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協(xié)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學生版)-高一生物講義(人教版2019必修2)_第1頁
6.4協(xié)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學生版)-高一生物講義(人教版2019必修2)_第2頁
6.4協(xié)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學生版)-高一生物講義(人教版2019必修2)_第3頁
6.4協(xié)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學生版)-高一生物講義(人教版2019必修2)_第4頁
6.4協(xié)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學生版)-高一生物講義(人教版2019必修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6.4協(xié)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目標導航目標導航教學目標課程標準目標解讀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舉例說明種群內的某些可遺傳變異將賦予個體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生存和繁殖優(yōu)勢。闡明具有優(yōu)勢性狀的個體在種群中所占比例將會增加。說明自然選擇促進生物更好地適應特定的生存環(huán)境。概述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為地球上的生命進化史提供了科學的解釋。闡述變異、選擇和隔離可導致新物種形成。舉例說明協(xié)同進化。概述生物多樣性及其形成的過程。概述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要點,認同其在現(xiàn)有生物進化理論中的主流和核心地位。通過了解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存在的爭論和疑點,認同科學理論是不斷發(fā)展的。教學重點協(xié)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關系?,F(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要點。教學難點現(xiàn)有生物進化理論中的不同觀點和未解決的問題。知識精講知識精講知識點01協(xié)同進化協(xié)同進化: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這就是協(xié)同進化。(一)不同物種間存在協(xié)同進化1.特定昆蟲給特定植物傳粉,可以提高傳粉效率,昆蟲也可得到較多的食物和保護。2.收割理論:捕食者往往捕食數(shù)量多的物種,避免出現(xiàn)一種或少數(shù)幾種生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占絕對優(yōu)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說明:任何一個物種都不是單獨進化的。生物生活于復雜的環(huán)境中,必然要和其它生物發(fā)生營養(yǎng)關系。在捕食與被捕食、相互幫助等關系下,共同發(fā)展,協(xié)同進化,增加了物種多樣性。生物和無機環(huán)境間也存在協(xié)同進化3.地球上的原始大氣沒有氧氣,最早出現(xiàn)的生物細胞呼吸類型是無氧呼吸。進行光合作用(生理過程)生物的出現(xiàn),使得原始大氣中有了氧氣,這為好氧生物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了條件。說明:生物能夠適應一定環(huán)境,也能夠影響環(huán)境。生物和無機環(huán)境間也存在協(xié)同進化。結果:通過漫長的協(xié)同進化過程,地球上不僅出現(xiàn)了千姿百態(tài)的物種,而且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也就是形成了生物的多樣性.(四)協(xié)同進化的實例共同進化類型包含類型舉例不同物種之間互利共生細長吸管口器的蛾與長花矩的蘭花捕食獵豹和斑馬寄生黏液病毒和兔子、噬菌體與細菌競爭作物與雜草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生物影響環(huán)境、環(huán)境影響生物地球最早是無氧環(huán)境→厭氧生物→光合生物出現(xiàn)→空氣中有了氧氣→出現(xiàn)好氧生物知識點02生物多樣性的形成1.生物多樣性的內容: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上述實例中的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其結果使生物種類逐漸增多,體現(xiàn)了物種多樣性。不同生物的遺傳物質各不相同,體現(xiàn)了基因多樣性,形成的多種多樣生態(tài)系統(tǒng)體現(xiàn)了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所以說,生物多樣性是協(xié)同進化的結果。2.關系:3.生物進化的歷程:研究生物進化的主要依據:化石前寒武紀生物(至5.4億年前)、早古生代生物(寒武紀大爆發(fā),至5.0億年前)、晚古生代生物(至2.45億年前)、中生代生物(至6600萬年前)、新生代生物(至今)生物的進化歷程可概括為: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從無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由低等到高等。形成生物多樣性的原因:長期自然選擇、協(xié)同進化達到結果知識點03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1)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2)種群是生物進化和繁殖的基本單位;(3)突變和基因重組提供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進而通過隔離形成新的物種(隔離導致物種形成,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4)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協(xié)同進化的過程;(5)生物多樣性是協(xié)同進化的結果。知識點04生物進化理論在發(fā)展中性進化理論: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是中性突變的逐漸積累,而不是自然選擇。中性突變,指那些對生存既無害也無益的變異性狀。認為中性突變全憑偶然機會在群體中消失或被固定,與自然選擇無關。在表現(xiàn)型水平上,有大量的性狀是中性的,比如:眼睛的大小、鼻子的高低、毛發(fā)的深淺等,一般情況下很難說對生存有多少影響,但大都被保留下來,顯然不存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伴g斷平衡學說”理論:物種形成并不都是漸變的結果,而是種群長期穩(wěn)定與迅速形成新種交替出現(xiàn)的過程。能力拓展能力拓展考點01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與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比較比較項目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基本觀點①遺傳變異是自然選擇的內因②過度繁殖為自然選擇提供更多的選擇材料,加劇了生存斗爭③變異一般是不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④生存斗爭是自然選擇的過程,是生物進化的動力⑤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⑥自然選擇過程是一個長期、緩慢、連續(xù)的過程①種群是生物進化和繁殖的基本單位②突變和基因重組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④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⑤共同進化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形成不同點①沒有闡明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以及自然選擇的作用機理②著重研究生物個體進化③從性狀水平解釋進化①從分子水平上闡明了自然選擇對遺傳變異的作用機理②強調群體進化,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③認為生物進化的實質:基因頻率的改變,從分子水平上闡述共同點都能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樣性、適應性。①變異是不定向的,可遺傳的變異產生進化的原材料②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典例1】下列關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與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比較,正確的是()A.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認為自然選擇直接作用的是個體的基因型

B.兩者都認為自然選擇使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

C.兩者都認為可遺傳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D.兩者都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分層提分分層提分題組A基礎過關練一、單項選擇題1.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表述,錯誤的是()A.捕食者的存在可促進被捕食者的進化 B.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影響生物的進化

C.突變和基因重組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D.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生物進化的結果2.使用某種農藥防治某種農業(yè)害蟲,開始效果顯著,長期使用后效果越來越差,其原因是()A.害蟲對農藥進行了定向選擇 B.農藥使害蟲抗藥基因頻率降低

C.農藥對害蟲的變異進行了定向選擇 D.農藥刺激害蟲產生了變異3.下列關于生物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的共同進化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B.物種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C.要形成生殖隔離,必須經過地理隔離

D.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種群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三個層次4.獵豹和羚羊之間屬于捕食關系,這兩個物種的進化過程宛如一場漫長的“軍備競賽”。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獵豹發(fā)達的肌肉決定了羚羊變異的方向 B.這種捕食關系對羚羊的進化是不利的

C.跑得更快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D.這種“軍備競賽”體現(xiàn)了協(xié)同進化5.關于生物進化方面的證據,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圖1四種地雀喙的差異是由于不同環(huán)境食物的刺激所致的不同變異

B.圖2昆蟲的兩類翅形的形成是對環(huán)境的主動適應

C.圖3是兩種體色的樺尺蛾,它們的性狀分化證實了物種形成的機制

D.圖4中兩種動物之間的關系對兩者都是有益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6.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是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礎,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主要由“共同由來學說”和“自然選擇學說”組成

B.群體中出現(xiàn)可遺傳的有利變異和環(huán)境的定向選擇是適應形成的必要條件

C.突變和基因重組提供進化的原材料,進而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

D.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協(xié)同進化的過程7.當?shù)谝慌祟愖叱龇侵迺r,隨他們一同“出走”的還有他們的腸道微生物。2022年9月份,《科學》雜志報道:研究微生物進化的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微生物不僅隨著其早期現(xiàn)代人類宿主在全球各地的旅行而變得多樣化,而且它們通過限制自己在腸道中的生活,跟隨著人類共同進化。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錯誤的是()A.腸道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與微生物和人類共同進化有關

B.微生物進化的原材料來源于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基因重組

C.決定人體腸道中微生物進化方向的是基因型頻率和腸道環(huán)境

D.腸道中某種乳酸菌全部個體含有的全部基因構成該種群的基因庫8.進化的紅皇后假說認為,在通常的情況下,物種之間保持著一種動態(tài)平衡,物種間存在相互牽制的生態(tài)關系,例如一些昆蟲取食時,植物會產生某種有毒物質抵制昆蟲,昆蟲也相應地產生解毒物質,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植物產生有毒物質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選擇的作用

B.一定濃度的有毒物質會誘導昆蟲產生相應的解毒基因

C.該假說認為一種生物的進化會導致其他生物的進化

D.具有抗毒性和不具抗毒性的昆蟲存在生殖隔離9.研究者發(fā)現(xiàn),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中地雀在2003年大旱后平均喙長從11.2毫米降低到10.6毫米,推測這與干旱環(huán)境中食物的變化有關。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A.中地雀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了定向變化

B.干旱環(huán)境誘導中地雀產生了短喙基因

C.中地雀喙的特征只是與食物協(xié)同進化的結果

D.中地雀所有喙長相關基因構成了基因庫10.人們在1.5億年前的沉積物中發(fā)現(xiàn)了已滅絕的劍尾動物化石,對每個個體背甲的長寬比都進行了測量,長寬比用S表示。在圖中,p曲線表示1.5億年前時該動物S值的分布。在1億年前的沉積物中,在三個不同地點發(fā)現(xiàn)了三個不同劍尾動物的群體,圖中a、b、c分別表示3種動物群體中S值的分布情況,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c群體出現(xiàn)的原因可能是環(huán)境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有兩個不同類型的變異都適應變化了的環(huán)境

B.在發(fā)現(xiàn)該動物的三個地區(qū)中,環(huán)境最可能保持不變的是a

C.S值的變化實質是基因型頻率的變化,這種變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這種作用還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

D.要形成新的物種必須由突變和基因重組提供原材料11.甲、乙、丙三島之間相互隔絕,甲島上某種昆蟲的一部分個體被人為地遷移到乙島和丙島上。這種昆蟲體色受A(黑色)、a(白色)、a1(灰色)控制,分別統(tǒng)計3年和20年后相關的基因頻率或基因型頻率,其中甲島基因頻率一直不變,乙、丙島數(shù)據如下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這20年間,乙、丙兩島昆蟲都一定發(fā)生了進化

B.丙島這種昆蟲全部個體的A、a、a1基因構成了該種群的基因庫

C.三個島上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指新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

D.a1基因來源于基因突變,a1基因頻率升高可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二、填空題12.下圖1顯示了某種甲蟲的兩個種群基因庫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種群中每只甲蟲都有相應的基因型,A和a這對等位基因沒有顯隱性關系,共同決定甲蟲的體色。甲蟲體色的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如圖2所示。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不同體色的甲蟲體現(xiàn)了生物多樣性中的____________多樣性。(2)在種群中出現(xiàn)了基因型為A′A的甲蟲,A′基因最可能的來源是____________。該來源為生物進化________________。(3)圖中箭頭表示通過遷移,兩個種群的基因庫之間有機會進行__________交流。由此可知,種群1和種群2之間不存在___________,它們屬于同一個___________。(4)A′基因的出現(xiàn)和環(huán)境的污染會使種群基因庫中的___________發(fā)生改變,種群發(fā)生進化,決定種群進化方向的是_______________13.加拉帕戈斯群島由許多互不相連、彼此獨立的小島組成.1835年,達爾文在該群島發(fā)現(xiàn)地雀有13個種,下圖表示這13種地雀之間的進化關系.(1)每一種地雀都有其特定的覓食場所,這些場所分布在不同的小島上。每一種地雀喙的大小、形狀、尺寸等性狀存在差異,這是由于各小島上不同的______環(huán)境因素作用的結果。該因素在地雀的進化過程中起到了__________的作用。(2)由于各小島彼此獨立,生活在這些小島上的原始地雀之間存在著____________。在長期的進化歷程中,各個小島上的地雀分別累積各自的變異,變異的來源有________,從而彼此之間逐漸形成________________,最終形成了地雀新種。(3)若某個小島上的地雀均為鶯雀,則該小島上的全部鶯雀個體稱為______。這是生物進化的______。(4)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13種地雀體現(xiàn)了生物的______多樣性。題組B能力提升練一、單項選擇題1.自然選擇對種群的作用常有三種類型(甲、乙、丙),如圖所示。結合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進行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種群內可遺傳的有利變異和環(huán)境的定向選擇是適應形成的必要條件

B.由圖可知選擇壓力決定了生物變異和進化的方向

C.三種作用類型中,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均會發(fā)生協(xié)同進化

D.某種群經長期地理隔離形成兩個種群,這兩個種群間個體相互交配可能會產生可育后代2.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說法錯誤的是()A.群體中出現(xiàn)可遺傳的有利變異和環(huán)境的定向選擇是適應形成的必要條件

B.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動都是靠能量驅動的,這一論點不能說明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

C.當兩種生物的DNA單鏈形成雜合雙鏈區(qū)的部位越多,說明這兩種生物的親緣關系越近

D.比較解剖學發(fā)現(xiàn)不同種類哺乳動物的前肢在形態(tài)上差別很大,說明它們不是由共同祖先進化來的3.2017年,我國科學家以深圳擬蘭為研究對象,通過基因組測序和功能分析,發(fā)現(xiàn)蘭花有474個特有基因家族,蘭花的多樣性源于歷史上這些基因家族的擴張或收縮;擬蘭的花的部分結構缺少,是由于某些基因丟失造成的。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深圳擬蘭的基因庫由474個特有基因家族構成

B.自然選擇可能導致深圳擬蘭某些基因的丟失

C.蘭花的多樣性體現(xiàn)了種群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

D.蘭花的進化是通過物種之間的生存斗爭實現(xiàn)的4.美洲熱帶的切葉蟻只吃它們用葉子碎片“種”,出來的真菌A;真真菌B會攻擊并毀壞切葉蟻的菌圃:一種生活在切葉蟻身上的放線菌能產生抑制菌真菌B生長的抗生素;這種放線菌主要指切葉蟻獨特的腺體分泌物生存。根據上述信息,不能得出的推論是()A.切葉蟻單一的食性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B.上述生物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生物群落

C.切葉蟻和真菌B的種群數(shù)量相互制約 D.切葉蟻和放線菌互惠互利。共同進化5.三刺魚根據棲息環(huán)境可分為湖泊型和溪流型(如圖所示)??蒲腥藛T在實驗室中讓湖泊型和溪流型三刺魚進行幾代雜交,形成一個實驗種群。之后將上述實驗種群的幼魚放生到一條沒有三刺魚的天然溪流中。一年后,他們將這條溪流中“幸存”的三刺魚重新捕撈上來進行基因檢測。發(fā)現(xiàn)溪流型標志基因的基因頻率增加了約2.5%,而湖泊型標志基因的基因頻率則減少了。對上述材料分析,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A.自然選擇可以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但不一定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B.突變和基因重組使種群產生定向變異,導致基因頻率改變,為進化提供原材料

C.溪流型和湖泊型三刺魚不屬于同一物種,兩個物種存在競爭關系

D.溪流型三刺魚在新環(huán)境中繁殖能力增強,導致兩種三刺魚發(fā)生協(xié)同進化6.某科研小組用面粉甲蟲研究人工選擇的功效,他們稱量甲蟲蛹的體重,并選擇部分個體作為下一代的親本,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實驗者在每個世代中選擇了體重最大的部分蛹作為親本

B.體重越大的個體在自然環(huán)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強

C.該實驗中人工選擇的方向與自然選擇的方向是相反的

D.該實驗中每一代甲蟲的基因庫與上一代都有所差異7.在某島嶼上相互隔絕的甲、乙兩個水潭中,都生活著小型淡水魚——虹鳉。研究發(fā)現(xiàn),甲中的虹鳉(天敵是狗魚,以大而成熟的虹鳉為食)比乙中的虹鳉(天敵是花鳉,以幼小的虹鳉為食)常常早熟,即在體重較低時就能繁殖后代。下列觀點不正確的是()A.兩個虹鳉種群中都有成熟早或晚的變異類型,這是進化的前提條件

B.甲中的早熟型個體有更多的機會繁殖后代,因而種群中早熟基因的基因頻率增加

C.因為甲、乙中的兩個虹鳉種群存在地理隔離,所以它們屬于不同的物種

D.若將甲中虹鳉和乙中花鳉轉移到一個新水潭中共同飼養(yǎng),多年后虹鳉成熟個體的平均體重將會增加二、填空題8.研究者對某保護區(qū)內鳥類資源調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保護區(qū)內有MG、CE、DP、DW四個地雀種群,其中只有地雀MG與地雀CE可以交配產生可育后代,其余地雀之間不能互相交配。在不同季節(jié)中,地雀數(shù)量有很大差異。圖甲所示為三年間地雀DW種群越冬個體某種基因頻率的調查結果?;卮鹣铝袉栴}:

(1)DW種群是否發(fā)生進化?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研究顯示,保護區(qū)內地雀喙的形態(tài)與ALX1基因高度相關。圖乙顯示MG、CE、DP、DW四種地雀AL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多樣性。以下分析錯誤的是________。A.與MG親緣關系最近的是CE

B.與DP親緣關系最遠的是DWC.DP和DW之間存在生殖隔離

D.地雀喙的形態(tài)差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研究者發(fā)現(xiàn),保護區(qū)內很多地雀都愛捕食某種蛾,這種蛾因具有多種體色而被捕率不同。對該種蛾的兩個種群進行種群密度調查,結果如下表。基因型A種群/只B種群/只WaWb2000WaWa50120WbWc100200WcWc15050WaWc10080(3)調查保護區(qū)內蛾的種群密度采用________法。由于地雀的捕食,B種群中WbWc的個體明顯增多。對這個現(xiàn)象的解釋,正確的是________。A.人工選擇

B.適者生存

C.用進廢退

D.定向變異(4)以下對A種群和B種群的分析比較正確的有________。A.Wa基因在A種群中的頻率為33%B.B種群中具有WaWb的物種已經滅絕C.地雀對蛾的選擇性捕食決定了蛾的進化方向D.就W基因而言,A種群的遺傳多樣性高于B種群(5)已知上述A和B種群中每個個體有104對基因,每個基因的突變概率都是105,則種群A中出現(xiàn)突變的基因數(shù)是________。9.Ⅰ、小熊貓和大熊貓是兩個不同的物種,小熊貓則跟北美浣熊等浣熊科動物擁有共同起源,大熊貓跟亞洲黑熊等熊科動物關系更近。小熊貓喜食箭竹的竹筍、嫩枝和竹葉,各種野果、樹葉、苔蘚、以及捕食小鳥或鳥卵和其它小動物、昆蟲等,尤其喜食帶有甜味的食物,大熊貓99%的食物都是竹子。綜合大熊貓化石及現(xiàn)存種類生活習性和生活環(huán)境等多方面的研究,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大熊貓的瀕危是進化歷程的必然。最新群體遺傳學的研究表明,現(xiàn)存大熊貓并未走到進化歷史的盡頭,仍然具有進化潛力。請依據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觀點和內容,以及上述資料回答以下問題:

(1)我國分布著大熊貓、小熊貓以及其他的不同種熊貓,體現(xiàn)了生物的______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內容還包括______。生物多樣性是______的結果。

(2)根據生態(tài)學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論”,______(填“大熊貓”或“小熊貓”)的存在更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在這個過程中,使物種多樣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

Ⅱ、科學家做了下面的實驗:把家蠅分成多組,每組再分為A、B兩部分,用DDT處理每組的A部分,B部分不接觸DDT。處理后選死亡率最低的那一組的B部分飼養(yǎng)繁殖,再把后代分成許多組:每組分成A、B兩部分,重復上述實驗。這樣一代一代選擇下去,就可以從B部分選出強抗藥性的家蠅。請回答下列問題:

(3)按照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果蠅和DDT之間存在著______。

(4)從實驗來分析,抗藥性相關基因的出現(xiàn)與DDT的作用______。(填“有關”或“無關”)

(5)用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解釋家蠅抗藥性增強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題組C培優(yōu)拔尖練一、單項選擇題1.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突變與重組屬于可遺傳變異,可以為進化提供原材料

B.自然選擇只能決定進化的方向,而不能決定變異的方向

C.基因重組加快了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指物種多樣性

D.共同進化既可以發(fā)生在不同生物間,也可以發(fā)生在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間2.決定自然界中生物多樣性和特異性的根本原因是生物體內(

)A.蛋白質分子的多樣性和特異性 B.DNA分子的多樣性和特異性

C.氨基酸種類的多樣性和特異性 D.化學元素和化合物的多樣性和特異性3.等位基因(A/a)位于某種昆蟲的常染色體上,該種昆蟲的一個數(shù)量非常大的種群在進化過程中,a基因的頻率與基因型頻率之間的關系如圖。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A.Ⅰ、Ⅱ、Ⅲ分別代表AA、Aa、aa的頻率

B.能使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的因素有突變、選擇、遷入和遷出等

C.A基因控制的性狀表現(xiàn)類型更適應環(huán)境

D.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型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4.1973年,有位進化生物學家針對物種進化提出了紅皇后假說:一個物種的任何進化可能構成對其他相關物種的競爭壓力,物種之間的關系構成了驅動進化的動力。所以物種之間的進化保持著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下列關于對紅皇后假說的理解正確的是(

)A.即使無機環(huán)境沒有改變,生物也會進化

B.協(xié)同進化就是指生物之間的相互影響

C.物種的競爭壓力促使生物定向變異,是決定生物進化方向的因素之一

D.一種生物的進化會促使其它各種生物都發(fā)生進化5.昆蟲的保護色越來越逼真,它們的天敵的視覺也越來越發(fā)達,結果雙方都沒有取得明顯的優(yōu)勢。這說明()A.自然選擇不起作用 B.生物為生存而進化

C.雙方在斗爭中不分勝負 D.雙方相互選擇,共同進化6.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A.一個隨機交配小群體的基因頻率在各代均保持不變

B.自然選擇通過作用于個體而影響種群的基因頻率

C.發(fā)揮自然選擇作用的因素是天敵的種類和數(shù)量

D.共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7.利用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觀點判斷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生物由水生向陸生進化是不同物種間協(xié)同進化的結果

B.隔離不一定形成新物種,新物種形成不一定要有隔離

C.斯坦利的“收割理論”認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

D.“聰明的捕食者”大多捕食年老、體弱或年幼的個體,說明捕食者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識8.道金斯在《盲眼鐘表匠》一書中強調,一個適應環(huán)境的物種,不是一下子制造出來的,而是經漫長的歲月,逐步積累可提高適應度的微小改變形成的。與此觀點不同的觀點是(

)A.突變具有不定向性的特點

B.某些可遺傳突變將賦予個體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生存和繁殖優(yōu)勢

C.大自然決定了適應性的高低,選擇并積累高適應性的變異

D.大自然在變異的機制層面就決定了變異指向適應自然的方向9.研究發(fā)現(xiàn),當貓咀嚼木天蓼的葉片時,其葉片會釋放出大量具有強效驅蟲效果的物質——環(huán)烯醚萜,這種物質具有較強的揮發(fā)性,能保護植物和貓免受害蟲侵害。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A.木天蓼和貓之間的關系是協(xié)同進化的結果

B.木天蓼釋放的環(huán)烯醚萜屬于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化學信息

C.該實例說明信息傳遞能夠調節(jié)生物的種間關系

D.利用葉片釋放的環(huán)烯醚萜防治害蟲,屬于化學防治10.鉗嘴鸛是遷徙鳥類,研究者對遷徙至云南沾益海峰濕地的鉗嘴鸛進行了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鉗嘴鸛主要以淺水和沼澤中的魚蝦、河蚌、貝類等小型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物,大面積的淺水沼澤及人類干擾活動是影響其在遷徙途中覓食生境選擇的重要因素。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濕地的斑塊化、活動范圍的減少等會導致鉗嘴鸛種群的遷徙

B.鉗嘴鸛的長喙閉合時像一把鉗子,這種特殊的嘴型為適應捕食發(fā)生的變異

C.同一環(huán)境條件下鉗嘴鸛不同個體性狀各異,這是遺傳多樣性的體現(xiàn)

D.研究鉗嘴鸛的生態(tài)位,要研究它的棲息條件、食物、天敵等內容二、填空題11.研究者調查了某森林群落中部分鳥類在不同空間層次中的相對密度及主要食物,結果如下表。物種相對密度主要食物樹冠層灌木層草本層地表層林鴿3303棟樹等高大喬木的果核和種子為食長尾山雀1181392011鞘翅目和鱗翅目等昆蟲沼澤山雀20152798各種昆蟲及其幼蟲、卵和蛹等大山雀24196983各種昆蟲烏鴉268645(雜食性)昆蟲和蚯蚓、植物種子和漿果(1)森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