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之主觀簡答題對點訓練2()_第1頁
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之主觀簡答題對點訓練2()_第2頁
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之主觀簡答題對點訓練2()_第3頁
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之主觀簡答題對點訓練2()_第4頁
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之主觀簡答題對點訓練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之主觀簡答題對點訓練2()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

主觀簡答題對點訓練(二)

題組一對點練

1.(內(nèi)容概括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3分)

(韓忠彥)進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封儀國公。而曾布為右相,多不協(xié),言事者助布排忠彥,以觀文殿大學士知大名府。又以欽圣(宋欽宗)欲復廢后,為忠彥罪,再降太中大夫,懷州居住。又論忠彥在相位,不應棄湟州,謫崇信軍節(jié)度副使,濟州居住。逮復湟、鄯,又謫磁州團練副使。復太中大夫,遂以宣奉大夫致仕。卒,年七十二。

(選自《宋史·韓忠彥傳》,有刪改)

韓忠彥為什么會屢次獲罪請結合材料的內(nèi)容加以梳理。

解析

①受到曾布和言事者的排擠。②因為廢后等事得罪了皇帝。③他在相位時棄湟州,后來湟州被收復,因此反復被貶謫。

參考譯文(韓忠彥)升遷為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封儀國公。而曾布任右相,多不和諧,言事者幫助曾布排斥忠彥,以觀文殿大學士知大名府。又將欽圣想恢復已廢皇后,作為忠彥的罪行,又降為太中大夫,居住懷州。又論忠彥在相位,不應放棄湟州,貶為崇信軍節(jié)度副使,居住濟州。等到收復湟州、鄯州,又貶為磁州團練副使。復任太中大夫,就以宣奉大夫辭官歸居。去世,終年七十二歲。

2.(內(nèi)容概括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3分)

先是,七廟以平文為太祖。孝文議定祖宗,以道武為太祖。祖宗雖定,然昭穆未改。及孝文崩,將祔神主于廟,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黃門侍郎邢巒,以為太祖雖改,昭穆仍不應易,乃立彈草,欲按奏光。光謂惠蔚曰:“此乃禮也,而執(zhí)法欲見彈劾,思獲助于碩學?!被菸翟?“此深得禮變?!睂闀耘c光,贊明其事。光以惠蔚書呈宰輔,乃召惠蔚與巒庭議得失。尚書令王肅又助巒,而巒理終屈,彈事遂寢。

(選自《北史·孫惠蔚傳》,有刪改)

朝廷在昭穆改序問題上采納了誰的意見理由是什么請簡要說明。

解析:

采納了崔光的意見。理由是:①崔光因提出意見而被彈劾,只得求助孫惠蔚,孫惠蔚認為符合禮制,寫信表示贊同。②孫惠蔚與異見者邢巒辯論,最終使邢巒理屈。

參考譯文

起先,供奉祖先的宗廟以平文帝為太祖。孝文帝議定祖先,以道武為太祖。祖先雖然定下來了,但是宗廟的排列次序左昭右穆沒有改變。到孝文帝去世,將祭祀神主于廟,侍中崔光兼任太常卿,認為太祖既然已經(jīng)改變,昭穆應按次序更換。兼任御史中尉、黃門侍郎的邢巒,認為太祖雖然已經(jīng)改變,但昭穆仍不應該更換,于是上書彈劾,想要查奏崔光。崔光對孫惠蔚說:“這就是禮,可執(zhí)行法律的官吏想要彈劾我,我想要得到您這位博學人士的幫助?!睂O惠蔚說:“這深深合乎禮儀的變化?!辈痪?孫惠蔚)寫信給崔光,佐助彰明這件事。崔光把孫惠蔚的書信呈給宰相,(宰相)于是召見孫惠蔚與邢巒在朝廷商議事之利害。尚書令王肅又幫助邢巒,而邢巒的道理終究欠缺,彈劾的事于是作罷。

3.(概括形象題)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3分)

王冕,字元章,諸暨田家子也。父命牧牛,冕放牛隴上,潛入學聽村童誦書,暮亡其牛,父怒,撻之。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長明燈讀書。安陽韓性異而致之,遂從性學,通《春秋》。嘗一試進士舉,不第,焚所為文,讀古兵法。恒著高檐帽,衣綠蓑衣,躡長齒屐,擊木劍,或騎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同里王艮特愛重之,為拜其母。艮為江浙檢校,冕往謁,履敝不完,足指踐地。艮遺之草履一兩,諷使就吏祿,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歸迎其母至會稽,駕以白牛車,冕被古冠服隨車后,鄉(xiāng)里小兒皆訕笑,冕不顧也。所居倚土壁庋釜,執(zhí)爨養(yǎng)母,教授弟子,以為常。

(節(jié)選自《朱彝尊選集》,有刪改)

根據(jù)選文概括王冕的精神特質。(3分)

解析①淡泊功名;②崇尚古風;③狷狂不羈;④安貧樂道;⑤孝順母親。

王冕,字元章,是諸暨地區(qū)的一名農(nóng)家子弟。父親要他放牛,他就把牛放到田壟上,悄悄地溜到學校,聽村里的孩子們讀書,晚上回去,牛不見了,父親大怒,用鞭子打他。有段時間他住在寺廟里,夜里坐在佛像的膝上,就著長明燈讀書。安陽韓性聽說了王冕的事感到很訝異,招他為弟子,于是王冕跟從韓性學習,通曉《春秋》。王冕曾經(jīng)參加了一次進士測試,沒有考中,就把自己寫的文章全部燒掉,轉而讀古兵法書。王冕總是頭戴高檐帽,身穿綠蓑衣,足踏長齒屐,揮擊木劍,有時騎著牛穿行于街市中。有人不喜歡他的狂傲,同鄉(xiāng)王艮很欣賞王冕,于是去拜見了王冕的母親。王艮任江浙的檢校官,王冕前去拜訪,穿的鞋子破爛不堪,腳趾露出而挨著地面。王艮送給他一雙草鞋,婉言勸他擔任官職,王冕笑而不言,放下那雙草鞋就離開了?;厝ソ铀哪赣H到會稽,他駕著白牛拉的車,穿戴古代帽服跟在車后,鄉(xiāng)里的小孩子都嘲笑他,王冕也不在意。他在住處靠著土墻擱放鍋具,做飯奉養(yǎng)母親,并以教導弟子為常行之事。

4.(概括內(nèi)容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3分)

四年,還益州。時蜀土寇往往聚結,悉討平之。軌每臨戎對寇,或經(jīng)旬月,身不解甲。其部眾無貴賤少長,不恭命即立斬之。軌初入蜀,將其甥以為心腹,嘗夜出,呼之不以時至,怒而斬之。后征入朝,賜坐御榻,軌容儀不肅,又坐而對詔,高祖大怒。因謂曰:“公之入蜀,車騎、驃騎從者二十人,為公所斬略盡,我隴種車騎,未足給公?!痹t下獄,俄而釋之,還鎮(zhèn)益州。

(選自《舊唐書·竇軌傳》,有刪改)

面對蜀土寇往往聚結的局勢,竇軌是怎么做的最后結果如何請簡要說明。

解析

第一問:①發(fā)動作戰(zhàn),毫不松懈。有時經(jīng)歷十天一個月,身上鎧甲也不脫掉。②嚴明軍紀,就連成為自己心腹的外甥夜出未及時回營,也按軍法處死。

第二問:全都討伐平定。

參考譯文武德四年,回到益州。當時,四川賊寇常常聚集,竇軌全都討伐平定了。竇軌每次率軍攻打敵寇,有時經(jīng)歷十天一個月,身上鎧甲也不脫掉。他的部下無論是貴是賤是少是長,不遵從命令就立刻斬首。竇軌剛進入四川,帶著他的外甥當作心腹,曾經(jīng)在夜里外出,呼叫他也沒能按時到來,一怒之下處死了他的外甥。后來竇軌應征入朝,皇帝賜御榻讓竇軌坐,竇軌容表不整,又坐著和高祖對話,高祖大怒。于是對他說:“你入蜀時,車騎、驃騎跟隨著的人有二十個,被你幾乎殺光了,我關隴人士車騎,不足以服侍你?!毕略t將竇軌送入監(jiān)獄,不久便又釋放了他,使他返回鎮(zhèn)守益州。

5.(概括內(nèi)容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3分)

蒯通曰:“……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向利倍義乎!”

蒯生曰:“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表n信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p>

蒯通復說曰:“……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

(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有刪改)

有人說韓信“悔不用蒯通之計”,請結合選文,概括蒯通勸說的主要內(nèi)容。

解析:

韓信的實力可以決定天下歸屬,應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韓信功高震主,當劉邦的臣子很危險;成事要抓住時機。

參考譯文蒯通說:“……您幫助漢軍那么漢軍就會勝利,幫助楚軍那么楚軍就會勝利。我愿意披肝瀝膽,敬獻愚計,只恐怕您不采納啊。如果能聽從臣下的計策,不如讓兩方都受利,使他們并存,您與他們?nèi)痔煜?形成鼎足的局勢,在這種形勢下,任何一方都不敢有所行動……”韓信說:“漢王待我不薄,把他的車子給我坐,把他的衣服給我穿,把他的飯給我吃。我聽說,坐別人的車就要和他共患難,穿別人的衣服就要分擔他的憂慮,吃別人的食物就要為他的事效死命,我又怎么可以見利忘義呢!”

蒯生說:“臣下聽說凡是武勇和謀略使君主感到威脅的就很危險,功勞蓋過天下的無法封賞……現(xiàn)在您擁有震動君主的威勢,具有無法封賞的功勞……將軍您憑著這么大的聲望和功績,能到哪里去安身呢您居于臣子的地位而擁有震動君主的威勢,名望高于天下所有的人,我私下為您感到危險?!表n信道歉說:“先生暫且說到這兒吧!讓我考慮考慮?!?/p>

蒯生又說:“……功業(yè)很難成功而容易失敗,機會很難遇到而容易失去。時機啊時機,失去了就不會再來……”韓信猶豫不決,不忍心背叛漢王,又自認為功勛卓著,漢王終究不會奪去自己的齊國,于是謝絕了蒯通。

6.(評價闡析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3分)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云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镕范,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遺于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茍能審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選自《資治通鑒·周紀一》,有刪改)

“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簡要說明理由。

解析:

同意這種說法。智伯的失敗,是才超過了德,才與德是不一樣的。聰明、細察、堅強、果敢,叫作才;公正、率直、至中、平和,叫作德。才,是德的基礎;德,是才的統(tǒng)帥。世人重才輕德的深層次原因是“德”比較“高冷”,世人雖然仰慕,但內(nèi)心里卻想離得遠遠的,而“才”是更直觀更見成效的,是現(xiàn)實世界的人們所喜愛的,人們?nèi)菀子H近。所以容易造成被才蒙蔽的用人失誤,以至于顛覆。

參考譯文臣司馬光說:智伯的滅亡,在于才勝過德。才與德是不同的兩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論之為賢明,于是就看錯了人。聰明、細察、堅強、果敢,叫作才;公正、率直、至中、平和,叫作德。才,是德的基礎;德,是才的統(tǒng)帥。云夢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稱為剛勁;然而如果不矯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為利箭穿透堅物。棠溪出產(chǎn)的銅材,天下都稱為精利,然而如果不經(jīng)熔燒鑄造,不鍛打出鋒,就不能作為兵器擊穿硬甲。所以,德才兼?zhèn)浞Q之為“圣人”,無德無才稱之為“愚人”;德勝過才稱之為“君子”,才勝過德稱之為“小人”。挑選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與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來作惡。持有才干做善事,能處處行善;而憑借才干做惡事,就無惡不作了。愚人盡管想作惡,因為智慧不濟,氣力不勝任,好像小狗撲人,人還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夠的陰謀詭計來發(fā)揮邪惡,又有足夠的力量來逞兇施暴,就如惡虎生翼,他的危害難道不大嗎!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愛;對喜愛的人容易寵信專任,對尊敬的人容易疏遠,所以察選人才者經(jīng)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記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國家的亂臣奸佞,家族的敗家浪子,因為才有余而德不足,導致家國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伯呢!所以治國治家者如果能審察才與德兩種不同的標準,知道選擇的先后,又何必擔心失去人才呢!

7.(概括人物題)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

陳選字士賢,臺之臨海人。天順庚辰試禮部,丘文莊得其文,曰:“古君子也?!敝玫谝?。授監(jiān)察御史。羅一峰論奪情被謫,先生抗疏直之。出按江西,藩臬以素服入見,先生曰:“非也。人臣覲君,服視其品秩,於御史何居?”不事風裁,而貪墨望風解綬。已,督學南畿,一以德行為主。試卷列諸生姓名,不為彌封,曰:“吾且不自信,何以信于人邪?”每按部就止學宮,諸生分房誦讀,入夜燈火螢然,先生以兩燭前導,周行學舍,課其勤惰,士風為之一變。

(節(jié)選自《明儒學案》,有刪改)

請根據(jù)該段內(nèi)容,概括出陳選在為官方面的特點。

解析①剛直耿介;②謹遵禮數(shù);③重視德行;④恪盡職守。

“羅一峰論奪情被謫,先生抗疏直之”說明其為官耿直;“人臣覲君,服視其品秩,於御史何居?”說明謹遵禮節(jié);“督學南畿,一以德行為主”說明為官注重德行;“先生以兩燭前導,周行學舍,課其勤惰”說明履職恪盡職守。

參考譯文

陳選字士賢,臺州臨海人。明英宗天順庚辰年參加禮部的測試(會試),丘文莊看到他的文章,說:“這是個古代的君子啊?!卑阉u為第一。陳選被授予監(jiān)察御史的官職。羅一峰因為議論奪情起復一事被貶謫,先生上奏章替他辯護。出京巡視江西,布政使和按察使穿著便服進來拜見,先生說:“不對啊。臣子覲見國君,應該按照品級穿好官服,(穿便裝)把御史放在哪里呢?”還沒有依法裁處,而貪官污吏都聞風辭官。不久后擔任南京提督學政,(選拔人才)全然以德行為主。試卷上寫著生員的姓名,不加以密封,說:“我都不信任自己(指自己和考官),又憑什么被別人信任呢?”每次巡視屬地留宿在學宮中,生員們分房讀書,夜里燈火晶亮,先生讓人拿著兩根蠟燭走在前面,巡行學舍,督促生員勤學戒惰,讀書人的風氣因此完全改變了。

二、綜合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題。(20分)

貞觀元年,封中書令房玄齡為邗國公,兵部尚書杜如晦為蔡國公,并為第一等,食邑實封一千三百戶?;蕪母富窗餐跎裢ㄉ涎?“義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玄齡等刀筆之人,功居第一,臣竊不服?!碧谠?“國家大事,惟賞與罰。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咸懼。則知賞罰不可輕行也。今計勛行賞,玄齡等有籌謀帷幄,畫定社稷之功,故得功居第一。叔父于國至親,但以不可緣私濫與勛臣同賞矣!”由是諸功臣自相謂曰陛下以至公賞不私其親吾屬何可妄訴初高祖舉宗正籍弟侄再從三從孩童已上封王者數(shù)十人太宗謂群臣曰:“若一切封王,多給力役,乃至勞苦萬姓?!庇谑亲谑蚁确饪ね跗溟g無功者,皆降為縣公。

貞觀十一年,太宗以周封子弟,八百余年,秦罷諸侯,二世而滅。呂后欲危劉氏,終賴宗室獲安,封建親賢,當是子孫長久之道。乃定制,以子弟荊州都督荊王元景等二十一人,又以功臣司空趙州刺史長孫無忌等一十四人,并為世襲刺史。禮部侍郎李百藥奏論駁世封事曰:

臣聞經(jīng)國庇民,王者之常制;思闡治定之規(guī),以弘長世之業(yè),萬古不易,百慮同歸。欲以百王之季,行三代之法,天下五服之內(nèi),盡封諸侯,王畿千里之間,俱為采地。是則以結繩之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劉、曹之末,紀綱弛紊,斷可知焉。且數(shù)世之后,王室浸微,始自藩屏,化為仇敵。疆埸彼此,干戈侵伐。推行郡縣而設官分職,任賢使能,以循良之才,膺共治之寄,何世無人。至使地或呈祥,天不愛寶,民稱父母,政比神明。豈容以為侯伯則同其安危,任之牧宰則殊其憂樂何斯言之妄也!爵非世及,用賢之路斯廣;民無定主,附下之情不固。此乃愚智所辨,安可惑哉

太宗嘉納其言。于是竟罷子弟及功臣世襲刺史。

(選自《貞觀政要·封建》,有刪改)

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由是諸功臣自相謂曰/陛下以至公/賞不私其親/吾屬何可妄訴/初/高祖舉宗正籍/弟侄再從三從孩童已上封王者數(shù)十人/

B.由是諸功臣自相謂曰/陛下以至/公賞不私其親/吾屬何可妄訴/初/高祖舉宗正籍/弟侄再從三從孩童已上封王者數(shù)十人/

C.由是諸功臣自相謂/曰陛下以至公/賞不私其親/吾屬何可妄訴/初/高祖舉宗正籍弟侄再從/三從孩童已上封王者數(shù)十人/

D.由是諸功臣自相謂曰/陛下以至公/賞不私其親/吾屬何可妄訴/初/高祖舉宗正籍弟侄再從/三從孩童已上封王者數(shù)十人/

解析A

“曰”引出后面所說的內(nèi)容,后面要斷開,所以排除C項?!耙浴睘榻樵~,后面應該帶有名詞性質的詞或短語,所以應在“公”后面斷開,排除B項。“再從三從孩童”修飾“弟侄”,所以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項。

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刀筆,古代書寫工具,古時書寫于竹簡,誤則用刀削去重寫,因此把公牘稱刀筆。

B.宗室,是古代社會中對與君主同一宗族血親成員的稱謂,歷代皇族及外戚例稱為宗室。

C.五服,即王畿外圍,五百里為一區(qū)劃,由遠及近分為荒、要、綏、甸、侯等五服。

D.結繩,即將繩子扎接起來,是文字產(chǎn)生之前人們用來記數(shù)記事和傳遞信息的方法。

解析B

外戚不屬于宗室。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貞觀元年,唐太宗封房玄齡、杜如晦為一等國公,卻拒絕了淮安王李神通要求封賞的請求,體現(xiàn)出賞罰分明的明君風范。

B.在唐太宗看來,其從父率先舉義旗帶兵勤王的功績遠不如房玄齡等人運籌帷幄、安撫社稷的功勛大,計功行賞,玄齡當居第一。

C.唐太宗把沒有功勞的宗室郡王的爵位降為縣公,除了體現(xiàn)封賞不偏袒親眷的公正,也顯示出不濫施封賞愛護百姓的情懷。

D.唐太宗之所以實行世襲分封,主要是借鑒周朝實行分封存續(xù)八百余年和漢代靠劉姓宗室獲得安定的經(jīng)驗,汲取秦朝廢除分封二代而亡的教訓。

解析B

B項,“遠不如”是錯誤的。原文只是說如今論功行賞,房玄齡等有運籌帷幄、安撫社稷的功勛,所以應該功居第一。叔父是國家至親,但不能因為親私關系就隨意與功勛大臣同樣封賞,但并沒有說他叔父的功績遠不如房玄齡等人運籌帷幄、安撫社稷的功勛大。

1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咸懼。

(2)豈容以為侯伯則同其安危,任之牧宰則殊其憂樂

解析

(1)所賞的人和他的功勞相當,無功的人自然退避不爭;所罰的人和他的惡行相當,做壞事時人們才會感到畏懼。

(2)怎能說分封諸侯就能共同承擔安危,而任命刺史、縣官,他們就不能與國君同憂共樂

12.禮部侍郎李百藥在奏論中講明了哪些“心智所辨”的道理,從而讓唐太宗“嘉納其言”廢除分封的(3分)

解析:

①他認為想在眾多朝代之后,實行夏、商、周三代的辦法,將天下五服之內(nèi)的國土全部分封給諸侯,千里王畿也都分給卿大夫做采地。這就像要在虞舜、夏禹的時代實行上古結繩記事的古老方法,在漢魏時代推行遠古象刑法典,這樣的做法,必定造成紀綱松弛、社會混亂。

②實行郡縣制,設官分職,任用賢能,用賢良的人才,才能擔負起共同治理國家的重任。

參考譯文

貞觀元年,唐太宗封中書令房玄齡為邗國公,兵部尚書杜如晦為蔡國公,官品都列為一等,享受一千三百戶的俸祿。太宗的堂叔淮安王李神通上奏道:“在太原初舉義旗時,我便帶兵首先趕來響應,現(xiàn)在房玄齡這些舞文弄墨的人,卻功居第一等,我私下不服?!碧谡f:“國家大事,只在賞罰。所賞的人和他的功勞相當,無功的人自然退避不爭;所罰的人和他的惡行相當,做壞事時人們才會感到畏懼??芍p罰不能輕率施行。如今論功行賞,房玄齡等有運籌帷幄、安撫社稷的功勛,所以應該功居第一。叔父是國家至親,但不能因為親私關系就隨意與功勛大臣同樣封賞?!币虼斯Τ紓兿嗷ブg說:“陛下秉公封賞,不偏袒親眷,我們怎么可以胡亂申訴猜疑呢”當初,高祖把同宗子弟和二代三代之內(nèi)的旁系弟侄分封為王的有幾十人。太宗對臣下們說:“如果所有的宗室都封王,多用人侍奉,就會勞苦萬民?!庇谑前炎谑抑邢确饪ね鯖]有功勞的都降為縣公。

貞觀十一年,太宗認為周朝實行分封諸侯的制度,執(zhí)掌江山八百余年,秦朝廢除了分封制度,只經(jīng)歷了兩代就滅亡了。漢代呂后想篡奪漢室天下,最后靠劉姓宗室的力量獲得安定,分封子弟的方法應該是子孫保全江山的最好辦法。于是定下制度,分封子弟荊王元景等二十一人為都督,功臣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十四人為刺史,并且世襲爵位。禮部侍郎李百藥上書表示反對世封這件事說:

我聽說治理國家造福百姓,是歷代帝王的一貫做法。考慮安定國家的政策,以開辟未來大業(yè),這是所有帝王萬古不變的想法。想在眾多朝代之后,實行夏、商、周三代的辦法,將天下五服之內(nèi)的國土全部分封給諸侯,千里王畿也都分給卿大夫做采地。這是要在虞舜、夏禹的時代實行上古結繩記事的古老方法,在漢魏時代推行遠古象刑法典,這樣的做法,必定造成紀綱松弛、社會混亂。而且?guī)状?皇室逐漸衰微,原來作為屏障的諸侯,都變成仇敵。彼此互相攻城奪地,干戈相見。實行郡縣制,設官分職,任用賢能,用賢良的人才,擔負起共同治理國家的重任,哪個朝代沒有賢良的人才任用這些賢才做官,就會使土地呈現(xiàn)祥瑞、上天賜予寶物,百姓就會稱頌國君為人民的父母,把朝廷奉為神明。怎能說分封諸侯就能共同承擔安危,而任命刺史、縣官,他們就不能與國君同憂共樂這是何等荒謬啊!只要爵位俸祿不是世襲,任用賢才的路子就會很寬廣;百姓要是沒有一個固定的國君,他們就人心惶惶。這個道理是聰明的人和愚昧的人都懂得的,怎么會迷惑不解呢

太宗皇帝非常贊許并接納了這些意見。于是下令廢除了子弟及功臣世襲刺史的制度。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題。

楊嗣復,字繼之,仆射于陵子也。初,于陵十九登進士第。浙西觀察使韓滉有知人之鑒,見之甚悅。滉有愛女,方擇佳婿,謂其妻柳氏曰:“吾閱人多矣,無如楊生貴而有壽,生子必為宰相?!庇诹曛葷M,寓居揚州而生嗣復。后滉見之,撫其首曰:“名位果逾于父,楊門之慶也?!币蜃衷粦c門。

嗣復七八歲時已能秉筆為文。年二十,進士擢第。元和十年,累遷至禮部員外郎。時父于陵為戶部侍郎,嗣復上言與父同省非便,請換他官。詔曰:“同司官有大功以下親者,但非連判及勾檢之官長,則不在回避之限。如官署同,職司異,雖父子兄弟無所避嫌?!痹龠w兵部郎中。文宗即位,拜戶部侍郎。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懇辭侍養(yǎng),不之許。大和四年,丁父憂免。開成二年,領諸道鹽鐵轉運使。三年正月,進階金紫,食邑七百戶。

帝延英謂宰臣曰:“人傳符讖之語,自何而來?”嗣復對曰漢光武好以讖書決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說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論》所引蓋矯意以止賊亂非所重也帝又曰:“天后用人,有自布衣至宰相者,當時還得力否?”嗣復曰:“天后重行刑辟,輕用官爵,皆自圖之計耳。凡用人之道,歷試方見其能否。當艱難之時,或須拔擢,無事之日,不如且循資級。古人拔卒為將,非治平之時,蓋不獲已而用之也?!?/p>

宣宗即位,征拜吏部尚書。大中二年,自潮陽還,至岳州病,一日而卒,時年六十六。贈左仆射,謚曰孝穆。

(節(jié)選自《舊唐書》,有刪改)

1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嗣復對曰/漢光武好以讖書決/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說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論》所引/蓋矯意以止賊亂/非所重也/

B.嗣復對曰/漢光武好以讖書決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說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論》所引/蓋矯意以止賊亂/非所重也/

C.嗣復對曰/漢光武好以讖書決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說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論》所引/蓋矯意以止賊亂/非所重也/

D.嗣復對曰/漢光武好以讖書決/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說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論》所引/蓋矯意以止賊亂/非所重也/

解析:B

:本句的意思為:楊嗣復回答說:“漢朝光武帝喜歡用預言一類的書來決斷事情,近代的隋文帝也相信這種話,從此,這種說法一天天地滋長,就像班彪《王命論》的援引,大概是扭曲本意來防止叛賊作亂,并不是真正看重。”“決事”譯為“決斷事情”,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D兩項;“近代隋文帝”作主語,“信”作謂語,“此言”作賓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C項。故選B。

1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高一級中央政府朝廷測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B.“秩滿”,指古代官吏任職期滿。一般十年為一秩,故官員任期也是十年。

C.“丁憂”是指遭父母之喪,官員一般停職回家守喪。

D.“謚”,帶有評價作用的稱號。表揚的如“宣”,批評的如“厲”,同情的如“哀”。

解析:B

:B項,“故官員任期也是十年”表述錯誤。古代地方官一任三年,任內(nèi)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根據(jù)考課決定升遷或降職。故選B。

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楊嗣復天生貴相,少有文才。他七八歲的時候就會寫文章。韓滉認為他的名氣和地位會超越他的父親,是楊門的慶事,愿意把女兒許配給他。

B.楊嗣復為人謹慎,懂得避嫌。他擔任禮部員外郎時,因為父親是戶部侍郎,于是上書說和父親同在尚書省不便利,請求更換其他職務。

C.楊嗣復不重預言,不信應驗?;实蹎栴A言應驗的圖讖從何而來,楊嗣復認為是因為光武帝、隋文帝相信讖書,其實班彪引用預言是扭曲本意來制止賊亂。

D.楊嗣復很有見地,深諳用人之道。他認為古人提拔士兵作為將領,不是在太平之時,是不得已才這樣做的。平時應該按資歷逐級提拔。

解析A

:A項,“愿意把女兒許配給他”表述錯誤。根據(jù)原文“初,于陵十九登進士第。浙西觀察使韓滉有知人之鑒,見之甚悅。滉有愛女,方擇佳婿……”可知,韓滉是愿意把女兒嫁給楊于陵,而不是楊嗣復。故選A。

1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吾閱人多矣,無如楊生貴而有壽,生子必為宰相。

譯文:

(2)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懇辭侍養(yǎng),不之許。

譯文:

解析:

(1)我看過的人很多,沒有人能像楊生這樣尊貴而且長壽,他生下的兒子一定能當宰相。

(2)因為父親楊于陵從太子少傅的職位上退休,年老多病,楊嗣復請求辭官侍奉父親,皇帝沒答應他。

17.楊嗣復擔任禮部員外郎時請求改任他職,皇帝拒絕他的理由是什么?

答:

解析:若是同部門官員,服喪在大功以下(服喪九月以內(nèi))的親戚,不是共同負責同一事務或考核官員的長官,不必避嫌;若是官名相同而分管不同,即使是父子和親兄弟也不必避嫌。

參考譯文:

楊嗣復,字繼之,是仆射楊于陵的兒子。當初,楊于陵十九歲就考中進士。浙西觀察使韓滉有識別人才的能力,看見他十分高興。韓滉有一個女兒,正要選擇女婿,便對他的妻子柳氏說:“我看過的人很多,沒有人能像楊生這樣尊貴而且長壽,他生下的兒子一定能當宰相?!焙髞項钣诹耆纹跐M了,居住在揚州并生了楊嗣復,后來韓滉看到他,摸著他的頭說:“你的名聲和地位果真能超過你父親,這是楊家值得慶賀的事。”因此定字叫慶門。

楊嗣復七八歲就能拿筆寫文章,二十歲考中了進士。元和十年,多次升遷任禮部員外郎。當時他的父親楊于陵任戶部侍郎,楊嗣復上疏說和父親同在尚書省任職不便,請求改任別的職務?;实巯略t說:“同部門官員有服喪九月以內(nèi)的親戚,只要不是共同負責同一事務和考核官員的長官,都不在回避范圍內(nèi)。若官名相同但分管不同,即使是父子和親兄弟也不避嫌?!眱纱紊螢楸坷芍?。文宗即位,任命他為戶部侍郎。因為父親楊于陵從太子少傅的職位上退休,年老多病,楊嗣復請求辭官侍奉父親,皇帝沒答應他。大和四年,父親去世,為服喪而免職。開成二年,兼任諸道鹽鐵轉運使職責。開成三年正月,進階為金紫,食邑七百戶。

皇帝在延英殿對重臣說:“人們說的符咒預言的話,從哪里開始的?”楊嗣復回答說:“漢朝光武帝喜歡用預言一類的書來決斷事情,近代的隋文帝也相信這種話,從此,這種說法一天天地滋長,就像班彪《王命論》的援引,大概是扭曲本意來防止叛賊作亂,并不是真正看重?!被实塾终f:“武則天任用人才,有從平民身份到達宰相職位的,當時果真有益嗎?”楊嗣復回答說:“武則天注重刑罰,看輕官員,這都是為了圖謀自己的大業(yè)罷了。凡是用人的道理,多番試用才能知道他能否勝任。在國家艱難的時候,或許必須越級提拔,太平無事時,不如暫且按照資歷逐級提拔任用。古人提拔士兵做將領,不是治理太平的時候,應該是不得已才用這種方法。”

宣宗即位,征拜他為吏部尚書。大中二年,從潮陽回京,到岳州生病了,一天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六歲。追贈為左仆射,謚號孝穆。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

主觀簡答題對點訓練(二)

題組一對點練

1.(內(nèi)容概括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3分)

(韓忠彥)進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封儀國公。而曾布為右相,多不協(xié),言事者助布排忠彥,以觀文殿大學士知大名府。又以欽圣(宋欽宗)欲復廢后,為忠彥罪,再降太中大夫,懷州居住。又論忠彥在相位,不應棄湟州,謫崇信軍節(jié)度副使,濟州居住。逮復湟、鄯,又謫磁州團練副使。復太中大夫,遂以宣奉大夫致仕。卒,年七十二。

(選自《宋史·韓忠彥傳》,有刪改)

韓忠彥為什么會屢次獲罪請結合材料的內(nèi)容加以梳理。

2.(內(nèi)容概括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3分)

先是,七廟以平文為太祖。孝文議定祖宗,以道武為太祖。祖宗雖定,然昭穆未改。及孝文崩,將祔神主于廟,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黃門侍郎邢巒,以為太祖雖改,昭穆仍不應易,乃立彈草,欲按奏光。光謂惠蔚曰:“此乃禮也,而執(zhí)法欲見彈劾,思獲助于碩學?!被菸翟?“此深得禮變?!睂闀耘c光,贊明其事。光以惠蔚書呈宰輔,乃召惠蔚與巒庭議得失。尚書令王肅又助巒,而巒理終屈,彈事遂寢。

(選自《北史·孫惠蔚傳》,有刪改)

朝廷在昭穆改序問題上采納了誰的意見理由是什么請簡要說明。

3.(概括形象題)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3分)

王冕,字元章,諸暨田家子也。父命牧牛,冕放牛隴上,潛入學聽村童誦書,暮亡其牛,父怒,撻之。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長明燈讀書。安陽韓性異而致之,遂從性學,通《春秋》。嘗一試進士舉,不第,焚所為文,讀古兵法。恒著高檐帽,衣綠蓑衣,躡長齒屐,擊木劍,或騎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同里王艮特愛重之,為拜其母。艮為江浙檢校,冕往謁,履敝不完,足指踐地。艮遺之草履一兩,諷使就吏祿,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歸迎其母至會稽,駕以白牛車,冕被古冠服隨車后,鄉(xiāng)里小兒皆訕笑,冕不顧也。所居倚土壁庋釜,執(zhí)爨養(yǎng)母,教授弟子,以為常。

(節(jié)選自《朱彝尊選集》,有刪改)

根據(jù)選文概括王冕的精神特質。(3分)

4.(概括內(nèi)容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3分)

四年,還益州。時蜀土寇往往聚結,悉討平之。軌每臨戎對寇,或經(jīng)旬月,身不解甲。其部眾無貴賤少長,不恭命即立斬之。軌初入蜀,將其甥以為心腹,嘗夜出,呼之不以時至,怒而斬之。后征入朝,賜坐御榻,軌容儀不肅,又坐而對詔,高祖大怒。因謂曰:“公之入蜀,車騎、驃騎從者二十人,為公所斬略盡,我隴種車騎,未足給公?!痹t下獄,俄而釋之,還鎮(zhèn)益州。

(選自《舊唐書·竇軌傳》,有刪改)

面對蜀土寇往往聚結的局勢,竇軌是怎么做的最后結果如何請簡要說明。

5.(概括內(nèi)容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3分)

蒯通曰:“……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向利倍義乎!”

蒯生曰:“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表n信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p>

蒯通復說曰:“……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

(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有刪改)

有人說韓信“悔不用蒯通之計”,請結合選文,概括蒯通勸說的主要內(nèi)容。

6.(評價闡析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3分)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云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镕范,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遺于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茍能審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選自《資治通鑒·周紀一》,有刪改)

“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簡要說明理由。

7.(概括人物題)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

陳選字士賢,臺之臨海人。天順庚辰試禮部,丘文莊得其文,曰:“古君子也?!敝玫谝?。授監(jiān)察御史。羅一峰論奪情被謫,先生抗疏直之。出按江西,藩臬以素服入見,先生曰:“非也。人臣覲君,服視其品秩,於御史何居?”不事風裁,而貪墨望風解綬。已,督學南畿,一以德行為主。試卷列諸生姓名,不為彌封,曰:“吾且不自信,何以信于人邪?”每按部就止學宮,諸生分房誦讀,入夜燈火螢然,先生以兩燭前導,周行學舍,課其勤惰,士風為之一變。

(節(jié)選自《明儒學案》,有刪改)

請根據(jù)該段內(nèi)容,概括出陳選在為官方面的特點。

二、綜合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題。(20分)

貞觀元年,封中書令房玄齡為邗國公,兵部尚書杜如晦為蔡國公,并為第一等,食邑實封一千三百戶?;蕪母富窗餐跎裢ㄉ涎?“義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玄齡等刀筆之人,功居第一,臣竊不服?!碧谠?“國家大事,惟賞與罰。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咸懼。則知賞罰不可輕行也。今計勛行賞,玄齡等有籌謀帷幄,畫定社稷之功,故得功居第一。叔父于國至親,但以不可緣私濫與勛臣同賞矣!”由是諸功臣自相謂曰陛下以至公賞不私其親吾屬何可妄訴初高祖舉宗正籍弟侄再從三從孩童已上封王者數(shù)十人太宗謂群臣曰:“若一切封王,多給力役,乃至勞苦萬姓?!庇谑亲谑蚁确饪ね跗溟g無功者,皆降為縣公。

貞觀十一年,太宗以周封子弟,八百余年,秦罷諸侯,二世而滅。呂后欲危劉氏,終賴宗室獲安,封建親賢,當是子孫長久之道。乃定制,以子弟荊州都督荊王元景等二十一人,又以功臣司空趙州刺史長孫無忌等一十四人,并為世襲刺史。禮部侍郎李百藥奏論駁世封事曰:

臣聞經(jīng)國庇民,王者之常制;思闡治定之規(guī),以弘長世之業(yè),萬古不易,百慮同歸。欲以百王之季,行三代之法,天下五服之內(nèi),盡封諸侯,王畿千里之間,俱為采地。是則以結繩之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劉、曹之末,紀綱弛紊,斷可知焉。且數(shù)世之后,王室浸微,始自藩屏,化為仇敵。疆埸彼此,干戈侵伐。推行郡縣而設官分職,任賢使能,以循良之才,膺共治之寄,何世無人。至使地或呈祥,天不愛寶,民稱父母,政比神明。豈容以為侯伯則同其安危,任之牧宰則殊其憂樂何斯言之妄也!爵非世及,用賢之路斯廣;民無定主,附下之情不固。此乃愚智所辨,安可惑哉

太宗嘉納其言。于是竟罷子弟及功臣世襲刺史。

(選自《貞觀政要·封建》,有刪改)

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由是諸功臣自相謂曰/陛下以至公/賞不私其親/吾屬何可妄訴/初/高祖舉宗正籍/弟侄再從三從孩童已上封王者數(shù)十人/

B.由是諸功臣自相謂曰/陛下以至/公賞不私其親/吾屬何可妄訴/初/高祖舉宗正籍/弟侄再從三從孩童已上封王者數(shù)十人/

C.由是諸功臣自相謂/曰陛下以至公/賞不私其親/吾屬何可妄訴/初/高祖舉宗正籍弟侄再從/三從孩童已上封王者數(shù)十人/

D.由是諸功臣自相謂曰/陛下以至公/賞不私其親/吾屬何可妄訴/初/高祖舉宗正籍弟侄再從/三從孩童已上封王者數(shù)十人/

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刀筆,古代書寫工具,古時書寫于竹簡,誤則用刀削去重寫,因此把公牘稱刀筆。

B.宗室,是古代社會中對與君主同一宗族血親成員的稱謂,歷代皇族及外戚例稱為宗室。

C.五服,即王畿外圍,五百里為一區(qū)劃,由遠及近分為荒、要、綏、甸、侯等五服。

D.結繩,即將繩子扎接起來,是文字產(chǎn)生之前人們用來記數(shù)記事和傳遞信息的方法。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貞觀元年,唐太宗封房玄齡、杜如晦為一等國公,卻拒絕了淮安王李神通要求封賞的請求,體現(xiàn)出賞罰分明的明君風范。

B.在唐太宗看來,其從父率先舉義旗帶兵勤王的功績遠不如房玄齡等人運籌帷幄、安撫社稷的功勛大,計功行賞,玄齡當居第一。

C.唐太宗把沒有功勞的宗室郡王的爵位降為縣公,除了體現(xiàn)封賞不偏袒親眷的公正,也顯示出不濫施封賞愛護百姓的情懷。

D.唐太宗之所以實行世襲分封,主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