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禮儀風俗傳統(tǒng)文化知識競賽-端硯知識競賽筆試歷年真題薈萃含答案_第1頁
2024年禮儀風俗傳統(tǒng)文化知識競賽-端硯知識競賽筆試歷年真題薈萃含答案_第2頁
2024年禮儀風俗傳統(tǒng)文化知識競賽-端硯知識競賽筆試歷年真題薈萃含答案_第3頁
2024年禮儀風俗傳統(tǒng)文化知識競賽-端硯知識競賽筆試歷年真題薈萃含答案_第4頁
2024年禮儀風俗傳統(tǒng)文化知識競賽-端硯知識競賽筆試歷年真題薈萃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4年禮儀風俗傳統(tǒng)文化知識競賽-端硯知識競賽筆試歷年真題薈萃含答案(圖片大小可自由調(diào)整)第1卷一.參考題庫(共30題)1.青花產(chǎn)自哪些坑?2.坑仔巖開坑采石歷史較長。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自宋代治平年間開坑采石以來,歷代均有開采。相傳咸豐九年采硯石時洞內(nèi)曾大塌方,造成傷亡。在坑仔巖舊洞口旁不遠處還立一石碑鐫上“坑土地之神”以志,故有人稱坑仔巖為()。3.最具代表性的優(yōu)秀端硯雕刻有哪些作品?4.老坑的石品花紋都有哪些?5.從什么時候人們開始在硯上進行雕飾的?6.好的端硯石是“扣擊無聲”嗎?7.開采端硯的名坑--老坑有什么特點?8.坑仔巖硯石從何時開采的?9.如何處理雕刻中的“繁簡”問題?10.欣賞端硯為什么要從硯堂著眼?11.最佳的魚腦凍應(yīng)是什么樣的?12.白線巖有什么特點?13.古人是怎樣評價蕉葉白端石?14.麻子坑的色澤與老坑相比,各有什么特點?15.麻子坑是哪年停止開采的?16.為什么硯工在端硯雕刻中特別注重“線”與“面”的對比?17.該如何鑒別端硯?18.梅花坑有什么特點?19.朝天巖有什么特點?20.為什么古往今來的人們?nèi)绱讼矏鄢庛懀?1.肇慶于()年被授予“中國硯都”稱號。22.什么是冰紋凍?23.肇慶哪些地方產(chǎn)的硯石最佳?24.端硯石色的形成與什么有關(guān)?25.宋坑硯石有什么特點?26.微塵青花有哪些特征?27.白石村是個怎樣的村莊,有什么關(guān)于制硯的歷史古跡嗎?28.什么是冰紋?29.綠端有什么特點?30.端硯石眼的顏色取決于坑洞嗎?第1卷參考答案一.參考題庫1.參考答案:青花常見于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巖硯石中,在冚羅蕉及清代以前開采的宣德巖中亦偶有發(fā)現(xiàn)。當然,即使是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巖的硯石,出現(xiàn)青花的也還是少數(shù)。為此自古人對青花非常贊許,有詩云:“溫于蘊玉膩于脂,出水青花墨滿池。”又云:“白石青花出水鮮,羚羊峽口兩生煙?!绷碛谐庛懀骸敖^世奇珍,采自丹壑;紫氣重花,青花灼灼?!?.參考答案:土地坑3.參考答案: 《別有洞天硯》是變廢物為活寶的好例子。從廢石堆上撿回的原石,利用其蟲蛀和瑕疵去設(shè)計,在池頭山崖雕刻一棵倒掛的老松,整個畫面和意境就體現(xiàn)出來了,構(gòu)圖貴“巧”“妙”而不貴繁瑣。不會每塊硯石都是完美無瑕的,端硯的設(shè)計師、刻硯藝人總是將瑕疵用雕刻來去掉或加以掩蓋,從而突出優(yōu)質(zhì)的部分,以名貴的石品花紋作硯堂。 除石眼外,鑒別端硯的石質(zhì)優(yōu)劣、鑒賞端硯的石品花紋都集中在硯堂。4.參考答案: 老坑的主要石品花紋有冰紋、金線、銀線、青花、玫瑰紫青花、火捺、天青、蕉葉白、魚腦凍、冰紋凍、天青凍以及名貴的石眼。較常見的石品是冰紋和金線、銀線,其次是火捺。 其中魚腦凍(包括碎凍)和蕉葉白則是稀有的,非常難得。老坑,尤其是出自大西洞硯石中的魚腦凍是最理想的,是硯石中最為嬌嫩之處,最為難得。魚腦凍或蕉葉白的周圍必定有胭脂暈火捺,最好者是將整個“凍”團團圍住。凍內(nèi)或近邊沿處必定有青花,有時還有玫瑰紫青花,這種魚腦凍是非常罕見的,不要說是完整的白如晴云的魚腦凍,就是碎凍亦屬少見。 有專家認為,很有必要將老坑硯石中的“凍”,“暈”和“蕩”區(qū)分開來,否則就會影響“凍”的真正價值。老坑硯石中還有一種非常少見的冰紋凍,這也是唯老坑水巖硯石所獨有的。 古人曾贊美老坑硯石具有“體重而輕”、“質(zhì)剛而柔”的特點。把“重與輕”,“剛與柔”這兩對矛盾統(tǒng)一在一體之中,這是有根據(jù)和有道理的。老坑硯石從表面看呈紫藍色略帶青,使人感到比原來的感覺要輕些。 所謂”質(zhì)剛而柔”是從雕琢的過程和研墨的角度來說,老坑硯石的確質(zhì)地堅實而又帶柔性,這種柔性即古人所謂”若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假如用手心輕按老坑硯的硯堂,旋即會出現(xiàn)滋潤的水氣。 這些特點是因為老坑硯石的礦物成分主要由泥質(zhì)、絹云母及硅質(zhì)膠結(jié)而成,同時也是由于這個原因,老坑硯石的泥質(zhì)比重很大,所以敲擊它時發(fā)出“篤篤”的木聲,即所謂“扣之無聲”,“磨墨亦無聲”,缺少鏗鏘之聲。又由于老坑硯石中含硅質(zhì)的作用,所以還有”久用鋒芒不退”的優(yōu)點。 老坑硯石長其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礦物質(zhì)為地下水所溶解,是逐漸使石質(zhì)變純,變軟的緣故,故使老坑硯石如引細膩嬌嫩、滋潤到可以”呵氣研墨”的效果。5.參考答案: 到了唐朝中葉,一天一老硯工路經(jīng)端溪時,看見有兩只仙鶴飛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竇,張網(wǎng)撈捕,但撈起的卻是一塊石頭!不過,這塊石頭十分奇異,上有裂縫,不時發(fā)出鶴鳴聲響,老硯工順著裂縫把奇石撬開,奇石竟一分為二,化作兩只硯臺,硯邊各有一只仙鶴佇立在蒼松之上。 消息傳開,硯工們紛紛仿制,或各展其藝,在硯臺上雕以各種圖案花紋。這大概就是端硯從實用品變?yōu)閷嵱霉に嚻分肌?從史料記載來看,唐代中晚期,端硯已被列為貢品。6.參考答案: 鑒別端硯石質(zhì)的優(yōu)劣,不僅要察看其色,還要細聽其聲,就是說要細心辨別“石聲”。 敲擊物體肯定會發(fā)出聲音,端硯石當然也不例外。端硯石是石質(zhì),扣擊時發(fā)出清越的石聲是毫不奇怪的,實際上卻非如此,這才使人感到奇異。 說扣擊端硯石無聲不大符合實際,端硯石聲大致分為金屬聲和非金屬聲,非金屬聲即木聲或泥聲,此外還有大小之分、厚薄之分、清越與沉悶之分。 人們認為,石質(zhì)差者扣之發(fā)出瓦聲和金屬聲;石質(zhì)優(yōu)、細膩、嬌嫩者扣之則發(fā)出木聲或泥聲。古人說的“扣擊無聲”,是有意忽略了好的端硯石發(fā)出的聲音,事實上并不是一點聲音也沒有。有人甚至認為端硯石開采時在水中是軟的,采出來后才逐漸變硬,是“邃古之時純泥凝結(jié)地中(成硯石),至人得之琢之硯”,所以扣擊端硯石發(fā)出的不是石聲而是泥聲。 對于端硯石聲,前人留下了很多文字記載。趙希鵠的《洞天清祿集》中對端硯石聲的看法是“叩之無聲,磨墨亦無聲”,張海鵬的《硯史》認為“磨墨無聲,貯水不耗”,又稱“石細,扣之清越,石嫩,甚者如泥無聲”。《端溪硯史》指出:“石以木聲為上,金聲、瓦聲為下。木聲拍拍然,金聲珰珰然,瓦聲玲玲然。老坑皆作木聲,麻子坑佳者亦然,余則否。蓋石潤則聲沉,石燥則聲浮,清越以長如泗濱之磬者,弗良也。”7.參考答案: 老坑--硯石巖主要由云母類(水云母)粘土為主組成,還有赤鐵礦、石英、綠泥石、碳酸鹽類,微量礦物有:電氣石、金紅石、黃鐵礦等。赤鐵礦呈微粒狀,相對集中成環(huán)帶狀的暈圈時,則謂之為“火捺”。 老坑硯石外觀青灰色,微帶紫藍色,石紋細膩而幼滑、嬌嫩、致密而堅實。 大西洞與水歸洞同稱老坑硯石,在色澤上粗看大致一樣,其實仔細審視仍可分辨出來。大西洞石色在青灰色中微帶紫藍色而偏藍;水歸洞則在青灰色中微帶紫藍色而偏紫。 大西洞之冰紋似乎多些,水歸洞則相對少些。老坑硯石擊之發(fā)出木聲,無鏗鏘之聲(與宋坑比較有明顯不同)。8.參考答案: 坑仔巖開坑采石歷史較長。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自宋代治平年間開坑采石以來,歷代均有開采。相傳咸豐九年采硯石時洞內(nèi)曾大塌方,造成傷亡。在坑仔巖舊洞口旁不遠處還立一石碑鐫上“坑土地之神”以志,故有人稱坑仔巖為土地坑。 從原石碑看,“坑”字之上還有一個字的位置,因為年久日深,字跡剝落,據(jù)采石工分析,前人采石事故很多,常有傷亡,坑仔巖尤甚,故立土地神碑以鎮(zhèn)邪,或寄托安全感?!翱印弊种虾芸赡苁莻€“硯”字,全碑文應(yīng)是“硯坑土地之神”。9.參考答案: 關(guān)于繁簡的問題,業(yè)內(nèi)專家認為刻繁則繁,應(yīng)簡就簡,不贊成以繁簡來劃界線,或者單純地說簡單就好,繁就不好。這里為一些因“繁簡”問題在端硯雕刻中引起的誤解作一些必要的說明。 有時,我們聽到不少人特別是對端硯講求實用、精于鑒賞的書畫家,批評端硯的硯堂太淺了,或是硯堂太小了,或是認為雕工太多了,這種意見單純從實用的觀點來說并不為過,甚至一些設(shè)計師和雕刻藝人也會考慮這個問題。 但是,往往“天”不從人愿,所謂“天”即硯石本身不能給予藝術(shù)加工的機會。 硯堂要開大一點或開深一些,卻遇上瑕疵,爛石和痕殼都冒出來了,佳石就那么一個小范圍,故硯堂就只能開那么小了。如果硬要把硯堂開大,即所謂按比例去開的話,反而暴露了硯石的瑕疵,既不實用又降低欣賞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這是對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巖等高檔硯石而言,因為它們的石層、石理和石質(zhì)變化較大。其他的洞坑硯石則不同,瑕疵極少,不存在這個問題。 此外,端硯石的特性和“脾氣”有時很怪,從表面看上去好好的石材,鑿下去瑕疵就出來了,鑿得越深瑕疵可能就越多,面積就越大;有時又出現(xiàn)相反的情況,表面上的瑕疵,鑿下去就會消失。因此制硯藝人惟有“因材施藝”,“因石構(gòu)圖”,有些硯的硯堂會開得小些、淺些,有的硯雕刻得繁瑣些。 端石眼更是如此,從表面很難看清石眼的位置和數(shù)目,常常在鑿開后要改變原來的構(gòu)思和設(shè)計。10.參考答案: 我們知道,端硯所以被譽為四大名硯之首,主要是石質(zhì)比其他石硯好,因此,挑選端硯時,首先是看該硯的石質(zhì)。選擇題材、構(gòu)思、設(shè)計和雕刻都要考慮突出端硯石的石質(zhì)以及名貴的石品花紋。 端硯自問世以來,看一塊端硯石質(zhì)的優(yōu)劣并不是對整塊硯石而言,而主要是看硯堂的石質(zhì),其他部分往往不側(cè)重,或可以忽略。至于硯背,無瑕當然好,但從整體來說即使有瑕亦無關(guān)緊要,如果硯背瑕疵太多,或痕殼太多,刻硯藝人會把硯背挖空成淌池硯的硯堂般的長方形,可在此鐫刻硯銘。 如果硯石中有名貴的魚腦凍或蕉葉白、天青、冰紋凍等,作者會千方百計將“凍”或“白”留在硯堂中,供人鑒賞,或者利用其作比喻,借題發(fā)揮。如日本相浦紫端先生藏的明代“端溪水巖招潮硯”,就是利用硯堂中如浮云狀的魚腦凍喻作潮水卷起的白浪。 硯邊的天然蟲蛀,稍事加工(縱橫直線)構(gòu)成海岸的巖石,同時又利用魚腦凍喻作浮云,把圓形的硯堂喻作月亮,將冰紋作飛瀑,就會體現(xiàn)出很好的藝術(shù)效果。11.參考答案:最佳的魚腦凍應(yīng)該是潔白、輕松如高空的晴云,其白中帶淡青,或白中有微黃略帶淡紫色,色澤清晰透澈,有的又如棉絮一樣,有松軟的感覺,即所謂“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團絮,觸之欲起?!笨坛幩嚾艘话惆延恤~腦凍那部份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12.參考答案:位于羚羊峽以西、以北的山嶺上,巖洞內(nèi)分三層,第一層石皮青帶翠綠色,質(zhì)優(yōu)者可作雕花硯材;第二層叫二格青,多作低檔的順水淌池硯;第三層是青石,質(zhì)優(yōu)之青石時有火捺,亦可作硯材。質(zhì)優(yōu)白線巖硯石多有白筋暗浮石面上,乍看有點象散碎的冰紋。13.參考答案: 蕉葉白又稱蕉白。它的特征是如蕉葉初展,一片嬌嫩,白中略帶青黃。古人對蕉葉白評價極高,贊美備至:“渾成一片,凈嫩如柔肌,如凝脂?!薄敖度~白者,石之嫩處,膏之所成,故其色白。其一片純潔,微有青花?!?又云:“如秋云綿密,或如水波微塵,視之不見,浸于水中乃見?!惫湃嗽谝粔K有蕉葉白和青花的端溪老坑硯(因硯形體小,稱袖珍硯)背鐫上詩云:“蕉白如剪,青花滿身;不逾三寸,恰稱袖珍?!?清黃莘田甚愛端石中的蕉葉白,他干脆把自己珍藏的有蕉白的端硯稱為蕉白研,銘之曰:“羚羊峽里秋月高,彩云一片沉紅皋;欲散不散能堅牢,風紋水紋相周遭。窮淵蘊結(jié)而甄陶,石工下縋斤斧操;深求窟宅驅(qū)鯨,羊肝鮮割微腥臊。附不溜手濡其膏,白葉芭蕉青蒲萄?!贝送膺€有:“蕉白清,碧蓋傾;求凈友,逢石卿;心泉涌,滋華英;風雨驟,打葉聲?!庇钟校骸敖栋纂[現(xiàn)朱螺紋,大璞不雕含其芬”等等。14.參考答案:麻子坑的色澤基本上具有老坑硯石的特征,但麻子坑的色調(diào)要比老坑輕些,還有清晰的層次,有塊狀條紋,一般是斜紋,且底板與石肉間隔明顯。15.參考答案: 相傳麻子坑得名于一位臉上生有麻子的采石硯工,該硯工在清代乾隆年間發(fā)現(xiàn)此坑,并冒險開采,為紀念這位開拓者,人們將他發(fā)現(xiàn)的硯坑取名麻子坑。 解放后,端硯恢復生產(chǎn)后,麻子坑是最早重新開坑采石的。在進行了半年的準備工作后于1962年底正式開坑。當時的麻子坑洞內(nèi)坑道低矮,平均只有80~90厘米的高度和寬度,很多地方要匍匐而過。 進入1990年麻子坑(水坑和旱坑)停止了開采,1990年末有采石工人在麻子坑周圍開鑿了十多個新洞穴,這些洞穴比較寬敞,配上發(fā)電機用以照明,抽水和通風,先后采出不少麻子坑硯石,其中不泛佳石,但這個開采不是有組織有計劃的政府行為,而是承包式的私人組織行為,開采也是斷斷續(xù)續(xù),總的來說,近幾年麻子坑開采不正常,出產(chǎn)硯石不多,佳石更少。16.參考答案: 端硯雕刻中“線面對比”的表現(xiàn)十分重要,由于存在大面積的“面”,如硯堂、硯池、硯背和硯邊,在雕刻的物象中不是凹面就是凸面,制硯藝人常以“線”來將“面”連接起來。 所謂線就是在塊面或物象的邊緣刻上細膩的線條,明清以后這一表現(xiàn)手法興盛起來,如用細膩色勒祥云的邊緣,同時又刻上非常精致、準確的線條,雕刻龍須時更要一條一條地來刻劃,由許多線集成須,還有大海的波浪,同樣需要一組組的線去刻劃。硯的四邊邊線也喜歡加刻這種細線,硯工稱之為“起二線”,即一線是粗線,第二線是細線。 端硯的二線要刻在恰當之處,要刻得非常準確和均衡,才能使“線”與“面”產(chǎn)生強烈的對比,“面”顯得更寬廣和粗獷,“線”顯得更細膩、婉轉(zhuǎn)和流暢。 端硯雕刻就是利用“線”與“面”的結(jié)合來表現(xiàn)“動”,利用“動”與“靜”、“線”與“面”達到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正如著名畫家李可染給“中國端硯展覽”的題詞:“天工人工,兩臻其美?!?7.參考答案: 鑒別端硯要從石色、石聲等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是看石色,要鑒別是出自那個硯坑的端硯,還是要看石色。 端硯石的光澤和滋潤是別的硯石不可能有的,這是端硯石的一個重要特征。當然端石的色澤也是相當復雜的,甚至同一坑洞的硯石,在不同年代開采出來的,顏色也不盡相同。 所以除了看石色之外,還要聽石的聲音,即用手指或木條扣硯石所發(fā)出的聲音,這種“石聲”也可以幫助我們鑒別端硯。 鑒別端硯的類別要有重點,最重要是懂得鑒別老坑硯石,因為老坑是端石中最名貴的硯石,也是最難開采的硯石,而出現(xiàn)的冒牌貨卻又是最多。其次是麻子坑,麻子坑也是名貴品種之一,加上洞口較多,變化較大,故亦容易給人鉆空子。為此,在鑒別和鑒賞端硯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分別談?wù)勈褪暋?8.參考答案: 其坑開坑采石始自宋代,原出自嶺羊峽以東的高要沙浦典水村附近,故古人稱典水梅花坑。目前梅花坑硯石多在肇慶市北郊北嶺山的九龍坑開采,據(jù)說與宋坑硯石同出一脈。梅花坑洞較深,洞內(nèi)石分三格,上下格石粗不能作硯材,只有中間一格如無裂縫則可采用。 梅花坑石以多眼為主要特點,呈蒼灰白微帶青黃色,其中有梅花點者為佳,石質(zhì)近似宋,下墨亦快,但石質(zhì)與老坑、麻子坑、坑仔巖相比略為粗糙。然而,仍不失為端溪硯中有代表性的名坑硯石之一。典水梅花坑采出的硯石多眼,眼中有點,大而暈重不分明;九龍坑的梅花坑硯石色蒼灰微帶褐黃,眼多而無睛(無瞳子),眼呈米黃色。19.參考答案:位于宣德巖附近,開始采石于清康熙年間,由端溪水拾步登麻子坑,朝天巖是必經(jīng)之地,且兩邊距離相當。朝天巖洞不深,洞內(nèi)寬敞,因洞口大且朝天而開,故名曰朝天巖。朝天巖硯石質(zhì)地較細膩,硯石呈紫藍色,有青苔斑點,這是朝天巖獨有的。20.參考答案: 端硯自初唐問世以來,就為文人雅士所重視,當他們用上端硯、愛上端硯時,都想在端硯上以銘志抒懷,對端硯的石質(zhì)、石品花紋、雕刻和形制加以評論,或謳歌贊美,或借題發(fā)揮,論硯言志。 至于人們?yōu)楹稳绱讼矏坨澘坛庛懀瑥那宕终宓囊欢卧捴斜憧深I(lǐng)略其中一二:“然田宅有時而墟,金帛有時而盡;而是硯,千秋萬歲莫如汝壽,而題識亦垂之不朽。則事之可傳者因在此而不在彼也,亦安能徇世之所尚而易余好也?!?1.參考答案:200422.參考答案:冰紋凍是一組面積較大的冰紋,如一幅瀑布傾瀉而下,在“瀑布”的四周有白茫茫的霞霧或似披上輕紗幔帳,在外圍有火捺環(huán)繞的是非常難得的名貴冰紋凍,唯老坑硯石中偶有出現(xiàn)。23.參考答案: 早在唐代初期廣東肇慶(古稱端州)東郊羚羊峽欄柯山的端溪一帶,就出現(xiàn)了依靠采硯石、生產(chǎn)端硯為生的勞動者。這里,滾滾東流的西江水,穿峽而過,直奔南海。夾岸叢山峻嶺,氣勢磅礴,重巖疊翠。端硯石主要出產(chǎn)在肇慶市東部和七星巖北面(西起小湘峽,東到鼎湖山)的北嶺山一帶,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宋坑三地之硯石為最佳。 端硯名坑中的水巖(老坑)、坑仔巖、麻子坑、朝天巖、古塔巖、宣德巖就錯落的分布在這風景如畫的環(huán)境中。生產(chǎn)的端硯慢慢地成了肇慶獨有的工藝美術(shù)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并得到達官貴人和帝王將相的賞識。宋朝開始把端硯列為“貢品”,蜚聲中外。 肇慶于2004年被授予“中國硯都”稱號,之后,端硯制作又迎來了一個發(fā)展的春天,端硯精品層出不窮,不斷涌現(xiàn)極有潛力的制硯新秀。24.參考答案: 端硯石色總色調(diào)雖是紫色的,但也有其它顏色,這取決于它所產(chǎn)的地理環(huán)境和位置。清朱竹垞在《說硯》中談到過端硯石色的差異,他說:“上巖者質(zhì)純而艷,微紫;中巖者質(zhì)潤而凝,色漸青;下巖者質(zhì)淡而細,色近白。” 據(jù)了解,唐宋時期所采的端溪硯石,絕大多數(shù)為深紫色,故人們評價端石總認為“色貴青紫”,而以灰蒼色為下品。又如老坑采挖至明代則有大西洞和水歸洞之分,其石色就不能以紫為貴了,它以紫藍色為基調(diào),俗稱寶藍,夾有青黑色、紫紅色、蒼白色,在紫藍的基調(diào)上色彩越多,越豐富就越名貴。 端溪硯石除了以“紫色”為基調(diào)的各坑硯石外,還有以翠綠色為主調(diào)的綠端,以及以白色為主色調(diào)的白端。綠端在端硯中是少數(shù),在古硯中也不多見,但在端硯中有一定的位置。宋歐陽修《廬陵集》有端溪綠端枕詩;清紀曉崗對綠端有很高的議價,他在其綠端硯中鐫刻上:“端石之支,同宗異族;命曰綠瓊,用媲紫玉?!?白端更是極少數(shù)的,近幾十年來甚少開采和刻制,有專家認為是由于它不太適合研墨,大都以白端來研磨繪畫所需的朱砂、石綠、白鉛(鋅)粉等顏料之用。對于白端硯下面我們還要細說。 除白端外,還有所謂黑端,就更為少見了,黑端不是涂上黑墨的端石,而是端石的一個品種,古時候曾發(fā)現(xiàn)過,現(xiàn)在已不大存在了。 事實上,認為其它顏色都不如紫色的名名貴,這種說法并不那么準確和具體。由于地理環(huán)境不同,構(gòu)成硯石的巖石成分有所差異,致使端溪各坑硯石色澤有所異同,這是合乎情理的。25.參考答案: 宋坑--因在宋代被發(fā)現(xiàn)而開坑采石,故取名宋坑。但宋坑非指某一采石坑洞,而是擁有好幾處巖洞;盤古坑、陳坑、伍坑、蕉園坑等,均位于肇慶市北郊七星后面的北嶺山一帶,西起三榕峽,東到鼎湖山,又因七星巖以北將軍嶺下有將軍坑,產(chǎn)硯石,前人也有稱宋坑為將軍坑。 據(jù)傳最早采硯石的是將軍坑和盤古坑,將軍坑早已硯石枯竭,無開采價值;盤古坑也停采多年了。比較集中開采,硯石產(chǎn)量較大的是伍坑,其次是陳坑和蕉園坑(蕉園坑硯石紫色偏青黃,色澤不夠油潤,但多石眼,人們干脆稱它為有眼宋坑);蕉園坑因在鼎湖風景區(qū)內(nèi),開采受到嚴格限制。 宋墳硯石由于礦區(qū)范圍寬廣,所以石質(zhì)粗細不等,上乘的宋坑硯石質(zhì)致密,潤滑細膩,下墨快,發(fā)墨好,可作高中檔的雕花硯材,其余則可制作墨海、淌池等硯臺。石質(zhì)稍粗的宋坑硯石叫紫端。 在端溪各坑硯石中,宋坑硯以下墨快而著稱,這與宋坑硯石中的”金星點”有關(guān),不過下墨雖然快些,仍比不上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巖等硯石研麻出來的墨汗細膩、油潤。要書寫奔放、流暢,筆力勁健的大字,用宋坑硯研墨為宜;要畫嚴謹精致的工筆花鳥,人物畫和書寫工整的蠅頭小楷,則用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巖硯更加合適。 經(jīng)地質(zhì)部門鑒定,認為宋坑硯石是粉砂質(zhì)絹云母泥質(zhì)板巖,為變余泥質(zhì)結(jié)構(gòu)、平行構(gòu)造。礦石主要成份為粘土、絹云母、氫氧化鐵、石英,微量礦物有電氣石和鋯石等。宋坑硯采石區(qū)大都在北嶺山腰,高度在海撥400至500米以上,山坡陡峭,并常常下著毛毛細雨,山泉和山溝特別多,陳坑和伍坑等都在山溝附近,因此宋坑洞內(nèi)亦常積水,每次采石,必先抽水,清理石屑。宋坑硯石可以常年開采。26.參考答案:微塵青花點微細如塵土,必以水濕硯石方能顯現(xiàn),最好以盆盛水,將硯沉于水中,便能隱約浮現(xiàn)出來。微塵青花自古以來有青花中的姣姣者之稱,它的色彩天然,濃淡與疏密相間,多數(shù)是聚集在硯石某一部位上,也有疏落地散布在其它部分;其最佳者是出現(xiàn)在魚腦凍或蕉葉白的硯石中,在“凍”內(nèi)和“白”內(nèi)的微塵青花就更為名貴和罕見,可算是稀世絕品。27.參考答案: 白石村位于端州區(qū)黃崗鎮(zhèn),面向西江,背靠肇慶北嶺山,面積約1.2平方公里,現(xiàn)在白石村288戶,1100多人。白石村民世代以硯為生,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 清朝末期至解放初期,白石村制硯至為高峰,一大批名硯和名師應(yīng)運而生,從而奠定了白石村作為“端硯第一村”、端硯的發(fā)源地的地位。 順著環(huán)村大道隨意行去,到處可以見到,屋門前、瓜棚下、村道旁、廳堂里都有硯工埋頭刻硯的場面,活脫脫一幅幅“白石制硯圖”。 據(jù)悉,從選石、磨石、劃線、雕刻到成形,一塊端硯的制成少則七八天,多則半年,可見端硯的名貴除了其品質(zhì)還在于它的手工。 遺憾的是,這個古老的村落僅在村尾還保留著大片古屋,窄窄小巷里除了制硯工人勞碌背影外,就只有來回遛達的大狗。在村首則是清一色的小樓房了,只遺下少量幾處古跡。 白石村最有名的現(xiàn)存文物是一塊端硯生產(chǎn)的碑文。該碑文坐落在堂明端硯廠,穿過兩道鐵門,“張之洞為開采硯石以貢品事碑”赫然出現(xiàn)眼前。 此碑刻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碑高130厘米,寬83厘米,端硯石質(zhì),楷書,豎行陰雕,共1172字。石碑的字跡斑駁,碑前有兩棵枝繁葉茂的松柏。 據(jù)悉,文革時期,石碑幾被毀掉,村民們想盡一切辦法,冒著生命危險把它藏起來才逃過一劫。這是目前僅存的有關(guān)端硯生產(chǎn)的碑記,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現(xiàn)已被列為肇慶市重點保護文物。28.參考答案:冰紋是老坑獨有的一種石品花紋。它白中有暈,向兩邊融化,似線非線,似水非水,與硯石本身融為一體,而不像金銀線那樣將硯石分割開來,有時更像懸崖上的瀑布,一瀉如注。冰紋有純潔樸素之感,它是硯石形成后,產(chǎn)生的兩組剪切裂隙,被碳酸鹽充填而成的花紋,質(zhì)地細嫩,形態(tài)自然。29.參考答案: 采石始于北宋,關(guān)于硯坑的地點,據(jù)《高要縣志》云:“綠端石出北嶺及小湘江峽(即現(xiàn)在的三榕峽),鼎湖山、皆旱坑?!本G端硯石最早在北嶺山附近開采是事實,可能因硯石枯竭,人們就終止于此開采,轉(zhuǎn)移至端溪水一帶的朝天巖附近開采,再后綠端硯石與朝天巖硯石混在了一起,即上層為綠端,下層為朝天巖。 綠端石色青綠微帶土黃色,石質(zhì)細膩、幼嫩、潤滑,最佳者為翠綠色,純渾無瑕,晶瑩油潤,別具一格。清紀曉嵐在自己的一塊綠端硯上鐫銘:“端溪綠石,硯譜不以為上品,此自宋代之論耳。若此硯者豈新坑紫石所及耶。嘉慶戊午四月曉嵐記?!逼涑巶?cè)鐫詩云:“端石之支,同宗異族,命曰綠瓊,用媲紫玉。是歲長至前三日又銘?!?紀曉嵐對綠端的評價與前輩有所不同,是有一定根據(jù)的。目前綠端也是一種較為名貴的端溪硯石之一。史料的記載中很少談及綠端的下墨與發(fā)墨之一,只有提到綠端水坑潤而發(fā)墨(綠端坑洞原有水坑和旱坑之分),旱坑則沒有談及。近年沙浦蘇一村附近亦發(fā)現(xiàn)綠端石硯材。 綠端雖然是指端州出產(chǎn)的綠石端硯,但綠色的硯石卻不是只端州才有,廣東恩平縣有一種可以雕制成硯的綠石(但下墨不快,發(fā)墨也不好),吉林的松花石甘肅的洮硯均為綠石,因此必須加以區(qū)別。30.參考答案: 石眼的顏色,的確與坑洞有一定的關(guān)系,但同一硯坑各段硯石的石眼顏色亦有不同,甚至在同一塊硯石眼出現(xiàn)的幾顆石眼的色澤也會有別。 所以,要準確分辨端石色澤最好是利用自然光,在室內(nèi)靠近窗戶處觀察,因為在陽光下或光燈下會出現(xiàn)不同的效果。第2卷一.參考題庫(共30題)1.端硯石主要出產(chǎn)于哪里?2.端硯中,天青主要產(chǎn)自哪個坑?3.怎樣欣賞雕刻中的“動”與“靜”?4.為什么說鑒別端硯是件很難的事?5.為什么說鑒別端石以青花為最佳?6.被譽為我國”文房四寶”之珍品,四大名硯之首的是()7.端溪硯石中,石色與石質(zhì)的優(yōu)劣有關(guān)系嗎?8.硯在我國存在了多年?9.為什么古今文人多認為紫色硯石最為名貴?10.雕刻對端硯能起到什么作用?11.老坑所以“叩之無聲,磨墨亦無聲”的原因是什么?12.金線與銀線產(chǎn)自哪里?13.硯石中的魚腦凍是指什么?14.為什么說硯臺雕刻要“因材施藝”?15.歷史上,文化名人賦予端硯什么樣的文化內(nèi)涵?16.端硯有哪些專用詞匯?17.萍藻青花有哪些特征?18.胭脂火捺有什么特征?19.麻子坑的硯石質(zhì)量怎樣?20.要了解端硯,肇慶哪些地方最有代表性?21.端硯的石質(zhì)與石品花紋有多少種?都有哪些?22.“銘”的范圍包括什么?23.為什么入選“國家非遺”的不是端硯本身,而是端硯的制作技術(shù)?24.坑仔巖的色澤與老坑相比有什么不同?25.玫瑰紫青花有哪些特征?26.火捺是怎樣的?27.怎樣靠手感去選擇硯石?28.坑仔巖硯石的特點是什么?29.馬尾紋火捺有什么特征?30.火焰青有什么特征?第2卷參考答案一.參考題庫1.參考答案:端硯石主要出產(chǎn)在肇慶市東部和七星巖北面(西起小湘峽,東到鼎湖山)的北嶺山一帶,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宋坑三地之硯石為最佳。2.參考答案:一般來說只有極少數(shù)的老坑、麻子坑以及坑仔巖才有天青的出現(xiàn)。舊古塔巖偶爾會出現(xiàn)天青,但是出現(xiàn)的概率極低。天青以老坑及麻子坑為佳。3.參考答案: 優(yōu)秀的端硯雕刻藝術(shù),是集文學、歷史、繪畫、書法、雕刻、詩文、篆刻于一體,特別是“文人硯”更是如此。中國的傳統(tǒng)書法繪畫、雕刻乃至詩文,均呈現(xiàn)飛舞的“動”感。這種動感,往往又通過線條去表現(xiàn),雖然“線”也有靜的一面,但更多是表現(xiàn)“動”,如書法藝術(shù)就是追求線條的運動美、節(jié)奏美,書法家往往借草書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韻律。 譬如“張顛見公孫大娘舞劍器,而筆勢益俊者也”;“懷素夜聞嘉陵江水聲,而草圣益佳”。漢代的石刻畫,更多以流動飛舞的線條來雕刻物像,形象生動。 唐敦煌壁畫中的飛天仙女、樂伎等則更為典型,全是依靠畫面人物輕盈逸美的姿態(tài),特別是那飛動的飄帶來表現(xiàn)人物和場景的。線條運用得自然流暢,畫中的天女和樂伎,翱翔于萬里碧空,產(chǎn)生了靈動的藝術(shù)效果。 傳統(tǒng)的端硯雕刻藝術(shù),一樣也很重視“動”感,可以說是大量借鑒了古代繪畫、雕刻、書法等藝術(shù)中“動”的表現(xiàn)手法,并注意處理好“動”與“靜”的和諧統(tǒng)一。端硯雕刻中的動感,除了在雕刻物象形體的動態(tài)中反映,更重要的是通過線來表現(xiàn),目的是增強活力,增添生氣。 端硯雕刻中常見的“云龍吐珠”、“二龍戲珠”、“云龍”、“蝠云”等,藝人在雕刻時,首先是考慮加強龍的動感,龍身軀的上下舞動,一般是龍體露三分,其余則以祥云蓋之,龍首翹起,口吐龍氣或珠隨氣出,再雕刻上祥云縈繞,形成風起云涌之勢,“動”在其中。 除龍以外,在雕刻起舞的鳳、展翅的蝠、騰云駕霧的麒麟,還有魚躍龍門、神龜?shù)葧r,也都首先考慮其動感之美。傳統(tǒng)山水中的碧波粼粼,云霞縈繞等,同樣都十分注意以線條表現(xiàn)賦予其生命力,使之有動感。 除了在端硯雕刻上動態(tài)的刻畫,還應(yīng)注意對比,包括“動”與“靜”的對比,“粗”與“細”的對比,這樣會更直接加強“動”的視覺效果。4.參考答案: 這是因為端硯名坑眾多,常見的亦有十多個,開采的坑洞隨著時間的伸延,有的坑洞硯石逐漸稀少,甚至枯竭,或塌方淤塞,無開采價值;還有些是新開發(fā)的坑洞,近些年在沙浦、典水、洮溪一帶發(fā)現(xiàn)和開采出大批硯石(還未給予它們正名,只統(tǒng)稱沙浦石);因此要準確地分辨各個坑洞的端石并不容易,歷史上就有以廣東恩平的茶坑石冒充端硯石的事。 清梁紹壬撰《兩般秋雨盦隨筆》說:“端硯之辨最難,非生長斯土悉心窮究者不能知也?!?鑒別端硯可以說是一門科學,因為要有各方面知識做基礎(chǔ);同時又是一門技術(shù),因為需要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最好能掌握開采各坑硯石及刻制端硯技術(shù)的實踐,而多年、多比較、多分析是最重要的。 鑒別不僅需要多實踐,也需要有淵博的知識,否則即使是制硯名手,有時也會把硯石搞錯。以端硯中的綠端來說,本來是最容易辨別的,但制硯的綠石不是只有綠端,甘肅的洮河石硯、吉林的松花石硯、寧夏的賀蘭硯、安徽祁門的一種淡綠石硯、廣東恩平也有一種綠石,從色澤來看它們之間非常相似,以致清初的琢硯名手金殿也錯把綠端看作松花硯。 此事在清孔尚任《亨金薄》中曾記載:“慈仁寺廓下購得綠端硯,式甚古雅,質(zhì)尤細潤,旁鐫?綠玉館家珍?,又刻?孟端氏?,蓋九龍山人王紱物也。宋時為玉堂新樣,王介甫詩云:?玉堂新制世爭傳,稱以蠻溪綠石鐫?,或即此耳。金殿揚辨是遼東松花江石,較綠豆端色尤舊潤。殿揚琢硯名手,供奉內(nèi)廷,制松花石硯甚顆,予得一小者,名曰?春波不啻?,徑寸之珠矣?!?孔尚任所提到的王紱,是明初人,當時根本沒有松花石硯,金殿揚雖是內(nèi)廷琢硯名手,但因?qū)λ苫ㄊ幉涣私?,同時對綠端及松花石的特征沒有認真比較和分析,故把綠端誤認為松花石硯。綠端與松花石是頗為相似的,吉林松花石在乾隆時就常被人譽為綠端石,《盛京通志》記載:“綠端石出寧古塔諸河邊?!?綠端石是因產(chǎn)于廣東端州(今肇慶)而得名,為何會弄到黑龍江寧安縣的寧古塔河邊?原來松花石的產(chǎn)地正是清祖的發(fā)祥地,所以為清王朝賞識。據(jù)《吉林通志》記述:“寧古塔為國家發(fā)祥地,猶姬周后稷始封邰,山川深陰,形勢完固?!边@可以說是人為造成的混淆,在鑒別端硯時亦要注意。5.參考答案: 端溪硯石中的青花是一種難得的、十分名貴的石品花紋,青花是自然生長在硯石中呈青藍色的微小斑點,一般要濕水方能顯露。《寶硯堂研辨》說:“鑒別端石,以青花為最佳。青花,石之細紋也?!鼻嗷ㄊ浅幨械木A,這是有根據(jù)的。 《硯賦》:“占領(lǐng)滴青花一語,以證古硯青花子石,然只云有青點如筋頭大,其點如碧玉晶瑩?!惫湃藢η嗷ㄔ缬性u價:“青花細者佳,粗者次之;活者佳,枯者次之;沉者佳,露者次之?!彼^:“欲細不欲粗,欲活不欲枯,欲沉不欲露,欲暈不欲破?!倍浴叭缂殙m掩明鏡,墨沈濡紙者為絕品”。 無可否認,有青花的端硯石確實質(zhì)細膩,幼嫩,滋潤,青花是硯石之精華,是實用與欣賞的統(tǒng)一體。因此有這樣一說:“得水巖(老坑)則諸山之石可廢矣。” 為此,古人將有青花的端溪硯稱為青花硯:“李賀青花紫石硯,端溪七匠昔如神;今看古錦留遺樣,點點輕漚見古春?!?.參考答案:端硯7.參考答案: 是的,石色與石質(zhì)的優(yōu)劣有著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石質(zhì)的優(yōu)劣、發(fā)墨的好壞,往往可以通過石色反映出來,還可以從石色上鑒別是否端溪石,或辨別端溪石的坑洞出處。 因此,石色是鑒別端硯的一個重要的因素。8.參考答案:硯臺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如果商殷時代用瓦片或石片作研墨的工具,也可以稱為硯臺的話,那么就是3000年的歷史了。以端硯而言,始于初唐,也有1300多年的歷史,同時它又與每一個歷史時期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甚至可以說,從某一個角度、某一范圍內(nèi)反映我國某一歷史時期的文化生活、藝術(shù)水平。9.參考答案: 端硯石色并非那樣單純,而且端溪各坑硯石色澤都有差異。乍看起來,端硯石色比較單一,但用水濕石仔細審視,色彩頗為復雜,有些佳石甚至色彩豐富層次分明,加上端溪硯石名坑眾多,色澤也不盡相同。 很多古人都認為紫色硯石最名貴,這是前人經(jīng)過觀察和比較得出的結(jié)論。譬如故古人曾有”端石尚紫,淄石尚黑”之說,認為端石紫色最好,最為名貴。宋葉樾的《端溪硯譜》有這樣的記述:“石性貴潤,色貴青紫;干則灰蒼色,潤則青紫色?!泵髦芴烨蛟谒亩讼庣澤希骸吧宰腺F,而汝色則蒼。” 所以,人往往把名貴的端硯稱之為“紫石硯”,或把“紫石硯”。 唐詩人李賀有贊美端硯的詩篇《楊生青花紫石硯歌》:“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句;唐劉禹錫有《唐秀才贈端州紫石硯以詩答之》的詩篇;他們在詩作中均稱端硯為“紫石硯”。 宋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中談到端硯石色云:“世之論端溪者,唯貴紫色,而不知下巖舊坑唯有漆黑青花二種。”又:“端溪中巖舊坑,石色紫如新嫩肝,細潤如玉?!彼€覺得不夠完美,干脆把優(yōu)質(zhì)的端硯美其名為“紫玉英”或”紫石英”,如唐皮日休詩有“微潤將融紫石英”;宋文同有“硯有紫石英”之說??梢?,古人對端硯石的形容和贊美,都離不開“紫色”。10.參考答案: 雕刻對端硯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它對端硯的影響可以與玉石雕刻的重要性相提并論。通過雕刻可以掩飾硯石中的瑕疵,使有瑕變無瑕,這與玉石雕刻十分相似。 人們知道,一塊偌大的端硯石,尤其是像老坑那樣的名貴硯石不可能沒有瑕疵或裂痕(硯工謂之痕殼),玉石亦然,特別是名貴的翡翠更是如此。 北京的著名玉雕老藝人王樹森精心雕刻的一對翡翠玉佩“龍鳳福壽”,在香港競賣了180萬元。他談到他的親身體驗時說,那對玉佩原料是上乘的,顏色艷綠,可惜玉材上布滿黑色斑點,是明顯的瑕疵。如何變有瑕為無瑕,關(guān)鍵是去臟和突出翠綠。最后他根據(jù)材料的具體情況,采用深刀浮雕的方法,刻制出玉佩上的龍鳳、蝙蝠和猛獸,不僅避開并去掉了瑕疵,而且使整個作品渾然一體,喜氣盈盈又顯得莊重華麗。王樹森認為:“作為玉器藝人首先要懂得看料,懂得用料,每塊材料的形狀不同,色澤花紋也各異,質(zhì)地也有優(yōu)劣之分。一件好的玉器要料好、工藝好,這樣才能成為寶?!庇竦袢绱耍幍褚餐瑯?。11.參考答案: 老坑所以“叩之無聲,磨墨亦無聲”,是因為它的石質(zhì)極其細膩,巖石成分主要由水云母類和粘土礦物組成,泥質(zhì)占很大的比重,其顆粒細小,分布均勻,使硯石質(zhì)地柔和,故叩擊時發(fā)木聲或泥聲。 更確切地分辨,老坑硯石所發(fā)的木聲是濕木之聲,麻子坑、坑仔巖和古塔等則如干木之聲。 古人稱端硯“無聲”、“木聲”或“泥聲”,是指優(yōu)質(zhì)硯材之聲,至于“磨墨亦無聲”,則還須取決于墨,即使是徽墨也要優(yōu)質(zhì)油煙或超漆煙墨。除了墨和硯外,還要有人的通力合作,才能達到所謂“磨墨亦無聲”的效果。12.參考答案:金、銀線大多見于老坑硯石中的石品花紋,坑仔巖、麻子坑和最近開采的冚羅蕉硯石,在偶然情況下也能發(fā)現(xiàn)金線或銀線。所謂金線或銀線是呈線條狀橫斜或豎立在硯石之中,黃色者稱為金線,白色者稱銀線。13.參考答案: 魚腦凍是端溪硯石中質(zhì)地最細膩、最幼嫩、最純凈之處,其色澤是白中有黃而略帶青,也有白中略帶灰黃色?!抖讼幨贰访枋觯骸耙环N生氣團團(),如澄潭月漾者曰魚腦凍?!庇终J為“凍”是“水肪之所凝也”。 有魚腦凍的端石,質(zhì)地高潔,石質(zhì)特別細膩,確如“小兒肌膚”那么嫩滑。一般情況下,在魚腦凍的外圍都有胭脂火捺包圍著,這種胭脂火捺是火捺中最為名貴的,其色澤鮮艷,紫中帶紅。而在魚腦凍中一般都有青花,大多數(shù)是微塵青花、鵝毛氄青花、螞蟻腳青花,還有玫瑰紫青花等。14.參考答案: “因材施藝”是端硯刻制的傳統(tǒng)技藝之一,可以反映出作者在審美造型、書法繪畫、雕刻乃至文學藝術(shù)的修養(yǎng)和造詣。因此,首先要理解端硯雕刻的目的和手段,端硯的制作不是為雕刻而雕刻,而是有目的的藝術(shù)加工,所以因材施藝的問題是端硯雕刻的關(guān)鍵。 有人會認為:優(yōu)質(zhì)硯材就要精雕細刻,盡量多花工;中等硯材在雕刻上可少花些工;下等硯材就可不加雕刻。其實不然,有時正好相反。一塊完美無瑕的優(yōu)質(zhì)硯材,應(yīng)該不加雕飾,稍加磨平就可成為非常高級的端硯——平板硯。如果硬要雕刻些什么,不僅是畫蛇添足,而且破壞了硯石的完美,大大降低了它的欣賞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15.參考答案: 這有很多,我國歷代文人雅士都把端硯視為珍寶。 端硯自問世以來,不少人專門從事端硯研究。歷代帝王(唐武則天、宋徽宗、宋高宗、清乾隆帝等),名人(柳公權(quán)、李賀、褚遂良、劉禹錫,李白、杜甫、米芾、歐陽修、蘇軾、岳飛、文天祥、趙孟頫、唐寅、祝允明、紀昀、吳蘭修、張之洞等等)寫下了不朽的著作和贊美端硯的詩詞歌賦,硯銘與題跋。文人學士對端硯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以及石質(zhì)石品、制作、使用與收藏均有詳盡的記述和評論。 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得到唐太宗賜給端溪石渠硯,引以為耀; 名相狄仁杰把武則天賜的“日月合璧,五星聯(lián)珠”端硯視為稀世之寶,并在硯臺上鐫刻銘文寄托忠君愛國和堅貞的精神; 宋代名臣包拯在端州任職三年,鐵面無私,公正廉明,離任時”不持一硯歸”成為端州人民至今傳頌的佳話; 抗金名將岳飛,在端硯親筆銘文:“持堅守白,不磷不緇”八個行草大字,以此表明抗金衛(wèi)國,還我河山的意志和絕不與投降派同流合污的決心。16.參考答案: 在端硯的長期使用、鑒賞和珍藏過程中,逐漸產(chǎn)生和慣用(即所謂約定俗成)的許多專用詞匯,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1.硯臺,硯的整體俗稱,但并非指置硯之臺。 2.硯堂,又稱墨堂,或墨道、硯心,是指硯的中心研墨處。這是硯的核心部位,石質(zhì)的好壞、使用價值之高低乃至石品花紋觀賞,均取決于此。端硯石獨有的“魚腦凍”、“蕉葉白”、“火捺”、“豬肝凍”等名貴石品花紋,在設(shè)計和刻制時都盡可能保留在這一部位。 3.硯岡,指硯堂中間稍高的部分。硯岡向四周漸漸低下去,在研墨過程中墨汗可流向四周低洼處而貯存起來。 4.硯池,又稱硯湖、硯沼、硯海、墨海、墨池、硯泓,是指硯儲存墨汗的低洼處,一般都在硯堂之前端或周圍。 5.硯唇,又稱硯緣,硯堂周圍微高的邊緣,形成硯的輪廓,猶如硯堂之堤。 6.硯額,又稱硯頭、池頭。硯的上部較其它三邊硯唇更寬,一般是硯的主要工藝雕刻和紋飾的部位,硯的石眼,雕刻設(shè)計也盡量安排在這一部位,生在硯額的石眼謂之“高眼”。 7.硯面,指硯的表面、上面、正面。 8.硯陰,又稱硯背、硯底、硯下、硯后。指硯的背面,或說與硯面相反的底面,人們經(jīng)常于此鐫刻銘記、詩詞之類。 9.硯旁,又稱硯側(cè),即指硯的四周側(cè)面,亦常于這些部位鐫銘記、邊款。17.參考答案:萍藻青花這種青花像萍藻在水面浮動,時隱時現(xiàn)地連成一串,沉入水中觀看,萍藻青花會變得更加活躍。朱竹()《說硯》中說:“沉水觀之,若有萍藻浮動其中者是曰青花?!边@種青花色青藍而帶淡紫,往往像重疊起來似的。18.參考答案: 胭脂火捺的中心部位色澤較深,中心向外伸延逐漸變淡,成淺紫帶紅,如涂上胭脂般,由深色漸而變淺色,又像水墨畫那樣濃淡相化,色素嬌嫩。 胭脂火捺大多出現(xiàn)在老坑、麻子坑及坑仔巖硯石中,宋坑和宣德巖硯石也偶爾出現(xiàn)。這種火捺的形成是因為在端石中含有微粒狀或粉末狀的赤鐵礦,含量為3%~5%,粒徑為0.01毫米左右,在成巖過程中鐵質(zhì)礦物經(jīng)過側(cè)分泌作用,相對集中,均勻分布,便形成這種稠密浸染狀赤鐵礦頁巖。19.參考答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