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八章兩宋遼金的法律制度
(公元960一1279年)
后周顯德七年(960年)春,后周歸德軍節(jié)度使、禁軍統(tǒng)帥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從后周王朝奪得政權,建國號為宋,是為宋太祖(960—976年在位),以開封(號東京,今河南開封)為都。宋朝建立后,以二十年的時間統(tǒng)一漢族聚居地區(qū),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封建割據(jù)狀態(tài)。但在北方地區(qū),還有一些與宋政權對峙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主要的有契丹族所建立的遼王朝,以及女真族所建立的金王朝等。徽宗靖康二年(l127年)春,金軍南侵,在開封俘獲了宋朝的徽、欽二帝。當年夏天,康王趙構(欽宗弟)于南京應于府(今河南商丘)即位,重建宋王朝,年號建炎,是為宋高宗,最后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形成宋金對峙局面。歷史上把以開封為國都的宋政權稱為“北宋”,把以臨安為國都的宋政權稱為“南宋”,兩宋共歷十八帝,三百二十年。第一節(jié)兩宋法制的指導思想宋朝統(tǒng)治者的法律指導思想,除了繼受儒家正統(tǒng)法律思想外,又推崇黃老思想,繼而采納理學,在加強中央集權、調和統(tǒng)治階級內部關系、保護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方面,顯示出其時代特色。一、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割據(jù)分裂深知“節(jié)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危害的宋太祖,在政權建立初期,就確立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割據(jù)分裂的方針。于是,“杯酒釋兵權”等強干弱支的措施紛紛出臺。這些措施的落實,消除了五代時期將領更換皇帝的隱患。法制方面的一些新舉措,如最高覆審機構“審刑院”的設置,禁革科舉考行與考官之間的恩師門生關系,審理權和判決權的分立,等等,無不是中央集權思想的實踐。二、崇文抑武,儒道兼用宋太祖即位后,面對五代以來重武輕文的習氣,竭力提倡文治,相當注重吏治文臣在經世治國中的作用。鑒于五代以來“州郡掌獄吏不明習律令,守牧多武人,率恣意用法”的教訓,宋初統(tǒng)治者重視地方現(xiàn)任官員的吏治才干,要求他們學法知法。一方面要求武臣讀書學法,由“律學博士”對官員講授、考核,考核成績居末位者,還要處以罰金,一方面又大力起用懂法的文人任官,據(jù)《宋史·刑法志》記載,當時“士補初官,皆試律令”。在繼受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同時,宋初統(tǒng)治者還十分欣賞黃老之學。在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實現(xiàn)以后,黃老之學逐漸被推上顯學地位。理學出現(xiàn)之前的宋初主導思想,是儒道兼用。理學出現(xiàn)并逐漸占居主導地位之后,宋代法制指導思想體現(xiàn)出了獨尊理學的特征。三、“大度兼容”,強調慎法宋太祖慎法是為了鞏固趙氏王朝的統(tǒng)治,正如宋初名臣呂蒙正所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小人情偽,在君子豈不知之,若以大度兼容,則萬事兼濟?!鄙鞣ㄋ枷胗糜诮y(tǒng)治階級集團內部時,表現(xiàn)為“大度兼容”、“保全柴氏子孫”、“不殺士大夫”等具體政策;用于處理與被統(tǒng)治階級的關系時,主要表現(xiàn)為要求注意刑事政策上的寬猛關系。前者在有宋一代基本上得以落實,后者在執(zhí)行過程中有很大的變化。但隨著社會經濟政治形勢的發(fā)展變化,“犯罪”現(xiàn)象不斷增多,為了維護正常的封建統(tǒng)治秩序,對寬猛關系的認識發(fā)生了變化。但王朝已越來越傾向于迷信重刑,如“重法地”的規(guī)定就是其典型表現(xiàn)。后來,朱熹更直接提出,當政者“當以嚴為本,而以寬濟之”。認為“刑愈輕而愈不足以厚民之俗,往往反以長其停逆作亂之心”。所以他主張重刑,“懲其一以戒百,…。使之無犯”。他的觀點是當時法制指導思想變化的反映。四、義利并用,重視經濟立法在這一時期,一方面由于經濟得到恢復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經濟因素,需要由國家進行調節(jié)疏導;另一方面由于內冗外耗,國家財政屢屢發(fā)生困難,急需理財求富。宋代統(tǒng)治者調整了歷代立法中重刑輕民的傳統(tǒng)做法,義利并重相當重視經濟立法。義利并用的觀點實際是對宋朝重視經濟立法思想的歸納總結。所以,宋代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立法最為活躍的時期,其立法活動頻繁,法規(guī)內容涉及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法規(guī)的制訂、實施各方面都具有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大體上注意到了國家與經濟活動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比較能順應商品經濟的規(guī)律。在“慶元新政”、“熙寧新政”時期,制定了大量有新意的經濟法規(guī),對后世有重大影響。第二節(jié)立法概況l.編定《宋刑統(tǒng)》
宋建隆四年,宋太祖命竇儀等人在總結前朝法律法令的基礎上,編纂了《宋建隆重詳定刑統(tǒng)》,簡稱《宋刑統(tǒng)》。同年七月,由太祖下詔“刻板摹印,頒行天下。這是宋朝的第一部正式刑律,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刊板印行的封建法典?!靶探y(tǒng)”的體例,最早出現(xiàn)于唐末的《大中刑律統(tǒng)類》,稱為“大中刑統(tǒng)”。后周又有《顯德刑律統(tǒng)類》,這是宋刑統(tǒng)的體例淵源?!端涡探y(tǒng)》共三十卷,十二篇,五百零二條。其篇目、內容與《唐律疏議》大體上相同。所不同之處在于:唐律在篇條之外未分門,而宋刑統(tǒng)沿襲了《大中刑律統(tǒng)類》首創(chuàng)分門的傳統(tǒng),在每篇之下又分若干門,十二篇共分二百一十三門。所謂“門”,就是把性質、類別相同或相近的律條分成單元,便于查考?!端涡探y(tǒng)》每條后所附的敕、令、格、式,是從唐開元二年至宋建隆二年,長達一百五十多年間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規(guī)范,將其附于律文之后,形成了律令合編的綜合性刑事法典的體例結構形式。《宋刑統(tǒng)》在刑制上,增設了“折杖法”,即除死刑外,其他刑均可折杖行刑。
《宋刑統(tǒng)》雖經多次修改,但變動較少,是宋代一部主要的綜合性刑事法典。
《宋刑統(tǒng)》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刊印頒行的法典
2.編敕敕是皇帝發(fā)布命令的一種形式,宋代皇帝對特定的人或事隨時發(fā)布的指示或命令稱為散敕。將散敕匯編,整理成冊,使之通過一定的立法程序上升為國家法律,即是編敕。為適應強化中央集權的需要,編敕成為宋朝一項經常和重要的立法活動。宋朝是封建君主專制高度發(fā)展的朝代,因此,皇帝頒發(fā)的詔敕就成為具有至高無上效力的法律形式。而敕由于是皇帝隨時發(fā)布的,因而此律更具有靈活性,更能適應宋代高度集中的皇權的需要,因而在宋代的司法實踐中,敕不但被廣泛地用來作為斷案處刑的依據(jù),而且其效力大于律。它可以隨時補充、修改、甚至廢棄律文。宋代編敕的發(fā)展進程可分為律敕并行和以敕代律兩個階段。建隆四年,宋太祖在定刑統(tǒng)的同時,便命竇儀等人進行編敕,編成《建隆新編敕》四卷,與刑統(tǒng)并行頒示天下。這是律敕并行的開端。以后陸續(xù)又有太宗時《太平興國編敕》十五卷,真宗時《大中祥符編敕》三十卷,仁宗時《天圣編敕》十二卷等。這階段的編敕雖對宋刑統(tǒng)有修改,但是當時律仍具有獨立的地位。因此可以說是“律敕并行”階段。宋神宗即位后,為了適應變法圖強的需要,于熙寧二年明確宣布,“律不足以周事情,凡律所不載者,一斷以敕。乃更其名目曰“敕、令、格、式”,而律恒存于敕之外”。這就是說,在具體司法活動中,敕的地位高于宋刑統(tǒng)。而且又把唐以來的法律刑式律、令、格、式改為敕、令、格、式,這就形成了以敕代律的局面。從律敕并行發(fā)展為以敕代律,反映了宋代封建君主專制集權的發(fā)展和強化,也反映了宋代法律形式的變化。宋神宗時還設立了“詳定編敕所”,作為專門的編敕機構。而且規(guī)模越來越大。除中央有編敕外,還有適用于各司、路、州、縣的編敕。即內政府官員把皇帝針對一司、一路、一州、一縣的有關敕令匯編成冊,上報朝廷,批準行用。宋朝的編敕在南宋孝宗前,都是以時間為階段的綜合統(tǒng)編。統(tǒng)編的敕、令、格、式因同一條目散見于各篇,給司法官吏查找使用帶來許多困難。因此南宋孝宗對,又把統(tǒng)編的敕、令、格、式依事分門別類編排,名為“條法事類”。孝宗時有《淳熙條法事類》,寧宗時有《慶元條法事類》,理宗時有《淳沽條法事類》等。保存至今的,只有《慶元條法事類》的殘卷。
2.編例例指具有法律效力的判例。宋代的例可分為斷例和指揮兩種。斷例是審判案件的成例,即以前事作為后事的斷案標準。指揮是中央機關對下級官署的指令。將斷例和指揮加以匯編,使之成為一般法律形式即為編例。北宋初期例還只是對法律的補充,后來相繼襲用,宋徽宗時發(fā)展到“引例破法”。南宋時,例的地位尤為突出,所謂“吏一切以例行事,法當然而無例則事皆泥而不行”。南宋引例斷案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行政集權的干預,為官吏出入人罪提供了方便,是造成宋代法律制度紊亂的重要原因。同時,也對明、清兩代采用律例合編的法律編纂體例產生了直接影響。第三節(jié)宋朝法律內容的發(fā)展變化一、刑事立法的變化(一)加重懲治盜賊,立“盜賊重法”“盜賊”是中國古代刑法中一個古老的犯罪概念,它不僅直接危害了封建專制的政權,也侵犯了統(tǒng)治階級所要保護的生命、財產關系,為歷代封建刑法鋒芒之所向。宋朝自建國初年起,階級矛盾就十分尖銳,“盜賊”問題也就成為統(tǒng)治階級嚴厲懲處的對象?!端涡探y(tǒng)》中規(guī)定的盜賊范圍十分廣泛。包括謀反、叛逆、殺人、造妖書妖言、強盜、竊盜、恐嚇取人財物等方面的犯罪。應當指出,宋初鑒于五代時司法黑暗,刑罰奇酷的教訓,曾修訂竊盜罪的律條,對于一般竊盜罪,其處罰確實比前代有所減輕,以此來標榜“仁政”。但對于“大逆”、“謀反”、“強盜”等罪名的處罰卻要比前代重得多。與唐代相比而論,唐律中對“大逆”、“謀反”等罪名是區(qū)別情節(jié),分別處以流絞、斬之刑,而宋代則是不問情由皆處以死刑,而且刑罰手段殘酷,從腰斬、棄市直至凌遲。唐律中對“強盜持杖不得財”處以流三千里,而宋代則是處死。北宋至南宋時,凡強盜罪,都要沒收家產,甚至罪及家小??梢?,宋代對“盜賊”處罰的加重程度遠遠超過了唐律。宋神宗熙寧四年制定了“盜賊重法”,其內容是重懲劫盜犯及其家屬。按常法,劫盜罪或死或流,只是犯者本人處刑。但“盜賊重法”的制定實施,不僅犯者本人處死,而且罪及家屬,沒收財產,處罰顯然加重了。宋仁宗嘉佑年間,制定了“重法地法”。即將京師開封及附近諸縣劃為重法地。規(guī)定,凡在重法地內犯盜賊罪者加重懲處?!爸胤ǖ胤ā钡闹贫ǎ紫仁菫閺娀煹貐^(qū)的治安措施,保證封建最高統(tǒng)治集團人身及財產安全。后來逐步擴大實施范圍,其矛頭直接指向農民的反抗活動。但嚴刑峻法并不能撲滅農民反抗的烽火,因此,為了鎮(zhèn)壓日益擴大的農民反抗,自神宗以后,不但重法地量刑日益加重,而且重法地的范圍也不斷擴大。此外還規(guī)定:對于“殺官吏”,“焚舍房”,“群行州縣”、“劫略江海、“窩藏盜賊”等犯罪,即使不在重法地,“亦以重論”。
(二)立“折杖法”宋開國之初,為改變唐末、五代藩鎮(zhèn)割據(jù)時的嚴刑峻法局面,樹立新政權的威信,宋太祖于建隆四年頒行了一種變相減輕刑罰的“折杖法”。即除死刑外,笞刑、杖刑、徒刑、流刑(包括加役流)均可折杖行刑。使“流罪得免遠徙,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減決數(shù)?!奔矗杭右哿鳑Q脊杖二十、配役三年;流三千里決脊杖二十、配役一年;流二千五百里決脊杖十八、配役一年;流二千里決脊杖十七、配役一年;徒三年決脊杖二十、放;徒二年半決脊杖十八、放;徒二年決脊杖十七,放;徒一年半決脊杖十五、放;徒一年決脊杖十三、放;杖一百決臀杖二十、放;杖九十決臀杖十八、放;杖八十決臀杖十七、放;杖七十決臀杖十五、放;杖六十決臀杖十三、放;笞五十決臀杖十、放;笞四十、三十決臀杖八、放;笞二十、十決臀杖七、放?!罢壅确ā钡念C行,旨在緩和階級矛盾,籠絡民心,改革“五刑之苛”。(三)施用“刺配之法”刺配之法始于五代,宋太祖時以寬宥死罪為借口,推行“刺配之法,”即赦免死罪犯者的死刑,而處以決杖、流配、刺面三刑合一的代用刑。但不久即以刺配為常法,濫加施用。形成了刺配之罪繁多,流配人犯充滿配所之局面。刺配是指將杖刑、刺面、流配三種刑罰合為一體施用,使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的折磨。這實際上表現(xiàn)了刑罰的加重,也是古代肉刑之一黥刑的復活。宋代刺配之法的適用對象主要是雜犯死罪被寬貸減死之人;犯強盜竊盜之罪者;被稱為兇惡之人的累犯等。(四)凌遲刑的施用凌遲之刑始于五代,仁宗時開始施用,南宋《慶元條法事類》中列為死刑法定刑。所謂凌遲,即碎而割之的極端殘酷的死刑,為元、明、清所繼承,直至清末才被廢除。宋代凌遲刑的施用,是用以制裁“口語狂悖致罪者”,后廣泛用于鎮(zhèn)壓危害封建國家統(tǒng)治的各種反逆大罪。凌遲刑是中國古代最殘酷的生命刑。宋代刺配之法的盛行和凌遲刑的廣泛施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宋朝刑罰制度的殘酷和封建君主集權的強化在法律上的必然表現(xiàn)。二、民事與經濟立法的發(fā)展(一)以法律手段確認租佃關系宋初,統(tǒng)治者適應了中唐以來租佃制廣泛發(fā)展,土地制度變化的趨勢,對土地采取“不抑兼并”、“土地得自由買賣”的政策,并且取消了唐代的部曲制,將佃戶編為客戶,使佃農正式登入國家戶籍,成為封建國家的“編戶齊民”。佃農依契約有一定的去留自由,不再成為地主的私屬。但隨著土地兼并的發(fā)展,佃客的人身束縛實際上仍有加強,致使階級矛盾不斷激化。宋朝初年出現(xiàn)了官府承認土地私有權的憑證一一“紅契”。遇有土地爭訟以紅契為據(jù)。紅契成為地主占有土地進而剝削農民的法律依據(jù)。宋律中對租佃關系的確認一為保護地主對佃農的剝削。如農民過期不交租,地主可告官,由官府監(jiān)督農民交租。如果農民為躲租而逃移,官府則令所屬州縣一并追回歸還田主,嚴禁逃移。二為維護地主與佃農之間的不平等的法律地位。規(guī)定:“佃客犯主,加凡人一等;主犯之,杖以下勿論,徒以下減凡人一等”。致使地主將隨意殺死佃客,視若草芥。從而使地主與農民的階級矛盾日益加劇。(二)以法律手段確認典賣制度中國古代土地的買賣始于西周末年。但相關土地的典賣,直到唐朝中期才零星出現(xiàn)。到宋朝,土地的典賣已成為普遍現(xiàn)象。宋代由于土地買賣活動頻繁,因此統(tǒng)治者為了適應封建商品經濟發(fā)展的需要,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保護地主土地所有權的制度一一典賣制度。在《宋刑統(tǒng)》中,正式確認了典賣制度。所謂典賣制度,是封建社會買賣不動產的一種方式。典賣是活賣,賣主將田產以較低的價格出典于人,在約定的期限內可以備價贖回,過期不贖,則視為絕賣。由于出典土地房產的絕大多數(shù)是農民,因此地主利用典賣制度不僅可以廉價地取得土地的收益,而且當農民到期無力收贖時,便依法取得了土地的所有權。宋朝典賣制度的確立是保證地主兼并農民土地的一種手段。(三)以法律手段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的控制。宋代對鹽、茶、酒、礬等物品實行禁榷(專賣),進一步由官府壟斷,嚴禁私營。鹽法:宋朝頒布了關于鹽的生產、買賣、販運方面的法律,即“鹽法”。其中規(guī)定嚴禁私自買賣鹽,有犯私鹽者,一兩笞四十,一斤加一等,處罰相當嚴厲。在運銷方面,則分官運、官銷和商運、商銷兩種。官銷指有專門的機構專營,商銷則是由官府批發(fā)給商人在指定地區(qū)零售。宋代官府雖對鹽嚴格控制,但由于官鹽價高,因此私鹽的販賣還是禁而不絕。酒法:酒法是關于酒的釀造、征稅和專賣等的法律。宋代對酒釀造和銷售嚴格控制,頒布了“酒法”,禁止民間私自釀造,必須向官府購買。有犯者,給予嚴厲處罰。宋代對茶、礬等物品也頒布了相應的法律實行禁榷,嚴禁私營。這些禁榷立法實際上是一種抑商措施,阻礙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發(fā)展,進一步加劇了土地的兼并活動,延緩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速度。
交子完全具備商標全部特征的北宋劉家針鋪的白兔商標,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保存最完整的最早的商標。第四節(jié)宋朝司法制度的演變一、司法機構宋朝的司法機關基本上沿襲唐制,在中央設大理寺和刑部。但由于封建君主專制集權的發(fā)展,在司法制度上,皇帝對中央和地方的司法權控制得更加嚴密了。因而在司法機構方面又不完全同于唐朝。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一)大理寺與刑部職責與唐略有不同。宋朝大理寺主要負責詳斷全國各州縣報請復審的刑事案件。宋朝時稱復審為“奏讞”。大理寺的審判官也依審訊和用法的分工而將“審”與“判”分職。由斷司負責審訊,由議司負責用法,所有案件先經斷司,后經議司,幾經審議后才能定判。宋朝刑部的職能主要是復核大理寺所詳斷的全國死刑已決案件及官員敘復、昭雪等事。(二)設立了審刑院。宋太宗時在宮中設立了審刑院。凡上奏案件,須先送審刑院備案,然后交大理寺、刑部。判決也要先經審刑院詳議,再轉呈皇帝裁決。審刑院的設立,是削弱大理寺、刑部的司法權,加強皇帝對司法權控制的措施之一。至宋神宗時,因機構重疊而撤消了審刑院,恢復了大理寺、刑部的職權。但對于詔獄的審判,則由皇帝下詔組成的特別審判機構一一制勘院、推勘院進行。(三)在地方設提點刑獄司。地方的提點刑獄司是中央在地方各路的司法派出機構,監(jiān)督州縣司法活動。后世的巡按制度即是在這一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諸路提點刑獄司在真宗時稱提點刑獄公事,仁宗、神宗時改稱提刑司。在州設司法參軍和司理參軍,分別掌管檢法議罪和調查審訊。二、訴訟審判制度宋朝的訴訟審判制度體現(xiàn)了極端封建君主專制集權的特點。(一)皇帝直接行使審判權宋朝皇帝經常親自審理案件。從宋太祖時開始,司法官吏常依御筆手詔斷罪。這種御筆斷罪所做出的判決可不依法條,又不許到任何衙門陳述冤抑。而且承受御筆判決的官府,不得延遲執(zhí)行,否則要受到論罪處罰。(二)恢復了死刑復奏制度宋朝恢復了五代時已廢止的死刑復奏制度,目的是為使“生殺之權出于上”。宋慈洗冤集錄圖(三)規(guī)定了訴訟時限宋朝在訴訟審判中對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的訴訟和審判時限分別做出了法律規(guī)定。宋朝在民事案件的訴訟時限上規(guī)定了“務限法”。即根據(jù)農務、農時來規(guī)定民事案件起訴、受理、斷遣的時限。具體的做法是:民間關于田宅、婚姻、錢績等糾紛必須于每年十月初一日后至正月三十日前把訴狀交于官府,三月三日前官府必須審理裁定完畢。在二月初一至十月初一的務限內,不受理民間的婚姻、田宅、錢債的訴訟。在刑事案件的訴訟時限上規(guī)定了“聽獄之限”。宋太祖時規(guī)定:在中央,大理寺審結案件,大事限三十日,中事限二十日,小事限十日。刑部,大事限十五日,中事限十日,小事限五日。在地方,大事限四十日,中事限二七日,小事限十日。如超過限期則給以處罰。這種要求司法機關限期結案的規(guī)定,目的在于提高審判效率,發(fā)揮司法鎮(zhèn)壓的職能。(四)“翻異別勘”制度宋朝在審判令要求口供前后一致,才能斷罪定刑。如犯人否認其口供,且“所翻情節(jié),實礙重罪”,這個案件就改換法官或改換司法機關審理。改換法官審理稱“別推”,改換司法機關審理稱“別移”。這就是翻異別勘制度。為防止犯人“妄行翻異”,法律限制翻異一般不過三次。(五)“理雪制度”宋朝規(guī)定判決生效后,犯人及其家屬可依法逐級進行申訴,稱為“理雪制度”。但規(guī)定判決三年以上的案件不準理雪。三、監(jiān)察機關宋朝的監(jiān)察機關也稱御史臺。它既是監(jiān)察機構,同時又具有司法職能。為了加強監(jiān)督,宋朝還擴大了御史臺的司法職能,凡違法失職的官吏,往往由御史臺偵訊。宋太宗時增設御史臺推勘官,使之分赴各地審理大案。第五節(jié)遼、金的法律制度遼、金的法律,基本上仍以唐律為本,但又具有少數(shù)民族部落原始傳統(tǒng)的色彩,反映了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發(fā)展的時期的時代特點,遼、金的法律就其內容來看,是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相結合的產物。一、遼、金的立法概況遼原先在法律適用上采取“以國法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分治制度。對契丹人適用本民族原有的習慣法,對漢人則適用唐律。遼最早的立法是建國號為大遼后,遼太祖阿保機詔令定法律而制定的《決獄法》。此后興宗重熙五年(公元1O36年)命整理太祖以來歷代法令,并參照唐律,制定了《重熙新定律條制》547條,頒行全國。道宗咸雍六年(公元lO7O年),又命人在重熙條制基礎上,增收唐律條目,制定了《咸雍重修條例》。至此,契丹民族有了自己的法典,并對契丹人和漢人犯罪一體科之。金初法制簡易,主要沿用習慣法,金國滅遼和北宋后,受到中原封建經濟文化的影響,迅速向封建制轉化。金熙宗皇統(tǒng)五年(公元1145年),頒行《皇統(tǒng)制》,這是金國第一部成文法典。金世宗大寶十九年(公元118O年),頒行《大寶重修制條》。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頒布《明昌律義》,泰和元年(公元12O1年)進一步修定,參照唐律篇目定為12篇,563條,稱為《泰和律》。金歷次立法,以《泰和律》最具代表性,對后來的元朝的法律有重大影響。但金由于始終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故法律往往成為一紙空文。二、遼、金法律的主要特點(一)維護民族專制統(tǒng)治,實行民族歧視和壓迫為了維護民族特權,遼、金法律都對本民族和漢族分別適用不同的法律。如遼對本民族人適用契丹法,對漢人則用唐律。遼圣宗時法律明文規(guī)定:契丹人和漢人相毆致死,其處罰方法輕重不同,契丹人適用輕法,而漢人適用重罰。(二)刑罰殘酷,并保存原部族的刑罰手段遼、金刑罰中曾有磔、投崖、梟、射鬼箭等酷刑,帶有原部族和奴隸制落后野蠻的色彩。三、產生于黑龍江流域的金初法制的特點
l、金初的法制具有十分明顯的過渡性。這表現(xiàn)在:其一,從法律性質上看,金初的法制經歷了由氏族部落法規(guī)到奴隸制法再到封建制法的過程。其二,從法律形式上看,經歷了由習慣法和不成文法到成文法再到法典化的過程。體現(xiàn)出金法制發(fā)展的完整性和進步性。女真人在建國前,以完顏部的習慣規(guī)范來約束各部族。到第五代昭祖石魯時,開始“立條教”“定法制”,用法律規(guī)范來約束部落成員,產生了萌芽期的法律。后來則成為女真完顏部的“國俗”,太祖、太宗時期以詔書形式頒布了許多法令,這使奴隸制法從不成文和習慣法階段發(fā)展到了成文法階段。公元1127年,金滅北宋,占據(jù)了黃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受到了高度發(fā)展的中原封建專制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金國政權迅速向封建制發(fā)展,法律開始向封建主義法律轉化。金熙宗皇統(tǒng)年間,以女真舊制為基礎,“兼采隋唐之制,參遼、宋之法,類以成書”,頒布了《皇統(tǒng)新制》,共一千余條,成為金國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至此,完成了由不成文法和習慣法到成文法繼而法典化,和由氏族部落法規(guī)到奴隸制法進而到封建法制的發(fā)展過渡過程。(二)刑贖并行是金初立法的特點女真族在建國前,就已通行罪沒奴婢可以贖身為良的不成文法和簡易的司法習慣,在對犯罪人實行一些嚴刑酷法的同時,也實行贖法。贖法來源于部落氏族末期出現(xiàn)的贖身制度。是指奴婢通過交納—定的身價或者依據(jù)一定的條件被允許恢復—般民人的身份、地位。加強賦役稅收和增加兵源是金初贖放奴婢的最直接原因。金太祖、太宗都曾發(fā)布過詔令,允許被掠為奴的良人自贖,促進了金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的歷史進程。(三)禁止同姓為婚女真人有同姓不婚,實行異姓通婚的習俗。這是由于認識到了“男女同姓,其生不繁”,因此可以把它看作是女真人發(fā)展本民族人口素質的一項有利措施。太祖、太宗時都有禁止同姓為婚詔書頒布,顯示出了其立法的合理性。(四)金初的立法與刑罰具有野蠻性和殘酷性史書記載,“金初之法極嚴”,凡殺人罪及盜劫罪,不僅犯者本人處死,而且還要沒收家產,家人為奴。后發(fā)展為凡盜贓一錢以上者都會被處死。其濫施刑罰達到了不受限制的地步。此外,金初還保留了原部落的刑罰,手段極為殘酷,常用刑罰有割鼻、割耳、斷手足、割舌、投高崖、剝皮等,肉刑適用極為廣泛。反映出立法及刑罰方面的落后性和歷史局限性。(五)金初的法制中較少貴賤尊卑的區(qū)別,等級界限不十分嚴格金太宗時,“有事集議,君臣雜坐,議畢同歌合舞,攜手握臂,略無猜忌。”君臣之同樂則同享,財則同用,相誓結約,不得違背。即使是國君,在法律上也無更多特殊地位,這在中國歷代王朝中是罕見的,體現(xiàn)了女真游牧,漁獵民族的豪放的特色。建于黑龍江流域的金初政權的立法,體現(xiàn)出較強的民族特色,同時又不斷吸收被征服地區(qū)民族的先進文化來充實和完善自己的立法。金初立法的特點,既富于民族特色,同時又表現(xiàn)了金統(tǒng)治者的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吞霸中原的雄心。金國法律是中華法制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著一定的歷史地位和作用,金初的立法及特色,還有待于人們進一步探討和研究。第六節(jié)元朝的法律制度公元1206年,鐵木真統(tǒng)一了蒙古各部落,建立了蒙古汗國,被尊稱為“成吉思汗”。公元l234年春,繼承成吉思汗位的窩闊臺聯(lián)宋滅金。忽必烈在相繼滅金和西夏后,于公元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建都燕京(今北京),建立了元朝。公元1279年元滅南宋,結束了自安史之亂以來我國歷史上的混亂局面,實現(xiàn)了空前的大統(tǒng)一。元朝政權是以蒙古貴族為主,聯(lián)合漢族、色目、契丹等上層分子對各族人民聯(lián)合專政的軍事封建政權。它是中國歷史上形成的第一個少數(shù)民族貴族占統(tǒng)治地位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復雜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構成了元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在立法方面,元代的法律全要是附合漢法,并參照蒙古族習慣法。在法律內容和司法制度中滲透著蒙古族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規(guī)定了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內容。元朝的疆域一、立法概況元朝建立以前,在成吉思汗時期,曾在蒙古習慣法的基礎上,制定了一部簡單的成文法,稱為《大札撒》?!霸觥?,即法令之意。具主要內容是規(guī)定奴隸對主人、貴族、官吏對君主的人身依附關系。另外還規(guī)定了對盜馬畜及犯寇的處罰?!洞笤觥肥浅鮿?chuàng)性的法律規(guī)范,既不完備,也不系統(tǒng)。元世祖忽必烈在建元前于制定法律的同時,宣布采用金朝的《泰和律》。建元后,為適應封建大一統(tǒng)的需要,元世祖曾幾次頒布格例。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朝廷準中書右丞相何榮祖所請,將公規(guī)、選格、治民、理財、賦役、課程、倉庫、造作、防盜、察獄等十事輯為一書,頒行天下,名為《至元新格》。這是元朝的第一部較為系統(tǒng)的成文法典。元仁宗時,編定了《風憲宏綱》,這是關于元朝綱紀和吏治的法典。元仁宗時,編定了《風憲宏綱》,這是關于元朝綱紀和吏治的法典。元英宋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在《風憲宏綱》的基礎上,修訂了一部《大元通制》。它由詔制、條格、斷例、令類四個部分組成。其中條格、斷例居多。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出現(xiàn)了《元典章》。全稱為《大元圣政國朝典章》。它是地方政府對從世祖即位到英宗至治二年五十年間所頒詔令、典章制度和判例的匯編。廣泛涉及了元朝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和風情民情等各個方面。二、元朝法律的主要特點(一)公開規(guī)定各族人民在法律上的不平等地位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個以少數(shù)民族貴族占統(tǒng)治地位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蒙古貴族以征服者自居,強烈的民族優(yōu)越感和狹隘的民族偏見,使元朝法律具有明顯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特點。法律公開確定民族不平等原則,并將居民按民族不同和被征服的先后劃分為四個等級。蒙古人為一等,色目人(西夏、回回、西域人)為二等,漢人(原來金國統(tǒng)治下的漢人和契丹、女真人)為三等,南人(南宋統(tǒng)治下的漢人和西南地區(qū)的各少數(shù)民族)為四等。實行案件審理上,刑罰處置上的不平等制度。元法明文規(guī)定,蒙古人打漢人,漢人不得回報,否則治罪。蒙古人打死漢人,最多只罰出征和賠燒埋銀,但漢人若打死蒙古人,則要處死。在案件的審理上,每涉及蒙古人與漢人、商人的糾紛,審理機關總是偏袒蒙古人。至于蒙古官員犯罪,除由蒙古司法官員斷案外,連行刑也必須由蒙古人執(zhí)行。(二)擴大了貴族官僚對奴隸的占有,加強了佃戶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按照元律,蒙古人和色目人可以隨便占有漢人和南人為奴婢。奴隸的來源主要是戰(zhàn)爭中的俘虜。元律確認了奴隸的子女永為奴隸,并以籍沒妻子兒女為奴的手段懲罰犯罪,這就更進一步擴大了奴隸的來源。而且元律確認了奴隸占有者可以隨意處置奴隸的權力。元律通過加強佃戶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來保護農奴制殘余。佃戶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本來在宋朝時已有削弱。但到了元朝,由于蒙古社會的落后的生產方式對中國農村經濟的影響,佃戶又越來越具有農奴的性質。佃戶不僅要交沉重的地租,而且地主對佃戶的人身也可任意處置。佃戶的子女也生來就供地主驅役。這種佃戶實際上就是農奴,這是在封建制社會中所有制關系上的一種倒退表現(xiàn)。(三)保護僧侶特權元朝在推行軍事鎮(zhèn)壓的同時,也注意利用宗教來欺騙和麻醉人民。元朝以佛教為國教,并給以僧侶種種特權。僧侶享有免役權,犯罪也不受普通法律制裁。而他人若打罵僧侶則要受到“截手”、“斷舌”的制裁。(四)刑罰制度的變化反映了蒙古舊制殘余。元刑罰制度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笞杖刑方面,元世祖時起把笞杖的數(shù)量每等由十改為七,以示天、地、人各饒其一之意。元的笞杖刑都以七為尾數(shù),這是蒙古族傳統(tǒng)習慣在法律上的反映。實際上,這是在加十的情況下,減了三下。改判后的笞刑為六等。由七起端到五十七為止。每等以十進位。杖刑為五等,由六十七起,到一百零七為止。(五)立法技術落后元朝法無定制,立法技術落后。如《大元通制》名例以下諸篇,篇目雜亂無章;此外,不少條文是個別判例的重復;部分條文沒有確定刑罰而僅泛稱“禁之”、罪之”、“重罪之”等等;有些懲罰如“紅泥粉壁”、“游街”等等,原始色彩很重,這些均反映了蒙古民族脫胎于奴隸制游牧社會的特定歷史內容和特點。三、元朝的司法制度元統(tǒng)一中國后,即仿宋制,在中央建立了一整套的司法機構。主要有:大宗正府。元初將大理寺改為大宗正府,作為元朝重要的司法審判機關,其職責是審理宗室及有關蒙古人的案件。大宗政府設斷事官稱為“達魯花赤”。刑部。元朝國家主要的司法行政機關兼審判機關。御史臺。元朝中央的司法監(jiān)察機關。宣政院。元朝全國最高的宗教管理機關與宗教審判機關。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形成的宗教與世俗權力共存的特殊的司法制度。元朝的地方司法機構大體上分路、府、州、縣各級。設達魯花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磚渣清運與建筑廢棄物處理設施建設合同
- 2025年度汽車零部件展覽展示技術服務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多式聯(lián)運托盤租賃及信息共享合同
- 2025年度對講機技術支持與服務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駕駛車輛抵押融資合同
- 2025版水利工程設計咨詢與施工監(jiān)理合同4篇
- 2025年度運輸貨物裝卸機械租賃合同協(xié)議書專業(yè)版
- 2025年度養(yǎng)老機構設施改造升級工程合同
- 知識產權交易居間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包裝行業(yè)企業(yè)職工養(yǎng)老保險集體勞動合同
- 2024-2025學年上外版高二上學期期中英語試卷與參考答案
- 《學習地圖》課件
- 抓住人工智能科學機遇 A new golden age of discovery Seizing the AI for Science opportunity 2024
- 松材線蟲調查培訓
- 方志敏《可愛的中國》全文閱讀
- 2024年廣西區(qū)公務員錄用考試《行測》真題及答案解析
- 《地區(qū)智能電網調度技術支持系統(tǒng)應用功能規(guī)范》
- 框架借款協(xié)議書(2篇)
- 物業(yè)防恐防暴演練課件
- DB12-T 3034-2023 建筑消防設施檢測服務規(guī)范
- 銷售人員崗位職責培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