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語文復(fù)習(xí):文言文虛詞_第1頁
2024年中考語文復(fù)習(xí):文言文虛詞_第2頁
2024年中考語文復(fù)習(xí):文言文虛詞_第3頁
2024年中考語文復(fù)習(xí):文言文虛詞_第4頁
2024年中考語文復(fù)習(xí):文言文虛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4年中考語文專題復(fù)習(xí):文言文虛詞

一、【明課標(biāo)知考點】

初中課標(biāo)閱讀要求“閱讀文言文要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具體語境中

的含義。

“文言虛詞”主要有四類:第一類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

何”;第二類是起組合作用的,如“以、于、為”;第三類是起連接作

用的,如''而、貝h乃”;第四類是起語氣助詞作用的,如“也、乎、

夫、焉”等。

煙臺中考考查9個文言虛詞:之以而其于乃為者焉

共9個,只考查基本用法與含義。

二、【知題型】

1.從考查方式看,中考對文言虛詞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1)單獨考查,一般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xiàn),如:給出四個選項,且

這四個選項中含有共同的虛詞,或者每個選項各有兩個共同的虛詞,選

出其中一個與其他用法相同或不同的選項。

(2)虛詞常與文言文翻譯放在一起考查,翻譯時不能丟掉虛詞。

2.從考查內(nèi)容方面看,“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主要涉及

四類:

第一類是起指代作用的虛詞;第二類是起組合作用的虛詞;

第三類是起連接作用的虛詞;第四類是起語氣助詞作用的虛詞。

三、【技巧點撥】

1.注意積累,歸類識記。

第1頁共11頁

平時注意積累,熟記背誦書上的注釋,重視那些在所學(xué)課文中出現(xiàn)頻率

較高的虛詞,注意歸類識記。

2.句意分析法。

根據(jù)句子的大意推斷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如:“行者休于樹”一句意思是“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由此可

以推斷“于”解釋為“在”。

3.代入檢驗法。

如果我們知道某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在閱讀和解題時,就可以將

它的每個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選其中最通順的一項,從而獲得正確的

答案。

如:“而”作為連詞,有以下幾個義項:(1)表并列(2)表轉(zhuǎn)

折(3)表修飾(4)表承接(5)表因果。在句子“人不知而不慍”一句中,

逐個代入理解而的意思,最后可知是表轉(zhuǎn)折。

4.交換理解法。

如果給出兩個句子,讓我們判斷句中某個虛詞用法是否相同,我們可

以將其中能確定的一句中的虛詞意義和用法代入另一句來理解,看句子

是否講得通。如果講得通,那意義和用法就是一樣的,如果講不通,意

義和用法就不一樣。

如:在“乃不知有漢”一句中,我們知道“乃”解釋為“竟然”,那

么在句子“乃記之而去”中可以把“竟然”這一義項代入,如果講不

通,再換別的義項。

5.詞性界定法。

第2頁共11頁

有些文言詞語可以根據(jù)上下文的語境,推斷出其詞性,那意義和用法也

就迎刃而解了。

如:“且焉置土石”一句中,“且”是連詞,解釋為“況且”?!澳昵?/p>

九十”一句中“且”是副詞,解釋為“將近”。如果根據(jù)位置,能推斷出

詞性,那么意義和用法也就知道了。

6.位置分析法。

一些虛詞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語氣助詞和指示代詞;在句子中間則只能是

代詞。

四、【答題步驟】

1.通讀全文,理解句意,然后結(jié)合整個句子的意思去分析虛詞的含

義。

2.結(jié)合語境反復(fù)推敲,確定答案。

3.代入檢驗,對于選擇題、判斷題,把各個義項代入原句中,去貫通

文意。順暢而無滯礙的即為準確答案。

五、【答題注意事項】

1.要熟記書上的注釋,答題一定要準確。

2.要緊扣語言環(huán)境。首先要理解句意,然后結(jié)合整個句子分析虛詞的

含義。

六、【??继撛~歸納】

(-)【之】

第3頁共11頁

1.代詞,(用在動詞后面)可代人、事、物,譯為“它、她、他(們)、

這件事”

例:操蛇之神聞之執(zhí)策而臨之公與之乘

(可補充:①愿陛下親之信之②人皆吊之。③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

斃之。)

2.助詞

1)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也可不

譯。例:予嘗求古仁仁之心。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水路草木之花

2)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附加在一個句

子的主語或謂語之間,表示這個句子不獨立成句;或者只作全句的一個成

分一一主語、賓語、狀語,或者是復(fù)句的一個分句。)

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可補充:①子日:“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②無絲竹之亂耳,

無案牘之勞形。③甚矣,汝之不惠。④當(dāng)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

巨谷中。)

3)助詞,湊足音節(jié),無實義。(附著在一個動詞、形容詞或時間動詞

的后邊)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公將鼓之

(可補充:①悵恨久之②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4)作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無義。(賓語+之+謂語)

例:②何陋之有?①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5)作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例: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馬之千里者

第4頁共11頁

3.動詞,(前面是人名或人稱代詞,后面是一個地名)“往”,”到....

去”例:輟耕之壟上

4.表示時間、空間的界限,不譯。

例:①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速記口訣:“之”字有三用,就是助代動。指代三人動,標(biāo)志主謂音

實戰(zhàn)演練:①菊之愛,陶后鮮有聞。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③何陋之有?④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⑤公將鼓之。⑥輟耕之壟上。⑦悵恨久之。

⑧具答之。⑨親戚畔之。⑩馬之千里者。

中考鏈接:

1.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A)

A.已而之細柳軍B.不聞天子之詔

C.介胄之士不拜D.乏絕之處見水

答案:A解析:A中“之”是“往、到”之意,其余“之”則是“的”

之意)

2.下列選項中“之”字的用法和例句加點字相同的是哪一項

(c)

例句:即焚之,又鈔

A.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

B.送孟浩然之廣陵

C.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D.春冬之時

(二)【而】

第5頁共11頁

1.連詞

1)表并列,可譯為“而且”“又”或不譯(連接的兩項無主次、前后

之分,可互換位置)

例:溪深而魚肥。蔚然而深秀者

2)表順承,可譯為“然后”“接著”“就”

例: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水落而石出者

3)表轉(zhuǎn)折,可譯為“可是”“卻”

例: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學(xué)而不思則罔

4)表修飾(狀語+而+動詞)

例:朝而往,暮而歸。面山而居

2.助詞,與表時間的副詞連用

俄而雪驟已而之細柳營

忽而不見既而兒醒

速記口訣:修飾并列轉(zhuǎn)承遞

注意:判斷“修飾關(guān)系”和“承接關(guān)系”時,看前后兩個動作發(fā)生的時間

是否一致。動作同時進行為修飾關(guān)系,動作有先后為承接關(guān)系。

實戰(zhàn)演練: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②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③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④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⑤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中考鏈接:

第6頁共11頁

1.閱讀《馬說》《子曰:驥不稱其力》(略)

回答下列句子中加點“而”字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A.人不知而不慍B.康肅笑而遣之

C野芳發(fā)而幽香D.乃記之而去

(答案:Ao例句與A.表轉(zhuǎn)折;B.表修飾,CD.表順承。)

2.閱讀《〈論語》十二則》(略)

回答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義和用法與其它三項不同的是()

A.學(xué)而時習(xí)之B.博學(xué)而篤志

C.曲肱而枕之D.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BoB.表并列,ACD.表順承。)

D.操蛇之神聞之

3.“而”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中的“而”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A.思而不學(xué)則殆B.濯清漣而不妖

C.任重而道遠D.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4.下面“而”字的用法,與其他選項不相同的一項是()

A.為壇而盟B.日出而林霏開

C.曲智叟笑而止之D.擇其善者而從之

(三)【其】

(一)代詞:

1、用作第三人稱,相當(dāng)于“他(他們)、她(她們)、它(它們)”。

第7頁共11頁

例:①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愚公移山》)

②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陳涉世家》)

③太守即遣人隨其往。(《桃花源記》)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

⑤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岳陽樓記》)

2、代詞,相當(dāng)于“他的(它的)〃或”他們的(它們的)〃。

例: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吃語。(《口技》)

②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狼》)

③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馬說》)

④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隆中對》)

⑤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

3、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dāng)于“我(的)〃、“自己(的)

例:①并自為其名。(《傷仲永》)

②蹲其身,使與臺齊。(《童趣》)

③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大道之行也》)

④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記》)

4、指示代詞,相當(dāng)于“那”“這”“這種”〃那個”“那些”之類的詞。

例: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②復(fù)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③自康樂以來,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答謝中書書》)④以勉其學(xué)者

也。(宋-曾鞏《墨池記》)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

第8頁共11頁

例:①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

名其一處也。

實戰(zhàn)演練: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

②復(fù)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③其一犬坐于前。(《狼》)

④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⑤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十則》)

⑦安陵君其許寡人?。ā短砌虏蝗枋姑罚?/p>

⑧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四)以

1、用作介詞

表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時間等可以譯為“把”、“用”、

“拿”、“在”、“從”等,或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譯為“靠”、

“憑借”、“根據(jù)”等。

如:(1)何以戰(zhàn)?〃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一一憑借

(2)雖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一一根據(jù)

第9頁共11頁

2、作連詞

表目的時,可譯作“(用)來”,“以便”;表順接時,相當(dāng)于“而”;表結(jié)果時,

可譯作“以致”;

表原因時,可譯作“由于”、“因為”。

如:(1)屬予作文以記之一一(用)來

(2)以傷先帝之明——以致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驗?/p>

(4)卷石底以出?!喈?dāng)于“而”

3、用作動詞可譯作“認為”。

如:(1)皆以美于徐公。

4、特殊用法通假字,通“己”,已經(jīng)。如:固以怪之矣。

實戰(zhàn)演練:①雖不能察,必以情。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④以傷先帝之明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⑥卷石底以出。

⑦皆以美于徐公。⑧固以怪之矣。

【中考鏈接】

1.“而”的意義和用法與“摘而藏之”中的“而”相同的一項是(c)

(2分)

第10頁共11頁

A.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魚肥

C.乃記之而去D.呼爾而與之

2、“而”的意義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B)(2分)

A.云歸而巖穴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