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1-2《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學年高中語文部編版必修下冊_第1頁
高中語文:1-2《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學年高中語文部編版必修下冊_第2頁
高中語文:1-2《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學年高中語文部編版必修下冊_第3頁
高中語文:1-2《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學年高中語文部編版必修下冊_第4頁
高中語文:1-2《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學年高中語文部編版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第一單元,與《子路、曾哲、冉有、公西華侍坐》和《庖丁解?!芬黄鸾M成第一課。三篇文章都屬于儒、道

兩家經(jīng)典中的精彩篇章,集中表現(xiàn)了兩家的社會理想和政治主張,包含了豐富的人文精神信息,是中華文明發(fā)展出自的重要智慧成果,學習三篇文章有

助于了解前人對于社會人生的認知、態(tài)度,鑒古觀今,從而更好把握當下與未來。

《齊桓晉文之事》選自《孟子》,通過記錄孟子與齊宣王的交流,系統(tǒng)闡發(fā)了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主張和社會理想,通過論述實行“王

道”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駁斥了“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的所謂“霸道”,并具體展開闡述治國措施,集中表現(xiàn)了孟子“以民為本”的政治思

想。全文論證內容極富思辨性,邏輯縝密不亂,善于取臂設喻,語言精彩,富有說服力。

單元導讀指出,本單元學習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整體把握經(jīng)典選篇的思想內涵”;課后學習提示也指出,“閱讀時要注意把握文中的主要觀

點,梳理孟子闡述觀點的思路”??梢妼W習課文的首要且核心目標是把握孟子在文章中闡述的社會理想和治國主張,并掌握其論述的思路,感受其語言

風格。在此基礎上,還要聯(lián)系當下社會現(xiàn)實,理解“民本”的主張對當下及未來社會的重要意義,以期提升對于社會人生的認知水平。

【教學思路】

根據(jù)分析,本文計劃教學用時兩課時,教學內容分為兩部分:即“理想的世界”和“孟子式的論述”。第一部分重點在通過分析整合孟子的觀點,

明確“仁政”的核心內涵在于“以民為本”,并通過對比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來理解這種“民本”思想的可貴;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關照現(xiàn)實思考“民

本”思想在現(xiàn)代社會之中存在的意義,以達成拓展延伸目標。第二部分則回歸文本,梳理孟子的論述思路,明確其論述的嚴密邏輯,并整理孟子論證觀

點的方法,體會其取警設喻,因勢利導,且雄辯滔滔、極富說服力的語言風格。

通過以上兩部分的結合,本次教學希望勾連課堂內外,打通文本與現(xiàn)實的關聯(lián),在加強文本分析解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fā)掘文章其中蘊含的人文

精神,感受其超越時代限制的哲思魅力,從而達到單元所要求的深化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增強文化自信的學習目標。

【教學目標】

1.梳理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論證思路;

2.把握“保民而王"的"民本"內涵,明確孟子的社會理想;

3.整理孟子論證方法,體會其取譬設喻、雄辯滔滔的語言特色;

4.結合社會現(xiàn)實,展望“民本”思想在當下的價值。

第一課時理想的世界

【教學目標】

1.把握“保民而王”的“民本”內涵,明確孟子的社會理想;

2.結合社會現(xiàn)實,展望“民本”思想在當下的價值。

【教學準備】

學生自主課前預習,完成課前習題(見附件一)。

【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教師行動學生行動

現(xiàn)實的世界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名字,有沒有人能給我們講講自己名字的來歷?學生分享自己名字的來歷。

對于中國人而言,給一個新生兒取名字并不是一件簡單、隨意的事情,而是胸襟、

理想懷抱與學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一個人或者一個群體的取名特征有時候可以成為了解他

們所處時代的一把鑰匙。

展出材料1:

姜衛(wèi)國、韓濟民;學生回答問題1:

趙建國、李援朝;四段時間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新中國建立初

周向陽、鄭躍進;期、大躍進時期和文革時期。這些名字都包含

馮紅衛(wèi)、陳立新。當時的重大歷史事件,反映了當時的國民心

問題1:大家可以討論一下以上四組姓名最可能是哪四段時期的新生兒姓名,原因是態(tài)。

什么?

中國人的名字包含了眾多的信息,名字有可能寄托了長輩對于晚輩的祝福、期望和要

求,也有可能承載了國家興亡的欣喜和仇怨,它們都是時代風氣在個人身上留下的痕

跡?,F(xiàn)在我們就要借著名字這把鑰匙來開啟今天的學習。《齊桓晉文之事》選自孟子,

記錄了孟子和齊宣王之間的對話,我們的課就從齊宣王的名字開始。

問題2:齊宣王的名字是什么?有什么含義?學生回答問題2:

齊宣王的名字是辟疆。其含義為開辟疆

辟疆,開辟疆土。這個名字是帶有很強的政治意味,在農(nóng)業(yè)時代,一個國家的實土。

力與其占有的土地關聯(lián)密切:土地越多,民眾越多,國家能供養(yǎng)的軍隊就越多,可以

在對外戰(zhàn)爭中取得優(yōu)勢。齊宣王的父親為他起這個名字想必是希望齊宣王能夠在主持

國家朝政的擴展齊國的疆土,讓齊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這顯然是作為國君的長輩

的希望,作為后來人,齊宣王本人有沒有這種想法呢?

問題3:齊宣王有沒有開疆拓土的想法?何以見得?學生回答問題3:

顯然是有的,因為他在見到孟子的時候,

“齊桓晉文之事”,這是課文的標題,也是齊宣王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他的野心最關心的話題就是“齊桓晉文之事:齊桓和

很大,想要開疆拓土,成為一代霸主,所以他在會見孟子的時候就急切地問出“齊桓晉文都是春秋霸主的代表人物,齊宣王也想成

晉文之事可得聞乎"這句話。顯然,在齊宣王的認知中,像齊桓公和晉文公這樣的霸為這樣的人物,可見其政治野心。孟子也說“然

主是衡量君主成功與否的標準。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

當然,對于齊宣王而言,齊桓公和晉文公都是非常熟悉的人物了,所以齊宣王想中國而撫四夷也?!?/p>

知道不是齊桓公和晉文公當年的事跡,而是如何才能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物。而孟子

說他們儒家從來不談這些人物,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們知道,孟子并非不知道,只是

不想說。那現(xiàn)在這個問題拋給同學們,大家想象一下,齊宣王想要的是什么答案?

問題4:齊宣王想要聽孟子講述什么?何以見得?學生回答問題4:

齊宣王想要聽到的是如何能建立強大的

“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齊宣王用這樣的方式來追求他的大欲,可見軍事力量,在與列國的戰(zhàn)爭中取得勝利,從而

他認為這樣的方式是最行之有效的,他想知道的也是關于這方面的信息:如何建立一開疆拓土,成為一代霸主。證據(jù)便是孟子說''王

支強大的軍事力量,并在對外征戰(zhàn)中取得勝利。由此看來,戰(zhàn)爭是齊宣王治國的主要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

內容,經(jīng)歷戰(zhàn)爭也是齊國民眾生活的主旋律。

調動大家的歷史知識,我們知道在孟子和齊宣王的生活的時代是戰(zhàn)國時代,這是

一個動蕩的年代,戰(zhàn)爭的規(guī)模和頻率比起春秋有過之而不及。

展示材料2:

根據(jù)《中國歷代戰(zhàn)爭年表》記載:春秋時期有記錄的戰(zhàn)爭次數(shù)395次,平均每1.34

年爆發(fā)一次:戰(zhàn)國時期有記錄的戰(zhàn)爭次數(shù)230次,平均每0.91年爆發(fā)一次。

根據(jù)《西周春秋與戰(zhàn)國軍事戰(zhàn)爭比較研究》論證:春秋時期的城濮之戰(zhàn)晉楚雙方

投入兵力約七萬人,其他戰(zhàn)爭雙方投入戰(zhàn)場兵力總和不超過十萬;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爭規(guī)

??涨皵U大,伊闕之戰(zhàn)秦軍斬殺韓魏二十四萬,城父之戰(zhàn)秦國投入二十萬攻楚。長平

之戰(zhàn)秦趙兩國投入超百萬人。

問題5:生活在這樣的時代中,民眾幸福嗎?學生小組討論,回答問題5:

并不幸福。戰(zhàn)爭讓無數(shù)百姓付出生命代

毫無疑義,身處這樣的時代中,受苦最深的莫過于社會基層的平民百姓,君主們價,戰(zhàn)爭打斷了正常的生產(chǎn)生活,民眾們忍饑

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發(fā)動一次次的戰(zhàn)爭,流血漂櫓的戰(zhàn)爭讓每一個百姓和他們的家挨餓,缺衣少食,更不必說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庭無時不刻感受到痛苦。作為這場談話的一方,在孟子看來,什么樣的社會能讓民眾

感受到幸福?

理想的世界問題6:孟子認為什么樣的生活可以讓民眾獲得幸福感?學生朗讀"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一段,小組討

論并回答問題6:

孟子以為,君主不能過分掠奪民眾的生存資源,必須要讓他們維持生活的需要,只有民眾生活富足,不受饑寒之苦,并且

所謂“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就是不僅僅要那些壯年男子能夠維持生存,老能獲得禮義教化。他們的生活才能收獲幸福

人、女性和小孩也要能夠溫飽,這樣他們才可以免除后顧之憂學習禮義廉恥,從而使感。

國民群體保持較高的精神素養(yǎng)。如此以來,"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社會富

足安定,“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老有所養(yǎng),精神文明建設卓有成效,這樣的生活才

能使民眾獲得幸福感,國家才能做到民心所向。

問題7:聯(lián)系文章,孟子為何有如此判斷?學生回答問題7:

“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泵献诱J

“恒產(chǎn)”是說維持物質生活的必要財產(chǎn),孟子認為只有民眾擁有足夠的生活財產(chǎn)為民眾如果沒有維持生活的財產(chǎn),就無法安定

才能安定生存。孟子這里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唯物主義者了。沒有“恒產(chǎn)"便沒有“恒生活,那他們就會不遵守禮義法度,無所不為。

心”,沒有“恒心”,民眾安定不下來為了生存就會無所不作,所謂“倉縻實而知禮儀”這樣的國家就會動亂不堪,民眾自然無法收獲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幸福感。

心理學家馬斯洛有一個著名“需求理論”:人只有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才能收獲幸

福感,需求是分層次的,最基礎的需求便是溫飽,其次是情感、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等需

求。馬克思也曾說過,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只有人民的物質需求獲得滿足了才能

談精神文明建設。孟子無疑是這種理念的先行者,在他的設想中,民眾生活富足且擁

有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這樣的社會才會是安定幸福的,這樣國家才能興盛發(fā)展。

孟子通過這樣的方式跟齊宣王講述了他所設想的世界模式,這是一個與齊宣王以

往認知所不同的世界。對比這兩個世界的特征,我們可以更好的理解孟子。

問題8:對比孟子和齊宣王的理念,兩者根本差異在何處?學生小組討論,回答問題8:

兩者的差異在于有沒有關注到基層民眾

對于“民”的態(tài)度是兩者差異的核心。就齊宣王看來,國家是本位的,他只關心這一群體。齊宣王沒有考慮民眾的生活狀態(tài),

他的霸業(yè)能否成功,而忽視民生;而就孟子看來,民才是治國的本位,人民富足才能只關心能否通過戰(zhàn)爭直接擊敗他國;孟子則關

獲得最終的勝利。戰(zhàn)爭只能決定一時成敗,以民為本的國家才有無限可能以及光明的注民生,希望通過改善民生而做到不戰(zhàn)而勝。

未來。

對于這兩種理念,我們分別命名為“霸道”和“王道"。“霸道”就是稱霸,通過

戰(zhàn)爭等武力手段獲取超然地位;“王道”則是以民為本,推行仁政。是否以民為本就是

區(qū)分兩者的核心。

我們因此也說,孟子政治思想便是“仁政",孟子思想的核心便是"民本"?!叭?/p>

政"和“民本”也是儒家政治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影響至今。

“民本”與當下單元學習提示要求我們在進行本單元的學習過程中要注意“鑒古觀今",在學習

古代的思想文化的時候,同時保持一種對于當下現(xiàn)實生活的關照。在此,我們必須要

思考,時過境遷,戰(zhàn)國距今已經(jīng)兩千多年,孟子的“民本”思想在今天是否還有現(xiàn)實

意義?

展示材料3:

1.截止2021年1月29日,全球新冠肺炎累積確診病例1014萬余例,累積死亡

人數(shù)219萬余人;中國大陸確認病例為8萬余例,累積四萬人數(shù)0.4萬余人。

2.聯(lián)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于2020年10月份發(fā)布《2020年全球糧食危

機報告》。報告指出,2020年將有2.5億人遭遇糧食危機,比2019增多1億

3000萬人。未來3個月內,全球每天會有30萬人可能因饑餓而死。

學生針對問題9,小組討論,自由發(fā)言。

問題9:面對疫情席卷全球的當下,你認為政府決策應該保持怎么樣的態(tài)度?

上面的問題僅僅是一個開放的命題,沒有固定的答案。面對現(xiàn)實,一千個人會有

一千種想法。面對春秋戰(zhàn)國的時代局勢,不同人有不同的見解,大家針對國家治理之

道各抒己見,所以有了百家爭鳴的盛況。孟子是其中的佼佼者,面對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

他沒有選擇隨波逐流,而是用理智的眼光和熱切的胸懷關注著大時代下無數(shù)小人物的

生活。那個時候,孟子理想的世界或許是一種難以實現(xiàn)的設想,時至今日,溫飽對于

中國人而言已經(jīng)不再是那么困難的挑戰(zhàn),但他的精神和理念依然值得我們永遠保留一

—胸懷天下,以民為本,尊重每個個體的生存尊嚴;值得一提的還有,那永遠敢于設

想美好世界的信心和態(tài)度。

用心關照當下,關照世界,同時懷揣一顆不畏懼向往美好的心,這點與大家共勉。

【課后作業(yè)】

孟子理想的社會中,人民生活不饑不寒,可以接受禮儀的教化。這是孟子理想的世界,你是否有一個理想的世界?請以“理想的世界”為主題,談

談設想中的理想世界。字數(shù)不少于200字。

第二節(jié)論述的藝術

【教學目標】

1.梳理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論證思路;

2.整理孟子論證方法,體會其善于取譬設喻、雄辯滔滔的語言特色。

【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教師行動學生行動

論述的順序上一堂課我們分析了齊宣王和孟子兩個人的治國理念,上課前我們先回顧一下。

問題1:兩者的理念有何區(qū)別?學生回答問題1:

齊宣王主張''霸道",這是國家本位的理

孟子主張“以民為本”,而齊宣王卻信奉“霸道”,兩者的理念有根本的差異。兩念,重視對外擴張而忽視民生;孟子主張“王

個理念有根本差異的人為何會坐到一起談論國家治理之道呢?這里我們需要對孟子道”,認為民才是國家的根本,只有讓人民富

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足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兩者的根本區(qū)別在于

對民的態(tài)度。

展示材料1: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一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

南)人。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

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是位非常有抱

負的政治家,在諸侯國合縱連橫,戰(zhàn)爭不斷時期,作為銳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識到了

當時的時代特征和趨勢,建構了自己的學說。與孔子一樣,他力圖將儒家的政治理論

和治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國家治理主張,并推行于天下。而當時各個思想家為了實現(xiàn)

自己的政治主張,游說各國諸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孟子開始周游列國,游說于

各國君主之間,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孟子跟孔子一樣,為了推行個人的政治主張,周游列國,此行他來面見齊宣王就

是為了讓齊宣王認同并采納自己的“仁政”主張,從而實現(xiàn)個人濟世救民的胸懷。因

此我們知道,孟子此番談話,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打動與自己主張相左的齊宣王,談話

的一切內容都要為了這個目標服務。

問題2:孟子是否打動了齊宣王?何以見得?學生快速閱讀,圈畫課本內容,回答問題2:

齊宣王被孟子打動了,從最開始的無所謂

這是一篇記錄談話的文章,對于人物的神態(tài)和動作描述極少,但可以注意到齊宣心態(tài)到逐漸重視,最后心情緊張地主動請教向

王有幾個笑的動作,這些笑只出現(xiàn)在文章的中前段,都后面則不見了,這里可以猜測孟子請教,可見其以被打動(“王曰:'吾憎,

孟子的言論已經(jīng)引起齊宣王的重視,讓他擺出了認真的態(tài)度;而齊宣王最后的請教則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

驗證了這種想法:他主動說個人糊涂不明事理,不能達到孟子所描述的境界,希望孟雖不敏,請嘗試之。

子給予他指導,讓他進行嘗試。這種主動請教可見齊宣王確實被孟子打動,不然,誰

愿意詳細了解自己不感興趣的事物?

下面我們來進行復盤,看看孟子是怎么一步步打動齊宣王的。

問題3:孟子對齊宣王說了哪些內容?概括一下。學生小組討論,回答問題3:

孟子首先講述了自己的核心主張“保民而

孟子的論述是與齊宣王的提問密切相關的。針對齊宣王“德如何則可以王矣”的王”,隨后講述齊宣王可以“保民”的原因,

提問,孟子用“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提出自己的核心綱領;齊宣王由此生發(fā)出疑接著分析齊宣王對外征伐的出發(fā)點,指出以征

問:自己能否行“王道”,孟子便用事例來論證齊宣王有仁心,行王道是“要不要”而伐稱霸、的危害,只有施行仁政才能達到最終

不是“能不能”的問題;之后孟子又針對齊宣王“辟土地,朝秦楚”的目標進行論證,目的,并最后提出了具體施行仁政的方法。

提出依靠戰(zhàn)爭不僅不能實現(xiàn)目標,反而還存在巨大風險,由此徹底打動齊宣王,讓齊

宣王不由得緊張并主動請教方法,最后才指出行仁政的具體方法。

概括而言,我們可以把這一段內容分解為三步:

1.行王道的可能性(仁心);

2.行王道的必要性(何異于鄒敵楚;孰能御之);

3.行王道的具體方法。

通過上面三段式的內容,孟子完成了對“保民而王,莫之能御”這一核心論點的

論證。這其實也是我們現(xiàn)在非常經(jīng)典的論證套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孟子運

用了這樣的論證思路讓自己的理念無可辯駁,成功壓倒了齊宣王“霸道”的理念,從

而使他對于“王道”產(chǎn)生了嘗試想法。這種嚴密的邏輯性是孟子論辯的核心特征,也

是寫作和表達最需要學習的地方——嚴密的邏輯是論證成功的先決基礎也是核心條

件。

語言特點當然,孟子能打動齊宣王的地方不僅于此。日常生活之中,如果聊天對象對你的

內容不感興趣,他很容易在你滔滔不絕的時候走神,因此在表達的時候,發(fā)言者需要

牢牢抓住聽話者的注意力。

展示材料1:

日:“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日:'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目:

'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

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

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

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

為甚。王請度之。”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問題4:上面兩段話是一個人說的嗎?為什么要分成兩段?學生根據(jù)材料進行小組討論,回答問題4:

都是孟子說的話。分成兩段是因為內容有

內容有所區(qū)別,是我們在細讀文句之后可以直觀發(fā)現(xiàn)的。這里不僅又產(chǎn)生了一個所區(qū)別。

問題,為何孟子要說后面這段話呢?我們必須注意到在第一段末尾“王請度之”,這

個祈使句,讓齊宣王好好思考上面那段話——這其實已經(jīng)是話題的末尾了,前面的內

容孟子已經(jīng)充分地進行論述了,但論述完之后齊宣王卻沒有給出回應,或許是他在思

考,又或許他已經(jīng)對這個話題失去了興趣。所以如果孟子不及時調整內容,很有可能

對話便中止冷場了。因此,孟子必須要調整話題內容。

調整的內容,這回就不是繼續(xù)上面的論述了,孟子問了齊宣王跟他密切相關的問

題——“發(fā)動這么多戰(zhàn)爭,你是因為能從中獲得快樂嗎?”這個問題問完,齊宣王便

給出了回應。

道理論述沒有收獲回應,而當換成齊宣王身邊的事之后,齊宣王就回應了——道

理論證是非常枯燥的過程,很容易讓人失去耐心和注意力,必須要給聊天對象一些能

接受并可以容易給出回答的話才可以讓話題繼續(xù)。孟子是一個非常善于舉例子,打比

方的人。

問題5:全文孟子一共說了那些事例,這些例子都有什么特點?學生回答問題5:

有''以羊易?!?、“挾太山以超北?!薄?緣

談話必須考慮聊天對象,有吸引力的談話才能讓人樂此不疲。孟子無疑洞悉了這木求魚”、“鄒人與楚人戰(zhàn)”等例子。這些例子

一點,所以他的談話絕不是就事論事,枯燥無趣地推銷個人的道理,他會在談話中假或非常貼近生活;或屬于軍國大事,為齊宣王

如許多事例,這些例子要么是生活常識,要么是與齊宣王密切相關的軍國大事,甚至所熟悉:或夸張敘事,引人矚目。

是發(fā)生在齊宣王本人身上的事,再不然就是一些夸張的內容,引人好奇。通過這樣的

敘述,讓他每一次發(fā)表觀點的時候都不是毫無根由地空談,而是娓娓道來,順理成章,

讓對方不至于消磨盡耐心。從而為整體的論述保駕護航,最后順利地讓人接受他的理

念。這種善于設譬取喻的特點是孟子文章特有的,我們今后閱讀的時候可以多加注意。

當然,孟子表達的特點不止于此。

展示材料2:

1.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

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

2.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

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

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

奚暇治禮義哉!

問題6:觀察上述兩則材料,其句式有何特點?學生討論回答問題6:

材料一用了排比的手法,列舉了多個方面

兩則材料有鮮明的句式重復的特征。材料一用了相同的句式分別就“口”、“體”、的欲望;材料二用了鋪排的手法,從多個維度

“目”、“耳”和“使令”方面提出疑問;材料二,也是句式相似,分別就“仰”、“俯”、描述民眾的生活,同時正反對比兩種治理方式

“樂歲"和“兇年”等幾個維度進行描繪民眾的生活。這種維度多樣,句式相似的修下民眾的生活。

辭手法我們稱為“鋪排”,也就是“鋪陳排比,

(學生整體朗讀材料4.)

問題7:這樣的表達可以產(chǎn)生什么效果?學生回答問題7:

增強文章的流暢性和情感充盈度,使表達

這種表達我們在朗讀的時候可以直觀的感受到它的節(jié)奏型,大量相似的句子只在氣勢充沛,不可阻擋。

一兩位置更改內容,且變幻內容之間存在有一種邏輯的聯(lián)系,讀來感覺-氣呵成,氣

勢充沛;再加上有些句子還使用了對照的手法,觀點結論更加鮮明。在這樣的表達加

持下,很容易營造出一種滔滔不絕,文采非常的效果,同時節(jié)奏鮮明,富有聽覺美感。

通過這樣的方式,語言之中的情感得到增強,讓人感覺難以反駁,無形之中增加了觀

點的說服力。

這種語言的修辭方式孟子是有意識地使用的,并非偶爾為之。文章之中這樣的情

況不在少數(shù),大家可以找找。

學生翻閱課本,討論回答問題8:

問題8:文章還有哪些句子有這樣的特征?1.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

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我們做一個總結,孟子的論辯具有哪些特征?大約有以下三方面:2.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

一、內容邏輯聯(lián)系強,富有思辨性;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

二、善于設譬取喻,調動聽眾注意力;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

三、句式鋪排,反復對照,富有說服力。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3.“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日:'我不

人因思想而區(qū)別于其他動物。豐富的思想一方面讓我們必須通過交流來了解彼能?!钦\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

此;一方面又給交流增加了不少阻礙——表達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鬃诱f“言日:'我不能?!遣粸橐?,非不能也。

而無文,行之不遠”,為了交流的成功,勢必要對我們表達的內容和方式進行打磨。在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此希望大家未來都能通過學習和思考,不斷提升個人的表達技能水平,助力未來的人人之幼。

生發(fā)展。以上。5.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

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6.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