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遼寧省高三下學期高考扣題卷(二)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1頁
2024遼寧省高三下學期高考扣題卷(二)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2頁
2024遼寧省高三下學期高考扣題卷(二)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3頁
2024遼寧省高三下學期高考扣題卷(二)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4頁
2024遼寧省高三下學期高考扣題卷(二)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遼寧高考扣題卷(二)歷史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作答時,務必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及草稿紙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有學者認為,琮是天地貫通的象征,也是貫通天地的一項手段或法器。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fā)達,出土與傳世的數(shù)量很多。下圖是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獸面紋琮,該琮圓方相套的形狀是中國古代“天圓地方”觀念的體現(xiàn)。良渚文化玉琮的出現(xiàn)可以用來說明()A.社會分工的出現(xiàn)C.精神生活的豐富B.原始手工業(yè)的發(fā)達D.祭祀禮儀活動頻繁2)A.批評秦始皇刑罰的殘暴C.揭露二者本質的相同B.肯定漢武帝利祿的高明D.強調思想統(tǒng)一的重要3.北魏孝文帝于490年開始親政,491年,確定北魏在五行中之位次,將東晉南朝宋齊、十六國定為僭偽,北魏承西晉之金德為水德。北魏的這一行為()A.有助于維護北方的統(tǒng)一C.為改革奠定了基礎B.意在表明北魏的中華正統(tǒng)地位D.確立了陰陽家思想的主導地位4.1987年,廣東省陽江海域發(fā)現(xiàn)宋代商船“南海一號,在已出水的文物中,有一些產品與國內發(fā)現(xiàn)的同期產品有著很大差異。如“喇叭口”大瓷碗與阿拉伯人常用的“手抓飯”飯碗很類似。還有一些陶瓷首飾盒等物品,式樣、造型及風格都與國內同類物品風格迥異。這表明宋代()A.燒制瓷器技術有重大改進C.瓷器成為日常生活必需品B.海外貿易非常繁榮D.宋代注重海外市場5,這一言論反映了康熙()A.對秦朝修筑長城的不屑B.對清朝邊疆治理的自信C.對滿蒙關系的肯定6.1895年,被圍在威海衛(wèi)港中的北洋艦隊艦只向日軍投降時,1000噸級的魚雷巡洋艦“廣丙”號竟然提出,本艦屬于廣東水師,只是去年秋天海軍會操時來到威海,此時應予放行南返。這反映出晚清(D.對歷史經驗的總結)A.軍隊編制戰(zhàn)術上尚停留在古代C.沒有樹立近代的民族國家觀念B.中央與地方矛盾尖銳D.政府行政效率的低下7.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前曾把他領導的斗爭稱為國民革命,但含義不清,目標也不甚明確。1923年,蔡和森對“國民革命”作了進一步闡述,指出:殖民地國民革命運動的特性就是:一面打倒國內的封建勢力,一面反抗外國帝國主義;在這種立場上,殖民地的無產階級所以可與革命的資產階級結成聯(lián)合戰(zhàn)線。據此可知()A.國民革命被賦予明確的含義C.中共主導了國民革命進程B.國民革命是辛亥革命的延續(xù)D.國民革命是歷史大勢所趨8.1941年出版的《抗戰(zhàn)漫畫歌謠集》中寫道“日本鬼子太兇狠,一口想把中國吞。誰知不慎把腳失,連人帶馬滾泥坑,愈陷愈深沉。眼見泥淹頸,可憐白白喪了身。,這首歌謠旨在()A.揭示日軍好戰(zhàn)必亡結果C.體現(xiàn)日本侵華不得人心B.消除民眾的悲觀戰(zhàn)敗論D.動員民眾參軍保家衛(wèi)國9.下圖為第一個五年計劃所規(guī)定的工農業(yè)生產基本指標(以1952年為100)A.注重工農業(yè)的協(xié)調發(fā)展C.以發(fā)展工業(yè)為主要目標B.初步地建立了工業(yè)體系D.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10.1992年2月,鄧小平在視察上海貝嶺微電子制造有限公司時,指著一臺正在工作的機器意味深長地說:“這臺設備原來姓‘資,因為是資本主義國家生產的,現(xiàn)在它姓‘社志的這一講話()A.進一步解放了當時人們的思想C.肯定了特區(qū)對經濟的引領作用B.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D.推動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開展11.公元前522年,大流士為波斯王,稱大流士一世。大流士一世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他讓人用埃蘭文、波斯文和阿卡德語巴比倫方言三種文字把其戰(zhàn)績刻在懸崖上,史稱“貝希斯敦銘文。貝希斯敦銘文意在()A.統(tǒng)一波斯帝國的文字C.尊重各地的民族文化B.頌揚大流士的豐功偉績D.展示當時字體流行狀況12,目前,關于“中世紀”終止時間的界定,學界盛行四種觀點。第一,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第二,公元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第三,15世紀初,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第四,15世紀末16世紀初,歐洲大航海時代。就社會轉型而言,中世紀終止時間應為()A.東羅馬帝國的滅亡C.英國資產階級革命B.意大利文藝復興D.歐洲大航海時代13.1860-1900年,日本煤炭產量從39萬噸上升到了500萬噸。同期,類似的增長速度發(fā)生在比利時和西班牙煤礦中。英國南威爾士同期煤炭的年產量從1140萬噸飆升至3510萬噸。到19世紀末,德國每年開采1億噸煤炭。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建立C.形成了能源需求的世界市場14.對下圖信息解讀正確的是()B.工場手工業(yè)進入鼎盛時期D.蒸汽動力仍占據主要地位)1914年殖民帝國控制的陸地面積比例A.帝國主義將世界瓜分殆盡C.英俄因擴張問題矛盾突出B.獨立的國家均為歐洲國家D.占比與國家經濟實力相當15.在20世紀60年代,韓國政府和大公司聯(lián)手行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經濟增長,新加坡、中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qū)也在經濟上取得了飛速的發(fā)展。這主要是因為該地區(qū)()A.美國對該地區(qū)經濟的扶植C.擺脫了殖民者的舊有統(tǒng)治B.抓住了產業(yè)結構調整機遇D.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16.2001解氛圍下,尊重文化多樣性、寬容、對話及合作是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最佳保障之一,希望在承認文化多樣性、認識到人類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和發(fā)展文化間交流的基礎上開展更廣泛的團結互助。該宣言()A.增強了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傳播能力C.有利于各國在文化方面的協(xié)調合作B.促進了人類文明文化的繁榮與進步D.倡導“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存局面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均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作答。1715分)材料一北魏前期軍中號令都使用鮮卑語,漢族官員或習鮮卑語,或置譯令史。但彼時文書則多用漢文政權,鮮漢官員言語溝通、文書用語與口頭用語的差異等問題愈加凸顯,不僅行政效率受到較大制約,也易導致鮮漢官員分化對壘。孝文帝遷洛后,下令“斷諸北語,一從正音,以漢語作為通行語言,原以漢字表音、多有綴語的鮮卑姓也由此改為漢姓,這一措施由上層逐步下及庶民。孝文帝遷洛后鮮卑貴族交游雅集、吟詠談玄的風氣,正是以漢語的使用與普及為基礎。——摘編自徐成《北朝制度革新為隋唐大一統(tǒng)創(chuàng)造條件》材料二11世紀,蘇格蘭王室就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至14世紀,具有北方口音的英語已經在蘇格蘭南部和東部幾乎替代了蘇格蘭人的傳統(tǒng)語言蓋爾語。亨利八世于1536年頒行的將英格蘭與威爾士合并的《統(tǒng)一法案》特別強調,王國各級司法官員須保證在各級各類法庭中使用英語。到了17世紀初,作為英格蘭與蘇格蘭共同的君主,英王詹姆斯一世(蘇格蘭稱詹姆斯六世)采取的政策也是用英語把兩個王國聯(lián)合起來,其構建不列顛宗教共同體的歷程。這使得在其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皆以新教徒這一共同身份與法國等歐陸國家加以區(qū)分?!幾詮垷槨队⒄Z與近代不列顛國家的身份認同》(16分)(29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洋務運動奠立了中國近代范式教育的基礎。中國人開始設辦的新式學堂首現(xiàn)于1862年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北京同文館,初設時抱負宏偉,試圖“掌通五大洲之學,以佐朝廷一聲教,實際上是“招集士子學習推算及泰西文字語言,而雇西人教習秀子弟肄習其中,傅蘭雅、丁韙良之徒所譯書益眾,若律令、公法、史記、地輿、算術、器藝之學,大略有之,中國因以知其學問、政事。再是軍校,1866年左宗棠在馬尾建立中國第一所海軍學堂——求是堂藝局;1885年李鴻章在天津創(chuàng)辦第一所陸軍學堂——天津武備學堂,開創(chuàng)中國近代軍事教育的先河。還有附屬于企業(yè)的專業(yè)學堂。到甲午戰(zhàn)前,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外語、軍事、實業(yè)等類學堂不下30所。西方的學制(小學、19世紀70年代,洋務派開始自行派遣留學生,約略有如下批次:留美幼童,從1872年到1875年先后共派出四批120人;陸軍,1876年有7人赴德學習;海軍,1877到1885年有77人到法國和英國學習。人數(shù)不多,專業(yè)不少,首開先河,適足效仿?!?022年第4期(14分)(29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1861年3月23日)(14分)(2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拉開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大幕。在江有生的筆下,波瀾壯闊的具有史詩意義的行動,濃縮成一個極具代表性且真實、親切的場景。期盼美好生活的老奶奶手中的尺子,和測繪隊員手中的尺子在這里相遇了。這是一次真實的相遇,也是一次精心設計并不留設計痕跡的不期而遇。漫畫《兩把尺》在向讀者傳遞精神、傳遞力量的同時,確立了作品本身的史詩級地位?!幾孕こ猩吨戮粗羧恕方庾x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中國現(xiàn)代史的相關史實,加以論述。(要求:寫出觀點,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2024年遼寧高考扣題卷(二)歷史試卷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345678910ADCBDBCABC11B12C13D14A15B16D1.D【解析】玉琮主要是祭祀用品,在良渚文化中發(fā)現(xiàn)數(shù)量之多,說明祭祀頻繁,故選D項。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始使用原始陶器就已經出現(xiàn)了社會分工,排除A項。玉琮主要是用來祭祀,也可以反應手工業(yè)發(fā)展情況,排除B項。這一時期的精神生活主要是祭祀,談不上豐富,排除C項。2.C【解析】顧頡剛的這一言論是想說明秦皇和漢武都是想通過思想的統(tǒng)一來維護其政治上的統(tǒng)一這一本質,故選C項。A和B都只是說了材料的一個方面,沒有全面分析材料,排除。D項是秦皇和漢武的共同目的,而不是顧頡剛的意圖,排除。3.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北魏采用了中原文化中的“陰陽相生相克”的理論,像中原政權一樣區(qū)分僭偽和正統(tǒng),將自身政權與西晉的關系建立起來,這是突出北魏正統(tǒng)地位的行為,故選B項。北魏在439年就已經統(tǒng)一了北方,排除A項。題干的行為本身是改革的一部分,排除C項。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一直是主導地位,排除D項。4.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喇叭口"大瓷碗、陶瓷首飾盒等物品等都與國內市場產品不一致,是專門面向海外生成的,故選D項。材料沒有涉及宋代制瓷技術,排除A項。從材料中無法得到宋代商船的商品數(shù)量,非常繁榮一說不成立,排除B項。瓷器在唐代就已經成為生活必需品,排除C項。5.B【解析】康熙認為,清朝處理北方民族關系的方式優(yōu)于歷史上的其他朝代,是對其邊疆治理的自信,故選B項??滴醯难哉撌菍η匦揲L城的否定,但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項。材料涉及到滿蒙關系,但這不是康熙要強調的終點,排除C項??滴醪皇窃诳偨Y歷史經驗,而是反思歷史,排除D項。6.C【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廣東水師沒有意識到這是兩國的戰(zhàn)爭,這反映了當時國家民族意識的缺失,故選C項。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北洋水師和廣東水師隸屬不同,這雖然是編制沒有近代化,但這是現(xiàn)象,不能對應設問的“反映,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涉及行政效率問題,排除D項。7.A【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國民革命并非首次提出,而是賦予了新的含義,故選A項。國民革命不是辛亥革命的延續(xù),而是辛亥革命的發(fā)展,排除B項。國民革命是國共雙方共同領導而非中共主導,排除C項。國民革命是歷史大勢所趨,但材料沒有體現(xiàn),排除D項。8.B【解析】根據材料時間1941年可知,此時處于抗戰(zhàn)的相持階段,戰(zhàn)爭處于膠著狀態(tài),民眾悲觀,這樣一首歌謠有助于振奮民心,故選B項??箲?zhàn)還在繼續(xù),且處于膠著狀態(tài),無法在1941年就預判戰(zhàn)爭走向,排除A項。9.C【解析】根據圖片信息可知工業(yè)的增長比農業(yè)高,總體增長的比例也比農業(yè)高,故選C項。根據圖片所給信息可知,工業(yè)增長遠遠高于農業(yè)及副業(yè),因此不是協(xié)調發(fā)展,排除A項。該圖是一五計劃對工業(yè)和農業(yè)發(fā)展的預期,B項只涉及工業(yè),排除。公有制的建立是三大改造的結果而不是一五計劃的結果,排除D項。10.A【解析】1992年,鄧小平南巡并發(fā)表了一系列講話,為處在改革中的中國指明方向,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故選A項。市場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在黨的十四大確立的,排除B項。特區(qū)在經濟改革中確實有引領作用,但這不是該題的主旨,排除C項。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是在1984年,排除D項。11.B【解析】銘文出現(xiàn)于大流士建立波斯帝國之后,且是將其征服地區(qū)的文字都呈現(xiàn)出來,可見大流士是為了頌揚其功績,故選B項。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銘文由三種文字構成,顯然不是為了統(tǒng)一文字,排除A項。銘文出現(xiàn)三種文字,并非是為了尊重當?shù)匚幕菫榱苏蔑@波斯對這些地方的征服,排除C項。這三種字體是當時不同地區(qū)的字體,但這不是銘文的“意在,排除D項。12.C【解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tǒng)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實現(xiàn)了社會轉型,故選C項。東羅馬帝國亡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社會性質仍為封建社會,排除A項。文藝復興只是反對宗教神學的束縛,并沒有改變社會的性質,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大多數(shù)國家仍處在封建社會狀態(tài),排除D項。13.D【解析】根據題干時間可知,此時處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日本、德國是兩次工業(yè)革命交叉進行,比利時、英國等雖然開始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但蒸汽動力仍然在普遍使用,故選D項。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于新航路開辟后的手工工場中,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英國從18世紀后期開始了工業(yè)革命,并在19世紀中期完成,工場手工業(yè)已被取代,排除B項;題干并未說明各國開采的煤炭是出口他國,排除C項。14.A【解析】根據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亞非拉地區(qū)除個別國家外,都被帝國主義瓜分完畢,故選A項。獨立國家既有歐洲國家,也有美洲等地區(qū)的國家,排除B項。1914年英俄已經締結為協(xié)約國,排除C項。此時國家經濟實力美德最強,但占比并非最多,排除D項。15.B【解析】20世紀60年代,這些國家和地區(qū)抓住了西方國家調整產業(yè)結構的機會,利用本國和地區(qū)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經濟獲得飛速發(fā)展,故選B項。美國在亞洲主要扶植的是日本,排除A項。當時中國香港仍在英國控制之下,排除C項。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是經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不能解釋為什么只有這些國家和地區(qū)得到發(fā)展,排除D項。16.D助,因此符合D件,A和B項是結果性的描述,不符合實際。C是其意義的一部分,不全面。17(1)共同語言在實際使用中占據優(yōu)勢;國家行政命令的頒布;(2)有利于維護國家(政權)的統(tǒng)一;有利于形成政治身份認同;有利于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解析】(114世紀,具有北方口音的英語已經在蘇格蘭南部和東部幾乎替代了蘇格蘭人,“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和材料二“亨利八世于1536年頒行的將英格蘭與威爾士合并的《統(tǒng)一法案》(2)根據所學知識克制有利于維護統(tǒng)一;根據材料二“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皆以新教徒這一共同身份與法國等歐陸國家加以區(qū)分”可得出有利于行成政治認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有利于經濟文化交流。(3)18(1(2)有利于培養(yǎng)近代人才;開拓了國人的視野;推動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解析】(1)根據材料中“中國人開始設辦的新式學堂首現(xiàn)于1862年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北京同文館,初設時抱負宏偉,試圖“掌通五大洲之學,以佐朝廷一聲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學習西方技術的要求;根據材料“1866年左宗棠在馬尾建立中國第一所海軍學堂——求是堂藝局;1885年李鴻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