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陜西省工程建設標準建筑消能減震技術規(guī)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eismicenergydissipationofbulildingsDB61/T5067-2023主編部門:陜西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批準部門:陜西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陜西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實施日期:2023年12月10日陜西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陜西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文件陜建標發(fā)2023)1009號陜西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陜西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7項陜西省工程建設標準的通告陜西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陜西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批準發(fā)布《建筑消能減震技術規(guī)程》《裝配式循環(huán)鋼支護井技術規(guī)程》《體育場館物業(yè)服務標準》《住宅物業(yè)服務標準》《裝飾混凝土應用技術規(guī)程》《體育建筑工藝設計標準》《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沿線土遺址振動控制與監(jiān)測標準》等7項標準為陜西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2023年11月9日發(fā)布,2023年12月10日實施?,F(xiàn)予以公布 (見附件)。特此通告。附件:批準發(fā)布的7項陜西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目錄陜西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陜西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2023年11月9日附件:批準發(fā)布的7項陜西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目錄序號標準名稱主編單位標準編號條文解釋單位備注建筑消能減震技術規(guī)程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堡瑞思減震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DB61/T5067-2023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2裝配式循環(huán)鋼支護井技術規(guī)程西安市政道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西安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DB61/T5074-2023西安市政道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3體育場館物業(yè)服務標準陜西省物業(yè)管理協(xié)會、西安創(chuàng)業(yè)物業(yè)服務標準DB61/T5075-2023陜西省物業(yè)管理協(xié)會4住宅物業(yè)服務標準陜西省物業(yè)管理協(xié)會、西安紫薇物業(yè)管理有限公司DB61/T5076-2023陜西省物業(yè)管理協(xié)會5裝飾混凝土應用技術規(guī)程陜西建工灃西建設有限公司、陜西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DB61/T5077-2023陜西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體育建筑工藝設計標準陜西省體育場館協(xié)會、陜西和眾體育建筑研究院DB61/T5078-2023陜西省體育場館協(xié)會7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沿線土遺址振動控制與監(jiān)測標準西安建筑科技大學DB61/T5079-2023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前言根據(jù)陜西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關于下達2020年度工程建設標準制修訂計劃的通知》(陜建標發(fā)[2020]4號)要求,編制組經(jīng)廣泛調(diào)查研究,總結工程實踐經(jīng)驗,參考有關國家和行業(yè)標準,結合陜西省工程建設實際,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訂本規(guī)程。本規(guī)程共分9章,主要內(nèi)容包括:總則,術語和符號,基本規(guī)定,結構抗震性能設計,地震作用與抗震驗算,消能部件設計與構造,消能器的技術性能,消能器的檢測,消能部件的施工、驗收和維護,附錄A附錄C。本規(guī)程由陜西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負責歸口管理,陜西省建設標準設計站負責日常管理,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具體內(nèi)容的解釋。在執(zhí)行過程中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反饋給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西安市文景路98號,郵政編碼:710018,電話郵箱:xinlil129@)。本規(guī)程主編單位: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堡瑞思減震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本規(guī)程參編單位:華南理工大學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建震安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東南大學陜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陜西永安減震科技有限公司衡水震泰隔震器材有限公司上海熠工程減震科技有限公司江蘇力匯振控科技有限公司濟南三越測試儀器有限公司上海天華建筑設計有限公司陜西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中鐵一局集團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陜西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 2Termsandsymbols 2.1Terms 22.2symbols 43BasicRequirements 4performance-basedseismicDesignofstrulctures 4.1GeneralRequirements 4.2seismicperformanceobjectives 4.3seismicperformanceLevelandDesignMethod 5EarthquakeActionandseismiccalculation 5.1GeneralRequirements 5.2EarthquakeInfluencecoefficientcurveandGroundMotionInput 5.3calculationofEarthquakeAction 5.4seismiccalculationofsectionandDeformation 5.5RequirementsforEnergyDissipationpartsandcalculationofAdditionalDampingRatio 5.6DesignofEnergyDissipationstrulctulres 326DesignandDetailsofEnergyDissipationparts 6.1GeneralRequirements 6.2Embeddedparts 366.3calculationofBrace,pierandshearwall 366.4calculationofGussetplate 366.5connectingDetailsBetweenEnergyDissipationDeviceandMainstructures 406.6structuralRequirementsforBucklingrestraiedBrace 406.7structuralRequirementsofMetalEnergyDissipationDevice 416.8structuralRequirementsofviscousEnergyDissipationDe-vice 427TechnicalperformanceoftheEnergyDissipationDevice 447.1GeneralRequirements 447.2MetalEnergyDissipationDevice 457.3BucklingrestrainedBrace 457.4FrictionEnergyDissipationDevice 7.5viscousEnergyDissipationDevice 477.6viscoelasticEnergyDissipationDevice 8TestofEnergyDissipationDevice 508.1GeneralRequirements 508.2TestRulesandJudgments 509construction,QualityAcceptanceandMaintenanceofEnergyDis-sipationparts 539.1GeneralRequirements 539.2InstallationsequenceofEnergyDissipationparts 549.3constructionofEnergyDissipationparts 9.4QualityAcceptanceofEnergyDissipationparts 569.5MaintenanceofEnergyDissipationparts 64AppendixACalculationFormulaofcomplexModeshapeInfluencecoefficient AppendixBMaterialApproachAcceptanceRecord AppendixCQualityAcceptanceRecordofInspectionLotforEnergyDissipatorInstallation 70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 ListofQulotedstrandards 72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0.1為貫徹執(zhí)行國家有關建筑工程防震減災的法律法規(guī),實行以預防為主的防震減災方針,使建筑物采用消能減震技術后,提升地震安全性,減輕地震破壞,避免人員傷亡和次生災害,減小地震災害產(chǎn)生的社會影響和經(jīng)濟損失,制定本規(guī)程。1.0.2本規(guī)程適用于陜西省新建消能減震建筑的設計、施工、驗收和維護。1.0.3消能減震建筑的設計、施工、驗收和維護,除應符合本規(guī)程外,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2術語和符號2.1術語2.1.1消能器energydissipationdevice消能器是通過內(nèi)部材料或構件的摩擦、彈塑性滯回變形或黏(彈)性滯回變形來耗散或吸收能量的裝置。包括位移相關型消能器、速度相關型消能器和位移-速度相關型消能器。2.1.2消能減震結構energydissipationstrulcture設置消能器的結構。消能減震結構包括主體結構、消能部件。2.1.3消能子結構energydissipationsubstructure與消能部件直接相連以及直接傳遞消能部件作用的主體結構部分。2.1.4消能部件energydissipationpart消能器和消能器與主體結構連接部件的總稱。消能器與主體結構的連接形式包括支撐型、墻型、柱型、連梁型、門架型和腋撐型等。2.1.5位移相關型消能器displacementdependentenergydissipa-tiondevice耗能能力與消能器兩端的相對位移相關的消能器,如金屬消能器、摩擦消能器和屈曲約束支撐等。2.1.6速度相關型消能器velocitydependentenergydissipationdevice耗能能力與消能器兩端的相對速度有關的消能器,如黏滯消2能器、電渦流消能器等。2.1.7位移-速度相關型消能器displacement-velocitydepend-entenergydissipationdevice耗能能力與消能器兩端的相對位移和相對速度有關的消能器,如黏彈性消能器等。2.1.8金屬消能器metalenergydissipationdevice由各種不同金屬材料元件或構件制成,利用金屬元件或構件屈服時產(chǎn)生的彈塑性滯回變形耗散能量的消能器。2.1.9摩擦消能器frictionenergydissipationdevice由鋼元件或構件、摩擦片和預壓螺栓等組成,利用兩個或兩個以上元件或構件間產(chǎn)生相對位移時產(chǎn)生摩擦做功而耗散能量的消能器。2.1.10屈曲約束支撐bucklingrestrainedbrace由核心單元、外約束單元等組成,利用核心單元產(chǎn)生彈塑性滯回變形耗散能量的消能器。2.1.11黏滯消能器viscousenergydissipationdevice由缸體、活塞、黏滯材料等部分組成,利用黏滯材料運動時產(chǎn)生黏滯阻尼耗散能量的消能器。2.1.12黏彈性消能器viscoelasticenergydissipationdevice由黏彈性材料和約束鋼板或圓(方形或矩形)鋼筒等組成,利用黏彈性材料間產(chǎn)生的剪切或拉壓滯回變形來耗散能量的消能器。2.1.13附加阻尼比additionaldampingratio消能減震結構往復運動時消能器附加給主體結構的有效阻尼比。2.1.14附加剛度additionalstiffness消能減震結構往復運動時消能部件附加給主體結構的剛度。32.1.15消能器設計位移designdisplacementofenergydissipationdevice消能減震結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消能器兩端的任意兩個參考點發(fā)生的最大相對位移值,對于需要進行極罕遇地震驗算的結構,應取極罕遇地震作用計算結果。2.1.16消能器設計速度designvelocityofenergydissipationde-vice消能減震結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消能器兩端的任意兩個參考點發(fā)生的最大相對速度值,對于需要進行極罕遇地震驗算的結構,應取極罕遇地震作用計算結果。2.1.17消能器極限位移ulltimatedisplacementofenergydissipa-tiondevice消能器能達到的最大變形量,消能器的變形超過該值后認為消能器失去消能功能。2.1.18消能器極限速度ulltimatevelocityofenergydissipationde-vice消能器能達到的最大速度值,消能器的速度超過該值后認為消能器失去消能功能。2.2符號2.2.1作用和作用效應Fjij振型i質(zhì)點的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FEvK結構總豎向地震作用標準值;Fvi質(zhì)點i的豎向地震作用標準值;Gj第j層的重力荷載代表值;R構件承載力設計值;4S作用組合的效應設計值;SEK地震組合的效應標準值;SGK永久荷載標準值的效應;SQk樓面活荷載標準值的效應;SWK風荷載標準值的效應;SEhk、SEvK水平、豎向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效應;SGE重力荷載代表值的效應。2.2.2結構參數(shù)T減震結構自振周期;[o.][op彈性、彈塑性層間位移角限值;Δue標準值產(chǎn)生的樓層內(nèi)最大的彈性層間位移;Δup標準值產(chǎn)生的樓層內(nèi)最大的彈塑性層間位移;。消能減震主體結構的固有模態(tài)阻尼比;W。地震總輸入能;WS消能減震結構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總應變能;d消能減震結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消能減震結構總阻尼比。2.2.3計算系數(shù)a地震影響系數(shù);amas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avms豎向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YEh水平地震作用分項系數(shù);tj計入扭轉的j振型的參與系數(shù);VRE構件承載力抗震調(diào)整系數(shù);G恒荷載分項系數(shù);VQ活荷載分項系數(shù);YW風荷載的分項系數(shù);5yi.考慮結構設計工作年限荷載調(diào)整系數(shù);Y結構重要性系數(shù);pjkj振型與k振型的耦聯(lián)系數(shù);入水平地震剪力系數(shù);YQ活荷載組合值系數(shù);YW風荷載組合值系數(shù)。2.2.4消能器參數(shù)ΔPY消能部件在水平方向的屈服位移或起滑位移;ΔSy設置消能部件的主體結構層間屈服位移;dna沿消能方向消能器的最大可能的位移;Δj第j個消能器兩端沿消能方向的相對位移;[y]黏彈性材料允許的最大剪切應變;Fjnas第j個消能器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最大阻尼力;wcj第j個消能部件在結構預期層間位移下循環(huán)一周消耗的能量;WC消能器總耗能。3基本規(guī)定3.0.1消能減震建筑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確定抗震設防類別。3.0.2消能減震結構應進行抗震性能化設計,根據(jù)其抗震設防類別、設防烈度、場地條件、結構類型和不規(guī)則性、建筑使用功能和附屬設施功能的要求、投資大小、震后損失和修復難易程度等,選擇合適的性能目標。3.0.3消能減震建筑的結構構件、非結構構件和附屬設備的使用功能有專門要求時,除滿足基本抗震設防目標外,尚應滿足結構構件、非結構構件和附屬設備的專項設防要求。3.0.4發(fā)生本區(qū)域設防地震時能夠滿足正常使用要求的建筑,根據(jù)建筑功能需要可劃分為I類建筑和I類建筑,見表3.0.4。表3.0.4設防地震時滿足正常使用要求的建筑分類建筑類型建筑物I類應急指揮中心建筑;醫(yī)院主要建筑;應急避難場所建筑;廣播電視建筑等I類學校建筑;幼兒園建筑;醫(yī)院附屬用房;養(yǎng)老機構建筑;兒童福利機構建筑等注:1設防地震時能夠滿足正常使用要求的建筑一般為現(xiàn)行《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中不低于重點設防類的建筑。2醫(yī)院主要建筑為二、三級醫(yī)院具有門診、醫(yī)技、手術功能的用房,具有外科手術室或急診科的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的醫(yī)療用房;醫(yī)院附屬用房指維持醫(yī)院主要建筑正常使用要求的直接保障類用房,如獨立建造的病房樓、藥品庫房、血庫、動力保障中心等。對于同一棟醫(yī)院建筑,其低樓層為門診、醫(yī)技、手術用房,中高樓層為病房時,則低樓層應滿足I類建筑的抗震設計要求,中高樓層應滿足I類建筑的抗震7設計要求。3學校建筑包括教學樓、圖書館、食堂、宿舍及體育館等人員密集建筑。4對于包含多個使用功能的建筑,可根據(jù)功能區(qū)段劃分類別,下部區(qū)段的類別不應低于上部區(qū)段。3.0.5減震結構設計應充分考慮結構體系與消能器的有機組合并協(xié)同工作,分析、設計模型應同時包含主體結構與消能部件,應能有效地發(fā)揮結構體系承載和消能器的耗能作用。3.0.6當在垂直相交的兩個平面內(nèi)布置消能器,且分別按不同水平方向進行結構地震作用分析時,應考慮相交處的柱在雙向地震作用下的受力。3.0.7消能器的選擇應考慮結構類型、使用環(huán)境、結構控制參數(shù)等因素,根據(jù)結構在地震作用時預期的結構位移或內(nèi)力控制要求,選擇不同類型的消能器。3.0.8消能器的性能應滿足本規(guī)程和國家、行業(yè)相關標準的要求。3.0.9建筑減震工程的施工,應制定專項施工方案,在消能器生產(chǎn)單位技術人員指導下嚴格按圖施工,并按標準要求完成各環(huán)節(jié)的檢驗和驗收。3.0.10當消能減震結構遭遇多遇地震及更高烈度的地震后,應對消能器進行檢查和維護,必要時應進行更換。3.0.11建筑及結構設計應為消能部件和減震器的巡檢、維修、更換留有可操作的內(nèi)部空間,并在難以操作的局部受限空間內(nèi)預留輔助牽引、提升的裝置。3.0.12抗震設防烈度為7、8度時,高度分別超過160m120m的消能減震公共建筑,應設置建筑結構的地震反應監(jiān)測系統(tǒng),建筑設計應預留監(jiān)測儀器和線路的位置。3.0.13消能器的性能參數(shù)應在設計文件中注明。84結構抗震性能設計4.1一般規(guī)定4.1.1消能減震結構的抗震性能要求包括承載力、剛度、變形能力等,結構構件根據(jù)重要性程度,可選用相同或不同的抗震性能要求。4.1.2消能減震結構的抗震構造措施應執(zhí)行現(xiàn)行《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有關規(guī)定。4.2抗震性能目標4.2.1消能減震結構的抗震性能目標可按表4.2.1確定。表4.2.1消能減震結構的抗震性能目標地震水準抗震性能目標ABCDE多遇地震2設防地震234罕遇地震345極罕遇地震345注:1表中數(shù)字16表示結構抗震性能水準;2抗震性能目標D級對應發(fā)生本區(qū)域設防地震時能夠滿足正常使用的要求。3抗震性能目標E級對應現(xiàn)行《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2021基本的抗震設防目標。4.2.2特別重要或屬于超限高層建筑的消能減震結構,抗震性能目標也可執(zhí)行國家、行業(yè)相關的其他標準的規(guī)定。94.3抗震性能水準及設計方法4.3.1消能減震結構的性能水準的判別可按表4.3.1確定。表4.3.1消能減震結構的性能水準結構抗震性能水準宏觀損壞程度損壞部位結構繼續(xù)使用的可能性樓層變形參考值關鍵構件普通豎向構件及重要水平構件普通水平構件消能部件完好無損壞無損壞無損壞無損壞不需修理即可繼續(xù)使用<0.7[Au.]2基本完好無損壞無損壞無損壞無損壞不需修理即可繼續(xù)使用<[AU]3輕微損壞無損壞輕微損壞部分中度損壞無損壞,位移型消能器允許屈服一般不需要修理即可繼續(xù)使用15[Au.]2[du]4輕-中度破壞個別輕微裂縫部分中度損壞中度損壞無損壞,位移型消能器允許屈服稍加修理仍可使用2[Alle]3[AU]5中等破壞輕微損壞中度損壞部分比較嚴重損壞無損壞,位移型消能器正常工作需要一般修理,采取加固措施后可繼續(xù)使用,消能部件需要檢修3[Au]4嚴重破壞(不倒塌)中度損壞(明顯裂縫,殘余變形可控)部分構件嚴重損壞嚴重損壞輕微損壞,不喪失使用功能應排險大修,局部拆除,位移相關型消能器應更換、速度相關型消能器根據(jù)檢查確定0.9<u注:1個別指5%以下,部分指30%以下,多數(shù)指50%以上。2lle表示結構樓層最大彈性位移限值,[Δup表示結構樓層最大彈塑性位移限值。4.3.2不同性能水準可按下列規(guī)定進行設計:1第1性能水準的結構,應滿足彈性設計要求,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結構構件的抗震承載力應符合下式規(guī)定:VGSGE+VEhsEhk+EVVEvK+YWYWSWK≤R/VRE(4.3.2-1)在設防地震或預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結構構件的抗震承載力應符合下式規(guī)定:GSGE+VEhsEhk+EVVEvK≤R/RE(4.3.2-2)式中:R構件承載力設計值;VRE承載力抗震調(diào)整系數(shù),應符合國家標準《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2021的規(guī)定;SGE重力荷載代表值的效應;VG重力荷載代表值的分項系數(shù);SEhk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效應,多遇地震設計時應乘以相應的增大系數(shù)或調(diào)整系數(shù),設防地震、罕遇地震、極罕遇地震設計時可不考慮相應的增大系數(shù)或調(diào)整系數(shù);YEh水平地震作用分項系數(shù);SEvK豎向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效應,多遇地震設計時應乘以相應的增大系數(shù)或調(diào)整系數(shù),設防地震、罕遇地震、極罕遇地震設計時可不考慮相應的增大系數(shù)或調(diào)整系數(shù);YEv豎向地震作用分項系數(shù);SWK風荷載標準值的效應;vw風荷載分項系數(shù),應采用1.5;YW風荷載組合值系數(shù),一般結構取0.0,風荷載起控制作用的建筑應采用0.2。上式中,荷載和作用的分項系數(shù)應按表4.3.2采用。表4.3.2荷載和作用的分項系數(shù)參與組合的荷載和作用YGYEh備注重力荷載及水平地震作用僅考慮水平地震作用重力荷載及豎向地震作用僅考慮豎向地震作用重力荷載、水平地震及豎向地震作用0.5水平地震起控制作用0.5豎向地震起控制作用2第2性能水準的結構,在多遇地震、設防地震作用下,結構構件的抗震承載力應分別符合式(4.3.2-1)、式(4.3.22)的規(guī)定。3第3性能水準的結構宜進行彈塑性計算分析。在設防地震、預估的罕遇地震或極罕遇地震作用下,關鍵構件抗震承載力應符合式(4.3.22)的規(guī)定;普通豎向構件及重要水平構件的受剪承載力應符合式(4.3.2-2)的規(guī)定,其正截面承載力應符合式(4.3.2-3)、式(4.3.2-4)的規(guī)定;普通水平構件的受剪承載力應符合式(4.3.23)、式(4.3.24)的規(guī)定,其正截面承載力應符合式(4.3.25)、式(4.3.2-6)的規(guī)定:SGE+SEhk+0.4SEvK≤Rk(4.3.2-3)SGE+0.4SEhk+SEvK≤Rk(4.3.24)SGE+SEhk+0.4SEvK≤Rk*(4.3.25)SGE+0.4SEhk+SEvK≤Rkx(4.3.2-6)式中:Rk構件承載力標準值(N),按材料強度標準值計算;Rk構件承載力標準值(N),按材料強度標準值計算,對鋼筋混凝土梁支座或節(jié)點邊緣截面可考慮將鋼筋的強度標準值提高25%進行計算,對鋼梁支座或節(jié)點12邊緣截面可考慮將鋼材屈服強度標準值提高25%進行計算。4第4性能水準的結構應進行彈塑性計算分析。在設防地震、預估的罕遇地震或極罕遇地震作用下,關鍵構件的受剪承載力應符合式(4.3.2-2)的規(guī)定,其正截面承載力應符合式(4.3.2 3)、式(4.3.24)的規(guī)定;普通豎向構件及重要水平構件的受剪承載力應符合式(4.3.23)、式(4.3.24)的規(guī)定,其正截面承載力應符合式(4.3.25)、式(4.3.2-6)的規(guī)定;部分普通水平構件進入屈服階段;結構薄弱部位的層間位移角應符合本規(guī)程的相關要求。5第5性能水準的結構應進行彈塑性計算分析。在預估的罕遇地震或極罕遇地震作用下,關鍵構件的抗震承載力應符合式(4.3.23)、式(4.3.24)的規(guī)定;部分豎向構件進入屈服階段,但鋼筋混凝土豎向構件的受剪截面應符合式(4.3.27)的規(guī)定,鋼-混凝土組合抗震墻的受剪截面應符合式(4.3.28)的規(guī)定;大部分水平構件進入屈服階段;結構薄弱部位的層間位移角應符合本規(guī)程的相關要求。VGE+VEK≤0.15fckbho(4.3.27)(VGE+VE*k)-(0.25fakAa+0.5fspkAap)≤·15fckbho(4.3.28)式中:VGE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的構件剪力;VEK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構件剪力,不需考慮相應的增大系數(shù)或調(diào)整系數(shù);fk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標準值;fak抗震墻端部暗柱中型鋼的強度標準值;Aa抗震墻端部暗柱中型鋼的截面面積;fpk抗震墻墻內(nèi)鋼板的強度標準值;Asp抗震墻墻內(nèi)鋼板的橫截面面積。136第6性能水準的結構應進行彈塑性計算分析。在預估的罕遇地震或極罕遇地震作用下,關鍵構件的受剪承載力應符合式(4.3.23)、(4.3.24)的規(guī)定;較多的豎向構件進入屈服階段,但同一樓層的豎向構件不宜全部屈服;允許部分普通水平構件發(fā)生比較嚴重的破壞;結構薄弱部位的層間位移角應符合本規(guī)程的相關要求。4.3.3不同性能目標消能減震結構抗震設計方法如下:抗震性能目標為A、B、C級的消能減震結構設計方法應進行專項論證。抗震性能目標為D級的消能減震建筑,應按設防地震、罕遇地震進行設計。除本規(guī)程特別規(guī)定外,在設防地震作用下,應進行結構的承載力和變形驗算;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應進行結構變形驗算;對特殊設防類建筑,尚應進行極罕遇地震作用下結構變形驗算??拐鹦阅苣繕藶镋級的消能減震建筑,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應進行結構的承載力和變形驗算;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應進行結構變形驗算。4.3.4地震時保持正常使用功能建筑的最大樓面水平加速度限值宜符合表4.3.4的規(guī)定。表4.3.4地震時保持正常使用功能建筑的最大樓面水平加速度限值(g)地震水平設防地震罕遇地震I類建筑0.250.45I類建筑0.45當樓面加速度不滿足表4.3.4要求時,應對建筑非結構構件、建筑附屬機電設備和功能性儀器設備采取措施并進行專門研究和論證。145地震作用與抗震驗算5.1一般規(guī)定5.1.1消能減震結構的地震作用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一般情況下,應至少在建筑結構的兩個主軸方向分別計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應由該方向消能部件和抗側力構件承擔。2有斜交抗側力構件的結構,當相交角度大于15o時,應分別計算各抗側力構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3消能減震結構可采用調(diào)整地震作用效應的方法計入扭轉影響。質(zhì)量和剛度分布明顯不對稱的結構,應計入雙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轉影響。4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時的長懸臂或大跨結構,應計算豎向地震作用。5對平面投影尺寸很大的空間結構和長線型結構,地震作用計算時應考慮地震地面運動的空間和時間變化。5.1.2計算地震作用時,建筑的重力荷載代表值應取結構和構件自重標準值和各可變荷載的組合值之和。各可變荷載的組合值系數(shù),應按表5.1.2采用。表5.1.2可變荷載的組合值系數(shù)可變荷載種類組合值系數(shù)雪荷載0.5屋面積灰荷載0.5屋面活荷載不計入15續(xù)表5.1.2可變荷載的組合值系數(shù)可變荷載種類組合值系數(shù)按實際情況計算的樓面活荷載按等效均布荷載計算的樓面活荷載藏書庫、檔案庫0.8其他民用建筑0.5起重機懸吊物重力硬鉤吊車0.3軟鉤吊車不計入注:硬鉤吊車的吊重較大時,組合值系數(shù)應按實際情況采用。5.1.3當工程結構處于發(fā)震斷裂兩側10km以內(nèi)時,應計入近場效應對設計地震動參數(shù)的影響,執(zhí)行現(xiàn)行《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2021相關規(guī)定。5.1.4消能減震結構的地震作用效應計算,應采用下列方法:1結構計算模型應包括消能部件的力學參數(shù),宜采用空間結構模型。2當主體結構處于彈性工作狀態(tài),且消能器處于線性工作狀態(tài)時,可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彈性時程分析法。3當主體結構處于彈性工作狀態(tài),且消能器處于非線性工作狀態(tài)時,可將消能器的非線性力-變形關系等效線性化,采用附加有效阻尼比和有效剛度的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彈性時程分析法,也可采用彈塑性時程分析法。4當主體結構進入彈塑性狀態(tài)時,應采用非線性時程分析方法。5消能減震結構構件配筋設計宜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5.1.5消能減震結構設計時,應根據(jù)預期減震效果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預期結構位移控制要求,合理布置消能部件。金屬消能器不宜在多遇地震作用下進入屈服狀態(tài)。5.1.6消能減震結構構件設計時,應考慮消能部件引起的柱、5.1.7消能部件在結構中的布置應遵循"均勻、分散、對稱、周邊"的原則,且數(shù)量及分布密度應合理。消能部件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消能部件宜根據(jù)需要沿結構主軸方向設置,宜使結構在兩個主軸方向的動力特性相近,形成均勻合理的結構體系。2消能部件宜設置在相對變形或速度較大的位置,可采用合理的技術措施增加消能器兩端的相對變形或相對速度。3消能部件的布置不宜使結構出現(xiàn)薄弱構件或薄弱層,應能使結構沿高度方向剛度均勻。4消能部件的設置,應便于檢查、維護和替換,設計文件中應注明消能器使用的環(huán)境、檢查和維護要求。5采用層間支撐型、懸臂墻型、連梁型連接的消能減震結構,布置消能器樓層的數(shù)量,多層建筑不宜少于總層數(shù)的1/2、高層建筑不宜少于總層數(shù)的1/3。采用伸臂或懸臂式阻尼桁架的結構,宜結合結構加強層布置。5.1.8消能部件的布置宜使消能減震結構設計參數(shù)符合下列規(guī)定:1采用位移相關型消能器時,各樓層的消能部件有效剛度與主體結構層間剛度比宜接近,各樓層的消能部件水平剪力耗能與主體結構的彈性層間剪力和層間位移乘積的彈性能的比值宜接近。2采用黏滯消能器時,各樓層的消能部件的最大水平阻尼力耗能與主體結構的彈性層間剪力與層間位移乘積的彈性能的比值宜接近。173消能減震結構布置消能部件的樓層中,消能器的最大水平阻尼力在水平方向上分量之和不宜大于樓層層間屈服剪力的60%。5.1.9消能減震結構的高度超過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規(guī)定時,應進行專項研究。5.2地震影響系數(shù)曲線和地震動輸入5.2.1當消能減震結構的阻尼比為0.05時,地震影響系數(shù)應根據(jù)烈度、場地類別、特征周期和消能減震結構自振周期按地震影響系數(shù)曲線圖(圖5.2.1)確定,其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amax應按表5.2.1采用。場地特征周期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2021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計算罕遇地震和極罕遇地震作用時,場地特征周期應分別增加0.05S和0.10so圖5.2.1地震影響系數(shù)曲線a影響系數(shù);amax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ni直線下降段的下降斜率;y曲線下降段的衰減指數(shù);Tg特征周期;T結構自振周期;72阻尼調(diào)整系數(shù)18表5.2.1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n)地震影響6度7度8度9度多遇地震0.040.08(0.12)0.16(0.24)0.32設防地震0.120.23(0.34)0.45(0.68)罕遇地震0.280.50(0.72)0.90(1.20)1.40極罕遇地震0.360.72(1.00)1.35(2.00)2.43注:括號中數(shù)值分別用于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和0.30g的地區(qū)。5.2.2當消能減震結構的阻尼比等于0.05時,其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a曲線應按地震影響系數(shù)曲線圖(圖5.2.1)確定;但形狀參數(shù)和阻尼調(diào)整系數(shù)應按下列規(guī)定調(diào)整:1直線上升段,周期小于0.1S的區(qū)段;應取最大值(a);3曲線下降段,自特征周期至5倍特征周期區(qū)段,衰減指數(shù)應取0.9;4直線下降段,自5倍特征周期至6S區(qū)段,下降斜率調(diào)整系數(shù)應取0.02。5.2.3當消能減震結構的阻尼比不等于0.05時,地震影響系數(shù)曲線的阻尼調(diào)整系數(shù)和形狀系數(shù)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曲線下降段的衰減指數(shù)應按下式確定:式中:Y曲線下降段的衰減指數(shù);阻尼比,取消能減震結構振型阻尼比。2直線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調(diào)整系數(shù)應按下式確定:式中:71直線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調(diào)整系數(shù),小于。時取0。3阻尼調(diào)整系數(shù)應按下式確定:式中:n2阻尼調(diào)整系數(shù),當小于0.55時,應取0.55。5.3地震作用計算5.3.1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時,應按下列規(guī)定計算其地震作用和作用效應:1對不進行扭轉耦聯(lián)計算的消能減震結構,應按下列規(guī)定計算其地震作用和作用效應:1)結構j振型i質(zhì)點的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應按下列公式確定:Fji=QjvjxjiGi(i=1,2…n,j=1,2…m)(5.3.1-1)式中:Fjij振型i質(zhì)點的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ajj振型周期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應按本規(guī)程第5.2.1條第5.2.3條確定;xjij振型i質(zhì)點的水平相對位移,應按本規(guī)程附錄A中式(A.0.1-1)計算;vjj振型的參與系數(shù),應按本規(guī)程附錄A中式(A.0.1 2)計算。2)當相鄰振型的周期比小于0.85時,水平地震作用效應(彎矩、剪力、軸向力和變形)可按下式確定:(5.3.1-2)式中:SEK地震作用標準值的組合效應;sj第j振型水平地震作用的效應;lj第j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效應的非比例阻尼影響參20數(shù),按本規(guī)程附錄A中式(A.0.2-1)計算。2對考慮扭轉耦聯(lián)影響的消能減震結構,各樓層可取兩個正交的水平位移和一個轉角共三個自由度,并應按下列要求計算結構的地震作用和作用效應:1)結構j振型i質(zhì)點的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應按下列公式確定:Fsji=ajvtjxji·GiFyji=ajvtjyji·Gi(5.3.1-3)Ftji=ajtjr2ivji·Gi式中:Fji、Fyji、Ftjij振型i層的x方向、y方向和轉角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xji、yjij振型i層的x方向、y方向的水平相對位移;rii層的轉動半徑,可取i層繞質(zhì)心的轉動慣量除以該層質(zhì)量的商的正二次方根;vtj計入扭轉的j振型的參與系數(shù)。2)單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效應,可按下列公式確定: (5.3.1-4)jkjTKTtt(:+入jkjTKTpjk 入2T)2+4j:k(1+入2T)入Tpjk 入2T)2+4j:k(1(5.3·15)式中:SEK地震作用標準值的組合效應;sj、skj、k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效應,可根據(jù)振型參與質(zhì)量系數(shù)確定參與計算的振型數(shù);pjkj振型與k振型的耦聯(lián)系數(shù);j、k振型的阻尼比;21入TK振型與j振型的自振周期比。3)雙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效應,可按下列公式中的較大值確定: SEK=S2+(0.85SY)2(5.3·1-6)式中:S、SYX向、Y向單向水平地震作用按式(5.3.1-4)計算的地震作用效應。5.3.2抗震驗算時,結構各樓層對應于地震作用標準值的剪力,應符合下式規(guī)定:式中:VEki第i層對應于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樓層剪力(KN);入水平地震剪力系數(shù),多遇地震計算時不應小于表5.3.2規(guī)定的值;對于豎向不規(guī)則結構的薄弱層,尚應乘以增大系數(shù),增大系數(shù)取值1.15;Gj第j層的重力荷載代表值(KN)。表5.3.2樓層最小地震剪力系數(shù)值類別6度7度8度9度扭轉效應明顯或基本周期小于3.5S的結構0.0080.016(0.024)0.032(0.048)0.064基本周期大于5.os的結構0.012(0.018)0.024(0.036)0.048注:1基本周期介于3.5S和5.oS之間的結構,應允許采用線性插值取值;27、8度時括號內(nèi)數(shù)值分別用于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和0.30g的地區(qū)。5.3.3當采用時程分析法時,消能減震結構的恢復力模型應包括主體結構的恢復力模型和消能部件的恢復力模型。5.3.4采用時程分析法計算時,應按建筑場地類別和設計地震22分組選取三組或以上的實際強震記錄和人工模擬的加速度時程曲線,其中實際強震記錄數(shù)量不應少于總數(shù)的2/3,不宜均采用同一地震事件。彈性時程分析時,地震波的頻譜特性、有效持時、計算所得的基底剪力要求應按現(xiàn)行《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彈塑性時程分析時,各條時程曲線計算所得主體結構的底部剪力、上部結構最大層間位移角等主要指標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比不宜大于2。同一場地上動力特性接近的結構單元,宜采用同一組時程曲線。地震動加速度時程曲線應滿足設計反應譜和設計加速度峰值的基本要求,設計地震加速度峰值按表5.3.4采用。表5.3.4分析用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cm/s2)地震影響6度7度8度9度多遇地震1835(55)70(110)140設防地震50100(150)200(300)400罕遇地震125220(310)400(510)620極罕遇地震320(460)600(840)1080注:括號內(nèi)數(shù)值分別用于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和0.3g的地區(qū)。5.3.5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和時程分析法同時計算,當取三組加速度時程曲線輸入時,計算結果宜取時程分析法包絡值和振型分解反應譜法的較大值;當取七組及以上的時程曲線時,計算結果可取時程分析法的平均值和振型分解反應譜法的較大值。5.3.6對特殊設防類和房屋高度超過60m的重點設防類消能減震建筑,宜采用不少于兩種程序對地震作用計算結果進行比較分析。5.3.7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的大跨、長懸挑結構的豎向地震作用標準值,宜取重力荷載代表值和豎向地震作用系數(shù)的乘積;豎向地震作用系數(shù)可按表5.3.7采用。23表5.3.7豎向地震作用系數(shù)設防烈度8度(0.20g)8度(0.30g)多遇地震設防地震多遇地震設防地震豎向地震作用系數(shù)0.300.150.455.3.8大跨度、長懸挑結構的豎向地震作用,尚可按時程分析方法或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時程分析計算時輸入的地震加速度最大值可按規(guī)定的水平輸入最大值的65%采用,反應譜分析時結構豎向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可按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的65%采用,但設計地震分組可按第一組采用。5.4截面抗震驗算和抗震變形驗算5.4.1消能減震建筑結構構件的承載力應按下列公式驗算:持久設計狀態(tài)、短暫設計狀態(tài)y,S≤R(5.4.1-1)地震設計狀態(tài)S≤R/VRE(5.4.1-2)式中:Y結構重要性系數(shù);S作用組合的效應設計值,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5.4.25.4.3條的規(guī)定;S構件承載力設計值;VRE構件承載力抗震調(diào)整系數(shù)。5.4.2持久設計狀態(tài)和短暫設計狀態(tài)下,當荷載與荷載效應按線性關系考慮時,荷載基本組合的效應設計值應按下式確定:S=VGSGK+vlYQVQSQk+yWVWSWK(5.4.2)式中:S荷載組合的效應設計值;VG永久荷載分項系數(shù);24Q活荷載分項系數(shù);vw風荷載的分項系數(shù);vl考慮結構設計工作年限荷載調(diào)整系數(shù),設計工作年限為50年時取1.0,設計工作年限為100年時取1.1;SGK永久荷載標準值的效應;SQk活荷載標準值的效應;SWK風荷載標準值的效應;YQ活荷載組合值系數(shù);yw風荷載組合值系數(shù)。5.4.3持久設計狀況和短暫設計狀況下,荷載基本組合的分項系數(shù)應按表5.4.3采用:表5.4.3荷載基本組合的分項系數(shù)作用分項系數(shù)適用情況當作用效應對承載力不利時當作用效應對承載力有利時YGYQYW注:對于標準值大于4KN/m'2的工業(yè)建筑樓面活荷載,當其效應對結構承載力不利時不應小于1.4,有利時應取0。5.4.4結構構件抗震承載力設計應滿足下列要求:1抗震性能目標為E級的消能減震結構,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結構構件的設計應符合式(4.3.2-1)規(guī)定。2抗震性能目標為D級的消能減震結構,在設防地震作用下,消能減震結構構件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關鍵構件的抗震承載力應符合式(4.3.22)的規(guī)定;2)普通豎向構件、重要水平構件的受剪承載力應符合本規(guī)程式(4.3.2-2)的規(guī)定,正截面承載力應符合式(4.3.2-3)的規(guī)定。豎向地震起控制作用時,普通豎向構件正25截面承載力尚應符合式(4.3.24)的規(guī)定:3)普通水平構件的受剪承載力應符合本規(guī)程式(4.3.23)的規(guī)定,構件正截面承載力尚應符合式(4.3.25)、(4.3.2-6)規(guī)定。3消能器連接件、消能子結構尚應滿足本規(guī)程5.5節(jié)和5.6節(jié)的相關設計要求。5.4.5消能減震結構應進行多遇地震或設防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變形驗算,其樓層內(nèi)最大的彈性層間位移應符合下式要求:Au<[Au]=[e]h(5.4.5式中:Au:地震作用標準值產(chǎn)生的樓層內(nèi)最大的彈性層間位移;計算時,除以彎曲變形為主的高層建筑外,可不扣除結構整體彎曲變形;應計入扭轉變形,各作用分項系數(shù)均應采用1.0;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的截面剛度可采用彈性剛度;[e]彈性層間位移角限值;h計算樓層層高。消能減震結構在多遇地震、設防地震作用下的彈性層間位移角限值,宜按表5.4.5采用。表5.4.5消能減震結構的彈性層間位移角限值結構類型性能目標D級(設防地震)性能目標E級(多遇地震)I類建筑I類建筑鋼筋混凝土框架1/4001/3001/550底部框架砌體房屋中的框架-抗震墻、鋼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墻、框架-核心筒1/5001/4001/800鋼筋混凝土抗震墻、板柱-抗震墻1/500多、高層鋼結構1/2501/2001/25026注:對于抗震性能目標為E級的消能減震結構(除多高層鋼結構外):1高度不大于150m的建筑,宜按表5.4.5采用;2高度不小于250m的建筑,不宜大于1/500;3高度在150m250m之間的建筑,可按本條第1款和第2款的限值線性插入取用。5.4.6消能減震結構應進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變形驗算,其樓層內(nèi)最大的彈塑性層間位移應符合下式要求:Au<[Au]=[]h(5.4.式中:dup地震作用標準值產(chǎn)生的樓層內(nèi)最大的彈塑性層間位移;[P彈塑性層間位移角限值,應符合表5.4.6的規(guī)定;h薄弱層樓層高度。表5.4.6消能減震結構罕遇地震下彈塑性層間位移角限值結構類型性能目標D級性能目標E級I類建筑I類建筑鋼筋混凝土框架1/1501/50底部框架砌體房屋中的框架-抗震墻、鋼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墻、框架-核心筒1/2001/150鋼筋混凝土抗震墻、板柱-抗震墻1/2501/2001/120多、高層鋼結構1/801/505.4.7特殊設防類的消能減震結構,尚應驗算極罕遇地震下結構最大彈塑性層間位移,其彈塑性層間位移角限值宜按表5.4.7采用。27表5.4.7消能減震結構極罕遇地震作用下彈塑性層間位移角限值結構類型鋼筋混凝土框架1/50底部框架砌體房屋中的框架-抗震墻、鋼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墻、框架-核心筒鋼筋混凝土抗震墻、板柱-抗震墻1/120多、高層鋼結構1/505.4.8當框架結構布置的位移型消能器數(shù)量較多,對結構側移模式、屈服機制等產(chǎn)生顯著影響,達到改變結構形式的效果時,層間位移角限值宜根據(jù)結構類型從嚴控制,或進行專項論證。5.5消能部件要求及附加阻尼計算5.5.1消能部件的設計參數(shù)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位移相關型消能器與斜撐、支墩等附屬構件組成消能部件時,消能部件的恢復力模型參數(shù)應符合下式規(guī)定:Au/Au≤2/3(5.5.1-式中:dupy消能部件在水平方向的屈服位移或起滑位移(m);dusy設置消能部件的主體結構層間屈服位移(m)。2黏彈性消能器的黏彈性材料總厚度應符合下式規(guī)定:tv≥udma/[v](5.5.1-2)式中:tv黏彈性消能器的黏彈性材料總厚度(m);lldas沿消能方向消能器的最大可能的位移(m);[v]黏彈性材料允許的最大剪切應變。3速度線性相關型消能器與斜撐、墻體(支墩)或梁等支承構件組成消能部件時,支承構件沿消能器消能方向的剛度應符合下式規(guī)定:28kb≥6mcD/Ti(5.5.1-3)式中:kb支撐構件沿消能器消能方向的剛度(KN/m);CD消能器的線性阻尼系數(shù)[KN/(m·S)];Ti消能減震結構的基本自振周期(S)。5.5.2消能部件附加給主體結構的實際有效剛度和有效阻尼比,可按下列方法確定:1位移相關型消能部件和非線性速度相關型消能部件附加給主體結構的有效剛度可用等效線性化方法確定。2消能部件附加給主體結構的有效阻尼比可按以下兩種方式估算,并選取其中的較小值:1)方法1j:d=n-iwcj(4mws)(5.5.2-1)j式中:d消能減震結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wcj第j個消能部件在結構預期層間位移下往復循環(huán)一周所消耗的能量(KN·m);WS設置消能部件的結構在預期位移下的總應變能(KN·m);ni有效阻尼比折減系數(shù),多遇地震一般取0.7,設防地震一般取0.9。不計及扭轉影響時,消能減震結構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總應變能,可按下式計算:Ws=(1/2)Fili(5.5.22)式中:Fi質(zhì)點i的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一般取相應于第一振型的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KN);ui質(zhì)點i對應于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的位移(m)。速度線性相關型消能器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往復一周所消耗29的能量,可按下式計算:wcj=(2m2/Ti)cjuj2cos2oj(5.5.23)式中:Ti消能減震結構的基本自振周期(S);cj第j個消能器由試驗確定的線性阻尼系數(shù)duj第j個消能器兩端沿消能方向的相對水平位移(m),應考慮消能器初始剛度對實際有效位移的影響,一般可取計算值的絕對最大值。當消能器的阻尼系數(shù)和有效剛度與結構振動周期有關時,可取相應于消能減震結構基本自振周期的值。非線性黏滯消能器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往復一周所消耗的能量,可按下式計算:wcj=入iFdjmasuj(5.5.24)式中:入i阻尼指數(shù)的函數(shù),可按表5.5.2取值;Fdjma第j個消能器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最大阻尼力(KN)。表5.5.2入i值注:其他阻尼指數(shù)對應的入,值可線性插值。位移相關型和速度非線性相關型消能器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往復一周所消耗的能量,可按下式計算:wcj=Aj(5.5.25)30式中:Aj第j個消能器的恢復力滯回環(huán)在相對水平位移dllj時的面積(KN·m)。2)方法2-式中:o消能減震主體結構的固有模態(tài)阻尼比;Ed(t)消能減震結構消能器累積耗能時程;Ec(t)消能減震主體結構固有模態(tài)阻尼累積耗能時程;d(t)消能減震結構附加有效阻尼比時程的最大值,宜在輸入時程峰值較大的有效持續(xù)時間段內(nèi)選取,即在Ed(t)時程增長激烈的時段內(nèi)考察;n2有效阻尼比折減系數(shù),多遇地震、設防地震一般均取3應用式(5.5.2-1)或式(5.5.2-6)估算消能部件附加給主體結構的有效阻尼比時,宜選用能考慮消能器非線性特征的逐步積分法,瑞利阻尼的質(zhì)量和剛度比例系數(shù)選取涉及的頻率區(qū)間,應包含對響應有貢獻的大部分頻率。5.5.3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分析時,結構有效阻尼比可采用附加阻尼比的迭代方法計算。5.5.4采用時程分析法計算消能器附加給主體結構的有效阻尼比時,消能器兩端的相對水平位移、質(zhì)點的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質(zhì)點對應于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的位移,應采用符合本規(guī)程第5.3.5條規(guī)定的時程分析結果。5.5.5消能減震結構在多遇地震、設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總阻尼比應分別計算,消能部件附加給主體結構的有效阻尼比超過25%時,宜按25%計算。315.6消能減震結構設計5.6.1消能減震結構按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時,位移相關型消能部件剛度貢獻宜采用各地震水準對應位移的等效剛度,主體結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按本規(guī)程5.5.2條取值。5.6.2消能減震結構消能部件的力學參數(shù)應符合下列要求:1對于采用有間隙連接構造的消能部件時,消能器計算使用的屈服位移不宜小于0.5mm。2超高層建筑結構減震計算時應考慮高階振型對減震設計指標的影響。3在溫度或10年一遇標準風荷載作用下,摩擦消能器不應進入滑動狀態(tài),金屬消能器和屈曲約束支撐不應產(chǎn)生屈服。其屈服承載力應高于其按基本組合所得的內(nèi)力。5.6.3主體結構設計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1主體結構截面和抗震變形驗算,宜按本規(guī)程5.4節(jié)執(zhí)行。2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地震作用效應時,抗震性能目標為E級的結構宜按多遇地震作用下消能器的附加阻尼比取值,抗震性能目標為D級的結構宜按設防地震作用下消能器的附加阻尼比取值。5.6.4消能子結構設計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1消能子結構中梁、柱、墻構件宜按關鍵構件設計,并應考慮罕遇地震作用效應和其他荷載標準值的效應,其值應小于構件的極限承載力。2消能子結構中的梁、柱和墻截面設計應考慮消能器在極限位移或極限速度下的阻尼力作用。3消能部件采用高強螺栓或焊接連接時,消能子結構節(jié)點32部位組合彎矩設計值應考慮消能部件端部的附加彎矩。4消能子結構的節(jié)點和構件應進行消能器極限位移和極限速度下的消能器引起的阻尼力作用下的截面驗算。5當消能器的軸心與消能子結構非消能部件(或構件)的軸線有偏差時,非消能部件(或構件)應考慮消能器抗力引起附加彎矩或因偏心作用而引起的平面外彎曲的影響。5.6.5消能子結構設計宜按如下流程進行:1按本規(guī)程相關規(guī)定完成結構配筋設計,并應滿足強柱弱梁、強剪弱彎等屈服機制要求。2根據(jù)初步配筋設計結果,考慮消能子結構彈塑性,進行罕遇地震下結構彈塑性分析,得到罕遇地震下消能子結構的內(nèi)力。3根據(jù)彈塑性計算得到的內(nèi)力,對子結構進行承載力校核,豎向構件應滿足不屈服要求,水平構件應滿足抗剪不屈服、抗彎極限承載力要求,節(jié)點區(qū)域應滿足抗剪彈性要求,當采用支墩連接時,支墩根部對應梁截面應滿足抗彎和抗剪彈性。4消能子結構的抗震構造措施按主體結構提高1度實施,主體結構為特一級時不再提高。5.6.6主體結構的抗震措施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主體結構的抗震等級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2021的有關規(guī)定確定。2當消能減震結構的抗震性能明顯提高時,主體結構的抗震措施要求可適當降低,降低程度可根據(jù)消能減震主體結構地震剪力與不設置消能減震部件的結構的地震剪力之比確定,抗震等級最大降低程度應控制在1度以內(nèi)。5.6.7消能子結構的構造措施應符合下列要求:1消能子結構為混凝土或型鋼混凝土構件時,構件的箍筋加密區(qū)長度、箍筋最大間距和箍筋最小直徑,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33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和《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的要求;消能子結構非消能部件的構件為剪力墻時,其邊緣構件箍筋加密區(qū)長度、箍筋最大間距和箍筋最小直徑,應高于國家現(xiàn)行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和《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中框架柱的要求;與預埋件相連接的梁、柱(暗柱)等構件在預埋件及自預埋件外側算起的加密區(qū)長度(按相關標準、規(guī)程的規(guī)定取值)范圍內(nèi)的箍筋均應加密,并滿足相關規(guī)范、規(guī)程對箍筋加密區(qū)的有關規(guī)定。2消能子結構為鋼結構時,鋼梁、鋼柱節(jié)點的構造措施應按國家現(xiàn)行標準《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和《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99中的相關要求確定。5.6.8消能減震結構樓梯間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對于框架中的樓梯結構,應采取構造措施,減小樓梯構件對主體結構剛度的影響。2梯板下端與梯梁之間設置滑動支座時,應保證滑動支座在設計位移下的工作性能不受干擾,應采用橡膠隔震支座等具備一定的剛度和強度的支座,使得梯板和主體結構有效連接,達到既能滑動,又能增強樓梯結構冗余度的效果。3樓梯間填充墻應具有足夠的變形能力和穩(wěn)定性,與主體結構之間應加強拉結,保證其在結構極限變形狀態(tài)下不發(fā)生倒塌。5.6.9消能減震結構基礎的抗震性能目標不應低于上部結構,應按照本規(guī)程4.3.3條要求進行承載力設計,構造措施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行業(yè)相關標準規(guī)定。346消能部件設計與構造6.1一般規(guī)定6.1.1消能器與主體結構的連接一般分為:支撐型、墻型、柱型、連梁型、門架型和腋撐型等,設計時應根據(jù)工程具體情況和消能器的類型合理選擇連接形式。6.1.2當消能器采用支撐型連接時,可采用單斜支撐布置、"V"字形和人字形等布置,不宜采用"K"字形布置。支撐宜采用雙軸對稱截面,寬厚比或徑厚比應滿足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guī)程》J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情感電臺廣播稿15篇
- 感恩節(jié)感恩父母演講稿資料15篇
- 幼兒消防國旗下講話稿范文(8篇)
- 快樂的七夕節(jié)隨筆6篇
- 安全第一課大班
- 青春夢想未來可及
- 爐膛燃燒動態(tài)過程預測
- 基于毫米波信號的抗干擾感知與成像技術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金融創(chuàng)新協(xié)議存款合同范本2篇
- 聚焦“一帶一路”關注新疆及兵團經(jīng)濟
- 開展課外讀物負面清單管理的具體實施舉措方案
- 《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24)》解讀完整版
- 2025年云南中煙工業(yè)限責任公司招聘420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2030年中國洗衣液市場未來發(fā)展趨勢及前景調(diào)研分析報告
- 2024解析:第三章物態(tài)變化-基礎練(解析版)
- 北京市房屋租賃合同自行成交版北京市房屋租賃合同自行成交版
- 《AM聚丙烯酰胺》課件
- 系統(tǒng)動力學課件與案例分析
- 《智能網(wǎng)聯(lián)汽車智能傳感器測試與裝調(diào)》電子教案
- 客戶分級管理(標準版)課件
- GB/T 32399-2024信息技術云計算參考架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