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_第1頁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_第2頁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_第3頁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_第4頁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行業(yè)標準

DL/TXXXX—202X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TechnicalGuidefor3DGeologicalModelingofPower

TransmissionandTransformationProject

(征求意見稿)

202X-XX-XX發(fā)布202X-XX-XX實施

國家能源局發(fā)布

前言

本標準是根據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于下達2021年能源領域行業(yè)標準制修訂計劃及外文

版翻譯計劃的通知(國能綜通科技〔2021〕92號)的要求,由國網經濟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會

同有關單位編制而成。

在編制過程中,標準編制組經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近年來變電站、輸電線路三維地

質建模的實踐經驗,并廣泛征求了意見,最后經專家審查并修改定稿。

本標準主要技術內容是:1總則;2術語和代號;3基本規(guī)定;4數據組織;5建模對

象劃分與模型命名;6三維建模;7模型應用分析;8模型發(fā)布與成果輸出。

本標準由國家能源局負責管理,由中國電力企業(yè)聯合會提出。本規(guī)程在執(zhí)行過程中如有

意見或建議反饋至中國電力企業(yè)聯合會標準化中心(北京市白廣路二條一號,100761)。

本標準主編單位:

本標準參編單位: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

本標準主要審查人:

I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1總則

1.0.1為規(guī)范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的內容、流程和技術要求,保證建模質量,提高巖土

工程分析能力和協同工作效率,制定本標準。

1.0.2本標準適用于輸變電工程在勘測設計階段的三維地質建模與模型應用。

1.0.3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

1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2術語和代號

2.1術語

2.1.1建模對象modelobject

在三維地質系統中,能夠反映與工程相關聯的客觀世界的地質要素與屬性的集合。

2.1.2三維地質建模3Dgeologicalmodeling

根據各種地質相關資料,應用工程地質分析原理,利用計算機技術,在三維環(huán)境下表征

地質對象的空間特征并附加相關屬性,用于地質研究的技術。

2.1.3地質幾何模型geologicalgeometricmodel

在三維地質系統中,以點、線、面、體等幾何圖元表示地質體對象、數據分析成果的位

置、形態(tài)、分布、規(guī)模、相互關系等空間特征的模型。

2.1.4地質屬性模型geologicalattributemodel

在三維地質系統中,將幾何實體模型劃分成網格單元,并在網格節(jié)點、面片、單元上賦

予地質體特征值的模型。

2.1.5勘測原始數據rawdata

采用勘探手段直接獲取的地質體幾何和屬性數據。

2.1.6勘測成果數據resultdata

基于工程地質理論,勘測原始數據經巖土工程分析評價處理后可滿足工程建設需要的勘

測數據。

2.1.7地質屬性數據geologicalattributedata

反映地質體具有物理力學屬性的數據。

2.1.8矢量數據VectorData

以坐標或坐標串表示的空間點、線、面等圖形數據及與其相聯系的有關屬性數據的總稱。

2.1.9模型精度modelaccuracy

三維地質模型與對應實物的吻合程度。

2.1.10虛擬鉆孔virtualborehole

虛擬鉆孔是指在構建三維地質模型的過程中,根據專業(yè)需要在特定位置添加的一個或多

個鉆孔點,這些鉆孔能夠反映當前位置地層的分層信息。它是相對于實際鉆孔而言的,是由

地質專業(yè)人員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假想推斷的結果。

2.2代號

2.2.1縮略語

DEM數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

1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DOM數字正射影像圖digitalorthophotomap

TIN不規(guī)則三角形網格TriangulatedIrregularNetwork

GRID規(guī)則格網regulargrid

IFC工業(yè)基礎類數據格式IndustryFoundationClasses

DSI離散光滑插值Discretesmoothinterpolation

2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3基本規(guī)定

3.1建模工作內容及技術質量要求

3.1.1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模型按工程類別可分為變電站(換流站)場區(qū)三維地質模型、地

下電纜工程三維地質模型、架空輸電線路桿塔三維地質模型等;按模型特性可分為三維地質

幾何模型和三維地質屬性模型。

3.1.2輸變電工程在勘測設計階段的三維地質建??傮w上宜包括所有現狀存在的地表要素以

及地面以下的地質體、地下設施。地表要素主要包括地形面、對巖土工程分析評價有影響的

建(構)筑物和地表水體等;地質體主要包括地層、結構面、地下水面等;地下設施主要包

括對巖土工程分析評價有影響的地下建(構)筑物、各種管道、隧道等。

3.1.3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宜在地形測量、地質測繪、勘探、物探、試驗、檢測與監(jiān)測

工作及成果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所采用的基礎數據應真實可靠。

3.1.4三維地質建模工作內容包括數據組織、建模對象劃分與模型命名、三維建模、模型質

量檢查、模型應用分析、模型分布與成果輸出等。

3.1.5三維地質建模工作宜按不同勘察階段進行。各勘察階段三維地質建模的內容和精度可

按本標準附錄A確定。

3.1.6輸變電工程開展三維地質建模前,應根據工程范圍、設計需求、場地地形地質條件等

因素,編制三維地質建模工作大綱,確定三維地質建模的豎向范圍和平面范圍。三維地質建

模的豎向范圍不應大于勘察場地勘探孔的最大深度,三維地質建模的平面范圍應滿足巖土工

程分析評價需求,應符合以下要求:

1變電站(換流站)工程三維地質建模的平面范圍不應大于勘察場地范圍。

2架空輸電線路工程三維地質建模平面范圍宜針對桿塔場地。

3地下電纜工程三維地質建模的平面范圍應與勘察場地范圍相一致。

3.1.7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應選擇符合顯示效率、精確繪圖、屬性管理、協同建模、安

全保密、數據兼容等技術要求的三維地質建模系統。

3.1.8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過程中數據的產生、處理、傳輸、存儲和載體銷毀都應符合

國家或部門的保密法規(guī)、標準或規(guī)程的有關規(guī)定。

3.1.9三維地質模型建立完成后,應對模型進行質量檢查,判斷其是否與已有資料及地質認

識相符合。

3.1.10模型質量檢查合格后,應對模型進行整飾,包括清除模型編輯過程數據、對模型進行

輕量化處理及配色等。

1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3.2建模工作程序

3.2.1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的工作程序應包括下列內容:

1接受工程項目三維地質建模任務后,通過匯集勘察資料,提取與三維地質建模相關

的各種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對三維地質建模所涉及的地形、地質條件及軟硬件配置情況進

行可行性分析。

2確定建模范圍和內容,編制建模工作大綱。

3對建模所涉及的各類數據進行整理和標準化處理,建立三維地質建模數據庫。

4進行三維地質模型對象劃分和命名。

5基于三維地質建模軟件,選擇適宜的建模方法采用人機交互方式進行三維地質建模,

并在建模過程中進行模型編輯和修改。

6根據建模技術要求,進行模型質量檢查,并做相關評價記錄。

7進行模型發(fā)布,輸出三維地質建模成果。

8根據建模目的依托三維地質模型進行各類模型應用

3.2.2三維地質建模工作大綱宜包括下列內容:

1工程和地質概況、任務要求。

2已有的綜合勘察數據總結。

3建模的依據、范圍、內容、原則、重點、難點及方法。

4工作進度計劃。

5提交的成果及達到的精度。

3.2.3三維地質建模的工作流程可參考圖3.2.3。

2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接受三維建模任務

匯集勘察資料,提取與三維地質建模相關的各種空間和屬性數據

地形地質條件分析軟硬件配置情況分析

確定建模范圍和內容

工作大綱編制

數據整理及標準化處理

數據庫建立

三維建模

創(chuàng)建三維地質模型或屬性模型

模型編輯與修改

模型質量檢查

是否符合要求

模型發(fā)布和成果輸出

圖3.2.3三維地質建模工作程序框圖

3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4數據組織

4.1數據收集

4.1.1數據收集范圍應包括基礎數據、勘測數據和設計數據。收集的數據宜為以電子數據存

儲的圖件、表格和文字報告等。

4.1.2基礎數據宜包括地物數據、地形數據、地震動參數、區(qū)域地質圖、區(qū)域水文地質圖、

工程地質剖面圖、水系圖等矢量和非矢量數據。地物數據宜收集對輸變電工程巖土工程分析

評價有影響的建(構)筑物、管網和地表水體等物體的有關數據;地形數據宜收集數字高程

模型(DEM),當缺乏DEM時,可收集地形點云、等高線、勘探點孔口坐標和高程、地質

點坐標和高程等數據。

4.1.3勘測數據包括原始數據和成果數據,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勘測原始數據宜包括工程地質調查與測繪、工程鉆探、探井(槽)、工程物探、原

位測試、室內試驗等各類勘探方式形成的數據。宜采用電子化手段采集外業(yè)鉆探分層、原位

測試等勘測原始數據,提高數據標準化程度。各類勘測原始數據包括的項目和精度應符合

GB50021《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741《1000kV架空輸電線路勘測規(guī)范》和GB/T50548

《330kV~750kV架空輸電線路勘測標準》等現行國家規(guī)范,DLT5170《變電站巖土工程勘

測技術規(guī)程》、DL/T5076《220kV及以下架空送電線路勘測技術規(guī)程》等現行電力行業(yè)標

準的規(guī)定,并同時滿足本標準附錄B的規(guī)定。

2勘測成果數據宜包括勘探點基本信息一覽表、基于勘測原始數據確定的地層最終分

層成果、原位測試和室內試驗各類統計成果、勘探點平面布置圖、柱狀圖、剖面圖、等值線

圖等。

4.1.4設計數據宜包括建(構)筑物的空間位置、幾何模型、基礎埋深等數據,邊坡的馬道

寬度、坡高、坡比以及階梯數等坡形參數。

4.2數據處理

4.2.1應將收集的各類數據處理成為三維地質建??捎玫脑磾祿ㄟM行資料地質語義一

致性處理、數據格式標準化處理、建模數據錄入和空間一致性處理等,并整理成三維地質建

模軟件所要求的數據格式。

4.2.2地形數據處理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1導入以文本形式表達的離散地形點。

2導入CAD制圖軟件形成的等高線。

3宜導入數字高程模型數據。

4陡崖、水田等以符號化表達的地形信息應處理為高程信息。

4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5在滿足精度要求的條件下進行冗余數據的消除處理。

6外部導入的地形數據宜與所選擇的三維地質建模軟件系統的數據格式一致。當存在數

據格式轉換且發(fā)生數據損失時,應調整轉換參數。

4.2.3非矢量化的地形圖、區(qū)域地質圖、地震動參數區(qū)劃圖、工程地質剖面圖等圖件應矢量

化處理為三維地質建模數據,并根據這些二維圖形的坐標及高程范圍進行三維幾何校正,將

其定位至三維坐標系中。

4.2.4勘測數據中的原始數據處理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1原始數據進行粗差剔除、概率統計分析。

2以直方圖、餅狀圖等統計圖件展示原位測試數據和室內試驗數據。

3標準貫入試驗、動力觸探試驗等勘探方式獲取的原始數據宜依據工程需要進行修正。

4對由工程鉆探、探井(槽)、工程物探、原位測試、室內試驗等所獲取的各類原始數

據的特性、相互關聯性進行對比分析,整理為以鉆孔為代表的表格數據,主要字段應包括勘

探孔編號、孔口坐標和高程、終孔深度、分層信息、巖性、試樣編號、取樣位置、分析測試

結果等。

5按照地質成因、地質年代和巖土性質等因素對每個勘探孔原始數據進行檢查、合并,

形成勘探孔初始分層。

6對所有勘探孔原始數據進行統籌,按照地質成因、地質年代和巖土性質等因素定義全

局的分層排序,形成空間關系正確的地層層序。

4.2.5對以勘探點平面布置圖、柱狀圖、剖面圖、等值線圖等二維圖件表達的勘測成果數據,

應從圖件中提取勘探孔分層信息、勘探孔空間坐標和高程等建模數據。

4.2.6設計數據處理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1導入以坐標等矢量方式表達的設計條件。

2導入CAD制圖軟件形成的設計圖件。

3導入以IFC等通用三維模型數據表達的設計條件。

4.2.7當數據之間存在矛盾時,應進行分析、驗證和處理。

4.3數據一致性檢查

4.3.1應檢查各類建模數據的坐標系統和高程系統的一致性,不得采用混合坐標系統和高程

系統建模。

4.3.2根據第3.1.6條規(guī)定檢查建模范圍與勘察范圍之間的匹配性。

4.3.3地形數據一致性檢查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1地形等高線與勘探點高程應一致。

2符號化地形數據與等高線等其它數據應協調一致。

3建模地形底圖精度應與勘察階段相適應。

5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4.3.4勘測數據一致性檢查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1檢查地層主層、亞層的分層合理性,地層分層應兼顧工程分層和建模分層。

2建模采用的勘探點分層數據應與實際分層數據相一致。

3依據物探數據劃分地層應與勘探點揭示地層進行比照檢查與調整。

4.3.5基于控制地層延伸、透鏡體展布的需要,根據鉆孔揭露地層厚度、結合鉆孔間距推測

判斷,可增加虛擬鉆孔或虛擬增加鉆孔深度進行控制性地層建模。虛擬鉆孔與虛擬地層一致

性檢查與處理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1虛擬鉆孔宜根據工程地質剖面地層延伸情況內插于實際勘探點之間。

2虛擬增加鉆孔深度應根據地層總體延伸趨勢增加。

3虛擬鉆孔和虛擬增加鉆孔深度應在數據庫內注明,不得與實際勘探點相混淆。

4.3.6采用不同勘察階段的勘測數據混合建模時,應檢查不同勘察階段地層分層原則的一致

性,若分層原則不一致則應按統一原則重新分層。

4.4數據庫建立與管理

4.4.1數據庫宜采用關系型數據庫,應具備數據庫本地部署能力,宜具備云端部署能力。

4.4.2數據庫建立應包括數據庫設計、配置與部署、數據入庫、內容檢查、維護管理等過程。

4.4.3數據庫設計除應包括數據的錄入和導出、儲存、查詢統計、修改、刪除、增加、更新、

管理(角色和權限)、通訊等通用性功能外、尚應基于巖土勘察數據的空間三維屬性和輸變

電工程巖土專業(yè)需求,考慮包括地質數據字典、勘察數據相關性統計、二維出圖及模板定制、

地層層序和剖面檢查等專業(yè)性功能。

4.4.4數據庫配置與部署應符合以下要求:

1數據庫服務器運行速度、并發(fā)能力、存儲容量等應滿足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的工

作要求。

2應設置數據庫管理員和普通用戶的訪問權限,并建立數據庫備份計劃和備災方案。

3本地數據庫宜采用局域網絡,開放網絡端口,實現數據共享。

4云端數據庫布置應提供私有云或公有云選項,云端數據庫應具備新需求擴展能力。

5宜具備以勘探點為基本單位導入工民建巖土勘察涉及的地質、物探、試驗、測試等多

個專業(yè)數據庫的數據功能。

4.4.5數據庫入庫應設置項目人員的操作權限,可采用電子化數據采集通訊接口、鍵入、

Excel導入、圖形接口等工作方式錄入數據,應保證關鍵字段記錄完整性。數據的增、刪、

改操作應進行記錄。

4.4.6宜從數據的完整性,準確性,有效性方面對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檢查。宜將各類數據

以三維形式展現出來,通過查看數據的分布范圍、分布形態(tài)、相互關系、各種分界點的變化

趨勢等進行初步的檢查。應重點針對鉆孔土層劃分結果進行檢驗,并符合以下規(guī)定:

6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1大層層序不出現新老關系和上下關系的紊亂。

2大層和亞層之間相對關系正確,不出現亞層編錄到其他大層而導致建??赡墚a生的不

正確穿插。

3鉆孔最低層位和孔底之間數據完善,避免出現遺漏。

4.4.7數據庫的維護管理應主要包括數據庫備份、恢復、安全、升級、合并管理等。

7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5建模對象劃分與模型命名

5.1建模對象劃分與編碼

5.1.1三維地質建模對象的劃分應結構合理、主次分明、標識清晰。

5.1.2三維地質模型建模對象的編碼規(guī)則宜以模型分類代號加序號組合表示。模型分類代號

以模型大類或模型亞類名稱拼音首字母表示。

5.2模型命名

5.2.1三維地質模型及單元的命名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命名應正確、合理、簡明。

2命名規(guī)則應具有唯一性、可擴充性、可修改性。

3模型命名宜結合所建模型位置、模型功能,選擇模型大類、模型亞類中的一種加序號

組合命名。

8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6三維建模

6.1一般規(guī)定

6.1.1三維地質建模應以收集的各類資料為基礎,結合地質分析原理來進行。建模宜遵循下

列規(guī)定:

1按地質年代先新后老,自地表向下的建模順序。

2先整體后局部、由粗到細不斷逼近合理的建模過程。

3優(yōu)先確定地層時代分界面、斷層面(帶)等控制面。

4具有大致一致趨勢且相互影響的面同時建模。

5根據勘測階段、地形及地質條件等確定合適的擬合面的網格大小。

6可根據勘探點密度采用變網格精度建模方式,勘探點附近宜加密網格。

6.1.2構建幾何模型時,應通過二維剖面連層、基于勘探數據的空間分層掃描等方式確定地

層空間關系;當地層空間復雜時,地層空間關系確定不宜由軟件全自動計算確定。

6.1.3應按地層主層建構三維地質模型的主體框架,主體框架宜采用地層建模。地層主層之

下的亞層、透鏡體、巖溶等可采用巖性建?;虻貙印r性混合建模。

6.1.4勘探點應為精確約束點,建模時應保證100%滿足精確約束要求。

6.1.5三維地質建模應充分使用模糊約束實現遵循地質規(guī)律的推測,彌補現實中精確約束數

據數量不足可能引起的模型精度缺陷。地層建模時宜采用的模糊約束為上下層關系和地層厚

度非負。

6.1.6對于鉆孔數據較多且分布較均勻的地層,可由軟件直接空間插值得到三維地質模型,

但需人為對典型剖面進行校驗。對于不理想的地層面,應交互調整地層面。

6.1.7當采用鉆孔和一些二維的約束剖面構建三維地質模型時,參與建模的不同剖面出現交

叉現象時,在交叉的地方應保持地層分層界限一致。若剖面交叉部分的地層分層界限不一致,

應添加虛擬鉆孔修正剖面地層界限。

6.1.8建(構)筑物可采用疊加方式與三維地質模型融合。

6.2單元格劃分

6.2.1單元格劃分應考慮不同勘察階段的關注點不同。

6.2.2單元格劃分宜按建(構)筑物布置劃分,劃分區(qū)域覆蓋整個場地,包含影響場地穩(wěn)定

性的邊坡區(qū)域,不重疊、不留空白。

6.2.3單元格劃分宜根據模型規(guī)模大小、尺寸及勘探點布置等綜合考慮。

6.2.4單元格劃分應保證勘探點精度要求,即場地內任意勘探點之間至少保證2~3個網格單

元,以滿足地層尖滅、平滑過渡對網格精度的要求。

9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6.2.5單元格劃分有疏密時,要注意疏密間的過渡,一般原則是尺寸突變最少,以免出現畸

形或質量較差的單元格。

6.3構建地形面

6.3.1地形面建??衫玫馁Y料包括測繪提供的地形高程點和等高線、勘探點孔口、地表勘

察的地質點等三類。

6.3.2地形面建模數據由幾何數據和屬性數據組成,應采用與設計相一致的坐標系、高程基

準和數據格式,數據精度應滿足CH/T9016《三維地理信息模型生產規(guī)范》要求。坐標系統

宜采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CGCS2000),高程宜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幾何數據和屬

性數據宜符合以下要求:

1幾何數據宜包括離散點、等高線、數字高程模型(DEM)、數字正射影像圖(DOM)。

2屬性數據可包括地表地貌信息、工程地質測繪信息、勘探點位置信息等。

6.3.3不同設計階段地形面的建模精度可按本標準附錄A確定。

6.3.4地形面的建模方法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地表地形圖坐標范圍與三維地質體平面范圍一致,地形面的邊界線應為閉合多邊形。

2勘探點孔口、高程點、地質點等勘探點應作為精確約束,等高線宜作為模糊約束參

與創(chuàng)建地形。

3宜采用DEM數據構建三角網生成地形面,可疊加DOM作為紋理來表現;對需要表

現局部細節(jié)特征時,可利用高程點、等高線、特征點、特征線等數據進行細化。

4對地形相對復雜的局部地區(qū),可通過增加地形特征線、特征點,或手工調整的方式

進行修改調整。

5當有應用需求時,地形面應進行局部重構,與建(構)筑物模型及其他地物模型等

底部實現無縫銜接。

6當地形數據較少時,可采用GRID網格插值法獲取地形數據。

6.3.5在建模過程中,應根據勘察數據的變化情況,及時對地形面進行重構。

6.4構建地質界面

6.4.1地質點可采用坐標成點法或交互成點法建立;地質線可采用坐標成線法或交互成線法

建立。

6.4.2地質界面宜以等間距網格(GRID)、不規(guī)則三角網(TIN)、非均勻有理B樣條曲面

(NURBS)表示,并以顏色、透明度、花紋、渲染區(qū)分。地質界面應以地質點、地質線為

基礎,可采用趨勢成面法、投影成面法、離散光滑插值成面法、斷面成面法、約束成面法、

克里金插值成面法等建立。

10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6.4.3當地質界面的幾何形態(tài)較簡單時,地質面的構建可首先確定上、下控制面,利用鉆孔

分層數據,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整體確定地質面模型。

6.4.4在構建過程中,當為封閉地層區(qū)的弧段邊界或者表達較為復雜地質現象時,可添加輔

助線、尖滅線等信息。

6.4.5對含如斷層等特殊地質幾何體約束的三維地質體建模,可采用面元模型中的多層DEM

模型。

6.4.6地質界面簡化包括地質面子網細分和地質面簡化,應符合以下要求:

1地質面子網細分應將其剪斷,并去除重復的三角網。

2地質面簡化是將地質面中冗余的和相似的三角網去除,生成較為精簡的三角網曲面,

應采用以曲面簡化算法為基礎的方式簡化。

3應采用曲面光滑法對地質面進行細分。

6.5構建地物模型

6.5.1根據現行國家標準GBT13923《基礎地理信息要素分類與代碼》、現行行業(yè)標準

CH/T9015《三維地理信息模型數據產品規(guī)范》和CH/T9017《三維地理信息模型數據庫規(guī)范》

等標準,構建對輸變電工程巖土工程分析評價有影響的地物模型,包括建筑要素模型、交通

要素模型、水系要素模型以及場地要素模型。

6.5.2地物模型的基底輪廓線應與地形圖保持一致。

6.5.3建筑要素模型應能反映建筑主體結構。對于主體包含球面、弧面、折面或多種幾何形

狀的復雜建筑物,應表現建筑物的主體幾何特征。建筑要素模型宜具備功能、房屋面積、高

度、數量、房屋權屬信息等屬性。

6.5.4交通要素模型應包括巖土工程影響范圍內的道路、地面上軌道交通、橋梁和道路附屬

設施等模型。交通要素模型的位置及二維尺度應根據1:500,1:1000,1:2000等比例尺地形

圖或DOM確定,高度信息可進行實地測量或根據遙感影像及現場勘查資料進行判讀。

6.5.5水系要素模型應包括巖土工程影響范圍內的河流、湖泊、水庫等模型。水系要素模型

宜具備水系范圍、特征水位、壩頂高程等屬性。

6.5.6場地要素模型應包括巖土工程影響范圍內的輸電塔、變電站等模型。場地要素模型宜

采用通用模型,建模要求可參照現行企業(yè)標準Q/GDW11810《輸變電工程三維設計建模規(guī)

范》。

11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6.6構建地質體

6.6.1地質實體應以封閉表面或真三維實體表示,并以顏色、透明度、花紋、渲染區(qū)分,可

采用軟件參數法、實體分割法、表面縫合法、表面拉伸法、斷面拉伸法、布爾運算法、約束

成體法、克里金插值法等建立。

6.6.2地層巖性界面和三維地質體建模前,應先創(chuàng)建地形面、基巖面、模型底面和模型平面

范圍面,并應符合下列要求:

1地形面可按本標準第6.3條的要求創(chuàng)建。

2基巖面建模應以基巖地表出露界線、鉆孔揭露點為基礎,可采用投影成面法、離散光

滑插值成面法或克里金插值成面法建立。當覆蓋層埋深較淺且受地形面起伏影響較大時,可

以把地形面設置為約束進行建模。

3模型底面宜以勘察范圍內最深鉆孔孔底為界限,可采用投影成面法、離散光滑插值成

面法或克里金插值成面法建立。

4宜由模型地表平面范圍垂直向下延伸至模型底面。

6.6.3土體地層界面和實體分層建模時,應先分析其空間分布規(guī)律和形態(tài)特征,并應符合下

列要求:

1包括有規(guī)律的尖滅界面等近于水平的土體地層界面,宜根據多個鉆孔分界點位置,確

定地層界面的局部形態(tài)和整體延伸趨勢,可采用趨勢成面法、離散光滑插值法或克里金插值

成面法進行建模。

2地層界面呈不規(guī)則尖滅時,宜采用離散光滑插值成面法建模,或將不規(guī)則的地層界面

分成多個部分后,可采用投影成面法和拼接成面法組合建模。

3地層界面呈透鏡體分布時,宜采用離散光滑插值成面法或斷面成面法或克里金插值成

面法建模,可通過人工交互方式對邊界位置進行修正,體現地質推測和判斷。

6.6.4巖體地層界面和實體分層建模時,應先分析其空間分布規(guī)律和形態(tài)特征,并應符合下

列要求:

1巖體地層界面平直時,宜利用一個或多個采集點的位置和產狀數據,確定地層界面的

局部形態(tài)和整體延伸趨勢,采用趨勢成面法進行建模。

2巖體地層界面呈規(guī)則彎曲時,宜先確定地層界面近平行的多個彎曲斷面線和拉伸軸線,

采用斷面成面法進行建模。

3巖體地層界面不規(guī)則彎曲時,宜采用離散光滑插值成面法建模,或將不規(guī)則的地層界

面分成多個部分后,采用投影成面法和拼接成面法組合建模。

6.6.5地層實體建模應在地層界面完成后進行,宜從確定控制面開始,采用實體分割法逐層

分割建模。

6.6.6地質構造面和實體建模應符合下列要求:

12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1地質構造面應根據空間位置、產狀、延伸規(guī)模和相互交切關系建模,可采用趨勢成面

法、約束成面法、投影成法等建立。當需反映地質構造面相互交切關系時,宜采用裁切處理

法進行處理。

2前第四紀地質構造面不應超出基巖界面,建模時可采用約束成面法將基巖面作為約束

條件處理,或采用裁切處理法將超出基巖面的部分批量裁切。

6.6.7地下水位面建模應按6.7節(jié)進行??筛鶕O計需要,建立不同時期的多個地下水位面。

6.6.8巖體風化層界面和實體建模應符合下列要求:

1巖體風化層界面應在基巖面、地層界面和地質構造面建模完成后進行,可采用投影成

面法或離散光滑插值成面法,從靠近基巖面的風化界面開始,依序完成基巖體深部的其他風

化界面的建模。

2風化層實體模型可利用已建立的界面采用實體分割法、表面縫合法建立。

6.6.9透鏡體可采用剖面成線法確定邊界線,再采用斷面拉伸法由一個或多個剖面線拉伸建

立。

6.6.10溶洞建模宜符合下列要求:

1開口的溶洞模型宜以面表示,可采用球狀投影成面法或離散光滑插值成面法生成。

2封閉的溶洞模型宜以實體表示,可采用斷面拉伸法或離散光滑插值成體法生成。

3當采用物探數據創(chuàng)建溶洞模型時,可采用指示克里金體網格插值直接生成帶概率屬性

的溶洞模型。

6.7構建地下水面

6.7.1地下水面的建模范圍應與三維地質幾何模型相同,并應符合以下要求:

1對屬于上層滯水的地下水面模型,模型應能反映上層滯水的空間分布;

2對于屬于潛水的地下水面模型,模型應能反映潛水面高程;

3對于屬于承壓水的地下水面模型,模型宜能反映承壓含水層的頂板、底板高程。

6.7.2地下水面模型可采用投影成面法或離散光滑插值成面法建立。

6.7.3地下水面模型宜含有地下水類型、水位測量日期、水位年變化幅度以及對建筑材料的

腐蝕性等屬性數據。

6.8構建地質屬性模型

6.8.1地質屬性模型宜采用空間離散網格表達地質體內部空間屬性特征,可用顏色、透明度、

特征點、等值線、等值面、三維云圖等方式展示,通過幾何實體生成網格的方法創(chuàng)建。

6.8.2三維地質屬性模型宜根據巖土工程問題分析的要求,按下列步驟建立:

13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1在三維地質幾何模型中選擇或截取有關部分,并對模型進行簡化處理。模型簡化宜保

持模型的整體形態(tài),不宜破壞模型整體的變化趨勢。

2對三維地質幾何模型進行四面體或六面體的網格單元劃分,網格密度根據計算機軟硬

條件和工程需要合理確定。

3從數據庫中提取分析范圍內的由勘探、物探、試驗、測試等得到的屬性數據。

4按照一定方法對每個立方網格區(qū)域進行賦值。對如地層巖性等單一屬性值的地質體應

采用直接賦值法,對如含水率、土壤電阻率等巖土體屬性值隨空間位置變化的地質體宜通過

插值賦值。

5插值賦值方法可根據數據特點和具體需要選擇自然鄰點插值法、距離冪次反比法、趨

勢面插值法、樣條函數插值法、離散平滑插值法和克里金法等合適的方法。

6.9模型編輯、修改與美化

6.9.1在三維地質建模過程中,應對模型質量進行隨時控制,需要對三維地質模型中不符合

要求的部分及時進行編輯與修改,主要內容宜包括地質點編輯、地質線編輯、地質面編輯、

地質體編輯等。

6.9.2三維地質模型編輯與修改的步驟宜包括模型靜態(tài)和動態(tài)切面分析、模型修改,在模型

成果交付前循環(huán)反復進行。

6.9.3地質點編輯應包括鉆孔、剖面、地質圖等數據源以及地質點的空間位置的添加、刪除

和修改。

6.9.4地質線編輯應包括平面圖地質分界線、剖面線、等值線、斷層線和褶皺線等線狀要素

的新建、刪除、線上加點、線上刪點、線上移動點、線自動剪斷、線手動剪斷等。

6.9.5地質面編輯應包括面上加點、面上刪點、面上移點、曲面光滑、曲面簡化、曲面外推、

曲面求交、避讓處理等。

6.9.6地質體編輯應包括地質體的移動、合并、刪除、拆分,根據實際情況,宜采用單點編

輯、局部替換、刪除重建、約束調整的方式進行,并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

1當模型少數節(jié)點位置需要調整時,采用單點編輯方式修改,將需要調整的節(jié)點依次修

改到正確的位置。

2當模型局部范圍較多節(jié)點位置需要調整時,采用局部替換方式修改,依次進行局部修

剪、局部建模、整體拼接操作。

3當模型可快速生成或局部替換復雜時,采用刪除重建方式修改。

4當模型采用約束建模方法生成時,采用約束調整方式修改,通過調整建模元素、建模

方法、建模參數等模型約束實現。

14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6.9.7為了突出三維視覺效果,需要對模型進行美化,應準確反映出地質體的實際高程、巖

性圖案、色彩、亮度以及透明度等關系,巖性圖案可參照《電力工程勘測制圖標準》(第2

部分:巖土工程)(DL/T5156.2)執(zhí)行。模型美化應包括以下內容:

1應對三維地質模型四周邊界封閉,外框應略小于各地質界面,刪除多余部分,保持模

型整潔美觀。

2宜采用航片或照片生成的正射影像對地表進行精確定位貼圖。

3通過線條加粗、使用醒目色彩等方式,強化地質界線地表出露效果。

4三維地質模型縱橫顯示比例尺可以不同,縱向比例尺可為橫向比例尺的3~5倍。

6.10模型局部重構

6.10.1應依據后期地形圖測量數據、工程鉆探等勘測數據局部重構模型,模型局部重構后應

檢查重構部分與整體模型的一致性。局部重構困難時應整體重建三維地質模型。

6.10.2可依據工程地質條件、地形條件、建(構)物類型等不同按不同精度局部重構模型,

地形復雜區(qū)域、重要建(構)筑物區(qū)域應高精度重構模型。

6.10.3局部重構可采用二維和三維聯動建模、幾何約束等方法實現。

6.10.4局部重構數據應與數據庫同步更新。

6.11協同建模

6.11.1三維地質體建模需多人共同完成時,宜進行協同建模。

6.11.2協同建模所采用的軟件宜保持一致。

6.11.3協同建模宜根據工程布置和勘察區(qū)域劃分建模區(qū)塊,同一建模區(qū)塊宜根據模型類型和

模型相關性劃分為多個建模分項。

6.11.4協同建模的區(qū)塊、分項模型完成時,應進行模型總裝。

6.12模型質量檢查

6.12.1三維地質模型質量檢查前應做好建模依據、記錄和成果等相關資料的準備工作。

6.12.2三維地質模型質量應從建模的合規(guī)性、合理性、準確性、完整性四個方面進行檢查。

6.12.3三維地質建模應檢查建模數據合規(guī)性和建模過程合規(guī)性。建模數據合規(guī)性主要包括建

模任務要求、數據組織、數據構成和表達方式等內容;建模過程合規(guī)性主要包括建模方法、

過程和記錄文件、編碼和命名、成果檢查驗收、模型固化發(fā)布等內容。

15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6.12.4三維地質模型合理性檢查主要包括地質線、地質界面和地質體三個層次進行檢查,可

采用三維視圖、隨機剖切二維剖面和平切圖、等值線圖等方式,檢查二維剖面和三維模型中

地質線、地質界面和地質體相對位置關系是否合理,并應符合以下要求:

1地質線合理性檢查應檢查地表跡線、剖面線的形態(tài)、延伸、尖滅和相互關系等。

2地質界面合理性檢查應主要檢查各界面的空間展布、邊界、產狀、層序關系、相互制

約關系、與地表面或基巖面的相對位置關系等,應重點檢查地質推測的部分。

3地質體合理性檢查應主要檢查其形態(tài)、邊界面和相互間關系等。

6.12.5三維地質模型準確性檢查應包括模型精度、模型與原始數據和分析數據的一致性,可

采用目測、量測、統計等方法。

6.12.6三維地質模型完整性檢查應包括模型建模范圍、建模資料齊全性、數據處理和入庫完

整程度、模型元素連續(xù)完整性、屬性模型值不為空等,并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模型范圍、建模精度應滿足各設計階段要求。

2建模資料應收集齊全,數據處理、入庫、檢查過程應完整。

3模型內容無遺漏,應包括地質線、地質界面和地質體完整屬性。

6.12.7三維地質模型質量檢查應在建模全過程中進行。

6.12.8三維地質模型質量檢查的結果應做記錄,對檢查后不符合要求的模型部分應及時進行

模型編輯與修改。

16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7模型應用分析

7.1一般規(guī)定

7.1.1三維地質模型可用于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剖切、基坑和隧道虛擬開挖、鉆孔虛擬鉆進、三維

地層漫游等可視化剪切操作與分析,直觀查看地質體內部特征和各地層相互關系。

7.1.2基于三維地質幾何或屬性模型繪制剖面、平切面、斜切面、鉆孔柱狀圖、地層面等值

線、地層等厚線、屬性等值線等各類二維圖件,二維圖件的繪制應符合現行電力行業(yè)規(guī)范

DL/T5028《電力工程制圖標準》的相關規(guī)定。

7.1.3可在三維地質模型任意處生成帶有屬性信息的虛擬鉆孔,或者在三維地質模型內部挖

去一定形狀的空洞,并進行土石方方量計算。

7.1.4可對三維地質模型進行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的雙向查詢、顯示和輸出。

7.1.5可根據數據庫采集入庫的室內試驗、標貫、動探、靜探等數據,按照行業(yè)或地區(qū)規(guī)范

計算各土層承載力,提供設計參考。

7.2建(構)筑物基礎和地下構筑物建模與應用分析

7.2.1建(構)筑物基礎和地下構筑物模型建構可通過導入設計模型或構建地下構筑物幾何

輪廓線實現。

7.2.2設計建模軟件構建的建(構)筑物基礎、深基礎、管道、溝道、基坑、隧道等三維模

型宜以IFC、DWG、DGN等通用交換數據格式導入三維地質模型。

7.2.3可采用坐標輸入、數據導入以及二維模型庫等方法建立建(構)筑物基礎和地下構筑

物切面圖,然后對其進行拉伸實現建(構)筑物基礎和地下構筑物的三維幾何建模;也可直

接利用系統三維模型庫建立建(構)筑物基礎和地下構筑物的三維幾何模型。三維幾何模型

建立后,應錄入每個建(構)筑物基礎和地下構筑物相應的信息。

7.2.4建(構)筑物基礎和地下構筑物模型宜分類或分層管理。

7.2.5應將建(構)筑物基礎和地下構筑物模型與三維地質模型融合,融合后能夠對整體模

型進行剖切、切塊和開挖,對管線、溝道、隧道等線狀構筑物實現三維地質模型漫游。

7.2.6查詢基礎附近的鉆孔與地層信息,可在基礎的位置處生成虛擬鉆孔,獲取虛擬鉆孔的

分層信息,為設計實時提供任意位置基礎持力層巖土分布與性狀特征,輔助建(構)筑物基

礎優(yōu)化設計。

7.2.7根據樁位圖,可利用虛擬鉆孔技術速獲取地層信息,進行樁基承載力估算,輔助樁型、

樁長、樁徑等優(yōu)化設計。

17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7.3挖填方邊坡建模與應用分析

7.3.1挖填方邊坡模型由挖方邊坡坡形面、填方邊坡坡形面和場地平整面組成,建模時宜輸

入馬道寬度、坡高、坡比以及階梯數等坡形參數和巖土松散系數。

7.3.2挖方邊坡坡形面應自坡腳起挖線算起,一直延伸露出地形面的坡肩線,包括挖方坡面

和馬道。

7.3.3填方邊坡坡形面應自填方邊坡坡肩線算起,一直延伸進入地形面的坡腳線,包括填方

坡面和馬道。

7.3.4場地平整面應由挖方邊坡坡腳起挖線和填方邊坡坡肩線組成的封閉曲面。

7.3.5挖填方邊坡模型可通過導入設計模型或構建邊坡幾何輪廓線實現。設計建模軟件構建

的挖填方邊坡三維模型宜以IFC等通用交換數據格式導入三維地質模型。

7.3.6根據場平范圍輪廓線,創(chuàng)建挖填方邊坡模型,可計算出挖方方量、填方方量及挖方區(qū)

不同地層體積計算,確定挖填方平衡的標高和給定場平標高的挖填方量。

7.3.7利用挖方邊坡的開口線和填方邊坡的起坡線與地表交線,通過向外擴展的方式可生成

征地紅線。

18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8模型發(fā)布與成果輸出

8.1模型發(fā)布

8.1.1三維地質模型發(fā)布的內容應包括三維地質模型、數據庫文件、三維地質建模成果說明

書。

8.1.2三維地質模型發(fā)布時宜對模型進行輕量化處理,清除模型編輯和修改過程的數據。

8.1.3三維地質模型發(fā)布版本應采用唯一編碼進行標識。發(fā)布的模型應具有唯一性、只讀

性、易識別性,滿足數據保密、過程可追溯等要求。

8.1.4三維地質模型的發(fā)布宜在協同平臺上進行,宜支持瀏覽器查看。

8.1.5三維地質建模成果說明書宜包括如下內容:

1工程概況、任務要求。

2建模場地的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地下水等基本地質特征。

3模型名稱、建模依據、建模范圍及內容、模型精度、建模所使用的軟件及版本。

4建模單位、建模人員、建模時間、模型校審人員。

5模型的質量控制及驗證結果。

6可讀取該三維地質模型的主要軟件、使用注意事項等。

8.2模型輸出

8.2.1模型可輸出全面模型與任意一個或多個單一模型。

8.2.2模型可輸出地層層面、地下水面及各不同屬性的等值線,且等值線圖應繪制相應橫縱

坐標軸,宜輔以不同顏色區(qū)分值的大小。

8.2.3模型可輸出所有參與建模的數據及其分類統計,并宜注明數據具體名稱、數量、來源

等。

8.2.4模型輸出的二維圖紙應滿足現行行業(yè)標準DL/T5156.2《電力工程勘測制圖標準第2

部分:巖土工程》的要求。

8.2.5三維地質模型文件宜采用DWG、DGN、OBJ、FBX、IFC等通用文件格式導出,亦可

采用MPEG、AVI、MOV、ASF等常見的視頻格式輸出,地質數據庫電子文件宜以xml或

json格式導出。

19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附錄A三維地質建模內容及精度

表A.0.1變電站(換流站)工程三維地質建模內容及精度

建模內容可行性研究階段初步設計階段施工圖設計階段

地形面+++

地質面+++

地物模型OOO

地質體模型O++

地下水模型O++

地下構筑物模型-OO

挖填方邊坡模型+++

地質屬性模型-OO

地形圖精度1:5000~1:500001:500~1:10001:500~1:1000

當土層厚度大于當土層厚度大于

當土層厚度大于

分層厚度精度0.5m時,宜單獨0.5m時,應單獨分

0.5m時,應單獨分層

分層層

注:+表示需要建模;O表示視需要建模;-表示不需要建模

20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表A.0.2輸電線路工程三維地質建模內容及精度

建模內容可行性研究階段初步設計階段施工圖設計階段

地質面00+

地形面00+

地物模型OOO

地質體模型O0+

地下水模型O0+

地下構筑物模型0OO

地形圖精度1:5000~1:500001:500~1:10001:500~1:1000

當土層厚度大于當土層厚度大于

當土層厚度大于

分層厚度精度0.5m時,宜單獨0.5m時,應單獨分

0.5m時,應單獨分層

分層層

注:+表示需要建模;O表示視需要建模;-表示不需要建模

21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附錄B勘測原始數據采集項目規(guī)定

B.0.1工程地質調查點原始數據項目應包括調查點坐標、調查內容描述、調查日期等。

B.0.2工程鉆探原始數據應包括以下項目:

1鉆孔基本數據:孔口坐標、孔口高程、坐標系統、高程系統、勘探深度、開孔日期、

終孔日期。

2地層分層基本數據:地層編號、巖土名稱、顏色、地層起止深度、巖土描述、巖芯采

取率。

3地層分層巖性數據:除地層分層基本數據外,黏性土應包括塑性狀態(tài)、濕度,粉土應

包括密度、濕度,碎石土應包括密實程度、骨架成份,基巖應包括巖石堅硬程度、完整程度、

風化程度等。

4地下水數據:地下水類型、初見水位高程、初見水位測試日期、靜止水位高程、靜止

水位測試日期。

5鉆進狀態(tài)數據:回次開始深度、回次結束深度、狀態(tài)類型、狀態(tài)描述。

B.0.3探井原始數據應包括以下項目:

1探井基本數據:井口坐標、井口高程、坐標系統、高程系統、探井深度、開始日期、

終止日期。

2地層分層基本數據:地層編號、巖土名稱、顏色、地層起止深度、巖土描述。

3地層分層巖性數據:除地層分層基本數據外,黏性土應包括塑性狀態(tài)、濕度,粉土應

包括密度、濕度,碎石土應包括密實程度、骨架成份,基巖應包括巖石堅硬程度、完整程度、

風化程度等。

B.0.4靜力觸探試驗原始數據宜包括孔口坐標、孔口高程、試驗點深度、靜探類型(單橋/

雙橋),試驗段長度、比貫入阻力、錐頭阻力、側壁摩阻力、摩阻比、孔隙水壓力。

B.0.5動力觸探試驗原始數據應包括孔口坐標、孔口高程、試驗點深度、動探類型、動探桿

長,試驗段長度、動探原始擊數、修正系數、動探修正后擊數。

B.0.6標準貫入試驗原始數據應包括試驗點深度、桿長、標貫深度、標貫長度、標貫原始擊

數、修正系數、標貫修正后擊數。

B.0.7十字板剪切原始數據應包括試驗點深度、剪切強度、殘余剪切強度。

B.0.8巖土試樣原始數據應包括試樣類型、試樣編號、試樣長度、取樣深度、試樣野外定名、

取樣日期。

B.0.9水樣原始數據宜包括水樣類型、取水深度、氣溫、水溫、取水日期、取水地點。

B.0.10土樣及巖樣試驗原始數據管理宜符合以下規(guī)定:

1宜包括現行國家規(guī)范GB/T50123《土工試驗方法標準》所列的主要試驗方法:含水

率試驗、密度試驗、比重試驗、顆粒分析試驗、界限含水率試驗、崩解試驗、相對密度試驗、

22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擊實試驗、滲透試驗、固結試驗、黃土濕陷試驗、三軸壓縮試驗、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直

接剪切試驗、排水反復直接剪切試驗、無粘性土休止角試驗、自由膨脹率試驗、膨脹率試驗、

收縮試驗、膨脹力試驗、凍土含水率試驗、凍土密度試驗、凍結溫度試驗、凍土導熱系數試

驗、凍脹率試驗、酸堿度試驗、易溶鹽試驗等。

2可根據試驗項目合并設置數據結構。

B.0.11平板載荷試驗應包括以下項目且應滿足現行GB50007《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有

關淺層和深層平板載荷試驗的規(guī)定:

1試驗點基本信息:位置、坐標、試驗日期、試驗人員、試驗說明等。

2試驗基本信息:承壓板面積、試坑深度、載荷試驗類型。

3試驗測試數據:繪制P-S曲線所需的原始數據、試驗狀態(tài)描述數據。

B.0.12波速測試原始數據應包括以下項目:

1試驗點基本信息:位置、坐標、關聯鉆孔信息、測試人員、測試日期、測試說明。

2儀器信息:名稱、型號、廠商、配套檢波器相關信息。

3試驗數據:繪制波形圖的數據文件。

B.0.13土壤電阻率測試原始數據應包括以下項目:

1試驗點基本信息:位置、坐標、測試人員、測試日期、測試說明。

2儀器信息:名稱、型號、廠商。

3試驗點環(huán)境數據:天氣、地表濕潤度、地表巖性。

4試驗數據:裝置方式、AB/2、MN/2、視電阻率。

23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本標準用詞說明

1為便于在執(zhí)行本規(guī)程條文時區(qū)別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如下:

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

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采用“嚴禁”;

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

正面詞采用“應”,反面詞采用“不應”或“不得”;

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這樣做的:

正面詞采用“宜”,反面詞采用“不宜”;

4)表示有選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的用詞,采用“可”。

2條文中指明應按其他有關標準、規(guī)范執(zhí)行的寫法為“應符合……的規(guī)定”或“應按……

執(zhí)行”。

24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引用標準名錄

GB50007《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

GB50021《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

GB50741《1000kV架空輸電線路勘測規(guī)范》

GB/T13923《基礎地理信息要素分類與代碼》

GB/T50123《土工試驗方法標準》

GB/T50548《330kV~750kV架空輸電線路勘測標準》

DL/T5028《電力工程制圖標準》

DL/T5076《220kV及以下架空送電線路勘測技術規(guī)程》

DL/T5156.2《電力工程勘測制圖標準》(第2部分:巖土工程)

DL/T5170《變電站巖土工程勘測技術規(guī)程》

CH/T9015《三維地理信息模型數據產品規(guī)范》

CH/T9016《三維地理信息模型生產規(guī)范》

CH/T9017《三維地理信息模型數據庫規(guī)范》

Q/GDW11810《輸變電工程三維設計建模規(guī)范》

25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條文說明

3基本規(guī)定

3.1建模工作內容及技術質量要求

3.1.2三維地質幾何模型由地形面、地質面、地質體、地下水面等組成;三維地質屬性模型

是反映如含水率、壓縮模量、土壤電阻率等巖土體物理力學參數在三維空間變化的模型。

3.1.3三維地質建模是在大量實測數據的基礎上進行的,勘測數據的準確程度及精度決定了

模型本身的精度。

3.1.6建模范圍主要是平面范圍及豎向范圍。對線路工程,由于一般只對塔基進行勘察,三

維地質建模也建議只針對塔基進行。

3.2建模工作程序

3.2.1第4款最終形成的三維地質模型由各種不同的模型單元組合而成,對單元模型的命

名進行規(guī)范化,便于模型建立后的數據結構化,方便管理、存儲、調用等。

第6款模型質量檢查應貫穿于建模全過程中,按流程進行校核、審核并留下相應記錄。

4數據組織

4.1數據收集

4.1.1規(guī)定了三維地質建模應當收集的數據范圍。

4.1.2規(guī)定了基礎數據包含的主要內容。基礎數據是什么?不同的規(guī)范有不同的規(guī)定,NB/T

35099-2017《水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規(guī)程》將基礎數據定義為鉆探、平洞等勘探手段獲

取的數據,相當于本規(guī)范所述的勘測數據。與此不同,本規(guī)范所述的基礎數據是指與建模場

26

輸變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導則

地相關的工程地質條件背景數據,指宜包括地震動參數、區(qū)域地質圖、區(qū)域水文地質圖、工

程地質剖面圖、水系圖等矢量和非矢量資料,與建構大范圍概化三維地質模型相關聯。

4.1.3不同于建筑、橋梁三維建模中數據主要來源于設計者的思路,三維地質建模的數據來

源于各類勘察方法搜集到的成果,包括地表踏勘、鉆探、物探、試驗甚至部分推測的數據。

原始地質數據來源多樣,且數據往往是離散的、不連續(xù)的。同時,有別于地理信息系統的三

維建模,地質三維建模更加關注地下部分的地質條件,推測數據的復核和離散數據的合理關

聯,是數據加工后產出前的重要任務。

勘測原始數據是三維地質建模需要管理的主要數據對象,勘測原始數據一般采用關系數

據庫進行管理。采用關系數據庫管理原始數據庫涉及到數據表、字段等設定,目前沒有統一

的勘測原始數據建庫規(guī)范,數據表和字段的設定可執(zhí)行現行GB50021《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

等規(guī)范規(guī)定,本標準附錄B的規(guī)定勘測原始數據應管理的基本項目。

勘測原始數據是勘察現場的第一手資料,由勘察人員進行完成??睖y成果數據是繼承勘

測原始數據中的內容,并結合巖土工程師對于場地和各類勘測數據的理解進行的一個調整,

包括對于勘測原始數據的檢查校正,對于具體工程項目中對總體不影響或不對工程產生主要

矛盾的巖土信息的合并或過濾等。

4.2數據處理

4.2.1本條規(guī)定了在數據錄入數據庫之前,按照建模需求和地質數據庫規(guī)定的標準數據格式,

進行數據整理和規(gu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