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yè)標準JTS151-2011水運工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發(fā)布修訂說明1廣泛征求有關單位和專家意見,并結合我國水運工程建設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需要編制而成。本規(guī)范的主編單位為中交水運規(guī)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參加單位為中交第一航務工98)已不能很好地適應我國水運工程建設的發(fā)展需要。為此,交通運輸部水運局組織中交水運規(guī)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等單位對《港口工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JTJ267—98)進行修訂,補充了修造船廠水工建筑物等設計內容,編制了《水運工程混凝土結構本規(guī)范第3.1.3條、第3.2.1條、第3.2.3條、第8.14.2條和第8.14.6條中的黑體本規(guī)范共分8章6個附錄,并附條文說明。本規(guī)范編寫人員分工如下:附錄A~附錄E:貢金鑫2本規(guī)范于2010年3月10日通過部審,于2011年8月29日發(fā)布,自2012年1月1日本規(guī)范由交通運輸部水運局負責管理和解釋。請各有關單位在執(zhí)行過程中,將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意見及時函告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地址:北京市建國門內大街11號,交通運輸部水運局技術管理處,郵政編碼:100736)和本規(guī)范管理組(地址:北京市東城區(qū)國子監(jiān)街28號,中交水運規(guī)劃設計院有限公司,郵政編碼:100007),以便再修訂時參考。1 2術語 3.1一般規(guī)定 3.2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計算規(guī)定 3.3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驗算規(guī)定 3.4耐久性規(guī)定 4材料 4.1混凝土 4.2鋼筋 5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計算 5.1正截面承載力計算的一般規(guī)定 5.2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 5.3正截面受壓承載力計算 5.4正截面受拉承載力計算 5.5斜截面承載力計算 5.6扭曲截面承載力計算 5.7受沖切承載力計算 5.8局部受壓承載力計算 6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驗算 6.1一般規(guī)定 6.2鋼筋預應力損失計算 6.3抗裂驗算 6.4裂縫寬度驗算 6.5受彎構件撓度驗算 7.1伸縮縫 7.2保護層 7.3鋼筋的錨固 7.4鋼筋的連接 7.5縱向受力鋼筋最小配筋率 7.6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的構造 28構件 8.2梁 8.3柱 8.4疊合式受彎構件 8.5深受彎構件 8.6桁架 8.9地下連續(xù)墻 8.11半圓形構件 8.13預制構件連接 附錄A素混凝土結構構件計算 A.1一般規(guī)定 A.2受壓構件 A.3受彎構件 A.4局部受壓 A.5局部構造鋼筋 (118)附錄B鋼筋的公稱截面面積、計算截面面積和理論質量 附錄C任意截面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 附錄D后張預應力鋼筋常用束形的預應力損失 附錄E與時間相關的預應力損失 (125)附錄F本規(guī)范用詞用語說明 附加說明本規(guī)范主編單位、參加單位、主要起草人員名單 附條文說明 11.0.1為統(tǒng)一水運工程混凝土結構設計技術要求,做到技術先進、經(jīng)濟合理、安全可靠、1.0.2本規(guī)范適用于水運工程水工建筑物鋼筋混凝土、預應力混凝土和素混凝土結構的設計,不適用于輕骨料混凝土、其他特種混凝土結構和通航建筑物混凝土結構的設計。1.0.3水運工程混凝土結構設計除應符合本規(guī)范的規(guī)定外,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22.0.1混凝土結構concretestructure2.0.4預應力混凝土結構prestress2.0.5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結構pretensionedprestressedconcretestructure2.0.6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結構post-tensionedprestressedconcretestructure混凝土達到規(guī)定強度后,通過張拉預應力筋并在結構上錨固而建立預加應力的混凝2.0.7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assembledmonol由預制混凝土構件或部件通過鋼筋、連接件連接并現(xiàn)場澆筑混凝土而形成整體的跨高比小于5的受彎構件??绺弑炔淮笥?的單跨梁和跨高比不大于2.5的多跨連續(xù)梁。2.0.10普通鋼筋ordinarysteel 3基本規(guī)定3(3)對使用上要求不出現(xiàn)裂縫的構件進行混凝土拉應力驗算3.1.5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構件受力鋼筋的配筋率應符合本規(guī)范中有關最4件取1.0,安全等級為三級的結構構件取0.9;R——結構構件的承載力設計值;式中S?——作用組合的效應設計值;Yo、Yo—分別為主導可變作用和第j個可變作用的分項系數(shù);S?、S??—分別為主導可變作用和第j個可變作用標準值的效應; 53.2.7作用分項系數(shù)可按表3.2.7取值。作用分項系數(shù)表3.2.7永久荷載(不包括土壓力、靜水壓力)船舶系纜力船舶撞擊力船舶擠靠力水流力波浪力(構件計算)土壓力剩余水壓力3.3.2混凝土構件的撓度應不影響結構的使用功能和外觀要求,其計算值不應超過表最大撓度限值[f]表3.3.2板3.3.3結構構件設計的裂縫控制等級應根據(jù)使用要求劃分為3級,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6y——受拉區(qū)混凝土塑性影響系數(shù);條件和鋼筋種類按表3.3.4采用。水上區(qū)水位變動區(qū)水下區(qū)大氣區(qū)浪濺區(qū)三三三三三三三級鋼筋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一二二C當作用效應與作用按線性關系考慮時,標準組合的效應設計值可按下式當作用效應與作用按線性關系考慮時,頻遇組合的效應設計值可按下式當作用效應與作用按線性關系考慮時,準永久組合的效應設計值可按下式 3基本規(guī)定70.6。對經(jīng)常以界值出現(xiàn)的有界作用,組合系數(shù)和準永久值系數(shù)可取劃分類別大氣區(qū)浪濺區(qū)水位變動區(qū)水下區(qū)有掩護計高水位減1.0m之間計低水位減1.0m之間水位變動區(qū)下界至泥面無掩護加(ηo+1.0m)以上計高水位減ηo之間計低水位減1.0m之間水位變動區(qū)下界至泥面最高天文潮位加0.7倍百年一遇有效波高天文潮汐減百年一遇有效波高H?之間浪濺區(qū)下界至最高H?之間水位變動區(qū)下界至泥面水運工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JTS151—2011)8淡水環(huán)境混凝土部位劃分表3.4.2-2水位變動區(qū)設計低水位以下水上區(qū)和水下區(qū)之間3.4.3基于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最低強度等級應滿足表3.4.3的規(guī)定?;谀途眯砸蟮幕炷磷畹蛷姸鹊燃壉?.4.3大氣區(qū)浪濺區(qū)水位變動區(qū)水下區(qū)3.4.5混凝土中最大氯離子含量不宜超過表3.4.5規(guī)定的限值;最大堿含量不宜超過混凝土中最大氯離子含量限值(%)表3.4.53.4.6混凝土抗凍等級按28d齡期的試件用快凍試驗方法測定時,應分為F350、F300、符合表3.4.6的規(guī)定。浪濺區(qū)范圍內的下部1m應按水位變動區(qū)選擇抗凍等級。碼頭面層混凝土可選用比同一地區(qū)水位變動區(qū)低2~3級的抗凍等級。混凝土抗凍等級選用標準表3.4.6溫低于-8℃)受凍地區(qū)(最冷月平均氣溫在-4℃~-8℃之間)0℃~-4℃之間) 9混凝土抗?jié)B等級選用標準表3.4.7最大作用水頭與混凝土壁厚之比3.4.8海水環(huán)境結構的混凝土抗氯離子滲透性指標宜符合表3.4.8的規(guī)定。當不能滿混凝土抗氯離子滲透性限值(C)表3.4.8大氣區(qū)浪濺區(qū)水位變動區(qū)3.4.9對處于海水環(huán)境水位變動區(qū)、浪濺區(qū)和大氣區(qū)的混凝土構件宜采用高性能混凝3.4.11當構件處于嚴重銹蝕環(huán)境時,普通受力鋼筋直徑不宜小于16mm;后張預應力混4.1.1混凝土應滿足設計強度要求和耐久性4.1.2混凝土強度等級應按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值確定。4.1.3混凝土軸心抗壓、軸心抗拉強度標準值應按表4.1.3采用?;炷凛S心抗壓強度標準值fα和軸心抗拉強度標準值fa(N/mm2)表4.1.3強度混凝土強度等級f4.1.4混凝土軸心抗壓、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應按表4.1.4采用。強度混凝土強度等級②離心混凝土的強度設計值應按專門標準取用。4.1.5混凝土受壓或受拉的彈性模量應按表4.1.5采用?;炷翉姸鹊燃塃4.1.6素混凝土重度可取23~24kN/m3;鋼筋混凝土重度可取24~25kN/m3,必要時應由試驗測定。混凝土的其他物理特性值,應由試驗確定。當無試0.2,線膨脹系數(shù)可取1.0×10-?/℃,剪變模量可按表4.1.5混凝土彈性模量的0.4倍4.2.1鋼筋混凝土結構及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鋼筋質量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筋混 凝土用鋼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GB1499.2)、《鋼筋混凝土用余熱處理鋼筋》(GB13014)、《鋼筋混凝土用鋼第1部分:熱軋光圓鋼筋》(GB1499.1)、《預應力混凝土用鋼棒》(CB4463)和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環(huán)氧樹脂涂層鋼筋》(JC3042)等的有關規(guī)定;鋼絲的質量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絲》(GB/T5223)的規(guī)定;鋼絞線的質量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絞線》(GB/T5224)的規(guī)定;精軋螺紋鋼筋的質量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預應力混凝土用螺紋鋼筋》(GB/T20065)的規(guī)定。鋼筋混凝土結構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鋼筋的選用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4.2.1.1普通混凝土結構鋼筋宜采用HRB400級、HRB500級鋼筋,也可采用HPB3004.2.1.2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鋼筋宜采用鋼絞線或鋼絲,也可采用鋼棒或螺紋鋼筋。4.2.2鋼筋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4.2.2.1鋼筋的強度標準值應具有不小于95%的保證率。4.2.2.2熱軋鋼筋的強度標準值應根據(jù)屈服強度確定。預應力鋼絞線、鋼絲和熱處理鋼筋的強度標準值應根據(jù)極限抗拉強度確定。4.2.2.3普通鋼筋的強度標準值應按表4.2.2-1采用;預應力鋼筋的強度標準值應按表4.2.2-2采用。熱軋鋼筋中蟲蟲業(yè)亞公稱直徑d(mm)水運工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JTS151—2011)續(xù)表4.2.2-2公稱直徑d(mm)f光圓螺旋肋中”φ”光圓φ”螺旋肋帶肋φ螺紋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和抗壓強度設計值應按表4.2.3-2采用。當構件中配有不同種類的鋼 普通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f,和抗壓強度設計值f;(N/mm2)表4.2.3-1符號熱軋鋼筋φ蟲蟲亞業(yè)預應力鋼筋強度設計值(N/mm2)表4.2.3-2符號消除應力鋼絲光圓螺旋肋φ”φ光圓中螺旋肋φ帶肋φ螺紋鋼筋4.2.4鋼筋彈性模量應按表4.2.4采用。E冷拉HRB400鋼筋4.2.5當采用并筋的形式配筋時,并筋數(shù)量不應超過3根。并筋可視為一根等效鋼筋。并筋等效直徑可按截面面積相等的原則換算確定。 5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計算(3)混凝土受壓的應力與應變關系曲線按下列公式取用:σ=f(5.1.1-2)e?—混凝土壓應力剛達到f,時的混凝土壓應變,計算的e?值小于0.002時取計算的ε值大于0.0033時取0.0033;當處于軸心受壓時取為ε?;n——系數(shù),計算的n值大于2.0時取2.0;fmk——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值(N/mm2),按第4.1.2條確定。(4)縱向鋼筋的應力取等于鋼筋應變與其彈性模量的乘積,但其絕對值不大于其相應的強度設計值。縱向受拉鋼筋的極限拉應變取為0.01。5.1.2.2矩形應力圖的受壓區(qū)高度可取等于按截面應變保持平面的假定所確定的中和軸高度乘以相應系數(shù)。其系數(shù)取值,當混凝5.1.2.3矩形應力圖的應力值取為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乘以相應系數(shù)。其系5.1.3縱向受拉鋼筋屈服與受壓區(qū)混凝土破壞同時發(fā)生時的相對界限受壓區(qū)高度ξ應f;——普通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按表4.2.3-1采用;E,—鋼筋彈性模量(N/mm2),按表4.2.4采用;f——預應力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按表4.2.3-2采用;σ——受拉區(qū)縱向預應力鋼筋合力點處混凝土法向應力等于零時的預應力鋼筋x?——界限受壓區(qū)高度(mm);h?——截面有效高度(mm),取縱向受拉鋼筋合力點至截面受壓邊緣的距離。5.1.5縱向鋼筋應力的計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 f;、f'.——縱向普通鋼筋、預應力鋼筋的抗壓強度設計值(N/mm2),按表彎承載力計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圖5.2.1)。αfbx=f?A.-f!A!+fnA,x≥2a’式中M?——受彎承載力設計值(N·mm);f.——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N/mm2),按表4.1.4采用;b——矩形截面的寬度或倒T形截面的腹板寬度(mm);x——等效矩形應力圖形的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mm);h?——截面有效高度(mm);o——受壓區(qū)縱向預應力鋼筋合力點處混凝土法向應力等于零時的預應力鋼筋 a)f,A,+fmA?≤aJ.b'h';+faf.[bx+(b',-b)hI=fA,-f;A',o——受壓區(qū)縱向預應力鋼筋合力點處混凝土法向應力等于零時的預應力鋼筋應力(N/mm2);b——矩形截面的寬度或倒T形截面的腹板寬度(mm);x等效矩形應力圖形的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mm);a′、a,——受壓區(qū)縱向普通鋼筋合力點、預應力鋼筋合力點至截面受壓邊緣的距h?——截面有效高度(mm)。5.2.2.3按式(5.2.2-1)~式(5.2.2-3)計算T形、1形截面受彎構件時,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仍應符合式(5.2.1-3)和式(5.2.1-4)的要求。5.2.3T形、I形和倒L形截面受彎構件位于受壓區(qū)的翼緣計算寬度應按表5.2.3所列的最小值取用。T形、I形和倒L形截面受彎構件翼緣計算寬度b;表5.2.3按計算跨度l?2按梁、肋凈距S3按翼緣高度 b5.2.4受彎構件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應符合式(5.2.1-3)的要求。當由構造要求或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驗算要求配置的縱向受拉鋼筋截面面積大于受彎承載力要求的配筋面積時,按式(5.2.1-2)或式(5.2.2-3)計算的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可僅計入受彎承載力條件所需的縱向受拉鋼筋截面面積。5.2.5當計算中計入縱向普通受壓鋼筋時,應滿足式(5.2.1-4)的條件;不滿足時,正截面受彎承載力應按下式計算:M=f?A,(h-a?-a')+f,A,(h式中M?!軓澇休d力設計值(N·mm); q—鋼筋混凝土構件的穩(wěn)定系數(shù),按表5.3.1-1f.——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N/mm2),按表A——構件截面面積(mm2),當縱向鋼筋配筋率大于f;——9水運工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JTS151—2011)續(xù)表5.3.1-14計算長度l拱N?=0.9φ[fA+f}A'-(oío-fj)A;]式中N?——軸心受壓承載力設計值(N);A——構件截面面積(mm2);A!——全部縱向鋼筋的截面面積(mm2);A,——受壓區(qū)縱向預應力鋼筋的截面面積(mm2);σ0——受壓區(qū)縱向預應力鋼筋合力點處混凝土法向應力等于零時的預應力鋼筋預應力混凝土軸心受壓構件的穩(wěn)定系數(shù)φ表5.3.1-349 5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計算5.3.2鋼筋混凝土軸心受壓構件,當采用螺旋式或焊接環(huán)式間接鋼筋時(圖5.3.2),其N?=0.9(f.A+fγA’+2af式中N——軸心受壓承載力設計值(N);f.——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N/mm2),按表4.1.4采用;Aws—構件的核心截面面積(mm2),取間接A;——全部縱向鋼筋的截面面積(mm2);α——間接鋼筋對混凝土的約束的折減系取1.0,當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80時,取0.85,其間按線性內插法確定;A——螺旋式或焊接環(huán)式間接鋼筋的換算截d——構件的核心截面直徑,取間接鋼筋內A——螺旋式或焊接環(huán)式單根間接鋼筋的截面面積(mm2);5.3.2.2按式(5.3.2-1)算得的構件受壓承載力設計值不應大于按式(5.3.1)算得的構件受壓承載力設計值的1.5倍。5.3.2.3當遇到下列任意一種情況時,不應計入間接鋼筋的影響,而應按第5.3.1條(2)按式(5.3.2-1)算得的受壓承載力小于按式(5.3.1)算得的受壓承載力;(3)間接鋼筋的換算截面面積小于縱向鋼筋的全部截面面積的25%。值應取20mm和偏心方向截面最大尺寸的1/30兩者中的較大值。5.3.4矩形截面偏心受壓構件正截面受壓承載力計算(圖5.3.4)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水運工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JTS151—2011)圖5.3.4矩形截面偏心受壓構件正截面受壓承載力計算N?=αfbx+f}A!-σ,A,-(oo-f!)A;-σ?A, e?——軸向壓力對截面重心的偏心距(mm);ea—附加偏心距(mm),按第5.3.3條確定。(2)當計算中計入縱向普通受壓鋼筋時,受壓區(qū)(3)矩形截面非對稱配筋的小偏心受壓構件,當N>f.bh時,同時按下列公式進行(4)矩形截面對稱配筋鋼筋混凝土小偏心受壓構件的縱向鋼筋截面面積,按下列公f.——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N/mm2),按表4.1.4采用;h——截面高度(mm);h'?——縱向受壓鋼筋合力點至截面遠邊的距離(mm);σ—預應力鋼筋合力點處混凝土法向應力等于零時的預應力鋼筋應力(N/mm2);a'——受壓區(qū)全部縱向鋼筋合力點至截面受壓邊緣的距離(mm);N=af.[bx+(b';-b)h',]+f;A',-σ,A,-(o'o-f'p)A',-σ?A, e'軸向壓力作用點至受壓區(qū)縱向普通鋼筋和預應力鋼筋的合力點的距離a,、a?—受拉區(qū)縱向普通鋼筋合力點、預應力鋼筋合力點至截面受拉邊緣的距離y'——截面重心至離軸向壓力較近一側受壓邊的距離(mm),當截面對稱時,水運工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JTS151—2011)N?=αJ[ξbh?+(b';-b)h']+f;A';-o?A,+Nw按表4.1.4采用f;——縱向普通鋼筋抗壓強度設計值fw——沿截面腹部均勻配置的縱向鋼筋強度設計值(N/mm2),按表4.2.3-1宜取h=h?-a',。 N?=αafA+(a-a?)f,A,N?=αafA-σA?+af'A,-a?(f,-σm)A,f'—縱向預應力鋼筋的抗壓強度設計值取α,=0、a,——縱向受拉鋼筋截面面積與全部縱向鋼筋截面面積的比值,當α>0.625 h?——截面有效高度(mm),環(huán)形截面取h?=r?+r,,圓形截面取h?=r+r,,此5.3.12對截面具有兩個互相垂直的對稱軸的鋼筋混凝土雙向偏心受壓構件(圖N?——構件的截面軸心受壓承載力設計值構件偏心受壓承載力設計值(N),此處 a——縱向普通受拉鋼筋和預應力受拉鋼筋的合力點至截面近邊緣的距離b)M?——按通過軸向拉力作用點的彎矩平面計算的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設計M?—按通過軸向拉力作用點的彎矩平面計算的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設計Mu、M——x軸、y軸方向的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設計值(N·mm),5.4.4沿截面腹部均勻配置縱向鋼筋的矩形、T形或I形截面鋼筋混凝土偏心受拉構式中V——構件斜截面上的最大剪力設計值β:——系數(shù),h?/b≤4時取0.25,有實踐經(jīng)驗時可取0.3;h/b≥6時取0.20;f.——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N/mm2),按表4.1.4采用;b——矩形截面的寬度、T形截面或I形截面的腹板寬度(mm)h?——截面的有效高度(mm);(1)支座邊緣處的截面(圖5.5.2a、圖5.5.2b截面1-1);(2)受拉區(qū)彎起鋼筋彎起點處的截面(圖5.5.2a截面2-2、3-3);(3)箍筋截面面積或間距改變處的截面(圖5.5.2b截面4-4); 緣的距離;λ<1.5時取λ=1.5,λ>3時取λ=3;集中荷載作用點至 時取h?=800mm;時取h?=800mm;h?>2000mm時取h?=2000mm;N?——計算截面上混凝土法向預應力等于零時的縱向預應力鋼筋及非預應力鋼緣的距離;λ<1.5時取λ=1.5,λ>3時取λ=3;集中荷載作用點至支5.5.8受拉邊傾斜的矩形、T形和I形截面的受彎構件,其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對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件,其值不應大于(foA。+f,A,)sinβ,且不應小于z——同一截面內箍筋合力至斜截面受壓區(qū)合力點的距離(mm);z——同一彎起平面內彎起鋼筋的合力至斜截面受壓區(qū)合力點的距離(mm);z——斜截面受拉區(qū)始端處縱向受拉鋼筋合力的水平分力至斜截面受壓區(qū)合力f;——縱向普通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按表4.2.3-1采A——同一彎起平面內的非預應力彎起鋼筋的截面面積(mm2);fm——箍筋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按表4.2.3-1中的f,值采用;圖5.5.8受拉邊傾斜的受彎構件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5.5.9受彎構件斜截面的受彎承載力計算(圖5.5.9)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ZfoA2+fAZ 5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計算5.5.9.2斜截面的水平投影長度c可按下式計算:V=2f,Asina,+2fmA,?sinaV——斜截面受壓區(qū)末端的剪力設計值(N)z——縱向非預應力和預應力受拉鋼筋的合力至受壓區(qū)合力點的距離(mm),可za、z—同一彎起平面內的非預應力彎起鋼筋、預應力彎起鋼筋的合力至斜截面z——同一斜截面上箍筋的合力至斜截面受壓區(qū)合力點的距離(mm);f,、fy——縱向普通鋼筋、預應力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按表4.2.3-1、表A、A—同一彎起平面內的非預應力彎起鋼筋、預應力彎起鋼筋的截面面積a,、a,——斜截面上非預應力彎起鋼筋、預應力彎起鋼筋的切線與構件縱向軸線的A——配置在同一截面內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積(mm2)。5.5.9.3在計算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端部錨固區(qū)的斜截面受彎承載力時,式應符合第5.5.1條的規(guī)定。β——截面高度影響系數(shù),按式(5.5.3-2)計h?>2000mm時取h?=2000mm;f——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按表4.1.4采用;b——矩形截面的寬度或倒T形截面的腹板寬度(mm);h?——截面有效高度(mm);N——與剪力設計值V相應的軸向壓力設計值(N),N>0.3f.A時取N=5.5.12.2計算截面的剪跨比λ應按下列規(guī)定取用(1)對框架柱,取λ=H,/(2ho);λ<1時取λ=1,λ>3時取λ=3;此處H,為(2)對其他偏心受壓構件,當承受均布荷載時,取λ=1.5;當承受符合第5.5.4.2款規(guī)定的集中荷載的條件時,取λ=a/h?,λ<1.5時取λ=1.5,λ>3時取λ=3;此處,h?>2000mm時取h?=2000mm;f,--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按表4.1.4采用;b——矩形截面的寬度或倒T形截面的腹板寬度(mm); 5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計算面有效高度h?應分別取1.76倍和1.6倍圓形截面h?——截面有效高度(mm);T——扭矩設計值(N·mm);βe——混凝土強度影響系數(shù):混凝土強度等級不超過C50時取1.0;當混凝土強f.——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N/mm2),按表4.1.4采用。a)圖5.6.1受扭構件截面5.6.2彎矩、剪力和扭矩共同作用下的構件(圖5.6.1),當截面尺寸符合式(5.6.2-1)或式(5.6.2-2)時,可不進行構件受剪扭承載力計算,而按構造要求配置縱向鋼筋和b——矩形截面的寬度(mm),T形或I形截面的腹板寬度,箱形截面的側壁總厚h?——截面有效高度(mm);T——扭矩設計值(N·mm); 5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計算f,——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按表4.1.4采用;時取N=0.3fA,5.6.3.2T形和I形截面的受扭塑性抵抗矩按下列公式計算:和t—箱形截面壁厚(mm),其值不應小于b?/7,b?取箱形截面寬度。,此處,2的概價應符合第562條的級 N——與扭矩設計值T相應的軸向壓力設計值(N),當N>0.3f.AN=0.3f.A;β?>1時,取β?=1;筋的合力(N),按第6.1.10條的規(guī)定計算,當N?>0.3fA?時,取β?<0.5時,取β?=0.5,當β,>1時,取β?=1;筋的合力(N),按第6.1節(jié)的規(guī)定計算 5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計算β,——一般剪扭構件混凝土受扭承載力降低系數(shù):當β,<0.5時,取β?=0.5,當β?>1時,取β=1;h?——截面的有效高度(mm);W,——受扭構件的截面受扭塑性抵抗矩(mm3),按第5.6.3條的規(guī)定計算;T——扭矩設計值(N·mm);b——矩形截面的寬度或倒T形截面的腹板寬度(mm);5.6.8.4集中荷載作用下的受扭承載力仍應按式(5.6.8-3)計算,式中的β,應按式5.6.9T形和I形截面剪扭構件的受剪扭承載力應按下列規(guī)定計算。5.6.10.1一般剪扭構件的受剪承載力可按下式計算:的W,應以α?W,代替;當β?<0.5時,取β=0.5,當β>1時,取β=1;的W?應以α?W,代替;當β?<0.5時,取β=0.5,當β,>1時,取β=1;式中V,——受剪承載力設計值(N);的W,應以α?W,代替;當β,<0.5時,取β?=0.5,當β>1時,取β?=1; f;——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按表4.1.4采用;b——矩形截面的寬度或倒T形截面的腹板寬度(mm);h?——截面有效高度(mm);5.6.10.4集中荷載作用下的獨立剪扭構件受扭承載力應按式(5.6.10-2)計算,式中面面積應按剪扭構件的受剪承載力和受扭承載力分別計算確定,并按所需的箍筋截(圖5.7.1)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時取β=f;——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σm—臨界截面周長上兩個方向混凝土有效預壓應力按長度的加權平均值水運工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JTS151—2011)(N/mm2),其值宜控制在1.0~3.5N/mm2范圍內;um——臨界截面的周長(mm),取距離局部荷載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積周邊h?/2處h?——截面有效高度(mm),取兩個配筋方向的截面有效高度的平均值;大于4;β,<2時取β,=2;面積為圓形時取β=2;a,——板柱結構中柱類型的影響系數(shù):對角柱,取α=20。5.7.1.3對空心板,式(5.7.1-1)的右邊還應乘以受沖切承載力降低系數(shù)α,α可按表5.7.1采用??招陌迨軟_切承載力降低系數(shù)α表5.7.1D高20%。 受沖切承載力計算中取用的臨界截面周長u。應扣除局部荷載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積中心至開孔外邊畫出兩條切線之間所包含的長度(圖5.7.2),當l?≥l?時,孔洞邊長l?應以5.7.3在局部荷載或集中反力作用下,當受沖切承載力不滿足第5.7.1條的要求且板厚式中F:——局部荷載設計值或集中反F——受沖切承載力設計值(N);u——臨界截面的周長(mm),取距離局部荷載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積周邊h/2處σm——臨界截面周長上兩個方向混凝土有效預壓應力按長度的加權平均值(N/mm2),其值宜控制在1.0~3.5N/mm2范圍內;5.7.3.3對配置抗沖切鋼筋的沖切破壞錐體以外的截面,應按第5.7.1條的要求進行受沖切承載力計算,u。應取配置抗沖切鋼筋的沖切破壞錐體以外0.5h。處的最不利5.7.4對矩形截面柱的階形基礎(圖5.7.4),基礎變階處、柱與基礎交接處的受沖切計F=0.7βfbmh?F?=p,A式中Fm—受沖切承載力設計值(N);β?——截面高度影響系數(shù),當h≤800mmβ=0.9,其間按線性內插法取用;f;——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h?——基礎變階處、柱與基礎交接處的截面有效高度(mm),取兩個配筋方向的截b,——沖切破壞錐體最不利一側斜截面的上邊長(mm),計算柱與基礎交接處的b,——柱與基礎交接處或基礎變階處的沖切破壞錐體最不利一側斜截面的下邊長(mm),b?=b,+2h?;F——局部荷載設計值或集中反力設計值(N);A——考慮沖切荷載時取用的多邊形面積(mm2)(圖5.7.4中的陰影面積ABCDEF);P:——為在荷載設計值作用下基礎底面單位面積上的土反力扣除基礎自重及其a)圖5.7.4計算階形基礎的受沖切承載力截面位置 5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計算f.——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N/mm2);在后張法預應力混拉階段驗算中,應根據(jù)相應階段的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f'。值按表A?圖5.8.2局部受壓的計算底面積5.8.3配置方格網(wǎng)式或螺旋式間接鋼筋時(圖5.8.3),局部受壓承載力應符合下列b) A—混凝土局部受壓凈面積(mm2);n?、A?——方格網(wǎng)沿l?方向的鋼筋根數(shù)、單根鋼筋的截面面積(mm2);A——單根螺旋式間接鋼筋的截面面積(mm2);d——螺旋式間接鋼筋內表面范圍內的混凝土截面直徑(mm);s——方格網(wǎng)式或螺旋式間接鋼筋的間距(mm),宜取30~80mm。5.8.3.4間接鋼筋應配置在圖5.8.3所規(guī)定的高度h范圍內,對方格網(wǎng)式鋼筋,不應少于4片;對螺旋式鋼筋,不應少于4圈。對柱接頭,h不應小于15倍的柱縱向鋼筋6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驗算6.1.2預應力鋼筋的張拉控制應力σ不宜超過表6.1.2的數(shù)值。張拉控制應力值σ表6.1.21消除應力鋼絲、鋼絞線23冷拉熱軋鋼筋強度等級的75%。6.1.4由預加應力產生的混凝土法向應力及相應階段預應力鋼筋的應力,應符合下列6.1.4.2后張法構件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a)No=σoA,+σ'nA')-GsA,-o'sA';N,=σA,+o'A1,-σsA,-o'sA'; N、M——構件自重及施工荷載的短暫狀況作用效應組合值,必要時應計入動A?——換算截面面積(mm2),包括混凝土面積以及預應力鋼筋面積A,、A'。和非預應力鋼筋面積A,、A',乘以相應的彈性模量比αg后的截面面W?——驗算截面的換算截面彈性抵抗矩(mf'αf'x——與施工階段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f'。相應的軸心抗拉強度標準式中σ、σ——相應施工階段計算截面邊緣纖維的混凝土拉應力、壓應力(N/mm2);f'u{'x——與施工階段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f'相應的軸心抗拉強度標準4.2.4和表4.1.5采用;A?——換算截面面積(mm2);M——彎矩設計值(N·mm);錨具變形和鋼筋內縮值a(mm)表6.2.2d1鋼絲束的錐形螺桿錨具、筒式錨具等帶螺帽的錨具:螺帽縫隙1121354555 σ?——預應力鋼筋的張拉控制應力(m),亦可近似取該段孔道在構1KμA——參數(shù),對先張法取45,對后張法取25;o、σ'——受拉區(qū)、受壓區(qū)預應力鋼筋在各自合力點處混凝土法向壓應f'u——施加預應力時的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N/mm2);區(qū)預應力鋼筋和非預應力鋼筋截面面積總和與凈截面面積A。的彈性變形對先批張拉鋼筋應力的影響,可將先批張拉鋼筋的張拉控制應力值σ增加或減少αεGpi,σ應為后批張拉鋼筋在先批張拉鋼筋重心處產生的混凝土法向應力。增加后的鋼筋張拉控制應力不應超過0.8fu或0.9f。6.2.7預應力構件各階段的預應力損失值宜按表6.2.7的規(guī)定進行組合。注:先張法構件由于鋼筋應力松弛引起的損失值σ。在第一批和第二批損失中所占的比例,如需區(qū)分,可按實際情況確定。力總損失值小于100N/mm2時,取100N/mm2,當計算所得的后張法預應力總損失值小于 引起損失的因素1按第6.2.2條和2按實際情況確定3拉力的設備之間的溫差(△t,℃)4鋼棒、螺紋鋼筋:一次張拉0.05σ超張拉0.035σ低松池當≤0.7時,5按第6.2.5條規(guī)定6用螺旋式預應力鋼筋作配筋的環(huán)形構件,當構件直徑d≤3m時,由于混凝土的局部6.3.1預應力混凝土構件應按裂縫控制等級進行正截面抗裂驗算,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6.3.1.1裂縫控制等級為一級的構件,在作用的標準組合下應滿足下式要求:式中σx——在作用的標準組合下抗裂驗算邊緣的混凝土法向拉應力(N/mm2);式(6.1.4-1)、式(6.1.4-4)計算。6.3.1.2裂縫控制等級為二級的構件,在作用的標準組合下應滿足式(6.3.1-2)的要求,在作用的準永久組合下應滿足式(6.3.1-3)的要求:σh-O≤C?Yfuo——扣除全部預應力損失后在抗裂驗算邊緣混凝土的預壓應力(6.3.1-3)中的σ和α?xfu均應乘以系數(shù)0.9。y當σ?!?時表6.3.1-2表6.3.1-223正心b心b 6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驗算續(xù)表6.3.1-24翼緣位于受拉區(qū)的為任意值心心5圓形或環(huán)形截面℃項次3與項次4之間數(shù)值采用; t——剪力值V和預應力彎起鋼筋的預應力在計算纖維處產生的混凝土剪應力o——扣除全部預應力損失后,在計算纖維處由預應力產生的混凝土法向應力(N/mm2),按式(6.1.4-1)和式(6.1.4-4)計算;o—截面重心處混凝土的預壓應力(N/mm2),按式(6.1.4-1)或式(6.1.4-4)λ——剪跨比,λ小于1.4時取1.4,λ大于6時取6;β——系數(shù),裂縫控制等級為一級的構件,取0.85;裂縫控制等級為二級的構件,取l?——梁的計算跨度(mm);h——截面的高度(mm);b——矩形截面的寬度或T形、I形截面的腹板寬度(mm)。6.3.8對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端部進行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以及正截面、斜截面抗裂驗算時,應考慮預應力鋼筋在其預應力傳遞長度范圍內實際應力值的變化。預應力鋼筋的實際預應力在構件端部應取零,在其預應力傳遞長度末端應取有效預應力值(圖6.3.8),中間可按線性變化取值。6.4裂縫寬度驗算6.4.1在使用階段允許出現(xiàn)裂縫的鋼筋混凝土構件,應驗算作用的準永久組合下裂縫寬度;當有必要考慮作用的頻遇組合時,可采用頻遇組合值代替準永久組合值,最大裂縫寬度不應超過表3.3.4規(guī)定的限值。大裂縫寬度可按式(6.4.2)計算;對5的矩形、T形、倒T形1形截面偏心受壓構件和55的圓形截面偏心受壓構件,可不驗算裂縫寬度。式中Wmx——最大裂縫寬度(mm);α?——構件受力特征系數(shù),受彎構件取1.0;大偏心受壓構件取0.95;偏心受拉構件取1.10;軸心受拉構件取1.20;a?——考慮鋼筋表面形狀的影響系數(shù),光面鋼筋取1.4;帶肋鋼筋取1.0;a?——考慮作用的準永久組合或重復荷載影響的系數(shù),取1.5;對于短暫狀況的 6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驗算β=(0.4+2.5p)式中β——受拉縱向鋼筋對最大裂縫開展貢獻系數(shù);e?——構件初始偏心距(mm);r——截面半徑(mm);p——縱向鋼筋配筋率;l?——構件計算長度(mm)。6.4.5構件縱向受拉鋼筋應力可按表6.4.5中公式計算。12受彎圓形截面3圓形截面4圓形截面 續(xù)表6.4.55圓形截面B?——受彎構件的短期剛度(N·mm2);取2.0;b——矩形截面的寬度或倒T形截面的腹板寬度(mm);h?——截面有效高度(mm)。不出現(xiàn)裂縫的鋼筋混凝土構件和預應力混凝土構件B,=0.85EI?B,=(0.025+0.28αp)(1+0.55γ';+0.12y;)E,bh?l?——換算截面慣性矩(mm?);ag——鋼筋彈性模量與混凝土彈性模量的比值; b——矩形截面的寬度或倒T形截面的腹板寬度(mm);h?——截面有效高度(mm);行計算,并應考慮預壓應力長期作用的影響,預加力反拱水運工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JTS151—2011)特性等因素確定。混凝土結構的伸縮縫最大間距也可按表7.1.1采用。混凝土結構伸縮縫最大間距(m)表7.1.11素混凝土結構未配構造鋼筋234處。臨時縫和臨時寬縫應根據(jù)具體情況設置鍵槽和7.2.1鋼筋混凝土結構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最小厚度應按表7.2.1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最小厚度(mm)表7.2.1大氣區(qū)浪濺區(qū)水位變動區(qū)水下區(qū)40(水氣積聚)35(不受水氣積聚)7.2.2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最小厚度應按表7.2.2采用。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最小厚度(mm)表7.2.2大氣區(qū)浪濺區(qū)水位變動區(qū)水下區(qū)7.2.3配置構造鋼筋的素混凝土結構,構造筋的混凝土保護層最小厚度,海水環(huán)境不應小于40mm,且不應小于2.5倍構造筋直徑,淡水環(huán)境不應小于30mm。7.2.4臨時建筑物混凝土結構宜按其所處環(huán)境、使用要求確定保護層厚度,但不應小于1.5倍鋼筋直徑。7.3.1計算中充分利用鋼筋的抗拉強度時,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式中l(wèi)?!芾摻畹腻^固長度(mm);q鋼筋的外形系數(shù),按表7.3.1取用;f,、fw——普通鋼筋、預應力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按表4.2.3-1、表4.2.3-2采用;f;——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按表4.1.4采用;混凝土強度等級d.鋼筋的公稱直徑(mm)。鋼筋的外形系數(shù)表7.3.1光圓鋼筋帶肋鋼筋α7.3.2先張法構件預應力鋼筋的預應力傳遞長度應按下式計算:式中l(wèi)——先張法構件預應力鋼筋的預應力傳遞長度(mm);α——預應力鋼筋的外形系數(shù),按表7.3.1采用;σ——放張時預應力鋼筋的有效預應力(N/mm2);d預應力鋼筋的公稱直徑按附錄B采用;f'u——與放張時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f'相應的軸心抗拉強度標準值(N/mm2),按表4.1.3以線性內插確定。7.3.3計算的錨固長度應按下列規(guī)定進行修正,修正后的錨固長度不應小于按式7.3.3.4鋼筋在錨固區(qū)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大于鋼筋直徑的3倍且長度可乘以修正系數(shù)0.8。距構件末端0.25倍預應力傳遞長度處開始計算,并應按第7.3.2條確定。式(7.3.1-1)計算錨固長度的0.7倍。機械錨固的形式和構造要求宜按圖7.3.4采用。機械錨固長度范圍內的箍筋不應少于3根,其直徑不應小于縱向鋼筋直徑的0.25倍,間距不應大于縱向鋼筋直徑的5倍,縱向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小于鋼筋公稱直徑的5倍時可不配置上述箍筋。7.3.5計算中充分利用縱向鋼筋的抗壓強度時,錨固長度不應小于第7.3.1條規(guī)定的受拉錨固長度的0.7倍。的截面以外,其延伸長度(圖7.3.6)不應小于20倍鋼筋直徑;同時當剪力設計值大于或 圖7.3.6縱向受拉鋼筋截斷時的延伸長度7.3.7縱向受壓鋼筋在跨中截斷時,必須伸至按計算不需要該鋼筋的截面以外,其延伸長度不應小于15倍鋼筋直徑;綁扎骨架中無彎鉤的光圓鋼筋不應小于20倍鋼筋小處,同一根鋼筋上宜少設接頭。機械連接和焊7.4.2軸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桿件的縱向受力鋼筋不得采用綁扎搭接接頭。受力鋼筋7.4.3同一構件中相鄰縱向受力鋼筋的綁扎搭接接頭宜相互錯開(圖7.4.3),并應符合圖7.4.3同一連接區(qū)段內的縱向受拉鋼筋綁扎搭接接頭示意圖7.4.3.1縱向受拉鋼筋綁扎搭接接頭的搭接長度不應小于300mm。不宜大于25%,柱類構件不宜大于50%。7.4.3.3縱向受拉鋼筋綁扎搭接接頭的搭接長度應根據(jù)位于同一連接區(qū)段內的鋼筋式中l(wèi)?——縱向受拉鋼筋的搭接長度(mm);縱向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ξ搭接長度的0.7倍,且不應小于200mm。束筋中單根鋼筋的接頭應錯開,間距不宜小于40倍單根鋼筋直徑,搭接的接頭長度應加長20%。0.25倍。鋼筋受拉時,箍筋間距不應大于搭接鋼筋最小直徑的5倍,且不應大于100mm;筋直徑大于25mm時,尚應在搭接接頭兩個端面外100mm范圍內各設置2個箍筋。7.4.6縱向受力鋼筋機械連接接頭宜相互錯開。鋼筋機械連接接頭連接區(qū)段的長度為筋接頭面積百分率不宜大于50%。力鋼筋接頭面積百分率不應大于50%。7.4.8機械連接接頭連接件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宜滿足縱向受力鋼筋最小保護層厚度的要求。連接件之間的橫向凈間距不宜小于25mm。7.4.9縱向受力鋼筋的焊接接頭應相互錯開。鋼筋焊接接頭連接區(qū)段的長度為35倍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大直徑且不小于500mm,接頭中點位于該連接區(qū)段長度內的焊接接頭均應屬于同一連接區(qū)段。位于同一連接區(qū)段內縱向受力鋼筋的焊受拉鋼筋接頭不應大于50%。7.5.1鋼筋混凝土構件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率不應小于表7.5.1規(guī)定的數(shù)值。件和剛性墩臺的縱向受力鋼筋最小配筋率可不受表7.5.1的限制,上述構件的受拉鋼筋配筋率不得小于0.05%;厚度大于4m的構件每米寬度內的鋼筋面積不得少于2500mm2。 受力類型一側縱向鋼筋受彎/偏心受拉/軸心受拉構件一側的受拉鋼筋o——扣除全部預應力損失后,由預加力在抗裂驗算邊緣產生的混凝土預壓應f?——混凝土的軸心抗拉強度標準值(N/mm2);W?——驗算截面的截面彈性抵抗矩(mm板內應設置直徑不小于12mm的箍筋,箍筋應采用帶肋鋼筋,間距不應大于250mm;自支座起長度不小于1倍梁高范圍內應采用閉合式箍筋,間距不應大于100mm。在T形、I形截面梁下部的“馬蹄”內應另設直徑不小于8mm的閉合式箍筋,間距不應大于200mm,7.6.2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端部錨固區(qū),在錨具下面應設置厚度不小于16mm的鋼墊板或者采用具有喇叭管的錨具墊板(圖7.6.2)。錨墊板下混凝土應按第5.8節(jié)的規(guī)定進行局部率不應小于0.5%。錨墊板四周混凝土應滿足鋼筋網(wǎng)片,網(wǎng)片數(shù)量視梁跨大小設置4~6片,網(wǎng)片鋼筋直徑宜采用6~12mm,網(wǎng)片間距宜采用60~100mm。鋼筋在構件端部宜均勻布置。在梁端部附近和構件下部位置,宜設置非預應力縱向鋼筋7.6.5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端部有特殊要求時,可通過數(shù)值計算方法確定構造的7.6.6后張法預應力鋼筋的預留孔道應符合下列規(guī)7.6.6.1孔道之間的凈距不應小于40mm;孔道至構件邊緣的凈距應滿足保護層最小的外徑大10~15mm。7.6.6.5I形截面的后張法預應力構件采用曲線配筋時,沿曲線孔道應設置封閉箍筋,截面面積可按式(7.6.6)計算,間距不宜大于200mm,孔道彎曲處,除應加封閉箍筋截面處管道摩擦損失后的張拉力乘以1.2;r——管道曲線半徑(mm);f——箍筋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絲直徑大于5mm時,不宜小于6m。7.6.7.2精軋螺紋鋼筋的直徑小于等于25mm時,其曲率半徑不宜小于12m;直徑大7.6.8后張法預應力鋼筋的預留孔道,沿每個孔道均應設置直徑不小于8mm的定位7.6.9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孔道灌漿應7.6.9.1水泥漿及水泥砂漿的強度不應低于M20;水灰比不得大于0.45。7.6.9.2灌漿的灰漿中可加入對鋼筋無腐蝕作用的外加劑。7.6.10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中不宜摻加引氣劑。 7.6.11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的端部尺寸應滿足錨夾具布置、張拉設備的尺寸和構7.6.12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在梁端均應加澆封錨混凝土,并在封錨混凝土中配置7.6.13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構件設計中應選用可靠的錨具,其加工方法及質量要求應7.6.14先張法預應力鋼筋的凈距應根據(jù)澆筑混凝土件確定。預應力鋼筋的凈距不應小于其公稱直徑或等效直徑的1.5倍,且不應小7.6.15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構件,預應力鋼筋端部周圍的混凝土應采取加強措施。單根配置的預應力鋼筋,其端部宜設置長度不小于150mm且不少于4圈的螺旋筋;分散布置的多根預應力鋼筋,在構件端部10倍鋼筋直徑范圍內應設置3~5片與預應力鋼筋垂7.6.16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承受集中荷載時,應采用封閉箍筋。距板端1m區(qū)7.6.17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受拉區(qū)當部分鋼筋施加預應力已能使構件符合抗裂要求時,承載力計算所需的其余受拉鋼筋可采用非預應力鋼筋。非預應力同級的冷拉鋼筋時,其截面面積不宜大于受拉鋼8.1.1單向板、懸臂板承受均布荷載或平行支承邊的線荷載時,其正截面受彎承載力可取單寬計算。8.1.2單向板、懸臂板承受輪壓或集中荷載時,其截面彎矩應按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高樁碼頭設計與施工規(guī)范》(JTS167—1)的有關規(guī)定確定。8.1.3.1承受均布荷載時,橫向分布鋼筋不宜少于單位寬度的縱向受力鋼筋截面面積8.1.3.2承受輪壓或集中荷載且板的寬跨比不大于1.0時,橫向分布鋼筋不宜少于單位寬度的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20%;當寬跨比大于1.5時,板中間1/2板跨范圍內橫向分布鋼筋不宜少于35%,其余范圍不宜少于25%;當寬跨比在1.0~1.5之間時,橫向分布鋼筋的數(shù)量可在上述規(guī)定范圍內確定。8.1.3.3承受輪壓或集中荷載的空心板橫向分布鋼筋不宜少于單位寬度的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25%。8.1.4受集中荷載的無腹筋鋼筋混凝土單向板,其受剪承載力可按下列規(guī)定確定。8.1.4.1受剪承載力可按下式計算:式中V?——板的受剪承載力設計值(N);y——板的寬跨比影響系數(shù);λ——剪跨比,λ小于1.0時取1.0;λ大于4.0時取4.0;f;——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b?!芗泻奢d時,板的受剪計算寬度(mm)(圖8.1.4);h?——板的有效高度(mm)。8.1.4.2板的受剪計算寬度可按下列公式計算:中置荷載時偏置荷載時 式中b?!芗泻奢d作用時板的受剪強度計算寬度(mm),當b。大于實際板寬時,b?——集中荷載在垂直板跨方向的傳遞寬度(mm);h?——板的有效高度(mm);a——剪跨(mm),即集中荷載中心至支座內邊緣的距離。8.1.4.3板的寬跨比影響系數(shù)可按下列公式計算:偏置荷載時式中γ——板的寬跨比影響系數(shù),當γ大于1.2時,取為1.2;B——板的實際寬度(mm),當相鄰板的分布鋼筋伸入拼縫中并錨固可靠,且拼縫的混凝土強度不低于板的混凝土強度等級時,相鄰板連同拼縫可按整塊板l?!宓膬艨缍?mm)。8.1.5受集中荷載的無腹筋預應力混凝土疊合單向板,其受剪承載力可按下列公式式中V?——板的受剪承載力設計值(N);λ——剪跨比,λ小于1.0時取為1.0;λ大于4.0時取為4.0;取為1.2;λ——剪跨比,λ小于1.0時取為1.0;λ大于4.0時取為4.0;端1.5倍板厚范圍內每肋中至少按構造配置一肢直徑6mm、間距不大于8.1.7受集中荷載作用的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其受剪承載力可按下列公式N?=A,(σon-G?) y——板的寬跨比影響系數(shù),按式(8.1.44)或式(8.1.4-5)計算,γ大于1.2時取為1.2;f,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λ——剪跨比,λ小于1.0時取為1.0;λ大于4.0時取為4.0;h?——板的有效高度(mm);端1.5倍板厚范圍內每肋中至少按構造配置一肢直徑6mm、間距不大于s——沿板縱軸方向的箍筋間距(mm);N?——板計算寬度b。范圍內預應力鋼筋的有效張拉力(N),當N大于0.3fAA,——b。范圍內預應力鋼筋截面面積(mσ——預應力鋼筋的張拉控制應力(N/mm2);8.1.8受集中荷載作用的單向板,除計算板的受剪承載力外,尚應按第5計算板的受沖切承載力。受集中荷載作用的四邊支承板或中置荷載的寬跨比不小于1.08.1.9.3簡支板的跨中受力鋼筋在支座處可彎起50%。鋼筋的彎起角可采用30°,較厚的板也可采用45°。彎起鋼筋的上部彎折點至支座邊緣的距離宜為板凈跨度的1/10。8.1.10對嵌固在邊梁的板,在板邊的上部每米長度內應配置5根直徑不小于6mm8.1.11當板的受力鋼筋與梁的肋部平行時,應沿梁的方向每米長度內配置不少于5根與梁肋垂直的構造鋼筋,其直徑不應小于6mm,且單位長度內該鋼筋的截面面積不應小板凈跨度的1/4(圖8.1.11)。水運工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JTS151—2011)圖8.1.10板邊構造鋼筋配筋圖圖8.1.11板中與梁肋垂直的構造鋼筋配筋圖8.1.12疊合式面板連續(xù)結構的配筋,在支座負彎矩的配筋面積中,筋為通長鋼筋,其余可設為短筋,短筋伸出支座邊的長度宜為板凈跨度的1/3(圖8.1.12)。圖8.1.12疊合式面板支座配筋構造圖8.1.13懸臂板的上部鋼筋應由計算確定,其伸入支座的長度不應小于1.2倍錨固長度 與支座處截面的有效高度之和,同時每米寬度應有不少于3根通長鋼筋(圖8.1.13)。在懸臂板上部宜配置每米寬度不少于3根的橫向構造鋼筋,下部宜配置每米寬度不少于38.1.14引橋端部帶斜角的簡支板(圖8.1.14)的構造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8.1.14.2在斜邊宜設置護輪檻。護輪檻范圍內的板底層鋼筋不宜少于4根,兩端伸8.1.14.3帶斜角的簡支板宜增加平行于斜邊的附加鋼筋,其直徑、間距應與主筋相同。附加鋼筋的布置范圍不宜小于板凈跨度的1/3。板內主筋及附加鋼筋的兩端伸入支座的錨固長度水平段不應小于10倍鋼筋直徑,并向上90°彎至板頂。8.1.14.4板上部斜邊側宜設置附加鋼筋,直徑宜為6mm,間距宜為200mm,長度不宜小于板凈跨度的1/3。8.1.14.5板兩端的支承宜采用有適當伸縮的墊層支座。8.1.15碼頭分段處面板齒形縫兩側承受較大剪力時,應在齒槽的轉角處布置抗剪鋼筋(圖8.1.15)。鋼筋直徑可采用14~20mm,錨固長度不小于20倍鋼筋直徑,沿板厚方向可布置2~3層,間距宜為200~300mm。8.1.16板上孔洞的加固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8.1.16.1板上圓孔直徑和方形孔洞垂直于板跨度方向的孔洞寬度小于300mm時,應將受力鋼筋繞過孔洞邊。且在孔洞周邊無集中荷載時,應在孔洞每側主筋平面內配置附加鋼筋(圖8.1.16-1、圖8.1.16-2),其面積不應小于孔洞寬度內被切斷的受力鋼筋面積的50%,且不小于2φ12,對于圓形孔洞尚應附加2φ8~2φ12的環(huán)形鋼筋,頂層、底層各1根,搭接長度不宜小于30倍鋼筋直徑,且圓形洞口應設置放射形鋼筋。8.1.16.3當圓孔直徑和方形孔洞寬度大于300mm且孔洞周邊有集中荷載,或圓孔直徑和方形孔洞寬度大于1000mm時,宜在洞邊加設小梁。圓形洞口應設置放射形鋼筋(圖8.1.16.4板內預留小孔或預埋管時,孔邊或管壁至板邊緣的凈距不宜小于100mm。水運工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JTS151—2011)8.2.1梁內縱向受力鋼筋的直徑不宜小于12mm;伸入支座的鋼筋數(shù)量不應少于2根且不少于下部跨中鋼筋面積的1/4。8.2.2梁的上部縱向鋼筋的凈距不應小于1.5倍鋼筋直徑且不應小于30mm,下部縱向鋼筋凈距不應小于鋼筋的最大直徑且不應小于25mm。梁的下部縱向鋼筋配置多于2層時,鋼筋水平方向的中距應比下面2層的中距增大1倍。8.2.3鋼筋混凝土簡支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伸入梁支座范圍內的錨固長度(圖b)8.2.3.2不能滿足第8.2.3.1款規(guī)定時,應采取專門錨固措施。可在端部將縱向受力座內的錨固長度應符合第7.3.1條規(guī)定。8.2.3.4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25及以下的簡支梁,在距支座邊1.5倍梁高范圍內作用有集中荷載,當集中荷載對支座截面所產生的剪力占總剪力值的75%以上,且V>0.7f;bh?/γ?時,帶肋鋼筋錨固長度不宜小于15倍鋼筋直徑或采取附加錨固措施。長度,其長度在受拉區(qū)不應小于20倍鋼筋直徑,在受壓區(qū)不應小于10倍鋼筋直徑,對光 宜為45°~60°。8.2.5梁的受拉區(qū)彎起鋼筋可在按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不需要該鋼筋截面面積之利用該鋼筋的截面之間的距離不應小于h?/2(圖8.2.5)。按計算需設置彎起鋼筋時,支座第一排彎起點至后一排彎終點的距離不應大于表8.2.5中規(guī)定。支座第一排鋼筋彎起點至后一排彎終點的距離(mm)表8.2.5項次梁高h(mm)距離項次梁高h(mm)距離13248.2.6梁內應設置箍筋。梁高大于800mm時箍筋直徑不宜小于8mm;梁高小于等于8.2.7.1梁中箍筋的最大間距宜符合表8.2.7的規(guī)定,當V>0.7f,bho/γ?時,箍筋的配筋率對光圓鋼筋不宜小于0.12%,對帶肋鋼筋不宜小于0.08%。箍筋的配筋率應按下式中p.——箍筋的配筋率;A——配置在同一截面內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積(mm2);b——梁的寬度(mm);梁高h(mm)234綁扎骨架中不應大于15倍縱向受壓鋼筋中的最小直徑,在于20倍縱向受壓鋼筋中的最小直徑,且均不應大于400mm;當同一層內的縱向受壓鋼筋多于3根時,應設置復合箍筋;當同一層內的縱向受壓鋼筋多于5根且直徑大于18mm時,箍筋間距不應大于10倍受壓鋼筋中的最小直徑。當梁的寬度不大于400mm,且同一層內的縱向受壓鋼筋不多于4根時,可不設置復合箍連成一體。橫向連系鋼筋的間距不應大于500mm,且不宜大于梁寬的2倍。當根據(jù)計算(1)綁扎時不大于15倍縱向鋼筋中的最小直徑;(2)點焊時不大于20倍縱向鋼筋中的最小直徑。小于0.15%,帶肋鋼筋不應小于0.1%;抗扭箍筋應為封閉式,且應沿截面周邊布置。式中p…——受扭箍筋的體積配筋率;Aw——受扭計算中沿截面周邊所配置箍筋的單肢截面面積(mm2); s——沿構件長度方向上箍筋的間距(mm);筋率與受扭構件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率。受彎構表7.5.1采用。受扭構件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率可按式(8.2.9-3)計算,對光圓鋼筋,可取0.3%;對帶肋鋼筋,可取0.2%。Amm——受扭計算中取對稱布置的全部縱向受力鋼筋最小截面面積(mm2);8.2.10梁內縱向架立鋼筋和構造鋼筋的直徑不宜小于10mm,梁高大于1600mm時不宜小于12mm。當梁高超過700mm時,梁的兩側面沿高度每隔300~400mm應各設置1根縱向構造鋼筋,兩側縱向構造鋼筋應用連系鋼筋相聯(lián),連系鋼筋直徑宜為6~8mm,間距宜為500~700mm,且應為箍筋間距的倍數(shù)。8.2.11對于鋼筋混凝土薄腹梁,應在下部1/2梁高的腹板內,沿兩側配置縱向構造鋼筋,其直徑宜為8~14mm,間距宜為100~150m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苗木種植與水資源保護合同7篇
- 二零二五版農機駕駛培訓服務合同模板4篇
- 2025年度外墻仿石裝飾工程承攬合同4篇
- 2025年度農業(yè)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合同3篇
- 2025年度田地流轉與農業(yè)科技服務一體化合同
- 2025版美團團購合作合同范本更新版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勞動合同追訴期限認定標準與爭議調解方案3篇
- 2025年度個人獨資企業(yè)整體出售及債務承接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總經(jīng)理崗位聘請及考核細則合同3篇
- 2025年度木結構建筑綠色建材認證合同
- 《向心力》 教學課件
- 結構力學數(shù)值方法:邊界元法(BEM):邊界元法的基本原理與步驟
- 2024年山東省泰安市高考語文一模試卷
- 工程建設行業(yè)標準內置保溫現(xiàn)澆混凝土復合剪力墻技術規(guī)程
- 北師大版物理九年級全一冊課件
- 2024年第三師圖木舒克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招錄2人《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高頻考點、難點(含詳細答案)
- RFJ 006-2021 RFP型人防過濾吸收器制造與驗收規(guī)范(暫行)
- 盆腔炎教學查房課件
- 新概念英語課件NCE3-lesson15(共34張)
- GB/T 3683-2023橡膠軟管及軟管組合件油基或水基流體適用的鋼絲編織增強液壓型規(guī)范
- 電視劇《瑯琊榜》特色分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