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同步質量檢測試卷及答案_第1頁
2023年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同步質量檢測試卷及答案_第2頁
2023年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同步質量檢測試卷及答案_第3頁
2023年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同步質量檢測試卷及答案_第4頁
2023年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同步質量檢測試卷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單元素質升級檢測

(本試卷滿分150分,測試時間150分鐘)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1(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為獲得真正的教養(yǎng),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研讀世界文學,就是逐

漸地熟悉掌握各國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經驗和理想的

巨大財富。這條路永無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時候將它走到盡頭;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

么時候將哪怕僅僅只是一個文化發(fā)達民族的全部文學通通讀完,更別提整個人類的文學了。然

而,對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會使你感到滿足和幸?!皇且驗楂@得了

僵死的知識,而是有了鮮活的意識和理解。對于我們來說,問題不在于盡可能地多讀、多知道,

而在于自由地選擇我們個人閑暇時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領略人類所思、所求的廣闊和豐盈,

從而在自己與整個人類之間,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動聯(lián)系,使自己的心臟隨著人類心臟的跳動

而跳動。

要想建立與世界文學的生動聯(lián)系,讀者的第一要務乃是認識自己本身,進而認識那些特別

能引起共鳴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學大綱!他必須走一條愛之路,而非義務之

路。僅僅因為某部作品有名,因為羞于不了解它就強迫自己去閱讀,實乃大錯而特錯。恰恰相

反,每個人都該在他感覺最自然的地方,開始對書籍的閱讀、了解和喜愛。有的人在學生時代

已早早發(fā)現(xiàn)自己對優(yōu)美詩歌的愛好,也有人更愛好歷史和鄉(xiāng)土傳說;有的人也許喜歡民歌,還

有人覺得閱讀那種細致考察我們心靈的感受并給予高度理性解釋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

欣喜。閱讀之路有千萬條??梢詮男W課本和日歷出發(fā),而終結于莎士比亞、歌德或者但丁。

讓每個人憑自己的愛好去開始閱讀,讀一部文學作品或者一首詩,或者一則報道、一篇論文,

以此為出發(fā)點,然后再擴而大之。

(摘選自黑塞《讀書: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有些人讀書,全憑自己的興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書就把預擬做的事丟開,用全副精力

去讀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書,仍是如此辦,雖然這兩書在性質上毫不相關。一年之中可

以時而習天文,時而研究蜜蜂,時而讀莎士比亞。在旁人認為重要而自己不感興味的書都一概

置之不理。這種讀法有如打游擊,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處在使讀書成為樂事,對于一時興到

的著作可以稍為深入,久而久之,可以養(yǎng)成一種不平凡的思路與胸襟。它的壞處在于使讀書泛

濫而無所歸宿,缺乏專門研究所必需的“經院式”的系統(tǒng)訓練,使閱讀產生畸形的發(fā)展,對于

某一方面知識過于重視,而對于另一方面知識可以很蒙昧。

讀書須有一個中心去維持興趣,此中心或是科目,或是問題。以科目為中心時,就要精選

那一科的栗籍,一部一部地從頭到尾讀,以求對于該科得到一個概括的了解,為進一步高深研

究做準備。如讀文學作品以作家為中心,讀史學作品以時代為中心,也屬于這一類。以問題為

中心時,心中須先有一個待研究的問題,然后選擇關于這問題的書籍去讀,其用意在于搜集材

料和諸家對于這問題的意見,以供自己權衡去取,推求結論。重要的書仍須全看,其余的這里

看一章,那里看一節(jié),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丟手。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

當然,它對于初學者并不適宜。不過初學者以科目為中心時,仍可約略采取以問題為中心的要

領。如一■書作幾遍看,每一■遍只著重某一■方面。蘇東坡《與王朗書》曾談到這個方法,少年求

學者,”每一書皆作數(shù)次讀之。當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

耳。故愿學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圣賢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

又別作一次求事跡文物之類,亦如之”。

朱熹嘗勸他的門人采用這個方法。它是精讀的一個要訣,可以養(yǎng)成仔細分析的習慣。舉看

小說為例,第一次只求故事結構,第二次只注意人物描寫,第三次只求人物與故事的穿插,以

至于對話、辭藻、社會背景、人生態(tài)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讀書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統(tǒng)組織。比如看史書,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與政治的關

系,則全書中所有關于這問題的史實都被這中心聯(lián)系起來,自成一個系統(tǒng)。以后讀其他書籍如

經子專集之類,自然也常遇著關于政教關系的事實與理論,它們也自然歸到從前看史書時所形

成的那個系統(tǒng)了。一個人心里可以同時有許多系統(tǒng)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許多“部首”,每得一

條新知識,就會依物以類聚的原則,匯歸到它的性質相近的系統(tǒng)里去,就如拈新字貼進字典里

去,是人旁的字都歸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歸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識,不但易忘,而且

無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識,必須與舊有的知識聯(lián)絡貫串,這就是說,它必須圍繞一個中心歸聚

到一個系統(tǒng)里去,只有這樣才會生根,才會開花結果。

(摘選自朱光潛《談讀書》)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

A.研讀世界文學可以讓我們獲得真正的教養(yǎng),增添思想、經驗和理想上的財富。

B.黑塞認為讀書要憑著興趣讀,履行義務般強迫自己去讀,則無任何讀書效果。

C.圍繞某一個中心讀書,是文本精讀的重要方法,有助于養(yǎng)成仔細分析的習慣。

D.讀書時確定了中心,容易形成系統(tǒng)組織,一個人頭腦中可以有多個系統(tǒng)中心。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盁o任何讀書效果”錯誤,

文中只說“他必須走一條愛之路,而非義務之路。僅僅因為某部作品有名,因為羞于不了解它

就強迫自己去閱讀,實乃大錯而特錯”,沒有談到“無任何讀書效果”,選項表述過于絕對。

故選Bo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D)

A.任何人都無法閱讀完整個人類的文學,因此無法建立起與整個人類的生動聯(lián)系。

B.閱讀路徑很多,只要憑愛好去讀詩歌、小說或鄉(xiāng)土傳說,就會得到相同的閱讀認識。

C.蘇軾與朱熹所主張的閱讀方法是以問題為中心的閱讀方法,僅僅適用于專業(yè)研究者。

D.由新的知識與舊有的知識圍繞一個中心聯(lián)絡貫串形成一個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是動態(tài)的。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A.“因此無法真正建立起與

整個人類的生動聯(lián)系”錯誤,結合''對于我們來說,問題不在于盡可能地多讀、多知道,而在

于……從而在自己與整個人類之間,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動聯(lián)系,使自己的心臟隨著人類心臟

的跳動而跳動”可知,是可以建立起與整個人類的生動聯(lián)系的。B.“就會得到相同的閱讀認

識”錯誤,原文只說“有的人在學生時代已早早發(fā)現(xiàn)自己對優(yōu)美詩歌的愛好,也有人更愛好歷

史和鄉(xiāng)土傳說……閱讀之路有千萬條……讓每個人憑自己的愛好去開始閱讀……以此為出發(fā)

點,然后再擴而大之",談哪類閱讀都會有收獲,從而認識世界……而不是"得到相同的閱讀

認識”。C.“僅僅適用于專業(yè)研究者”錯誤,原文為“初學者以科目為中心時,仍可約略采取

以問題為中心的要領”,選項表述過于絕對。故選D。

3.下列說法中,不能體現(xiàn)材料二中提出的確定中心來進行閱讀的一項是(3分)(D)

A.學習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一單元課文時圍繞“青春”展開閱讀與交流。

B.搜集唐代詩歌中垂釣者意象材料,并對其文化內涵進行細致分析。

C.為完成論文“論散文的真實性”,查閱了大量的文獻并認真梳理。

D.偶然得到莫言的小說《檀香刑》并為之著迷,進而心無旁鷲地細讀。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芭既弧薄啊?,進而

心無旁鷲地細讀”符合“對于一時興到的著作可以稍為深入”的憑興趣閱讀,不是“確定中心

來進行閱讀”。故選D。

4.材料二運用了常見的論證方法,請舉兩例簡要說明。(4分)

答:①舉例論證,舉閱讀小說的例子闡述怎樣進行以問題為中心的閱讀;②引用論證,引

用蘇軾的話闡釋初學者可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閱讀方法;③比喻論證,把新知識依物以類聚的

原則匯歸到它的性質相近的系統(tǒng)里去比喻為“拈新字貼進字典里去”,生動而易懂。

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觀點有何異同?請結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

答:同:都談到讀書對人的益處,以興趣引導閱讀有很大收獲。

異:材料一認為,讀書應該從興趣愛好出發(fā),應該從自己能夠理解和喜愛的作品開始閱讀,

沒必要堅持閱讀引不起自己興趣的書;材料二闡述了做學問者的讀書方法,不能僅憑興趣閱讀,

應該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閱讀方法。

(二)現(xiàn)代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武夷山——我的讀后感

梁衡

名山也已登過不少,但當我有緣作武夷之游時,卻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次卻不勞攀援之苦,只要

躺在竹筏上默讀兩岸的群山就行。只這一點就足夠迷人了。

兩岸群山將自己突兀的峰巖或郁蔥的披發(fā)投入清澈的溪中。我半躺在筏上的竹椅里,微醉

似的看兩邊的景色,聽筏下汩汩的水聲,靜靜地讀著這幅大水墨。

要這兩邊的山美得自在,當她不披綠裳時,硬是赤裸得一絲不掛,本是紅色的巖石經多年

的氧化鍍上了一層鐵黑,水沖過后又留下許多白痕,再濕了她當初隆起時的皺褶,就自然得可

愛,或蹲或立,你會聯(lián)想到靜臥的雄獅、將飛的雄鷹或純真的頑童、憨厚的老農,全無一點塵

俗的浸染。但大多數(shù)山還是茂林修竹,藤垂草掩,又顯出另一番神韻。筏子拐過一兩道彎,河

就漸行漸窄,山也更逼近水面,氤最蔥郁,山頂?shù)闹褡忧喔托阒?,成一座綠色的天門陣,直排

上云天,而半山上的松杉又密密匝匝地擠下來。偶有一枝斜伸到水面,那便是姜子牙無聲的垂

竿。河沒有浪,山沒有聲,只有夾岸迷蒙的綠霧輕輕地涌動。水中起伏不盡的山影早已讓細密

的水波譜成一首清亮的漁歌,和著微風在竹篙的輕撥慢攏中飄動。這時山的形已不復存在,你

的耳目也已不起作用,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仿佛聽到了“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我這

時也只憑感覺來捕捉這山的旋律了。

這條曲曲彎彎的溪水美得純真,滴滴雨露輕落在葉上草上,滲入根下土中,然后沙濾石擠,

再溢出涓涓細流,匯成這能漂筏行船的大河。所以這水就輕軟得可愛。沒有兇險的水渦,沒有

震山的吼聲,只是悄悄地流,靜靜她淌,逢山轉身回秋眸,遇灘躡足曳翠裙。每當筏子轉過一

個急彎時,迎面就會撲來一股爽人的綠風,這時我就將身子壓得更低些,順著河谷看出去,追

視這幅無盡的流錦,一時如離塵出世,不知何往。在這種人仙參半的境界中,我細品著溪水的

清、涼、靜、柔,幾時享受過這樣的溫存與嫵媚呢?回想與水的相交相識,那南海的狂濤,那

天池的冰冷,黃河壺口的“虎嘯”,長江三峽的“龍吟”,今天我才找到水之初的原質原貌,

原來她“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不勝涼風的嬌羞”。在世間一切自然美的形式中,怕只有山才

這樣的磅礴逶迤,怕只有水才這樣的盡情盡性,怕也只有武夷山水才會這樣的相間相錯、相環(huán)

相繞、相廝相守地美在一起,美得難解難分,教你難以名狀,難以著墨。一處美的山水就是一

個暫棲身心的港灣,王維有他的耦川山莊,蘇東坡有他的大江赤壁,朱自清有他的月下荷塘,

夏可尊有他的白馬湖,今天我也找到了自己的武夷九溪。

筏過五曲溪時,崖上有“五曲幼溪津”幾個大字,那“幼”字的“力”故意寫得不出頭。

原來這幼溪是一個明代人,名陳省,字幼溪,在朝里做官出不了頭,便歸隱此地來研究《易經》。

石上還刻有他發(fā)牢騷的詩。細看兩岸石壁,又有許許多多的古人題刻,我也漸漸在這幅山水畫

中讀出了許多人物。那個曾帶義兵歸南宋,”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的詞人辛棄疾,那

個“但悲不見九州同”的詩人陸游,那個理學大師朱熹,都曾長期賦閑于此,并留下筆墨。還

有那個一代名將戚繼光,石壁上也留著他的錚錚詩句:“一劍橫空星斗寒,甫隨平虜復征蠻。

它年覓取封侯印,愿向君王換此山?!边@是些什么樣的人啊,他們是從刀光劍影中殺出來的英

雄,是從書山墨海中走過來的哲人,他們每個人的胸中都有一座起伏的山,都有一片激蕩的海。

可是當他們帶著人世的激動,風塵仆仆地走來時,面對這高邈恬靜的武夷,便立即神寧氣平,

束手恭立了。

人在世上待久了,難免有這樣那樣的煩惱和這樣那樣的重負。為解脫這一切,歷來的辦法

有二:一是皈依宗教,向內心去求平衡;二是到自然中去尋找回歸。蘇東坡是最通此道的,所

以他既當居士又尋山訪水。但是能如消磁除塵那樣,使人立即凈化,霎時回歸的山水又有幾許?

蘇于月下的赤壁,畢竟是月色的朦朧又加了幾分醉意,何如眼前這朗朗晴空下,山清水幽,漁

歌筏影,實實在在的仙境呢?

如果一處山水能以自己的神韻凈化人的靈魂,安定人的心緒,啟示人生的哲理,使人升華,

教人回歸,能純得使人起宗教式的向往,又美得叫人生熱戀似的追求,這山就有足夠的魅力了,

就是人間的天國仙境。我登泰山時,曾感到山水對人的激勵;登峨眉時,曾感到山水給人的歡

娛;而今我在武夷的懷抱里,立即感到一種偉大的安詳,樸素的平靜,如桑拿浴后的輕松,如

靜坐功后的空靈。這種感覺怕只有印度教徒在恒河里洗澡,佛教徒在五臺山朝拜時才會有的。

我沒有宗教的體驗,卻真正接受了一次自然對人的洗禮。武夷一小游,退卻十年愁。對青山明

鏡,你會由衷地默念:什么都拋掉,重新生活一回吧。難怪這山上專有一處名“換骨巖”呢。

我正慶幸自己在默讀中悟出一點道理,突然眼前一亮,竹筏已漂出九曲溪,水面頓寬,-

汪碧綠。回頭一望,亭亭玉女峰正在晚照中梳妝,船工還在繼續(xù)著他那說不完的故事。

(有刪改)

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

A.作者筆下的巖石“全無一點塵俗的浸染”,山上松杉枝條是“姜子牙無聲的垂竿”,

意在表現(xiàn)作者寄情山水、超脫世俗的情懷。

B.文章引用詩句“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不勝涼風的嬌羞”,是由眼前武夷山曲折的溪

水引起的詩意聯(lián)想,意在表明溪水的溫柔之美。

C.文章在寫五曲溪兩岸石壁古人的題刻時,由''在這幅山水畫中讀出了許多人物”這一

句轉入對古人的聯(lián)想,進而引發(fā)后文對哲理的思考。

D.如同印度教徒在恒河里洗澡、佛教徒在五臺山朝拜一樣,在武夷山的懷抱里,作者也

真正接受了一次大自然對人的精神洗禮。

【解析】“意在表現(xiàn)作者寄情山水、超脫世俗的情懷”分析錯誤。作者對山下巖石的描

寫和對山中竹子的描寫,意在描寫武夷山之美,并非是表現(xiàn)作者寄情山水、超脫世俗的情懷。

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C)

A.文章開篇運用對比,點出游覽武夷山的方式與登覽其他名山不同,只需躺在竹筏上默

讀就可以了,獨特而迷人。

B.文章寫“山美得自在”,運用了比喻、比擬等修辭手法,把景物寫得情態(tài)各異,活靈

活現(xiàn),生動而有情趣。

C.文章注重語言的錘煉,如寫溪水形成時,連用“落”“滲”“濾”“擠”“溢”“匯”

等動詞突出了水的輕軟可愛。

D.文章最后以船工“繼續(xù)著他那說不完的故事”作結,意在說明武夷山有悠久的歷史,

令讀者讀來回味悠長。

【解析】C項,"連用‘落'‘滲'‘濾'‘擠'‘溢''匯’等動詞突出了水的輕軟

可愛”分析錯誤。此處運用“落”“滲”“濾”“擠""溢"''匯”等動詞是為了說明溪水的

輕軟的理由,而不是為了突出溪水的輕軟可愛,突出其輕軟可愛的是下一句“沒有兇險的水渦,

沒有震山的吼聲,只是悄悄地流,靜靜地淌,逢山轉身回秋眸,遇灘躡足曳翠裙”。

8.本文采用作者的游蹤和感受兩條線索行文,請分別加以簡析。(4分)

答:游蹤:作者順著溪流漂游,首先看到兩岸裸露的巖石;接著,隨著溪流的變窄,作者

近距離觀察到山上氤氟蔥郁的植被;隨船來到五曲溪,看到兩岸的崖壁和上面的題刻;最后漂

出九曲溪。

感受:作者首先感受到溪水兩岸巖石的美,然后感受到山上植被的氤意蔥郁之美、再后來

感受到溪水的輕軟之美作者來到五曲溪,感受到自然對人精神的凈化。

9.梁衡在《山水為何有美感》中寫道“在散文寫作上就是美的三個層次:描寫美,意境

美,哲理美”,本文是如何體現(xiàn)這三個層次的?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描寫美:文中通過比喻、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武夷山上植被的氤植蔥郁之美、水的輕

軟之美以及時刻對人精神的凈化之美。

意境美:作者通過幽美的描寫,將樹、竹、水、山相結合,構建出一幅氤氤蔥郁、清純輕

柔、超凡脫俗的幽美畫卷,營造出人間仙境的意境。

哲理美:作者通過對武夷山美景的描述,表達了自然美景對人的精神具有凈化作用,面對

如此的美景,人們應該放下俗世的煩惱和重負,得到精神的解脫。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周顯王七年,秦獻公薨,子孝公立。孝公發(fā)憤,布德修政,欲以強秦。八年,奉公令國中

日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士于是衛(wèi)公孫鞅聞是令下乃西入秦。公孫鞅者,

衛(wèi)之庶孫也,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座知其賢,未及進,會病。魏惠王往問之曰:“公

叔病如有不可諱,將奈社翠何?”公叔日:“座之中庶子衛(wèi)鞅,年雖少,有奇才,愿君舉國而

聽之?!蓖鹾偃?。公叔曰:“君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蓖踉S諾而去。公叔急召鞅

謝日:“吾先君而后臣,故先為君謀,后以告子,子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

又安能用子之言殺臣乎!"卒不去。王出,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衛(wèi)

鞅也,既又勸寡人殺之,豈不悖哉!”衛(wèi)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監(jiān)以求見孝公,說以富國強兵之

術。公大悅,與議國事。十年,衛(wèi)鞅欲變法,秦人不悅。衛(wèi)鞅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與慮始,

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惫?/p>

日:“善?!币孕l(wèi)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

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

一人徒之,輒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shù)。于是太子犯

法。衛(wèi)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木手,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學其師公

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

邑大治。

臣光日: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昔齊桓公、晉文公、魏文侯、秦孝公,此四君者道非

粹白,而商君尤稱刻薄,又處戰(zhàn)攻之世,天下趨于詐力,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況為四海治

平之政者哉!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秦并六國》)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B)

A.孝公令國中日/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于是衛(wèi)公孫鞅聞是令/

下乃西入秦

B.孝公令國中日/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于是衛(wèi)公孫鞅聞是令下

/乃西入秦

C.孝公令國中日/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于是衛(wèi)公孫鞅聞是令下

/乃西入秦

D.孝公令國中日/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于是衛(wèi)公孫鞅聞是令/

下乃西入秦

【解析】“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是定語后置句,“有能出奇計強秦賓客群

臣”,“者”是定語后置的標志,中間不能斷開,可以排除C、D;“吾且尊官”和“與之分

土”是“孝公”許諾的兩個并列的獎勵,中間要斷開,可以排除A。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C)

A.周顯王七年,以王公在位年數(shù)來紀年。又如“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B.社稷,社為土神,稷為谷神,“社稷”也常常被用來代指國家或朝廷。

C.太子,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其實際權力很高,僅次于皇帝。

D.賒,是古代一種羞辱性的刑罰,指在犯人臉上或額上刺字并涂墨。

【解析】C項,“其實際權力很高”錯誤,太子很多時候沒有多大實權。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XC)

A.秦孝公即位后想讓秦國強大起來,他決心發(fā)憤圖強,整頓國家,修明政治,廣納賢才。

B.公叔瘞深知公孫鞅的才干,在病中向魏惠王推薦公孫鞅,但魏惠王并未采納他的建議。

C.公孫鞅在秦下令變法滿一年后,住在國都的百姓進言說新法給很多人帶來不便。

D.新法施行十年,秦國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百姓勇于為國作戰(zhàn),鄉(xiāng)野城鎮(zhèn)都得到了治

理。

【解析】C項,“住在國都的百姓進言說"錯誤,原文是說“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

者以千數(shù)”,是說秦國百姓前往國都控訴新法使民不便的數(shù)以千計,不是住在國都的百姓進言

說新法使百姓不便的人數(shù)以千計。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吾先君而后臣,故先為君謀,后以告子,子速行矣!(4分)

譯文:我必須先忠于君上,然后才能照顧屬下,所以先替君王謀劃(建議惠王殺你),后把

這件事告訴你。你趕快逃走吧!

(2)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4分)

譯文:所以圣賢之人如果想使國家富強,就不能拘泥于舊傳統(tǒng)。

14.司馬光在文末的評價闡述了一個什么道理?請簡要分析說明。(3分)

答:道理:信譽,是君主至高無上的法寶。

分析:①國家靠人民來保衛(wèi),人民靠信譽來保護;不講信譽無法使人民服從,沒有人民便

無法維持國家;②不欺騙天下成就了王道,不欺騙四方鄰國建立了霸業(yè)。

參考譯文:

周顯王七年,秦國秦獻公駕崩,其子秦孝公即位。秦孝公決心發(fā)憤圖強,整頓國家,修明

政治,讓秦國強大起來。周顯王八年,秦孝公在國內下令說:“現(xiàn)在賓客群臣中誰能獻上奇計,

讓秦國強盛,我就封他為高官,給他封地?!毙l(wèi)國的公孫鞅聽到這道命令,于是西行來到秦國。

公孫鞅,是衛(wèi)國宗族旁支后裔,喜好法家刑名之學。他在魏國國相公叔座手下做事,公叔座深

知他的才干,但還未來得及推薦,就重病不起。魏惠王前來看望公叔座,問道:“您如果不幸

去世,國家大事如何來處置?”公叔座說:“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職的公孫鞅,年紀雖輕,卻有

奇才,希望國君把國家交給他來治理!”魏惠王聽罷默然不語。公叔座又說:“如果國君您不

采納我的建議而重用公孫鞅,那就要殺掉他,不要讓他到別的國家去。”魏惠王許諾后告辭而

去。公叔座急忙召見公孫鞅道歉說:“我必須先忠于君上,然后才能照顧屬下;所以先替君王

謀劃(建議惠王殺你),后把這件事告訴你。你趕快逃走吧!”公孫鞅搖頭說:“國君不能聽從

你的意見來任用我,又怎么能聽從你的意見來殺我呢?”到底沒有出逃。魏惠王離開公叔座,

果然對左右近臣說:“公叔座病入膏肓,真是太可憐了。他先讓我把國家交給公孫鞅去治理,

一會兒又勸我殺了他,豈不是糊涂了嗎?”公孫鞅到了秦國后,托寵臣景監(jiān)推薦見到秦孝公,

陳述了自己富國強兵的計劃,孝公大喜過望,從此與他共商國家大事。周顯王十年,公孫鞅想

實行變法改革,秦國的貴族都不贊同。他對秦孝公說:“對下層人,不能和他們商議開創(chuàng)的計

劃,只能和他們分享成功的利益。講論至高道德的人不會與世俗同流合污,成就大事業(yè)的人不

會與大眾一起謀劃。所以圣賢之人如果想使國家富強,就不能拘泥于舊傳統(tǒng)?!鼻匦⒐f:“說

得好!”便任命公孫鞅為左庶長的要職。于是制定變法的法令。法令已詳細制訂但尚未公布,

公孫鞅怕百姓難以確信,于是在國都的集市南門立下一根長三丈的木桿,下令說有人能把它拿

到北門去就賞給十金。百姓們感到此事很古怪,沒人動手去搬。公孫鞅又說:“能拿過去的賞

五十金?!庇谑怯幸粋€人半信半疑地拿著木桿到了北門,立刻獲得了五十金的重賞。這時,公

孫鞅才下令頒布變法法令。變法令頒布一年后,秦國百姓前往國都控訴新法使民不便的數(shù)以千

計。這時太子也觸犯了法律,公孫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施行,就在于上層人士帶頭違犯。”

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便將他的老師公子虔處刑,將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

字,以示懲戒。第二天,秦國人聽說此事,都小心翼翼地遵從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國一片

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為國作戰(zhàn),不敢再行私斗,鄉(xiāng)野城鎮(zhèn)都得到了治理。

臣司馬光日:信譽,是君主至高無上的法寶。國家靠人民來保衛(wèi),人民靠信譽來保護;不

講信譽無法使人民服從,沒有人民便無法維持國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騙天下,建立霸

業(yè)者不欺騙四方鄰國。當年齊桓公、晉文公、魏文侯、秦孝公,這四位君主的治國之道尚稱不

上完美,而公孫鞅可以說是過于刻簿了,但他們處于你攻我奪的戰(zhàn)國亂世,天下爾虞我詐、斗

智斗勇之時,尚且不敢忘記樹立信譽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況今日治理一統(tǒng)天下的當政者呢!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兩首唐詩,完成15?16題。

勸學

孟郊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①無煙。

人學始知道②,不學非自然。

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勸學

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注】①元:原本、本來。②道:事物的法則、規(guī)律。這里指各種知識。

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

A.孟詩前兩句運用了比興的手法側重說明學習的方法,即不斷探索獲得知識。

B.孟詩強調了學習必須自己去實踐,說理非常充分而又平實,使人易于接受。

C.顏詩中“正是男兒讀書時”為上句作補充,勉勵人們年少要珍惜時間,刻苦讀書。

D.兩首《勸學》詩都是勸人學習的,但是體裁不同,孟詩為五言律詩,顏詩為七言絕句。

【解析】A項“側重說明學習的方法”說法錯誤,前兩句寫出只有擊打石頭,才會有火

花;如果不擊打,連一點兒煙也不冒出,這是運用比興的手法,說明學習的意義,而不是學習

方法。

16.兩首《勸學》詩都闡明了“學習要趁早”的問題,但內容和手法有所不同,請結合詩

句簡要分析。(6分)

答:①孟詩最后兩句采用反問修辭,趁著青春年少早點學習,人怎么能一直年輕呢?強調

青春年少時是容易獲取知識的時期,學習要趁年輕。②顏詩最后兩句采用對比手法,“黑

發(fā)”“白首”形成強烈對比,點出要珍惜青春年少,及早學習,不要等年紀大了再后悔,突出

讀書學習要趁早。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勸學》中指出:“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边@與韓愈《師說》中所表達的“差

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是相同的。

(2)在《師說》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職為借口拒絕從師學習的語句是“位卑則足羞,

官盛則近諛”O(jiān)

(3)韓愈寫作《師說》一文的緣由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o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如果說讀書是一個人有沒有求知心的標志,那么寫作就是一個人有沒有創(chuàng)造力和責任感的

標志。讀書是吸收,是繼承;寫作是創(chuàng)造,是超越。一個人讀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識,并經過

了實踐的發(fā)展之后才可能寫出屬于他自己而又對世界有用的東西,這就叫貢獻。這樣他才算盡

到歷史的責任,才真正完成了超越與繼承的交替。

寫作是檢驗一個人的學識才智的最簡單方法,寫書不是抄書,你得把前人之書探進自己的

實踐,得出新的思想,如魯迅之謂吃進草,擠出牛奶。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如同科學技術的發(fā)現(xiàn)與

發(fā)明,要智慧和勇氣。小智勇小文章,大智勇大文章。唐太宗稱以銅為鏡、以史為鏡、以人為

鏡,其實文章也是一面大鏡子,驗之于作者可知鶯駿。古往今來,凡其人庸庸,其言云云,其

政平平者,必無文章。古人云立德立言,人必得有新言匯入歷史長河而后才得歷史的承認。

18.對上文中畫橫線句子的修改正確的一項是(3分)(B)

A.這樣他才算盡到歷史的責任,才真正完成了繼承與超越的交替。

B.這樣他才真正完成了繼承與超越的交替,才算盡到歷史的責任。

C.這樣使他才真正完成了繼承與超越的交替,才算盡到歷史的責任。

D.這樣他才真正完成了超越與繼承的交替,才算盡到歷史的責任。

【解析】畫線句有兩處語病,一是"超越與繼承”語序不當,應該先說“繼承”再說“超

越”,排除D項;二是“才算盡到歷史的責任,才真正完成了超越與繼承的交替”兩個分句

語序不當,應先說“完成了繼承與超越的交替”后說“盡到歷史的責任”,排除A項;C項

“使”淹沒主語,排除C項。

19.下列選項中,與上文畫波浪線句子所使用的論證方法不相同的一項是(3分)(D)

A.黨八股的第四條罪狀是:語言無味,像個癟三。《反對黨八股》

B.他占有,挑選??匆婔~翅,并不就拋在路上以顯其“平民化”,只要有養(yǎng)料,也和朋

友們像蘿卜白菜一樣吃掉?!赌脕碇髁x》

C.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秳駥W》

D.他們看人生種種事實,和鄉(xiāng)下人到城里看見五光十色的電燈一樣,只看到事實的表面,

而不了解事實的意義?!墩軐W與人生》

【解析】畫波浪線句“如魯迅之謂吃進草,擠出牛奶”是比喻論證。A項比喻論證,“像

個癟三”形容語言缺少文采。B項比喻論證,魚翅、蘿卜白菜等都是人們所熟悉的事物,使如

何對待文化遺產這個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C項比喻論證,通過“木”和

“金”的變化來進一步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人工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D項類比論證,用

“鄉(xiāng)下人”看“城里的電燈”來類比。

20.請分別用一個以“寫作”為開頭的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過12個

字。(5分)

答:①寫作標志創(chuàng)造力和責任感。②寫作檢驗人的學識才智。

(二)語言文字運用H(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

何謂學習?這是一個很“原始”的問題。學習比教育出現(xiàn)更早,有更深的意義。學習是相

遇與對話,是與客觀世界對話、①、與自我對話的三位一體的活動。

()o我們通過與他人的合作,與多樣的思維碰撞,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學習原本

就是合作性的,原本就是基于與他人合作的“沖刺與挑戰(zhàn)的學習”。業(yè)已懂得、理解的東西即

便滾瓜爛熟,也不能稱為“學習”。學習是從已知世界出發(fā),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越既有

的經驗與能力,③的一種挑戰(zhàn)。

21.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分)(B)

A.真正的學習是一種對話與合作的過程

B.真正的學習是一種對話與修煉的過程

C.真正的學習是一種對話與探索的過程

D.真正的學習是一種對話與挑戰(zhàn)的過程

【解析】通過上一段“學習是相遇與對話,是與客觀世界對話”可知,學習是一種對話。

而根據下文“我們通過與他人的合作,與多樣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