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新高考)考點鞏固卷-村落、城鎮(zhèn)與居住環(huán)境(解析版)_第1頁
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新高考)考點鞏固卷-村落、城鎮(zhèn)與居住環(huán)境(解析版)_第2頁
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新高考)考點鞏固卷-村落、城鎮(zhèn)與居住環(huán)境(解析版)_第3頁
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新高考)考點鞏固卷-村落、城鎮(zhèn)與居住環(huán)境(解析版)_第4頁
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新高考)考點鞏固卷-村落、城鎮(zhèn)與居住環(huán)境(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29村落城鎮(zhèn)與居住環(huán)境

考點鞏固卷

口考點預覽

考點01古代的村落、集鎮(zhèn)和城市(TL10限時:20分鐘)

考點02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T1L20限時:20分鐘)

:考點訓球

考點01;古代的村落、集鎮(zhèn)和城市

?

I.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為棚,下居牲畜,人處

其上“。人們用樹皮捆綁梁柱固定房架,以細長樹枝或竹片編成網狀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頂,在前后墻壁

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體。這說明船型屋的建造取決于

A.人們的審美觀念B.經濟發(fā)展水平

C.集體勞作的形式D.傳統(tǒng)文化習俗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人們用樹皮捆綁梁柱固定房架,以細長樹枝或竹片編成網狀骨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黎

族先民建造房屋的物品多為樹枝、泥巴、茅草,這是由于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造成的,B項正確;材料不涉

及審美觀念,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xiàn)黎族先民的集體勞作形式,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黎族先民的文化

習俗,排除D項。故選B項。

2.福建民居——土樓結構的特點是中軸對稱、有強烈的向心意識,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樓之內一般

居住著一個家族,房舍根據“長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則安排。這種建筑布局

A.利于鄰里和睦B.受宗法影響C.體現(xiàn)宗教色彩D.突出皇權至上

【答案】B

【詳解】根據“長幼有序”“男尊女卑”可得出建筑布局受到宗法宗族色彩的影響,B項正確;“長幼有序”“男

尊女卑,,與鄰里和睦無關,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宗教,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皇權,排除D項。故

選B項。

3.先秦時期,城市排水管道是方形和五角形。秦漢以后,出現(xiàn)圓形排水管道,并在管道接口處使用了一大

一小套接接口技術,使接口處縫隙較小,此外,還在管道出口處設計了魯井,可定期清理泥沙等雜物。這

些變化

A.得益于標準化生產技術的萌發(fā)B.表明民眾主導城市建設

C.使城市逐步成為科技文化中心D.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

【答案】D

【詳解】根據“秦漢以后,出現(xiàn)圓形排水管道,并在管道接口處使用了一大一小套接接口技術,使接口處縫

隙較小……”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城市排水系統(tǒng)的建設更加完善,設計更加合理,這些都是勞動人

民智慧的結晶,D項正確;秦朝并沒有標準化的技術,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到由民眾主導,排除B項;

沒有比較,不能得出城市是科技文化中心,排除C項。故選D項。

4.南北朝時期,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護神。隋唐時期,城隍職掌又增加了雨旱豐歉、

功名利祿、吉兇禍福、冥籍諸事等。這說明

A.儒學正統(tǒng)地位受到嚴重沖擊B.城市發(fā)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間

C.官府實行宗教專制加強統(tǒng)治D.城隍崇拜擴大了地方行政職能

【答案】B

【詳解】隨著城市經濟功能的增強和居住人口的增多,作為城市居民守護神的城隍也相應增加了新的管理

事務,說明城市的發(fā)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間,B項正確:材料主要涉及城隍信仰,看不出儒學正統(tǒng)地位受

到嚴重沖擊,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政府加強宗教管理和控制相關信息,不能說明官府實行宗教專制,排

除C項;材料看不出;城隍作為城市的守護神,不是現(xiàn)實中的行政官員,不存在擴大行政職能,排除D項。

故選B項。

5.隋唐時期,以坊市制度為基礎的城市結構及管理體制達到頂峰,城郭內居民住宅區(qū)為坊,商品交易區(qū)為

市。里坊實行宵禁政策,犯禁者將受嚴懲;市設市署和平準署管理市場交易。后來管理漸趨松弛,封閉的

坊市結構向開放的街市轉變;五代時集中的市制趨于瓦解,臨街設鋪已無法禁止。材料說明

A.坊市制度瓦解城市管理非常混亂B.政府重農抑商的政策漸趨瓦解

C.商品經濟繁榮影響城市管理規(guī)劃D.城市規(guī)劃管理受政局影響較大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隋唐時期……后來管理漸趨松弛,封閉的坊市結構向開放的街市轉變;五代時集中的市

制趨于瓦解,臨街設鋪已無法禁止“可知,隋唐時期的城市管理是以坊市制度為基礎,并且較為嚴格,后來

管理松弛、封閉的市坊向開放的街市轉變,尤其到了五代時臨街設鋪,這些變化都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結果,

商品經濟發(fā)展影響城市的管理規(guī)劃,C項正確;坊市制度瓦解的原因是商品經濟發(fā)展,所帶來的結果是市

場管理松弛而不是非?;靵y,排除A項;重農抑商政策一直是中國古代政府實行的經濟政策,隋唐五代時

并未瓦解,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當時的政局對經濟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

6.據方志記載,宋代湖州所轄烏程縣震澤鄉(xiāng)的南林村,又稱南,尋村,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鄉(xiāng)村聚落,隨著

當地草市規(guī)模不斷擴大、功能日漸完善而成長為經濟鎮(zhèn)市,“市井繁阜,商賈輻轅“,到南宋理宗淳柘年間,

其獲得官方認可升級為鎮(zhèn)。從草市升級為鎮(zhèn)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時局的劇烈變遷B.商品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

C.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經濟重心的不斷南移

【答案】B

【詳解】聯(lián)系知識可知,宋代時期,草市大量出現(xiàn),南滑草市因輻射區(qū)域人口眾多,擁有相對優(yōu)越便捷的

交通條件,在商品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推動下而成長為鎮(zhèn)市,B項正確;政治時局變遷不利于市鎮(zhèn)的發(fā)展,排

除A項;材料與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無關,排除C項;南宋時期的經濟重心南移已經完成,排除D項。故

選B項。

7.據考證,南宋都城臨安,與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長,東西窄,皇宮位于城市的南端。從

皇宮北面的和寧門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御街,是都城中最繁華的商業(yè)中心,在御街中段設立的金銀鹽鈔引

交易鋪,生意興隆。這反映了南宋時期

A.都城設計完全符合禮制要求B.“市”突破了時間上的限制

C.都城布局出現(xiàn)革命性的變化D.紙幣己成為全國流通的主幣

【答案】C

【詳解】解讀材料可知,南宋的都城臨安與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它打破了舊的市坊分區(qū)規(guī)劃體

制,按照城市發(fā)展的新要求布局,具有濃厚的商業(yè)色彩,都城布局出現(xiàn)革命性變化,c項正確;根據材料“與

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可知南宋的都城設計不完全符合禮制要求,排除A項;“市”的變化只是都城

布局變化的一部分,排除B項;“全國流通的主幣”的說法言過其實,排除D項。故選C項。

8.安徽西遞、宏村的古村落,吸引了無數海內外專家、學者和游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古民居以磚墻瓦頂的四合院為主,軸線分明,左右對稱,尊卑有序

B.宏村至今仍保存著明清村落基本面貌,被譽為“中國明清民居博物館”

C.西遞承志堂前廳橫梁上的《唐肅宗宴官圖》是徽派木雕藝術的精品

D.宏村科學完整人工水系工程,被譽為“中華一絕”

【答案】D

【詳解】宏村水系按古代風水理論而規(guī)劃,將村建成臥牛形,并利用山勢坡度造成水系的落差,巧妙安排

水的流向,修成水圳;水圳從一家一戶門前流過至月沼,再注入南湖,最終用于灌溉農田,科學完整的人

工水系工程被稱為“中華一絕”,D正確;A描述的是平遙古城,排除;西遞有明清古民居224幢,其中保存

完好的124幢,被譽為“中國明清民居博物館”,排除B;C是宏村,而非西遞,排除。

9.中國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還設立陪都,作為都城職能的補充。直到唐代長期以長安、洛陽構筑東西平衡

的兩京制,明朝則以南京、北京構筑南北平衡的兩京制。這一變化反映了

A.遼闊疆域有效管理的實際需要B.非首都功能疏散承載作用強化

C.政治中心東移與經濟重心南移D.大運河的修建決定了都城布局

【答案】C

【詳解】據材料唐代長期以長安、洛陽構筑東西平衡的兩京制,明朝則以南京、北京構筑南北平衡的兩京

制,從東西平衡到南北平衡,體現(xiàn)了政治中心東移與經濟重心南移,C正確;遼闊疆域有效管理得益于有

力的地方控制,排除A;兩京制體現(xiàn)陪都補充都城職能,而非疏散都城職能,排除B;大運河修建于隋朝,

排除D項。

10.蘇州府吳江縣盛澤鎮(zhèn)“直至明初仍是一個村落,居民僅五六十家”,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逐漸發(fā)展成“以

綾綢為業(yè)”的大鎮(zhèn),農家都已經把綾綢作為主業(yè),絲織業(yè)產品價格的高低,成為決定當地農民“有歲無歲”的主要

依據,農民甚至會任由土地荒蕪。這種現(xiàn)象說

明當地

A.封建自然經濟瓦解B.農業(yè)經濟的商品化

C.土地兼并空前嚴重D.重農抑商政策廢止

【答案】B

【詳解】明清時期,盛澤鎮(zhèn)農家“以綾綢為業(yè)”,絲織業(yè)產品價格的高低成為決定當地農民“有歲無歲”的主要

依據等,反映出當時農業(yè)經濟的商品化,B項正確;盛澤鎮(zhèn)農戶以綾綢為主業(yè),不能說明封建自然經濟已

經瓦解,A項錯誤;“土地兼并空前嚴重”在材料中無從體現(xiàn),C項錯誤;明清時期并沒有廢止重農抑商政策,

D項錯誤。

考點。2。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

11.1801—1850年,英國住房壓力巨大。19世紀50年代開始,政府立法制定住房標準,市政機關直接參

與住房建設經營;鼓勵地產開發(fā),通過市場滿足人民的住房需求。這反映了英國

A.政府大力干預經濟B.階級對立的日漸加劇

C.加速建設福利國家D.積極應對城市化問題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關鍵信息“1801-1850年”、“鼓勵地產開發(fā),通過市場滿足人民的住房需求“可知工業(yè)革推

動英國的城市化進程,造成住房緊張,政府積極應對城市化進程,D項正確;政府對經濟大力干預是在經

濟大危機之后,排除A項;根據材料無法得出“階級對立''是否加劇,排除B項;材料無建設“福利國家”無

關,排除C項。故選D項。

12.下圖為18—19世紀英國城市發(fā)展統(tǒng)計圖。這反映了英國

□1760年01801年■1851-1

14

12

10

8

6

4

2

0

A.工業(yè)化推動城市化B.優(yōu)先發(fā)展大中城市

C.城市數量迅速增加D.率先實現(xiàn)了城市化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柱狀圖我們可以看出1760年、1801年、1851年這三個時段5萬人口城市增加最快,其

次是10萬人口城市,增長較慢的是30萬人口城市。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英國城市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工業(yè)

化的過程,A項正確;材料統(tǒng)計圖顯示30萬大人口城市在1760年、1801年數量沒有增加,排除B項;該

項說法不準確,330萬人口城市在1760年、1801年數量沒有增加,10萬人口城市在1760年、1801年也僅

增加1個,排除C項;材料是18—19世紀英國城市發(fā)展統(tǒng)計圖,沒有其他城市情況,也就不能比較出英國

率先實現(xiàn)了城市化,排除D項。故選A項。

13.1865年,上海的第一批煤氣燈在南京路上被點亮,在市民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此后一些商家和居民

在商鋪和家庭中竟相使用煤氣燈。這反映了上海

A.社會生活逐漸改變B.洋務運動穩(wěn)步推進

C.城市規(guī)模不斷擴大D.崇洋媚外日益盛行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近代(中國)。依據材料可知,上海煤氣燈的使用,取代了傳統(tǒng)的煤油燈來照明,這反映了中國近

代社會生活的變遷,A項正確;材料并沒有反映上海煤氣燈的使用和洋務運動之間的聯(lián)系,故無法反映洋

務運動的穩(wěn)步推進,排除B項;材料中無法得出城市規(guī)模的擴大,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近代生活方式

的轉變,無法體現(xiàn)崇洋媚外的風氣,排除D項。故選A項。

14.19世紀40年代初,上海開始“依港興市”,60年代后,由一個古老的縣城逐漸發(fā)展成港口與商業(yè)中心,

19世紀下半葉形成了滬東、滬西、滬南等工業(yè)區(qū),甲午戰(zhàn)爭后,形成新的商業(yè)區(qū)。上海成為近代大都市

A.促進中國城市化迅速發(fā)展B.取決于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

C.得益于近代工業(yè)化的推動D.緣于小農經濟完全解體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依港興市”,“上海成為近代大都市“,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上海地理位置優(yōu)越,是內河

主航道入???,是沿海港口城市,近代首批開放城市,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推動上海成為近代大都市,C

項正確;上海成為近代大都市不能代表中國城市化進程,排除A項;地理位置不是上海成為大都市的主要

因素,排除B項;19世紀中期,中國小農經濟并未完全解體,排除D項。故選C項。

15.如表是部分現(xiàn)代技術發(fā)明以及在滬渝兩地應用的大致時間,對此解讀準確的是

技術門類西方發(fā)明年份上海應用年份重慶應用年份

鐵路1825年1876年1934年

電報1835年1872年1886年

電話1876年1882年1912年

電燈1881年1882年1906年

汽車1883年1901年1928年

無線電1896年1909年1928年

A.現(xiàn)代技術均由洋務運動引入中國B.現(xiàn)代技術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C.民國成立后現(xiàn)代技術才傳入內地D.滬渝兩地的現(xiàn)代化進程同步進行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第一、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成果都在上海和重慶得以應用,鐵路、電報、電燈、汽車

等技術在城市的應用,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B項正確;汽車在上海應用的年份是1901年,洋務運動已

經破產,排除A項:電報于1886年傳入重慶,此時民國尚沒有建立,排除C項;上海對現(xiàn)代技術的應用要

早于重慶,現(xiàn)代化進程并不同步,排除D項。故選B項。

16.近代中國各租界之內,街道整齊潔凈,租界之外的景象則是路邊隨意便溺,垃圾遍地。這種現(xiàn)象刺痛

了中國的有識之士,1906年《京華日報》撰文稱“強國先得強種,要強種先得講求衛(wèi)生”。這反映出近代中

A.民主革命思想蓬勃發(fā)展B.經濟發(fā)展的半封建特征

C.東西方文明的激烈沖突D.社會變遷的半殖民色彩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近代中國各租界之內,街道整齊潔凈,租界之外的景象則是路邊隨意便溺,垃圾遍地。

這種現(xiàn)象刺痛了中國的有識之士”可知,隨著西方列強的侵略,近代西方的衛(wèi)生觀念傳入中國,有識之士以

改革中國衛(wèi)生來激發(fā)國人的救亡圖存,因此材料反映了東西方文明的激烈沖突,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民

主革命思想,排除A項;B項是“租界之外的景象則是路邊隨意便溺,垃圾遍地”的反映,沒有完整反映材

料的含義,排除B項;D項是“近代中國各租界之內,街道整齊潔凈”的反映,沒有完整反映材料的含義,

排除D項。故選C項。

17.上海和中國的其他城市一樣,開埠之前家庭照明依靠豆油燈或菜油燈,近代西人寓滬后才逐步引進了

煤油燈、煤氣燈和電燈。上海道臺曾專門頒發(fā)過《禁用火油燈示》,煤氣燈”締造之始,謠場繁興”,電燈出

現(xiàn)的時候,也引起了軒然大波。這反映出

A.中西文明的沖突與融合B.城市化進程拓展了城市公共空間

C.工業(yè)革命加深民族危機D.上海民眾對西式生活的普遍抵制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信息“上海道臺曾專門頒發(fā)過《禁用火油燈示》,煤氣燈'締造之始,謠場繁興',電燈出現(xiàn)

的時候,也引起了軒然大波?!笨芍簹鉄簟㈦姛魟倓倐魅胫袊臅r候,造謠毀謗的聲音很多,后才逐步接

受,可見中西文明的沖突與融合,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城市化進程拓展了城市公共空間的內容,排除B

項;材料未體現(xiàn)民族危機的內容,排除C項;“普遍抵制”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

18.如圖是關于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圖表。對圖表信息的解讀最為準確的是

A.1949—1960年城市化發(fā)展集中在沿海地區(qū)

B.1960—1978年因政府政策出現(xiàn)逆城市化

C.1978年至今我國己經完成城市化

D.1949年后中國城市化的發(fā)展迅速

【答案】B

【詳解】依據材料圖示信息,可知I960—1978年因政府政策出現(xiàn)逆城市化,是因為左傾錯誤的嚴重影響,

B項正確;1949—1960年城市化發(fā)展應集中在東北地區(qū),排除A項;“1978年至今我國已經完成城市化”表

述錯誤,排除C項;“1949年后中國城市化的發(fā)展迅速”表述錯誤,應該是改革開放后,排除D項。故選B

項。

19.19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