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直觀干擾引導學生辯證看問題 論文_第1頁
克服直觀干擾引導學生辯證看問題 論文_第2頁
克服直觀干擾引導學生辯證看問題 論文_第3頁
克服直觀干擾引導學生辯證看問題 論文_第4頁
克服直觀干擾引導學生辯證看問題 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克服直觀干擾,引導學生辯證看摘要:我們在低年級認數(shù)、計算課教學時會擺小棒幫助我們感受數(shù)字的大小和意義,在認識圖形時會先剪出各種圖形再通過剪折拼等手段來探索特征(實物直觀);遇到較難理解的數(shù)學問題時,通常會借助直觀圖像來幫我們理解抽象的問題(模像直觀);在遇到抽象的概念,會用語言描述來立表象豐富我們對概念的認知(言語直觀)。各種直觀手段的靈活運像階梯讓我們在數(shù)學探索的路上走得越高越遠。但一個硬幣有兩面,文章另辟蹊在我們教學道路上造成的阻礙方面去探討,如何突破直觀的局限性,從而辯證地看待問題,達到更高的思維層次和境界。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圖形直觀,克服干擾,多角度理解引言:什么是教育?愛因斯坦說,教育就是當一個人忘記了在切東西之后,還留下來的。還留下來的指的是什么?應該包括世界觀和人生觀,理想和信念,品格和氣質,學習和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這些融入了軀體,培植心田抹不去的東西。下面我將從小學數(shù)學常見的幾種類型的課中談談直觀給我們造成的干擾以及如何突破,讓學生在克服困難,主動調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極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學科魅力和數(shù)學的人文價值,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一、數(shù)字直觀在認識時間時的干在聽二年級下冊的《認識幾時幾分》的公開課上,出現(xiàn)圖1紅色框中的這題,正確答案是1時20分(1:20)。老師投屏學生出現(xiàn)錯誤答案1:04。在經(jīng)過一節(jié)課的學習后,為什么學生還會出現(xiàn)這樣簡單的錯誤呢?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粗心”?如果把分針指的這個大大的4字去掉,再讓學生去認時間易錯了。那么,出錯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鐘面上那個大大的“4”的直觀印象和看幾讀幾時的經(jīng)驗,對他造成了干擾。為了突破這個直觀的“4”給學生造成的干擾和定式思維,我讓學生們說說為什么會出錯?生1:有的學生說出這里的4是4個大格,一個小格是1分鐘,一個大格是5分鐘,4個大格是4個5分鐘也就是20分鐘;生2:雖然分針指的是4,但其實是4個5分鐘是20分;生3:當分鐘走到6的時候是1:30,那么以此為參照對象,分也就是10分鐘,所以是1:20。此時再適時小結:區(qū)別于時針的一個大格表示1個小時,分針的一個小格表示一分鐘,而一個大格表示5分鐘。所以時針是看幾讀幾時,而分鐘是看幾讀幾個五分?!把垡姴灰欢ā眻D形和直觀有時候會幫助我們理解較復雜的事物,有時候可能會讓我們犯錯。關鍵在于我們大腦中原有的認知和經(jīng)驗會讓我們看的角度和范圍不一樣,教會學生從多地看待問題,才能看到全局和真相。這一課的第二個例題(圖2),紅框中認識7時幾分時,如果不給7時的“7”這個提示,很多同學容易寫成8時55分。學生會覺得明明時針指的就是“8”,怎么不讀“8”呢?因為受之前時針指幾讀幾的經(jīng)驗和低年級學生一直以來“眼見為實”的根深蒂固的習慣影響。怎樣突破這個難點?要打破學生的思維慣性,先破后立,建立新的認知習慣??梢宰寣W生說一說自己的理解:生1:時針指向8,但還沒有到8,所以是七點多快到八點55分,所以時7點55分。(通過時針的位置來感受)生2:可以拿這個時間和八點做比較,八點的時候時針剛好指著8,分針指著12,而這個時針沒有到8,分針指著11,所以是快到八點了,7時55分。受學生的啟發(fā),我相機讓學生自己在鐘面上撥出這這個時間再過5分鐘是幾點,讓學生先猜再8點來感受這個7:55。(將學生靜態(tài)的描述轉化成動態(tài)的撥一撥,通過聯(lián)系生活動手操作,降低學生認知難度,充分感受7點55分的正確性。)生3:既然你們認為是8點55分,那么我們就在鐘面上撥出8點55分,再和這個時間比較,發(fā)現(xiàn)兩者是不同的。8點55分時針在接近9的地方,說明快到9點了;在而這個時間時針是在接近8的地方,說明快到八點了,應該是7點55分。(讓同學們動手操作自己播出真正的8:55,和原本誤以為“8:55”,正反例比較,加深學生對幾時幾分的認識。)接著組織學生共同回顧了幾時幾分的相關知識,形成結構化的、提綱挈領式的思路,促進學生對時間的認識,從對錯交雜走向正確,從朦朧走向清晰向內涵,從零散走向系統(tǒng)。二、圖形直觀在認識周長時的阻三年級認識周長的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問甲乙兩個圖形的周長誰更長?初做此題時,不少學生會覺得乙的周長長。錯誤的原因是什么呢?關鍵在于是“比長度”還是“比大小”?!氨乳L度”比的是周長,而“比大小”比的是面積。一眼望去,學生的直觀印象是乙比甲大,怎樣讓學生在直觀地排除干擾“面積”,去選擇觀察的對象“長度”呢?有學生提出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筆,分別描出甲和乙的周長(甲紅乙藍),再比較兩種不同顏長。學生會發(fā)現(xiàn):甲和乙都分別由長方形的一條長一條寬和一條相同長度的曲線組成,所以他們的周長是相等的。適時小結:我們在比較周長時,其兩個圖形一周的長度的長短。有這一題的比較和強化,學生也更容易對周長的概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樣類型的還有,在邊長1cm的方格圖中畫出周長20cm的長方形。很多同學會畫成圖4這樣包含20個小正方形的圖像。是學生不會求嗎?如果隱去其背后的格子圖,讓學生用尺子畫,那錯誤率會降低很多。原來此刻背景的格子圖卻成了干擾因素。在格子圖中,學生選擇性觀察到的是幾個小方格(面是周圍的幾條線(周長)。那么,出題時背后的格子圖,有沒有必要畫出來呢?非常有必要,只有經(jīng)歷這樣的錯誤,再引導學生回過頭來觀察錯因才識到:我們在觀察的時候,并不是所有的圖形直觀都會幫助我們觀察,有的甚至會成為我們的干擾。這就要求我們要根據(jù)觀察目選擇觀察的對象—有覺知地觀察,也就是超越認知水平的元認知能力,教辯證的用數(shù)學的眼光去觀察。接著呈現(xiàn)出學生的不同作品,有長寬組合(9cm-1cm,8cm-2cm,7cm-3cm,6cm-4cm,5cm-5cm,)讓學生觀察這些周長是20厘米的長方形的長寬有什么特點?學生會觀察出長和寬的和是10cm,周長的一半;如何能夠快速寫出周長20的長方形的長和寬?按順序寫出兩個數(shù)的和是10,這兩個數(shù)值就分別是長和寬的值。這樣,學生把求長方形周長的重心就完全轉化到了求長和寬上面,順利地排除了面積造成的干擾。通過師生、生生通過多邊的對話與交流,彼此的思想經(jīng)過吸納和提升,進而重新建構,讓學生感受數(shù)學的理性思考帶來的內心旅行。三、計算課上數(shù)字直觀的干計算課《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教學,例題第二步積24的4要寫在十位數(shù),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如果學生能理解這里寫的是24,但表示的卻不是24就好了:可從多個角度去幫助學生理解24的含義。1.這里的積是由第二個乘數(shù)12十/位上的1也就是一個十,一個10×24得24個十,所以這里的24表示的意思是240。2.還可以結合數(shù)位去理解:這里的2寫在百位上,表示兩個百,4寫在十位上,表示4個十,合起來就是240。個位上的零也可以省略不寫。所以,這里看到的是24,表示的是240。3.提問:0省略不寫之后可不可以把24寫到48的正下方嗎?不可以,4要寫在十位上,表示四個十。4.還可以結合題意來理解。第2個乘數(shù)十位數(shù)的“1”表示一個十,也就是十箱南瓜,24表示每箱南瓜有24個,那這里的240表示十箱南瓜一共有240個。再一次說明學生眼睛看到的和經(jīng)過數(shù)學理解之后看到的不同之處。既要看到24,也要能看到它后面省略不寫的那個0;既要能看到數(shù)字24,還要能看到數(shù)字2和4所在的數(shù)位;看到第二部的1×24,要看到1表示的是一個十,也就是要看到計數(shù)單位。這就是數(shù)學問題的“理”的價值所在,與陳省身先生所說的數(shù)學好玩有相通之處。四、操作課:只差一點點,到底四下時我們在認識《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如上圖),遇到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的情況。我們選擇用ppt用線段去演示,發(fā)現(xiàn)結之和等于第三邊的時候,此時三條線段在一條直線上,圍不成三角形。圖6三角形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由于受直觀圖形的影響,少數(shù)同學會堅定地認為A點凸起來一點點時能圍成三角形,而且確實也看到圍成了三角形。這既是學生理解上的一個難生數(shù)學思維鍛煉和跨越的一個非常好的契機。此時可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交流體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a、c兩條線段的左端點沒有嚴如果把a的左端點往左挪一點,使a、c兩條線段的左端點點對點連在一起的話,那中間的A就會有縫隙;b、c線段同理。即使a線段的左端點、b線段的右端點真的分別和c線段的端點點對點連在一起,也要考慮是不是紙條a、b加起來和c并不是嚴格的一樣長,可能會存在一定的誤差。相機配合線段動態(tài)演示來強化學生認識: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怎么辦呢?可以借助PPT,瞧,這是兩根線段一樣長,剪開其中的一根,將兩根短的的一個端點分別和長的的起來,這個時候能圍成三角形嗎?(不能)往下靠一點呢?再往下呢?(此時非常接近了,但是用放大鏡觀察,發(fā)現(xiàn)中間還是有一點縫隙。)何時能根正好在一條直線上。此時還能拱得起來嗎?還有三個角嗎?還是三角形嗎?(結合三角形的特征來驗證)也可以逆向推理,兩條邊之和等于第三邊,此時,三條線段正好在一條直線上,想要圍成三角形,必須得把兩條短的往一往上拱,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呢?中間就會有縫隙,有縫隙就圍不成三角形了。回顧總結時引導學生認識到只從單一角度看問題比較片面,從多個角度去綜合的看待問題,才能看到事物的真相。在此基礎上引申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不只在數(shù)學學習中,在平時的生活中亦是如此。比如三季人、盲人摸象的故事,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說過“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意思是說我們看一個人,不能光看眼前,要看他怎么做事,為什么做這件事,他的業(yè)余愛好是說很放松的情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