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329-2019 水文地質調查圖件編制規(guī)范 第1部分:水文地質圖(1:50000)(正式版)_第1頁
DZ∕T 0329-2019 水文地質調查圖件編制規(guī)范 第1部分:水文地質圖(1:50000)(正式版)_第2頁
DZ∕T 0329-2019 水文地質調查圖件編制規(guī)范 第1部分:水文地質圖(1:50000)(正式版)_第3頁
DZ∕T 0329-2019 水文地質調查圖件編制規(guī)范 第1部分:水文地質圖(1:50000)(正式版)_第4頁
DZ∕T 0329-2019 水文地質調查圖件編制規(guī)范 第1部分:水文地質圖(1:50000)(正式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yè)標準水文地質調查圖件編制規(guī)范第1部分:水文地質圖(1:50000)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發(fā)布IDZ/T0329—2019 Ⅱ引言 Ⅲ 1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總則 24.1編圖原則 24.2編圖程序 24.3編圖方法 24.4編圖要求 25表示方法 35.1含水巖組及富水性 35.1.1圖面層次關系 35.1.2松散巖類孔隙含水巖組 35.1.3碳酸鹽巖裂隙巖溶含水巖組 35.1.4碎屑巖類孔隙裂隙含水巖組 45.1.5巖漿巖變質巖類裂隙含水巖組 45.1.6凍結層含水巖組 45.1.7相對隔水層巖組 45.1.8多層含水層 45.1.9透水不含水巖層 45.2水文地質控制點及特征要素 4 45.4水文地質參數(shù)及其他 55.5地下水化學特征 55.6區(qū)域地質背景 55.7水文地質剖面圖 55.8水文地質綜合柱狀圖 5 66圖式圖例示例 6附錄A(規(guī)范性附錄)標準圖幅水文地質圖相關示例 7附錄B(規(guī)范性附錄)水文地質調查實際材料圖編制要求 27附錄C(規(guī)范性附錄)地理底圖編制要求 33參考文獻 34Ⅱ本標準按照GB/T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給出的規(guī)則起草。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提出。本標準由全國國土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93)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huán)境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huán)境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河北省地礦局水文工程地質勘查院、山東省地礦局801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湖南省地質調查院、湖北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Ⅲ為滿足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需要,自然資源部在傳統(tǒng)地質工作基礎上,組織實施了資源、環(huán)境、生態(tài)并重的基礎性公益性水文地質調查,頒布實施了DZ/T0282—2015《水文地質調查規(guī)范(1:50000)》。為規(guī)范1:50000水文地質圖的編制,制定本標準。1水文地質調查圖件編制規(guī)范第1部分:水文地質圖(1:50000)本標準規(guī)定了水文地質圖(1:50000)編制的原則、內容、表示方法和圖式圖例。本標準適用于水文地質圖(1:50000)標準圖幅的編制,按行政區(qū)劃或按水文地質單元編制的水文地質圖可參照執(zhí)行。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958—2015區(qū)域地質圖圖例GB/T12343.1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圖編繪規(guī)范第1部分: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圖編繪規(guī)范GB/T13923基礎地理信息要素分類與代碼GB/T14538綜合水文地質圖圖例及色標GB/T19710地理信息元數(shù)據(jù)GB/T20257.3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圖圖式第3部分: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圖圖式GB50027供水水文地質勘察規(guī)范CH/T9012基礎地理信息數(shù)字成果數(shù)據(jù)組織及文件命名規(guī)則DZ./T01571:50000地質圖地理底圖編繪規(guī)范DZ/T0179地質圖用色標準及用色原則(1:50000)DZ/T0282—2015水文地質調查規(guī)范(1:50000)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歸納水文地質調查資料,反映工作區(qū)地形地貌、巖土結構、地質構造、地下水賦存類型和主要含水巖組,表征地下水富水性、水質、地下水運動及其他典型水文地質特征要素等內容的圖件。水文地質綜合柱狀圖comprehensivehistogramofhydrogeology表述地層時代、巖性柱狀圖、厚度、含水層與隔水層劃反映區(qū)域含水巖組垂向組合特征的圖件。水文地質剖面圖profilemapofhydrogeology描繪含水巖組結構、富水性、井(孔)水位埋深及各種參數(shù),反映某一地段沿某一斷面在一定垂直深度2內的水文地質條件的圖件。水文地質調查實際材料圖overallworkloadmapofhydrogeologicalsurvey表示不同類別的調查點、測試取樣點、調查路線和試驗等工作內容,總體反映水文地質調查工作手段、工作位置、工作量的圖件。4.1編圖原則基于1:50000水文地質調查資料,編制1:50000水文地質圖應遵循下列基本原則:a)以地下水系統(tǒng)理論為指導,以DZ/T0282—2015為依據(jù),客觀反映水文地質條件、特征和規(guī)律;b)主圖與鑲圖相結合,平面圖與剖面圖相結合,二維圖與三維圖相結合;c)突出重點,合理取舍,考慮圖幅拼接關系;d)科學簡潔,美觀實用。4.2編圖程序編圖工作宜按照資料整理、地理底圖修編、編圖方案設計、圖件編制、審核校對、說明書編寫等程序執(zhí)行。4.3編圖方法4.3.1資料整理包括收集整理地理底圖、基礎地質資料、水文地質調查數(shù)據(jù)以及編圖需要的其他相關資料。4.3.2地理底圖修編依據(jù)GB/T12343.1、GB/T13923、GB/T19710、GB/T20257.3、CH/T9012、DZ/T0157。地理底圖編制要求參見附錄C。采用國家地理信息中心1:50000地理底圖空間數(shù)據(jù)庫數(shù)據(jù)、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高斯一克呂格地圖投影,適當簡化地形要素,并盡可能補充新建的重要水利工4.3.3編圖方案設計包括圖面綜合布局,主圖、剖面圖、綜合柱狀圖、鑲圖設計,圖層結構及點、線、區(qū)圖形要素設置,圖面負載量確定等。地質要素花紋圖案及設色依據(jù)DZ/T0157、DZ/T0179。4.3.4完成圖件編制后,應根據(jù)原始資料對所編圖件進行審核校對。4.3.5按照DZ/T0282—2015要求,建設圖形庫和編寫1:50000水文地質圖說明書。4.4編圖要求4.4.1水文地質圖應著重反映基礎水文地質條件、區(qū)域水文地質規(guī)律、典型水文地質特征,以及水文地質單元或地下水系統(tǒng)劃分等內容。4.4.2基礎水文地質條件主要包括區(qū)域地質與構造背景,含水巖組或含水層與隔水層的類型、結構、分布及富水性,地下水埋藏、分布、補給、徑流、排泄及4.4.3區(qū)域水文地質規(guī)律主要包括含水巖組或含水層與隔水層的埋藏分布規(guī)律,以及地下水的埋藏規(guī)律、富集規(guī)律、流動規(guī)律和水化學分帶規(guī)律。4.4.4典型水文地質特征包括能夠體現(xiàn)一個圖幅、一個地區(qū)特色的典型水文地質現(xiàn)象,以及人類工程活動對地下水造成的重要影響等。4.4.5水文地質單元或地下水系統(tǒng)劃分包括水文地質邊界及性質,或地下水系統(tǒng)命名、級次、分布范圍、3相互關系等。5表示方法5.1含水巖組及富水性5.1.1圖面層次關系5.1.1.1宜按三個層級表示具有重要意義的含水巖組,其他含水巖組可簡化表達層級。5.1.1.2第一層級表示地下水的含水巖組空隙分類,以標題表示。通常劃分并表示四類具有普遍意義的地下水:松散巖類孔隙含水巖組、碳酸鹽巖裂隙巖溶含水巖組、碎屑巖孔隙裂隙含水巖組、巖漿巖變質巖類裂隙含水巖組。對于存在黃土裂隙孔隙水、紅層裂隙孔隙水、玄武巖裂隙孔洞水、凍結層水等特殊類型、特殊意義地下水的情況,也應分別表示。5.1.1.3第二層級表示含水巖組及富水性,以普染色色系表示。在第一層級的地下水含水巖組空隙類型分類中,按地層系(統(tǒng))和宏觀巖性組合特征,劃分出含水巖組并分別表示。5.1.1.4第三層級表示含水亞組及富水性,以普染色色階表示。在第二層級的含水巖組中,再按地層組(段)和微觀巖性巖相特征、成因類型及賦水性質,劃分出含水亞組并分別表示。5.1.1.5含水巖組及含水亞組的富水性等級按泉水流量或單井涌水量劃分。應選取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單井涌水量作為編圖依據(jù),單井涌水量統(tǒng)一換算為203mm過濾器內徑、10m降深的涌水量。宜根據(jù)實際情況對富水性等級進行相對的定性描述,如:水量極豐富、豐富、中等、貧乏、極貧乏。5.1.1.6當實際含水巖組類型、含水亞組類型及富水性情況比本標準分類分級明顯簡單時,可適當調整富水性等級數(shù)值,可升階或降階選取色標,使圖面表達更加清晰美觀且符合實際。5.1.1.7當實際含水巖組類型、含水亞組類型及富水性情況比本標準分類分級更為復雜,用本標準難以表達時,可遵循本標準分類分級體系和用色原則增設圖例色標。5.1.2松散巖類孔隙含水巖組5.1.2.1含水巖組宜表示為××系(統(tǒng))松散巖類孔隙含水巖組,可根據(jù)成因、巖性及水力性質合理歸并或細化。5.1.2.2含水亞組宜按成因類型表示為××沖洪積層含水亞組、××湖積層含水亞組、××海積層含水亞組等;或按巖性組合表示為××巨厚砂層含水亞組、××砂層夾黏性土含水亞組、××砂層與黏性土互層含水亞組等;或按水力性質表示為××潛水含水亞組、××承壓水含水亞組等。如:滹沱河沖洪積層含水亞組、馬蘭風積黃土含水亞組。5.1.2.3可按平原盆地、黃土高原等分別表示,每類地區(qū)用一種色系,不同色階表示富水性。5.1.2.4松散巖類孔隙含水巖組及含水亞組的富水性色標表示方法按表A.1設置。5.1.3碳酸鹽巖裂隙巖溶含水巖組5.1.3.1北方巖溶與南方巖溶富水性差異較大,按不同圖例色系表示。5.1.3.2含水巖組宜表示為××系(統(tǒng))碳酸鹽巖裂隙巖溶含水巖組,可根據(jù)巖性及含水特征合理歸并。5.1.3.3含水亞組宜按碳酸鹽巖層與非碳酸鹽巖層組合類型、碳酸鹽巖厚度所占比例、巖溶發(fā)育特征表示。a)××組(段)碳酸鹽巖裂隙巖溶含水亞組,碳酸鹽巖含量大于或等于70%;b)××組(段)碳酸鹽巖夾碎屑巖裂隙巖溶含水亞組,碳酸鹽巖含量大于或等于50%且小于70%,4c)××組(段)碳酸鹽巖與碎屑巖互層裂隙巖溶含水亞組,碳酸鹽巖含量大于或等于30%且小d)××組(段)碎屑巖夾碳酸鹽巖裂隙巖溶含水亞組,碳酸鹽巖含量小于30%。5.1.3.4碳酸鹽巖裂隙巖溶含水巖組及含水亞組的富水性色標表示方法按表A.1設置。5.1.4碎屑巖類孔隙裂隙含水巖組5.1.4.1含水巖組宜表示為××系(統(tǒng))碎屑巖類孔隙裂隙含水巖組,可根據(jù)巖性及含水特征合理歸并或細化。5.1.4.2含水亞組宜按地層組(段)巖性及含水特征表示為××系××組砂(礫)巖孔隙裂隙含水亞組、××系××組砂(礫)巖夾頁(泥)巖孔隙裂隙含水亞組、××系××組頁(泥)巖夾砂(礫)巖孔隙裂隙含水亞組、××系××組頁巖泥巖相對隔水層等。5.1.4.3碎屑巖類孔隙裂隙含水巖組及含水亞組的富水性色標表示方法按表A.1設置。5.1.5巖漿巖變質巖類裂隙含水巖組5.1.5.1巖漿巖應表示為××期××巖裂隙含水巖組;變質巖應表示為××群(系)××巖裂隙含水巖組。5.1.5.2含水亞組宜按風化裂隙、構造裂隙、成巖裂隙發(fā)育情況進一步表示。5.1.5.3成巖孔洞發(fā)育的亥武巖應表示為××期玄武巖裂隙孔洞含水巖組。5.1.5.4巖溶發(fā)育程度較高的大理巖應列入碳酸鹽巖裂隙巖溶含水巖組。5.1.5.5巖漿巖變質巖類裂隙含水巖組及含水亞組的富水性色標表示方法按表A.1設置。5.1.6凍結層含水巖組5.1.6.1凍結層含水巖組應表示凍結層范圍及富水性、融區(qū)類型及范圍等。侵蝕融區(qū)水按松散巖類孔隙水表示,構造融區(qū)水按基巖裂隙水表示。5.1.6.2松散巖類凍結層含水巖組及基巖類凍結層含水巖組的富水性色標表示方法按表A.1設置。5.1.7相對隔水層巖組相對隔水層巖組表示方法按表A.2設置。5.1.8多層含水層5.1.8.1兩個含水巖組采用雙層結構表示,兩個以上的含水巖組可分別獨立成圖或用鑲圖表示。5.1.8.2雙層結構及表示方法按表A.3設置。5.1.9透水不含水巖層對于具有透水性,但不含水的巖層,應給予表示,表示方法按表A.4設置。5.2水文地質控制點及特征要素5.2.1應反映區(qū)內主要的控制性水文地質特征要素,如古河道帶、主徑流帶、巖溶大泉、地下暗河、溫泉、地表水、地下水溢出帶、某些沼澤濕地等典型水文地質特征,以及取水、注水、輸水構筑物和地下水漏斗、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巖溶塌陷、海水入侵等人類工程活動對地下水的重要影響等。5.2.2水文地質控制點及特征要素的表示方法見表A.5,其他未表述的內容參照GB/T14538執(zhí)行。5.3水文地質界線及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5.3.1應反映控制區(qū)域水文地質條件的主要水文地質界線,包括:地表分水嶺、地下分水嶺、斷層邊界、5補給邊界、排泄邊界、隔水邊界等地下水系統(tǒng)界線;含水巖組、含水亞組、富水性分級、水位、水質、水溫等含水層特征界線等。5.3.2應反映區(qū)域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主要特征。宏觀規(guī)律上,反映區(qū)域水文地質單元或地下水系統(tǒng)(子系統(tǒng))劃分、分布情況;微觀特征上,反映地下水補給區(qū)段、地下水排泄帶、區(qū)域地下水主流線、局部地下水流向、地下水強徑流帶、地下水與地表水的補排關系等。5.3.3根據(jù)需要,可表示不同埋藏條件或不同含水巖組地下水位埋深、潛水含水層厚度、承壓含水層頂?shù)装迓裆?、承壓水分布范圍、自流水分布范圍等;條件具備時,繪制等水位(頭)線圖、地下水流網圖,詳細刻畫地下水流場。5.3.4水文地質界線及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特征的表示方法見表A.6,其他未表述的內容參照GB/T14538執(zhí)行。5.4水文地質參數(shù)及其他對于導水系數(shù)、滲透系數(shù)、降水入滲系數(shù)、有效孔隙率、給水度、釋水系數(shù)、越流系數(shù)、彌散系數(shù)、同位素年齡等水文地質參數(shù),以及剖面線、枯水期地下水位、豐水期地下水位、上層滯水地下水位等其他重要水文地質信息,用符號和標注加以表示,表示方法見表A.7。5.5地下水化學特征地下水化學特征包括地下水化學類型、主要化學組分、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分布特征。水文地質圖中應反映總溶解固體、主要有益有害微量元素等地下水水質主要特征??瑟毩⒕幹频叵滤瘜W圖或鑲圖。表示方法見表A.8。5.6區(qū)域地質背景5.6.1區(qū)域地質背景應依據(jù)同比例尺地質圖繪制,作為水文地質圖底圖內容。應反映控制地下水形成、賦存、分布的主要地質背景,包括地形、地層、構造、巖(土)體特征等。5.6.2地層代號、地質構造、巖性花紋等地質要素的表示方法參照GB/T958—2015,部分巖性花紋表示方法見表A.9。5.6.3松散巖類巖性花紋的表示方法參照GB50027。5.6.4地質構造水理性質的表示方法參照GB/T14538。5.7水文地質剖面圖5.7.1標準圖幅水文地質圖應配置2個至3個水文地質剖面圖,水文地質剖面圖應盡可能控制區(qū)域主體水文地質條件。5.7.2水文地質剖面圖應反映含水層與隔水層分布、含水層地下水類型、富水性、地下水天然露頭和鉆孔水文地質參數(shù)、地下水位和地下水流剖面、地下水與地表水轉化關系、地下水系統(tǒng)界線以及相關地質背景等內容。5.7.3水文地質剖面圖水平比例尺應與水文地質圖主圖一致,即1:50000;垂直比例尺可根據(jù)地形起伏程度、剖面厚度以及圖面預留空間來確定,一般宜為1:1000~1:10000。5.8水文地質綜合柱狀圖5.8.1標準圖幅水文地質圖應配置水文地質綜合柱狀圖。5.8.2水文地質綜合柱狀圖應反映圖幅的含水巖組或含水層與隔水層劃分及其特征,包括地層時代、巖性柱狀圖、厚度、含水巖組或含水層與隔水層劃分、富水性分級以及水文地質特征描述等內容。65.8.3水文地質特征描述應概要說明含水層的巖性、厚度、孔隙性、裂隙性、巖溶發(fā)育、均一性、富水性、滲透性、防污性和接受補給的能力等,以及弱透水層的巖性、厚度、連續(xù)性、隔水性等。5.8.4水文地質綜合柱狀圖垂直比例尺宜根據(jù)巖性柱狀總厚度和圖面預留空間合理確定。5.9.1標準圖幅水文地質圖宜配置3個至5個鑲圖或鑲表,作為對水文地質圖主圖的補充或細化。5.9.2鑲圖比例尺應依圖面配置尺寸合理確定。一般置于主圖兩側下端,左側2幅~3幅,右側1幅~2幅,使圖面配置保持勻稱協(xié)調。5.9.3鑲圖宜為區(qū)域水文地質背景圖(如地下水系統(tǒng)圖、水文地質分區(qū)圖)、地下水等水位(頭)線圖、地下水化學圖、立體水文地質圖(或地下水形成演化模式圖)等。5.9.4鑲圖應采用遙感影像、數(shù)字地形、三維可視化等技術制作,直觀反映工作區(qū)域特有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質結構、地下水形成演化模式、地下水動態(tài)變化等典型特征。5.9.5當鑲圖涵蓋的區(qū)域明顯大于本圖幅范圍時,應在鑲圖中表示本圖幅所處的位置。6圖式圖例示例6.1水文地質圖表示方法相關附表見附錄A.1。6.2標準圖幅水文地質圖圖面配置示例見附錄A.2。6.3水文地質圖圖例示例見附錄A.3。6.4水文地質綜合柱狀圖示例見附錄A.4。6.5水文地質剖面圖示例見附錄A.5。6.6含水巖組與咸水體分布區(qū)概化剖面圖示例見附錄A.6。6.7水文地質立體結構概念模型圖示例見附錄A.7。6.8接圖表示例見附錄A.8。6.9責任簽示例見附錄A.9。6.10水文地質調查實際材料圖編制要求見附錄B。6.11地理底圖編制要求見附錄C。7(規(guī)范性附錄)標準圖幅水文地質圖相關示例A.1水文地質圖表示方法相關附表水文地質圖表示方法見表A.1至表A.9。表A.1含水巖組/層(亞組)富水性及表示方法含水巖層(業(yè)組)松散巖類平原盆地區(qū)松散巖類黃土高原區(qū)(北方)××組(段)碳酸鹽巖裂隙巖溶含水亞組(碳酸鹽巖含量大于或等于70%)××組(段)碳酸鹽巖夾碎屑巖裂隙巖溶含水亞組(碳酸鹽巖含量大于或等于50%且小于70%)×X組(段)碳酸鹽巖與碎屑巖互層裂隙巖溶含水亞組(碳酸鹽巖含量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50%)××組(段)碎屑巖夾碳酸鹽巖裂隙巖溶含水亞組(碳酸鹽巖含量小于30%)(南方)××組(段)碳酸鹽巖裂隙巖溶含水亞組(碳酸鹽巖含量大于或等于70%)××組(段)碳酸鹽巖夾碎屑巖裂隙巖溶含水亞組(碳酸鹽巖含量大于或等于50%且小于70%)××組(段)碳酸鹽巖與碎屑巖互層裂隙巖溶含水亞組(碳酸鹽巖含量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50%)××組(段)碎屑巖夾碳酸鹽巖裂隙巖溶含水亞組(碳酸鹽巖含量小于30%)8含水巖層(亞組)孔隙裂隙××系××組砂(礫)巖孔隙裂隙××系×X組砂(礫)巖夾貞(泥)巖××系××組頁(泥)巖夾砂(礫)巖××期××巖(巖漿巖)裂隙××群(系)××巖(變質巖)裂隙××期玄武巖裂隙孔洞注1:“富水性”列色標中的數(shù)字為MapGIS系統(tǒng)庫中普染色色號;色標底部的數(shù)字為富水性分泉水流量作為分級依據(jù),單位為立方米每天(m3/d)。注2:凍結層上水和凍結層下水用雙層結構表示。圖例圖案圖案高圖案寬圖案顏色944透明輸出注1:“圖案”列的數(shù)字為MapGIS系統(tǒng)庫中的代號。下同注2:“顏色”列的數(shù)字為MapGIS系統(tǒng)庫中的普染色色號。下同。注3:“圖案顏色”列的數(shù)字為MapGIS系統(tǒng)庫中的代號。下同。9表A.3雙層結構表示方法線型線寬間隔當下伏含水巖組頂板埋藏深度小于或等于50m時,b為水平色帶13(寬帶)1.5(窄帶)當下伏含水巖組頂板埋時,b為斜色帶13(寬帶)1.b(窄帶)斜度60°當下伏含水巖組頂板埋時,b為垂直色帶13(寬帶)1.5(窄帶)注1:雙層結構含水巖組中,a色區(qū)(寬帶)為上覆含水巖組及對應的富水性分級,b色區(qū)(窄帶)應的富水性分級,寬帶和窄帶寬度比例為2:1。注2:“線型”列的數(shù)字為MapGIS系統(tǒng)庫中代號。下同。表A.4透水不含水巖層表示方法圖案圖案高圖案寬圖案944透明輸出表A.5水文地質控制點及特征要素表示方法線型子圖圖案線寬169(子圖)6942(子圖)633表A.5水文地質控制點及特征要素表示方法(續(xù))線型子圖圖案線寬944(子圖)633自流水孔943(子圖)633169(子圖)331147(子圖)65519(子圖)644井1277(子圖)633○583(子圖)633角度30°×169(于圖)633角度45°二、地下水天然露頭下降泉1687(子圖)331687(子圖)33角度180°下降泉群1688(子圖)441688(子圖)44角度180°9間歇泉(脈動泉)923(子圖)44表A.5水文地質控制點及特征要素表示方法(續(xù))線型子圖圖案線寬7922(子圖)4431657(子圖)6671660(子圖)66173(子圖)63324(圖案)255透明輸出A峰林573(子圖)44峰叢572(子圖)6618(4)(線型)733富集帶17(2)(線型)44255(線型)2(線型)1311902(子圖)44地下河進、出口(子圖)441095(子圖)44表A.5水文地質控制點及特征要素表示方法(續(xù))線型子圖圖案線寬充水的巖溶漏斗9(子圖)44×297(子圖)44角度45°充水的落水洞556(子圖)4460(子圖)44906(子圖)44充水溶洞1670(子圖)441735(子圖)44四、地下水取水工程▲1308(子圖)6▲1308(子圖)6▲(50000m3d~1308(子圖)6441308(子圖)655[數(shù)字為流量(m3/d)]1665(子圖)43表A.5水文地質控制點及特征要素表示方法(續(xù))線型子圖圖案線寬402(子圖)351713(子圖)66山129(線型)1741(子圖)65555地面沉降區(qū)181(線型)88山巖溶塌陷1733(子圖)44巖溶塌陷區(qū)(線型)山采空塌陷1732(子圖)44采空塌陷區(qū)(線型)1740(子圖)644下664(線型)655139(圖案)55透明輸出36(圖案)55透明輸出線型子圖圖案線寬(一級)3(4)(線型)55(二級)4(4)(線型)55(三級)9(3)(線型)55(四級)667(線型)7718(線型)3318(線型)533隔水邊界659(線型)66(箭頭指向為水流方向)386(線型)566(箭頭指向為水流方向)655(線型)566二、含水巖組界線主要含水巖組界線1(線型)QQ1(線型)富水性界線1(線型)富水性界線2(0)(線型)33表A.6水文地質界線及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特征表示方法(續(xù))線型子圖圖案線寬836(圖案)544填充顏色9透明輸出(箭頭方向代表補給向)1(線型)2角度340°1681(子圖)55角度110^(箭頭方向代表補給向)1(線型)1681(子圖)255角度110°角度340°47(線型)22中1731(子圖)34653(線型)自流水分布范圍53(線型)544承壓水分布范圍54(線型)644上層滯水分布范圍183(線型)544199(線型)66構造融區(qū)界線91(線型)663(線型)44陽坡融區(qū)界線2(線型)44表A.6水文地質界線及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特征表示方法(續(xù))線型子圖圖案線寬四、地下水流特征區(qū)域性地下水主流線1(線型)角度290°548(子圖)33局部性地下水主流線季節(jié)性地下水主流線2(0)(線型)33角度290°角度290°548(子圖)3(4)(線型)3333548(子圖)33地下水流向實測及推測(子圖)44角度80°618(線型)33地下水主(強)835(圖案)544透明輸出278(線型)1699(輔助)33一側充水、一側阻水斷層G65(線型)1699(輔助)導水斷層281(線型)1699(輔助)阻水斷層283(線型)1699(輔助)地下水等水壓線(m)(虛線為推測)1(實線)2(虛線)5地下水等水位線(m)(虛線為推測)1(實線)2(虛線)7等值線(m)(虛線為推測)1(實線)2(虛線)包氣帶厚度等值線(m)(虛線為推測)1(實線)2(虛線)表A.7水文地質參數(shù)及其他要素表示方法線型子圖圖案線寬19.00水位(m)1(線型)6總溶解固體高程(m)1(線型)19.00水位(m)s-16.6降深(m)降水入滲系數(shù)1(線型)TDS等值線1(線型)1(線型)1號1667(子圖)44號1668(子圖)44號1352(子圖)44表A.8地下水水質特征表示方法線型子圖圖案線寬474(圖案)55透明輸出389(圖案)55透明輸出837(圖案)55透明輸出鋰1760(子圖)S鍶1761(子圖)1752(子圖)鋅1764(子圖)1762(子圖)硒1763(子圖)C1765(子圖)B鐵(錳)1743(子圖)F1748(子圖)表A.8地下水水質特征表示方法(續(xù))線型子圖圖案線寬溴1751(子圖)鉛1759(子圖)鉻1749(子圖)鎘汞1750(子圖)1753(子圖)A砷1754(子圖)1745(于圖)⑩1746(子圖)1747(子圖)1756(了圖)1744(子圖)1757(子圖)氰1758(子圖)油礦物油1755(子圖)注:綠色表示有益微量元素,棕色表示有害微量元素。表A.9水文地質剖面圖常用巖性符號線型子圖圖案卵石590(圖案)188透明輸出gg。0卵礫石296(圖案)591(圖案)115656透明輸出透明輸出195(圖案)155透明輸出92(圖案)155透明輸出中砂196(圖案)133透明輸出378(圖案)133透明輸出98(圖案)133透明輸出133(圖案)133透明輸出23(圖案)300(圖案)115555透明輸出透明輸出468(圖案)133透明輸出99(圖案)155透明輸出1(圖案)155透明輸出白云質灰?guī)r592(圖案)155透明輸出324(圖案)155透明輸出593(圖案)155透明輸出CC450(圖案)155透明輸出表A.9水文地質剖面圖常用巖性符號(續(xù))線型子圖圖案451(圖案)155透明輸出594(圖案)155透明輸出453(圖案)155透明輸出162(圖案)155透明輸出頁巖17(圖案)155透明輸出293(圖案)166透明輸出595(圖案)155透明輸出片巖570(圖案)155透明輸出片麻巖596(圖案)155透明輸出玄武巖365(圖案)155透明輸出安山巖197(圖案)155透明輸出6(圖案)155透明輸出174(圖案)155透明輸出閃長巖183(圖案)155透明輸出335(圖案)155透明輸出注1:“顏色”列中的數(shù)字為MapGIS系統(tǒng)庫中普染色色號。注2:其他未表示的巖性花紋符號參考(GB/T958—2015)。A.2標準圖幅水文地質圖圖面配置示例標準圖幅水文地質圖圖面配置示例見圖A.1。mm什8m0昌中華人例鑲圖鑲圖9BB'Cc'責任表A.3水文地質圖圖例示例水文地質圖圖例示例見圖A.2。(一)松散巖類孔隙含水巖組—1.游沱河沖洪積層卵礫石含水層組— 2.馬蘭風積黃土含水巖組Qp?300~<1000中等(二)碳酸鹽巖裂隙巖溶含水巖組1.奧陶系碳酸鹽巖裂隙巖溶含水巖組1)馬家溝組四段至六段含水亞組(碳酸鹽巖含量大于70%)0m5000~<10000極豐富0m300~<1000中等(四)巖漿巖變質巖類裂隙含水巖組(五)凍結層含水巖組1下降泉地下水流向側向補給邊界(箭頭方向為水流方向)供水水源地[編號及供水規(guī)模(m2/d)]長期觀測點及編號2)馬家溝組一段至三段含水亞組(碳酸鹽巖含量大于或等于50%~70%)0z1000~<5000豐富 o含水亞組界線及代號含水巖組富水性界線隱伏于松散層之下的裂隙巖溶含水巖組2.寒武系碳酸鹽巖夾碎屑巖裂隙溶隙含水巖組地下水埋藏深度等值線(m)地表水分水嶺隔水邊界區(qū)域性地下水主流線(三)碎屑巖類孔隙裂隙含水巖組1.侏羅系義馬組頁巖夾砂巖含水巖組2.二疊系石千峰組砂巖含水巖組?圖A.2水文地質圖圖例河流補給地下水(箭頭方向代表補給方向)地下水補給河流(箭頭方向代表補給方向)鋰鉻線水文地質綜合柱狀圖黑體,高7mm,寬7mm,間隔2mm地層柱狀圖宋體,高2.5mm,寬2.5mm-黑體,高4mm,寬4mm累厚度5m~70m,富水性由河流兩側山麓附近極貧乏區(qū)(含水層為透水層)或水量貧乏區(qū)逐漸為水量中等區(qū),水量中等區(qū)分布在淶源盆地南位埋深一般為5m~40m,僅縣城北側一帶第二水源位埋深大于40m。化學類型以HCO?CaHCO,Ca·Mg為主,僅王安鎮(zhèn)拒馬河一帶為HCO,·SO,-Ca·Mg,TDS為0.21g/L~0.41g/L。于50m~100m厚的第四系之下,僅淶源盆露.地下水一般凡承壓性,富水性很不均一,冀家會村Z8號721.68m2/d,為HCO,-Ca·Mg型水,TDS為0.23g/L素9.北部以及孟家?guī)X一句坡一帶,泉水流量一般小于皇界牧了塔、黃花梁、柴嶺·帶,位丁山體中山部透水性好,未見泉出露。淶源縣幅艾河、寨溝門一帶,為水泉水流量一般小于1L/s,多為水量貧乏區(qū),為水量中等區(qū),地下水位埋深一般13m~20mHCO?-Ca·Mg為主,TDS為0.20g/L~0.25g/L主要分布于團圓向斜內,泉流量小于1L/s,以HCO?-Ca型水頭斷?;?guī)r,分布丁團圓向斜內,泉水流量小丁1L/s,地下水化學類型以HCO?-Ca為主,TDS約為0.25g/L,多為水量貧發(fā)育,多為水量中等區(qū),單井涌水量大于300m2/d,燒車村一幫為水量貧乏區(qū),單井涌水量為7.99m2/d,地下水位埋深18m~30m,水化學類型以HCO,-Ca·Mg為主,TDS為0.24g/L釀中元古界粒白云巖等,主要分布于團圓向斜兩側。其中淶豐富區(qū),單井涌水量1113.54m2/d~4349.98m2/d,地下水位埋深一般26m~95m。獅子峪一帶為水量中等區(qū)298.79m2/d~511.51m3/d,地下水位埋深61.66m~159.88m地勢較高的棺材嶺、獅子熔一帶巖溶不發(fā)育,為水量貧乏區(qū)水化學類型以HCO,-Ca·Mg為主。TDS為0.19g/L~0.2水文地質剖面圖水文地質剖面圖/00AKbgeA'bC9石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頁巖花崗巖砂巖安山巖 XXX盆也地下水循環(huán)概化剖面示意圖276.30單位川水最[m2/(h·m)]A.7水文地質立體結構概念模型圖示例水文地質立體結構概念模型圖示例見圖A.6。圖A.6水文地質立體結構概念模型圖A.8接圖表示例接圖表示例見圖A.7。圖A.7接圖表順序號數(shù)字制圖比例尺項目負責人資料來源單位負責人A.9責任簽示例責任簽示例見圖A.8。圖A.8責任簽(規(guī)范性附錄)水文地質調查實際材料圖編制要求B.1編圖內容B.1.1水文地質調查實際材料圖應著重反映水文地質調查中投入的工作手段、工作位置、工作量。B.1.2水文地質調查實際材料圖應包括下列相關內容:a)野外調查路線、調查點、采樣點等水文地質測繪工作位置和工作量,調查點包括地質地貌點、水文地質點、環(huán)境地質點和地下水開采點等;b)主要勘探線、鉆孔、試驗測試、物探、化探等水文地質勘察工作位置和工作量;c)氣象、水文、動態(tài)監(jiān)測等水文地質調查輔助工作位置和工作量。B.2表示方法B.2.1用各種顏色的線型、符號、注記等表達水文地質調查所投入、完成的主要野外調查工作和勘察試驗工程的位置和工作量。B.2.2表達相關調查工作和地質現(xiàn)象采用下列用色規(guī)則:a)天然地下水露頭和相關地質地貌現(xiàn)象以藍色符號表示;b)人工地下水露頭和相關水文地質勘察工程以紅色符號表示。B.2.3當本標準中的圖例符號不能滿足實際需要時,可按照傳統(tǒng)、簡單、形象的原則,并遵循本標準的圖例體系和用色規(guī)則,自行增設圖例符號。B.3圖式圖例標準圖幅水文地質調查實際材料圖圖面配置示例見圖B.1。量品8村4實際材料圖圖例符號見表B.1。子圖子圖編號含水層時代一水位(水頭)理深(m)6226原有鉆孔及編號66326下降泉336編號·水井水位埋深(m)66333333表B.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