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骨髓增殖性腫瘤
(myeloproliferativeneoplasms,MPN)2008年之前稱為骨髓增殖性疾?。╩yeloproliferativediseases,MPD)MPN是以骨髓一系或多系髓系細胞(粒、紅、巨核系)持續(xù)增殖為特征的一組克隆性造血干細胞疾病。臨床表現(xiàn)起病緩慢,血細胞有質(zhì)和量的改變,肝、脾腫大,常并發(fā)出血、血栓及髓外造血。與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所見無效造血相反,增殖的細胞分化相對成熟,外周血粒細胞、紅細胞和/或血小板增多。常見肝、脾腫大,是由于脾或肝扣留了過多的血細胞、髓外造血、白血病細胞浸潤或以上多因素所致。WHO(2001)MPD分型①慢性粒細胞白血?。–ML)②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NL)③慢性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高嗜酸性粒細胞綜合癥(CEL/HES)④真性紅細胞增多癥(PV)⑤慢性特發(fā)性骨髓纖維化(CIMF)⑥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ET)⑦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不能分類(CMPD-U)。
WHO(2008)MPN修訂(1)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改為骨髓增殖性腫瘤(myeloproliferativeneoplasms,MPN)。(2)由于JAK2V617F基因的突變在大部分真性紅細胞增多癥(PV)及約一半的原發(fā)性骨髓纖維化(PMF)及特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ET)中存在。為此PV、PMF、ET的診斷標準都有所改變。(3)把肥大細胞增多癥(mastocytosis)歸于此欄中,且分為5類肥大細胞腫瘤。WHO(2008)MPN分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BCR-ABLI陽性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原發(fā)性骨髓纖維化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慢性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非特殊類型肥大細胞增生癥皮膚肥大細胞增生癥系統(tǒng)性肥大細胞增生癥肥大細胞白血病肥大細胞肉瘤皮膚外肥大細胞腫瘤骨髓增殖性腫瘤,無法分類WHO(2008)MPN分型WHO(2001)MPD分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BCR-ABLI陽性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NL)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NL)真性紅細胞增多癥(PV)真性紅細胞增多癥(PV)原發(fā)性骨髓纖維化(PMF)慢性特發(fā)性骨髓纖維化(CIMF)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ET)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ET)慢性嗜酸性粒細胞白血?。–EL),非特殊類型慢性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高嗜酸性粒細胞綜合癥(CEL/HES)肥大細胞增生癥
皮膚肥大細胞增生癥
系統(tǒng)性肥大細胞增生癥
肥大細胞白血病
肥大細胞肉瘤
皮膚外肥大細胞腫瘤骨髓增殖性腫瘤,不能分類(MPN-U)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不能分類(CMPD-U)
一、慢性粒細胞白血?。–ML)
ChronicMyelogenousLeukemia,BCR-ABL1–positive在WHO分類中,CML被明確的定義為一種以Ph染色體陽性,即t(9;22)(q34;q11)和BCR/ABL融合基因的恒定存在為特征的骨髓增殖性腫瘤。
CML100%有BCR/ABL融合基因。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被發(fā)現(xiàn)染色體異常(Ph染色體)相關的惡性疾病。第一個發(fā)現(xiàn)染色體異常導致遺傳物質(zhì)從一條染色體向另外一條染色體易位形成的融合基因(BCR/ABL)。也是第一個采用針對特異性分子缺陷靶點治療的疾?。ǜ窳行l(wèi))。CML臨床分期及診斷標準(WHO)1.慢性期(Chronicphase,CP)
(1)臨床:
無癥狀或有低熱、乏力、體重減輕,貧血或脾臟腫大等。
(2)血象:WBC增高,常>30×109/L,主要為中晚幼粒細胞及桿狀核粒細胞,原始細胞<10%。嗜酸性和嗜堿性粒細胞增多。NAP積分減低或消失。
(3)骨髓象:增生明顯至極度活躍,以粒系增生為主,中晚幼粒和桿狀核細胞增多,原始細胞≤10%。
(4)染色體:有Ph′染色體。BCR-ABL融合基因陽性。
(5)骨髓培養(yǎng):集落明顯增加。
2.加速期(Acceleratedphase,AP)
具有下列之一或以上者。
(1)治療無效的進行性白細胞增多和/或脾腫大。
(2)治療無效的持續(xù)性血小板增高(>1000×109/L)
(3)與治療無關的持續(xù)性血小板減少(<100×109/L)
(4)細胞遺傳學示有克隆演變。
(5)外周血嗜堿粒細胞≥20%。
(6)外周血白細胞和(或)骨髓有核細胞中原始細胞占10%~19%3.急變期(Blastphase,BP):具有下列之一或以上者。
(1)外周血白細胞和(或)骨髓有核細胞中原始細胞≥20%。約70%為急性髓系變,原始細胞可以為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單核細胞、紅細胞、巨核細胞的或混合的。約20%~30%為急淋變。
(2)髓外浸潤:常見部位為皮膚、淋巴結、脾臟、骨骼或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
骨髓活檢示原始細胞大量聚集或成簇。如果原始細胞明顯地呈局灶性聚集于骨髓,即使其余部位的骨髓活檢示為慢性期,仍可診斷為BP。CML-慢性期
Chronicphase(CP)一、血象①白細胞總數(shù)顯著增高
(12-1000)
×
109/L,
中位數(shù)100
×
109/L;少數(shù)可達1000×109/L以上。血片
原始粒細胞通常<2%。嗜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及桿狀核粒細胞占大多數(shù)。NAP染色通常減低或陰性。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增高,比例常>2%
,是CML的特征之一。很多患者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部分患者單核細胞絕對值也可增高,但比例常<3%
一、血象②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早期正常或稍增高,也可輕度減低。隨著病情發(fā)展,逐漸呈輕度至中度減低。網(wǎng)織紅細胞多有增高。血片成熟紅細胞呈正細胞正色素或大小不均,可見有核紅細胞、異形紅細胞,嗜多色及點彩紅細胞。③血小板計數(shù)正?;蛟龆唷?/3~1/2的初診病例PLT增多,可高達1000×109/L以上。CML-CP血小板減少非常少見。二、骨髓象
有核細胞增生明顯活躍或極度活躍,分類計數(shù)與血象相近似,這是CML慢性期的重要特征。顯著增生的粒細胞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及桿狀核粒細胞占大多數(shù)。原粒及早幼粒細胞易見,原始粒細胞<10%。嗜堿性和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增高。幼紅細胞早期增生、晚期受抑??捎蓄惥抻鬃儭>藓思毎?0%-50%患者巨核細胞增多,部分病例可見大單圓核及淋巴樣小巨核細胞。有時可見到類gaucher細胞、類海藍細胞。三、染色體檢查約90%~95%以上CML患者有一種異常染色體,t(9;22)(q34;q11),即第22號染色體的一條長臂缺失,缺失部分易位到9號染色體之一長臂末端。即t(9q+,22q-)。缺失長臂的22號染色體稱為費城染色體(PhiladelphiaChromosome,Ph')。
Ph‘染色體還可見于患者的其他系列細胞(如幼紅細胞、巨核細胞及淋巴細胞等)。約5%的CML患者檢測不到Ph‘染色體,但在分子水平仍可檢測到BCR-ABL融合基因,實際上仍屬于Ph+CML。其臨床及血液學表現(xiàn)和典型CML完全一致。進入加速期或急變期,約75%患者合并Ph染色體以外的染色體核型異常,主要有22q-、-17、+18及+19等。四、分子生物學檢查全部CML患者都存在BCR-ABL融合基因。部分Ph染色體陰性的患者亦可檢測到,為確診提供有力依據(jù)。熒光素染色體原位雜交術(FISH)敏感性更高。提取骨髓或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的DNA,經(jīng)DNA印跡法可檢測到bcr基因重排,發(fā)生在5’端(b2a2)或3’端(b3a2)。若提取骨髓或血單個核細胞總RNA,經(jīng)反轉(zhuǎn)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術可檢測到bcr/abl轉(zhuǎn)錄產(chǎn)物mRNA,是目前最靈敏而又特異的方法。二、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NL)
(Chronicneutrophilicleukaemia)CNL是一種罕見的MPN,其特征為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持續(xù)增多,由于中性粒細胞增殖而骨髓增生極度活躍,肝脾腫大。無Ph染色體或BCR/ABL融合基因,可有+8,+9,del(20q),del(11q14)(1)。NAP積分增高。診斷時應排除所有引起中性粒細胞增多的原因,排除其他所有骨髓增殖性疾病。
CNL診斷標準①外周血白細胞增多≥25×109/L,中性分葉核和桿狀核細胞>80%,幼稚粒細胞(早、中、晚幼粒細胞)<5%,偶可達到10%,原始粒細胞罕見,<1%;②骨髓活檢增生極度活躍,中性粒細胞比例和數(shù)量增多、成熟正常,骨髓原始粒細胞<5%;③肝、脾腫大;④無生理性中性粒細胞增多的原因(無感染、腫瘤);⑤無Ph染色體或BCR/ABL融合基因;⑥無PDGFRA,PDGFRBorFGFR1基因⑦無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的證據(jù);⑧無MDS或MDS/MPN的證據(jù)。由此可見該標準除①、②、③外,基本是排除性的,骨髓活檢也不是金標準。三、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PV)Polycythemiavera真性紅細胞增多癥(PV)為慢性進行性克隆性造血干細胞增殖性腫瘤,主要累及紅系,粒系和巨核系也可增生,引起紅細胞數(shù)量絕對增多,血紅蛋白增高,常伴白細胞和血小板增多及脾腫大。
WHO診斷PV標準達到2項主要標準和1項輔助標準;或1項主要標準及任何2項輔助標準,即可診為PV。主要標準:1.Hb男>185g/L,女>165g/L;或紅細胞容量較正常平均預期值>25%2.存在JAK2V617F基因或其他功能類似的基因突變(如JAK2exon12突變)輔助標準:1.骨髓活檢顯示全髓增生,紅系、粒系和巨核系顯著增生;2.血清EPO減低。3.體外BM細胞培養(yǎng)有內(nèi)源性紅系集落形成。四、原發(fā)性骨髓纖維化(PMF)
Primarymyelofibrosis原發(fā)性骨髓纖維化(PMF),以往稱慢性特發(fā)性骨髓纖維化(Chronicidiopathicmyelofibrosis,CIMF)是一種以骨髓巨核細胞和粒細胞增生為主要特征的克隆性骨髓增生性腫瘤,伴有骨髓纖維組織反應性增生和髓外造血。主要標準1.存在巨核細胞增殖和異型,通常伴隨網(wǎng)狀和/或膠原纖維;或無網(wǎng)硬蛋白纖維化時,粒細胞增殖伴巨核細胞增生及異常和通常伴有紅細胞生成減少(纖維化階段)。2.無PV、BCR-ABL1+CML、MDS、或其他髓系腫瘤3.證實有JAK2V617F或其他克隆性標記(例如MPLW515K1L);或在缺乏克隆性標記時,無證據(jù)表明骨髓纖維化或其他改變是繼發(fā)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慢性炎癥狀態(tài)、毛細胞白血病或其他淋巴細胞腫瘤、惡性腫瘤轉(zhuǎn)移等次要標準1.幼粒幼紅血癥2.血清乳酸脫氫酶增高3.貧血4.脾臟腫大纖維化前期(1)臨床
無或輕度脾或肝腫大,輕度貧血、輕至中度白細胞增多和輕至明顯血小板增多;(2)形態(tài)學有無或輕度幼粒幼紅細胞血象,無或輕度紅細胞形態(tài)不一,少許淚滴狀紅細胞;(3)骨髓
增生極度活躍,中性粒細胞增生,巨核細胞增生和異型
(巨核細胞聚集、核異常分葉、裸核),無或極少量網(wǎng)硬蛋白纖維化。纖維化期(1)臨床
中度至明顯脾腫大和肝腫大,中度至明顯貧血,白細胞低、正?;蛟龈?血小板減少、正?;蛟龆?(2)形態(tài)學顯示幼粒幼紅細胞血象,紅細胞明顯形態(tài)學不一和淚滴狀紅細胞;(3)骨髓增生低下,網(wǎng)硬蛋白和或膠原纖維化,血竇擴張有竇內(nèi)造血,巨核細胞增生和異常明顯(巨核細胞聚集、核異常分葉核、裸核),以及新骨形成(骨硬化)。五、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ET
)
Essentialthrombocythemia
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ET),亦稱特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是一種主要累及巨核系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表現(xiàn)為骨髓巨核細胞增生(體積偏大而成熟),外周血血小板持續(xù)增多,臨床上出血和/或血栓形成,并有脾臟腫大。發(fā)病多為50~70歲。WHO診斷ET標準(1)血小板持續(xù)性增多(PLT≥450×109/L)(2)骨髓活檢示主要為巨核細胞增生,胞體大而形態(tài)成熟的巨核細胞增多(3)無PV、BCR-ABL1+CML、PMF、MDS或其他髓系腫瘤(4)部分病例JAK2V617F陽性或存在其他克隆性標記?;蛟谌狈AK2V617F時,沒有反應性血小板增多的證據(jù)及表現(xiàn)反應性血小板增多:包括鐵缺乏、切脾、外科手術、感染、炎癥、結締組織疾病、轉(zhuǎn)移癌、淋巴增殖性疾病雖然,有反應性血小板增多的因素存在,如果達到了前3項診斷標準,則不能排除ET的可能性六、慢性嗜酸性粒細胞白血?。–EL)
Chroniceosinophilicleukaemia,
nototherwisespecified(CEL-NOS)WHO定義:CEL是一種嗜酸性前體細胞自主性、克隆性增殖,導致外周血、骨髓及周圍組織嗜酸性粒細胞持續(xù)增多的骨髓增殖性腫瘤。白血病浸潤或嗜酸性粒細胞釋放細胞因子、酶或其他蛋白導致器官損害。是另一種目前難以明確診斷的MPN。CEL的診斷標準1.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1.5×109/L
2.無Ph染色體或BCR/ABL融合基因,或其他MPN(PV、ET、PMF)或MDS/MPN(CMML、aCML)3.無t(5;12)(q31-35;p13)或其他PDGFRB基因重排4.無FIP1L1-PDGFRA融合基因或其他PDGFRA基因重排5.無FGFR1基因重排6.外周血和骨髓原始細胞<20%,沒有inv(16)(p13q22)或t(16;16)(p13;q22)或其他AML的診斷特征7.有嗜酸性粒細胞克隆性增殖或分子遺傳學異常,或外周血原始細胞>2%或骨髓原始細胞>5%如果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但是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則可能為反應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或先天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或先天性高嗜酸性粒細胞綜合征反應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包括:過敏癥、寄生蟲病、感染、肺部疾?。ㄟ^敏性肺炎、Loeffler病等)、膠原性血管病、腫瘤繼發(fā)性先天性HES,外周血涂片?;颊咝乃ゼ笆人嵝粤<毎龆喾磻允人嵝粤<毎龆?,繼發(fā)于ALL,外周血涂片,見成熟嗜酸性粒細胞及ALL細胞七、肥大細胞增生癥(MC)
Mastocytosis肥大細胞增生癥是肥大細胞克隆性、腫瘤性的增殖,累及一個或多個器官。特點是異常肥大細胞呈多病灶密集分布,成簇或聚集性浸潤。這種疾病是異質(zhì)性的,包括可自發(fā)性消退的皮膚損害到多臟器功能衰竭和生存期短的高侵襲性的腫瘤。肥大細胞增生癥分類1.皮膚肥大細胞增生癥(CM)2.惰性系統(tǒng)性肥大細胞增生癥(ISM)3.系統(tǒng)性肥大細胞增生癥伴有克隆性造血系統(tǒng)非肥大細胞疾?。⊿M-AHNMD)4.侵襲性系統(tǒng)性肥大細胞增生癥(ASM)5.肥大細胞白血?。∕CL)6.
肥大細胞肉瘤(MCS)7.
皮膚外肥大細胞瘤(BCM)肥大細胞增多癥的亞型是依據(jù)病變部位和臨床表現(xiàn)在確定。按照發(fā)病部位,又可簡單分為:局限(灶)性肥大細胞增生癥包括皮膚肥大細胞增生癥(CM)、肥大細胞肉瘤(MCS)、皮膚外肥大細胞瘤(BCM)系統(tǒng)性肥大細胞增生癥包括惰性系統(tǒng)性肥大細胞增生癥(ISM)、系統(tǒng)性肥大細胞增生癥伴有克隆性造血系統(tǒng)非肥大細胞疾?。⊿M-AHNMD)、侵襲性系統(tǒng)性肥大細胞增生癥(ASM)、肥大細胞白血?。∕CL)通常只有系統(tǒng)性肥大細胞增生癥侵犯骨髓皮膚肥大細胞增生癥(CM
)肥大細胞的浸潤僅限于皮膚。系統(tǒng)性/全身性肥大細胞增生癥(SM)至少有一個皮膚外器官受累。無論有無皮膚損害。肥大細胞增生癥必須嚴格的區(qū)分于肥大細胞增多或肥大細胞活化而沒有腫瘤性增殖的形態(tài)學或分子學的異常。皮膚肥大細胞增生癥(CM
)臨床特點:CM包括幾個特殊的臨床病理學本質(zhì)。發(fā)作時所有形式的皮膚損害可能是蕁麻疹并且大多數(shù)顯示表皮內(nèi)黑色素沉著?!吧匦允n麻疹”大體描繪了這兩個臨床特征。“大庖性肥大細胞增生癥”并不是單獨的亞型,可說是擴大了的蕁麻疹。通常見于小于3歲者,幾乎伴隨所有的小兒CM。皮膚肥大細胞增生癥(CM
)大庖性肥大細胞增生癥SM的癥狀分為四類:1)全身癥狀(乏力、體重減輕、發(fā)熱、盜汗)。2)皮膚病變(騷癢,蕁麻疹、皮膚劃痕癥),3)調(diào)節(jié)因子介導的全身癥狀(腹痛、胃腸道不適、潮紅、暈厥、頭痛、低血壓、心動過數(shù)、呼吸系統(tǒng)癥狀),4.肌與骨骼病變(骨痛、骨質(zhì)疏松、骨折、關節(jié)痛、肌痛)。系統(tǒng)性肥大細胞增生癥(SM)診斷標準達到主要標準和1項次要標準;或≥3項次要標準。主要標準肥大細胞多灶性、聚集性浸潤(≥15個肥大細胞聚集),在骨髓切片或/和其他皮膚外器官中被檢測到。次要標準1.
在骨髓活檢切片或其他皮膚外器官中浸潤的肥大細胞>25%(或骨髓涂片中所有的肥大細胞)呈梭形或形態(tài)不典型2.
在骨髓、血液或其他皮膚外器官中檢測到K/T
基因密碼子816點突變3.
在骨髓、血液或其他皮膚外器官中檢測到正常肥大細胞表達以外的CD2和/或
CD254.
血清總纖維蛋白溶解酶持續(xù)性超過20ng/mL(伴有克隆性髓系腫瘤者,此項無效)八、骨髓增殖性腫瘤,不能分類(MPN-U)
Myeloproliferativeneoplasm,unclassifiable骨髓增殖性腫瘤,不能分類(MPN-U)是指具有MPN的臨床及實驗室特征,但又不符合CML、CNL、PV、PMF、ET、CEL的診斷標準,或有兩種及兩種以上的MPN重疊表現(xiàn)。發(fā)病率約為10%-15%多數(shù)MPN-U可歸為以下3組中的一種:1.
PV、PMF、ET的早期表現(xiàn),尚無上述疾病的特征性表現(xiàn)2.MPN晚期,有明顯的骨髓纖維化、骨硬化或轉(zhuǎn)化為侵襲性更高的階段(如原始細胞增多或/和發(fā)育異常),掩蓋了基礎疾病3.有MPN的確切證據(jù),同時存在的腫瘤性及炎癥性疾病掩蓋了某些具有診斷性的臨床或/和形態(tài)學特征。如有Ph染色體,BCR-ABL1融合基因或PDGFRA,PDGFRB或FGFR1基因重排,則不能診斷為MPN-U應排除感染、炎癥、淋巴瘤及轉(zhuǎn)移癌等引起的反應性骨髓改變MPN-U診斷(1)可有肝脾腫大;(2)外周血血細胞三系可不等程度的增多,可有幼稚細胞,單核細胞<1×109/L,可有不同程度貧血(3)骨髓象顯示全髓性增生,原始細胞<10%,無病態(tài)造血現(xiàn)象。BM活檢無或輕度網(wǎng)硬蛋白纖維化(<切片面積1/3),無膠原纖維化(除外CMF),無MDS的幼稚細胞異常定位(ALIP)(4)Ph染色體和BCR/ABL融合基因均陰性,除外CML;無PDGFRA,PDGFRB或FGFR1基因重排
(5)排除感染、毒素、免疫抑制藥物、細胞因子、生長因子和腫瘤(含BM轉(zhuǎn)移癌)引起的反應性骨髓增殖變化(含MF和骨硬化)MPN-U(加速期):外周血或骨髓原始細胞占10%-19%MPN-U(急變期):外周血或骨髓原始細胞≥
20%髓系及淋系腫瘤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和
PDGFRA、PDGFRB、FGFR1
異常
Myeloidandlymphoidneoplasms
witheosinophiliaandabnormalitiesof
PDGFRA,PDGFRBorFGFR1髓系及淋系腫瘤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和
PDGFRA、PDGFRB、FGFR1異常
分三類:髓系和淋系腫瘤伴PDGFRA重排髓系腫瘤伴PDGFRB重排髓系和淋系腫瘤伴FGFRl異常本組3類疾病,既有相同點又有所區(qū)別,均有一種編碼異常酪氨酸激酶的融合基因形成,特點是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但并非一成不變。細胞起源
已證實PDGFRA、FGFR1相關的腫瘤,細胞起源于一種突變的多能(淋系-髓系)干細胞;PDGFRB相關的腫瘤待證實三者均可表現(xiàn)為MPN的特征,但臨床及血液學表現(xiàn)還受所累及的伴侶基因的影響。將此類疾病單獨分型的意義在于靶向治療。已證實MPN伴PDGFRA、PDGFRB重排對伊馬替尼及酪氨酸激酶相關抑制劑治療有效;FGFR1相關疾病尚缺類似治療方法。因此,所有疑為MPN、AML、T-LBL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病例都應進行細胞遺傳學、分子遺傳學分析一、髓系和淋系腫瘤伴PDGFRA重排
Myeloidandlymphoidneoplasms
withPDGFRArearrangement髓系和淋系腫瘤伴PDGFRA重排
是伴有4q12隱蔽性缺失引起的FIP1L1-POGFRA重排,通常表現(xiàn)為CEL,但也可以是AML、T-LBL或兩者同時存在。CEL也可發(fā)生急性轉(zhuǎn)化。由于細胞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細胞,既能向嗜酸性粒細胞分化,也能向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肥大細胞、T細胞及B細胞分化。細胞形態(tài)學表現(xiàn)可呈多樣化。慢性期主要累及嗜酸性粒細胞、少量肥大細胞及中性粒細胞,表現(xiàn)為MPN特征急性期主要累及髓系或T系細胞,表現(xiàn)為AML、T-LBL二、髓系腫瘤伴PDGFRB重排
MyeloidneoplasmswithPDGFRBrearrangement
髓系腫瘤伴PDGFRB重排是一種獨特的髓系腫瘤伴有位于染色體5q31-33上的PDGFRB基因重排。通常為t(5;12)(q31-33;p12)導致ETV6-POGFRB融合基因形成。由于細胞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細胞,能向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及肥大細胞分化。細胞形態(tài)學表現(xiàn)可呈多樣化。最常見的血液學特征為:CMML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aCML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CELMPN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少見病例為:AML、PMF、JMML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三、髓系和淋系腫瘤伴FGFRl異常
MyeloidandlymphoidneoplasmswithFGFR1abnormalities髓系和淋系腫瘤伴FGFRl異?;虬镕GFRl重排的造血系統(tǒng)腫瘤具有異質(zhì)性。腫瘤細胞可以是前體細胞或成熟細胞。可以表現(xiàn)為MPN慢性期或轉(zhuǎn)化期,如AML、T或B淋巴母細胞淋巴瘤/白血病或MPAL骨髓增生異常/骨髓增殖性腫瘤
(MDS/MPN)
Myelodysplastic/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MDS/MPN為克隆性造血干細胞疾病。其臨床、血液學具有骨髓增生異常(MDS)和骨髓增殖性腫瘤(MPN)雙重特點,既具有MDS的病態(tài)造血現(xiàn)象和凋亡過度,又有MPN的BM的髓系(粒、單、紅、巨核系)一系或多系細胞的增殖,引起外周血(PB)血細胞減少或增多。
WHO(2008)MDS/MPN分型慢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CMML);不典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aCML),BCR/ABLl陰性幼年型粒單核細胞白血病(JMML);骨髓增生異常/骨髓增殖性腫瘤,不能分類(MDS/MPN-U)。伴環(huán)形鐵粒幼細胞增多型難治性貧血并顯著的血小板增多(RARS—T)。一、慢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CMML)
Chronicmyelomonocyticleukaemia慢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CMML)是一種克隆性造血系統(tǒng)惡性腫瘤,同時具有MPN及MDS的特點。CMML患者外周血涂片,WBC增高,單核細胞絕對值增高,中性粒細胞病態(tài)造血。細胞化學染色,a-ABE—CE雙染CMML骨髓涂片,示病態(tài)造血細胞CMML診斷標準(1)PB持久單核細胞增多>1×109/L(2)無Ph染色體和BCR/ABL融合基因;(3)無PDGFRA、PDGFRB重排(特別是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病例)(4)PB和BM原始細胞(原粒、原單和幼單核細胞)<20%
;(5)髓系細胞≥1系有病態(tài)造血現(xiàn)象。如病態(tài)造血現(xiàn)象輕微或缺如,CMML仍可診斷:造血細胞有獲得性克隆性細胞遺傳學異常;單核細胞持續(xù)增多至少3個月,以及可排除所有引起單核細胞增多的原因。CMML分型
CMML
–1:PB和BM原始細胞分別<5%和<10%CMML
–2:PB中原始細胞5%~19%;BM中10%~19%PB和BM原始細胞<20%,但Auer小體陽性CMML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符合CMML診斷標準,其外周血嗜酸粒細胞數(shù)>1.5×109/L,并有與嗜酸粒細胞脫顆粒引起的并發(fā)癥,則可診為CMML
-1-Eo或CMML
-2-Eo。若有PDGFRA、PDGFRB基因重排,則應歸于“髓系及淋系腫瘤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和PDGFRA、PDGFRB、FGFR1異?!?,而不是MDS/MPN二、不典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aCML)
,BCR/ABLl陰性
Atypicalchronicmyeloidleukaemia,
BCR-ABL1negative不典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aCML)
,BCR/ABLl陰性是一種初診時具有骨髓增生異常及骨髓增殖特征的白血病。特點:中性粒細胞增多伴核左移;常有多系病態(tài)造血;BCR/ABLl陰性aCML外周血WBC增高,粒細胞有顯著的病態(tài)造血,可見幼稚粒細胞。染色體:+8aCML,示粒系及巨核系呈明顯病態(tài)造血aCML診斷標準(1)外周血白細胞增高(WBC
>13×1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版車位租賃協(xié)議合同書范例
- 二零二五版抖音發(fā)布協(xié)議模板
- 二零二五版肖像權使用協(xié)議書
- 2024花藝師考試的反思與總結試題及答案
- 二零二五版志愿服務合作協(xié)議書
- 二零二五垃圾收集和保潔雇工協(xié)議書
- 茶園管理承包合同二零二五年
- 2025畢業(yè)答辯:模板15
- 輔導員在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中的角色試題及答案
- 護理導診服務工作
- 2022年初中英語新課標解讀課件
- 疾病預測模型
- 九三學社 入 社 申 請 表
- 吊籃施工日常檢查表
- 工業(yè)廢棄物在水泥中的應用
- 《線性代數(shù)》 課件 2.5初等變換
- 代辦個人所得稅完稅證明委托書
- 重大風險動態(tài)監(jiān)控臺賬
- 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5+80首電子版
- 蜂蠟藥典標準2020
- 政府采購基礎知識培訓(最終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