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高二語文講義(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學生版)_第1頁
第14課《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高二語文講義(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學生版)_第2頁
第14課《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高二語文講義(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學生版)_第3頁
第14課《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高二語文講義(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學生版)_第4頁
第14課《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高二語文講義(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學生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4課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

客目標導航

學習目標重點難點

L積累詞語,品味嚴密、準確的語言。

1.理解“渾蓋之爭”的本質,分析、

2.了解不同學說的基本觀點、歷史貢獻及其相互關

概括文章思路。

系。

2.探究文本是如何引發(fā)哲學的思

3.閱讀中國古代科學的相關文章,了解中國古代在

考的。

天文學上的貢獻。

魂知識精講

【作者簡介】

中國計量史界的領軍人物一一關增建

生平:關增建,1956年生,博士生導師,教授。1990年畢業(yè)于中國科技大學,獲科學史博士

學位,現(xiàn)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人文學院常務副院

長、黨總支書記。

成就:主要從事物理學史、計量史研究,出版著作6部,發(fā)表論文百余篇。他和丘光明被

譽為中國計量史界的雙璧。

代表作品:《中國古代物理思想探索》《中華文明史話?計量史話》。

【探尋背景】

中國古代關于宇宙結構學說的爭論有很多,其中渾蓋之爭一一渾天說和蓋天說的爭論最

為激烈。渾天說與蓋天說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上兩大主流學派的理論,兩派都創(chuàng)造了許多天文儀

器,用于觀測、記錄、研究和演示天象。渾天學派的渾天儀和渾象奇瑰雄渾,在歷史上備受推

崇;蓋天學派的圭表也廣為世人所知。今天再進行渾蓋之爭當然已經毫無意義,但如果把蓋天

圖儀納入人類天文學史,則依然是很有意義的。

【美文閱讀】

科學的探索,精神的高度

27日上午,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8

名隊員成功登頂,順利開展各項峰頂測量工作。

巍巍珠峰,亙古聳立。作為觀察她殼運動和氣候變化的''晴雨表",珠峰始終在運動,

精確獲得珠峰高度是人類的不懈追求。測高過程中,我國自主研發(fā)的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和一

批國產現(xiàn)代測量設備紛紛亮相,5G信號首次覆蓋珠峰峰頂,為精確獲得珠峰高度提供技術賦

能。登山隊員和測繪人員克服高寒缺氧、風雪交加等挑戰(zhàn)三次沖頂,終于將五星紅旗插上地

球之巔,同時也抵達了一種精神的高度。攻堅不畏難,山高人為峰。登頂珠峰展現(xiàn)了一往無

前的英雄氣概、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為國爭光的堅定信念,給中華兒女帶來了巨大的精神

鼓舞。

攀登珠峰,充滿危險與艱辛,往往是在面對諸多“不可能”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奇跡。登山如

此,國家的發(fā)展、民族的進步亦是如此?;赝轮袊?0多年來走過的風雨歷程,從一窮二白

到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缺衣少食到即將實現(xiàn)全面小康,中國人民正是在一次次艱難的

攀登中,一步步抵近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今天,在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的關鍵時刻,歷久彌新的攀登精神,更是我們迎難而上、勇往直前的強大精神動力。

這種力量,是祖國至上的愛國情懷。60年前,面對“沒有外國人參加,中國人肯定上不

去珠峰”等質疑,年輕的中國登山隊員硬是不信邪,克服重重困難,冒著生命危險“為國攀

登”,向世界宣告了中國人有能力登頂珠峰。在世界之巔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是我們心中

最美的風景。這是一種信念,也是一種鞭策,召喚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開拓進取、追求卓越,

為建設更強盛的中國盡一份責任,為實現(xiàn)中國夢貢獻一份力量。

這種力量,是攻堅克難的奮斗意志。登頂珠峰,一路險象環(huán)生,靠的是一種不向高山低

頭、不被困難折服的精氣神。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當

前,各方面的挑戰(zhàn)前所未有,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破解經濟社會發(fā)展難題,前進路上

還有不少難關需要攻克。在此關鍵時刻,更要堅定信心、頑強拼搏,奮力跨越各種艱難險阻,

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這種力量,是齊心協(xié)力的團結精神。登頂珠峰,也是團隊合作的勝利。為了這次珠峰重

測,接應人員、修路人員、保障人員默默奉獻,確保沖頂人員安全順利抵達峰頂。團結是鐵,

團結是鋼,團結就是力量。因為萬眾一心,我們擊退了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因為團結

奮斗,我們定能匯聚起14億人的強大合力,在風雨洗禮中書寫新時代中國發(fā)展的新傳奇。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中國測量登山隊登頂珠峰之際,恰逢2020年全

國兩會即將勝利閉幕。新的征程向著未來延伸,新時代中國在闊步前進,我們每一個人都是

攀登者,任何困難都無法阻擋我們實現(xiàn)偉大夢想的腳步。

【素材快遞】

聚焦:科學探索

02/20

華中農大團隊找到控制魚刺基因

近日,華中農業(yè)大學水產學院高澤霞教授團隊找到了控制魚刺基因,“吃魚不挑刺”有

望成為現(xiàn)實。該團隊和中科院水生所桂建芳院士團隊已經分別在編魚、草魚和銀鯽身上試驗

了敲除調控魚刺生長的主效基因,獲得的第一代雜合體(FO代)的少刺魚生長良好,形態(tài)正常,

習性和普通有刺魚沒有差異。(摘編自《人民日報》)

科技創(chuàng)新需要一股拼勁兒

馬偉明41歲時當選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有人勸他,既已功成名就,不必再那么拼。

他卻說:“如果我現(xiàn)在不拼命,國家選我這個年輕的院士又有什么意義!”要想在科技創(chuàng)新

領域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離不開這種焚膏繼琴、兀兀窮年的拼勁

兒。

在打造“國之重器”的國防科技領域,像馬偉明這樣的“探險者”并非個例?!耙簧鸀?/p>

國鑄核盾”的“核司令”程開甲,傾情“北斗”的''牧星人”譚述森,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的“殲一10之父”宋文聰...他們胸懷一顆赤誠的心、一腔沸騰的血,忘我工作、砥礪奮進,

將一項項高端科技成果推向世界前沿。(摘編自人民網)

黃大年:生命,為祖國澎湃

國際知名戰(zhàn)略科學家、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留學英國18年?;貒?,他住在劍橋大學旁

邊的花園別墅里,妻子還經營著兩家診所。2008年,中國開始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

劃”,他用最短的時間辭職、賣掉房子和診所、辦好回國手續(xù)。黃大年首次推動我國快速移

動平臺探測技術裝備研發(fā),突破國外技術封鎖,被譽為新時代海歸科技報國的楷模。

精彩語段

(1)相對于深邃寥廓的宇宙,人的一生短暫而渺小。但也正因為生命和夢想的存在,才讓寂寥

的宇宙富有生機和意義。追逐夢想,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學理想和精神,更需要腳踏實地,

勤奮實踐。仰望星空,會讓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讓人懂得在有限的生命中,該如何認識

個人和天地之間的關系,如何認識個人對國家和歷史的責任。把個體生命同國家、民族、人

民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把個人的夢想放置于集體的夢想之中,不驕不餒、不斷奮進,人

生的意義必將更加深邃。

(2)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工作者要大力弘揚“兩彈一星”

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和探月精神,自立自強、創(chuàng)新超越,敢于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勇于攀登

航天科技高峰,讓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wěn)更遠,早日實現(xiàn)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

(3)''身處遙遠的太空,我們?yōu)閭ゴ蟮狞h和祖國感到驕傲和自豪”“我們一定精心操作,確保

各項試驗圓滿順利”“我們的太空家園很溫馨、很舒適”……神舟十二號航天員的感言,表

達著他們對完成各項任務的堅強決心,也傳遞著廣大航天人實現(xiàn)航天夢的堅定信心。面向未

來,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有全體航天

人的團結拼搏,中國航天事業(yè)必能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必能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書寫新的

壯麗篇章!

【基礎知識】基礎梳理?夯基提能

一、成語積累

1.扣人心弦:形容詩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動。

2.曠日持久:多費時日,拖得很久。

3.相形見細: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較起來顯得遠遠不如。

4.一針見血:比喻話說得簡短而能切中要害。

5.可見一斑:指可以看到事物的一部分。

6.赫赫有名:聲名非常顯赫。

7.引人注目:吸引人們注意。

易錯識記

(1)曠日持久:多費時日,拖得很久。

(2)可見一斑:比喻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體。

(3)相形見細: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較起來顯得遠遠不如。

(4)一針見血:比喻話說得簡短而能切中要害。

(5)不以為然: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輕視意)。

二【運用】判斷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使用的正誤。

1.藏在草叢中的斑馬,因為有身上的保護色,很難被天敵發(fā)現(xiàn),但動物保護員總能在草叢中發(fā)

現(xiàn)它們,可處;用。(X。此處望文生義。)

2.醫(yī)院特檢科的采血員水平很高,二針見假,用不著扎第二針。(X。此處望文生義。)

3.一些外來人口,對錢塘江潮水的威力不以為然,輕易鏢水過江,結果釀成悲??!(X。此處應

用“不以為意"。)

【重點01】理清思路

1.梳理本文的結構思路。

04/20

1.閱讀全文,簡要說明本文的寫作思路。

【明確】全文思路清晰,首尾呼應,結構完整。文章先提出我國歷史上的渾蓋之爭,總領全文,

然后分別介紹了天圓地方說、宣夜說、蓋天說、渾天說四種天文學說,既而解說蓋天說和渾天

說之間的論爭,最后對這場論爭進行評析,分析了這場論爭的影響、特點、秉持的原則等。

【重點02】主旨歸納

【明確】《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介紹了我國天文學史上著名的渾蓋之爭,分析了這場論

爭的影響、意義、特點及其所體現(xiàn)的科學原則,表達了對古人的智慧和探究精神的贊美之情。

【重點03】問題探究

L閱讀課文,概括“宣夜說”“蓋天說”“渾天說”的基本觀點。

【明確】(1)宣夜說:日月眾星,自然浮生于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2)蓋天說:天是一

個穹形,地也是一個穹形,就如同心球穹,兩個穹形的間距是八萬里。北極是“蓋笠”狀的天穹

的中央,日月星辰繞之旋轉不息。蓋天說認為,日月星辰的出沒,并非真的出沒,而只是離遠了

就看不見,離得近了,就看見它們照耀。(3)渾天說:天是個圓球,天包著地,天大而地小。

2.“天圓地方”說對天地有怎樣的認識?

【明確】這個學說認為天是圓形平蓋,在人的頭頂上方懸置,地是方的,靜止不動。

目標二:鑒賞文章的說明順序和方法

3.文章是按照什么順序來說明我國古代天文學的曠世之爭的?這樣安排順序的好處是什么?

【明確】從整體上看,本文是一個總分總的邏輯順序。第一段由西方的日心說和地心說之爭引

出我國古代的渾蓋之爭;最后一段總結渾蓋之爭,主要指出這個爭論的意義;中間段落介紹我

國古代宇宙結構學說的發(fā)展歷程,重點介紹了渾蓋之爭的過程。文章的主體部分基本上按照時

間順序來說明。這種安排既使說明的層次清晰,又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對宇宙結構的認識過程。

4.《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中在說明渾蓋之爭時,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

析。

【明確】主要采用了:①作比較,如第8段,將兩種學說的主要觀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使爭論

的話題一目了然。②引用,為了說明雙方觀點的不同,作者直接或間接引用了揚雄、王充、葛

洪、何承天、劉焯、朱熹等人的話,使說理更加充分真實。

【重點04]梳理文章脈絡

L請簡要概括中國古代宇宙結構學說的發(fā)展過程。

【明確】①西漢揚雄寫了著名的《難蓋天八事》一文,從觀測依據到數(shù)理結構等八個方面,逐

一對蓋天說作了批駁。其中蓋天說認為太陽依附在天殼上運動,人之所以看到太陽從地平線下

升起,是由于太陽太高了,導致人產生了錯覺。對此,揚雄做了實驗,在高山頂上取一水平面,

驗證太陽確實是從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線也是從下向上傳播的,證明蓋天說是錯誤的。

②王充認為,太陽從水中出入這是不可思議的。對此,渾天說者的態(tài)度是,只要有充足的證

據證明太陽是從地平線下升起,又落到地平線下面,它即使出入于水中又何妨?何承天對太陽

在水中出沒的問題辯解說:太陽入水把水烤干。是百川之水的入注,才得以補充。

③葛洪認為按照蓋天說的觀點,太陽落山時應該呈現(xiàn)“豎破鏡”狀態(tài),但實際觀測到的情

況是太陽落入地平線時呈現(xiàn)出“橫破鏡”的狀態(tài),證明蓋天說是錯誤的。

④朱熹認為,到底蓋天說正確還是渾天說正確,可以通過制作儀器來驗證。根據蓋天說無

法做出儀器,根據渾天說可以做出渾天儀,證明渾天說可信。

U能力拓展

1.我國古代的這場曠世之爭有何值得肯定的地方?

【點撥】(1)古人的這場爭論,秉持著一個重要原則:判斷一個學說是否正確,關鍵在于其是否

符合實際情況,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種先驗的哲學觀念?!皽喩w之爭”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重

視實際校驗的做法,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一個優(yōu)秀傳統(tǒng)。(2)政治和宗教等非學術因素沒有介

入到這場爭論之中,沒有人因為信奉某種宇宙理論而受到政治或宗教上的迫害。這些都是符合

學術發(fā)展規(guī)律的,無疑都是渾蓋之爭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2.從《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來看,渾蓋之爭有什么特點及意義?試概括說明。

【點撥】特點:持續(xù)時間長、參與人員多、涉及面廣、討論內容豐富、后續(xù)影響大。

意義:這是中國天文學史上一件大事,它貫串于這個時期中國天文學的發(fā)展過程之中,促

成了與之相關的眾多重要科學問題的解決,促成了中國古代天文學諸多重要成就的獲得,它表

現(xiàn)了中國古人對宇宙問題的關注程度,體現(xiàn)了中國古人對待科學問題的態(tài)度。

06/20

1實踐飛躍

1.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說:“沒有科學史的科學哲學是空洞的,沒有科學哲學的科學史是盲

目的。"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研討了科學哲學、科學史問題。試

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我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示例:哲學和具體科學密切聯(lián)系,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

發(fā)展,“沒有科學史的科學哲學是空洞的”體現(xiàn)了這一點。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

論的指導,“沒有科學哲學的科學史是盲目的”體現(xiàn)了這一點。課文在陳述大量史實的基礎上

表明文章的觀點并引發(fā)哲學思考,事實充分而富有理性。

2.《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較多采用了引用的說明方法。引用說明法也叫引資料,為了使說明

的內容更充實具體,可以引用一些文獻資料、詩詞、俗語、名人名言等,這樣可使說明更具說

服力。請你使用引用的說明方法介紹某一事物的特征,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示例:荔枝不耐貯藏,正如白居易說的:“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

色香味盡去矣J現(xiàn)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IC到5℃,可貯藏30天左右。還應進一步設法延

長貯藏期,以利于長途運輸。因為荔枝不耐貯藏,古代宮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日夜兼程飛騎從

南方運送至長安或洛陽,給人民造成許多痛苦。唐明皇為了寵幸楊貴妃,就干過這樣的事。唐

代杜牧詩云:“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本褪?/p>

對這件事的嘲諷。

(摘編自《南州六月荔枝丹》)

羔分層提分

題組A基礎過關練

一、語言基礎及運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項目的科學意義o建望遠鏡是瞄準21世紀的

科學前沿,尋找暗物質、暗能量。宇宙中有99%的質量和能量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的

特性是什么。FAST不僅讓中國的天文學家為之振奮,全世界的天文學家也在緊盯著它——寄

希望于這個最大的“天眼”或許能找到外星人和宇宙起源之謎。

中國“天眼”有多大?沿著FAST的圈梁走一圈用時43分鐘?!疤煅邸钡摹把劭簟笔且?/p>

圈鋼鐵結成的圈梁,登上圈梁往下看,巨大的天坑里,地排列著一個個“網結”。

FAST的圈梁被50根6米到50米的鋼柱支在半空,周長約1.6公里,F(xiàn)AST口徑有

500米,組成的球形反射面相當于30個足球場大小。

國家天文臺FAST工程技術人員介紹說,探聽地球之外的音訊,“天眼”的能力和其大

小o簡單來說,眼睛越大,看得越遠。尤其特殊的是,這只“天眼”并非“死眼”,

FAST的索網結構可以隨著天體的移動自動變化,帶動索網上活動的4450個反射面板產生變

化,足以觀測到更大天區(qū)的天體,同時,饋源艙也隨索網一同運動,采集天體發(fā)射的無線電

波,()o

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毋庸置疑星羅棋布參差不齊息息相關

B.不容置喙星羅棋布參差錯落休戚相關

C.毋庸置疑阡陌縱橫參差不齊休戚相關

D.不容置喙阡陌縱橫參差錯落息息相關

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FAST不僅讓中國的天文學家為之振奮,全世界的天文學家也在緊盯著它——寄希望于這

個最大的“天眼”或許能找到外星人,并解開宇宙起源之謎。

B.FAST不僅讓中國的天文學家為之振奮,全世界的天文學家也在緊盯著它——希望這個最

大的“天眼”或許能找到外星人和宇宙起源之謎。

C.FAST不僅讓中國的天文學家為之振奮,也讓全世界的天文學家緊盯著它——寄希望于這

個最大的“天眼”或許能找到外星人,并解開宇宙起源之謎。

D.FAST不僅讓中國的天文學家為之振奮,也讓全世界的天文學家緊盯著它——寄希望于這

個最大的“天眼”或許能找到外星人和宇宙起源之謎。

3.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調整視線的指向,如同人類轉動自己的眼珠,遙遠的太空對它來說將不存在方向上的死

B.遙遠的太空對它來說將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如同人類轉動自己的眼珠,調整視線的指

C.如同人類轉動自己的眼珠,調整視線的指向,遙遠的太空將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D.如同人類轉動自己的眼珠,調整視線的指向,遙遠的太空對它來說將不存在方向上的死

08/20

二課內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8題。

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

關增建

①在科學史上,天文學的發(fā)展,歷來波瀾起伏,曲折復雜,扣人心弦。在西方,人們熟

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說與托勒密地心說曠日持久的爭論,正是這場爭論,推動了天文學的發(fā)展

以及天文學領域哥白尼革命的發(fā)生,最終促成了近代科學的建立。殊不知,在東方的中國,

在對宇宙結構的認識上,也存在著類似的曠世之爭,這就是中國天文學史上著名的

②中國古代第一個堪稱科學理論的宇宙結構學說是蓋天說。下面是《晉書?天文志》的有

關記載:“其言天似蓋笠,地法覆盤①,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極之下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

而滂沱四F貴②,三光隱映,以為晝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萬里,北極下地高于外

衡下地亦六萬里,外衡高于北極下地二萬里。天地隆高相從,日去地恒八萬里。日麗③天而平

轉,分冬夏之間日所行道為七衡六間。每衡周徑里數(shù),各依算術,用句股重差④推算影極游,

以為遠近之數(shù),皆得于表股者也。”

③蓋天說突破了人們日常觀測中形成的天是個半球的生活經驗,能夠解釋人們日常生活

中見到的各種天象,能夠為人們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它對日月星辰運行的預測、對二十四節(jié)

氣的預報,能夠接受觀測實踐的檢驗,因此,它是富有科學意義的宇宙結構理論,盡管它對

宇宙結構本身的描述是錯誤的。

④蓋天說在漢武帝時期遇到了有力挑戰(zhàn)。天文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主張:天是個圓球,

天包著地,天大而地小。這種主張,后來被人們稱為渾天說。渾天說與蓋天說本質上完全不

同,蓋天說主張?zhí)煸谏?,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渾天說主張?zhí)煸谕猓卦趦?,天大地小。?/p>

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時間里,究竟是渾天說正確,還是蓋天說合理,天文學界的爭論一直不絕

如縷,總的趨勢是信奉渾天說的人越來越多,渾天說逐漸成為天文學界對宇宙結構認識的主

流O

⑤這場爭論涉及與有關宇宙結構問題的方方面面。西漢末年,著名學者揚雄撰寫了著名

的《難蓋天八事》一文,從觀測依據到數(shù)理結構等八個方面,逐一對蓋天說作了批駁。比如,

他提出,按蓋天說的說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陽依附在天殼上運動,也是高高在上的,人

之所以看到太陽從地平線下升起,是由于太陽太高了,導致人產生了視覺錯誤的緣故。但是,

即使人眼會因觀察對象的距離遠而產生視覺錯亂,水平面和光線的傳播是客觀的,它們是不

會出錯的,那么就在高山頂上取一個水平面,以之判斷日的出沒。實驗證明太陽確實是從水

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線也是從下向上傳播的,這與蓋天說的推論完全相反,證明蓋天說是錯

誤的。這是揚雄從觀測依據的角度對蓋天說所作的批駁。整體來說,他從八個方面對蓋天說

所作的批駁,有理有據,是蓋天說無法辯解的。

⑥但是渾天說也有自己的軟肋。渾天說主張?zhí)煸谕?,表里有水;地在內,漂浮水上。這

一主張成為蓋天說批駁的重點,東漢著名學者王充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舊說,天轉從地

下過。今掘地一丈輒有水,天何得從水中行乎?甚不然也?!蓖醭涞呢熾y是頗有說服力的,

因為按當時的人的理解,太陽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從水中出入,就意味著太陽這個大火球

也要從水中出入,這是不可思議的。

⑦縱觀中國古代的這場曠世學術之爭,我們發(fā)現(xiàn),古人在這場爭論中,秉持著一個重要

原則:判斷一個學說是否正確,關鍵在于其是否符合實際情況,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種先

驗的哲學觀念。除了不以先驗的哲學信念為依據判斷是非之外,這場爭論在其他方面的表現(xiàn)

也完全符合學術發(fā)展規(guī)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學術因素沒有介入到這場爭論之中。這些,無疑

都是這場爭論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⑧持續(xù)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這場爭論是中國天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在這場爭論的影

響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對宇宙結構問題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結構學說。這場爭

論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重視實際校驗的這種做法,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一個優(yōu)秀傳統(tǒng),體現(xiàn)了

中國古人對待科學問題的態(tài)度。這種規(guī)模和深度的爭論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見。我們

完全有理由說,這場爭論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學術論爭之一,將永載中華文明發(fā)展

的史冊。(有刪改)

【注①盤:同“盤”,木盤,古代盛水器皿。②6貴:下降。③麗:依附。④重差:漢代天

文學家測望太陽高、遠的方法,后發(fā)展為中國傳統(tǒng)數(shù)學主要的測望方法。

4.標題中的“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在文中具體是指o

5.根據第②段引言,以下選項中不符合“蓋天說”主張的是()

A.天地都是圓拱形狀,天地互相平行。

B.天在上,地在下,天地距離是8萬里。

C.太陽和日月星辰是依附在地殼上運動的。

D.天地的距離是可以用數(shù)理推算出來的。

6.能夠依據文意做出的一項推斷是()

A.“勾股定理”是在這場爭論中為發(fā)展天文測算方法而確定的。

B.這場爭論促成了與之相關的眾多重要科學與學術問題的解決。

C.文學、政治和宗教等非學術因素沒有介入到這場爭論之中。

10/20

D.判斷一個學說是否正確,關鍵在于其是否符合實際情況。

7.以第⑤段揚雄的相關批駁為例,分析這場爭論是如何表現(xiàn)出“重視實際校驗”這一特點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明同學讀完第⑥段中王充對渾天說的批駁,從圖書館借來《隋書?天文志》閱讀,看到

南北朝時期的天文家何承天對此的解釋后產生了疑惑,何承天的辯解是否能修補渾天說理論

上的漏洞?請對小明談談你的看法。

“是故百川發(fā)源,皆自山出,由高趨下,歸注于海。日為陽精,光曜炎熾,一夜入水,所經

焦竭。百川歸注,足以相補,故旱不為減,浸不為益?!?/p>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組B能力提升練

一、語言文字運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

古有女娟補天、夸父逐日,今有“嫦娥”奔月、太空行走,人類對太空由最初的傳說、

幻想,延展到如今“腳踏實地”地考察研究。而要真正飛向太空,去星際旅行,就需要載人

航天器環(huán)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術。第一代環(huán)控生保技術,就是我國載人航天過程中正在使用

的“攜帶供給型“。第二代屬于物理化學再生技術,雖然能實現(xiàn)水和大氣的循環(huán)利用,也無

法解決食物自我供給。目前國際空間站和未來的中國空間站使用的也是這一技術。第三代屬

于生物再生技術,主要針對星際長期駐留,在空間站運行期間也會嘗試,比如中國航天員未

來在空間站很可能吃到自己種的新鮮蔬菜。

()。這是首次由我國主導、多國參與的“人與環(huán)境”大型國際試驗,在試驗規(guī)

模、參試人數(shù)、持續(xù)時間和技術要求上均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對志愿者來說,180天的密閉

試驗意味著外面的世界①,卻又遠在天邊。艙內的物質閉合度非常高,氧氣達到100%,

水達到99%,食物達到70%,也就是說,絕大部分的生活所需都得依靠他們所種植的植物和

設備來②。試驗期間,志愿者在密閉艙內克服各種困難,與艙外科研人員③,

完成了各項任務,為我國載人航天事業(yè)做出了突出貢獻。

1.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

A.對第三代環(huán)控生保技術的前瞻性探究就是“綠航星際”試驗的核心任務

B.“綠航星際”試驗需要前瞻性探究第三代環(huán)控生保技術,這就是核心任務

C.前瞻性探究第三代環(huán)控生保技術構成了“綠航星際”試驗的核心任務

D.“綠航星際”試驗的核心任務就是對第三代環(huán)控生保技術進行前瞻性探究

2.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缮倭吭鰟h詞語,不得改

變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文段有五處存在語言表達的問題,請指出有問題句子的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

流暢。

①公元1054年7月4日,清晨的東方,天空中貿然出現(xiàn)了一顆非常耀眼的客星。②這顆客

星甚為壯觀,③根據《宋會要》等古籍所記載,④在最初的二十多天里,⑤它不僅白天可見,而

且晚上非常耀眼。⑥盡管它在此后亮度變暗,但仍然持續(xù)了近兩年左右的時間。⑦在中國古代,

客星可能表示彗星或者超新星爆發(fā),⑧前者又常常帶有不祥之意,因此這顆客星的出現(xiàn)想必也

曾引起不小的恐慌。⑨如今,天文學的進步,我們對古代的很多天象記錄有了更為科學的認識。

二、閱讀鑒賞提升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題。

材料一:

天文學并不是新開拓的科學,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人類的遠古時期,我們從現(xiàn)代天文學的

基本概念中很容易發(fā)現(xiàn)它的痕跡。也許在文字產生以前,人們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長和動物的

行蹤來判斷季節(jié),這種物候授時是早期農業(yè)生產所必需的,甚至到20世紀50年代,中國一些少

數(shù)民族還通行這種習俗。物候雖然與太陽運動有關,但由于氣候變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

候特征常常錯位幾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時比起后來的觀象授時就要粗糙多了?!渡袝?堯典》

曾這樣記載觀象授時,上古的人們便以日出正東和初昏時鳥星位于南方子午線標志仲春,以日

落正西和初昏時虛星位于南方子午線標志仲秋,等等。

當人們對天文規(guī)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歸年長度以后,就能夠預先推斷季節(jié)和

節(jié)氣,古代歷法便應運而生了。據史料記載,夏商時期肯定已有歷法,只是因為文字記載含意不

明,其內容還處于研究之中。春秋戰(zhàn)國時期,流行過黃帝、顓頊、夏、商、周、魯?shù)攘N歷法。

它們的回歸年長度都是365.25日,但歷元不同,歲首有異。

從西漢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學的發(fā)展、完善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觀測手段和計算方法。南

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來準確推算太陽的位置,隋朝劉焯用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來處理日月

運動的不均勻性。唐代一行的大衍歷,顯示了古代歷法已完全成熟,它記載在《新唐書?歷志》

中,按內容分為七篇,其結構被后世歷法所效仿。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閔以后,渾儀的功能隨著環(huán)

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風時,已能用一架渾儀同時測出天體的赤道坐標、黃道坐標和白道

坐標。除了不斷提高天體測量精度外,天文官員們還特別留心記錄奇異天象的發(fā)生,其實后者

12/20

才是朝廷帝王更為關心的內容,所謂“天垂象,見吉兇”,把它看成上天給出的瑞象和兇象,并

加以趨避。

宋代和元代為古代天文學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頒行的歷法最多,達25部,其中郭守敬等

編制的授時歷最為優(yōu)秀,連續(xù)使用了360年,達到中國歷法的巔峰;數(shù)據最精,許多歷法的回歸

年長度和朔望月值已與現(xiàn)代理論值相差無幾,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大型儀器最多,其中蘇頌

的水運儀象臺集觀測、演示、報時于一身,是當時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天文儀器;恒星觀測最勤,

平均不到20年一次。

進入明代和清代后,中國天文學開始停滯不前。這里有政治、經濟等社會原因,也有天文

學本身的原因。從天文學本身來看,首先,當時中國的天文儀器只能滿足肉眼測量的極限,除非

加上凹凸鏡片,精度不會提高,而采用凹凸鏡片的望遠鏡技術是在歐洲誕生的。其次,中國古代

擅長代數(shù)計算,在解決天體位置與推算值彌合問題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從幾何結構進行理論

探討,與此相反,古希臘天文學則是側重幾何學的。對中國明清時代的天文學進行反思是痛苦

的,但卻有助于我們今天的發(fā)展。

(摘編自陳久金、楊怡《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歷法》)

材料二:

歷法源于天文,古代天文與歷法是一回事。夏、商、周三代處于觀象授時時期,直到戰(zhàn)國

初公元前427年發(fā)明《殷歷》“甲寅元”(四分歷),中國才進入歷法時代。

觀察太陽的運行規(guī)律,古人形成了“日”與“年”的時間概念。太陽東升西落,一個白天

一個夜晚合為一日。中國古代最主要紀日的方法是干支法,即運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組合成六十甲子循環(huán)紀日。據可靠資料,公元前

720年,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至今近三千年,干支紀日從未間斷過,成為世界上迄今

所知最長的紀日文字記載。古人立竿測影,日影最長的一天定為冬至日,夜晚最長。日影最短

的一天為夏至日,白晝最長,每年春夏秋冬循環(huán)一次。《尚書?堯典》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表明夏商時期古人已確定回歸年長度為366日,即從冬至到下一個冬至的時間(稱為一“歲”)。

至遲到春秋時期,后人更加精確測定回歸年長度為365又1/4日。

歷史上采用過的紀年方法有王位紀年法、歲星紀年法、太歲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干支

紀年法等。自漢武帝元鼎元年到民國,年號紀年法與干支紀年法一直并用,如1898年戊戌(干

支紀年)變法,是光緒二十四年。

月相的變化使先民掌握了時間長度''月至遲到春秋時期觀測出月相從滿月(望)到下一

個滿月平均需要29.53日。12個月約為354日,與回歸年365又1/4日相差11日強。每三年

差33日多,超過一個月。古人為調配月與回歸年的長度,采用了“置閏”的方法,保證月份與

季節(jié)的相應。春秋時期,天文學家已經掌握了十九年七閏的規(guī)律。調配年、月、日的關系,是

中國古代歷法的主要任務,也是歷史上頻繁改歷的原因。

古人通過“觀象授時”,至戰(zhàn)國時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節(jié)氣。這是一套農事歷,指導農耕

生產,每一節(jié)氣均與二十八宿、北斗的運行、土圭測影長度、各地物候相關聯(lián)。

(摘編自光明日報《中國古天文歷法學》)

5.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天文學不是一門新的科學,它在人類的遠古時期就已經形成了,我們很容易從現(xiàn)代天文學的

基本概念中發(fā)現(xiàn)它的一些知識和觀念。

B.從西漢到唐代中國古代天文學逐漸走向成熟,除了留心記錄奇異天象外,還不斷提高天體測

量的精度,后者是帝王更為關心的內容。

C.宋元時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鼎盛時期。頒行的歷法最多、數(shù)據最精、大型儀器最多、恒

星觀測最勤,且有些處于當時世界領先地位。

D.干支法是指運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組合成六十甲子進行循環(huán)紀日的一種紀日法。它是中國

古代最重要的紀日方法,同時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現(xiàn)時間最早的紀日法。

6.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先后流行過黃帝、顓頊、夏、商、周、魯?shù)攘N歷法,它們的回歸年長

度相同,但是不同歷法的歷元和歲首仍有不同。

B.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產生時間早于歷法。天文學可以追溯到人類遠古時期,而歷法源于天文,

直到《殷歷》的出現(xiàn)才標志著中國進入了歷法時代。

C.中國天文學停滯不前的原因是復雜的,其中采用凹凸鏡片的望遠鏡技術產生于歐洲,1,這是中

國天文學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戊戌變法發(fā)生于光緒二十四年,不同在于前者屬于干支紀年,后者屬于年號紀年。這說明在

1898年還存在著年號紀年和干支紀年兼用的現(xiàn)象。

7.不屬于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研究范疇的一項是()

A.記錄星象預測吉兇

B.觀察天文預測節(jié)氣

C.測量天體坐標位置

D.研究天體內部規(guī)律

14/20

8.根據材料內容,簡要概括“觀象授時”的含義和意義。

9.簡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脈絡。

題組C培優(yōu)拔尖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成就(節(jié)選)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天文觀測和記錄的國家之一,歷朝都設有專門的官員進行天文觀

測,中國古代的正史中有專門記載天文資料的部分——天文志。由此可見天文學在我國政治和

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相比中國古代天文學,西方天文學在16世紀以前發(fā)展較緩慢,只是在

近幾百年才取得突破性進展。

中國古代天文學在新石器時代開始萌芽。在殷墟出土的甲骨中,已經有了關于日食、月食

和星辰的記載,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可考的天文學資料了。商代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

每一個月又被分為三旬。由此可知,早在商代,我國已經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的天文歷法系統(tǒng)。

戰(zhàn)國時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西漢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天文觀測儀

器,并提出了“渾天說”。隋唐時,進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線長度實測。宋元時期我國創(chuàng)制了

《授時歷》,并制作了簡儀等新的天文觀測儀器。明清時期我國天文學處于衰落階段。

在中國古代,天文學與星象關系密切。以天人感應為哲學基礎,中國古代形成了很具特色

的占星學。占星學在古代的主要功能是昭示天命及其變化,為統(tǒng)治者提供理論基礎。在星象觀

測中,天文儀器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國古代的天文儀器種類繁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圭表、渾

儀和簡儀等。天文儀器的不斷革新,極大地推動了天文觀測的發(fā)展。

我國天文歷法起源早,從最早的成文歷法《四分歷》開始,歷經多次改革。據統(tǒng)計,從古至

今使用過的歷法有一百多種。其中,西漢的《太初歷》是中國有完整資料的第一部傳世歷法。

這些歷法分屬陰歷、陽歷、陰陽合歷三大系統(tǒng)當中。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計算

基礎;陰歷則以月亮繞地球的公轉周期為計算基礎;陰陽合歷是調和太陽、地球、月亮的運轉

周期制定的歷法。在天文歷法方面,祖沖之、僧一行等做出過杰出的貢獻。祖沖之編制的《大

明歷》彌補了前人缺漏,唐代僧一行修訂的《大衍歷》多有創(chuàng)新,此外,僧一行通過在全國13

個點的天文測量得到了北極高度相差1度、南北相差351里80步的結論,這個數(shù)據在當時世

界上是非常領先的。

在天文理論方面,兩漢時,人們提出了“渾天說”,認為“渾天如雞子,地如雞子中黃”。進

而又有人提出了“宣夜說”,認為天沒有固定的邊際,模糊地提出了宇宙的無限性??萍际穼W

家李約瑟認為這種宇宙觀非常進步,與同時期的希臘任何學說相比都毫不遜色。但我們必須承

認''宣夜說"并不是一種正確的宇宙模型,且對古代中國產生的作用也遠沒有“渾天說”大。

古代中國人還建立了“蓋天說”的宇宙模型,它與古代印度的宇宙模型具有驚人的相似性。中

國古代天文學的很多成就不僅在當時處在世界前列,即使在現(xiàn)代,許多數(shù)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

的研究意義。如金牛座蟹狀星云被天體物理學家認出是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發(fā)的痕跡,而在

我國古籍中已找到了關于這次爆發(fā)的詳細記載。

中國古代天文學:何為“天極”(節(jié)選)

中國古代在觀測天象過程中對宇宙也有認識,形成了一些宇宙學說。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三

種: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

蓋天說以為“天圓地方”“天似蓋笠,地法覆盤”。這是對天地結構比較直觀的認識,起源

于周初。它對古代天文學的影響很大。漢代成書的《周髀算經》利用影長測量數(shù)據試圖把蓋

天說構造成一個天地幾何模型,說明日月出入、晝夜變化等各種天文現(xiàn)象。但由于天地平行和

圭表影長“千里差一寸”的基本假設有誤,結果并不理想。不過蓋天說對繪制星圖、測量天體

坐標來說還是很有用的。漢代有一種星圖叫作“蓋圖”,大概就是按蓋天說的原理繪制的。此

外,天體的赤道坐標在中國古代是“入宿度”和“去極度”,與蓋天說并不矛盾。

漢代出現(xiàn)了渾天說,大概出現(xiàn)在太初改歷之時。東漢張衡的《渾天儀注》對渾天說有非常

形象的描寫:“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笨梢姕喬煺f的本質就是對天球的

認識。渾天說對后來天文觀測的影響很大。有了渾天說,就有了渾儀,并且有可能在渾儀上加

黃道、白道等,使天體位置測量越來越精密。

宣夜說是一種認為宇宙無限的氣宇宙論,是漢代的都萌提出的學說。認為“天”并沒有一

個固定的天穹,而只不過是無邊無涯的氣體,日月星辰就在氣體中飄浮游動。這種宇宙論雖然

對天文測量和天文歷法沒有產生什么影響,但卻啟發(fā)人們對宇宙本原和天體演化的認識。宋代

理學家朱熹更是根據這種氣宇宙論提出了關于宇宙演化的猜想。他認為宇宙起先只是陰陽二

氣,兩者旋轉摩擦,摩出一些渣滓,結在中央,便形成地。氣之清者就上升成為日月星辰,在外周

轉不停。這個宇宙演化理論雖然還很粗糙,但其氣漩渦論卻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學家笛卡爾的宇

宙演化漩渦說早400多年。

中國古代宇宙論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強調天地對應和天人對應。中國古代的星官體

系是這一特點的突出表現(xiàn)。西方的傳統(tǒng)開始于古埃及巴比倫,到古希臘時期形成星座體系,以

神話中的事物為主。中國星官體系則完全不同,是把人間帝王社會搬到了天上。天地是名副其

實的對應。正是有了這種對應,中國古代的天與人之間才那么的接近?!疤煳摹庇肋h與“人文”

16/20

密切關聯(lián),所以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其根本的目的是探究天人關系,正如司馬遷所說,“究天人

之際”。

隨著現(xiàn)代天文學的發(fā)展,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看起來似乎越來越不重要。其實情況并不這

么簡單。當我們探索宇宙越深入,就越發(fā)現(xiàn)我們人類是與宇宙緊密相關的。例如,現(xiàn)代天文學

探索宇宙中的地外生命,就是出于對我們人類自身命運的關懷。只有當我們關心人,才可能更

好地探索宇宙;也只有當我們更多地了解宇宙,才能更好地了解我們自己。

1.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成就(節(jié)選)》中,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fā)展與天文儀器的革新不無關系,

在中國古代天文學發(fā)展史上,曾出現(xiàn)過許多天文儀器,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圭表、渾儀、簡儀等。

B.《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成就(節(jié)選)》中,陽歷的基礎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陰歷的基礎是

月亮繞地球的公轉周期,只有陰陽合歷調和了太陽、地球、月亮的運轉周期,才是最科學的。

C.《中國古代天文學:何為“天極"(節(jié)選)》中,宣夜說對天文測量和天文歷法沒有產生實際

作用。這種宇宙論認為“天”只不過是無邊無涯的氣體,日月星辰在氣體中飄浮游動。

D.《中國古代天文學:何為“天極"(節(jié)選)》中,根據朱熹的“氣漩渦論”,地是在中央的,是

陰陽二氣旋轉摩擦出的渣滓,日月星辰是在地之外周轉不停的,是陰陽二氣之清者。

2.中國古代天文學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國古代宇宙論的天地對應和天人對應對現(xiàn)代的我們有什么啟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兩篇文章與《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都是對我國古代天文學情況的介紹,都提到了“蓋

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這三種我國古代宇宙結構學說。在介紹這三種學說的時候,它

們介紹的側重點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9題。

材料一:

古代世界各地,人們都有自己熟知的天象和星辰,通過觀測,獲得對于天時和季節(jié)的把握。

古埃及人特別重視天狼星,瑪雅人對金星研究較深,愛斯基摩人最關心極晝極夜變化的太陽運

行。對于中國古人來說,北天極一帶的北斗七星則是最受注目的星辰。生活在北緯三十五度左

右的中國古人,夜晚向北眺望,北極周圍有一帶永不下沉的圓形旋轉天區(qū),這個區(qū)域,現(xiàn)代天文

學叫“恒顯圈”,中國古天文學稱其邊界為“上規(guī)”。其中隨天旋行的有幾顆璀璨的星辰,名為

北斗。經過長期的觀察與研究,中國古人已漸漸掌握了觀測北斗以確定多種時間的技巧,使北

斗星成為一個永懸天際的巨大時鐘。

北斗共有七顆星,因此常被稱為北斗七星,七星的排列形狀似商周時期青銅古斗,故《詩

經?小雅?大東》曰:“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

北斗星分為斗柄與斗首兩部分。高誘注《淮南子?天文訓》日:“斗第一星至第四星為魁,

第五星至第七星為杓?!奔匆远肥诪榭?將斗柄稱杓。

中國古代天文觀測是以網絡天地的方法進行計算的。我國至少在戰(zhàn)國時代已經建立了近

似天經天緯的框架,并以之測定星辰的天文坐標。就網絡而論,漁獵所用之網,上有一可以提控

全網的總繩索,其名為“綱而處于北天極一帶的北斗就是控制天文網絡中的綱,被稱為“天

綱”,或書作“天罡”。有綱則必有網,古人稱“綱舉目張”,目就是網眼,故北斗在天空旋轉也

有旋天綱之說。由于地球環(huán)繞太陽公轉,形成了太陽在黃道上移動的現(xiàn)象,這使北斗也在一年

中與太陽間產生了不同角度的變化,古人因此而生出以斗定時之法。

黃昏時刻,觀測北斗星柄的指向可以斷定當時的季節(jié)。這種觀測法被《鵑冠子》記載了下

來:“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p>

《淮南子?天文訓》曰:“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徙一辰,復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

丑,一歲而匝,終而復始?!边@樣,通過觀察斗柄指向,即可定出月份。

北斗還被古人用來指二十四節(jié)氣。《淮南子?天文訓》中講到其法:“斗指子則冬至……

加十五日指癸則小寒……加十五日指丑則大寒……”

北斗星在北天旋轉,是因地球自轉形成的星辰繞極周日視運動,-日一夜即“跑完”一周。

所以,觀測北斗指向在一天之中的變化位置,就可定出時辰。

中國歷史上有多種天文觀測體系,如日的影長、月之盈缺、太陽的黃道運動、恒星的中天

測時、歲星紀年以及辰星正四時等,北斗斡旋運動也是其中之一。明珠般的北斗七星,在古人

眼中,就是一座舉首可見的巨型天文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