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語文蘇軾《赤壁賦》教案及練習(xí)題_第1頁
2023年高中語文蘇軾《赤壁賦》教案及練習(xí)題_第2頁
2023年高中語文蘇軾《赤壁賦》教案及練習(xí)題_第3頁
2023年高中語文蘇軾《赤壁賦》教案及練習(xí)題_第4頁
2023年高中語文蘇軾《赤壁賦》教案及練習(xí)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

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

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

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蔑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

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

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觸臚千里,旌旗蔽空,翻酒臨江,橫槊賦

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

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峭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

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p>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

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

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p>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一解題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北宋元豐五年

(1082)秋、冬,蘇軾曾先后兩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游覽,寫下了《赤壁賦》(本文是

第一篇,又稱《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這里所說的赤壁,即黃州赤鼻硯(在今

湖北黃岡),后人又稱“文赤壁”,并不是三國時赤壁之戰(zhàn)的赤壁。赤壁古戰(zhàn)場在今

湖北省蒲圻,后人稱“武赤壁”。作者在這里只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而已。

蘇軾(1037-1101),北寵(時期)文學(xué)家、書畫家。字壬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

人。宋仁宗嘉祐年間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蘇軾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

的要求。神宗時他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求外調(diào),任杭州通判,繼知密州、徐州、湖

州等。后以作詩“謗訕新政”罪被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xué)士,后因與舊黨政見不合,

遭到新舊兩黨夾擊,被外放知杭州、揚州等。紹圣元年,新黨再度執(zhí)政,他因“譏刺

神宗”的罪名又被貶謫惠州?;兆诩次唬錾獗睔w,于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于常州。

蘇軾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的散文汪洋恣肆,

明白暢達,想象豐富,成就卓越,因而有“渾涵光芒,雄視百代”的稱譽。其詩清新

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fēng)格。其詞開豪放一派,與南宋詞人辛棄疾并稱“蘇辛”。

他擅長行書、楷書,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蘇軾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

稱'‘宋四家"。他還善畫竹,也喜作枯木怪石。

三背景介紹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后經(jīng)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

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烏臺詩案”及流放黃州是蘇軾人生的重要轉(zhuǎn)折點。他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獨

苦悶。但是生性曠達的蘇軾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脫,并寫出了千古傳唱的

《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這些充滿哲學(xué)意味、凝聚人生思

考的名篇佳作。

四知識拓展

賦是中國古代兼具詩歌與散文特點的一種文學(xué)體裁。

賦主要有三個特點:一、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追求駢偶;二、語音上要求聲律和

諧;三、文辭上進究藻飾和用典。

漢代賦稱為古賦,篇幅較長,多采用問答體,韻散夾雜,喜用生僻字。六朝賦稱為駢賦,

又稱“俳賦”,篇幅較短,講究對偶和用典。唐宋時科舉考試所采用的一種詩體賦稱律

賦,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和諧,并由考官出題限韻,全文一般不超過400字。中唐以后,

受古文運動影響,賦更加散文化,句式參差,多以散代駢,押韻較隨便,比較注意行文的

清新流暢,幾乎與散文相接近,故稱文賦。

五詞語注釋、句式及譯文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壬戌: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既望:過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農(nóng)歷每月卜

六日?!疤K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是狀語后置句。

翻譯: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II,我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2.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舉酒屬客:舉起酒杯,勸客人飲酒。屬,明月之詩:和下文的“窈窕

之章”分指《詩經(jīng)?陳風(fēng)?月出》及其詩句。這首詩的第一章有“舒窈糾兮”的句子,

所以稱為“窈窕之章”?!芭e酒屬客”是省略句,省略主語“余”?!罢b

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手法是互文。

翻譯:清風(fēng)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我舉起酒杯向同伴勸酒,吟誦《明月》中“窈

窕”這一章。

3.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少焉:一會兒。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霸鲁鲇跂|山之

上”和“徘徊于斗牛之間”都是狀語后置句。

翻譯: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后升起,在斗宿與牛宿之間來回移動。

4.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縱一葦之所如:任憑小船漂去??v,放任。一葦,

指小船(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葦葉。)語出《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河廣》:“誰謂河廣,一

葦杭(航)之。凌萬頃之茫然:越過那茫茫的江面。凌,越過。萬頃,指亡

闊的江面。茫然,曠遠的樣子?!傲枞f頃之茫然”是定語后置句。

翻譯:白茫茫的水汽橫貫江面,水光連著天際。我放縱一片葦葉似的小船隨意漂浮,

越過浩瀚無垠的茫茫江面。

5.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馮虛御風(fēng):凌空架風(fēng)而行。馮,同“憑”,乘。虛,衣穹。御,駕。遺世獨立,

羽化而登仙:脫離人世,升入仙境。羽化,指飛升成仙。

翻譯:小船浩浩淼淼好像乘風(fēng)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會停棲,飄飄搖搖好像要

離開塵世飄飛而起,羽化成仙進入仙境。

6.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

望美人兮天一方?!?/p>

扣舷:敲著船邊,指打著節(jié)拍。桂棹兮蘭槳:桂木做的棹,木蘭做的

槳。占空明今潮流光:栗劃破月?卜I勺渣明,洲化〃光浮動的水面上逆流而

上??彰鳎冈鹿庀碌那宀?。流光,江面浮動的月光。渺渺兮予懷:我心里

想的很遠。渺渺,悠遠的樣子。"渺渺兮予懷”是主謂倒裝句。望

美人兮天一方:眺望美人,美人卻在天的那一邊。美人,指所思慕的人。

翻譯:我在這時喝酒喝得非常高興,打著節(jié)拍唱起歌來。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

蘭船槳,擊打著月光下的清波,在泛著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

眺望美人(君主)啊,卻在天的另一方。”

7.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

如縷。

客:指與蘇同游的人?!翱陀写刀春嵳摺笔嵌ㄕZ后置句。洞簫:管樂器的一

種。倚歌:依照歌曲的聲調(diào)和節(jié)拍。倚,循,依。和之:用簫跟著

歌聲伴奏。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尾聲細弱而婉轉(zhuǎn)悠長,如同不斷的細絲。

裊裊,形容聲音的婉轉(zhuǎn)悠長。縷,細絲。

翻譯:有會吹洞簫的客人,配著節(jié)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

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余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一樣連續(xù)不斷。

8.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凝婦。

幽壑:深谷。蔑婦:幽?!拔栌嫩种疂擈浴笔鞘÷跃?,省略主語“其聲”。

翻譯:簫聲使深谷中的蛟龍聽了起舞,使獨坐孤舟的寡婦聽了落淚。

9.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愀然:容色改變的樣子。危坐:遍坐?何為其然也:曲調(diào)為什么這

樣悲涼呢?”何為其然也?”

是賓語前置句。

翻譯:我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簫聲為什么這樣哀怨呢?”

10.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翻譯:客人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

1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夏口:古鎮(zhèn)名,在今湖北武昌的西面。武昌:今湖北鄂州。山川相繆,郁乎

蒼蒼:山水環(huán)繞,一片蒼翠???,同“繚”,盤繞,圍繞。此:這地方。困:

細。指曹操敗于赤壁。周郎:周瑜?!按朔敲系轮в谥芾烧吆酢?/p>

是被動句。

翻譯: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

一片郁郁蒼蒼。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

12.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觸臚千里,旌旗蔽空,醐酒臨江,橫槊賦詩,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方:宣。破荊州: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擊荊州,當(dāng)時荊州刺史劉表

已死,劉表的兒子劉琮投降曹操。荊州,在今湖北、湖南一帶。下江陵:劉

琮投降曹操以后,曹操又在當(dāng)陽的長坂擊敗劉備,進兵江陵。下,攻直。江陵,當(dāng)時

荊州首府。觸臚:船頭和船尾的并稱,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配酒

臨江,橫槊賦詩:面對大江斟酒,橫執(zhí)長矛吟詩(曹操所吟的詩就是《短歌行》).

配酒:鼠迺。槊:是王?!岸癜苍谠铡笔琴e語前置句。

翻譯:當(dāng)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zhàn)船首尾相連延綿千里,

旗子將天空全都蔽住,面對大江斟酒,橫執(zhí)長矛吟詩,本來是當(dāng)世的一位英雄人物,

然而現(xiàn)在又在哪里呢?

13.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漁樵于江渚之上:在江邊捕漁砍柴。漁樵,捕漁砍柴。匏樽:用葫蘆做成的

酒器。匏,葫蘆的一種。

翻譯:何況我與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漁砍柴,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

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

14.寄蜉蟠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蜉螳:一種小飛蟲,夏秋之交生在水邊,生存期很短,古人說它朝生暮死。這里用來

比喻人生短促。一粟:一粒米。

翻譯:我們?nèi)缤葆抑蒙碛趶V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

15.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翻譯: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亥IJ,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

16.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驟:一下子,很輕易地。遺響:余音,指簫聲。

翻譯:我想要攜同仙人攜手遨游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上面這種想法不

能一下子實現(xiàn),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fēng)中罷了。

17.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

長也。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流去的水像這樣不斷地流去永

不復(fù)返,而并沒有流去;月亮像那樣時圓時缺,卻終究沒有增減的變化。未嘗往,意

思是江水雖然在不斷地奔流,但前者去后者來,始終滔滔不絕,如同沒有流去。盈,

懣。虛,酸。卒,經(jīng)宣。消長,消減和增長。

翻譯:我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時間流逝就像這水,其實并沒有真正逝去;

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終究沒有增減。

18.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

盡也,而又何羨乎!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從那變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間萬

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會停止。將,這里表示假設(shè)。物與

我皆無盡:意思是,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恒的?!岸趾瘟w乎”是賓語前

置句。

翻譯:可見,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

都不停止;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同我們來說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羨慕

的呢?

19.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翻譯:何況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應(yīng)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

能求取。

20.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

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p>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這是自然界無窮無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

共同享受。造物者,原指“天”,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自然”。無盡藏,出自佛家語的

“無盡藏海”(像海之能包羅萬物)。適,這里是“享有”的意思?!笔窃?/p>

物者之無盡藏也”是判斷句。

翻譯:只有江上的清風(fēng),以及山間的明月,聽到便成了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

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

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p>

21.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更:理。肴核:菜肴和果品。狼籍:即“狼藉”,凌亂。相

與枕藉:互相枕著墊著。既白:莖歸。白,明選?!跋嗯c枕藉乎舟

中”是省略句,省略主語“蘇子與客”。

翻譯: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飲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

大家互相枕著墊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jīng)露出白色的曙光。

字詞句積累

壬戌(xij)窈窕(ydo)(ti百o)橫槊(shub)馮虛御風(fēng)(pi

ng)扁舟(pian)漁樵(qido)酗酒(sh

i)山川相繆(lido)匏樽(pd。)釐婦(ID愀

然(qid。)相與枕藉(jiM觸臚(zhU)(lU)蜉蟾(fU)(y6

u)幽壑(h3)舉酒屬客(zhti)

(-)通假字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馮”同“憑”,乘。

杯盤狼籍“籍”通“藉",凌舌I。

(二)一詞多義

1.歌

扣弦而歌之動詞,唱

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名詞,歌詞

倚歌而和之名詞,歌曲的聲調(diào)和節(jié)拍

2.如

縱一葦之所如注

如泣如訴像

3.和

倚歌而和之同聲相應(yīng),唱和

政通人和(范仲淹《岳陽樓記》)和樂

至若春和景明(范仲淹《岳陽樓記》)和煦,和暖

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飛《滿江紅》)連詞,與

4.下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攻占

蘇干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下面

5.望

七月既望.名詞,農(nóng)歷每月十五II

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

日夜望將軍至(司馬遷《鴻門宴》)動詞,盼望

6.屬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桃花源記》)名詞,類

舉酒屬客動詞,勸請

神情與蘇黃不屬(魏學(xué)凈《核舟記》)動詞,類似

屬予作文以記之(范仲淹《岳陽樓記》)動詞,囑咐

7.而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連詞,表轉(zhuǎn)折

羽化而登仙連詞,表順承

扣弦而歌之連詞,表修飾

正襟危坐而間客日連詞,表修飾

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并列

客喜而笑連詞,表修飾

8.之

月出于東山之上助詞,的

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

不知東方之既白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代詞,它們

9.于

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詞,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被

10.乎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形容詞詞尾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相與枕藉乎舟中介詞,在

(三)古今異義

1.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今義: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9月7、8或9II。

2.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曠遠的樣子。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失意的樣子。

3.徘徊于斗牛之間

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義:我國民間使牛與牛相斗的?種習(xí)俗;

西班牙斗牛是一種人跟牛相斗的娛樂活動。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義:所思慕的人。今義:美貌的女子。

(四)詞類活用

1.歌窈窕之章名詞用作動詞,唱。

2.下江陵名詞用作動詞,攻占。

3.順流而東也名詞用作動詞,向東進發(fā)。

4.況吾與子漁椎于江渚之上名詞用作動詞,打漁砍柴。

5.月明星稀,烏雀南飛名詞作狀語,向南。

6.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作狀語,向西,向東。

7.正襟危坐形容詞用作動詞,整理。

8.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悠婦使....起舞:使......落淚

9.侶魚蝦而友麋鹿以....為伴侶:以......為朋友

10.羽化而登仙名詞用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口.擊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詞用作名詞,指月光下的清波。

六內(nèi)容理解

《赤壁賦》通過泛游赤壁的所見所聞,以及主客之間的相互辯駁,反映了作者由故作

曠達到陷于苦悶,又由苦悶到解脫的思想過程,表現(xiàn)了作者在“烏臺詩案”遭到巨大

的挫折后,雖身處逆境卻仍然熱愛生活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①憑吊古人由樂轉(zhuǎn)悲②議論

1.“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中“徘徊”一詞有何妙處?

“徘徊”一詞用擬人化的手法,既細膩地描摹了月亮令人難以察覺的緩慢移動的情景,

又寫出了月亮對游人的依依眷戀和脈脈之情。

2.分析“白露橫江,水光接天”中“橫”字和“接”字有何妙處。

“橫”在這里是“橫貫、籠罩”的意思、,白茫茫的水汽橫貫、籠罩江面,形象地突出

了水汽的濃重;“接”有“連接”之義,江面反射的月光與天際相接,形象地寫出了

月光的廣度。作者寫水汽和月光突出了江面的開闊,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作者心境的疏朗、

開闊和無拘無束。

3.分析“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中“縱”“凌”的妙處。

“縱”和“凌”兩個動詞格外傳神,既是寫景一一碧波萬頃,水平如鏡,一葉扁舟在

水面上自由自在地漂蕩;又是抒情一一泛游長江,心情舒暢。

4.請分析第1段描寫景物的方法。

對“清風(fēng)”的描寫先實寫“清風(fēng)徐來”,后虛寫“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對“江流”的描寫先寫局部“水波不興”,后寫

整體“白露橫江,水光接玉”;對“明月”的描寫則先側(cè)面寫“舉酒屬客,誦明月之

詩,歌窈窕之章”,后正面寫“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5.第1段營造了怎樣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

第1段營造了一種與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誦文,迎風(fēng)賞月的舒暢飄

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感情色彩以喜悅為主。

6.“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聲表現(xiàn)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美人”指詩人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表現(xiàn)了詩

人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理想的執(zhí)著態(tài)度,堅持對朝廷政事的關(guān)切而不甘沉淪。

7.第2段描寫簫聲運用了何種手法?有何作用?

“怨”“慕”“泣”“訴”“縷”等詞語從正面抓住了簫聲的特點,“潛蛟舞”“憋

婦泣”則是側(cè)面烘托。作者借助夸張、想象,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把洞簫

那種悲咽低回的聲音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簫聲與“飲酒樂甚”的氣氛很不協(xié)調(diào),致使

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樂”轉(zhuǎn)“悲”,文章也因之頓生波瀾。

8.第2段營造了怎樣的境界?在全文結(jié)構(gòu)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第2段寫作者的歌聲、客人的簫聲,營造了一種主客之間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轉(zhuǎn)折過渡。

9.客人引用曹操的事例是為了說明什么?

是為了表達人生無常的看法。像曹操這樣的英雄人物尚且煙消云散了,更何況是一般

人呢?從而引發(fā)了世間萬事萬物不過是過眼入煙,終將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的

感慨,表現(xiàn)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的思想。

10.“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的對比說明什么?

說明人牛短暫。將“吾與子”比作蜉游、滄海之一粟,牛動形象地說明人生的短促和

人的渺小,想要像長江、明月、仙人一樣長存是不可能的。這是現(xiàn)實與理想的對比,

因此只能“托遺響于悲風(fēng)”。徐來的“清風(fēng)”已變成了“悲風(fēng)”,這顯示了情緒的變

化,是融情于景的寫法。

11.第4段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感情色彩如何?作者抒發(fā)了自己怎樣的人生感悟?

第4段主要寫蘇子反駁“客”的觀點,抒發(fā)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變?yōu)橄矏?。蘇子

的回答照應(yīng)文章開頭的寫景和客的答話,以明月、江水為例,說明天地間萬事萬物都

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動的一面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

停止;而從不變的一面看,萬物同人類一樣都是永恒的,用不著羨慕長江、明月和天

地,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應(yīng)該輕物質(zhì)重精神,執(zhí)著于自己的不朽事業(yè),保持平靜

超然的心態(tài)和樂觀曠達的情懷。表現(xiàn)了作者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牛觀。

12.第5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這樣結(jié)尾有什么深刻含意?

第5段感情色彩為“喜”,照應(yīng)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主要寫‘客人聽了蘇子的話后

身心釋然,主客開懷暢飲,興盡酣睡。這樣結(jié)尾是對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

害,被貶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不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13.怎樣看待本文采用主客問答的行文方式?

這種方式使文中的感情波瀾起伏,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層層展現(xiàn)、深入揭示。

并且,主客之間的對話實際上是兩種思想的交鋒,一者苦悶,一者開解。聯(lián)系當(dāng)時蘇

軾被貶的艱難處境,我們不妨這樣設(shè)想,客不過是蘇軾苦悶思想的一種外化。這主客

二人的對話也只是蘇軾進與退兩種思想的激戰(zhàn)。當(dāng)然,激戰(zhàn)的結(jié)果是達觀勝過了苦悶,

于是,蘇軾的人生境界又提升了一層,而文學(xué)史上也留下了優(yōu)美的一筆。

14.在課文開篇和課文結(jié)束時作者的情緒如何?這兩種情緒相同嗎?

在課文開篇和課文結(jié)束時作者的情緒都是喜悅的,但這兩種喜悅并不相同。開篇時,

作者的喜悅是由身邊景物引發(fā)的,在月明風(fēng)清的夜晚,作者泛舟江上,與性情相投的

朋友誦詩唱答,這實乃人生之樂事;而結(jié)束時,作者的喜悅則是由于通過主客問答消

除了心中的苦惱困惑,對人牛有了一種新的認(rèn)識。

15.第4段從哪些角度說明不必羨慕宇宙的無窮?

①“變與不變”的角度。從變的角度說,天地宇宙也是瞬息萬變的,就如水和月亮一

樣,江水H夜不停地流,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從不變的角度,人和萬物都是永恒

的。

②“取與不取”的角度,重點講“取”。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

寄托。所以蘇軾認(rèn)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

須臾”而羨慕“長江之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人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

17.《赤壁賦》怎樣體現(xiàn)了儒、釋(佛)、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和蘇軾獨特的文化品格?

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二者原本有矛盾,但蘇軾卻將其統(tǒng)一了起來:治世

以儒,治心以佛,治身以道。這就形成了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式的曠達自適?!冻?/p>

壁賦》以水月之喻化解人生憂患。在困苦環(huán)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品質(zhì)的自我完善,這固

然是儒家十大夫追求精神完美的思想的一種反映,同時又帶有莊子相對主義和佛家虛

無主義的色彩。事物的瞬息變化中蘊含著永恒,蘇軾的“變”與“不變”之論正是得

自于佛、道思想的啟示。而佛、道思想又須用儒家的浩然正氣來支撐,才能避免虛無

空寂。蘇軾用這種思想方法,把“吾生之須臾”與“長江之無窮”統(tǒng)一了起來,表現(xiàn)

出他獨特的文化品格。

七演練場

一閱讀文章第一段,回答下列問題。

1.對文段內(nèi)容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點明泛舟游赤壁的時間、人物,這相當(dāng)于一篇長詩前的小序。

B.這一段重點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出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

C.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

的基調(diào)。

D.面對美景,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陶醉其中,表

現(xiàn)了主人公的忘乎所以、逍遙自在。

【參考答案】D“忘乎所以”不對,應(yīng)為“怡然自得”.

2.對文段內(nèi)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段以寥寥幾筆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風(fēng)清、水天相連

的景象。

B.作者寫自己在遼闊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fēng)而行,毫無阻礙,簡直

就是遠離人世,飄飄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C.“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幾句

話在全文中非常重要:一是在結(jié)構(gòu)上引出了后文的“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

客對話的情節(jié);二是為下文定下了一個得失兩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調(diào),并且與結(jié)尾

相呼應(yīng)。

D.本段展示了一種與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誦文、迎風(fēng)賞月的舒暢

飄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是喜悲交融。

【參考答案】D"本段的感情色彩是喜悲交融”錯,是以喜悅為主。

閱讀課文第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問題。

3.下列句子中側(cè)面表現(xiàn)簫聲悲涼的一項是()

A.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B.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C.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蔑婦

D.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參考答案】CA、B兩項屬于正面描寫;D項是詩人的歌聲。

4.對本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段可以分兩層:第一層,寫客人的歌聲;第二層,寫詩人的簫聲。

B.本段營造了一種主客之間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C.本段的“喜”由主人“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

這樣寫可為下層轉(zhuǎn)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D.本段“悲”從客人悲涼的簫聲中體現(xiàn)。作者借助夸張、想象,運用精細的刻畫和

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簫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xiàn)得十分形象真切。

【參考答案】AA項,“第一層,寫客人的歌聲;第二層,寫詩人的簫聲”錯,應(yīng)是

“第一層,寫詩人的歌聲;第二層,寫客人的簫聲”。

閱讀課文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問題。

5.對文段內(nèi)容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客人用了對比的手法,寫出了連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吾輩!

以此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B.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不過是過眼云煙,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煙消云散,作者想到

自己被貶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C.客人由眼前之景追敘曹孟德由此建功立業(yè)又隨歷史湮滅的往事,發(fā)出了人生短暫

的感慨,并進一步證明了他那種積極進取的思想。

D.客人的回答,其實正是蘇軾被貶謫黃州后自我思想感情的一個方面。

【參考答案】C"積極進取的思想”不符合本語段所表達的蘇軾的思想,應(yīng)為“虛無

主義思想”。

6.對本段內(nèi)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聽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他感到“愀然”,整理衣襟膽戰(zhàn)心驚地

坐著,這里借主客之問,引出悲之所在。

B.“客”之所以“悲”,在于觸景傷懷,有感于人生短暫。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

聯(lián)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lián)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產(chǎn)生了興亡之慨。

C.本段寫景、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通過“客日”,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

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戰(zhàn)爭的場面,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

生短促之“悲”,是議論;引出曹、周兩人,更見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

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

D.作者善于借用比喻的手法,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與思想變化,寫得具體可感,

如“寄蜉蟾于天地”。

【參考答案】AA項,“整理衣襟膽戰(zhàn)心驚地坐著”錯,應(yīng)是“整理衣襟端正地坐著”,

“?!痹谶@里就是“正”的意思,解釋為“端正地”。

閱讀課文第4?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問題。

7.對文段內(nèi)容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4段表達了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fēng)光的豁達開朗的心情。

B.作者認(rèn)為,江水不舍晝夜地滔滔流去,作為某一段江水,確乎從這里消失了,而

作為整條大江則始終長流不絕。

C.江上清風(fēng)與山間明月代表大自然的美妙風(fēng)光,這是作者在大自然中尋找到的精神

寄托,從精神上實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處境、現(xiàn)實心態(tài)的超脫。

D.最后一段從結(jié)構(gòu)上照應(yīng)開頭的“泛舟"'‘月出",內(nèi)容上,表明“客”的思想矛

盾雖然還沒有解開,但心情卻是舒暢自在的。

【參考答案】D"'客'的思想矛盾雖然還沒有解開”不對,應(yīng)為“'客’的思想

矛盾解開了”。

8.對這兩段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以水、月作比,說明世間萬物和人生都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

B.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所以蘇軾認(rèn)為人對自然萬物,

不該取的不取,如“清風(fēng)、明月”;該取的就取,如“非吾之所有”。

C.蘇軾講完了道理,“客”聽了以后想通了,心中的悲意沒有了,心情又變得舒暢

起來,于是,客人開心地笑了,洗干凈酒杯重新斟上酒。

D.文章的結(jié)尾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

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不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主”“客”實為一體,

分別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的積極和消極心態(tài)。

【參考答案】BB項,應(yīng)為:不該取的不取,如“非吾之所有”;該取的就取,如“清

風(fēng)、明月”。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縱一葦之所如(往)B.白露橫江(籠罩)

倚歌而和之(循,依)舉酒屬客(勸人飲酒)

C.吾與子之所共適(享有)D.知不可乎驟得(突然得到)

擊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盈虛者如彼(缺)

【參考答案】DD項,驟得:數(shù)得,屢次得到。

10.下列各組中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而今安在哉

托遺響于悲風(fēng)侶魚蝦而友麋鹿

C.此非曹孟德之詩乎D.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固一世之雄也相與枕藉乎舟中

【參考答案】CA項,介詞,被/介詞,在。B項,轉(zhuǎn)折連詞,可是/并列連詞,可不

譯。C項中的兩個“之”都是結(jié)構(gòu)助詞,可譯為“的”。D項,助詞,表疑問語氣,

相當(dāng)于“嗎”/介詞,相當(dāng)于“于”,譯為“在”。

1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白露橫江B.挾飛仙以遨游

C.凌萬頃之茫然D.望美人兮天一方

【參考答案】BA項,白露,古義:白茫茫的水氣。今義: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B項,

古今義均為“漫游,游歷”。C項,茫然,古義:曠遠的樣子。今義:完全不知道的

樣子或失意的樣子。D項,美人,古義:內(nèi)心所思慕的人,有隱喻君王或美好理想的

意思。今義:美貌的女子。

12.下列各句按句式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是造物者之無盡臧也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渺渺兮予懷④何為其然

也⑤客有吹洞簫者⑥客何為者⑦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⑧而今安

在哉⑨甚矣,汝之不惠

A.①②⑦/③⑨/④⑥⑧/⑤

B.①⑤/②③⑨/④⑥⑧/⑦

C.①/②③⑦⑨/④⑥⑧/⑤

D.①/②/③⑨/④⑥⑧/⑤/⑦

【參考答案】D①為判斷句,②被動句,③⑨主謂倒裝句,④⑥⑧賓語前置句,⑤定

語后置句,⑦狀語后置句。

13.閱讀課文第3自然段,完成(1)-(3)題。(教師用書獨具)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

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觸臚千里,旌旗蔽空,酗酒臨江,橫槊

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

一葉之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