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互譯中的語言文化差異及翻譯策略_第1頁
英漢互譯中的語言文化差異及翻譯策略_第2頁
英漢互譯中的語言文化差異及翻譯策略_第3頁
英漢互譯中的語言文化差異及翻譯策略_第4頁
英漢互譯中的語言文化差異及翻譯策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英漢互譯中的語言文化差異及翻譯策略[摘要]英漢語言和思維方式差異隱含著深層語言文化差異。為了忠實原文順應譯語及讀者,英漢翻譯必須既要注意語言文化因素差異,又要運用適當?shù)姆g策略。[關鍵詞]英漢差異;語言文化;翻譯策略引言不同的民族操持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語言承載不同的文化。翻譯,作為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時空的信息轉換過程和交際活動,其首要任務是語言形式轉換和語義的傳達,然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語言的轉換,必然涉及到它所承載的深層文化內涵的傳遞和表達。為此,翻譯時,必須考慮英漢兩種語言結構、思維方式和文化因素的差異。1.0英漢思維方式差異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語言折射出不同的思維方式??傮w上說,東方人,尤其中國人具有較強的綜合思維、具象思維和順向思維定式,而西方人具有明顯的分析思維、抽象思維和逆向思維定式。著名學者SatoshiIshii曾把英美人的思維模式比作“橋式”。作者(講話人)直接傳達信息,讀者(聽話人)理解領會其意,猶如過橋一樣。相反,東方人的思維模式則是“墊腳石式”。作者(講話人)采取迂回隱含的方式,如水中投石墊腳,讀者(聽話人)借助于“墊腳石”才能悟出其意。故此,Ishii認為兩種思維模式反映兩種不同的文化,英美等國是“低語境”(lowcontext)國家,一切都要靠用語言講清,而中國、日本等國則是“高語境”(highcontext)國家,語境隱含語意,無需事無巨細,面面俱到。(胡文仲,1999:80-81)東方人,尤其中國人的綜合思維模式源于傳統(tǒng)的中國哲學思想。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認為,宇宙是一個由天、地、人構成的整體,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神的關系,交織成這一整體的三種基本關系,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正如老子所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老道學說對中國文化及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影響至深。中國人已習慣于在整體中尋求天與人、陰與陽、精神與物質的對立統(tǒng)一,在社會生活中通過相互制約、相互依存、自行調節(jié)而達到社會關系的平衡穩(wěn)定。這種綜合思維模式著眼于事物各部分間的普遍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將各部分視為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西方人的分析思維方式則與西方哲學有密切關系。西方哲學認為,人與自然、宇宙處于一種不可調和的對立關系之中。宇宙自然是人類認識的對象,揭示宇宙奧秘,認識自然的規(guī)律是人類的根本任務。人類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認知水平不斷提高,分析能力不斷加強。這種把自然置于人的對立面的哲學思維,使得西方的邏輯學特別發(fā)展,從而形成了分析型、外傾型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中國文化中“尚象”的傳統(tǒng)也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象具物宜,是故謂之象”。(《周易·系辭上傳》)漢字“上承陶符,下啟金文,字符象形”,為象形文字(pictograph/pictogram)。這種“尚象”傳統(tǒng),使得國人偏重具象思維。而西方秉承希臘、羅馬文化傳統(tǒng),在淵源上深受腓尼基文化的影響。在文字上,由于腓尼基人創(chuàng)造的22個字母是抽象的,因此歐洲文字幾乎全是以抽象字母組成的表意文字。深受這種抽象的表意文字的影響,加之的古希臘哲學家“尚思”的影響,西方人便逐漸形成了抽象思維模式。(周方珠,2004:11-16)2.0英漢語言對比英漢兩種語言分別屬于不同的語系,英語屬印歐語系(Indo-Europeanfamily),漢語屬漢藏語系(Sino-Tibetanfamily),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由于歷史淵源、文化背景、生活習俗、思維方式的不同,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在語法結構、思維表達以及深層文化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2.1詞法差異英語是拼音文字,有詞尾曲折變化,字形表音不表意。單詞意義體現(xiàn)在它的讀音里,讀音才是它所指的對象。漢語則不同,它是表意的象形文字,且無詞尾曲折變化。象豆腐塊一樣,一個方塊漢字的書寫形式不表示發(fā)音,而是直接表示字之所指。正如辜正坤所說,“世界各國一切文字最初可能都是圖畫文字……不同的是,世界上現(xiàn)存的文字大都走上了表音道路,而漢字卻走上了以表義為主的道路”?!坝捎跐h字中明顯的存在許多圖畫味甚濃的象形字,故傳統(tǒng)中國人的深層審美心理結構中已積淀了相當牢固的形象審美觀念”(辜正坤,2003:7)例如,英語里“horse”一詞,稍懂英語的人看到該詞肯定會讀,聽到之后也肯定會寫,但他/她不一定知道“horse”為何物。漢字“馬”本來不是現(xiàn)在這樣子,它原來的形式為繁體的“馬”字,而繁體的“馬”又從甲骨文、金文、篆字等象形文字演化而來。無論哪種字體,從形式上看,都酷似馬的形狀。乍看此字,我們定會聯(lián)想到其所指對象,并悟出其具體形象。這就是英漢兩種文字與生俱來的本質性差異。概言之,英語重音,漢字重形,而且漢字的視覺敏感性和沖擊力遠遠超過英語。難怪辜正坤教授亦如是說,“印歐語系的語言主要是聽覺語言,易于產(chǎn)生音象美;而漢語文則不僅是聽覺語言,視覺性特別強的文字,在易于產(chǎn)生音象美的同時還非常易于產(chǎn)生視象美。”“以文字論,其會意、形聲,暗追造化;象形、指事,妙合自然。故漢字本身,觀如圖寫萬物,摹象狀事,宛若再現(xiàn)。此乃曲卷類蚯蚓或蝌蚪之西文萬難比附者?!Z非謬也。”(辜正坤,2003:12,13)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可譯性”(non-translatability),即某些源語譯成目的語后,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理解,甚或誤譯錯譯。這種情況有時也稱語言的“不可通約性”(incommensurability)。但是,不同民族的語言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即語言的共性和文化的偶合現(xiàn)象。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使語言具有“可譯性”(translatability)。正因為如此,美國著名的交際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Nida)才認為,世界上所有的語言都具有同等的表達能力,能使說該語言的人表達思想描述世界進行社會交際。人類語言文化同構耦合現(xiàn)象以及思維共性,使不同文化、不同語言的民族相互溝通交流成為可能,而且對于客觀事物認識也是基本一致的。否則,人類將無法溝通交流,翻譯也將真地成為所謂的“不可譯”了。3.0翻譯策略和技巧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翻譯之前我們必須熟悉兩種語言及其所承載的深層文化信息,注意語言文化因素差異,翻譯時除了靈活運用各種具體的處理句子層面的翻譯方法(或曰技巧),如順譯、逆譯、分句、合句、增詞、減詞、引申、轉換、替代、重構等以外,還要靈活運用語言層面上的直譯、意譯等翻譯策略和文化層面上的歸化、異化等翻譯策略。更重要的是,只有把這四種翻譯策略和諸具體的翻譯方法技巧有機結合,綜合運用,才可能做到盡可能忠實原文又順應譯語及讀者。不僅如此,由于國際間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日益頻繁,全球化正成為世界發(fā)展的趨勢。在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異化”翻譯的文化交流功能越來越強大,適度增加“異化”翻譯有利于譯語語言的豐富、本土文化的傳播和外來文化的吸收。因此,“shedcrocodiletears”沒必要一味地歸化為“貓哭耗子”,“假慈悲”,譯為“掉鱷魚淚”有何不可呢?成語“破釜沉舟”為什么非要譯為“crosstheRubicon”?譯為“breakthecaldronsandsinktheboats(aftercrossing)”或“fighttowinordie”又何妨?“銀河”和“TheMilkWay”雖同指一物,然而若后者只簡單地譯為“銀河”或者反過來“銀河”譯為“TheMilkWay”,那么,真正流失的則是其隱含的深層文化因素。那是因為,中國人看到“銀河”會自然聯(lián)想起“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認為那是一條深不可測、不可逾越、惡浪滔滔的鴻溝。而西方人看到“TheMilkWay”則會聯(lián)想到希臘神話中奧林帕斯山通往大地之路,它所以明亮閃爍,因為那是主神宙斯之妻,仙后赫拉喂奶時灑落的乳汁(鄭延國,2005:8)國內學者有的將其異化譯為“牛奶路”,那顯然是誤解其意了。仙后的乳汁怎么變成“牛奶”了?因此,“TheMilkWay”異化為“仙奶路”或“仙奶大道”比較忠實貼切。漢語的“銀河”則宜譯為“theSilverWay”,“theRiverofHeaven”或直接譯為“thegalaxy”亦未嘗不可。此外,“負荊請罪”不能簡單地等于“Kisstherod”,“敗走麥城”和“meetone’sWaterloo”之間也絕不能輕易地劃等號!概言之,“異化”翻譯不僅有益于向外國介紹本國歷史文化,也可讓本國讀者有機會熟悉了解異域風情,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之目的。一味的歸化,不利于讀者了解源語文化,接受異域有益的新鮮事物。語言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具有強大的兼收并蓄,吐故納新能力。隨著國際文化交流不斷擴大,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也受到同樣的影響,適當增加“異化”翻譯,不僅能將異域文化新鮮元素注入本國文化之中,也能促進本國文化對外的傳播,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之目的,加速“文化全球化”進程。譯者通過“異化”翻譯,使一大批帶有異國文化風情的詞語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并在大眾文化中得以廣泛傳播和運用。英語中有“Confucius,tofu,,tea”等一大批漢語借詞,而漢語里也有“T-恤,因特網(wǎng),酷”等一大批英語外來語。總而言之,較好的“異化”翻譯從某種意義上有利于本族語吸收外來語中的新元素,促進語言交流,增強語言的生命力。需要指出的是,“異化”翻譯并不是以忘掉自身文化為代價,恰恰相反,它是以熟悉了解他文化為前提。給予“異化”翻譯更多的關注也決不是否定、排斥“歸化”翻譯方法,靈活運用“異化”與“歸化”綜合運用翻譯策略、方法和技巧,才是解決翻譯中文化沖突的真正出路。4.0結論綜上所述,英漢翻譯時,既要注意語言文化因素差異,又要運用適當?shù)姆g策略和技巧,做到有機結合,靈活運用,兼顧語言轉換和文化轉換。從接受理論出發(fā),考慮到譯文的可讀性,應充分發(fā)揮譯者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在語言轉換中應以歸化為主。從翻譯的目的功能出發(fā),考慮到語言文化差異,在文化轉換中宜以異化為主。不僅如此,隨著國際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異化”翻譯的文化交流功能越來越強大。適度增加“異化”翻譯,有利于語言的豐富發(fā)展以及文化的傳播交流和溝通。致謝:本文承蒙導師鄭延國教授審閱并提出修改建議,謹表謝意。主要參考文獻:[1]陳???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2]辜正坤.中西詩歌比較鑒賞與翻譯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與教學出版社,1999.[4]劉宓慶.翻譯與語言哲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5]呂俊,候向群.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6]呂煦.實用英語修辭[M].上海: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7]覃先美.英語修辭學[M].臺北萬人出版社,1997.[8]任曉霏.從形合和意合看漢英翻譯中的形式對應[J].中國翻譯,2002,3.[9]譚惠娟.從文化的差異與滲透看翻譯的異化與歸化[J].中國翻譯,1999,1.[10]周方珠.翻譯多元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5.[11]鄭延國.翻譯:文化轉換的一種運作行為[A],《外語翻譯文化》.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8OntheTranslationStrategiesfromthePerspectiveofLanguageandCulturalDifferences[Abstract]Differentlanguagesanddifferentthoughtpatternscanreflectdeeplyrootedculturaldifferences.Thus,wheninEnglish-Chinesetranslation,languageandculturaldifferencesaretobeobservedandpropertranslat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