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巖石與土壤》測試卷【含答案】_第1頁
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巖石與土壤》測試卷【含答案】_第2頁
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巖石與土壤》測試卷【含答案】_第3頁
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巖石與土壤》測試卷【含答案】_第4頁
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巖石與土壤》測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巖石與土壤》測試卷及答案一.選擇題(共5題,共10分)1.喜馬拉雅山上發(fā)現(xiàn)菊石化石,告訴我們那里在億萬年前曾經(jīng)是(

)。A.高山B.海洋C.陸地2.每一方巖石都留有大自然的痕跡,下列那一項不是巖石留下的信息(

)。A.巖石中有動植物的痕跡表明過去有哪些生物存在過B.巖石的光滑程度表明它被水流沖刷的時間長短C.巖石的化學成分可以告訴我們它們的形成年代3.動植物殘體在土壤中腐爛后,形成了(

)。A.鹽分B.黏土C.腐殖質(zhì)4.下列關于土壤的說法,正確的是(

)。A.黏質(zhì)土是最適合植物生長的B.土壤是覆蓋在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物質(zhì)C.土壤中沒有空氣5.下列全部是巖石或礦物的一組是(

)。A.浮石、翡翠B.石灰、混凝土C.花崗巖、地磚二.填空題(共5題,共16分)1.我國有許多風景名山,他們的主體都是由(

)構成的。2.根據(jù)土壤中含沙和黏土的多少,可以將土壤分為沙質(zhì)土、(

)和(

)三種。3.要想知道礦物的硬度,我們可以采用(

)、(

)等去刻劃礦物,判斷其硬度。4.我們用的鉛筆芯是用(

)做的。5.有一塊巖石,用肉眼觀察發(fā)現(xiàn),巖石不透明,有花斑狀花紋,由黑、白、肉紅等顏色的顆粒組成;用手摸感覺粗糙且顆粒較粗;聞上去沒有氣味;用小鐵棍輕輕敲打會發(fā)出低沉的聲音;用指甲、銅鑰匙;鐵釘都不能劃出痕跡;用放大鏡沒有看到巖石里有空隙。請推測這塊巖石的軟硬程度屬于(

),它應該是(

)(填“花崗巖”或“石灰?guī)r”)。三.判斷題(共5題,共10分)1.用小刀刻畫巖石,發(fā)現(xiàn)大理石很硬,砂巖比較軟。(

)2.不同的巖石,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

)3.計算機芯片的制造材料來自石英和其他礦物。(

)4.花崗巖是由多種礦物組成的。(

)5.泥土反光較強。(

)四.連線題(共2題,共10分)1.請將以下觀察方法與對象連線。2.巖石與土壤:石膏

做鉛筆芯石墨

點豆腐金剛石

做首飾金、銀

劃玻璃鋁礦

制作易拉罐五.簡答題(共5題,共25分)1.土壤會“搬家”嗎?如果會,我們應如何防止它“搬家”?2.我國的土壤資源破壞比較嚴重,作為小學生,我們能為保護土壤做哪些事,請你寫下來。3.巖石變化的原因有哪些?4.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來保護土壤?(寫3點)5.科學與生活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外出旅游的機會采集了一些巖石,打算制成標本保存下來,怎樣制作?請你幫幫他們吧!六.綜合題(共2題,共20分)1.礦物研究。李麗在野外撿到一塊不知明礦物,拿到科學課上與同學研究。(1)我們可以從礦物表面的顏色、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研究。(2)用指甲刻畫,發(fā)現(xiàn)可以刻畫出痕跡,說明它的硬度是_____。(3)這塊礦物外部是淺黃色的,有同學開玩笑說是不是金礦呢?為了進一步研究,李麗把礦物放在白色無釉瓷板上摩擦,這是為了觀察它的______。無釉瓷板上留下的痕跡呈黃白色。2.我們一起來探究土壤的組成吧。(1)將采集來的土壤倒在一張白紙上,先用肉眼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土壤中有小草和小蟲,還有許多捻不碎的小石子和(

)。(2)用手摸土壤,土壤是濕的,證明土壤中含有(

)。(3)把水倒入裝有土壤的燒杯中,用玻璃棒攪拌會產(chǎn)生(

),證明土壤中含有空氣。(4)靜止段時間后土壤會分層,最下面的一層是小石子,其次是沙,接著是顆粒最小的(

)。(5)由此我們得出:土壤是由小石子、沙、黏土、(

)、空氣和水組成。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B2.B3.C4.B5.A二.填空題1.巖石2.壤土;黏質(zhì)土3.指甲;銅鑰匙(小刀)4.石墨5.硬;花崗巖三.判斷題1.×2.√3.√4.√5.×四.連線題1.2.五.簡答題1.會,要多種綠色植物,防止水土流失。2.盡量少使用塑料袋,減少白色污染;成立環(huán)保宣傳小組;多植樹造林;做“護綠小隊”隊員………3.冷和熱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動物的活動。4.植樹造林、環(huán)保宣傳、不亂扔塑料垃圾和電池等。5.答:(1)制作標本盒,用硬卡紙把內(nèi)部分隔成5厘米×5厘米左右的方格。(2)將巖石砸成與標本盒大小相近的小塊,洗凈、晾干。(3)裁些小紙條,寫上巖石的名字,作為標簽貼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