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學之道》同步練習(含解析) 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2《大學之道》同步練習(含解析) 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2《大學之道》同步練習(含解析) 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2《大學之道》同步練習(含解析) 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2《大學之道》同步練習(含解析) 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大學之道》同步練習(含解析)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第5課大學之道

一、基礎鞏固

1.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彰明

B.知止而后有定知:知道

C.定而后能靜靜:心不妄動

D.安而后能慮慮:憂慮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異義詞,并解釋其在句中的意思。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___________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________

(2)知止而后有定_______

(3)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_______

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大學之道不以其道得之

B.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

D.欲治其國者其皆出于此乎

5.下列對文中有關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與《周禮》《禮書》合稱“三禮"。

B.儒家所稱道的禮,可謂包羅萬象,其內(nèi)容涵蓋政治制度、宗教儀式和社會風俗習慣等。

C.中國古代禮樂并稱,樂其實是禮的一部分,附屬于禮。

D.孔子教導學生“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周朝時,禮、樂皆為貴族社會專有。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禮樂文化的傳承載體,除了社會習俗、禮器文物之外,主要是以儒家“十三經(jīng)"為主體的文獻典籍,尤其是其中的“三禮”經(jīng)籍。涉及“三禮"的還有古文經(jīng)學、今文經(jīng)學、文本真?zhèn)?、?jīng)師家法、傳承譜系等極為復雜的經(jīng)學問題;加之古書殘缺,古制茫昧,古文簡奧,異說紛紜,更增添了解讀之難度。尤其自清末民初始,中國封建專制制度①____,儒學花果飄零,“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當時救國成②____,時人為救國危,對禮教大加撻伐?!拔逅?新文化運動,更將批判的鋒芒直指封建禮教,(),因而倡言實現(xiàn)傳統(tǒng)“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的諸位知名學者,亦不得不在推行“儒家倫理"的同時,特別聲明首先要排除作為封建意識形態(tài)的“孔孟之道”,或在肯定儒家“仁"學現(xiàn)代意義的同時,提出必須借助對“仁”的重新取向,分離傳統(tǒng)的“禮"。可見,禮是否曾因作為封建傳統(tǒng)阻礙中國文化健康發(fā)展,就完全喪失了現(xiàn)代轉(zhuǎn)化的文化生機,仍然是當代禮學研究無法繞過思維屏障。于是,對禮學的平心靜氣的研究,也就③____了。

6.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7.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nèi)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

A.禮樂傳統(tǒng)在相當廣泛的社會層面上被等同于封建糟粕

B.在相當廣泛的社會層面上,禮樂傳統(tǒng)被等同于封建糟粕

C.以致在相當廣泛的社會層面上,禮樂傳統(tǒng)被等同于封建糟粕

D.況且禮樂傳統(tǒng)在相當廣泛的社會層面上被等同于封建糟粕

8.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缮倭吭鰟h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題。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個高峰。但大家只注重了“爭”的一面,①。幾十年來陸續(xù)出土的戰(zhàn)國簡帛印證了“諸家雜糅"的事實。郭店簡中,可以看到儒家與道家共存;上博簡中,可以看到儒家與墨家共存;馬王堆帛書中,可以看到道家與法家共存?!暗隆辈粸榭酌溪毾恚暗?不為老莊專有,“法”不由商韓把持。在秦征服六國之前,諸子百家的思想互“融"已經(jīng)開始。

諸子百家雖然哲學體系差異極大,②,即建立“統(tǒng)一秩序”。儒家強調(diào)“定于一"的禮樂道德秩序,法家強調(diào)“車同軌、書同文”的權力法律秩序,墨家強調(diào)“尚同"與“執(zhí)一”的社會行動秩序。即便強調(diào)極端自由的道家,③。老子的“小國寡民"經(jīng)常被說成主張分治,但實際上“小國”只是政治過渡的單元,“邦國"之后還有“天下”這一最終秩序——“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9.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10.請簡要分析文中畫波浪線句子的表達特點和表達效果。

1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學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指出本末始終的道理,進而說明“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的觀點。

(2)《大學之道》中,齊家的前提條件是“__________”,修身的前提條件是“__________"。

(3)《大學之道》中,用“__,____”兩句強調(diào)家庭經(jīng)營有序?qū)抑卫碜呱宪壍赖闹匾浴?/p>

(4)《大學之道》中的“"說明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是說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

二、能力提升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節(jié)選自《禮記·大學》)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致知在格物,即格物致知,指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B.庶人,周代社會的平民,后世無官爵者亦稱庶人。

C.曾子,名參,字子輿,是曾點的父親。父子二人都曾求師于孔子。

D.矜,憐憫,與《陳情表》“猶蒙矜育”中的“矜"字含義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開宗明義,提出大學之道的“三綱領”,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B.第二段提出了“八條目”之說,“八條目"之間是并列關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誠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摒棄不良情緒和外界干擾。

D.選文中使用了頂真、排比等修辭,使得道理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增強了說服力。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

(2)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5.請結合選文前兩段內(nèi)容談談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怎么做。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①;其樂心感者,其聲啴②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fā)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動。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鄭、衛(wèi)之音,亂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于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食饗之禮③,非致味也?!肚鍙R》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節(jié)選自《禮記·樂記》)

【注】①噍(jiāo)以殺(shài):噍,聲音急促。殺,衰微。②啴(chǎn):寬舒。③食(sì)饗之禮:食禮和饗禮,古代招待賓客及宗廟祭祀之禮。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

B.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

C.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

D.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

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干、戚、羽、旄:干、戚,盾和斧,跳武舞時所執(zhí)的道具;羽、旄,雉羽和旄牛尾,跳文舞時所執(zhí)的道具。

B.禮樂:指禮制和音樂,古代帝王常以禮、樂追求享樂,教化百姓,并以此來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C.鄭、衛(wèi)之音:本指春秋戰(zhàn)國時鄭、衛(wèi)兩國的民間音樂,因其音淫靡,不同于正統(tǒng)的雅樂,被斥為亂世之音。

D.玄酒:文中指的是水。水深色黑,謂之玄。太古無酒,以水代之,所以稱祭祀用的水為玄酒。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心有哀、樂、喜、怒、敬、愛等不同感受,發(fā)出的聲音就有急、緩、散、厲、直、柔等之別。

B.聲的產(chǎn)生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發(fā)生了變動,人的思想感情發(fā)生變動是外界事物影響的結果。

C.桑間濮上之音屬亡國之音,它反映的是國家政治混亂、百姓不受約束、統(tǒng)治者自私自利。

D.審聲才能知音,審音才能知樂,審樂才能懂得政事,因此審聲就能懂得政事。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2)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10.文中是怎樣具體論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的?論述這個道理的目的何在?

參考答案

一、基礎鞏固

1.D

【解析】慮:思慮精詳。

2.(1)窮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學問。

(2)到。

3.(1)“明明德”中的前一個“明":形容詞活用作動詞,彰明。

(2)止:動詞活用為名詞,停止的地方,文中指“至善”的境界。

(3)齊: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整齊有序。

4.B

【解析】均為介詞,在。A項,助詞,的;代詞,它們。C項,介詞,把;連詞,表修飾。D項,代詞,他的;副詞,表推測,大概。

5.A

【解析】《禮記》與《周禮》《儀禮》合稱“三禮"。

6.【答案】①土崩瓦解②燃眉之急③難上加難

【解析】第①處,這里說的是清末民初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狀況,可填“土崩瓦解”之類的成語。土崩瓦解:形容徹底崩潰。第②處,語境是說救國在當時是很緊急的,可填“燃眉之急"之類的成語。燃眉之急:像火燒眉毛那樣非常緊急的情況。第③處,前面說對禮學的研究已經(jīng)很難了,要做到“平心靜氣”則更難,故此處可填“難上加難"之類的成語。難上加難:困難上面又增加困難。指困難重重。

7.C

【解析】分析括號所在句可知,此處應該填寫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所造成的結果,“況且"多用來補充說明理由,和原文的內(nèi)容不符,排除D項。分析A、B、C三項可知,C項以“以致”開頭,更能突出禮樂傳統(tǒng)被等同于封建糟粕這一結果,故選C項。

8.【答案】禮是否因曾作為封建傳統(tǒng)阻礙中國文化健康發(fā)展,就完全喪失了現(xiàn)代轉(zhuǎn)化的文化生機,仍然是當代禮學研究無法繞過的思維屏障。

【解析】畫波浪線句存在兩處語病:一是語序不當,“曾因"應改為“因曾”;二是結構混亂,可在“思維屏障"前加“的”。

9.【答案】①卻忽視了“融"的一面②但有一個共同的目標③對統(tǒng)一秩序也是認同的

【解析】第①處,語境是一個轉(zhuǎn)折復句,此處應用轉(zhuǎn)折連詞;前面說“只注重了‘爭’的一面”,后面應說忽視了什么,再結合下文說的“融",可填“卻忽視了‘融’的一面”之類的內(nèi)容。第②處,語境是一個轉(zhuǎn)折復句,呼應前面的“雖然……",可以用“但……”;前面強調(diào)差異極大,后面又說“建立‘統(tǒng)一秩序’",可見其目標相同,據(jù)此可填“但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之類的內(nèi)容。第③處,語境強調(diào)諸子百家有統(tǒng)一的秩序,此處是一個假設復句,對應“即便強調(diào)極端自由",此處可填“對統(tǒng)一秩序也是認同的”之類的內(nèi)容。

10.【答案】①連續(xù)運用了兩組排比句式,形式整齊,富有節(jié)奏感。②增強了語言表達的氣勢和力度,突出了諸子百家思想融合的觀點。

【解析】從修辭手法和句式看,畫波浪線句是兩組排比句,句式相同,結構整齊一致。從內(nèi)容看,兩組排比句都強調(diào)諸子百家思想上的融合。從表達效果看,排比句式能突出觀點,增強語句的氣勢,使文章朗朗上口,有音律美和節(jié)奏感。

11.(1)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2)先修其身先正其心

(3)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4)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二、能力提升

1.C

【解析】“焉"是代詞,作“在”的賓語,其間不能斷開,排除A、B兩項;“視而不見"與“聽而不聞”是對稱結構,其間應斷開,排除D項。

2.C

【解析】曾點,字皙,是曾參之父。

3.B

【解析】“‘八條目’之間是并列關系,‘格物’是其核心"錯,“八條目”之間是遞進關系,“修身"是其核心。

4.(1)【答案】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關鍵詞:“明明德”“治")

(2)【答案】所以,喜歡一個人也能知道他的缺點,厭惡一個人也能知道他的優(yōu)點,這樣的人天下很少!(關鍵詞:兩個“惡”,“鮮")

5.【答案】①要樹立遠大理想;②要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以獲得知識;③要端正態(tài)度,注重自我素養(yǎng)的提升。

【解析】選文前兩段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還指出“修"“齊”“治"“平”的人生追求,由此可知,作為新時代的青年,要樹立遠大理想,有高遠的奮斗目標;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可知要探究事物的原理,以獲得知識;由“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可知要正心修身,即要端正態(tài)度,注重自我修養(yǎng)的提升。

參考譯文

(前兩段譯文略)

所說的使意念真誠,就是不要自己欺騙自己。道德修養(yǎng)不高的小人在獨處、別人看不見時做不好的事,沒有什么壞事不干的,見到道德修養(yǎng)高的君子后就隱藏起來,掩蓋做過的壞事,特意顯現(xiàn)自己做過的好事。別人看他,就如同看清了他的肺肝一樣,他這樣做又有什么益處呢?這就叫作內(nèi)在的真實德行,在外表上一定會表現(xiàn)出來,所以君子在獨處、別人看不見時一定要小心謹慎地注意自己的言行舉動。曾子說:“(獨處時也要像)有很多雙眼睛在注視著你,很多只手在指點著你,這是多么嚴密的監(jiān)督??!"財富可以裝飾屋室,道德可以潤飾身心,心胸寬廣,身體自然安適,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所說的修養(yǎng)自身德行在于(首先)端正自己的內(nèi)心:如果心中有憤怒的事,那么內(nèi)心就不能端正;如果心中有畏懼的事,那么內(nèi)心就不能端正;如果心中有喜好的事,那么內(nèi)心就不能端正;如果心中有憂患的事,那么內(nèi)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能專注于要做的事情上,雖然在看一件東西,卻好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一種聲音,卻好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一種食物,卻不知道它是什么滋味。這就是修養(yǎng)自身德行在于(首先)端正自己的內(nèi)心的道理。

所說的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在于(首先)修養(yǎng)好自身的品德,普通的人,對于自己所親近或憐愛的人,(往往會過分地親近憐愛他,因而)會不可避免地有所偏愛;而對于自己所鄙視和厭惡的人,(往往會因心有成見而過分地鄙視厭惡他,因而)會不可避免地有所偏惡;對于自己所畏服恭敬的人,(往往會過分地畏服恭敬他,因而)會不可避免地有所偏敬;對于自己所憐憫同情的人,(往往會過分地憐憫同情他,因而)會不可避免地有所偏護;對于自己所傲視和怠慢的人,(往往會過分地傲視怠慢他,因而)會不可避免地有所偏輕。所以,喜歡一個人也能知道他的缺點,厭惡一個人也能知道他的優(yōu)點,這樣的人天下很少!這就是說,自身的品德沒有修養(yǎng)好,就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族。

6.A

【解析】“物使之然也”為判斷句,句子結構完整,其前應斷開,排除B項?!肮市斡诼?中的“故”表原因,其前應斷開,排除C、D兩項。

7.B

【解析】“古代帝王常以禮、樂追求享樂"錯。文中說的是“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8.D

【解析】審聲是懂得政事的前提,但不能說審聲就能懂得政事。

9.(1)【答案】所以用禮制來引導人們的意志,用音樂來調(diào)和人們的聲音,用政令來統(tǒng)一人們的行動,用刑罰來防止人們的奸邪。(關鍵詞:“道"“和”“一")

(2)【答案】混亂世道的音,其曲調(diào)怨恨而憤怒,反映了政治的混亂。(關鍵詞:“怨以怒”“乖")

10.【答案】(1)文中先通過道理論證論述了音是人的內(nèi)心情感的表達。然后舉例子具體論證,講治世之音、亂世之音、亡國之音等與不同的政治狀況存在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2)通過了解一個時代的音樂,就可以知道其政治狀況,而利用音樂進行教化,就可以教育人民辨別好壞,回到做人的正道上來。

【解析】回答第一問,首先要找到該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根據(jù)語境分析作者所采用的論證方法。結合原文可知,文章先通過道理論證闡述了“聲音之道”,然后通過“治世之音"等例子論證了“與政通矣”。對于第二問,根據(jù)文意可知,文章最后一句話“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反人道之正也"正是論述目的,將其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來即可。

參考譯文

音的產(chǎn)生,都是出于人類有能夠產(chǎn)生思想感情的心。人類思想感情的變動,是外界事物影響的結果。受外界事物的影響,人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了變動,就會用“聲”表現(xiàn)出來。不同的聲彼此應和,所以產(chǎn)生變化。把這種變化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表現(xiàn)出來,就稱作“音"。排列這些“音”而且配上樂器演奏,并手持干、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