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語文考前專題訓練:文言文閱讀(解析版)_第1頁
2024年高考語文考前專題訓練:文言文閱讀(解析版)_第2頁
2024年高考語文考前專題訓練:文言文閱讀(解析版)_第3頁
2024年高考語文考前專題訓練:文言文閱讀(解析版)_第4頁
2024年高考語文考前專題訓練:文言文閱讀(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4年高考語文考前專題訓練:文言文閱讀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故古者堯舉舜于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禹舉益于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湯舉伊尹于庖廚之中,授之政,其謀得。雖在于厚祿尊位之臣,莫不敬懼而施,雖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莫不競勸而尚意。是故子墨子言曰:“尚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將不可以不尚賢。夫尚賢者,政之本也?!?節(jié)選自《墨子·尚賢》)材料二: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明允篤誠,天下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宣慈惠和,天下謂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以至于堯,堯不能舉。舜臣堯,舉“八愷”“八元”。昔帝鴻氏有不才子,好行兇德;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廢忠;顓頊氏有不才子,傲很明德。此三族也,以至于堯,堯不能去??N云氏有不才子,侵欲崇侈,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舜臣堯,流四兇族,投諸四裔。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

(節(jié)選自《左傳·文公十八年》:)材料三:“八凱”“四兇”,見《左氏·文十八》傳。《堯典·序》又云:“將遜于位,讓于虞舜?!笨资献⒃唬骸皥蛑拥ぶ觳恍ぃ视卸U位之志?!卑讣弛,嵳Z云舜放堯于平陽而書云某地有城以囚堯為號。識者憑斯異說,頗以禪授為疑。然則觀此二書,已足為證者矣,而猶有所未睹也。何者?據(jù)《山海經(jīng)》謂放勛之子為帝丹朱,而列名于帝者,得非舜雖廢堯,仍立堯子,俄又奪其帝者乎?觀近古有奸雄奮發(fā),自號勤王,或廢父而立其子,或黜兄而奉其弟,始則示相推戴,終亦成其篡奪。求諸歷代,往往而有,必以古方今,千載一揆,斯則堯之授舜,其事難明,謂之讓國,徒虛語耳。(節(jié)選自劉知幾《史通·疑古》)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每對一處給1分,斷句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案汲?,岮語云B舜放堯C于平陽D而書E云某地有城F以囚堯G為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常,永遠不變的意思,荀子說的“天行有?!敝械摹俺!币隇橐?guī)律。B.很,通狠,意思是狠毒、殘忍,和今天所用的程度副詞“很”不同。C.是以,即以是的倒置,與《小石潭記》中“全石以為底”結(jié)構(gòu)相同。D.異說,怪誕的言論,具體指上文《堯典·序》和孔氏注中的有關(guān)說法。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正確的一項是()(3分)A.伊尹身為廚師,職業(yè)卑賤,能被湯提拔而成為名臣,這使普通人看到前途和希望。B.八愷、八元是前代帝王的才子賢士,他們的家族都傳承到了堯時,堯卻不能重用。C.天下人心意一致,都愿意擁戴舜為天子,是因為堯的圣君形象已經(jīng)崩壞無法服眾。D.《山海經(jīng)》提出,堯的兒子丹朱擁有帝王名號,可能是因為舜廢掉堯后擁立了丹朱。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尚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將不可以不尚賢。夫尚賢者,政之本也。(2)然則觀此二書,已足為證者矣,而猶有所未睹也。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肯定了舜的賢能,但材料一說“堯舉舜”,材料二中說“舜臣堯”,請說說兩者為何有此不同。(3分)10、BDF11、D【解析】①正推——“異說”應該指的是“舜放堯”之事和“囚堯”之名的爭議。②反推——《堯典·序》和孔氏注表意大致相同,都是禪讓之說,只不過注有了新的補充,所以大致相同不能稱之為“異說”。12、B【解析】①A選項錯在“使普通人看到前途和希望”,主要論述的是有能和無能。②C選項錯在“崩的譯法”,應譯為“死亡”。③D選項錯在“《山海經(jīng)》提出可能是因為”,這是作者的想象推測。13、①如果要效法堯舜湯禹的治理之道,那就不能不推舉賢士。推舉賢士治理國家,是政事的根本。②既然這樣,那么只要看這兩部書,就已經(jīng)足夠作為證據(jù)了,但是這些書仍然有未能明察的地方?!窘馕觥竣俚谝痪涞年P(guān)鍵詞是:祖述、尚賢、判斷句。②第二句的關(guān)鍵詞是:然則、有所、未睹14、①材料一突出古代圣王為政提拔有德有賢之人,以“堯舉舜”論證古圣王之明;②材料二以堯不能用才去兇襯托舜的賢能,如果說“堯舉舜”就會使文意產(chǎn)生矛盾,只能說“舜臣堯”。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雌窒壬鷱埞賯鱗明]吳廷翰公諱某,字廷言,自稱淮浦釣者,無為桐城鄉(xiāng)人。公生穎秀異常,始讀書,能通大義。及長,潛心正學,博通五經(jīng),尤邃于《春秋》,至諸子百家靡不殫究,與兄載道一時皆以經(jīng)學聞,然不為舉子業(yè)。嘗從葵蒼公入京師,閱歷山川形勝及民風土俗。每喟然興嘆,蓋深有志于時焉。及歸,坎坷,人無由知,乃隱居泥汊河,以漁為業(yè),不別治生??づe懷才抱德,吏以牒從事,曰:“何以異于舉業(yè)?”辭不就。府守宋公鑒、州守趙公璧聞而高之,數(shù)延不至。后更回祿②。愈不能自存,乃入城,僦劉氏塾。既而官授一社,先府君始遣不肖往學焉。未幾,郡大疫,家口多沒,公悲悼之余,神氣安定,起居如常,竟不染。性不喜老釋攻之不遺余力若世俗巫覡禱祝一切禁不行。鄉(xiāng)人迂之,至是始心服公。嗚呼!公為人孤介絕俗,性復峭直,時面規(guī)人過不貸,鄉(xiāng)人稍為不善者,唯恐公知之。家極貧,無寸業(yè),不喜干謁富人,室無履跡焉。方伯微時,與其相善,后貴顯,數(shù)欲得一顧,竟不往。方伯子石池先生恩亦雅敬公,然毫發(fā)不以資。某童子時竊嘗記公終日危坐,短衣弊履,凝塵滿幾,澹如也。每饔飧不繼,其室懸釜以待,有嘆聲,公若罔聞。時于童子家取米一二合作粥,然亦止今日,若明日亦不復計。蓋有人所甚不堪者,而未嘗一見顏色。每朗吟長嘯,聲如玉磬,瑯瑯然,聞者莫不竦敬,不知其貧也。嘗自贊曰:“言不足以驚世,貌不足以動人,饘粥于以糊口,缊袍于以蔽身,匪矯情而干譽,聊樂道以安貧。文斂華而就實,學溫故而知新,樓神乎鴻濛之表,適意乎寂寞之濱。吾之所志如此而已,庶幾效古之逸民?!蹦硣L得之故紙中,乃手筆也。夫公之所志如此,而世方眩于功利詞章之習,孰有能窺之者!(選自《吳廷翰集》,有刪改)[注]①淮浦先生張公:吳廷翰外祖父張綸,作者早年曾受其啟迪。②回祿:傳說中的火神名。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性不喜A老釋B攻之C不遺余力D若世俗E巫峴禱祝F一切G禁H不行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延,邀請,與《過秦論》“秦人開關(guān)延敵”“延及孝文帝”的“延”詞義都不同。B.不肖,子不如其父,引申為不才、不賢,也可用作自謙之辭,文中為作者自指。C.貸,寬恕、寬免之意,與成語“嚴懲不貸”“法無可貸”中的“貸”詞義相同。D.微,無、沒有,與《燭之武退秦師》“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詞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淮浦先生聰穎過人,通曉大義,曾跟隨葵菴公游歷名山大川,考察風俗民情,有濟世之志;后回歸鄉(xiāng)里,雖不得志,但其品行深受地方官吏推崇。B.在淮浦先生教授鄉(xiāng)學后不久,郡里發(fā)生大瘟疫,先生家中人口大多病死,他悲傷之余神態(tài)依然安詳平和,日常生活照常,由此鄉(xiāng)人認為他迂腐。C.石池先生與其父親方伯一樣,也非常敬重淮浦先生,但從未給過先生任何錢財資助,這與先生為人耿直方正、性格嚴峻剛正、追求異于世俗有關(guān)。D.淮浦先生學問高深,其詩文風格質(zhì)樸,寄寓高遠,卻很少有人能了解其中蘊含的深意,作者認為這與世人汲汲于功名,一味研習科考文章有關(guān)。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郡舉懷才抱德,吏以牒從事,曰:“何以異于舉業(yè)?”(4分)(2)吾之所志如此而已,庶幾效古之逸民。(4分)14.淮浦先生自贊為“樂道以安貧”,其“樂道安貧”分別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3分)10.BDF11.D【解析】選文中的“微

”為“卑下、卑微

”之意,與《燭之武退秦師》“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的“微

”詞義不同。12.B【解析】“鄉(xiāng)人迂之

”是因為淮浦先生“世俗巫覡禱祝,一切禁不行

”。13.(1)郡里推舉德才兼?zhèn)渲?,官吏拿官方文書讓其就職,(淮浦先生)說:“(這)和參加科舉考試有什么區(qū)別?

”【解析】①舉,推舉,舉薦。②懷才抱德,德才兼?zhèn)渲?。③從事,任職,就職。?/p>

何以異于:和……有什么區(qū)別(不同)。各

1

分,共

4

分。意思相近即可。(2)我的志向(不過)如此罷了,希望(但愿)效仿古代的隱士。【解析】①所志:志向。②庶幾:希望,但愿。③效:效仿。④逸民:隱士。各

1

分,

4

分。意思相近即可。14.①樂道表現(xiàn)在:精通儒學;朗吟長嘯;時規(guī)人過。②安貧表現(xiàn)在:隱居鄉(xiāng)間,拒絕舉薦;不慕富貴,不喜干謁;短衣敝履,三餐不繼【解析】樂道與安貧能在其下答出任意一方面就行,答出一方面給1分,兩方面給3分,意思相近即可。參考譯文:張公避某諱,字廷言,自稱為淮浦釣者,無為桐城鄉(xiāng)人。張公生來聰穎秀異異于常人,

才開始讀書,就能夠通曉大義。長大后,專心研究儒學,通讀五經(jīng),尤其精通《春秋》,及

至諸子百家沒有不深入鉆研的,和其兄長載道在當時都憑借研習經(jīng)學而聞名,但不修習科考

文章。曾經(jīng)跟隨葵菴公到京城,游歷山川名勝以及考察風俗民情。常常因感慨而深深嘆息,

大概是有濟世之志。等到回鄉(xiāng),不得志,人們沒有機會了解他,張公就隱居在泥汊河,

以打

魚為生,沒有別的謀生方式。郡里舉薦德才兼?zhèn)渲?,官吏拿官方文書讓其就職,張公說:

“這和參加科舉考試有什么區(qū)別?

”(張公)推辭,沒有赴任。府守宋公鑒、郡守趙公璧聽

說后都很敬重他,多次邀請張公,(張公)都沒有去。后來經(jīng)歷了火災,更加難以自謀生計,

于是就進城,租賃在劉氏私塾。不久承擔起教授鄉(xiāng)學的責任,先父開始送我前去學習。沒過多久,郡里發(fā)生大瘟疫,家中人口大多病死,張公悲傷之余,神態(tài)安祥平和,日常生活照常,

最終沒有染病。生性不喜歡道家和佛家,不遺余力地批判它們。像世俗中的巫師向鬼神祈禱

之事,一概禁止不做。鄉(xiāng)人(一直)認為他迂腐,到這時候才開始在心里敬服他。張公為人耿直方正,超過世俗,性格又嚴峻剛正,經(jīng)常當面規(guī)勸他人的過錯而不寬容,

鄉(xiāng)人中略微做了點不好的事情,只怕被張公知道。(張公)

家里非常貧窮,沒有一點產(chǎn)業(yè),

又不喜歡為謀求祿位而拜見富貴之人,家產(chǎn)又無祖業(yè)可承襲。地方長官(原先)地位卑下時,

與先生交好,后來地位顯貴,多次想要拜訪他,張公終究不與其來往。方伯的兒子石池先生

恩也敬重張公,但是沒有拿過一點錢財資助他。我孩童時曾偷偷地看到張公整日端坐,(即

使)穿著短衣破鞋,小桌上滿是塵土,也是一副恬淡的樣子。常常三餐不繼,家里等米下鍋,

有家人的嘆氣聲,張公好像沒有聽見似的。時常從我家拿一點米煮粥,但也僅限于當天,至

于第二天(的生計)則不再考慮。家里有人苦不堪言(無法忍受這樣貧窮的生活),卻從未

曾看見張公臉色有變。(張公)

常常高聲吟誦,如同玉磬之聲,聲音清朗,聽到的人沒有不

肅然起敬的,并不知道他家境貧窮。(張公)曾經(jīng)自我評價:“言語不足以使世人震驚,容貌

不足以打動世人,

以吃粥來勉強維持生活,穿著舊衣來遮蔽身體,并非故意違反常情來追求

名譽,姑且安于貧困,

以堅守圣賢之道為樂。文章收束華麗而追求樸實,在學問上溫習舊知

而獲得新知,凝神專一于遠古宇宙之表征,

自在快意于孤寂清靜的世界。我的志向不過如此

罷了,希望效仿古代的隱士?!蔽以?jīng)在舊紙中看到這些話,是張公親手所寫的。張公志向

如此,可是世人卻正沉迷于研習求取功業(yè)的詩文,有誰能夠探察其中的深意呢!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孫卿曰:“夫談說之術(shù),齊莊以立之,端誠以處之,堅強以持之,譬稱以諭之,分別以明之,歡欣憤懣以送之?!惫砉茸釉唬骸叭酥簧贫艹C之者,難矣。說之不行,言之不從者,其辯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從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辯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說不行者,天下未嘗聞也。此之謂善說。”《詩》云:“辭之懌矣,民之莫矣?!狈蜣o者,人之所以通也。昔子產(chǎn)修其辭而趙武致其敬,王孫滿明其言而楚莊以慚,蘇秦行其說而六國以安,蒯通陳其說而身得以全。夫辭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國、全性者也。故辭不可不修,而說不可不善。(節(jié)選自《說苑下·善說》)材料二:子胥善謀而吳勠之,仲尼善說而匡圍之,管夷吾實賢而魯囚之。故此三大夫豈不賢哉?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湯,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說至圣,然且七十說而不受身執(zhí)鼎俎為庖宰昵近習親而湯乃僅知其賢而用之。故曰以至智說至圣,未必至而見受,伊尹說湯是也;以智說愚必不聽,文王說紂是也。故文王說紂而紂囚之,比干剖心,孫子臏腳于魏,吳起抆泣于岸門,公孫痤言國器反為悖,公孫鞅奔秦,西門豹不斗而死人手。此數(shù)人者,皆世之仁賢忠良有道術(shù)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亂暗惑之主而死。然則雖賢圣不能逃死亡避勠辱者,何也?則愚者難說也,故君子難言也。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賢圣莫能聽,愿大王熟察之也。(節(jié)選自《韓非子·難言》)材料三:莊辛諫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從新安君與壽陵君同軒,淫衍侈靡,而忘國政,郢其危矣?!蓖踉唬骸跋壬蠍笟e?妄為楚國妖歟?”莊辛對曰:“臣非敢為楚妖,誠見之也。君王卒近此四子者,則楚必亡矣!辛請留于趙以觀之?!庇谑遣怀鍪拢豕鑫咨?、江漢、鄢、郢之地。(節(jié)選自《新序·卷第二》)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然A且七十B說而不受C身執(zhí)鼎俎D(zhuǎn)為庖宰E昵近F習親G而湯乃僅知其賢H而用之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矯,矯正、糾正,與《歸去來兮辭》中“時矯首而遐觀”的“矯”意思不同。B.而,可表相承關(guān)系,與《<論語>十二章》“人而不仁,如禮何”中“而”意思不同。C.聽,聽見、聽清,與《陳情表》“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中“聽”不同。D.誠,確實,與《齊桓晉文之事》“挾太山以超北?!钦\不能也”中“誠”相同。12.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孫卿所說的“齊莊、端誠、堅強”強調(diào)說者態(tài)度,“譬稱、分別、歡欣憤懣”強調(diào)言談技巧。B.材料二通過概述諸多歷史人物向君主進言的遭遇,來闡明“愚者難說”“君子難言”之理。C.莊辛勸楚王警惕州侯夏侯等四人,這四人一起淫亂奢靡不理政事,會敗亡政權(quán)導致滅國。D.鄒忌諷勸齊威王成功,從言說者方面來看,可稱道處之一在于進言時講究“譬稱以諭之”。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夫辭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國、全性者也。(2)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賢圣莫能聽,愿大王熟察之也。14.結(jié)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莊辛進諫不成功的原因。(3分)10.CEG然且七十說而不受,身執(zhí)鼎俎為庖宰,昵近習親,而湯乃僅知其賢而用之?!窘馕觥俊瓣墙曈H”是動賓結(jié)構(gòu),“昵近”,親近、靠近,“習親”,熟悉和親近的人,不能斷開?!爸滟t而用之”句“而”表承接關(guān)系,連接“知”和“用”,不宜斷開。11.C【解析】A選項兩個“矯”意思不同,文本一中的“矯”是“矯正、糾正”之意,《歸去來兮辭》“時矯首而遐觀”中的“矯”是“抬頭”之意;B項考查文言虛詞“而”的用法與意義,“而”在文本一中可理解為相承緊承關(guān)系,而在《<論語>十二章》“人而不仁,如禮何”中“而”表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如果”;C項,文段中“聽”是“采納”“聽從”,并非“聽見、聽清”,“聽臣微志”也是“采納”,意思相同。D項均為的確、確實之意。12.C【解析】莊辛提醒楚王不要和左州侯等人一起淫亂,楚王的不理國政會亡國,不是四人的行為會亡國。13.(1)言語辭令,就是用來尊崇君主,推重自身,安定國家,保全性命的(手段)?!窘馕觥筷P(guān)鍵點:“者…也”,判斷句式?!八浴薄脕怼摹!爸厣怼?推重自身(提高自身身價、使自己重要)。(2)況且懇切合理的意見逆耳而不順心,如果不是圣賢之君是聽不進去的,我希望大王您對此詳察?!窘馕觥筷P(guān)鍵點:“忤于耳”,逆耳、聽不進?!霸浮保M?。“熟”,仔細、詳細。14.①楚王昏聵霸道,不接受逆耳忠言;②莊辛勸諫不講技巧,難以達到預期;③莊辛勸諫未能堅持,遇責難就放棄。【解析】勸諫不成功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既有莊辛不注重技巧,不堅持進諫的原因,也有楚王昏聵不接納逆耳良言原因。譯文材料一:孫卿說:“那言談游說的方法,要恭敬嚴肅地確立它,正直誠實地對待它,堅定頑強地把握它,用比喻引證來宣示它,用分析辯別來闡明它,用歡快、激情來表達它?!惫砉茸诱f:“人在犯錯誤的時候要糾正他,是很難的,勸說行不通,論理不被聽從,那是你辯論的道理不清楚,道理已經(jīng)明辨卻仍行不通,那是因為你沒有牢固地堅持,已經(jīng)牢固地堅持卻還是行不通,那是因為你沒有切合他心中的喜好。明辨道理,說理清楚,堅持它,加固它,又能適合那人的喜好,你的言辭就能進入對方的心中。像這樣還游說不成功的,天下未曾聽說過。這樣的游說就叫善說?!薄对娊?jīng)》說:“辭令語氣和悅呀,能使百姓安定?!毖赞o,是用來使人們互相溝通的。從前鄭國子產(chǎn)修飾自己的言辭,就使趙武對他表示恭敬;王孫滿闡明道理,就使楚莊王感到慚愧;蘇秦推行他的合縱主張,六國因此安寧;蒯通陳述了他的理由,從而保全了性命。言語辭令,就是用來尊崇君主,推重自身,安定國家,保全性命的。所以言語辭令不能不修飾,而說辭不能不美好。材料二:伍子胥善于謀劃吳國卻殺了他,孔子擅長游說人主卻遭到匡人的圍困,管仲確實賢能魯君卻將他囚禁起來。伍子胥、孔子、管仲這三位大夫難道沒有才能嗎?而是吳國、匡地和魯國這三個國家的君主不明智。上古有商湯,是最圣明的圣主,伊尹,是最智慧的臣子,最明智的大臣向最圣明的國君陳述自己的治國主張,尚且說了七十次而不被接受,最后伊尹只好親自操炊具去為商湯做廚師,通過親近使商湯熟悉接受自己,商湯這時才知道伊尹賢能而使用他。因此說:以最明智的臣子去想最圣明的君子進言,這樣的臣子也不一定會被接受,伊尹向商湯進言就是如此;以明智的大臣向愚昧的君主進言一定不會被采納,周文王向商紂王進言就是如此。所以周文王向商紂王進言商紂王卻將他囚禁起來,比干進言被紂王剖了心;孫臏在魏國進言被挖掉了膝蓋骨;吳起在岸門抹眼淚,痛哭西河之地將要成為秦國的領(lǐng)土,他自己最后在楚國被肢解;公孫痤向魏惠王推薦杰出的人才反被認為是說胡話,商鞅則逃到了秦國;西門豹不與人爭斗卻被他人殺害。這幾位士人,都是當時社會的仁厚賢德忠誠有本領(lǐng)的人,不幸遇上了荒謬混亂的君主而死。這就說明了即使是賢能明智之士也不能逃避死亡,躲開受刑凌辱,這是什么原因呢?是昏庸的君主難以勸諫,所以有道的君子難以進言。況且懇切合理的意見逆耳而不順心,如果不是圣賢之君是聽不進去的,我希望大王您對此詳察。材料三:莊辛勸諫楚襄王說:“君王您的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后面跟著新安君和壽陵君,和他們同乘一車,行為放蕩、奢侈浪費,忘記處理國家的政事,郢都大約危險了!”楚襄王說“先生老糊涂了么?是在胡說楚國的不祥嗎?”莊辛回答:“我不敢說楚國的不祥,是真的看到了。君主要是始終親近這四個人的話,楚國一定會滅亡!我請求您允許我留在趙國觀察形勢?!庇谑遣坏绞畟€月,襄王果然失去了巫山、江陵、江漢、郢、鄢等地。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國富而粟多也。夫富國多粟生于農(nóng),故先王貴之。凡為國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末作禁則民無所游食,民無所游食則必農(nóng)。民事農(nóng)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zhàn)勝,戰(zhàn)勝者地廣。是以先王知眾民、強兵、廣地、富國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而利農(nóng)事。今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農(nóng)夫終歲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則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則田荒而國貧矣。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涂,治國之道也。(節(jié)選自《管子·治國》,有刪改)材料二:無宿治,則邪官不及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則農(nóng)有余日;邪官不及為私利于民,則農(nóng)不敗。農(nóng)不敗而有余日,則草必墾矣。訾粟而稅,則上壹而民平。上壹,則信;信,則臣不敢為邪。民平,則慎;慎,則難變。上信而官不敢為邪,民慎而難變,則下不非上,中不苦官。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則壯民疾農(nóng)不變。壯民疾農(nóng)不變,則少民學之不休。少民學之不休,則草必墾矣。無以外權(quán)爵任與官,則民不貴學問,又不賤農(nóng)。民不貴學,則愚;愚,則無外交;無外交則國安不殆。民不賤農(nóng),則勉農(nóng)而不偷。國家不殆,勉農(nóng)而不偷,則草必墾矣。使商無得糴,農(nóng)無得糶。農(nóng)無得糶,則窳惰之農(nóng)勉疾;商不得糴,則多歲不加樂。貴酒肉之價,重其租,令十倍其樸。重關(guān)市之賦,則農(nóng)惡商,商有疑惰之心,農(nóng)惡商,商疑惰,則草必墾矣。(節(jié)選自《商君書》,有刪改)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今為末A作B奇巧者C一日作D而五日食E農(nóng)夫終歲之F作G不足以H自食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治,指治理,與《屈原列傳》“治亂之條貫”中“治”詞義相同。B.末作,古代常指工商業(yè),與下文中的“本事”所指的行業(yè)不一樣。C.宿,指隔夜的,與詞語“深仇宿怨”“宿志”中“宿”詞義不同。D.貴,指看重,與《師說》“是故無貴無賤”中的“貴”詞義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管子·治國》開門見山,提出觀點,繼而通過剖析國民富裕與貧困對國家治理的深遠影響來支撐自己的觀點。B.管仲通過對先王重視農(nóng)業(yè)發(fā)展,而當時社會卻追逐商業(yè)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忽視糧食生產(chǎn)所帶來的嚴重后果。C.商鞅認為,如果官員治政勤勉,就沒有時間到百姓那里謀取私利,農(nóng)民就不會受到危害,這將有利于荒地開墾。D.如果朝廷有信譽,官員不肆意妄為,農(nóng)民認真從事農(nóng)業(yè),不輕易轉(zhuǎn)行,百姓就不會非議君主,官員也就不辛苦了。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涂,治國之道也。(4分)(2)國家不殆,勉農(nóng)而不偷,則草必墾矣。(4分)14.材料一中倡導通過“禁末作”來“利農(nóng)事”。請概括這一觀點在材料二的具體體現(xiàn)。(3分)10.CEG【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現(xiàn)今從事奢侈性的工商業(yè)和奢侈品制作的人們,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農(nóng)民終年勞動,卻不能維持自家生活?!罢摺保~,……的人,在“今為末作奇巧者”是主語,較長,在其后C處斷開;“而”連接“一日作”和“五日食”,意思完整,不可在中間斷開,在E處斷開;“農(nóng)夫終歲之作”,主謂結(jié)構(gòu),意思完整,在其后G處斷開。故在CEG三處斷開。11.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掌握一詞多義和文化常識的能力。A.錯誤。詞義不同?!爸蝸y之條貫”中“治”詞義是“治理得好”。句意: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國家治亂興亡的條例。B.正確?!氨臼隆敝父敬笫?,可代指農(nóng)業(yè)。句意:糧食乃是成王業(yè)的根本大事。C.正確?!吧畛鹚拊埂薄八拗尽敝小八蕖钡囊馑际恰芭f有的、素有的”。句意:不允許官吏留下當日的政務不辦。/深而大的仇恨;一向懷有的志愿或素有的、向來的志愿。D.正確?!笆枪薀o貴無賤”中的“貴”詞義是“地位高”。句意:那樣百姓就不會看重學問。/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故選A。

12.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D.“官員也就不辛苦了”錯誤,由原文“則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可知,意思是“如此百姓就不會議論君主不對,心中也不會感到官吏害民”,此項曲解文意。故選D。

13.(1)糧食乃是成王業(yè)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務,是招引民眾的途徑,是治國的道路。(2)國家的安全沒有危險,農(nóng)民盡力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不偷懶,那么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者,……也”,判斷句的標志;“人主”,人君;“涂”通“途”,途徑。(2)“殆”,危險;“勉農(nóng)”,農(nóng)民盡力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草”,荒地。14.①不準商人賣糧謀利;②抬高奢侈品的價錢,加重其賦稅;③加重關(guān)口、集市上商品的稅收,使商人懷疑從商,使農(nóng)民討厭從商?!窘馕觥勘绢}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此題解答時先理解“禁末作”來“利農(nóng)事”的意思,然后從材料二中找到有效的信息區(qū)間,最后分條概括其具體表現(xiàn)和做法。結(jié)合“使商無得糴,農(nóng)無得糶。農(nóng)無得糶,則窳惰之農(nóng)勉疾;商不得糴,則多歲不加樂”可知,不準商人賣糧謀利;結(jié)合“貴酒肉之價,重其租,令十倍其樸”可知,抬高奢侈品的價錢,加重其賦稅;結(jié)合“重關(guān)市之賦,則農(nóng)惡商,商有疑惰之心,農(nóng)惡商,商疑惰,則草必墾矣?!笨芍?,加重關(guān)口、集市上商品的稅收。參考譯文:材料一:但凡治國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貧窮就很難治理。所以善于治理國家的人,必須先使人民富裕起來,然后再治理國家。從前,七十九代的君主都能統(tǒng)一天下,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國富而糧多的緣故。國富糧多來源于農(nóng)業(yè),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視農(nóng)業(yè)的。凡屬于治國之急務,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業(yè)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這些,人民便無法游蕩求食,人民無法游蕩求食,就只好從事農(nóng)業(yè)。人民從事農(nóng)業(yè)則土地得到開墾,土地開墾則糧食增加,糧食增加則國家富裕。國富則兵力可以強大,兵強則戰(zhàn)爭可以取勝,戰(zhàn)勝則土地也就廣闊了。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強、國土廣和國家富都一定來源于糧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業(yè)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發(fā)展農(nóng)業(yè)?,F(xiàn)今從事奢侈性的工商業(yè)和奢侈品制作的人們,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農(nóng)民終年勞動,卻不能維持自家生活。這樣,人民就放棄農(nóng)業(yè)而從事奢侈性的工商業(yè)。棄農(nóng)而從事奢侈性的工商業(yè),那土地也就荒蕪而國家貧窮了。不生產(chǎn)糧食的國家要滅亡,生產(chǎn)糧食而吃光用盡的國家僅能稱霸,生產(chǎn)糧食而又能食用不盡的國家才可以稱王。糧食,能吸引人民;糧食,能招引財富;糧食,也能使領(lǐng)土開拓。糧食一多,則天下的物產(chǎn)都來了。糧食乃是成王業(yè)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務,是招引民眾的途徑,是治國的道路。材料二:不允許官吏留下當日的政務不辦,那樣邪惡的官吏就沒有空閑時間到百姓那里謀求一己私利。假如群臣的政務不相互拖延,那么農(nóng)民就會有充裕時間來耕田;邪惡的官吏沒有時間到百姓中謀私利,那么農(nóng)民就不會受到危害。農(nóng)民不會受到危害,就會有充裕時間來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那荒地就一定能得到開墾了。根據(jù)糧食的產(chǎn)量來計算田賦,那么國家的田賦制度就會統(tǒng)一,而百姓承擔的賦稅才會公平。國家的田賦制度統(tǒng)一了,就會在百姓中有信譽;有了信譽大臣便不敢做不應做的事。百姓的負擔公平,就會謹慎對待自己的職業(yè);百姓慎重對待自己的職業(yè)就不會輕易改變。國家有了信譽大臣便不敢做不應做的事,百姓慎重對待自己的職業(yè)就不會輕易改變,如此百姓就不會議論君主不對,心中也不會感到官吏害民。百姓就不認為君主不對,心中也不恨官吏,那么壯年農(nóng)民就會盡力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不改做其它行業(yè)。壯年人努力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不改做其它行業(yè),那么年輕人一定會不斷向他們學習,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年輕人不斷學習務農(nóng),那么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不要用務農(nóng)以外的因素來衡量給某些人封官晉爵,那樣百姓就不會看重學問,也不會輕視農(nóng)業(yè)。百姓不認為有學問尊貴,就會愚笨;百姓愚笨無見識,就不會到外國交游;百姓不到外國交游,那國家的安全沒有危險。農(nóng)民不輕視農(nóng)業(yè),就會努力生產(chǎn)而不偷懶。國家的安全沒有危險,農(nóng)民盡力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不偷懶,那么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商人不準賣糧食,農(nóng)民不準買糧食。農(nóng)民不準買糧食,那么懶惰的農(nóng)民就會努力積極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商人不準賣糧食,到了豐收年就不能靠賣糧謀利來增加享受了;抬高酒肉等奢侈品的價錢,加重收取這些東西的賦稅,讓租稅的數(shù)量高出它的本錢十倍。加重關(guān)口、集市上商品的稅收,那么農(nóng)民就會討厭經(jīng)商,商人就會對經(jīng)商產(chǎn)生懷疑甚至懶得干的思想,農(nóng)民討厭經(jīng)商,商人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產(chǎn)業(yè)懷疑,不愿意經(jīng)商,那么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國不務大,而務得民心;佐不務多,而務得賢臣。得民心者民從之,有賢佐者士歸之。賢者立于本朝,而天下之豪相率而趨之也。何以知其然也?管仲者,桓公之讎也。鮑叔以為賢于己,而進之桓公,桓公委之國政焉,垂拱無事而朝諸侯,鮑叔之力也。衛(wèi)靈公之時,蘧伯玉賢而不用,彌子瑕不肖而任事,史?患之,數(shù)言蘧伯玉賢而不聽。病且死,謂其子曰:“我即死,治喪于北堂。吾生不能進速伯玉,而退彌子瑕,是不能正君者死不當成禮而置尸于北堂廳于我足矣?!膘`公往吊,問其故,其子以父言聞。靈公造然失容。曰:“吾失矣!”立召蘧伯玉而貴之,召彌子瑕而退,徙喪于堂,成禮而后去。衛(wèi)國以治,史之力也。紂殺王子比干,而箕子被發(fā)陽狂;靈公殺泄冶,而鄧元去陳以族從,自是之后,殷并于周,陳亡于楚,以其殺比干與泄冶,而失箕子與鄧元也。故無常安之國,無宜治之民。得賢者安存,失賢者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鏡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今知惡古之危亡,不務襲跡于其所以安存,則未有異于卻走而求及于前人也。(節(jié)選自《大戴禮記》)材料二:今夫爚蟬者,務在乎明其火、振其樹而已?;鸩幻鳎m振其樹,何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歸之也,若蟬之走明火也。凡國不徒安,名不徒顯,必得賢士。趙簡子晝居,喟然太息曰:“異哉!吾欲伐衛(wèi)十年矣,而衛(wèi)不伐?!笔陶咴唬骸耙在w之大而伐衛(wèi)之細,君若不欲則可也;君若欲之,請今伐之?!焙喿釉唬骸安蝗缍砸?。衛(wèi)有士十人于吾所,吾乃且伐之,十人者其言不義也,而我伐之,是我為不義也。”故簡子之時衛(wèi)以十人者按趙之兵,歿簡子之身。衛(wèi)可謂知用人矣,游十士而國家得安。簡子可謂好從諫矣,聽十士而無侵小奪弱之名。(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期賢》)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是A不能B正君者C死D不當E成禮F而置尸G于北堂H于我I足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朝,指“使……來朝見”,與“侶魚蝦而友麋鹿”中的“侶”用法不同。B.不肖,指沒有才能,與文中的“賢”相對。代指自己時,常表示自謙。C.被,意為“覆蓋”,與《促織》“聞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詞義相同。D.而,代詞,它的意思與《項脊軒志》中“而母立于茲”中的“而”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材料一的作者認為,齊桓公之所以能夠成就功名,一個重要原因是任用了管仲,而管仲得到重用,是因為鮑叔認可管仲才能,因而推薦了他。B.商紂王殺了比干,陳靈公殺了泄冶,他們手下的賢人就全都離心離德,不愿再為其賣命;而缺少了賢人的輔佐,最終導致了商和陳的滅亡。C.趙簡子攻打衛(wèi)國的想法,過了十年尚未實施,他為此發(fā)出了慨嘆:在侍者勸他付諸行動時,他認同衛(wèi)國的十個士人所說的攻打衛(wèi)國是不義的行為。D.兩則材料雖然出處不同,但作者的觀點有相同之處,即作國君的人一定要想方設(shè)法得到賢能的人,這樣才可以長治久安,才能夠獲得好的名聲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不務襲跡于其所以安存,則未有異于卻走而求及于前人也。(2)故簡子之時,衛(wèi)以十人者按趙之兵,歿簡子之身。14.材料一和材料二選用的事例有什么異同?請簡要概括。(3分)10.CFH【解析】聯(lián)系前文可知,所謂“不能正君”即“不能進蓬伯玉,而退彌子瑕”,故“是不能正君者”是史對自己的評價,句意完整,故在C處斷開。“不當”的意思是不應該,“成禮”是按一定禮儀辦喪事,“不當成禮”是一個完整的句子,故在F處斷開?!爸檬笔莿幼?,“北堂”是地點,兩者形成了動補關(guān)系,故在“于北堂”后面的H處斷開11.C【解析】材料中的“被”同“披”,意為披散、散開,指不束發(fā)而使之披散開。12.【解析】“他們手下的賢人就全都離心離德,不愿再為其賣命”錯,范圍擴大,材料中只提到了箕子和鄧元。13.(1)不致力于沿用前代安國存身的方法,那就與往后面跑卻想要追趕上前面的人沒有什么不同啊。[重要詞語“襲”襲,沿用)、“卻走”(后面跑)、“及”(追趕上)各1分,意1分,共4分意思對即可。(2)所以在趙簡子當政時,衛(wèi)國用十個人就扼制住了趙國的軍隊,一直到趙簡子去世。[重要詞語“以”(用、憑借)、“按”(遏住、扼制住)、“……之身”(去世)各1分,1分,共4分。意思對即可。]14.同:都選用了任用賢人會讓國家長治久安的正面事例。材料一選用了鮑叔和史兩個正面事例;材料二選用了衛(wèi)國任用十個士的事例。異:材料一選用了商紂王殺死王子比干和陳靈公殺死泄冶導致亡國的反面事例。(同2分,異1分,共3分。意思對即可。[參考譯文]材料一:國家不追求大,而追求得到民心;輔佐之臣不追求多,而追求得到賢臣。得到民心的人百姓順從他,有賢臣輔佐的人士人歸附他。賢臣立在自己的朝廷,天下的豪杰就一個接一個地奔赴前來了。憑什么知道事情會這樣呢?管仲,是齊桓公的仇敵。鮑叔認為他比自己賢能,就把他舉薦給齊桓公,齊桓公委任他掌管國政齊桓公垂衣拱手,不做什么事,就能使諸侯來朝拜,這是鮑叔的力量啊。衛(wèi)靈公的時候,蘧伯玉賢能而不被任用,彌子瑕沒有才干卻擔當大事,史?對此很是擔心,多次言說蘧伯玉賢能而國君不聽。史?病得快死的時候,對兒子說:“我馬上要死了,在北堂為我辦理喪事。我活著的時候不能使蓬伯玉進入朝廷,并且斥退彌子瑕,這說明我是不能糾正國君錯誤的人,死了以后不應按規(guī)定的禮儀辦理喪事,把尸首放在北堂上,我就滿足了。”衛(wèi)靈公前往吊唁,詢問其中的緣故,史?的兒子把父親的話報告上去.衛(wèi)靈公不安地變了臉色,說:“我錯了!”立刻召見蘧伯玉而讓他顯貴,召見彌子瑕就罷免了他,讓史蠟的喪事在正廳辦理,完成禮儀之后才離開。衛(wèi)國治理得好,是史的力量啊。商紂王殺了王子比干,箕子就披散頭發(fā),假裝瘋顛;陳靈公殺了泄冶,鄧元就帶著整個家族離開了陳國,自此以后,商并入了周,陳被楚滅亡了,就是因為他們殺了比干與泄冶,失了箕子和鄧元呀。所以說沒有總是安定的國家,沒有適宜治理的百姓,得到賢能的人就能使國家安定而得以生存,失去賢能的人國家就會危險滅亡,從古到今,沒有不是這樣的。明鏡,是用來察看形體的;過去的事情,是用來了解當今的。如今知道憎恨歷史上那些導致國家滅亡的原因,不致力于沿用前代安國存身的方法,那就與往后面跑卻想要追趕上前面的人沒有什么不同啊。材料二:如今那些通過用火照蟬的方法來捕蟬的人,致力于使火明亮、搖動樹木罷了。火不明亮,即使搖動樹木,有什么好處?國君有能夠昭明自己的品德的,天下的士人歸附他,就像蟬飛向明亮的火一樣。所有的國家不會無緣無故地安定,名聲不會無緣無故地顯赫,一定要得到賢人才行啊。趙簡子白天閑坐,慨然長嘆說:“真怪呀!我想攻打衛(wèi)國已經(jīng)十年了,但到現(xiàn)在也沒有攻打?!笔陶哒f:“憑著趙國的強大攻打弱小的衛(wèi)國,國君您如果不想打就罷了;您如果想打,請現(xiàn)在就攻打它?!焙喿诱f:“不像你說的那樣啊。衛(wèi)國有十個士在我這里,我將要攻打衛(wèi)國了,十個人都說這是不義的行為,而我攻打它,就是我做不義之事啊。”所以在趙簡子當政時,衛(wèi)國用十個人就扼制住了趙國的軍隊,一直到趙簡子去世。衛(wèi)國可以說是懂得任用人的了,讓十個士出游趙國,國家就得到了安定。簡子可以說是喜歡聽從勸諫的了,聽了十個士的話避免了侵奪弱小的壞名聲。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墻;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胹(ér)熊蹯(fán)不熟,殺之,寘(zhì)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①、士季②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比M及溜,而后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被锥鴮υ唬骸叭苏l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蛉缡牵瑒t能補過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群臣賴之?!豹q不改。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④賊之。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彼旆鲆韵隆9辗蜷嵫?,明搏而殺之。盾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為!”斗且出。提彌明死之。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笔持?,舍其半。問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笔贡M之,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眴柶涿?,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趙穿攻靈公于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大史③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保ü?jié)選自《左傳》)【注】①趙盾:晉國的正卿(相當于相),謚號宣子。②士季:晉國的大夫,姓士,名會,字季。③大史:后來寫作“太史”,官名,這里指晉國太史董狐④鉏麑拼音:[chúní]春秋時晉國力士。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宦三A年矣B未知C母之D存否E今F近焉G請H以遺之。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3分)A.過,文中指經(jīng)過、走過,與杜牧《阿房宮賦》中“宮車過也”的“過”意思相同。B.驟,文中指多次、屢次,與蘇軾《赤壁賦》中“知不可乎驟得”的“驟”意思相同。C.食,文中指吃、吃飯,與《論語》中“食無求飽”的“食”意思和用法相同。D.亡,文中指逃亡、逃走,與司馬遷《屈原列傳》中“亡走趙”的“亡”意思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開篇就寫明晉靈公不行君道,并且用三件事來表現(xiàn)他的貪婪、荒唐與殘暴。B.趙盾和士季詢問原因后心中憂慮,準備勸諫晉靈公,士季講明理由后先進行勸諫。C.趙盾看到餓病的靈輒,給了他一半食物,在他吃完后又給了一筐飯和肉裝進袋子。D.趙穿殺了晉靈公,太史董狐卻記錄趙盾殺了他的國君,孔子對這一記錄給予肯定。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2)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14.文中描寫了鉏麑、提彌明、靈輒三位武士,請分別簡要概括其形象特點。(3分)10.BEG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我在外當奴仆已經(jīng)多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著?,F(xiàn)在離家近了,請允許我把這一半留給她?!盎氯暌印笔鞘÷跃洌÷粤酥髡Z“吾”,“宦三年”是謂語部分,“矣”是句末表陳述的語氣詞,所以在B處斷開?!拔粗钢娣瘛敝小拔粗笔侵^語,“母之存否”是賓語,所以在E處斷開?!敖窠伞?,語意完整,“焉”是句末語氣詞,所以在G處斷開。故選BEG。11.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錯誤。過錯/經(jīng)過、走過。句意:我已經(jīng)知道自己的過錯了/是皇上的宮車馳過。B.錯誤。多次,屢次/一下子。句意:趙盾又多次勸諫。/知道上面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實現(xiàn)。C.錯誤。給……東西吃/吃、吃飯。句意:趙盾給他東西吃,他留下了一半。/飲食不求飽足。D.正確。亡:逃亡、逃走。句意:于是趙盾自己也逃亡了。/他逃往趙國。故選D。12.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給了他一半食物”錯誤。根據(jù)原文“食之,舍其半”,可知趙盾給他東西吃,他吃一半,留下了一半。選項說法曲解文意。故選C。13.(1)晉靈公感到厭煩,便派鉏麑去刺殺趙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趙盾的家,只見臥室的門開著,趙盾穿戴好禮服準備上朝。(2)您身為正卿,逃亡而不出國境,回來后又不討伐叛賊,不是您殺了國君又是誰呢?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患”,感到厭煩;“賊”,刺殺;“辟”,開,敞開;“盛服”,穿戴好禮服。(2)“亡”,逃跑,逃亡;“竟”,通“境”,國境;“討”,討伐;“非子而誰”,判斷句。14.①鉏麑:忠信之士;②提彌明:有勇有謀/勇猛善戰(zhàn);③靈輒:知恩圖報/是非分明。【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觀點的能力。根據(jù)原文“猶不改。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麑賊之。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可知麑奉靈公之命來刺殺趙盾,但當他看到“盛服將朝”的趙盾時,他產(chǎn)生了強烈的心理矛盾──殺趙盾是不忠于國家,不殺趙盾是不守諾言,最后選擇了自殺。“盛服將朝”表現(xiàn)了趙盾忠君與守職,而面對這樣的忠臣,晉靈公還要“賊之”,就是他的寡恩。所以從麑的自殺,可看出他是個忠信之士,是個舍生取義之人。根據(jù)原文“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旆鲆韵?。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盾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為!’斗且出。提彌明死之”,可知提彌明在趙盾赴宴后知道了靈公的陰謀,他不是貿(mào)然出擊,而是首先講禮法,“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币源俗鳛樽屭w盾離開的理由,表現(xiàn)出機智的一面。晉靈公不僅沒有理睬提彌明所講的君臣之禮,反而喚猛犬去咬趙盾,提彌明與猛犬和甲士們英勇搏斗,最終不敵身亡。由此可見提彌明有勇有謀,勇猛善戰(zhàn)。根據(jù)原文“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瘑柶涿樱桓娑?。遂自亡也”,可知靈輒是靈公的甲士,卻反戈一擊,救出了趙盾。當趙盾詢問恩人的姓名時,他只說是“翳桑之餓人”。由此可見靈輒知恩圖報,是非分明。參考譯文:晉靈公不行君道。加重賦斂并圖畫城墻(滿足奢侈的生活)。他從高臺上用彈弓射行人,觀看他們躲避彈丸的樣子。廚師沒有把熊掌燉爛,他就把廚師殺了,放在筐里,讓宮女們用車載經(jīng)過朝廷。大臣趙盾和士季看見露出的死人手,便詢問他被殺的原因,并為晉靈公的無道而憂慮。他們準備規(guī)勸晉靈公,士季說:“如果您去進諫而國君不聽,那就沒有人能接著進諫了。讓我先去規(guī)勸,他不接受,您就接著去勸諫?!笔考救ヒ姇x靈公時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禮三次,晉靈公(假裝沒有看見他),到了屋檐下,晉靈公才抬頭看他。他說:“我已經(jīng)知道自己的過錯了,打算改正?!笔考具殿^回答說:“哪個人能不犯錯誤呢,犯了錯誤能夠改正,沒有比這更大的好事了。《詩經(jīng)》說:‘沒有誰(向善)沒有開始的,很少有人能堅持到底?!绻襁@樣,那么能彌補過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始終堅持向善,那么國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們有了依靠?!笨墒菚x靈公仍然沒有改正。趙盾又多次勸諫。晉靈公感到厭煩,便派麑去刺殺趙盾。麑一大早就去了趙盾的家,只見臥室的門開著,趙盾穿戴好禮服準備上朝。時間還早,他和衣坐著打盹兒。麑退了出來,感嘆地說:“時刻不忘記恭敬國君,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殺害百姓的靠山,這是不忠;背棄國君的命令,這是失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樣違背了,還不如去死!”于是,麑一頭撞在槐樹上死了。秋天九月,晉靈公請趙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準備殺掉趙盾。趙盾的車夫提彌明發(fā)現(xiàn)了這個陰謀,快步走上殿堂,說:“臣下陪君王宴飲,酒過三巡還不告退,就不合禮儀了。”于是他扶起趙盾走下殿堂。晉靈公喚出了猛犬來咬趙盾。提彌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趙盾說:“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兇猛,又有什么用!”他們兩人與埋伏的武士邊打邊退。(結(jié)果,)提彌明為趙盾戰(zhàn)死了。當初,趙盾到首陽山打獵,住在翳桑。他看見有個叫靈輒的人暈倒了,便去問他的病情。靈輒說:“我已經(jīng)多日沒吃東西了?!壁w盾給他東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趙盾詢問原因,靈輒說:“我在外當奴仆已經(jīng)多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著?,F(xiàn)在離家近了,請允許我把這一半留給她?!壁w盾讓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給他準備了一籃飯和肉,放在口袋里給他。不久靈輒做了晉靈公的武士,他在搏殺中把武器倒過來抵擋晉靈公手下的人,使趙盾得以脫險。趙盾問他為什么這樣做,他回答說:“我就是在翳桑的餓漢?!壁w盾再問他的姓名和住處,他沒有回答就退走了。于是趙盾自己也逃亡了。九月二十六日,趙穿在桃園殺掉了晉靈公。趙盾還沒有走出國境的山界,聽到靈公被殺便回來了。晉國太史董狐記載道:“趙盾弒殺了他的國君?!彼€把這個說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趙盾說:“不是這樣?!倍f:“您身為正卿,逃亡而不出國境,回來后又不討伐叛賊,不是您殺了國君又是誰呢?”孔子說:“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記載史事的原則是直言不諱。趙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為史官的記事原則而蒙受了弒君的惡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國境,就會避免弒君之名了?!壁w盾派趙穿到成周去迎接晉國公子黑臀,把他立為國君。十月初三,公子黑臀去朝拜了武公廟。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臣聞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獄之吏是也。秦之時,羞文學,好武勇,賤仁義之士,貴治獄之吏,正言者謂之誹謗,遏過者謂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譽諛之聲日滿于耳,虛美熏心,實禍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賴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饑寒之患,父子夫妻,勠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獄亂之也。夫獄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復生,絕者不可復屬?!稌吩唬骸c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裰为z吏則不然,上下相驅(qū),以刻為明,深者獲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獄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離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計歲以萬數(shù),此仁圣之所以傷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則樂生,痛則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勝痛,則飾辭以視之;吏治者利其然,則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卻,則鍛練而周內(nèi)之。蓋奏當之成,雖咎繇聽之,猶以為死有余辜。何則?成練者眾,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獄吏專為深刻殘賊而亡極不顧國患此世之大賊也。故俗語曰:‘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私约怖糁L,悲痛之辭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獄;敗法亂正,離親塞道,莫甚乎治獄之吏。此所謂一尚存者也。(節(jié)選自路溫舒《尚德緩刑書》,有刪改)材料二: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昔天下之網(wǎng)嘗密矣,然奸偽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非武健嚴酷,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職矣。故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下士聞道大笑之”,非虛言也。漢興,網(wǎng)漏于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觀之,在彼不在此。(節(jié)選自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序》,有刪改)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是以A獄吏B專C為深刻D殘賊E而亡F極G不顧國H患I此J世之大賊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亡”,同“無”,與《蘇武傳》中“空自苦亡人之地”的“亡”詞義相同。B.“勠力”,指合力,與《鴻門宴》中“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的“戮力”詞義相同。C.“被”意為“遭受”,與《促織》中“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中“被”含義相同。D.“黎民”指“民眾,百姓”,與“庶民”意思相近。其中“黎”是“眾多”的意思。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秦朝重用司法官吏,不重視講究仁義的人,導致正直的言論被歪曲,盡忠國事的人不敢說話,而贊美奉承的聲音充塞朝廷,國家因此而亡。B.路溫舒認為審理案件的官吏互相勾結(jié),大都想置人于死地,以求自我保全,所以他們把苛刻作為明察,以期得到執(zhí)法公正的名聲。C.路溫舒認為刑獄過于嚴苛是國家最嚴重的禍患,從“刻木為吏,期不對”等俗語可以看出,老百姓對玩弄文字、羅織罪狀的斷案者深惡痛絕。D.司馬遷認為,國家法網(wǎng)嚴密的時候,邪惡偽詐的事不斷發(fā)生,而西漢初年法治環(huán)境寬松,官吏治民卻成績斐然,可見國家安定不在于嚴刑苛法。1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夫獄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復生,絕者不可復屬。(2)及衛(wèi)律所將降者,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班固《蘇武傳》)14.兩則材料在觀點上同中有異,請簡要分析。(3分)10.DGI

11.C

12.B

13.(1)刑獄是天下的大事,死了的不能再活過來,(斬)斷的頭不能再接上。(2)(緱王)連同衛(wèi)律所率領(lǐng)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暗地里一起密謀劫持單于的母親閼氏歸附漢朝。

14.同:都反對酷刑。異:材料一將濫施刑罰的根源歸咎于“治獄之吏”,材料二肯定以德治天下,反對以刑罰治天下。參考譯文:材料一:我聽說秦朝有十條過失,其中一條現(xiàn)在仍然存在,就是關(guān)于司法官吏的過失。秦朝時輕視儒術(shù),崇尚武勇,看不起仁義之士,重視司法官吏,合于正道的話被認為是誹謗,防止產(chǎn)生過失的話被認為是迷惑人的邪惡之語。因此,衣冠齊整的儒生不為當時所重用,忠良切實的言論只能郁積在胸中,贊美奉承的聲音整天充塞了君主的耳朵,虛假的稱譽熏陶著君主的心,實際的災禍卻掩蓋起來。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亡國)的原因!現(xiàn)在天下,依靠陛下的大恩,沒有戰(zhàn)爭的危險、饑寒的憂患,父子夫妻合力齊心,安居家園。但太平之治還沒有周遍天下,則是因為刑獄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啊。刑獄是天下的大事,死了的人不能再活過來,(斬)斷的頭不能再接上?!渡袝氛f:‘與其殺死無罪的人,寧肯犯不按成法辦案的過錯?!F(xiàn)在的司法官吏卻不是這樣,上下級官員互相勾結(jié),把苛刻作為明察,執(zhí)法苛刻的人得到了公正的名聲,追求公平的人反而多有后患。所以司法官吏都想置人于死地。這并不是因為他們憎恨誰,而是保全自己的辦法就在于致別人于死罪。因此,死人的血淋漓于刑場,受刑罰的人肩膀挨著肩膀站著,處死刑的計簿上每年數(shù)以萬計。這就是仁人圣人悲傷的原因。太平之治還沒有遍及天下,都是由于這個緣故。按人的常情,平安就喜歡活著,痛苦就想尋死。在棍棒擊打之下,要什么口供不能得到呢?因此,被拘禁的人受不了痛苦,就說假話去招供;而官吏辦案就把屈打成招當作便利,指出法令的根據(jù),說明他們罪行;上報的時候又害怕駁回,于是玩弄文字,羅織罪狀,使人陷入法網(wǎng)。由于上奏的判罪理由完備,即使皋陶聽了也要認為死有余辜。為什么呢?因為玩弄文字所構(gòu)成的罪行很多,玩弄法令條文所構(gòu)成的罪名也很明確。所以司法官吏專做殘酷苛刻的事,殘害人民而沒有止境,不顧及國家的禍患,這就是世上的大害。所以俗話說:‘就是畫地做牢獄,也不打算進去;就是木頭刻的獄吏,也一定不要同他對質(zhì)。’這都是憎惡司法官吏的民謠,是悲痛的語辭。所以國家的禍害,沒有比刑獄更厲害的了;敗壞法紀,混淆是非,離散親屬,堵塞道義,沒有比司法官吏更嚴重的了。這就是前面說的仍然存在的一條過失。材料二:孔子說:“用政令來引導,用刑罰來約束,老百姓只求免于犯罪卻不懂得羞恥;用道德來引導,用禮義來約束,老百姓不僅能懂得恥辱,而且能夠達到自覺地修身?!崩献诱f:“最有德的人不標榜自己有德,因此有德;最無德的人標榜自己有德,因此無德。法令愈加嚴酷,盜賊便愈多?!碧饭f:這些話說得對!法令是治理國家的工具,而不是社會治理得好壞的本源。想當初國家的法網(wǎng)曾經(jīng)是很嚴密的,但是邪惡偽詐的事不斷發(fā)生,發(fā)展到極點時,上上下下,都一層一層地規(guī)避法網(wǎng),以至于國家無法振興起來。在當時,官吏用法治,如同負薪救火、揚湯止沸,都于事無補,不采取強硬嚴酷的手段,官吏們哪能完成職務而心情愉快呢?主張用道德治理人民的官吏,必然使職務沉滯而不能開展。所以說:“審理案件,我和別人一樣,一定要使訴訟事件不要發(fā)生!”“淺俗的士人聽說用德治,便嘲笑它”,這些都不是假話。漢朝初年,國家法網(wǎng)寬大得可以漏掉吞舟之魚,而官吏治民的成績卻很輝煌,沒有邪惡的行為,百姓平安無事。由此看來,治理國家在于用德,而不在于用刑。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贊曰:自古書契之而有史官,其載籍博矣。至孔氏撰之,上斷唐堯,下訖秦繆。唐、虞以前,雖有遺文,其語不經(jīng),故言黃帝、顓頊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論輯其本事以為之傳,又撰異同為《國語》。又有《世本》,錄黃帝以來至春秋時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春秋之后,七國并爭,秦兼諸侯,有《戰(zhàn)國策》。漢興伐秦定天下,有《楚漢春秋》。故司馬遷據(jù)《左氏》《國語》,采《世本》《戰(zhàn)國策》,述《楚漢舂秋》,接其后事,訖于天漢。其言秦、漢,詳矣。至于采經(jīng)摭傳分散數(shù)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獵者廣博,貫穿經(jīng)傳,馳騁古今,上下數(shù)千載間,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頗繆于圣人,論大道而先黃老而后六經(jīng),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此其所蔽也。然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zhì)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烏呼!以遷之博物洽聞,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極刑,幽而發(fā)憤,書(1)亦信矣。跡其所以自傷悼,《小雅·巷伯》(2)之倫。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難矣哉!——漢·班固《漢書·司馬遷傳》材料二遷、固之懸絕正在于此。夫所謂作者,謂其興于有感,而志不容己;或情有所激,而詞不可緩之謂也。若必其是非盡合于圣人,則圣人既已有是非矣,尚何待于吾也?夫按圣人以為是非,則其所言乃圣人之言也,非吾心之言也。言不出于吾心,詞非由于不可遏,則無味矣。有言者不必有德,又何貴于言也?此遷之史所以為繼《麟經(jīng)》(3)而作,后有作者終不可追也已?!洞呵铩氛?,夫子之史也,筆則筆,削則削,初未嘗按古圣人以為是非也?!鳌だ钯棥恫貢に抉R遷傳論》【注】(1)書:指《報任安書》。(2)《小雅·巷伯》:《詩經(jīng)·小雅》有《巷伯》一篇,西周王朝寺人孟子任巷伯之職,因遭人讒毀而發(fā)泄怨憤之詩。(3)《麟經(jīng)》:即《春秋》10.材料一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至于采經(jīng)A摭B傳C分散D數(shù)家之事E甚多F疏略G或有H抵梧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論,指評論、闡述,《論語》中“論”意思是“編纂”,二者不相同。B.跡,推究、考察,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意思相同用法也一樣。C.圣人,指儒家先哲,文中具體指孔子,與“黃老”“奸雄”“勢利”者相對。D.馳騁,是自由往來,隨意穿越,熟練駕馭意思。與現(xiàn)在所說的“馳騁千里”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中國自古就有以文記事的史官,司馬遷是在參照眾多歷史文獻的基礎(chǔ)上有所取舍才寫出《史記》的,他的《史記》所記歷史與先前史書有不一致的地方。B.《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天漢年間的歷史,由于史料的局限,黃帝時事情記錄較疏略而秦漢之間歷史記述非常詳盡。C.劉向、揚雄和班固都稱贊司馬遷有良史之才,《史記》文辭質(zhì)樸敘事真實,有“實錄”之美譽,也為司馬遷遭受極刑感到惋惜。D.李贄認為司馬遷能夠以自己的感受寫出他眼中的歷史,而不被前人所束縛,正是他高出班固的地方,后世難以企及。13.把材料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唐、虞以前,雖有遺文,其語不經(jīng),故言黃帝、顓頊之事未可明也。(2)《春秋》者,夫子之史也,筆則筆,削則削,初未嘗按古圣人以為是非也。14.李贄不認同班固對司馬遷“是非頗繆于圣人”的指責,他的理由是什么?(3分)10.CEG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至于采錄、摘取經(jīng)傳,分別記述幾家的史事,有許多地方粗疏簡略,有的互相矛盾?!安山?jīng)摭傳”作“至于”的賓語,其后C處斷開;“數(shù)家之事”作“分散”的賓語,其后E處斷開;“或有抵梧”主謂賓結(jié)構(gòu)完整,單獨成句,其前G處斷開。故選CEG。11.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能力。A.錯誤。都是“編纂”的意思。句意:左丘明編纂有關(guān)史實來給《春秋》作傳。/編纂孔子的言論。B.正確。都是名詞作動詞,指推究、考察。句意:推察其所以哀傷自己。/推究莊宗取得天下的原因。C.正確。D.正確。自由往來,隨意穿越,熟練駕馭;形容騎馬奔跑,也可形容自由地或隨意地到處走動。句意:自由往來于古今上下幾千年之間。/騎馬奔跑千里。故選A。12.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劉向、揚雄和班固都稱贊司馬遷有良史之才……也為司馬遷遭受極刑感到惋惜”錯誤,劉向、揚雄稱贊司馬遷有良史之才,班固為司馬遷遭受極刑感到惋惜。故選C。13.(1)唐堯、虞舜以前的事情,雖然有留傳的文字,但記述不合常理,所以關(guān)于黃帝、顓頊的事跡就不太清楚。(2)《春秋》,就是孔子所寫的歷史,該記錄的就記錄,該刪除的就刪除,本來也沒有按照古代圣人的是非標準來寫。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遺”,遺留,留傳;“經(jīng)”,常,合乎常理;“明”,清楚,明白。(2)“春秋》者,夫子之史也”,判斷句;“筆”,記錄;“削”,刪除。14.司馬遷有感而發(fā),言出于心;孔子自己編纂《春秋》也不按照古代圣人的是非來寫。【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由原文“有言者不必有德,又何貴于言也?此遷之史所以為繼《麟經(jīng)》而作,后有作者終不可追也已”可知,司馬遷有感而發(fā),言出于心;由原文“春秋》者,夫子之史也,筆則筆,削則削,初未嘗按古圣人以為是非也”可知,孔子自己編纂《春秋》也不按照古代圣人的是非來寫。參考譯文:材料一:贊曰:從古人有文字開始就有了史官,并寫下了許多史書。到了孔子整理史書,上自唐堯時期,下止秦穆公時期。唐堯、虞舜以前的事情,雖然有留傳下來的文字,但記述不合常理,所以關(guān)于黃帝、顓頊的事跡就不那么清楚。到孔子依據(jù)魯國的史書著作《春秋》,左丘明編纂有關(guān)史實來給《春秋》作傳,又編撰了與此不同的史料而成為《國語》。又有《世本》,記錄了黃帝以來至春秋時期帝王、公、侯、卿大夫的先祖、世系的由來。春秋以后,七國爭雄,最后秦國兼并了各諸侯國,記述這段歷史的史書有《戰(zhàn)國策》。漢朝興起推翻秦朝,平定天下,記載這段歷史的是《楚漢春秋》。所以司馬遷根據(jù)《左氏春秋》《國語》,采用《世本》《戰(zhàn)國策》的一些史料,陳述《楚漢春秋》的史實,接續(xù)記載其后的史事,截止于天漢年間。所講的秦、漢時期的歷史十分詳盡。至于采錄、摘取經(jīng)傳,分別記述幾家的史事,有許多地方粗疏簡略,有的互相矛盾。他涉獵的范圍廣博,貫通經(jīng)傳,自由往來于古今上下幾千年之間,他已是非常用心了。再有他的是非觀和圣人非常不同,論說大道則以黃老學說為主,而以六經(jīng)為輔,敘述游俠,則貶退隱士而推舉奸雄,記述經(jīng)濟活動,則崇尚權(quán)勢財利,而羞辱貧賤,這些是他的短處。然而,從劉向到揚雄,這些人博覽群書,他們都稱贊司馬遷有良史之才,佩服他善于序說事理,明辨而不華麗,質(zhì)樸而不鄙俗,他的文章秉筆直書,他所記述的史事真實不做虛假的贊美,不掩飾丑惡的東西,所以稱作實錄。唉!以司馬遷的博學廣聞,卻不能靠智慧保全自己,已經(jīng)遭受極刑,仍在獄中發(fā)憤寫作,他給任安的信中所陳述的也是可信的。推察其所以哀傷自己,是屬于《詩經(jīng)·小雅》中巷伯一類的人。像《詩經(jīng)·大雅》所說的“既明辨又聰明,還能保全自己”,這太難了!——漢·班固《漢書·司馬遷傳》材料二:司馬遷、班固差別極大的原因正在于這里。那所說的寫作,是因有所感觸但是情感不能只是停留在自己心里而發(fā)生的;或者說就是情感有所激發(fā),但是不吐不快啊。如果他的是非一定要全部合乎圣人的意思,那么圣人已經(jīng)有是非了,還要我說什么呢?如果依照圣人的是非作為自己的是非,那么那所說的話都是圣人的話,不是我心里的話了。話不是我心里想說的,也不是非說不可的,那就沒有味道了。如果說話的人真的不一定有自己的德行標準,那又有什么值得看重的呢?這就是司馬遷的史書能夠上承《春秋》,而后來的作者比不上的原因?!洞呵铩?,就是孔子所寫的歷史,該記錄的就記錄,該刪除的就刪除,本來也沒有按照古代圣人的是非標準來寫。——明·李贄《藏書·司馬遷傳論》(節(jié)選自《史記·孔子世家》)九、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文本一:(文帝)詔:“群臣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之所不及,可以啟告聯(lián)。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遑。”因各敕以職任,務省繇費以便民,罷衛(wèi)將軍。太仆見馬遺財足,余皆以給傳置。穎陰侯騎賈山上書言治亂之道曰:“開道而求諫,和顏色而受之,用其言而顯其身,士猶恐懼而不敢自盡;又況于縱欲恣暴,惡聞其過乎!震之以威,壓之以重,雖有堯、舜之智,孟賁之勇,豈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則人主不得聞其過,社稷危矣。今陛下使天下舉賢良方正之士,天下皆欣欣焉曰‘將興堯舜之道、三王之功矣’。天下之士,莫不精白以承休德。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選其賢者,使為常侍、諸吏,與之馳驅(qū)射獵一日再三出臣恐朝廷之解弛百官之墮于事也。陛下即位,親自勉以厚天下,節(jié)用愛民,平獄緩刑;天下莫不說喜。臣聞山東吏布詔令,民雖老羸癃疾,扶杖而往聽之,愿少須臾帶死,思見德化之成也。今功業(yè)方就,名聞方昭,四方向風而從;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與之日日獵射,擊兔伐狐,以傷大業(yè),絕天下之望,臣竊悼之。古者大臣不得與宴游,使皆務其方而高其節(jié),則群臣莫敢不正身修行,盡心以稱大禮。夫士,修之于家而壞之于天子之廷,臣容愍之。陛下與眾臣宴游,與大臣、方正朝廷論議,游不失樂,朝不失禮,軌事之大者也?!鄙霞渭{其言。(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紀五》)文本二:贊曰: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chǎn)也。吾奉先帝宮室,??中咧?,何以臺為!”身衣弋綈,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嗚呼,仁哉?。ü?jié)選自《漢書·文帝紀》)10.文本一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與之馳A驅(qū)B射獵C一日D再三出E臣恐朝廷之解F弛G百官之H墮于事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太仆,始置于春秋時期,秦、漢沿襲,為九卿之一,掌管皇帝的輿馬和馬政。B.獄,案件,與《曹劌論戰(zhàn)》“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的“獄”詞義相同。C.絕,斷絕,與《勸學》“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的“絕”詞義不相同。D.治,修造,與《屈原列傳》“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的“治”詞義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帝請群臣薦舉賢良、方正、以正直的言論諫諍的人,主要目的是糾正他的過失和未知、未見的問題,以彌補他的不足。B.賈山認為有嚴威的震懾和權(quán)勢的重壓,君主就沒必要知曉別人對他過失的評價了,這樣下去,國家不會再有危險的。C.賈山感到惋惜的是,“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在自己家中養(yǎng)成的良好品行,卻在天子的朝廷之上被破壞掉了。D.漢文帝曾想造一座露天臺榭,招工匠預算,造價頗高;后來文帝擔心這樣做會使先帝蒙羞,于是沒有修筑露臺。13.把文本一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和顏色而受之,用其言而顯其身,士猶恐懼而不敢自盡。(2)雖有堯、舜之智,孟賁之勇,豈有不摧折者哉!14.文本二贊揚漢文帝“仁哉”,漢文帝的“仁”主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結(jié)合文本一的內(nèi)容作簡要概括。(3分)10.CEG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陛下與他們共同馳驅(qū)射獵一天之內(nèi)多次出獵。我擔心朝政由此而松弛,百官因此而玩忽職守?!榜Y驅(qū)射獵”整體是謂語,A、B兩處不能斷開,C處斷開;“一日”是修飾“再三出”的狀語,所以D處不需斷開;“臣”是“恐朝廷之解弛”的主語,所以E處需斷開;“百官”是“墮于事”的主語,所以G處需要斷開。故CEG三處需要斷句。11.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正確。B.正確。句意:斷案公平,刑罰寬緩。/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C.正確。斷絕。/橫渡。句意:斷絕天下人的期望。/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D.錯誤。動詞,修造。/形容詞,安定太平。句意:修造霸陵陵墓。/而圣明的君主、安定太平的國家多少世代也沒有出現(xiàn)。故選D。12.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有嚴威的震懾和權(quán)勢的重壓,君主就沒必要知曉別人對他過失的評價了,這樣下去,國家不會再有危險的”錯誤,文本內(nèi)容是“震之以威,壓之以重,雖有堯、舜之智,孟賁之勇,豈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則人主不得聞其過,社稷危矣”,意思是“在嚴威的震懾和權(quán)勢的重壓之下,人即使有堯和舜那樣的智謀,有孟賁那樣的勇力,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