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同步練習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7課+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同步練習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7課+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同步練習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7課+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同步練習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7課+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同步練習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第7課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1.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經歷一個變革并逐步完善的過程。下列是某同學對其相關知識的整理,其中對應關系完全符合史實的是(

)①1904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標志中國選官制度進入一個新階段②191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成為中國文官考試制度建立的標志③1929年及后公布《考試法》等法規(guī)使孫中山文官考試的思想得以確立④2005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標志著新中國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A.① B.② C.③ D.④2.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實行新學制,確立學堂選官制度是在A.1902年 B.1903年 C.1904年 D.1905年3.中華民國建立后,南京臨時政府十分重視官員選拔制度,特別是文官選拔制度的建設,出臺了官員選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規(guī)草案。這些草案(

)A.依據(jù)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制定 B.以考試選拔官員為主C.在“分權制衡”原則的框架中 D.標志著中國文官制度的確立4.文官選拔制度的建設,為民國時期政府所重視。關于民國時期文官制度的發(fā)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文官考試法草案》的頒布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標志著文官制度的建立B.南京臨時政府重視官員選拔制度的建設,并出臺了一系列法規(guī)草案,如《考試法》等C.北洋政府時期的文官有四級九等的等級劃分,官員選拔主要采用考試和甄別兩種方式D.南京國民政府的考試制度在“五權憲法”的框架下,能在實施過程中杜絕親信的任用5.1913年北洋政府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規(guī)定只有年滿21歲的男子才可以參加文官考試。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考試法》,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A.考試成為選拔官員主要方式 B.文官制度取代了科舉制C.男尊女卑不平等的現(xiàn)象消失 D.選官更加趨于公平開放6.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開始設立經濟特科取士;廢除八股后,又采取學堂育才選才和留學生畢業(yè)錄用等措施。不久,清政府正式頒布《獎勵游學畢業(yè)生章程》,宣布給留學歸國人員以正途出身(等同于科舉及第)。這說明清政府(

)A.主張全面學習西方文化和教育普及 B.旨在培養(yǎng)推行維新變法的新式人才C.奠定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理論基礎 D.推動中國教育和選官制度的近代化7.1904年1月13日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及癸卯學制,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由中央政府頒布且由政府督導施行的全國性法定學制系統(tǒng)。它的頒布(

)A.標志著中國科舉制的廢除 B.標志著中國的選官制度進入一個新階段C.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 D.標志著中國學堂選官制度的正式設立8.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德才兼?zhèn)洹⒁缘聻橄?,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事業(yè)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標準落到實處?!蔽覈_?!昂酶刹繕藴事涞綄嵦帯钡母军c是(

)A.推進干部制度改革 B.干部管理民主化C.干部考核法制化 D.堅持黨管干部原則9.下表統(tǒng)計的是南京國民政府中央官員知識結構情況,其中,無功名是指綠林、行伍、生意、學徒等出身的官員;舊功名是指擁有傳統(tǒng)功名的官員;新功名是指具有新式教育背景的官員。據(jù)此可知當時中國(

)知識結構無功名舊功名新功名人數(shù)27人15人814人比例3.08%1.71%95.21%A.政府選材注重德才兼?zhèn)?B.近代化的教育基本普及C.選官具有明顯時代特征 D.功名出身影響官職高低10.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工作的市府干部統(tǒng)計情況如表所示(近郊和公安局未計入),這說明(

)1949年上海市府干部統(tǒng)計原地下工作者和新參加的社會干部來自老解放區(qū)的人員留用舊人員總人員數(shù)57024901142614492A.新中國成立初期仍有大量國民黨殘余 B.黨內急需加強干部純潔性建設C.我國堅持黨管干部的管理原則 D.建立干部管理制度具有緊迫性11.有學者認為“1905年科舉制廢除后,新式學堂激增,引發(fā)了由士子童生到學堂學生的集團式轉變,龐大的新型學生群體很快從學堂走向社會,投身于社會的各種運動中去,從而引起了舊社會體系的結構性變動”。該學者旨在強調科舉制的廢除(

)A.引發(fā)學生運動的高漲 B.瓦解了傳統(tǒng)的六部建制C.加快了民主革命進程 D.推動中國傳統(tǒng)社會轉型12.1915年,依據(jù)《文官任職令》規(guī)定:“得呈請薦任文職的簡任長官。每人保薦名額以二人為限。保薦人須將被保薦人的履歷和證明文件等呈請大總統(tǒng)令交文官甄用委員會甄用。保薦官若有徇情濫保或與事實不符的,發(fā)覺后須受處分?!边@一政令表明(

)A.民國文官保薦體制趨于完善 B.選官制度法制保障的深化C.政府重視對保薦制度的監(jiān)管 D.官吏任用過程的公平公正13.優(yōu)貢考試是清廷廢除科舉后保留的善后舉措。據(jù)1907年《時報》載:在浙江優(yōu)貢考試期間,一位趨新的外地書商發(fā)現(xiàn)當?shù)厥孔訉π聦W的了解相當“卑下”,“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語形容者”,他“不禁為吾浙前途悲”。據(jù)此可知,當時(

)A.風俗習慣新舊雜糅 B.教育近代化艱難起步C.社會呈現(xiàn)轉型特征 D.士子對新政缺乏信心14.晚清中央政府在籌辦京師大學堂的同時,鼓勵地方政府建中小學堂。京師順天府尹和五城察院聯(lián)合會奏:“方今時勢多艱,需才孔亟,京師為首善之區(qū),尤當先行舉辦?!弊嗾郢@批,1901年中國第一個公立中學五城學堂誕生。可見,近代公立中學的創(chuàng)建(

)A.表明洋務派已關注到學制改革問題B.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重要標志C.籌劃于百日維新之時,建成于新政時期D.為戊戌變法運動培養(yǎng)了大量的新式人才15.1993年我國開始推行公務員制度,隨后建立了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并于2006年1月正式實施。據(jù)此可知,我國(

)A.改革開放事業(yè)已進入全面深化階段 B.公務員考錄工作已步入法制化軌道C.公務員的政治和文化素養(yǎng)得到提升 D.進一步完善了機關干部廉政建設制度二、材料分析題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87—1999年,我國形成了分類管理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路徑,并在這一路徑的指引下初步推進一些領域的改革。所謂分類管理,就是指打破原來的“大一統(tǒng)”干部人事制度,按照黨政領導干部、公務員(黨政機關干部)、事業(yè)單位人員、國有企業(yè)人員等各級各類人員的特點,制定科學的分類標準,形成黨管干部原則指導下的、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內容是∶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分類管理改革,推進黨政領導干部制度改革,頒布實施《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在國有企業(yè)和事業(yè)單位進行人事制度改革?!幾匝α姟缎轮袊?0年干部人事制度的發(fā)展歷程與基本經驗》(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我國在1987—1999年推出分類管理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特點。(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我國1987—1999年分類管理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影響。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98年6月23日,光緒帝下令科舉考試停用八股文,改試策論;6月30日,又命令立即取消童試、歲試和科試的八股文,改考策論,不要等到下一次科舉。然而,短暫的維新以失敗告終,八股文又起死回生。1901年8月29日,清廷發(fā)布上諭:“科舉為掄才大典,我朝沿用前明舊制,以八股文取士……乃行之二百余年,流弊日深,士子但視為弋取科名之具,庸濫,于經史大義無所發(fā)明,急宜講求實學,挽回積習。”于是規(guī)定從次年開始,鄉(xiāng)、會試頭場試中國政治史事論五篇,二場試各國政治藝學策五篇,三場試《四書》義二篇、《五經》義一篇;生、童歲科兩考也要考中國政治史事及各國政治藝學策論,并試《四書》義、《五經》義各一篇,以上一切考試均不準用八股文程式。至此,八股文走到了歷史的盡頭。隨著1905年科舉制的正式廢除,八股文也徹底地被送進了歷史的墳墓?!幾郧房!稄那宕婆e制的背景上尋找現(xiàn)代國家建構的“種子”》(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的背景。(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廷廢除科舉制度的歷史影響。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參考答案:1.C【詳解】根據(jù)所學知識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考試法》使孫中山文官考試思想得以確立,③正確,C項正確;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是學制改革,并非選官制度改革,①錯誤,排除A項;1913年北洋政府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標志著中國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②錯誤,排除B項;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⑤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2.C【詳解】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tǒng)一全國學制,確立學堂選官制度,C正確;A、B、D三項所列時間與頒布《奏定學堂章程》時間不一致,排除。3.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華民國建立后(中國)。根據(jù)所學可知,南京臨時政府出臺的官員選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規(guī)草案,都是依據(jù)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而制定的,以考試制度為主選拔官員,B項正確;這些草案都是依據(jù)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而制定的,并非依據(jù)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制定,排除A項;這些草案是在“五權憲法”的框架之中,排除C項;這些草案進一步奠定了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排除D項。故選B項。4.C【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jù)設問可知,這是正向題。時空范圍為近代(中國)。北洋政府時期,官員從任用上說,共分特任、簡任、薦任、委任四種或四級,有時亦稱為四等,中央行政官除特任官外,共分為九等:第一、第二兩等為簡任官,第三至第五等為薦任官,第六至第九等為委任官,即四級九等的等級劃分,官員選拔主要采用考試和甄別兩種方式,C項正確;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A項表述錯誤,排除A項;南京國民政府重視官員選拔制度的建設,并出臺了一系列法規(guī)草案,如《考試法》等,排除B項;南京國民政府的考試制度在“五權憲法”的框架下,并不能在實施過程中杜絕親信的任用,排除D項。故選C項。5.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從材料“只有年滿21歲的男子才可以參加文官考試”到材料“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可以看出考試的范圍擴大了,D項正確。隋唐時期考試就成為選拔官員主要方式,排除A項;科舉制于1905年廢除的,排除B項;男尊女卑不平等的現(xiàn)象在民國時期仍然存在,排除C項。故選D項。6.D【詳解】根據(jù)題干信息可得出清政府采用了新的教育方式及選官方式,有利于教育領域及選官制度的變革,推動近代化進程,D項正確;題干信息反映不出“全面學習”,排除A項;清末新政實施時維新變法業(yè)已失敗,排除B項;材料所述屬于近代選官制度變革的相關實踐,而非理論,排除C項。故選D項。7.D【詳解】根據(jù)材料“1904年1月13日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及癸卯學制,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由中央政府頒布且由政府督導施行的全國性法定學制系統(tǒng)”并結合所學可知,學制設置制度化、系統(tǒng)化,標志著中國學堂選官制度的正式設立,D項正確;1906年起廢除科舉制,排除A項;1905年清政府廢科舉制設學部,標志著中國的選官制度進入一個新階段,排除B項;1913年初,北洋政府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建立,排除C項。故選D項。8.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黨管干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公務員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D項正確;干部管理民主化、推進干部制度改革及干部考核法制化均不屬于出發(fā)點,排除ABC項。故選D項。9.C【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jù)設問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范圍為近代(中國)。根據(jù)材料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在南京國民政府中央官員中,具有新式教育背景的官員占比很高,但是舊功名和無功名的官員也有一定數(shù)量,這說明當時中國的官員選拔處于新舊交替時期,帶有較為明顯的時代特征,C項正確;通過材料并不能看出當時政府選材重視德行,排除A項;B項錯在“普及”,排除B項;材料只列舉了官員知識結構情況,并沒有提到官職高低,因此不能得出功名出身影響官職高低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10.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9年中國。由材料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干部組成中,留用人員非常多,新中國成立初期黨的干部多成長于革命環(huán)境,對城市的經濟,文化建設并不熟悉,而且干部極為缺乏,此時尚未建立干部管理制度,對這些人員的管理,教育和培養(yǎng)是急需解決的問題,D項正確;上海干部中有留用舊人員不能說明有大量國民黨殘余,排除A項;留用舊人員不一定思想不純潔,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xiàn)黨管干部的原則,材料主要反映了1949年上海建立干部管理制度的緊迫性,排除C項。故選D項。11.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5年(中國)。據(jù)本題材料“新型學生群體很快從學堂走向社會,投身于社會的各種運動中去,從而引起了舊社會體系的結構性變動”可知,1905年科舉廢除后,龐大的新型學生群體投身于社會的各種運動中去,社會的階層流動性加快,從而引起了舊社會體系的結構性變動,體現(xiàn)了科舉制的廢除推動了傳統(tǒng)社會的轉型,D項正確;據(jù)材料“投身于社會的各種運動中去,從而引起了舊社會體系的結構性變動”可知,各種學生運動引發(fā)了社會變化,引發(fā)學生運動的高漲未準確表達材料的主旨,排除A項;清末的官制改革,裁減冗署冗官,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陸續(xù)設農工商部、巡警部、學部等部門,瓦解了傳統(tǒng)的六部建制,排除B項;社會的各種運動中包括了民主革命,但材料未明確指出民主革命的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12.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5年(中國)。據(jù)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文官任職令》規(guī)定文官保薦制度中,對徇情濫保有處分要求,且由“文官甄用委員會”決定,體現(xiàn)出政府注重監(jiān)管,C項正確;材料只反映了北洋軍閥時期文職官員保薦過程中的某些規(guī)定,并不能反映文官保薦體制的完善,排除A項;材料中《文官任職令》并非是法制保障深化的體現(xiàn),排除B項;材料中只是規(guī)定,不能反映官吏任用過程(實施過程)的公平公正,排除D項。故選C項。13.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jù)材料“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語形容者,不禁為吾浙前途悲”可知,科舉制度廢除后,仍有大量的學子對新學不了解,不禁讓人為國家前途擔憂,說明此時新舊思想在碰撞,社會呈現(xiàn)轉型特征,C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新學,沒有體現(xiàn)風俗習慣,排除A項;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務運動,排除B項;材料中描述的“新”是新文化、新思想,而不是所謂的新政,排除D項。故選C項。14.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jù)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jù)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根據(jù)材料“晚清中央政府在籌辦京師大學堂的同時”“1901年中國第一個公立中學五城學堂誕生”和所學知識可知,近代公立中學(京師大學堂)創(chuàng)建籌劃于百日維新之時,建成于新政時期(第一個公立中學五城學堂),C項正確;近代公立中學的創(chuàng)建籌劃于百日維新之時,屬于維新派,非洋務派,排除A項;中國近代教育開始的標志是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公立中學的籌劃和創(chuàng)辦,無法體現(xiàn)“為戊戌變法運動培養(yǎng)了大量的新式人才”,排除D項。故選C項。15.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93年至2006年(中國)。根據(jù)材料“推行公務員制度,隨后建立了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可知,從推行公務員考錄制度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我國的公務員制度已進入法制化軌道,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中國的公務員制度,與對外開放無關,排除A項;C項說法正確,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機關干部廉政建設制度屬于公務員制度改革中一項具體內容,D項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16.(1)特點:打破舊制度;科學分類標準;分級分類管理;黨中央領導下的分步、分類推進。(2)影響:提高了干部人事管理的科學性;提高了干部隊伍的基本素質;提高了政府機關和干部的行政效率;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有利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干部制度的完善?!驹斀狻浚?)特點:由材料“打破原來的‘大一統(tǒng)’干部人事制度”可以看出打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