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評估報告模板_第1頁
實驗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評估報告模板_第2頁
實驗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評估報告模板_第3頁
實驗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評估報告模板_第4頁
實驗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評估報告模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病原微生物危害性評估報告其次版文件編號:XXX-XXX-PG生效日期:XXXX年XX月XX日XXX醫(yī)院XXX科目錄序號主題內容代號頁碼1鮑曼不動桿菌的生物危害評估XXX-XXX-PG-1122銅綠假單胞菌的生物危害評估XXX-XXX-PG-243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危害評估XXX-XXX-PG-374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評估XXX-XXX-PG-4115傷寒、副傷寒沙門菌的生物危害評估XXX-XXX-PG-518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鮑曼不動桿菌的生物危害評估1.細菌的傳播與致病1.1鮑曼不動桿菌分布于自然界和醫(yī)院環(huán)境中,是人類皮膚、呼吸道、胃腸道、生殖道的正常菌群,是一種條件致病菌,也科成為重癥科室的定植菌,可引起各種感染和醫(yī)院感染。是不動桿菌菌種感染率最高的,可引起腹膜炎、腦膜炎、骨髓炎和關節(jié)炎菌血癥和肺炎等。鮑曼不動桿菌已經發(fā)覺看多重耐藥菌株,耐亞胺培南不動桿菌在中國臺灣地區(qū)大25%,在澳大利亞和中國大陸地區(qū)大20%左右,所以每個分別菌株都應進行藥敏試驗。2.細菌的生物學特性2.1本菌為革蘭陰性球狀或球桿菌,約1.0~1.5μm×1.5~2.5μm,單個或成對排列有時成絲狀或呈短鏈狀,無芽胞與鞭毛,無動力,有莢膜。嚴格好氧,在20~30℃生長,大部分菌株最適生長溫度33~45℃。在全部一般綜合2.2氧化酶陰性,觸酶陽性。3.細菌的試驗室檢查3.1標本采集:來自與臨床的各種標本如血液、尿液、膿汁、下呼吸道分泌物以與腦脊液等。3.2涂片鏡檢:細菌培育陽性時,進行革蘭染色鏡檢。3.3分別培育:接收臨床標本后痰、灌洗液、支氣管刷檢物與腦脊液接種于血平板、中國藍、巧克力平板上,其他體液與分泌物標本接種于血平板上.3.4生化鑒定:氧化酶陰性。4.細菌的防治4.1鑒定出鮑曼不動桿菌的同時進行藥敏試驗,依據藥敏結果與臨床實際相結合進行治療4.2在試驗室以與病房中留意勤洗手,避開干脆接觸鮑曼菌株5.細菌的生物平安防護5.1操作要求:試驗時,未經允許,不得隨意進入試驗室。不許在工作區(qū)域飲食、吸煙、清洗隱型眼鏡和化妝。食物應存放在工作區(qū)域以外專用櫥柜或冰箱中。全部的操作過程應盡量細心,避開濺出。對于污染的銳器,必需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運用過的一次性針、注射器、玻片、加樣槍頭等放入加有肯定濃度的84消毒液銳器盒中浸泡消毒。打碎的器皿不能干脆用手處理,必需用其它工具處理,如夾子或鑷子,放入加有肯定濃度的84消毒液銳器盒中浸泡消毒。全部的培育物、儲存物與其它規(guī)定的廢物在釋放前,均應運用可行的消毒方法進行消毒,如高壓滅菌。轉移到就近試驗室消毒的物料應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內,密封運出試驗室。離開該系統(tǒng)進行消毒的物料,在轉移前應包裝。按日常程序、在有關傳染源的工作結束后、尤其是傳染源濺出或灑出后、或受到其他傳染源污染后,試驗室設備和工作臺面應當運用有效的消毒劑消毒。污染的設備在送去修理、維護前,要依據相關的規(guī)定消毒;在離開設施轉移前,要依據相關的規(guī)定打包運輸。5.2平安設備:正確運用和保養(yǎng)生物平安柜、最好是二級生物平安柜、或其他合適的人員防護設施、或物理遏制裝置。當必需在生物平安柜外處理標本時,需實行面部愛護措施(眼鏡、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濺裝置),以免傳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濺或灑到面上。在試驗室內,必需運用專用大褂、罩衫或制服。人員到非試驗室區(qū)域時,防護服必需留在試驗室內或緩沖間??赡芙佑|潛在傳染源、被污染的表面或設備時,要戴手套。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重復運用,不能用于接觸“干凈”的表面(鍵盤、電話等),也不應當戴著到試驗室外。要備有帶滑石粉的乳膠手套。脫掉手套后,要洗手。銅綠假單胞菌的生物危害評估1.細菌的傳播與致病1.1銅綠假單胞菌廣泛分布于水、空氣、土壤以與正常人體皮膚、呼吸道與腸道黏膜中,是條件致病菌,當手術、化療、放療、激素治療等緣由使人體反抗力下降時簡單引起感染??梢馃齻麆?chuàng)面感染、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腦膜炎、敗血癥等。1.2感染銅綠假單胞菌的患者,經抗生素治療3-4日后,原來敏感的抗生素易變成耐藥。因此對嚴峻感染的銅綠假單胞菌要常常做抗生素藥敏試驗。2.細菌的生物學特性2.1銅綠假單胞菌屬于假單胞菌屬,是一種非發(fā)酵革蘭陰性菌,菌體瘦長且長短不一,有時呈球桿狀或線狀,成對或短鏈狀排列。最適生長溫度為35℃,特殊是該菌在4℃不生長而在42℃可以生長的特點可用以鑒別。需氧生長,在一般培育基上可以生存并能產生水溶性的色素。在血平板上可產生溶血,菌落四周3.試驗室檢查3.1標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種標本,包括血液、尿液、痰標本、膿汁、穿刺液等。還包括來自醫(yī)院環(huán)境中的各種標本如水、空氣、物體表面采樣等。3.2染色鏡檢:為革蘭陰性菌,菌體瘦長且長短不一,有時呈球桿狀或線狀,成對或短鏈狀排列。菌體的一端有一根鞭毛。3.3分別培育:接收臨床標本后痰、灌洗液、支氣管刷檢物與腦脊液接種于血平板、中國藍、巧克力平板上,其他體液與分泌物標本接種于血平板上3.4生化鑒定:氧化酶陽性。4.細菌的防治4.1與時隔離治療患者,同時提高醫(yī)院內的消毒水平以與癥療操作的規(guī)范和平安,能夠切實降低銅綠假單胞菌的院內感染水平。4.2在治療方面,若感染位于外表而且局限,可用1%醋酸沖洗或局部應用多粘菌素B或多粘菌素E,即可奏效。壞死組織必需擴清,而膿腫則必需引流。5.細菌的生物平安防護5.1操作要求:5.1.1試驗時,必需依據生物平安要求嚴格做好防護措施方可進行試驗,否則不應進行試驗5.1.25.1.3全部的操作過程應盡量細心,避開5.1.4對于污染的銳器,必需5.1.5注射和吸取感染材料時,只能運用針頭固定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即注射器和針頭是一體的)。用過的一次性針頭必需彎曲、切斷、破裂、重新套上針頭套、從一次性注射器上去掉,或在丟棄前進行人工處理,要不將之當心放入不會被刺穿的、用于收集廢棄銳器的容器中。非一次性銳器必需5.1.6打碎的器皿不能干脆用手處理,必需用夾子或鑷子。盛污染的針頭、銳器、碎玻璃的容器在倒掉前,應依據5.1.7全部的培育物、儲存物與其它規(guī)定的廢物在釋放前,均應運用可行的消毒方法進行消毒,如高壓滅菌。轉移到就近試驗室消毒的物料應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內,密封運出試驗5.1.8濺出或偶然事務中,明顯暴露于傳染源時,要馬上向試驗室主任報告。進行適當的醫(yī)學評估、視察5.1.9按日常程序、在有關傳染源的工作結束后、尤其是傳染源濺出或灑出后、或受到其他傳染源污染后,試驗室設備和工作臺面應當運用有效的消毒劑消毒。污染的設備在送去修理、維護前,要依據相關的規(guī)定消毒;在離開設施轉移前,要依據5.2平安設備:5.2.1正確運用和保養(yǎng)生物平安柜、最好是二級生物平安5.2.2確定可能形成傳染性氣溶膠或濺出物的試驗過程,包括離心、猛烈5.2.3涉與高濃度或大體積的傳染源時,若選用密封轉頭或帶平安罩的離心機,若轉頭或平安罩僅在生物平安柜中打開,則可在開放試驗5.2.4當必需在生物平安柜外處理標本時,需實行面部愛護措施(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濺裝置),以免傳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濺或灑到面上。5.2.5在試驗室內,必需穿白大褂內穿罩衫或制服。人員到非試驗室區(qū)域時,白大褂必需留在試驗室內,并定期更換干凈的白大褂。污染的白大褂應放在指定位置,在規(guī)定時間送往洗衣房洗滌,肯定5.2.6可能接觸潛在傳染源、被污染的表面或設備時,要戴手套。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重復運用,不能用于接觸“干凈”的表面(鍵盤、電話等),也不應當戴著到試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危害評估1、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傳播與致病1.1金黃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在空氣、水、灰塵與人和動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而,食品受其污染的機會許多。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是個世界性衛(wèi)生問題。1.2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學特點:季節(jié)分布,多見于春夏季;中毒食品種類多,如奶、肉、蛋、魚與其制品。此外,剩飯、油煎蛋、糯米糕與涼粉等引起的中毒事務也有報道;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鼻腔帶菌率83%,所以人畜化膿性感染部位常成為污染源。1.3途徑污染食品的途徑:食品加工人員、炊事員或銷售人員帶菌,造成食品污染;食品在加工前本身帶菌,或在加工過程中受到了污染,產生了腸毒素,引起食物中毒;熟食制品包裝不嚴,運輸過程受到污染;奶?;蓟撔匀橄傺谆蚯菪缶植炕摃r,對肉體其他部位的污染。1.4腸毒素形成條件包括:存放溫度,在37℃內,溫度越高,產毒時間越短;存放地點,通風不良氧分壓低易形成腸毒素;食物種類,含蛋白質豐富,水分多,同時含肯定1.5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人類化膿感染中最常見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膿感染,也可引起肺炎、偽膜性腸炎、心包炎等,甚至敗血癥、膿毒癥等全身感染。2、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學特性2.1典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為球型,直徑0.8μm左右,顯微鏡下呈單個、成雙以與排列成葡萄串狀。金黃色葡萄球菌屬于葡萄球菌屬,無芽胞、鞭毛,大多數無莢膜,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較強的反抗力,對磺胺類藥物敏感性低,但對青霉素、紅霉素等高度敏感。3、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檢測與診斷3.1標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種標本,包括血液、腦脊液、穿刺液、痰液、膿液、創(chuàng)傷分泌物、尿液、糞便和嘔吐物等。3.2干脆涂片鏡檢:干脆涂片檢查在正常狀況下呈無菌狀態(tài)的體液標本,如血液、腦脊液、穿刺液等,若有檢出革蘭氏陽性,顯微鏡下呈葡萄狀排列、無芽胞、莢膜,直徑0.5-1μm的球菌。即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3.3分別培育:一般選用血平板,接種于血平板,菌落四周可形成明顯的透亮的β—溶血環(huán)。3.4鑒別試驗:3.4.1.1玻片法:取血漿0.5毫升或兩滴滴于載玻片的中間位置,用接種環(huán)挑取適量菌落,先在血漿旁邊的干燥位置研磨菌落,然后混入血漿混勻,視察是否有凝集。4、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防治4.1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預防:防止金黃色葡萄球菌污染食品,防止帶菌人群對各種食物的污染:定期對生產加工人員進行健康檢查,患局部化膿性感染(如疥瘡、手指化膿等)、上呼吸道感染(如鼻竇炎、化膿性肺炎、口腔疾病等)的人員要短暫停止其工作或調換崗位。防止金黃色葡萄球菌對奶與其制品的污染:如牛奶廠要定期檢查奶牛的乳房,不能擠用患化膿性乳腺炎的牛奶;奶擠出后,要快速冷至-10℃以下,以防毒素生成、細菌繁殖。奶制品要以消毒牛奶為原料,留意低溫保存。對肉制品加工廠,患局部化膿感染的禽、畜尸體應除去病變部位,經高溫或其他適當方式處理后進行加工生產。

4.1.2防止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的生成應在低溫柔通風良好的條件下貯藏食物,以防腸毒素形成;在氣溫高的春夏季,食物置冷藏或通風陰涼地方也不應超過6小時,并且食用前要徹底加熱。4.1.3無菌措施(如檢查病人前后徹底洗手和消毒合用的器械)至關重要。已被感染的病人應與其他易感病人隔離,患有活動性葡萄球菌感染,即使是局部性的感染(如癤)的醫(yī)護人員,在其感染治愈前不得接觸病人或器械。無癥狀的鼻腔帶菌者,除非所帶菌株非常危急或被懷疑為暴發(fā)流行的傳染源,一般不必隔離。4.2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治療與藥敏4.2.1膿腫引流,抗生素(重癥病人需腸外給藥)和全身支持療法。培育標本應在起先治療前或更換抗生素之前獲得??股氐倪x擇和劑量取決于感染的部位,疾病的嚴峻程度和細菌對藥物的敏感性。4.2.2醫(yī)院獲得的葡萄球菌和大多數社區(qū)獲得的菌株,通常對青霉素G,氨芐青霉素和抗假單胞菌青霉素有耐藥性。大多數菌株對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甲氧苯青霉素,苯甲異噁唑青霉素,乙氧萘青霉素,鄰氯青霉素,雙氯青霉素),頭孢菌素(頭孢菌素Ⅰ,頭孢唑啉,頭孢菌素Ⅳ,頭孢拉定,頭孢羥唑,頭孢西丁和第三代頭孢菌素),卡巴培南類(亞胺培南,美羅匹寧),慶大霉素,萬古霉素,替考拉寧,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是敏感的。5.細菌的生物平安防護5.1操作要求:試驗時,必需依據生物平安要求嚴格做好防護措施方可進行試驗,否則不應進行試驗操作。不許在工作區(qū)域飲食、吸煙、清洗隱型眼鏡、化妝和存放食物。食物應存放在工作區(qū)域以外專用櫥柜或冰箱中。全部的操作過程應盡量細心,避開產生和濺出氣溶膠。對于污染的銳器,必需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包括試驗室運用剪刀、削鉛筆刀、針、注射器、玻片、加樣器等。注射和吸取感染材料時,只能運用一次性注射器。用過的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套針頭套時不得運用雙手操作,防止扎傷),將針頭拔下放入盛有肯定濃度的有效氯溶液的銳器盒中,注射器放入危急物品專用垃圾袋中,經高溫消毒之后再拿出試驗室另作處理。打碎的器皿不能干脆用手處理,必需用夾子或鑷子。盛污染的針頭、銳器、碎玻璃的容器在倒掉前,應依據相關的規(guī)定進行消毒。全部的培育物、儲存物與其它規(guī)定的廢物在釋放前,均應運用可行的消毒方法進行消毒,如高壓滅菌。轉移到就近試驗室消毒的物料應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內,密封運出試驗室。離開該系統(tǒng)進行消毒的物料,在轉移前應包裝,其包裝應符合有關的法規(guī)。濺出或偶然事務中,明顯暴露于傳染源時,要馬上向試驗室主任報告。進行適當的醫(yī)學評估、視察、治療,保留書面記錄。按日常程序,在有關傳染源的工作結束后,尤其是傳染源濺出或灑出后,或受到其他傳染源污染后,試驗室設備和工作臺面應當運用有效的消毒劑消毒。污染的設備在送去修理、維護前,要依據相關的規(guī)定消毒;在離開設施轉移前,要依據相關的規(guī)定打包運輸。5.2平安設備:正確運用和保養(yǎng)生物平安柜、最好是二級生物平安柜、或其他合適的人員防護設施、或物理遏制裝置。確定可能形成傳染性氣溶膠或濺出物的試驗過程,包括離心、猛烈震蕩或混勻、開啟裝有傳染源的容器、采集感染標本等。涉與高濃度或大體積的傳染源時,若選用密封轉頭或帶平安罩的離心機,若轉頭或平安罩僅在生物平安柜中打開,則可在開放試驗室內離心。當必需在生物平安柜外處理標本時,需實行面部愛護措施(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濺裝置),以免傳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濺或灑到面上。在試驗室內,必需穿白大褂內穿罩衫或制服。人員到非試驗室區(qū)域時,白大褂必需留在試驗室內,并定期更換干凈的白大褂。污染的白大褂應放在指定位置,在規(guī)定時間送往洗衣房洗滌,肯定不能帶回家中??赡芙佑|潛在傳染源、被污染的表面或設備時,要戴手套。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重復運用,不能用于接觸“干凈”的表面(鍵盤、電話等),也不應當戴著到試驗室外。要備有帶滑石粉的乳膠手套。脫掉手套后,要洗手。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評估1、乙型肝炎病毒的傳播與致病1.1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常見傳染病,在我國廣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嚴峻的常見傳染病之一。我國約10%的人為乙型肝炎HBsAg攜帶者,約有1000萬慢性肝炎病人,全世界共有乙肝病毒攜帶者3.5億,我國占1/3。我國每年新發(fā)病例200萬,其中20~25%為乙型肝炎。1.2乙型肝炎病毒通常是經過腸道外途徑傳播,其典型的傳播途徑是輸入污染的血與血制品。HBV的傳染性很強。近來有人報告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HBsAg攜帶者唾液標本中檢測到HBsAg與Dane顆粒,因此,HBsAg隨唾液經口傳播的途徑應當重視。孕婦在妊娠后期患急性乙型肝炎,其新生兒簡單感染此病。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是世界范圍的乙肝病毒傳播源。1.3肝炎的前驅表現為突然厭食(對香煙厭惡也是早期的一個特征性表現),全身不適,惡心,嘔吐和發(fā)熱,體檢可見不同程度的黃疸。2.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學特性乙型肝炎病毒屬嗜肝DNA病毒,有包膜,病毒顆粒為直徑42nm的圓球形。在病毒感染者的外周血中還有直徑22nm的圓形和管形顆粒。這種顆粒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沒有核酸,無傳染性。2.1形態(tài)與結構:大球形顆粒:亦稱Dane顆粒,它是一種由一個囊膜和一個含有DNA分子的核衣殼組成的病毒顆粒,直徑約42nm。核衣殼為20面體對稱結構。游離的核衣殼只能在肝細胞核內視察到。血中Dane顆粒濃度以急性肝炎潛藏期后期為最高,在疾病起始后則快速下降。Dane顆粒表面含有HBsAg,核心中還含有雙股有缺口的DNA鏈和依靠DNA的DNA多聚酶。小形球顆粒:直徑約22nm的小球形顆粒是HBV感染后血液中最多見的一種。它由HBsAg,即病毒的囊膜組成。化學組成為脂蛋白,可按其特有的密度與正常血清蛋白部分分別。在此顆粒中未檢出達DNA多聚酶活性。目前認為HBV的小顆粒不是HBV,可能是它感染肝細胞時合成過剩的囊膜而游離于血循環(huán)中。管形顆粒:直徑約22nm,長度可在100~700nm之間。事實上它是一串聚合起來的小顆粒,但同樣具有HBsAg的抗原性。2.2基因結構:目前,已可從感染HBV病人的血清中與感染肝臟提純的病毒核心中分別出環(huán)狀雙股DNA,從而確定HBV屬DNA病毒。目前,由于克隆化DNA完整核苷酸已經確定,現已證明HBsAg和HBcAg都是由Dane顆粒的DNA所編碼,并且二類基因存在同一DNA分子上。S區(qū)可分為二部分,S基因和前S基因。S基因能編碼主要表面蛋白。S基因之前是一個能編碼163個氨基酸的前S基因,編碼PreS1和PreS2蛋白。C區(qū)基因包括前C基因和C基因,分別編碼HBeAg和HBcAg。P區(qū)最長,約占基因組75%以上,編碼病毒體DNA多聚酶。X區(qū)可能編碼有154個氨基酸的堿性多肽。3.乙型肝炎病毒的試驗室檢查與其診斷3.1.急性型肝炎:肝功能檢查:谷丙轉氨酶(ALT)明顯增高,血清膽紅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膽紅素陽性并解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黃疸。3.1.2HBV標記物檢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陽性,抗HBc-IgM高滴度(1:1000稀釋仍陽性),兩項陽性或僅后者陽性。如患者皮膚,鞏膜無黃染,肝功能檢查血清膽紅素正常,尿膽紅素陰性為急性無黃疸性乙型肝炎,反之為急性黃疸性乙型肝炎。3.2.慢性遷延型肝炎(簡稱慢遷肝):肝功能檢查ALT持續(xù)或間歇異樣。3.2.2HBV標記物檢查: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學指標,抗HBcIgM滴度低于1:32或陰性,血清HBsAg或HBV-DNA任何一項陽性,病程持續(xù)半年以上。3.3.慢性活動性肝炎(簡稱慢活肝)肝功能檢查:ALT反復和或持續(xù)上升,血漿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r-球蛋白上升和或膽紅素長期或反復異樣。3.4.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①肝功能異樣:特殊是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凝血酶原活動度低于40%。②HBV檢測: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學指標,但HBsAg可陰性而早期出現抗HBs陽性和抗HBe陽性。亞急性重型肝炎①肝功能檢查:肝功能全面損害,血清膽紅素大于171μmol/L或每天上升大于17.1μmol/L,膽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動度小于40%。②HBV標記物檢查: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學指標。慢性重型肝炎①試驗室檢查:血清膽紅素上升以干脆膽紅素為主,堿性磷酸酶,r-GT,膽固醇明顯上升②HBV標記物檢查: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學指標4.乙肝病毒的預防與治療4.1.預防措施:①健康教化:應向群眾宣揚乙肝學問,認清乙肝病毒傳播途徑的困難性和乙肝在我國人群中的普遍性,樹立預防為主,自我愛護意識。②執(zhí)行新生兒乙肝疫苗安排免疫,做好產前檢查,特殊是HBsAg伴有HBeAg的雙陽母親新生兒,用乙肝疫苗聯合乙肝高效價免疫球蛋白注射以阻斷母嬰傳播。③獻血員的篩選:獻血員必需做到每次獻血前檢測血清轉氨酶(ALT),以敏感的方法(ELISA)檢測HBsAg,兩項中任何一項陽性均不得獻血。④防止醫(yī)源性傳播,各級醫(yī)療衛(wèi)生單位,應嚴格實行一人一針一管,各種醫(yī)療衛(wèi)生用品與器械應遵照GB15982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4.2慢性HBsAg攜帶者的管理與隨訪,血液HBsAg陽性但無癥狀體征,各項肝功能正常,經半年隨訪無改變者為慢性HBsAg攜帶者。①慢性HBsAg攜帶者不能獻血,可以照常工作與學習。②留意個人衛(wèi)生、經期衛(wèi)生和行業(yè)衛(wèi)生,所用剃須刀,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品等應單獨運用。4.3對病人、接觸者與干脆接觸環(huán)境的管理:①疫情監(jiān)測:乙型肝炎是法定傳染病,各地設專人負責監(jiān)測和管理全國肝炎監(jiān)測網工作。要求各地區(qū)醫(yī)院對乙肝病人做出與時精確的診斷和進行病例報告。全國肝炎監(jiān)測網與時駕馭疫情數字按月統(tǒng)計發(fā)病數,死亡數,按年統(tǒng)計發(fā)病率,死亡率,對臨床可疑病例作特異性血清學診斷(監(jiān)測抗HBcIgM抗體)確定誤診和漏診率以核實疫情。②人群中乙肝指標的監(jiān)測:人群中HBsAg、抗HBs和抗HBc的監(jiān)測可反映人群中乙肝病毒流行率與免疫狀況,對指導乙肝防治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③流行期措施:乙型肝炎在我國常年散發(fā)突然的暴發(fā)流行常見于血制品的污染、毒品運用人群,應特殊做好血制品管理工作,打擊販毒以阻擋暴發(fā)流行,限制流行的首選方法是新生兒免疫接種,降低下一代感染率4.4.治療病毒性肝炎目前還缺乏牢靠的特效治療方法。各型肝炎的治療原則均以足夠的休息、養(yǎng)分為主,輔以適當藥物,避開飲灑、過勞或損害肝臟藥物。各臨床類型肝炎的治療重點則有所不同。急性肝炎以一般與支持療法為主。①休息與隔離②飲食清淡③條件具備時,急性丙型肝炎應進行抗病毒治療。輕度慢性肝炎還需對癥和抗病毒治療。①休息:②飲食:進食蛋白質③對癥治療:包括降低轉氨酶制劑。停藥后簡單產生ALT反跳。故在顯效后應留意漸漸停藥。④免疫調整:特異性免疫增加劑,非特異性免疫增加劑。⑤抗病毒治療:a.干擾素b.核苷類似物中度和重度慢性肝炎除上述治療以外,應加強護肝治療,包括定期輸注入血清白蛋白和血漿,其劑量和療程視血液內白蛋白濃度而定。5.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平安防護依據《病原微生物生物試驗室生物平安管理條例》中的有關規(guī)定,人間傳播的微生物名錄(待頒布)乙型肝炎病毒屬于三類,BSL-2。防護對策包括避開暴露和暴露后管理。避開職業(yè)性血液與體液暴露是試驗室預防HBV傳播的主要措施,然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種和血液攜帶病原暴露后的管理是完整的預防感染安排的重要內容,也是工作場所平安的重要組成部分。醫(yī)療機構應讓員工知曉關于即時報告、評估、詢問、處理和跟蹤置醫(yī)務人員于血液攜帶病原感染危急的職業(yè)暴露的書面方案。5.1避開暴露措施試驗室管理者應建立關于去除或削減員工職業(yè)暴露的書面的暴露限制安排。暴露限制安排應包括暴露確定(exposuredetermination)、貫徹應遵守的操作方法(methodsofcompliance)的日程和措施、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種和暴露后評估與跟蹤、讓員工了解危急、暴露記錄等等。應人手一冊,應與法規(guī)一樣。該安排應每年修訂和更新,以適應新的、改變的影響職業(yè)暴露的工作任務、程序和崗位。應對試驗室員工進行崗前平安培訓和平安再教化,提高員工平安操作的意識。在醫(yī)療服務中執(zhí)行普遍預防原則。普遍預防是一種感染限制的方法,它將全部人的血液和一些體液當作具有潛在HBV傳染性的標原來處理。試驗室管理方應供應平安的工作環(huán)境,改善設施以削減職業(yè)暴露。如逐步實行無針頭系統(tǒng)(needlelesssystems)和工程化防護銳器損傷的銳器(sharpswithengineeredsharpsinjuryprotections)以削減針刺與銳器損傷和暴露。試驗室員工應嚴格依據應遵守的操作方法操作,處理臨床標本時實行普遍預防措施。5.2暴露后管理管理者應建立包括對員工暴露后的跟蹤、事故報告要求的暴露限制安排。供應暴露后處理的醫(yī)生應24小時在崗。應儲備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Bimmuneglobulin,HBIG)、乙型肝炎疫苗以便與時施與。負責供應暴露后管理的醫(yī)生應熟識評估和處理方案。應教化試驗室員工,一旦職業(yè)暴露發(fā)生,應馬上報告。尤其是因為在暴露后盡能可快地施與HBIG、乙型肝炎疫苗對大多數暴露有效。處于職業(yè)暴露于血液攜帶病原危急的試驗室員工應熟識暴露后管理的原則,應將該原則作為定崗和崗位接著培訓內容的一部分。暴露點(exposuresite)的處理傷口和接觸血液或體液的皮膚位點應以肥皂和水洗滌;黏膜應以水沖洗。沒有證據支持運用抗菌劑處理傷口或擠壓傷口以排出液體可進一步削減血液攜帶病原傳播的危急;當然,也不禁止運用抗菌劑。不舉薦運用腐蝕劑(如漂白粉)處理傷口,也不舉薦在傷口處注射抗菌劑和消毒劑。暴露報告假如職業(yè)暴露發(fā)生,暴露狀況和暴露后管理應記錄在個人暴露的機密醫(yī)學記錄(通常為醫(yī)療機構為此目的特地設計的表格)里。并且,管理者應遵守國家和地方的要求,記錄和報告職業(yè)損傷和暴露。暴露和暴露源(exposuresource)的評估暴露評估應基于暴露物質類型、暴露途徑和暴露嚴峻程度評估暴露傳播的可能性。血液、含有可見血液的體液或其它潛在感染性體液(包括精液、生殖道分泌物、腦脊液、關節(jié)腔液、胸腹水、心包液和羊水)和組織是具有血液攜帶病毒感染性的。通過穿皮損傷或黏膜接觸暴露于這些液體或組織使試驗室員工處于血液攜帶病毒傳播的危急,須要進一步臨床評估。而且,在探討試驗室和產業(yè)試驗室,干脆接觸(如沒穿戴個人防護裝備或個人防護裝備沒有有效地愛護皮膚和黏膜)濃縮病毒是要求臨床評估的暴露。對于皮膚暴露,僅暴露于以上列出的體液和皮膚完整性受損(如皮炎、擦傷或開放性傷口)時需進行跟蹤。暴露源評估應對導致職業(yè)暴露的暴露源個體的血液或體液進行評估,以確定其HBV的感染狀況。①暴露時的可利用的醫(yī)學記錄信息(照試驗室測試結果、入院診斷或以前的病史)或來自暴露源個體的信息,可確證或解除血液攜帶病毒感染。②假如暴露源的HBV感染狀況不清晰,應通知事務的暴露源個體來進行血液攜帶病毒感染的血清學測試。測試暴露源個體,應取得暴露源個體的知情同意和遵守適用的國家和地方法規(guī)。應賜予感染HBV的暴露源個體適當的詢問服務和處理。任何時候都應愛護暴露源個體的醫(yī)密。確定暴露源個體HBV感染狀況的測試應盡可能快地執(zhí)行,應采納最合適的測定方法,快速地獲得結果。在作出暴露后管理的確定以前,沒必要作陽性反應的確證試驗,但在通知暴露源個體以前應完成確證試驗測試③假如暴露源是未知的或不能測試的,應依據流行病學評估暴露發(fā)生的具體狀況信息,確定傳播HBV的可能性。確定的情形和暴露類型可提示危急的凹凸;應對感染源物質來源的一般人群(機構或社團)的HBV流行狀況作重點考慮。例如發(fā)生在靜脈注射毒品高流行區(qū)的暴露或戒毒治療機構的廢棄針頭暴露比發(fā)生在老年人家庭護理的暴露的傳播危急高得多。不管是否知道暴露源個體,不舉薦對涉與暴露的針頭或其它銳器進行測試。這種測試的牢靠性和結果說明尚值得懷疑,并且測試對銳器處理者具有潛在危急。④當評估暴露源個體的可能的HBV感染狀況時,應考慮的信息包括:試驗室信息[如HBV測試結果、免疫學檢查和肝臟功能(如ALT)]、臨床癥狀和最近3個月的HBV可能暴露史。5.2.4HBV的暴露后預防與管理對穿皮或黏膜血液暴露,作出供應預防確定時應考慮幾個因素。這些因素包括:暴露源的HBsAg狀態(tài)、暴露者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種狀況和疫苗反應狀態(tài)。這種暴露通常涉與進行過乙型肝炎免疫的員工。對未免疫接種的員工的血液或體液暴露,應啟動乙型肝炎疫苗接種。應對暴露者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種狀況和疫苗反應狀態(tài)(假如知道)進行評估。傷寒、副傷寒沙門菌的生物危害評估1、細菌的傳播與致病1.1傷寒、副傷寒沙門菌感染主要是通過消化道傳播,少部分也可通過微生物或感染性材料的胃腸道外接種傳播。傷寒由傷寒沙門菌引起,副傷寒由副傷寒甲、乙、丙沙門菌引起。沙門菌還可引起胃腸炎和敗血癥。傷寒沙門菌進入消化道后,未被胃酸殺滅的細菌進入小腸,在腸腔內堿性環(huán)境、膽汁和養(yǎng)分物質的相宜條件下繁殖。傷寒沙門菌入侵腸黏膜,經淋巴管進入腸道淋因組織與腸系膜淋巴結接著繁殖,再由胸導管進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癥。此階段屬潛藏期,患者無癥狀。傷寒沙門菌隨血流進入肝脾、膽囊、骨髓等組織器官內接著大量繁殖,再次進入血流引起其次次菌血癥,釋放內毒素,產生臨床癥狀(相當于初期)。病程第2~3周,傷寒沙門菌接著隨血流播散全身,經膽囊進入腸道,大量細菌從糞便排出。來自膽囊的傷寒沙門菌,部分通過小腸黏膜,再次入侵腸道淋巴組織,使原已致敏的腸道淋巴組織產生嚴峻炎癥反應,加重腸道病變。在全部腸道病原感染中,傷寒沙門菌(Salmonellatyphi)感染是最嚴峻的,傷寒沙門菌內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但傷寒持續(xù)發(fā)熱的發(fā)朝氣制則主要是由于病灶中的單核-吞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釋放內源性致熱原所致。隨著機體免疫反應,尤其是細胞免疫作用的發(fā)展,細胞內傷寒沙門菌漸漸被殲滅,病變亦漸漸愈合,患者隨之復原健康。少數患者在病愈后,由于膽囊長期保留病菌而成為慢性帶菌者。副傷寒致病機制與傷寒類似。1.2從臨床表現上看傷寒的潛藏期為7~23d,一般為10~14d。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緩慢。發(fā)熱,常伴全身不適、乏力、食欲減退、咽痛和咳嗽等。病情漸漸加重,體溫呈梯形上升,可在5~7d內高達39~40℃。病程第2~3周常出現傷寒的典型表現,如高熱、稽留熱持續(xù)10~14d;出現明顯食欲不振、腹部不適、腹脹、便秘、腹瀉等消化道癥狀;尚可出現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滯、反應遲鈍、聽力減退等神經系統(tǒng)癥狀,重者可出現譫妄、昏迷、病理反射等中毒性腦病表現;常有相對緩脈或有重脈;肝脾腫大;部分患者于病程7~13d皮膚出現淡紅色玫瑰疹。腸出血、腸穿孔等并發(fā)癥較多在本期出現。病程第3~4周體溫出現波動,并起先逐步下降。病程第5周體溫復原正常,食欲好轉,通常在1個月左右完全康復。1.3副傷寒甲、乙潛藏期為2~15d,一般在8~10d。起病時可有急性胃腸炎癥狀,如腹痛、嘔吐、腹瀉等。2~3d后出現發(fā)熱等傷寒臨床表現,胃腸炎癥狀減輕。弛張型發(fā)熱較多見,每天波動大,熱程較短(副傷寒甲平均3周,副傷寒乙2周),毒血癥狀較輕,但胃腸癥狀明顯(副傷寒乙尤為多見)。玫瑰疹出現轉早、較多、較大,顏色較深。1.4副傷寒丙臨床表現困難,起病急,體溫上升快,不規(guī)則熱型,常伴寒戰(zhàn)。主要表現為敗血癥型,其次為傷寒或胃腸炎型。熱程一般約2~3周。2、細菌的生物學特性2.1傷寒、副傷寒甲乙丙均屬于腸桿菌科、沙門菌屬,為革蘭氏陰性直桿菌,大小0.7~1.5μm×2.0~5.0μm,多具有周鞭毛,能運動,無芽胞無莢膜。兼性厭氧,最適的生長溫度為35~37℃,Ph6.8~7.8。它們對養(yǎng)分的要求不高,一般培育基即可生長出圓形、光滑、潮濕、半透亮邊緣整齊的菌落,但沙門菌經人工傳代后會從光滑型菌落逐步過渡為粗燥型菌落。不發(fā)酵乳糖,在SS瓊脂平板上形成的菌落中心呈黑色。2.2傷寒和副傷寒甲乙丙具有的抗原結構包括菌體抗原(O)、鞭毛抗原(H)與表面抗原。O抗原具有耐熱性,能耐受100℃2.5h,它是分群的依據,其刺激機體產生的抗體以IgM為主,能夠與相應的抗血清反應表現出顆粒狀凝集;H抗原為不穩(wěn)定的蛋白質抗原,加熱或用乙醇處理均會被破壞。沙門菌的H抗原有兩個相,第一相特異性較高,在種間不同。其次相為非特異相,為沙門菌屬共有。H抗原是定型的依據,其刺激機體產生的抗體以IgG為主,與相應的抗血清反應表現為絮狀沉淀;表面抗原包括Vi、M和5抗原三種,Vi抗原不耐熱,加熱60℃30min或經石炭酸處理即可破壞,經人工培育基傳代后也易失活。新分別的傷寒以與副傷寒丙沙門菌常帶有此抗原,它位于菌體的最表層,有抗吞噬與愛護細菌免受相應抗體補體的溶菌作用,當Vi抗原存在時可用于分型,但它也可阻擋O抗原與相應抗體的凝集反應,必需在血清學鑒定時加以留意;M抗原又稱粘液抗原,雖不能用于分型,但它的存在也可阻擋O抗原與相應抗體的凝集反應;5抗原可被1mol/L的鹽酸所破壞,屬于一種表面抗原。2.3沙門菌的反抗力都不強,加熱60℃15~20min即被殺死。在水中可存活2~3周,糞便中可存活1~2個月,它們對膽鹽和煌綠等染料有反抗力,可以此制備選擇性培育基。3、細菌的試驗室檢查3.1血常規(guī)白細胞數一般在(3~5)×109/L,中性粒細胞削減,嗜酸性粒細胞削減或消逝。嗜酸性粒細胞計數隨病情好轉而復原正常,對傷寒的診斷與病情評估有肯定參考價值。3.2病原菌培育血培育為最常用的確診依據。傷寒病程第1~2周的陽性率最高(80%~90%),第3周約為50%,第4周后不易檢出。由于骨髓中巨噬細胞豐富,含菌多,骨髓培育陽性率高于血培育,陽性持續(xù)時間亦較長。糞便培育于傷寒第3~4周的陽性率較高。尿培育早期常為陰性,傷寒病程第3~4周有時可獲陽性結果。十二指腸引流膽汁培育操作不便,病者不適,很少應用。玫瑰疹吸取物培育亦可獲傷寒沙門菌,但不作為常規(guī)。3.3肥達(Widal)反應通常在病后1周左右出現抗體,第3~4周的陽性率可達70%以上,效價亦較高,并可維持數月。有少數患者抗體陽性較遲出現,或者抗體效價水平較低。約有10%~30%患者肥達反應始終為陰性?!癘”抗原為傷寒沙門菌3.4和副傷寒甲、乙、丙桿菌的共同抗原,血清中檢出高效價“O”抗體不能區(qū)分四種不同的病原菌感染,但四者的鞭毛抗原(“H”、“A”、“B”、“C”)不同,可從四者的特異性抗體效價上升來推斷感染的菌種。對未經免疫者,“O”抗體的凝集效價在1:80與“H”、“A”、“B”、“C”抗體在1:160或以上時,可確定為陽性,有協助診斷價值。通過每5~7日復檢1次,若效價漸漸上升,價值較大。若只有“O”抗體上升,而“H”、“A”、“B”、“C”抗體不上升,可能是發(fā)病早期;若相反,只有“H”、“A”、“B”、“C”抗體上升而“O”抗體不增高可能是因其他發(fā)熱性疾患所致的非特異性回憶反應。沙門菌D群與A群有部分的共同抗原,后者的感染可產生“O”與“H”抗體的交叉反應。4、細菌的防治重點是加強飲食,飲水衛(wèi)生和糞便管理,切斷傳播途徑。病人和帶菌者按腸道傳染病隔離,直至停藥后一周,每周作糞培育,連續(xù)兩次陰性為止。沿用已久的死菌疫苗愛護作用不志向,口服減毒菌苗還在試用中。4.1一般治療:患者應嚴格隔離,嚴格臥床休息,排泄物應徹底消毒。留意視察體溫、脈搏、血壓、腹部狀況與大便性狀的改變。留意保持口腔與皮膚清潔,還要留意變換體位,預防褥瘡和肺部感染。應賜予易消化、少纖維的養(yǎng)分豐富飲食。發(fā)熱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