軟筋痿,腰膝酸軟,小兒囟門不合,如虎潛丸,以本品配伍熟地、黃柏、虎骨等藥。4.用于心虛驚悸、失眠、健忘治療,如孔圣枕中丹,即以本品與龍骨,菖蒲,遠志同用。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67頁補陽藥
凡能補助人體陽氣,能夠治療陽虛證藥品稱為神陽藥,又名助陽藥。陽虛證包含心陽、脾陽、腎陽虛。因為腎陽為元陽,對全身各臟腑起溫煦生化作用,故陽虛諸證,常與腎陽不足有親密關系,所以本節(jié)著重介紹溫腎補陽藥,至于助心陽、溫脾陽藥品均在溫里章節(jié)中敘述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68頁腎陽虛主要癥狀為:畏寒肢冷,腰膝酸軟或冷痛、陽萎早泄、宮冷不孕、白帶清稀、夜尿增多、脈沉苔白等。補陽藥含有補腎陽、益精華、強筋骨等作用,所以適合用于上述各癥、亦可用于脾腎陽虛泄瀉及肺腎兩虛氣喘、風寒濕痹等證。凡陰虛火旺不宜使用,以免助火傷陰之弊。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69頁鹿茸《本經》為脊椎動物科梅花鹿或馬鹿等雄鹿頭上還未骨化而帶毛幼角。別名:斑龍球。處方名:鹿茸、黃毛茸、青毛茸、血茸。性味:甘、咸、溫。歸經:入腎、肝經。功效: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70頁主治與應用
1.有較強壯陽,益精功效,用于腎陽不足,精血虧虛之畏寒肢冷,陽萎早泄、宮寒不孕、小便頻數(shù),腰膝酸痛,頭暈耳耷,精神疲乏等證。能夠單用研末服,也可配伍人參、熟地、枸杞子等補氣益血養(yǎng)精藥同用,以增強療效,如參茸固本丸。2.用于精血不足,筋骨無力或小兒發(fā)育不良,骨軟行遲,囟門不合等證。多配伍熟地、山藥、山萸肉等藥同用,如加味地黃丸。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71頁3.用于婦女沖任虛寒、帶脈不固,崩漏不止,帶下過多。如《千金方》以本品配伍當歸、烏賊骨、蒲黃等治崩漏不止:《濟生方》以本品配伍狗脊、白斂治白帶過多。4.用于瘡瘍久潰不斂、陰疽內陷不起等證,有溫補內托功效。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72頁用量使用方法:1-3克,研細末,一日三次分服。或入丸散,隨方配制。使用注意
陰虛陽亢及溫熱病忌服。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73頁
杜仲《本經》
為杜仲科落葉喬木植物杜種樹皮。別名:亂銀絲、思仙、思仲、絲連皮、絲棉皮、絲楝樹皮、扯絲皮。處方用名:杜仲、川杜仲、黑仁仲、生杜仲、厚杜仲。性味:甘、溫。歸經:入肝、腎經。功效: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74頁主治與應用1.用治肝腎不足,腰膝酸痛或痿軟無力與破故紙、胡桃肉等同用,如青娥丸;治肝腎虛寒、陽萎、尿頻等與山萸肉、菟絲子、破故紙等同用。2.用治肝腎虧虛之胎動不安或習慣墮胎,單用或與續(xù)斷、山藥等同用。3.治肝陽上亢,頭目眩暈可與白芍,石決明、夏枯草、黃苓等同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75頁用量使用方法;10-15克,炒用更佳。使用注意:陰虛火旺者慎用。參考資料:杜仲煎服有良好降壓作用。對血管有直接擴張作用。對膽固醇動脈硬化家兔降壓作用比正常家兔更顯著。炒杜仲比生杜仲降壓作用強,煎劑比酊劑強,還有鎮(zhèn)痛作用,杜仲煎劑能使動物平靜和嗜睡。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76頁補益方
一、補氣方補氣方用于肺脾氣虛證,如氣短聲低、神疲乏力、面色光白、頭暈自汗、納差便溏、或脫肛、子宮脫垂、脈弱等。常以黨參、黃芪、白術、炙甘草等補氣藥為組成方劑。代表方如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77頁四君子湯
《局方》
組成:黨參12克
炙甘草4.5克
茯苓9克
白術9克。使用方法:水煎服。功效:健脾養(yǎng)胃、甘溫益氣。主治:脾胃氣虛、運化力弱。癥見面色萎黃、食少便溏、四肢乏力、脈細弱。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78頁方解:本方為治脾胃氣虛基本方。方中黨參甘溫扶脾養(yǎng)胃,補益中氣,使脾胃健旺、促進運化力,資生氣血為主藥。脾虛易生濕、白術苦溫、能健脾燥濕,扶助運化為補藥。茯苓甘淡,助白術健脾利濕為佐藥。炙甘草甘溫,補中和胃作為使藥。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79頁臨床應用
1.本方長于補中氣、健脾胃、很多補益方都從此方加減化裁而成,對各種原因引發(fā)胃功效減退,消化力弱,各種慢性病出現(xiàn)脾氣虛弱均可加減應用。2.脾胃虛弱兼有氣滯,胸腹脹悶不舒,可加陳皮理氣化滯,稱為導功散,如小兒食少便溏,消化不良脾氣虛適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80頁3.脾胃氣虛兼有痰濕,咳嗽痰多,痰清稀,氣短者可加半夏、陳皮理氣化痰稱六君子湯。4.脾胃氣虛,寒濕滯留中焦,脘腹脹痛,呃逆噯氣,嘔吐腹瀉,舌苔白膩等加陳皮,法半夏、木香、砂仁能夠行氣止痛、降逆化痰,名為香砂六君子湯。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81頁在上述四君子湯基礎上,依據(jù)不一樣臨床辯證,加用行氣和胃,理氣化滯,燥濕化痰藥,臨床上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湯及妊娠惡阻,屬于脾胃氣虛者均可選取。據(jù)報導香砂六君子湯治療胃潰瘍,有效率為90%,治愈率達50%。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82頁補中益氣湯
《脾胃論》
組成:黃芪15克
白術10克
黨參15克
當歸6克
陳皮6克
柴胡5克
升麻5克
炙甘草5克。功效:調補脾胃、益氣升陽。使用方法:水煎服。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83頁主治:脾胃氣虛及氣陷。癥見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脈虛或身熱有汗、渴喜熱飲、或脫肛、子宮脫垂、久痢、久瘧等證.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84頁方解: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氣虛、中氣下陷。方中黃芪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為主藥;黨參、白術、炙甘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為輔藥;脾胃為氣血營衛(wèi)生化之源;脾虛易致氣滯,故用陳皮理氣化滯;升麻、柴胡協(xié)同芪、參升陽陷;氣虛則血虛,故用當歸補血和營,均為佐使藥。諸藥適用,共湊補中益氣,升陽固表,健壯脾胃之功。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85頁臨床應用
1.素體氣虛,易患感冒,或氣虛外感發(fā)燒不退,身倦多汗等癥,可用本方治療。2.本方亦可用于氣虛下陷所致胃下垂、腎下垂、眼瞼下垂等證。若加入積殼或積實可使內臟平滑肌收縮有力,肌張力增強,效果更加好。3.凡普通慢性疾病,癥見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少氣懶言,自汗體倦,動則氣促,舌淡脈虛等,亦可加減使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86頁補血方補血方用于血虛證,如面色萎黃、爪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失眠,月經量少色淡等。慣用熟地黃、當歸、芍藥等補血藥為主組成方劑。因“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無形之氣”。故補血方常配用黨參、黃芪之類,以益氣生血。代表方如四物湯,當歸補血湯、歸脾湯等。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87頁四物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熟地黃15克
當歸10克
白芍10克
川芎6克。使用方法:為粗未,每服三錢,水煎,空腹熱服。功效:補血調血。主治:血虛血滯所致月經不調、痛經,以及一切血虛證而見舌淡、脈細者。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88頁方解:方中以熟地黃滋腎補血,以養(yǎng)胞宮,用為主藥;肝腎同源,腎虛則肝血亦虛,故輔以當歸補血養(yǎng)肝,和血調經;再以白芍養(yǎng)血和陰、川芎活血行氣,通暢之血,使補而不滯,營血調和,均為佐使藥。四藥適用,含有補血調血作用,故用于血虛血滯之證,婦女月經不調、痛經尤為多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89頁臨床利用
1.本方證兼見氣虛者,可加黨參、黃芪以補血生氣,可加桃仁、紅花、白芍易赤芍、以活血祛瘀;血虛有寒,加肉桂,炮姜以濕養(yǎng)血脈;血虛有熱加黃苓、丹皮、熟地易生地,以清熱涼血;欲其行血,則以白芍易赤芍;欲其止血,則去川芎加入阿膠、棕櫚炭等。2.血虛血滯痛經,而見月經血淡,經行不暢,少腹作痛,可加香附,延胡索以行氣解郁調經止痛。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90頁3.血虛頭痛、頭暈、可加白芷、藁本以祛風止痛。使用注意:脾胃陽虛、陰虛火旺者不宜用。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91頁補陰方
補陰劑主要用于肝腎陰虛,癥見潮熱顴紅,五心煩熱,盜汗失眠、夜夢遺精、消渴、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等。慣用地黃、麥冬、龜板等甘寒養(yǎng)陰藥品為主組成方劑,代表方如六味地黃丸,一貫煎等。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92頁六味地黃丸
《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熟地黃240克
山萸肉120克
山藥120克
澤瀉90克茯苓90克
丹皮90克。使用方法:研未,煉蜜為丸或作湯劑煎服。功效:滋補肝腎。主治: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或骨蒸潮熱,手足心熱,消渴、虛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93頁方解:方中熟地黃滋腎填精,為主藥;輔以山藥補脾固精,山萸肉養(yǎng)肝澀精,稱為“三補”。又用澤瀉清瀉腎火,并防熟地黃之滋膩;茯苓淡滲脾濕,以助山藥之健運,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溫,共為經使藥,謂之“三瀉”。六藥適用,補中有瀉,寓瀉于補,相輔相成,補大于瀉,共湊滋補肝腎之效。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94頁臨床應用:1.本方為補陰之代表方,加黃柏、知母,名知柏地黃丸,其滋陰降火之力更大,用于陰虛火旺所致骨蒸潮熱、盜汗等證;各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黃丸,著重滋補肝腎以明目,用于肝腎不足所致之視物不清及眼睛澀痛等癥;若加五味子、名都氣丸,用于腎虛氣喘、呃逆等癥;若加麥冬、五味子,名麥味地黃丸,用于肺腎陰虛,咳嗽吐血,潮熱盜汗等癥。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95頁2.本方對于神經衰弱、肺結核、糖尿病、甲狀機能亢進、腎結核、高血壓,功效性子宮出血等屬于肝腎陰虛者,均可加減使用。3.本方加入當歸、柴胡、五味子等治療球后視神經炎,中心性視網膜炎,視神經萎縮、有一定療效。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96頁補陽方
補陽方主要用治腎陽虛證,虛見腰膝酸軟,腰以下有冷感,下肢軟弱,虛喘耳鳴,或陽痿早泄、小便不利,溺后余瀝,尿頻等慣用附子、肉桂、杜仲、肉蓯蓉等甘溫補陽藥為主組成方劑。代表方如腎氣丸。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97頁腎氣丸《金匱要略》
組成:熟地黃240克
山藥120克
山茱萸120克
澤瀉90克茯苓90克
丹皮90克
肉桂30克
附子30克。使用方法:為末。煉蜜為小丸,每服9克,或作湯劑。功效:溫補腎陽。
主治與腎陽不足所致腰腿軟,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小便不利或尿頻,脈虛弱,以及痰飲,腳氣,消渴等證。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98頁方解:方中以附子、肉桂溫補腎陽為主藥,以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為輔助藥,二者適用,使陰陽協(xié)調,腎氣充分,腎陽虛證自然消除。本方宗旨,正如《景岳全書》所說:“故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窮”。即甘溫補腎陽之藥往往與甘潤補腎陰藥品同用,才能陰陽相互為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99頁臨床應用:1.多用于慢性腎炎,糖尿病,腰痛,以及性神經衰弱等,以腎陽不足為關鍵點。2.本方加牛膝、車前子,名濟生腎氣丸。其利尿消腫之力更強,可用于腎陽不足,腰重腳腫、水腫、小便不利等證。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00頁重點內容十二、固澀藥與方劑(一)固澀藥:五味子(二)固澀方;金鎖固精丸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01頁固澀藥和方劑
凡以收斂固澀為主要功用,用于治療各種耗散滑脫證候藥品,叫做固澀藥。凡以固澀藥為主而組成方劑,叫做固澀方。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02頁本類藥品大多性味酸澀,分別含有斂汗、止瀉、固精、縮尿、止帶、止血、止嗽等作用,故適合用于久病體虛、正氣不足所致自汗、盜汗、久瀉、久痢、遺精、滑精、遺尿、尿頻、久咳虛喘,以及崩漏帶下不止等滑脫不禁證候。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03頁滑脫證候根本原因是正氣虛弱,而收斂固澀屬于治標應急方法,不能根本消除造成滑脫諸證病機,故臨床上常與補益藥同用,以期標本兼顧。還應依據(jù)詳細證候和病機,有選擇配伍應用。如氣虛自汗、陰虛盜汗、當分別以補氣方藥或養(yǎng)陰方藥同用;脾胃虛弱,久瀉不止或帶下,應與補脾固腎方藥同用;腎虛遺精,遺尿應配補腎藥;屬肝腎虛崩漏出血,當配以補肝腎,固沖任方藥;久嗽不止,應配以補肺益腎、止咳化痰之方藥。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04頁凡屬外感邪實者,應該禁用或慎用,以免留邪;而虛極欲脫之證亦非收斂藥所能湊效,治當求本。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05頁一、固澀藥
(一)五味子《本經》為木蘭科多年生落葉藤本植物五味子成熟果實。主產于遼寧、吉林、黑龍江、山西等地,入藥生用,蒸用或密炙用。別名:北五味子、遼五味。處方用名:五味子、北五味子、南五味子。藥用部分;成熟果實。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06頁性味:酸、甘、溫。歸經:入肺、心、腎經。功效;益氣生津、補腎養(yǎng)心、收斂固澀。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07頁主治與應用:1.用于氣虛津傷所致體倦汗多,氣短心悸、口干等證,以及氣虛喘咳。如生脈散,以之與人參、麥冬配伍,用于氣津兩傷,汗多體倦,虛喘久咳、短氣痰少,以及氣陰不足,心悸脈虛等證。2.既能補益肺腎,又能斂肺氣而止喘咳,故除適合用于肺虛喘咳外,還適合用于肺腎不足之喘咳。常與山茱芋、熟地等配伍,如郁氣丸。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08頁3.用于體虛自汗、盜汗、遺精、尿頻、久泄不止等滑脫不固證候,本品有收斂固澀之功。臨床應用時,須分別配伍適當藥品。如治虛汗證,常與柏子仁、牡蠣配用;治療遺精、尿頻,常與桑螵蛸、益智仁配用;治療久瀉不止,常與補骨脂,肉豆寇配用。用量:3-9克。使用注意:本品酸澀收斂,凡表邪未解,內有實熱,咳嗽初起,麻疹初發(fā)均不宜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09頁金櫻子《蜀本草》
為薔薇科常綠攀緣灌木植物金櫻子成熟果實。產于廣東、四川、云南、湖北、貴州等地。入藥擦去刺、剝去核,曬干備用。別名:刺梨子、糖罐子、燈籠果、野石榴。處方用名:金櫻子。藥用部分:成熟果實。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10頁性味:酸、澀、平。歸經:腎、膀胱、大腸經。功效:固精縮尿、澀腸止瀉。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11頁主治與應用:1.本品有固精縮尿作用,適合用于腎虛引發(fā)遺精小便頻數(shù),遺尿等證,可與芡實同用。也可單用熬膏,連續(xù)服用。或配入菟絲子,桑螵蛸之類。2.能固腸止瀉,可用于脾虛久瀉,常與黨參、白術、山藥、茯苓等同用。另外,金櫻子對脾腎不足白帶證,也可用上述配伍方法,有止帶功效。用量:6-18克。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12頁桑螵蛸《本經》為螳螂科昆蟲螳螂卵鞘。我國南方育蠶區(qū)較多。俗名螳螂窠。入藥蒸,或入沸水浸泡后曬干,多采取或麩炒用。別名:刀螂子、老鴰膿、螳螂子。處方用名:桑螵蛸。藥用部分:卵鞘。性味:甘、咸、澀平。歸經:肝、腎經。功效;補腎助陽、固精縮尿。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13頁主治與應用:1.本品能補腎固精及縮尿,主要用于腎氣不固所致遺尿,小便頻數(shù)及遺精早泄等證,尤慣用于小兒遺尿,常配益智仁、菟絲子、黃芪等同用。2.有補腎助陽作用,常配枸杞子,巴戟天、仙茅、仙靈脾等治療腎虛陽痿之證。用量:
3-9克。使用注意:本品助陽固澀,故陰虛多火,膀胱有熱而小便頻數(shù)者忌服。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14頁麻黃根《別錄》為麻黃科多年生草本狀小灌木麻黃,木賊麻黃根。處方用名:麻黃根。藥用部分:根。性味:甘、平。歸經:肺經。功效;止汗。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15頁主治與應用:本品專用于止汗,陰虛盜汗均可應用,如牡蠣散;治陰虛盜汗,常配五味子,柏子仁,牡蠣等;治產后虛汗,常配黃芪,當歸等;氣虛自汗則常配以黃芪、白術。用量:3-9克。使用注意:本品功專止汗,有表邪者忌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16頁二、固澀方
(一)金鎖固精丸《醫(yī)方集解》組成:沙苑蒺藜、芡實、蓮須各60克、龍骨、牡蠣各30克。使用方法:為丸劑,每服9克,空腹淡鹽湯下;或作湯劑,用量按病情酌定。功用:固腎澀精。主治:腎關不固、遺精滑泄、腰酸耳鳴、四肢無力、脈細弱。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17頁臨床應用:1.本方所致遺精證,如見腰酸、尿頻、舌淡、苔白、脈沉弱偏于腎陽虛者,可加補骨脂,山芋肉以溫補腎陽;若有夢而遺,心煩不眠,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偏于腎陰虛者,可加龜板、女貞子等滋養(yǎng)腎陰;若腎陰虛有火,可加知母,黃柏以滋陰降火。2.本方可用于神經衰弱夢遺、滑精、遺尿、失眠等,加入五味子效果更加好。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18頁牡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煅牡蠣、黃芪、麻黃根各30克,浮小麥15克。使用方法:前三味為粗末,每服9克,浮小麥同煎;也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病情酌定。功用:固表斂汗。主治:體虛自汗、夜臥尤甚,心悸驚惕,短氣煩倦,舌質淡紅,脈細弱。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19頁臨床應用:本方對于體虛自汗或盜汗之證,均可應用。如屬陽虛,可加白術,附子以助陽固表;如屬陰虛,可加干地黃,白芍以養(yǎng)陰止汗;如加黨參、白術以健脾益氣;如屬血虛,可加熟地黃、首烏以養(yǎng)血止汗。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20頁重點內容七、止咳化痰平喘藥和方劑(一)止咳化痰藥:半夏、杏仁(二)止咳化痰方:二陳湯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21頁(一)止咳化痰平喘藥
半夏《本經》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地下塊莖。別名:鬧狗蛋,三步跳,地八豆等。處方用名:制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生半夏、半夏曲。藥用部分:塊莖。性味:辛、溫、有毒。歸經:脾、胃、肺經。功效;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22頁主治與應用:1.寒性濕痰咳喘之證。常伍用陳皮、茯苓、甘草等。2.痰濕阻滯,停飲犯胃所致之嘔逆。伍用生姜、茯苓;胃熱嘔吐,加黃連、竹茹;妊娠嘔吐合灶心土、白術、茯苓。3.痰熱互結所致胸脘痞悶、結胸證。常適用黃連、黃芩、瓜萎、干姜。用量:3-9克。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23頁禁忌:陰虛血少,津液不足者不宜使用,孕婦慎用,反烏頭。參考資料:半夏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γ氨基丁酸、黑尿酸、生物堿等有效成份。尿黑酸為半夏刺激性物質,γ氨基丁酸有暫時降壓作用,半夏能抑制嘔吐中樞,有止吐作用;還有祛痰、鎮(zhèn)咳、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等作用。生半夏毒性較大,炮制后仍有一定毒性。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24頁貝母
《本經》
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鱗基。依據(jù)產地,性狀不一樣,分為川母及浙貝母。別名:川貝、浙貝,元寶吐,板貝。處方用名:川貝母、浙貝母、象貝母。藥用部分;地下球形鱗莖。性味:川貝母苦、甘、微寒;浙貝母苦、寒。歸經:入肺、心經。功效:清熱化痰,散結開郁。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25頁主治及應用:1.痰熱咳嗽,合知母。川貝有甘涼潤肺之性,故用于肺虛之咳,痰少咽燥,與沙參、天冬、麥冬適用。2.瘰疬、瘡癰腫毒、乳癰、肺癰。以浙貝為佳,適用玄參、牡蠣、夏枯草療瘰疬;合連翹、蒲公英、天花粉治瘡癰乳疾;伍葦莖、苡仁、冬瓜仁、魚腥草療肺癰。用量:川貝1-15克,研末沖服,一日三次,浙貝3-9克,煎服,也可研末沖服,每次1克,一日三次。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26頁禁忌:反烏頭。寒痰、濕痰不宜用。參考資料;成份:川貝和浙貝均含貝母堿、去氫貝母堿及各種生物堿。另外,浙貝母含浙貝母甲、乙生物堿。藥理研究:浙貝堿對支氣管平滑肌有擴張作用,高濃度則顯著收縮。且有興奮子宮平滑肌及降壓作用。川貝母堿降壓作用較持久。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27頁桔梗
《本經》
為桔??贫嗄晟荼局参锝酃8?。別名;包袱花、梗草、白藥。處方用名:桔梗、苦桔梗、白桔梗、津桔梗。藥用部分:根。性味:辛、苦、平。歸經:入肺經。功效:宣肺祛痰、排膿。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28頁主治及應用:1.咳嗽痰多。風寒咳嗽適用荊芥、防風、蘇葉;內熱咳嗽合桑葉、菊花、牛蒡子、前胡。2.咽痛音啞。桔梗能開提肺氣,肺氣得宣,則音自揚。常合牛蒡子、射干、蟬衣等。3.癃閉、水腫。桔梗理肺而通諸氣,肺氣宣通,閉遏自暢。故常于利濕通淋、溫陽化氣劑中應用,以治癃閉、小便不暢、水腫諸證。4.肺癰咳吐膿血,痰黃腥臭。桔梗祛痰又善排膿,與葦莖、苡仁、冬瓜仁、桃仁、魚腥草同用,以奏祛痰排膿之效。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29頁用量:3-10克。禁忌:陰虛火旺、久咳、麻疹不發(fā)者不宜應用:胃潰湯,咳血者,以防刺激胃粘膜、升提太過而不宜用之。參考資料:成份:含桔梗皂甙、桔梗酸A、B、C、桔梗糖及微量生物堿。藥理研究: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及解熱作用,與桔梗皂甙抑制中樞相關,小劑量可刺激胃粘膜引發(fā)嘔吐,并能反射地引發(fā)支氣管分泌增多,使痰稀釋易咳出。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30頁苦杏仁
《本經》為薔薇科落葉喬木山杏之成熟種子。別名:衡兒,北杏仁。處方用名:苦杏仁,杏仁,光杏仁。藥用部分:種子。性味;苦、微溫,有小毒。歸經:入肺、大腸經。功效:止咳平喘,潤腸通便。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31頁主治與應用:1.風熱咳嗽。伍用桑葉、薄荷
。2.肺熱咳嗽。適用桔梗、黃芩、蘆根。3.喘息多痰。風寒喘咳者合麻黃、甘草;風熱咳喘者合桑葉、菊花;燥熱喘熱者伍桑草。4.津枯血少便秘。配火麻仁、桃仁、當歸。用量:3-10克。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32頁禁忌:肺虛咳喘者忌用。參考資料;成份:含苦杏仁甙、苦杏仁甙酶和脂肪油。苦杏仁甙經酶或酸水解產生氫氰酸等。藥理研究:對呼吸中樞有鎮(zhèn)靜作用。過量易中毒,中毒時民間用杏樹內皮60克水煎服以解毒。本品含有約50%脂肪油,故有通便作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33頁(二)止咳化痰平喘方
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半夏、橘紅各自10克、白茯苓9克
炙甘草5克。使用方法:水煎服。功效: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34頁主治:濕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悶,惡心嘔吐、肢體困倦,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潤,脈滑。臨床利用:1.臨床以咳嗽,痰多色白,苔白潤、脈滑為辯證關鍵點。2.治療各種痰證:風痰者加制南星、白附子以祛風化痰;寒痰者加干姜、細辛以溫化寒痰;熱痰者加瓜萎、竹黃、黃芩以清熱化痰;食痰者加萊菔子、枳殼以消食化痰;頑痰者加礞石、浮海石以攻逐陳積深伏之痰。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35頁方解:本方為祛痰基本方。方中半夏辛溫而燥,最善燥濕化痰,且能降逆止嘔,變主藥;輔以橘紅理氣,燥濕化痰,使氣順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滲濕,使?jié)駸o所聚;使以甘草和中健脾。諸藥適用共奏燥濕和中,理氣化痰之功。方中橘紅、半夏以陳久者良,故有“二陳”之名。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36頁止嗽散
《醫(yī)學心悟》組成:桔梗(炒)
荊芥
紫苑(蒸)百部
白前蒸各1000克
甘草(炒)375克
陳皮(去白)500克。使用方法:上七味為末,做成散劑。每日三次,每次10克;作湯劑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劑百分比酌情增減。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37頁主治:風邪犯肺??人匝拾W,或微有惡寒發(fā)燒,舌苔薄白,脈浮緩。臨床應用:1.以解表后咳仍不止者,痰多、咽癢、咳痰不暢為其辯證關鍵點。2.若頭痛、鼻寒、惡寒者,加防風、蘇葉、生姜以散寒解表,若痰多色白,苔白膩者,加半夏、茯芩以燥濕化痰。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38頁方解:本方用于外感咳嗽,經服解表宣肺藥后咳仍不止者。方中紫苑、百部、白前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久新,皆可取效;桔梗、橘紅(陳皮去白)宣肺止咳消痰;荊芥祛風解表,甘草調和諸藥;二者與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諸藥適用,共奏止咳化痰,疏風解表之效。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39頁重點內容十三、平肝熄風藥與方劑(一)平肝熄風藥:天麻、鉤藤(二)平肝熄風方:鎮(zhèn)肝熄風湯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40頁重點內容十四、安神藥與方劑(一)安神藥:龍骨、靈磁石(二)安神方:天王補心丹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41頁鎮(zhèn)潛、熄風藥和方劑
凡含有鎮(zhèn)靜安神或平肝熄風作用藥品,統(tǒng)稱為鎮(zhèn)潛藥;由這些藥品為主所組成方劑,統(tǒng)稱為鎮(zhèn)潛劑。鎮(zhèn)潛法就是利用含有鎮(zhèn)靜潛降作用方藥治療心神不寧或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等癥一個治法。凡含有平肝潛陽、熄風止痙等作用藥品稱熄風藥;由這些藥品為主所組成方劑,稱熄風劑。本類藥品主要適合用于肝陽上亢、肝風內動、中風、頭暈目眩、驚風、癲癇和破傷內,以及熱性病熱極生風和子癇等病證。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42頁臨床應用本類藥品時,還應依據(jù)病因適當配伍相關藥品如因熱引發(fā),配清熱瀉火藥;因痰引發(fā),配化痰藥;因腎陰不足、水不涵木引發(fā),配滋補腎陰藥。還應注意脾虛慢驚病人,羚羊角、玳瑁等寒涼藥當忌用;血虛陰虧病人,又當慎用偏于溫燥全蝎、蜈蚣等。前人有“諸風掉眩、畢屬于肝”之說,故鎮(zhèn)潛熄風藥多入肝經。本類藥品藥性多屬寒涼而主沉降。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43頁一.鎮(zhèn)潛、熄風藥鎮(zhèn)潛藥龍骨《本經》為古代各種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骨骼化石(龍骨)和齒和化石(龍齒)。主產于河南、河北、山西、內蒙等地,入藥打壞生用或煅用。處方用名:龍骨、煅龍骨、生龍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44頁藥用部分;骨骼化石。性味:甘、澀、微寒。歸經:心、肝、腎經。功效:平肝潛陽、鎮(zhèn)靜安神、收斂固澀。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45頁主治與應用:1.用于陰虛陽亢所致煩躁易怒、頭暈目眩等證,多與白芍、牡蠣、代赭石配伍,如鎮(zhèn)肝熄風湯。2.能鎮(zhèn)靜安神,適合用于心神不安,失眠健忘、驚悸、多夢等證。多與遠志、朱砂、牡蠣等配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46頁3.煅用長于收斂固澀,用于遺精、盜汗、崩漏、帶下、久瀉不止等證,常與牡蠣、山藥、沙苑蒺藜、芡實等配伍;治帶下赤白及月經過多,可與牡蠣、海螵蛸、山藥等配用;治虛汗,常與牡蠣、五味子等配伍。另外,煅龍骨研末外用,有吸濕斂瘡作用,可用于濕瘡癢疹及瘡瘍潰后久不愈合。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47頁用量使用方法:15-30克。入煎劑宜先煎。外用適量。收斂固澀煅用,其它生用。參考資料:主含碳酸鈣。另含少許鐵、鎂、鋁、鉀鈉及氯、硫酸根離子,所含鈣鹽吸收后有促進血液凝固,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及抑制骨骼肌興奮等作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48頁磁石《本經》為天然等軸晶系磁鐵礦礦石。全國大部分地域均產。入藥生用,煅用或醋淬研細用。別名;慈石、靈磁石。處方用名:磁石、靈磁石。藥用部分:礦石。性味:咸、寒。歸經:入肝、心、腎經。功效:潛陽安神、聰耳明目、納氣平喘。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49頁主治與應用1.用于陰虛陽亢所致煩燥不寧、心悸、失眠、頭暈頭痛及癲癇等證,有平肝潛陽,鎮(zhèn)靜安神之功。常與朱砂配伍,如磁朱丸;亦可與石決明、白芍、生地等同用。2.用于肝腎陰虛所致耳鳴、耳聾及目昏等證,能養(yǎng)腎益陰而有聰耳明目之效。治耳鳴、耳聾,可與熟地、山芋肉、五味子等藥配伍治視力含糊,能夠磁朱丸配合養(yǎng)肝腎藥同用。近年臨床報導,用磁朱丸治療白內障,可使部分病例視力促進。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50頁3.用于腎虛攝納無權,氣逆作喘之證,能納氣而平喘。宜與代赭石,五味子,胡桃肉等配合使用。用量:9-10克。入丸、散,每次用1-3克。注意事項:困難于消化,入丸,散不可久服多服。脾胃虛弱者慎用。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51頁夜交藤
《開寶本草》
為蓼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何首烏蔓莖。產浙江、江蘇、安徽、廣西、湖南、四川、貴州等地。秋冬割取地上部分,曬干、切段。別名:首烏藤。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52頁外方用名:夜交藤、首烏藤。藥用部分:蔓莖。性味:甘、平。歸經:心、肝經。功效:養(yǎng)心安神,祛風通絡。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53頁主治與應用:1.用于陰虛血少所致虛煩不眠、多夢等證,常與合歡皮相須為用,也可與柏子仁,棗仁,遠志等同用;用于精神病,可配何首烏、大棗用。2.用于風濕痹痛,多配伍五加皮,雞血藤等同用。另外,單用煎水外洗,以治皮膚風瘡癢疹,可收祛風止癢之效。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54頁用量:10-30克,治精神病可用至60克。參考資料:用鮮何首烏90-140克,鮮夜交藤140克(干品均用1/3-1/2),紅棗2-6枚治精神病。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55頁合歡皮《本經》為豆科落葉喬木植物合歡樹皮及花,產長江流域各省,春秋兩季剝取樹皮,切段?;ㄔ谙募景腴_時采摘,生用。別名;絨線花。處方用名:合歡皮、合歡花。藥用部分:樹皮及花。性味:甘、平。歸經:心、肝經。功效:安神解郁,活血消腫。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56頁主治與應用:1.合歡皮及花都有安神解郁作用,用于七情所傷而致忿怒憂郁、虛煩不安,健忘失眠等證,可單用或與夜交藤、柏子仁、郁金等養(yǎng)心安神解郁藥適用。2.合歡皮含有活血作用,適適用于跌打損傷,骨折腫痛等血瘀證,常配當歸、川芎、赤芍等,以增強活血散瘀止痛之力。又能消癰腫,可配白蘞用,即《景岳全書》合觀皮飲;或配魚腥草、桔梗、甘草等用以增強消痛排膿之力。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57頁用量:合歡花3-9克,合歡皮9-15克,外用適量。參考資料:合歡皮含合歡甙、鞣酸皂甙,內服有強壯興奮、鎮(zhèn)痛,驅蟲及利尿作用。動物試驗有催產作用。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58頁二、熄風藥
(一)天麻《本經》為蘭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麻根莖。四川及云南產者較佳,陜西、安徽、湖北及東北各省亦產,野生與栽培都有。入藥去皮,煮后晾干,姜汁浸透切片用。別名;明天麻、定風草根。處方用名:天麻、明天麻、赤箭。藥用部分:根莖。性味:甘平。歸經:肝經。功效:息風止痙、平肝潛陽。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59頁主治與應用:1.本品有息風止痙作用,適合用于肝風內動,驚癇抽搐等證,寒熱證均宜。如鉤藤飲,治急驚風可用本品配羚羊角、全蝎、鉤藤等藥;醒脾散治慢驚風,以本品配人參、白術、云苓等藥。2.又能平肝陽,適合用于肝陽上亢所致頭痛及眩暈,常與川芎配伍,如天麻丸;若為濕痰眩暈,可配半夏、白術、茯苓等健脾燥濕藥,如半夏白術天麻湯。另外,又能祛風濕,止痹痛,可用于風濕痹痛及肢體麻木,手足不遂等證,多與秦艽、羌活、朱膝、桑寄生等同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60頁用量:3-9克,研末吞服1-1.5克。參考資料:含生物堿,甙類,香莢蘭醇,維生素A、粘液質。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抗驚厥、抗癲癇和促進膽汁分泌作用。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61頁鉤藤《別錄》為茜草科綠木質藤植物鉤藤帶鉤莖枝。主產于廣西、湖南及西南等地。春秋兩季采收、曬干,或先置鍋內稍蒸片刻,或于沸水中略燙后取出曬干。切段入藥。別名:鉤鉤、雙鉤、勾丁。處方用名:鉤藤、勾勾、雙鉤藤。藥用部分:莖枝。性味:甘、微寒。歸經:入肝、心包經。功效;熄風上痙、清熱平肝。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62頁主治與應用:1.本品有熄風止痙作用,又可清熱,適適用于熱盛風動所致痙攣抽搐等證。多與其它熄風止痙藥,如羚羊角、天麻、蟬蛻等同用。2.能平肝、清肝、適適用于肝經有熱,肝陽上亢眩暈,頭痛、目赤等證。平肝潛陽,常與石決明、白芍等同用;清肝明目,常與菊花、夏枯草等同用。另外本品兼有疏散風熱之效,適適用于外感風熱、發(fā)燒、頭痛、目赤等證,可與蟬蛻、桑葉適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63頁用量:9-30克。入煎劑宜后下,不宜久煎。使用注意:鉤藤經水煮沸20分鐘以上,降壓效果降低,故不宜久煎。參考資料:含鉤藤堿、異鉤藤堿等,能興奮呼吸中樞;抑制血管運動中樞,擴張周圍血管,使血壓下降和心率減慢。鉤藤有顯著鎮(zhèn)靜作用,并能阻止試驗動物癲癇反應發(fā)生。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64頁地龍《本經》
為步驟動物蚯蚓蟲體。各地皆有,廣東、廣西及福建,江蘇產者最正確。入藥去內臟,曬干備用。別名:土龍、蚯蚓、蛛串、蛐蟮。處方用名:地龍、蚯蚓。藥用部分;蟲體。性味:咸寒。歸經:入肝、脾、肺、膀胱經。功效;清熱熄風、通絡、平喘、利尿。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65頁主治與應用:1.能熄風止痙,又善清熱,適合用于熱病壯熱驚癇,抽搐、躁狂、中風等證。單用或與清熱熄風藥,如鉤藤、僵蠶、七葉一枝花等配用。近年來,亦有以鮮蚯蚓洗凈,加白糖化水服,治療精神分裂癥而屬于熱狂證者。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66頁2.用于熱痹關節(jié)紅腫熱痛,屈伸不利等癥,本品性寒清熱,又有通利經絡功效,常與桑枝、忍冬藤、絡石藤、赤芍等配伍。若治寒濕痹痛,肢體屈伸不利等癥,亦可與川芎、草烏、南星等同用,如小活絡丹。又可用于氣虛血滯,經絡不利所致半身不遂,常配伍黃芪、當歸、紅花等,如補陽還五湯。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67頁3.有良好平喘作用。用于支氣管哮喘之痰嗚喘息,不能平臥等證。以肺熱型較為適宜??裳心﹩斡?,或配伍麻黃、杏仁、石膏等藥應用。4.能清熱利尿,適合用于熱結尿閉之癥??膳湮檐嚽白樱就ǖ?。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68頁用量:5-15克,鮮品10-12克,研末吞服1-2克。參考資料:據(jù)研究,地龍含有降壓,解熱及舒張支氣管、抗組織胺、抗驚厥,興奮子宮等作用。臨床用于治療高血壓,支氣管哮喘,慢性氣管炎等病報導。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69頁全蝎《開寶本草》為節(jié)足動物蝎蟲體。全國大部分地域皆產,河南及山東較多。蝎尾功力較強,單用尾,則名蝎梢。入藥沸水燙死,或加鹽煮后曬干備用。別名:蝎子、全蟲。處方用名:全蝎、全蟲。藥用部分;蟲體。性味:辛、平;有毒。歸經:入肝經。功效:熄風止痙、解毒散結、通絡止痛。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70頁主治與應用:1.為熄風止痙要藥,適合用于急慢驚風,中風面癱,破傷風等痙攣抽搐之證。牽正散,治中風口眼歪斜,常與白附子,僵蠶同用。2.本品即能解毒散結,又能通絡止痛,用于惡瘡腫毒療效甚佳。如治諸瘡腫毒,用麻油煎全蝎、桅子加黃蠟為膏,敷于患處。3.有通絡止痛之功,多用于較頑固偏正頭痛、風濕痹痛,每與蜈蚣、僵蠶、川芎、羌活等品配伍。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71頁用量:2-6克。研末吞服,每次0.6-1克。外用適量。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可過大。血虛生風者慎用。參考資料:有鎮(zhèn)靜、抗驚厥作用。全蝎毒素對呼吸中樞有麻痹作用;有溶血作用;對心血管有興奮作用。蝎酸鈉鹽對離體腸管和子宮運動有促進作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72頁僵蠶《本經》為蠶娥科昆蟲家蠶幼蟲在未吐絲前因感染絲狀菌發(fā)生白僵病而致死蟲體,主產于江蘇、浙江、四川等養(yǎng)蠶地域。入藥生用,或炒黃用。別名:白僵蟲、天蟲。處方用名:僵蠶、白僵蠶、天蟲。藥用部分:蟲體。性味:咸、辛、平。歸經:入肝、肺經。功效;熄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73頁主治與應用:1.能熄風止痙,又可化痰,適合用于肝風內動及痰熱所致驚風,癲癇、中風等痙攣抽搐之證。常與天麻、全蝎、牛黃等藥同用,如千金散。2.有祛風止痛作用,可用于風邪所致頭痛,目痛或喉痛。如白僵蠶散治風熱頭痛多淚等證,以本品配桑葉、荊芥、木賊等藥。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74頁3.有化痰散結之功,用于瘰疬痰核,常與貝母,夏枯草等同用。另外,本品還有疏風止癢作用,可用于風疹瘙癢,多與蟬衣,薄荷等配伍。普通多炒用,散風熱宜生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75頁用量;3-10克。參考資料:僵蠶含蛋白質、脂肪。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動物試驗有抗驚厥作用,僵蠶所含蛋白質有刺激腎上腺皮質作用。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76頁三、鎮(zhèn)潛、熄風方:一)鎮(zhèn)潛方:(一)酸棗仁湯《金匱要略》組成:酸棗仁15克
甘草6克
知母6克
茯苓12克
川芎6克。使用方法:水煎服。功用:養(yǎng)血安神、清熱除煩。主治:虛勞虛煩不得眠,心悸盜汗、頭目眩暈、咽干口燥、脈弦或細數(shù)等證。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77頁方解:本方證乃肝血不足、陰虛內熱所致。方中酸棗仁養(yǎng)血安神為主;茯苓寧心安神,川芎調血養(yǎng)肝,知母清熱除煩,甘草瀉火緩急,俱為輔。用于上述諸證,可使肝血足,煩熱平,心神定而安眠。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78頁臨床應用:1.本方主要用治肝血不足,虛火內擾心神之虛煩不眠證。若時而驚醒、心悸多夢、舌淡脈弦細,屬心膽虛者,可用本方加黨參、龍齒以益氣鎮(zhèn)驚。2.神經衰弱而見煩燥失眠等證,屬肝血不足,虛火內擾者,配合旱蓮草,女貞子或加白芍、生地以養(yǎng)陰清熱;盜汗甚者可加柏子仁、五味子以安神斂汗;心悸甚者可加龍齒以鎮(zhèn)驚。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79頁(二)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組成:生地黃120克、五味子、當歸身、天冬、麥冬、柏子仁、酸棗仁各30克、人參、玄參、丹參、白茯苓、遠志、桔梗各15克。使用方法:為末。煉密為小丸,朱砂為衣,每服9克,溫開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百分比酌減。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80頁功用:滋陰清熱、養(yǎng)血安神。主治:陰虧血少。癥見虛煩心悸、睡眠不安、精神衰疲、夢遺健忘、不耐思慮、大便干燥、口舌生瘡、舌紅少苔、脈細而數(shù)。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81頁臨床應用:1.本方滋陰安神、調心腎。適合用于心腎不足、陰虛火動所致失眠、夢遺、心悸、健忘等癥。2.對于心臟病、神經衰弱、甲狀腺功效亢進、癥見眩暈不寐,心悸怔忡、舌紅苔少屬陰虧血少者,可用本方加減治療。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82頁熄風方:(一)天麻鉤藤飲《雜病癥治新義》組成:天麻9克
鉤藤12克后下,石決明30克先煎
山梔子6克
黃苓9克
川牛膝12克
仁仲10克
益母草9克
桑寄生12克
夜交藤12克、茯苓12克。使用方法;水煎服。功用:平肝熄風、滋陰清熱。主治: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所致頭痛眩暈,耳鳴眼花,口眼歪斜,舌強語蹇,或半身不遂,舌紅,脈弦數(shù)等。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83頁臨床應用:1.本方治證以頭痛眩暈、耳鳴眼花、失眠、舌紅、脈弦數(shù)等為辯證關鍵點。2.若陰虛顯著者,可再加生地、白芍、元參等;肝陽上亢甚者,再加生龍骨、生牡蠣、代赭石等。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84頁鎮(zhèn)肝熄風湯《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淮牛膝30克
代赭石30克先煎
生龍骨10克先煎、生牡蠣15克先煎、生龜板15克先煎、生白芍15克、元參15克
天冬15克
川楝子6克
生麥芽6克
茵陳6克
甘草5克。使用方法;水煎服。功用:鎮(zhèn)肝熄風。
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85頁主治:陰虛陽亢、肝風內動所致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中熱痛,心中煩熱,面色如醉,或肢體漸覺活動不利,或口眼漸形歪斜,甚則眩暈顛撲,不知人事,移時始醒,或醒后不能復原,脈弦長有力者。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86頁臨床應用:1.本方癥以頭暈目眩,頭脹腦熱、心中煩熱、肢體漸沉不利、口眼歪斜等癥狀為辯證關鍵點。但本方使用面較廣,中風前后、中風時均可使用。2.如痰多者,可加膽星、川貝母以化痰;尺脈虛者,可加熟地、山芋肉以滋補肝腎,如頭痛較劇,兩目脹痛者,可加夏枯草、鉤藤、菊花等以清肝熱。3.高血壓病、嗜酪細胞瘤、月經前期擔心癥屬肝陽上亢者,可用本方加減治療。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87頁重點內容二、祛風濕藥和方劑:(一)祛風濕藥:獨活(二)祛風濕方:獨活寄生丸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88頁祛風濕藥和方劑
凡能祛除肌肉、經絡、筋骨間風濕,以解除痹痛藥品,叫做祛風濕藥。凡以祛風濕藥為主而組成方劑,叫做祛風濕方。本類方藥主要應用于風寒濕三邪雜夾所致痹痛。應用本類藥方時,應依據(jù)痹證類型,病程新久,或所在部位不一樣,而作適當選擇和對應配伍。本類方藥多辛燥,易傷血,故血虛,陰虛者慎用。如必須用時,則要配合養(yǎng)血或滋陰方藥。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89頁(一)祛風濕藥
獨活《本經》為傘形科多年草本植物香獨活根莖。處方用名:獨活、川獨活。藥用部分:根莖。性味:辛、苦、溫。歸經:入腎、膀胱經。功效:祛風除濕、止痛。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90頁主治與應用1.本品能祛風勝濕,為治風寒濕痹慣用藥品,尤宜于腰膝痹痛,常與桑寄生、防風、細辛等同用,如獨活寄生湯。2.既可發(fā)散風寒濕邪,又能止痛,可用于外感風寒扶濕,肢體沉重,關節(jié)酸痛等證,常與羌活共同配入發(fā)表藥中。用量:3-9克。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91頁秦艽
《本經》
為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葉秦艽或小葉秦艽根。藥用部分:根。性味:苦、辛、微寒。歸經:入胃、肝、膽經。功效:祛風濕、退虛熱。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92頁主治與應用:1.本品能祛風除濕,多用于風濕肢節(jié)疼痛,筋脈攣急等證,常配入復方使用,如獨活寄生湯。2.又能清熱,適合用于骨蒸潮熱,常與知母、地骨皮等同用,以加強其退虛熱作用,如秦艽鱉甲散。對于小兒骨蒸潮熱,食減瘦弱等證。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93頁(二)祛風濕方
獨活寄生湯《備急千金要方》組成:獨活9克
桑寄生
細辛
秦艽
防風
肉桂
牛膝
杜仲
熟地
當歸
川芎
白芍
人參(現(xiàn)多用黨參)茯苓
甘草各6克。使用方法:水煎服。功效;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94頁主治:祛風濕痹證,屬于肝腎兩虧,氣血不足者。證見腰膝冷痛,肢體屈伸不利,或麻痹不仁,畏寒喜溫,舌淡苔白,脈細弱。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95頁臨床應用:1.本方用于風寒濕痹痛日久體虛,尤以下肢冷痛麻木證者,如慢性關節(jié)炎、慢性腰腿痛、風濕性坐骨神經痛等。若冷痹日久,普通可加入木瓜、白花蛇、烏梢蛇、海風藤、川烏、千年健,以通筋絡,逐寒濕。2.本方去桑寄生、加黃芪、續(xù)斷名三痹湯,補氣實表力量較強。主治氣血兩虧,感受寒濕而致脊背疼痛、舉動艱難等證。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96頁方解:方中用獨活、桑寄生祛風除濕,養(yǎng)血和營,活絡通痹為主藥;牛膝、杜仲、熟地黃、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為輔藥;川芎、當歸、芍藥補血活血;人參、茯苓、甘草益氣扶脾,均為佐藥,使氣血旺盛,有利于祛除風濕;又佐以細辛以搜風治風痹,肉桂祛寒止痛,使以秦艽、防風祛周身風寒濕邪。各藥適用,是為標本兼顧,扶正祛邪之劑。對風寒濕三氣著于筋骨痹證,為慣用有效方劑。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97頁重點內容三、祛濕藥與方劑(一)祛濕藥1.芳香化濕藥:藿香2.淡滲利濕藥:茯苓3.清熱利濕藥:澤瀉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98頁(二)祛濕方1.
化濕方:藿香正氣散2.淡滲利濕方:五苓散3.清熱利濕方:八正散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199頁十二、祛濕藥和方劑。
凡含有祛除濕邪作用藥品,都叫祛濕藥,以祛濕藥為主組成方劑,叫做祛濕劑。利用祛濕藥、方以祛除濕邪,治療水濕證治法,叫做祛濕方。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200頁濕邪為病,有外濕與內濕之分。
外濕者,每因久處低濕,或淋雨涉水,濕邪侵入肌表所致,癥見惡寒發(fā)燒,頭脹腦重,肢體浮腫,身重疼痛等,多屬肌表經絡之病;
內濕者,每因過食生冷,酒酩過分,致脾陽失運,濕從內生,癥見胸痞腹?jié)M,嘔惡黃疸,泄痢淋濁,足跗浮腫等,多屬臟腑氣血之病。但表濕重能夠入侵臟腑,內濕重能夠影響肌表,故外濕與內濕往往相因互見,不能截然劃分。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201頁濕病范圍廣泛,可泛濫各處而有濕滯脾胃、小便不利、水腫、淋濁、痰飲等不一樣病證,又因體質不一樣,濕證可有兼寒兼熱之不一樣。
濕邪在上在外者,宜微汗以解之;
濕邪滯于脾胃者,宜芳香化濕或健脾除濕;
小便不利、水腫、淋濁諸證,宜利水滲濕法;
濕兼熱者,宜清熱利濕法;兼寒者,宜濕化水濕法。以下按芳香化濕、淡滲利濕、清熱利濕三方面分述。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202頁使用祛濕藥和方劑注意事項:
1.治療水濕證宜聯(lián)絡相關臟腑,辯證施治。人體中,主水在腎,制水在脾,調水在肺,水濕病與腎脾肺有親密聯(lián)絡。如腎虛水泛,需配伍溫補腎陽藥;脾虛生濕需配伍補氣健脾藥;肺失宣降,水失輸布,則需配伍宣降肺氣藥。2.濕邪其性重濁粘膩,易妨礙氣機,故在祛濕劑中,往往配伍行氣藥,即“氣行濕自化”之意。3.祛濕藥及方,多屬辛香溫燥,或甘淡滲利之品,易傷耗陰津。對陰虛津虧之證,雖受濕邪,不宜過分利用,以免陰津愈傷,即使必要,亦應配伍使用。病后體虛或孕婦均應慎用,雖需祛濕利水,亦應配伍健脾之品,以兼顧正氣。中藥和方劑醫(yī)學知識專題講座第203頁(一)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新媒體內容版權授權與保護合作協(xié)議2篇
- 2024年標準土地共同開發(fā)合同版
- 2023-2024學年高中信息技術選擇性必修1(浙教版2019)數(shù)據(jù)與數(shù)據(jù)結構-說課稿-5.4-數(shù)據(jù)查找
- 2024提高教育資源共享傳播能力采購合同3篇
- 2024數(shù)碼相機租賃與體育賽事轉播合同范本3篇
- 高血壓健康宣教
- 專業(yè)車輛租賃協(xié)議:2024經典版式版
- 職業(yè)學院學生外出活動安全承諾書
- 2024志愿服務協(xié)議書
- 個人最高額抵押融資協(xié)議樣本(2024版)版B版
- 建筑工地節(jié)前停工安全檢查表
- 小學高年級語文作文情景互動教學策略探究教研課題論文開題中期結題報告教學反思經驗交流
- 【語法】小學英語語法大全
- 除濕機說明書
- 春節(jié)新年紅燈籠中國風信紙
- 優(yōu)雅清新浪漫簡潔的PPT模板背景(免費)
- 現(xiàn)代電路技術——故障檢測D算法
- 鈑金與成型 其它典型成形
- 注塑件生產通用標準
- 胃腸外科診療規(guī)范成文版
- 八卦象數(shù)療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