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生態(tài)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guī)范-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野外觀測(征求意見稿)_第1頁
全國生態(tài)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guī)范-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野外觀測(征求意見稿)_第2頁
全國生態(tài)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guī)范-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野外觀測(征求意見稿)_第3頁
全國生態(tài)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guī)范-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野外觀測(征求意見稿)_第4頁
全國生態(tài)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guī)范-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野外觀測(征求意見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次

前言..............................................................................................................................................ⅱ

1適用范圍...................................................................................................................................1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1

3術語和定義...............................................................................................................................1

4總則...........................................................................................................................................2

5野外觀測總體技術流程...........................................................................................................2

6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2

7野外觀測樣地選擇與樣方設置...............................................................................................2

8野外觀測指標體系...................................................................................................................3

9野外觀測技術方法...................................................................................................................4

附錄A(資料性附錄)齡組劃分表...............................................................................................8

附錄B(規(guī)范性附錄)野外調查記錄表.......................................................................................9

i

前言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落實生態(tài)環(huán)境部“開展全國生

態(tài)狀況評估”職責,根據《全國生態(tài)狀況定期遙感調查評估方案》(環(huán)辦生態(tài)〔2019〕45號),

制定本標準。

本標準規(guī)定了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類型、樣地選擇與樣方設置、野外觀測指標體系、野外觀

測技術方法等內容和要求。

本標準為首次發(fā)布。

本標準與《全國生態(tài)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guī)范——生態(tài)系統(tǒng)遙感解譯與野外核查》《全國

生態(tài)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guī)范——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野外觀測》《全國生態(tài)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guī)范

——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野外觀測》《全國生態(tài)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guī)范——荒漠生態(tài)系統(tǒng)野外觀測》

《全國生態(tài)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guī)范——數(shù)據質量控制與集成》《全國生態(tài)狀況調查評估技術

規(guī)范——生態(tài)系統(tǒng)格局評估》《全國生態(tài)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guī)范——生態(tài)系統(tǒng)質量評估》《全

國生態(tài)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guī)范——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評估》《全國生態(tài)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guī)

范——生態(tài)問題評估》《全國生態(tài)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guī)范——項目尺度生態(tài)影響評估》同屬

于全國生態(tài)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guī)范系列標準。

本標準由生態(tài)環(huán)境部自然生態(tài)保護司、法規(guī)與標準司組織制訂。

本標準主要起草單位:生態(tài)環(huán)境部衛(wèi)星環(huán)境應用中心、中國科學院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

本標準生態(tài)環(huán)境部20□□年□□月□□日批準。

本標準自20□□年□□月□□日起實施。

本標準由生態(tài)環(huán)境部解釋。

ii

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野外觀測技術規(guī)范

1適用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類型、樣地選擇與樣方設置、野外觀測指標體系、野外觀

測技術方法等內容和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全國及省級行政區(qū)域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野外觀測,其他自然地理區(qū)域可參照本

標準執(zhí)行。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本標準內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條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適

用于本標準。

GB/T14721林業(yè)資源分類與代碼森林類型

GB/T26424森林資源規(guī)劃設計調查技術規(guī)程

GB/T30363森林植被狀況監(jiān)測技術規(guī)范

GB/T33027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長期定位觀測方法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1

林分stand

指森林內部特征(如樹種組成、林冠層次、年齡、郁閉度、起源、地位級或出材量等)

基本相同,而與周圍森林有明顯區(qū)別的一片森林。林分常作為確定森林經營措施的依據,不

同的林分需要采取不同的經營措施。

3.2

立地因子sitefactor

指林木所處環(huán)境中影響其生長發(fā)育的環(huán)境因子,包括海拔、地形類型、坡度、坡向、坡

位等。

3.3

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forestecosystem

指以喬木為主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huán)境綜合組成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本標準中包括針葉林、闊

葉林、針闊混交林和稀疏林。

3.4

每木檢尺tally

1

指林業(yè)調查中的一種的基本調查工作,目的為取得林分數(shù)據,測定樣地內每一株達到測

量標準樹木的胸徑等指標。

4總則

4.1原則

本標準規(guī)定的內容遵循規(guī)范性、可操作性、先進性和經濟與技術可行性的原則。

4.2內容

本標準以現(xiàn)場觀測手段為主,輔以資料收集與訪問調查等手段,對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立地

因子、森林類型、每木檢尺、林分指標和林下植被等內容開展野外觀測,服務于全國和區(qū)域

尺度生態(tài)狀況調查評估。

5野外觀測總體技術流程

本標準制定了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識別、樣地樣方設置、觀測指標體系構建、明確野外觀

測技術方法等技術流程,具體如下。

圖1野外觀測總體技術流程

6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

根據《全國生態(tài)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guī)范——生態(tài)系統(tǒng)遙感解譯與野外核查》中生態(tài)系統(tǒng)

分類體系,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類型包括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稀疏林。

7野外觀測樣地選擇與樣方設置

7.1樣地選擇

7.1.1樣地選擇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避免在權屬不清、變更頻繁的地區(qū)選擇樣地。

2

7.1.2外業(yè)采樣率平均每10000km2設置1個固定樣地,在農牧交錯帶等類型復雜的區(qū)域

可適當增加樣地個數(shù),在類型單一的區(qū)域可適當減少樣地個數(shù)。

7.1.3針對觀測對象,在可能的情況下,至少選擇2個能夠代表觀測對象的樣地,地表覆

蓋相對均一,樣地面積為10000m2。

7.1.4樣地選擇應在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一致的平地或相對均一的緩坡坡面上。

7.2樣方布設

7.2.1樣方應反映各類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隨地形、土壤和人為環(huán)境等的變化特征,每個樣地

須保證有不少于2個重復樣方,樣方大小為30m×30m。

7.2.2對于均一地面樣地,樣方布設應在區(qū)域內進行簡單隨機抽樣代替整體分布。

7.2.3對于非均一地面樣地,應根據樣地內空間異質程度進行分層抽樣,要求層內相對

均一,并在層內進行局部均勻采樣,表達各層的參數(shù)。

7.2.4為了調查森林的林下植被生長狀況,須在每個森林樣方內,布設不少于2個林下植

被樣方,面積不小于1m2,盡量不在樣方邊緣位置布設。

8野外觀測指標體系

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野外觀測主要針對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稀疏林開展,內容包括

立地因子、森林類型、每木檢尺、林分指標和林下植被。根據不同觀測內容,設定不同野外

觀測指標(表1)。

表1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野外觀測指標

觀測內容觀測指標指標定義觀測時間觀測頻度

海拔地面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一年一次

地形類型一般分為平原、丘陵、低山、中山、高山五類-一年一次

地表單元陡緩的程度,通常把坡面的垂直高度和水平距

坡度-一年一次

離的比叫做坡度

立地因子坡面法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方向,可理解為坡面所面

坡向-一年一次

對的方向

坡位調查樣地所處的地貌部位-一年一次

土壤類型土壤可以分為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種類型-一年一次

腐殖質厚度根據厚度分為厚、中、薄三個等級7-9月一年一次

針葉林針葉樹種蓄積占林分蓄積80%以上7-9月一年一次

闊葉林闊葉樹種蓄積占林分蓄積80%以上7-9月一年一次

森林類型

針闊混交林針葉或闊葉樹蓄積占林分蓄積20%-80%7-9月一年一次

稀疏林林分郁閉度在0.10-0.19之間的林地7-9月一年一次

樹種單株樹木的種類。如針葉種、闊葉種等7-9月一年一次

林木胸高(距地面1.3m)處的直徑,林木調查起測胸徑

胸徑7-9月一年一次

每木檢尺為5.0cm

樹高單株樹地面至樹梢的高度7-9月一年一次

樹齡單株樹木的年齡7-9月一年一次

3

觀測內容觀測指標指標定義觀測時間觀測頻度

樹冠垂直于地面的投影大小。通常測量東南西北四個方

冠幅7-9月一年一次

每木檢尺向至樹干的距離,近似橢圓的方法計算冠幅大小

生物量某一時刻單位面積內實存生活的有機物質總量7-9月一年一次

林分起源根據起源可將森林劃分為天然林和人工林7-9月一年一次

某一林分內,在數(shù)量(株數(shù)或蓄積量)占優(yōu)勢地位的樹

優(yōu)勢樹種7-9月一年一次

喬木林的齡級與齡組根據優(yōu)勢樹種(組)的平均年齡確

林齡/平均年齡定,主要樹種(組)的齡級期限和齡組的劃分,見附錄7-9月一年一次

表A.1

林分指標反映林分粗度的基本指標,以林分平均胸高斷面對應的

平均胸徑7-9月一年一次

直徑為林分平均胸徑

反映林分平均高度的平均水平,以具有平均胸徑的林木

平均高7-9月一年一次

的高度作為平均高

喬木樹冠在陽光直射下在地面的總投影面積與此林地總

郁閉度7-9月一年一次

面積之比

葉面積指數(shù)單位土地面積上植物葉片總面積與土地面積的比值7-9月一年一次

林下植被物種數(shù)根據不同的林下植物種類統(tǒng)計相應的林下植被物種數(shù)量7-9月一年一次

林下植被高度調查單元內林下植被層內所有或部分植被的平均高度7-9月一年一次

林下植被

林下植被(包括葉、莖、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積占

林下覆蓋度7-9月一年一次

統(tǒng)計區(qū)總面積的百分比

9野外觀測技術方法

9.1海拔

可使用數(shù)字高程模型(DEM)提取或通過GPS測量。

9.2地形類型

采用觀察法,一般分為平原、丘陵、低山、中山、高山五類。

平原:平坦開闊,且相對高差小于50m;

丘陵:沒有明顯的脈絡,坡度較緩和,且相對高差小于100m;

低山:海拔低于1000m的山地;

中山:海拔為1000m-3499m的山地;

高山:海拔為3500m以上的山地。

9.3坡度

坡度可使用數(shù)字高程模型(DEM)提取或采用羅盤等工具測量,共分為六個等級,如

下:

Ⅰ級為平坡:0°-5°;

Ⅱ級為緩坡:6°-15°;

4

Ⅲ級為斜坡:16°-25°;

Ⅳ級為陡坡:26°-35°;

Ⅴ級為急坡:36°-45°;

Ⅵ級為險坡:46°以上。

9.4坡向

坡向可使用數(shù)字高程模型(DEM)提取或采用羅盤等工具測量,共分為八個方向,如

下:

1)北坡:方位角338°-360°,0°-22°;2)東北坡:方位角23°-67°;

3)東坡:方位角68°-112°;4)東南坡:方位角113°-157°;

5)南坡:方位角158°-202°;6)西南坡:方位角203°-247°;

7)西坡:方位角248°-292°;8)西北坡:方位角293°-337°。

9.5坡位

采用觀察法,將坡位分為脊、上、中、下、谷5個坡位:

1)脊部:山脈的分水線及其兩側各下降垂直高度15m的范圍;

2)上坡:從脊部以下至山谷范圍內的山坡三等分后的最上等分部位;

3)中坡:三等分的中坡位;

4)下坡:三等分的下坡位;

5)山谷(或山洼):匯水線兩側的谷地,若樣地處于其他部位中出現(xiàn)的局部山洼,也

應按山谷記載。

9.6土壤類型

根據土壤質地,將土壤分為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類,具體依據GB/T33027相關要

求執(zhí)行。

砂質土:含沙量多,顆粒粗糙,滲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氣性能好;

黏質土:含沙量少,顆粒細膩,滲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氣性能差;

壤土:含沙量一般,顆粒一般,滲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氣性能一般。

9.7腐殖質厚度

根據厚度分為厚、中、薄三個等級。

厚:>5cm;

中:2cm-5cm;

?。海?cm。

9.8針葉林

采用儀器測量和觀察法相結合,調查指標見表1。

9.9闊葉林

采用儀器測量和觀察法相結合,調查指標見表1。

5

9.10針闊混交林

采用儀器測量和觀察法相結合,調查指標見表1。

9.11疏林

采用儀器測量和觀察法相結合,調查指標見表1。

9.12樹種

常見樹種名稱及代碼表見附錄表A.1,具體依據GB/T14721和GB/T26424相關要求執(zhí)行。

9.13胸徑

在喬木樣方內,選擇胸徑5cm以上的樹木進行測量,使用測徑尺測量距地面1.3m處的

直徑,對樣方內的樹木進行每木檢尺。遇干形不規(guī)整樹木,應垂直測定兩個方向的直徑,取

其平均值。在1.3m以下分叉應視為兩株樹,分別測量。

9.14樹高

樹高主要利用測高儀測量,獲取樣方內樹木絕對高度。

9.15樹齡

單株樹木的年齡通常使用生長錐進行測定,無需對每株樹進行測定,選取具有代表性的

樹木測量,描繪生長曲線,同樹種可利用生長曲線來判斷樹齡。

9.16冠幅

通常測量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至樹干中心的距離,視為橢圓的形狀,計算冠幅大小。

9.17生物量

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地上生物量觀測分為立木和冠層下部觀測,立木與冠層下部生物量之和即

為樣方生物量。

立木的地上生物量觀測:是通過樣方內所有林木進行測量,獲取其樹高、胸徑等地面觀

測數(shù)據,依據相對生長方程計算,對所有立木生物量求取平均值并除以樣方面積,獲取1m2

面積的立木生物量。

冠層下部生物量觀測:在樣方內,隨機選擇不小于3個區(qū)域,分別收集其中全部地上植

被,稱量鮮重,從中抽取不少于5%的樣品,105℃下烘干稱干重,獲取植株含水量,進而獲

得實測的地上生物量,計算多個區(qū)域平均值并除以樣方面積,作為冠層下部單位面積的生物

量。

根據根冠比來計算地下生物量。

9.18林分起源

將森林劃分為天然林和人工林,根據林分生長狀態(tài)有無人工播種痕跡進行判斷。

天然林:由天然下種或萌生形成的森林、林木。

人工林:由人工直播或飛機播種形成的森林、林木。

9.19優(yōu)勢樹種

在樣地內或林分內,樹種在數(shù)量、株數(shù)或蓄積量其中任何一方面占明顯優(yōu)勢地位的樹種,

為該樣地或林分的優(yōu)勢樹種,調查方法具體依據GB/T30363相關要求執(zhí)行。

6

9.20林齡/平均年齡

喬木林的齡級與齡組根據優(yōu)勢樹種(組)的平均年齡確定,主要樹種(組)的齡級期限

和齡組的劃分見附錄表A.1。竹林的齡級按竹度確定,一個大小年的周期一般為2年,成為一

度,一度為幼齡竹,二、三度為壯齡竹,四度以上為老齡竹。經濟林劃分為生產前期、初產

期、盛產期和衰產期四個生產期。

9.21平均胸徑

反映林分粗度的基本指標,以林分平均胸高斷面積對應的直徑為林分平均胸徑。

9.22平均高

根據樣地內具有平均直徑的樹木高度,作為樣地林木的平均高。

9.23郁閉度

郁閉度調查時,可以在林內每隔3-5m隨機布點若干個,在每個點上觀測有無樹冠覆蓋

的點數(shù),據此計算郁閉度。0.70(含0.70)以上的郁閉林為密林,0.20-0.69為中度郁閉,0.20

(不含0.20)以下為疏林。

9.24葉面積指數(shù)

采用葉面積指數(shù)儀器進行測量,然后計算樣方平均葉面積指數(shù)。采樣點沿樣地的兩條斜

對角線等間距分布,兩點之間間隔不超過5m,每條對角線上觀測至少8次。

9.25林下植被物種數(shù)

利用計數(shù)法,計算樣方內灌木和草本種類數(shù)。

9.26林下植被高度

可利用帶有刻度的標尺測量林下植被的平均狀態(tài)高度。

9.27林下覆蓋度

根據樣方內林下植被覆蓋土地面積的比例大小,計算林下覆蓋度。

7

附錄A

(資料性附錄)

表A.1齡組劃分表

齡組劃分

齡級

樹種地區(qū)起源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

劃分

12345

北方天然60以下61-100101—120121—160161以上20

紅松、云杉、

北方人工40以下41-6061—8081—120121以上20

柏木、紫杉、

南方天然40以下41-6061—8081—120121以上20

鐵杉

南方人工20以下21-4041-6161-8081以上20

北方天然40以下41—8081—100101—140141以上20

落葉松、冷

北方人工20以下21—3031—4041—6061以上10

杉、樟子松、

南方天然40以下41—6061—8081—120121以上20

赤松、黑松

南方人工20以下21—3031—4041-6061以上10

北方天然30以下31—5051—6061—8081以上10

油松、馬尾

松、云南松、北方人工20以下21—3031—4041—6061以上10

思茅松、華山南方天然20以下21-3031—4041—6061以上10

松、高山松

南方人工10以下11-2021—3031—5051以上10

楊、柳、桉、北方人工10以下11-1516—2021—3031以上5

檫、泡桐、木

麻黃、楝樹、

南方人工5以下6-1011—1516—2526以上5

楓楊、相思、

軟闊

北方天然30以下31—5051—6061—8081以上10

樺、榆、木荷、北方人工20以下21—3031—4041—6061以上10

楓香、珙桐南方天然20以下21—4041—5051—7071以上10

南方人工10以下11—2021—3031—5051以上10

櫟、柞、櫧、南北天然40以下41—6061—8081—120121以上20

栲樟、楠、椴、

水胡、黃、硬

南北人工20以下21—4041—5051—7071以上10

杉木、柳

南方人工10以下11—2021—2526—3536以上5

杉、水杉

8

附錄B

(規(guī)范性附錄)

野外調查記錄表

表B.1每木檢尺記錄表

樣地號:樣方號:日期:

冠幅(m)

樣木號樹種名稱胸徑(cm)樹高(m)郁閉度樹齡(年)經營類型

東西南北

1

2

3

注1:樹種名稱:根據觀測實際情況填寫

注2:經營類型:根據實際觀測和調查情況填寫

注3:其他按照9野外觀測技術方法中的觀測值填寫

表B.2林下植被調查表:

樣地號:樣方號:日期:

林分經營類型林下植被物種數(shù)林下植被高度(m)林下覆蓋度土壤類型腐殖質厚度(cm)

注1:經營類型:根據實際情況填寫

注2:林下植被物種數(shù):根據實際情況填寫

注3:其他按照9野外觀測技術方法中的觀測值填寫

9

表B.3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野外調查表

樣地號:樣方號:日期:

地理位置名稱優(yōu)勢樹種

地理位置坐標齡組

海拔(m)平均樹高(m)

坡度(°)平均胸徑(cm)

坡向(°)每公頃株數(shù)

坡位林分郁閉度

林分起源林下植被平均蓋度

經營類型林下植被平均高度(m)

注1:地理位置名稱:具體到村一級行政單位名稱,以“省+市+縣+鎮(zhèn)(鄉(xiāng))+村”格式填寫

注2:地理位置坐標為填表樣方的經緯度:經度:°'";緯度:°'"

注3:經營類型根據實際情況填寫

注4:其他按照9野外觀測技術方法中的觀測值填寫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huán)境保護標準

HJ□□□—20□□

全國生態(tài)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guī)范

——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野外觀測

The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InvestigationandAssessmentofNational

EcologicalStatus

——FieldObservationofForestEcosystem

(征求意見稿)

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野外觀測技術規(guī)范

1適用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類型、樣地選擇與樣方設置、野外觀測指標體系、野外觀

測技術方法等內容和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全國及省級行政區(qū)域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野外觀測,其他自然地理區(qū)域可參照本

標準執(zhí)行。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本標準內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條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適

用于本標準。

GB/T14721林業(yè)資源分類與代碼森林類型

GB/T26424森林資源規(guī)劃設計調查技術規(guī)程

GB/T30363森林植被狀況監(jiān)測技術規(guī)范

GB/T33027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長期定位觀測方法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1

林分stand

指森林內部特征(如樹種組成、林冠層次、年齡、郁閉度、起源、地位級或出材量等)

基本相同,而與周圍森林有明顯區(qū)別的一片森林。林分常作為確定森林經營措施的依據,不

同的林分需要采取不同的經營措施。

3.2

立地因子sitefactor

指林木所處環(huán)境中影響其生長發(fā)育的環(huán)境因子,包括海拔、地形類型、坡度、坡向、坡

位等。

3.3

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forestecosystem

指以喬木為主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huán)境綜合組成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本標準中包括針葉林、闊

葉林、針闊混交林和稀疏林。

3.4

每木檢尺tally

1

指林業(yè)調查中的一種的基本調查工作,目的為取得林分數(shù)據,測定樣地內每一株達到測

量標準樹木的胸徑等指標。

4總則

4.1原則

本標準規(guī)定的內容遵循規(guī)范性、可操作性、先進性和經濟與技術可行性的原則。

4.2內容

本標準以現(xiàn)場觀測手段為主,輔以資料收集與訪問調查等手段,對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立地

因子、森林類型、每木檢尺、林分指標和林下植被等內容開展野外觀測,服務于全國和區(qū)域

尺度生態(tài)狀況調查評估。

5野外觀測總體技術流程

本標準制定了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識別、樣地樣方設置、觀測指標體系構建、明確野外觀

測技術方法等技術流程,具體如下。

圖1野外觀測總體技術流程

6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

根據《全國生態(tài)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guī)范——生態(tài)系統(tǒng)遙感解譯與野外核查》中生態(tài)系統(tǒng)

分類體系,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類型包括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稀疏林。

7野外觀測樣地選擇與樣方設置

7.1樣地選擇

7.1.1樣地選擇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避免在權屬不清、變更頻繁的地區(qū)選擇樣地。

2

7.1.2外業(yè)采樣率平均每10000km2設置1個固定樣地,在農牧交錯帶等類型復雜的區(qū)域

可適當增加樣地個數(shù),在類型單一的區(qū)域可適當減少樣地個數(shù)。

7.1.3針對觀測對象,在可能的情況下,至少選擇2個能夠代表觀測對象的樣地,地表覆

蓋相對均一,樣地面積為10000m2。

7.1.4樣地選擇應在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一致的平地或相對均一的緩坡坡面上。

7.2樣方布設

7.2.1樣方應反映各類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隨地形、土壤和人為環(huán)境等的變化特征,每個樣地

須保證有不少于2個重復樣方,樣方大小為30m×30m。

7.2.2對于均一地面樣地,樣方布設應在區(qū)域內進行簡單隨機抽樣代替整體分布。

7.2.3對于非均一地面樣地,應根據樣地內空間異質程度進行分層抽樣,要求層內相對

均一,并在層內進行局部均勻采樣,表達各層的參數(shù)。

7.2.4為了調查森林的林下植被生長狀況,須在每個森林樣方內,布設不少于2個林下植

被樣方,面積不小于1m2,盡量不在樣方邊緣位置布設。

8野外觀測指標體系

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野外觀測主要針對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稀疏林開展,內容包括

立地因子、森林類型、每木檢尺、林分指標和林下植被。根據不同觀測內容,設定不同野外

觀測指標(表1)。

表1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野外觀測指標

觀測內容觀測指標指標定義觀測時間觀測頻度

海拔地面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一年一次

地形類型一般分為平原、丘陵、低山、中山、高山五類-一年一次

地表單元陡緩的程度,通常把坡面的垂直高度和水平距

坡度-一年一次

離的比叫做坡度

立地因子坡面法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方向,可理解為坡面所面

坡向-一年一次

對的方向

坡位調查樣地所處的地貌部位-一年一次

土壤類型土壤可以分為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種類型-一年一次

腐殖質厚度根據厚度分為厚、中、薄三個等級7-9月一年一次

針葉林針葉樹種蓄積占林分蓄積80%以上7-9月一年一次

闊葉林闊葉樹種蓄積占林分蓄積80%以上7-9月一年一次

森林類型

針闊混交林針葉或闊葉樹蓄積占林分蓄積20%-80%7-9月一年一次

稀疏林林分郁閉度在0.10-0.19之間的林地7-9月一年一次

樹種單株樹木的種類。如針葉種、闊葉種等7-9月一年一次

林木胸高(距地面1.3m)處的直徑,林木調查起測胸徑

胸徑7-9月一年一次

每木檢尺為5.0cm

樹高單株樹地面至樹梢的高度7-9月一年一次

樹齡單株樹木的年齡7-9月一年一次

3

觀測內容觀測指標指標定義觀測時間觀測頻度

樹冠垂直于地面的投影大小。通常測量東南西北四個方

冠幅7-9月一年一次

每木檢尺向至樹干的距離,近似橢圓的方法計算冠幅大小

生物量某一時刻單位面積內實存生活的有機物質總量7-9月一年一次

林分起源根據起源可將森林劃分為天然林和人工林7-9月一年一次

某一林分內,在數(shù)量(株數(shù)或蓄積量)占優(yōu)勢地位的樹

優(yōu)勢樹種7-9月一年一次

喬木林的齡級與齡組根據優(yōu)勢樹種(組)的平均年齡確

林齡/平均年齡定,主要樹種(組)的齡級期限和齡組的劃分,見附錄7-9月一年一次

表A.1

林分指標反映林分粗度的基本指標,以林分平均胸高斷面對應的

平均胸徑7-9月一年一次

直徑為林分平均胸徑

反映林分平均高度的平均水平,以具有平均胸徑的林木

平均高7-9月一年一次

的高度作為平均高

喬木樹冠在陽光直射下在地面的總投影面積與此林地總

郁閉度7-9月一年一次

面積之比

葉面積指數(shù)單位土地面積上植物葉片總面積與土地面積的比值7-9月一年一次

林下植被物種數(shù)根據不同的林下植物種類統(tǒng)計相應的林下植被物種數(shù)量7-9月一年一次

林下植被高度調查單元內林下植被層內所有或部分植被的平均高度7-9月一年一次

林下植被

林下植被(包括葉、莖、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積占

林下覆蓋度7-9月一年一次

統(tǒng)計區(qū)總面積的百分比

9野外觀測技術方法

9.1海拔

可使用數(shù)字高程模型(DEM)提取或通過GPS測量。

9.2地形類型

采用觀察法,一般分為平原、丘陵、低山、中山、高山五類。

平原:平坦開闊,且相對高差小于50m;

丘陵:沒有明顯的脈絡,坡度較緩和,且相對高差小于100m;

低山:海拔低于1000m的山地;

中山:海拔為1000m-3499m的山地;

高山:海拔為3500m以上的山地。

9.3坡度

坡度可使用數(shù)字高程模型(DEM)提取或采用羅盤等工具測量,共分為六個等級,如

下:

Ⅰ級為平坡:0°-5°;

Ⅱ級為緩坡:6°-15°;

4

Ⅲ級為斜坡:16°-25°;

Ⅳ級為陡坡:26°-35°;

Ⅴ級為急坡:36°-45°;

Ⅵ級為險坡:46°以上。

9.4坡向

坡向可使用數(shù)字高程模型(DEM)提取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