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v論文學語言的審美特性目錄TOC\o"1-3"\h\u21917一、文學語言藝術的審美特性概述 13192(一)文學語言概念 16432(二)文學語言的審美特征 127631二、不同時代的文學語言審美特性 29180(一)古代文學語言審美特性--以詩歌為例 223284(二)近現代文學語言特性--以魯迅小說為例 323691.詞匯多樣化 3294532.句型個性化 4187593.結構復雜化 4303824.修辭廣泛化 423909(三)現代文學語言特性--以余華小說為例 579121.貫通中西的“苦難”主題思考 5292122.中西并用的語言風格 61850三、我國文學作品語言藝術的審美價值取向 723010(一)美是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換位關系 712625(二)文學語言美是情感理性的超越 827773(三)文學語言美是科學價值與生活價值的關系 810115參考文獻 10
摘要文學語言是存在于文學文本中的、富有文采的情感化語言,語言形象也是一種藝術形象,而語言的審美使用則相應生成了一種極其具有魅力的審美形象。本文是對我國文學語言的審美特性的研究,筆者將選題研究內容具體集中在我國不同時代文學作品的語言審美特性上,首先明確相關概念,并在此基礎上就古代文學的詩歌、近現代文學的魯迅小說、現代文學語言中的余華小說進行具體審美特性闡述,分析不同時代背景下文學語言審美特性的側重點,最后展開文學作品語言藝術的審美價值取向分析。關鍵詞:語言藝術;審美特性;審美價值取向
一、文學語言藝術的審美特性概述(一)文學語言概念文學語言,一般指的是文藝作品語言,同時,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著作的語言也被包括其中。文學語言對于人們的文化生活、社會生活等方面有著極大的積極作用,它誕生于生活現實的語言,又超脫于現實語言,因此具有意向性和超越性。文學語言是一種表達方式,因此其特征可概括為形象性,情感性,凝練性。一是形象性。形象性是文學語言的基本特征。與科學理論的語言比較起來差異十分明顯,首先,科學論文以推理、邏輯論證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思維特征。這決定了理論語言必然會抽象。文學語言以形象描寫為主要手段,表達的是作者的所思所想,是精神層面的東西,這需要文學語言作為物質手段,充分發(fā)揮語言的物質特性,也就是說在一部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造中,對客觀事物的形象表述、轉達,是最基礎的一步。二是情感性。科學理論重視概念、原理的清晰表達,但文學不一樣,文學語言傳遞的是意識形態(tài)、精神、思想。因此文學語言不可避免帶有情感的色彩,這也正是各種文學作品繽紛多樣化的主要原因,每個作者對情感的表達方式、手段不同,帶上的情感色彩、藝術風格也不同。三是凝練性。文學語言還有著準確性的特點?;氐礁拍?,文學語言主要是描述客觀世界以表達情緒,形象性是第一特征,因此文學語言需要表達清晰、準確,以便讀者能夠進行閱讀、理解、感悟。(二)文學語言的審美特征筆者認為,文學是人學,文學是美學。美學大師朱光潛說:“美是文學與其他藝術所必具的特質。”文學的魅力來源于文學自身的審美因素,表現為文學作品所傳達出的真實性、原創(chuàng)性以及情感性、向善性。文學作品的魅力來源于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審美因素,這種審美因素具體表現為作品的向善性、真實性、獨創(chuàng)性、情感性與趣味性。一是向善性,也就是弘揚善良、正直、仁愛、好心、正能量等等,這正是作品人民性的體現。二是真實性,作品有了真實性才能誘導讀者進入審美境界,當然這個真實是藝術的真實,在生活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產生的真實性。三是獨創(chuàng)性,作品要有所創(chuàng)新,才能令人喜讀。四是情感性,這是人們所共有的一種心理活動,悲則泣、喜則笑。五是趣味性,作品要有趣味性才能吸引人讀下去,或故事曲折有趣,或人物生動有趣,或語言幽默風趣,或語言優(yōu)美樸實等等。至于作品的語言,這是文學作品的基礎。語言風格不同,表達的美也有異。筆者認為一個作者的文學審美要有一定的審美經驗,也即對審美的認識,二是有聯想和想象能力,三是有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二、不同時代的文學語言審美特性(一)古代文學語言審美特性--以詩歌為例詩歌是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它通過豐富而大膽的想象力和有節(jié)奏的語言表達情感。中國早期詩歌與音樂和舞蹈密切相關,與人類語言同時產生。這一特點對詩歌風格的抒情性和詩歌語言的音樂構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詩歌的發(fā)展大致經歷了幾個時期,如《詩經》、《楚辭》、漢樂府詩歌、魏晉南北朝民歌、唐宋元曲、明清詩歌和現代詩歌。由于篇幅的限制,筆者選擇了一些教科書中的詩歌進行分析。一些教科書中詩歌和歌曲的比例有所增加,包括各種體裁的詩歌。詩歌主題多樣,強調多元美學。在前人對文學審美內容研究的基礎上,筆者將結合詩歌的審美特征和本版選詩的具體內容,對教材中的詩歌美育內容進行分類。這一分類標準既符合詩歌這一藝術形式的表現特征,也尊重初中生的審美認知需求。具體分為兩類:藝術層面的審美內容和社會層面的審美屬性。其中,藝術層面的審美內容是指構成詩歌文學形式的所有藝術手段,包括語言美、意象美、意境美和結構美。社會層面的美育內容是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詩歌內容,包括自然風光之美、個人志向之美、生活情趣之美和社會理性之美。教育部編撰的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選詩包含藝術和社會兩個層面的審美內容,每首詩突出的具體美育內容各不相同。對詩歌中不同美育內容的具體解讀如下。藝術美是指通過文學語言的感性形式,體現人的生命意義,表達人的生命情感的藝術形象和創(chuàng)作活動。中國古代詩歌本身是一種藝術美的形式,是最美的語言藝術,它蘊含著更豐富的審美內涵:無限的想象、跳躍的思維、真摯的情感、詩意的語言、細膩的意境等,集中了文學作品的所有審美特征。教育部編寫的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詩歌審美內容主要包括藝術層面的語言美、意象美、意境美和結構美。就語言美而言,中國古代詩歌中的語言美內涵豐富,簡潔含蓄,具有表達和表達的準確性和微妙性。節(jié)奏和諧,對峙有序,音樂豐富,閱讀朗朗上口,鏗鏘有力。此外,詩歌的語言風格也豐富多樣,時而含蓄委婉,時而豪邁自由,時而美麗華麗,時而樸素自然,時而直白,時而曲折,能給學生帶來豐富的審美體驗。據作者整理,在部編初中語文教材選詩中,突出語言美的文章87篇,占選詩總數的88.78%。具體包括《峨眉山月歌》《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龜雖壽》。古詩的重點是強調社會層面的審美。自《詩經》以來,關注民生和世俗習俗一直是中國詩歌的主要傳統(tǒng)。詩歌不僅是高尚的文學藝術,更是群眾真實生活的寫照。它是社會的縮影,記錄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生活是詩歌靈感的源泉。教育部編寫的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詩歌包含社會層面的美育,主要包括自然風光之美、個人志向之美、生活情趣之美和社會理性之美。(二)近現代文學語言特性--以魯迅小說為例現代文學的“民族性”批判始于魯迅先生,他認為:“由于長期奴役和壓制中國的傳統(tǒng)奴性文化和封建專制,整個社會群體的心理和精神面貌被扭曲了,民族性的缺陷即“壞人”,如果不先暴露或者批評,就很難完成”人“主觀精神的覺醒和觀念的解放。“五四”時期的小說“患病社會中的許多人的不幸意味著要揭露痛苦并引起對愈合的關注”。1.詞匯多樣化魯迅在用詞上追求細膩,尤其擅長詞的轉換。具體來說,他會改變一個或兩個現有的詞形,形成新的詞,要么與原來的意思相反,要么更深刻,類似于修辭“模仿詞”。究其原因,不僅與魯迅對一些口語的吸收有關,還因為當時的白話詞匯并不豐富。魯迅對詞匯的轉換不僅限于形式,還用于詞類的轉換,類似于修辭學的“轉換”,在傳統(tǒng)語法中使用。魯迅非常熟練地使用“轉品”,把名詞變成動詞,把形容詞變成動詞,名詞變成形容詞。魯迅除了善于改變詞形和詞性外,在使用時也改變了詞義。例如,魯迅在本應使用含義較弱的詞語時,故意“以小的方式使用大詞”和“以輕的方式強調詞語”。例如,在《阿Q正傳》中,“酒店里的人都笑了,阿Q看到自己的功勛被認可時越來越激動?!惫自臼且粋€褒獎詞,用來表達偉大的成就。在這里,它用來描述阿Q與修女調情。這是一個帶有諷刺意味的貶義詞,暗示阿q是一個無賴。魯迅也特別善于發(fā)揮虛詞的獨特作用。虛詞實際上是文章中所有意義點的血液。通過虛詞的連接,文章整體形象和氣勢基本形成,文章生動。2.句型個性化魯迅經常使用長句。句子一長,語調就慢,閱讀就連續(xù),容易讓人感覺沉重。同時,長句也承載著豐富的修辭元素和附加元素,有利于魯迅傳達其復雜而深刻的情感。例如,為了紀念劉和珍,“是在18日,全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為段祺瑞上任前遇害的劉和珍和楊德群舉行追悼會的那一天?!边@一長句可以充分表達魯迅內心的悲憤,短句的安排也可以豐富語義的表達。同時,魯迅的文學作品經常使用一句話作為一個完整的段落。如果一個長句因為承載了豐富的信息而具有豐富的意義,那么一個短句可以借助于文本安排讓人們產生豐富的聯想。同時,這一時期的中國文學作品中經常使用重復修辭。借助于重復,作者可以表達許多他無法表達或不想表達的情感。在假裝乏味的過程中,人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內心的強烈和沉重。因此,使用重復可以實現特殊的表意效果。3.結構復雜化魯迅的語言結構是一個整體空間,名詞性短語作為一種基本的表意單位,在魯迅的創(chuàng)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其他語法和結構手段,如虛詞、句型、語篇安排,甚至是語篇中的意象的形成,在表達意義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容易形成控制意義表達的合力,或強化意義,或改變意義的表達傾向,或激發(fā)意義的暗示,從而為復雜語義的表達創(chuàng)造足夠的空間。在魯迅的使用下這種完整的語言結構顯得支離破碎。漢語語法簡單靈活,需要創(chuàng)造一個立體的語義感知空間,相應的語法結構手段具有特定的表意功能。魯迅的語言結構實際上是一個由其表達心理驅動的旋轉結構,對立結構相互作用。所有的語言結構都源于其內在的心理意識,這導致了魯迅文學語言的動態(tài)、開放性的表達。4.修辭廣泛化魯迅文言時期的作品遵循了傳統(tǒng)的文學觀念和修辭手法。隱喻非常具體,生動,易于理解。它增加了變化的強度,創(chuàng)造了許多具有新特點的例子,使隱喻這一古老而年輕的修辭手段跟上時代的步伐。魯迅的文章經常借用典故來增強諷刺效果。最巧妙、最典型的比喻是魯迅的“取道”。在描述中國人對外國的崇拜和奉承時,他用了一個極其夸張的比喻,“愉快地進入臥室,抽著剩下的鴉片?!辈还苁呛檬菈?,只要是外國的,中國人都會一視同仁地使用,不管是否適合自己。他的典故內容非常廣泛。典故的時間間隔和含義必須構成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藝術性。布蘭克·魯迅的典故是基于現實生活的感受,目的是用現實生活之光照亮過去,從而有效準確地把握現實。魯迅在典故方面知識淵博,技巧嫻熟。他的寫作著眼于現實,以現實生活的感受為基點,用現實生活之光照亮過去,從而有效準確地把握現實。此外,所使用的典故中充滿了強烈的感情。例如,為了解釋《華蓋集》中不滿人物的心理,魯迅引用了《笑林廣記》的典故,更便于讀者理解。(三)現代文學語言特性--以余華小說為例1.貫通中西的“苦難”主題思考余華在20世紀80年代以其前衛(wèi)作品《十八歲出門遠行》成名。在卡夫卡的影響下,他通過追求精神現實和扭曲現實,成為關注文本形式創(chuàng)新和文本游戲的先鋒。20世紀90年代后,由于文學環(huán)境的變化和余華對個人創(chuàng)作的反思,他的先鋒色彩在形式上逐漸衰落,他開始再次與“現實”握手。然而,余華從未消解過創(chuàng)作的意義和對人類生存的關注。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和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所造成的苦難感沒有改變,但余華的苦難文學語言逐漸變得溫和,側重于將苦難表達為“世界的不幸”和靈魂的精神苦難。余華開始從??思{那里學習善與惡的兼容性。在閱讀《圣經》之后,他學會了繼續(xù)以平靜的方式詢問痛苦,并在精神層面找到擺脫痛苦的方法。余華文學語言中苦難主題的確立,是余華向西方學習并融入自己的有力體現和證明。余華堅定不移地表達了苦難的主題,他的小說始終籠罩著悲劇的氛圍。先鋒時期的小說伴隨著絕望,這是余華對人類生存的深刻絕望。然而,當絕望的深淵走到盡頭時,余華在苦難和絕望的邊緣,彈出了救贖的精神維度。面對苦難,人類仍然活著,生活得很好。什么支持人們定居?人類如何在黑暗中找到生命之光?如何在荒野中找到詩意的居所?帶著這些問題,余華和他的主人公們不停地上下尋找,在不斷經歷磨難和漂泊之后,他們最終找到了傳統(tǒng)文化道家思想中精神救贖的答案,即知命的胸襟和生死的超脫。許三觀突破了兩種人際關系壓力:賣血相當于買祖先,養(yǎng)私生子。他用自己的肩膀抵擋著家人的痛苦,但從不說苦或累。相反,他以樂觀的態(tài)度感染了所有人。賣血后吃豬肝喝黃酒時的舒適姿勢;當一家人缺糧時,他們用嘴炸蔬菜,舉行精神晚餐,調動積極情緒;針對文革期間的情況,假裝為許玉蘭開批評會的滑稽場景……人們忍不住笑了。徐三觀樂觀豁達的情感,讓充滿艱辛和荊棘的道路依然充滿陽光。由此可見,余華在對世界和人性的理解中,成功地將西方的內疚文化與中國的音樂文化相結合。受西方文化的啟發(fā),他將“苦難”引入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并以傳統(tǒng)文化超越了這一主題,鑄造了融合中西文化的特色思想主題,實現了余華個人的文學審美風格。2.中西并用的語言風格就對話在其小說中的運用而言,在先鋒時期,余華像暴君一樣統(tǒng)治他的人物,壓制他們的表達空間,使他們成為空洞的敘事符號。對話在他的小說中也很罕見,罕見的對話也缺乏情感,不是人物本身的真實聲音。在寫《在細雨中呼喊》時,余華逐漸與作品中的人物建立了情感共鳴。他開始意識到“人物有自己的聲音,自己的聲音應該受到尊重,他們的聲音遠比敘述者的聲音豐富”。最后,余華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就是在余華家鄉(xiāng)寫越劇的曲調,讓國語詞在越劇唱腔中流動,洋溢著濃淡的民間氣息?!对S三觀賣血記》主要由對話組成。其中的輕句不僅具有節(jié)奏感,而且還表現出了人物性格。例如,小說第四章主要通過醫(yī)生和護士許玉蘭之間的對話來說明許玉蘭的制作過程。這段對話以短句為主。語言簡潔,讀起來很有節(jié)奏感,并且非常接近歌詞的形式。它不僅充分展現了徐玉蘭表面犀利、內心無奈的個性特征,還在對話中逐步解釋了兒子的出生過程,使節(jié)奏輕快有力。通過對人物語言的精心安排,不同的對話形式形成了不同的敘事節(jié)奏。長句和短句的交錯使文章的整體節(jié)奏豐富多樣。大量對話和對話的使用也呈現出獨特的悲劇效果。余華在學習越劇演唱的過程中,也完美征服了對話的短板。這一時期,由于政策和市場的引入,國內小說的語言美學和創(chuàng)作大多借鑒了西方小說的技巧。川端康成的詳細描寫是余華語言文學思想的主要方向。在他的影響下,余華寫下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第一宿舍》,從此進入文壇,在90年代的小說中,余華更巧妙地發(fā)揮了細節(jié)描寫,注入了獨特的溫暖。比如《在細雨中呼喊》,開場部分通過對內心的詳細描述,展現了孫廣林童年的孤獨、顫抖和凄涼。余華對西方小說技巧的借鑒體現在對敘事時間的顛覆上。20世紀西方許多文學流派發(fā)起了一場突破傳統(tǒng)現實主義的運動。最具特色的突破是打破傳統(tǒng)現實主義的線性單一時間敘事,重建敘事時間,拓展各種時間形式的敘事。余華走上開拓之路后,他采用了大量顛覆性的線性敘事方式,如西方小說來構建文本,如《世事如煙》、《此文獻給少女楊柳》就是這種敘事結構的代表作品。20世紀90年代,余華開始回歸現實?!对诩氂曛泻艉啊肥且徊坑糜洃涍壿嫎嫿ǖ男≌f。小說不斷用今天“我”的經歷和感受審視童年,導致故事的時間碎片化。但正是這種不斷穿插敘事時間和故事時間的敘事方式,使這部小說不僅僅是一部童年回憶錄。在時間被記憶重新排列的過程中,主人公孫廣林對童年的理解與過去大不相同。童年的歲月豐富了,往日童年的陰郁和顫抖感在記憶的長河中不斷淡化,余華也借此機會向我們展示了時間戰(zhàn)勝苦難的超越力量。不難發(fā)現,20世紀90年代初,全球化浪潮開始來襲,多重價值觀被反復倡導,中國文學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小說的獨立性得到加強,回歸傳統(tǒng)的趨勢顯現。在此背景下,余華在回歸民間的過程中把握了“民間”溫暖和生存的核心價值,形成了文學語言獨特的審美特征:他將死亡和苦難置于中國動蕩的歷史環(huán)境中,以中國底層人民為載體,深刻挖掘他們所擁有的中國傳統(tǒng)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中找到了一種有效的方式來彌補苦難。三、我國文學作品語言藝術的審美價值取向(一)美是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換位關系在文學系統(tǒng)的藝術傳達過程中,語言作為藝術媒介與基本材料始終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人們將文學藝術又稱之為語言藝術,語言藝術有多個自身獨具的審美特征,但歸根到底,其審美價值取向是有依據的。通過上文所述,筆者探討了不同時代文學作品語言藝術的特性和形成根源,不難發(fā)現,中國的文學語言藝術具有間接性和廣泛性,即文學作品往往使用暗示性語言來激發(fā)創(chuàng)作者的想象力,自覺地給讀者留下更多的藝術空白。當作者用語言來表達現實生活時就不會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因此,語言藝術的廣泛傳播,可以滲透到人們的內心世界,展示人物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同時,文學作品也是情感性和思想性的。任何文學作品都包含著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感受。文學的情感性與其藝術魅力正相關。另外,由于文學能深刻地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它能直接揭示人物最豐富、最隱秘的情感。同時語言藝術的思想性在深度與廣度上也十分突出,可以說,文學意識形態(tài)不是僵化教化的體現,而是包含在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象中,即美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但它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呢?筆者認為任何概念都不可能把客觀對象的全部屬性囊括殆盡。用概念表達的本質只能從一個方面、一個層次、一個目標來揭示事物的內在聯系。這是讀者思想的局限,只有尊重這種結構的局限性,才能滲透到心靈深處,進入事物的深層結構。(二)文學語言審美是情感理性的超越情感與理性在超越和回歸過程中的關系是十分復雜的,用辯證法來解釋情感與理性的超越是矛盾的,而情感向理性的回歸卻又是統(tǒng)一的。如果統(tǒng)一于科學的認知價值和生活的實用價值,都不能產生美,只有統(tǒng)一于藝術的審美價值才能產生美。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的統(tǒng)一性是有限的,相對的,而事物的矛盾性才是絕對的。真、善、美也不例外。作為價值判斷,它們屬于不同的價值范疇。對于同一現象,它們從主體的不同需要出發(fā)有不同的價值方位,當然,這三者并不是互不相干、完全脫離的異位關系。這也說明,在文學語言中,作者傳達出來的情感與理性統(tǒng)一于審美價值是一種不完全的統(tǒng)一,這種不完全性不僅由于其對象特殊,而且由于所憑借的工具特殊。語言藝術所憑借的工具是形象思維,形象思維是特殊的、具體的,它們的矛盾性是必然的。如果要求他們普遍統(tǒng)一,那么就會出現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弊端,這在文學史的發(fā)展過程中是屢見不鮮的。例如文革中八個樣板戲,李玉和是光棍,阿慶嫂是寡婦,江水英也如此,楊子榮也沒愛人,就連少劍波和白茹,也是棒打鴛鴦,劍劈連理,不能成為眷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普遍性的遞增導致了特殊性的遞減,當普遍性遞增到無窮大時,也就是形象囊括了全部科學本質,特殊性就遞減到趨近于零,那么概念化的作品就泛濫成災了。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也是如此,既沒有審美價值,也沒有科學價值,只有實用價值,而且是一種滿足生理需要的實用價值。反過來也一樣,特殊性的遞增必然導致普遍性的遞減,特殊性遞增到無窮大時,普遍性則遞減到趨近于零,結果就造成了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局面,令讀者倒胃口。(三)文學語言的美是科學價值與生活價值的關系正是因為審美價值和科學價值在認知對象、它們所依賴的工具,特別是它們遵循的邏輯上有這樣的錯位結構,科學認知價值結構和審美藝術價值結構的功能非常不同。審美情感活動的絕對科學價值和絕對實踐價值為零。因為絕對科學價值是純理性的,絕對實用價值是純生理的,它們不僅與情感活動無關,而且排斥和抑制情感活動??茖W家看到一棵白楊樹,意識到它是一棵落葉樹;建設者們看到了這棵白楊樹,認為它可以用來建房。楊樹對他們沒有審美價值。只有對科學價值和實踐價值的超越和回歸,情感活動才能產生審美價值??吹桨⑺古淼拿?,他想象它將成為華北平原上的抗日民主基地,成為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正版授權】 ISO 22932-7:2025 EN Mining - Vocabulary - Part 7: Ventilation
- 教育機器人技術中的倫理與隱私保護探討
- 育嬰員中級考試
- 譜方法在多視圖協同過濾中的應用-洞察闡釋
- 城市噪音文化研究-洞察及研究
- 聰明交通系統(tǒng)與能源消耗管理-洞察闡釋
- 教育心理學與教師教學決策的相互影響分析
- 互聯網金融信息安全挑戰(zhàn)-洞察闡釋
- 2025年合肥野生動物園招聘筆試備考題庫(帶答案詳解)
- 2025至2030中國眼科手術器械(OVD)行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投資前景評估規(guī)劃報告
- 安徽青碩建設有限公司招聘筆試真題2024
- 中藥學電子版教材
- 第五版-FMEA-新版FMEA【第五版】
- 火龍罐綜合灸技術課件
- 退役軍人事務系統(tǒng)公考綜合基礎知識考試能力測試(含答案)
- LS/T 3244-2015全麥粉
- GB/T 6414-2017鑄件尺寸公差、幾何公差與機械加工余量
- GB/T 20957.4-2007精密加工中心檢驗條件第4部分:線性和回轉軸線的定位精度和重復定位精度檢驗
- 電纜橋架施工圖集
- 信念的力量課件
- 接力初三贏在暑假-八年級下學期期末家長會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