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社會結構差異下的“家文化”_第1頁
中西社會結構差異下的“家文化”_第2頁
中西社會結構差異下的“家文化”_第3頁
中西社會結構差異下的“家文化”_第4頁
中西社會結構差異下的“家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緒論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為促進我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與發(fā)展,積極推進青少年社會工作本土化進程是十分必要的,但我國青少年社會工作的發(fā)展始終面臨著理論層面與實際操作層面的不適應性。本文的研究主要是通過比較中西方“家文化”的差異,以發(fā)掘本國傳統(tǒng)“家文化”之優(yōu)勢,將西方青少年社會工作理論方法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使其真正植根于本土,服務于我國青少年群體。(一)研究背景青少年期是人生生命循環(huán)變化最多的時期,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轉型,一方面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與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錯綜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阻礙了青少年在認知、道德、個性、心理等方面的健康發(fā)展。吸毒、網癮、犯罪、自殺等問題日趨嚴峻,由此,青少年社會工作應運而生。但作為舶來品,西方青少年社會工作理論體系與方法技術難以根本解決我國青少年的實際問題,社會工作者常常會陷入理論迷思與方法困境。就如在針對流浪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開展相關工作時,究竟是采用補助性策略還是發(fā)展性策略?并且我國在對于青少年的相關福利制度和社會保障政策方面較西方而言尚不完備,因此在開展實際工作時往往會陷入窘境。(二)研究意義青少年期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時期,在這個搖擺不定的特殊階段,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與教育,青少年很容易產生一些偏差或越軌行為。近年來,我國政府也在大力支持與推動青少年社會工作的發(fā)展,但由于青少年問題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一些新生的本土性青少年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因此,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研究有利于推進我國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本土化進程,實現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的雙重突破。1.理論意義(1)推動我國青少年社會工作理論發(fā)展。通過引鑒西方的青少年社會工作的專業(yè)理論體系,利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觀的作用,不但彌補了我國青少年社會工作理論方面的不足,而且為我國青少年社會工作理論的本土化發(fā)展注入生機。(2)促進我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理論整合。當前,我國對于社會工作各項領域的本土化研究都處于探索階段,且社會工作各領域間相互交叉滲透,在發(fā)展青少年社會工作本土化理論的同時,可以給其他相關領域的本土化理論研究帶來影響和啟發(fā),從而促進我國整體社會工作本土化理論的整合。2.現實意義(1)中國本土的青少年問題如農村留守兒童、流動家庭兒童、農民工子女等難以單純依靠引鑒西方的理念和工作方法去解決,并且對于時代變遷下的新生青少年問題還未找到有效的應對方法。因此,在融入中國的傳統(tǒng)價值理念和文化觀念后,探索出適合我國青少年問題的本土工作模式,才能使我國青少年真正受益,成長成才。(2)推進我國青少年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具體實施。通過適當借鑒西方青少年社會工作的理論體系與方法技術,發(fā)掘我國傳統(tǒng)“家文化”的獨特內涵,總結出一套中西融合下的青少年社會工作本土化服務模式。研究綜述本文通過對比中西方青少年社會工作的發(fā)展現狀,總結二者的差異,為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研究提供現實依據。1.國外研究現狀國外學者對于“本土化”這一概念提出了不同的見解。美國學者JamesMidgley曾在其著寫的《專業(yè)帝國主義:社會工作在第三世界國家》一書中指出,社會工作的本土化不是要復制歐美的專業(yè)社會工作理論和服務模式,而第三世界國家要根據自身情況,開展符合國家實際需要的社會工作實踐和社會工作教育。Midgley,J.ProfessionalImperialism:SocialWorkintheThirdWorld.[M].London:Heinemann,1981.澳大利亞學者MealGray則認為社會工作本土化并不僅僅只是指代源于西方的社會工作被引入其他國家,并與其國情與文化相適應的過程,國家的不同地域間也需要“本土化”。即便是一個國家也會有不同的民族,而不同族群也必然有其獨特的文化。因此,在看待“本土化”這一概念時,我們不應將視野局限于國界的劃分,也應關注種族間的文化差異。此外,Gray還強調,西方的社會工作者與第三世界的社會工作者之間要加強溝通交流,互相學習,在互動過程中形成一種新的世界文化。同時,西方社會工作者也要秉持謙虛的心態(tài),積極學習他國的優(yōu)秀文化,而不是以專家的姿態(tài)去指導他國的社會工作者。MelGray,Dilemmasofinternationalsocialwork.[J].2005.2Shakaway以一種獨特的視角來解釋“本土化”,他認為Midgley,J.ProfessionalImperialism:SocialWorkintheThirdWorld.[M].London:Heinemann,1981.MelGray,Dilemmasofinternationalsocialwork.[J].2005.2Shakaway.Practicingthesocialjustice.SocialSciencesAcademicPress.2005.西方是青少年社會工作的發(fā)源地,經過百年的發(fā)展,已在各方面趨于成熟與完善。在工作組織方面,以英美發(fā)達國家為例,可分為三個方面:(1)政府以立法和政策保障的方式保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并為青少年提供各種福利服務。(2)專業(yè)的非營利組織針對青少年的成長與心理方面的特殊需要提供專業(yè)的社會支持。(3)青少年及其家庭可根據自身需求向市場購買相應的專業(yè)服務。總體而言,西方的青少年社會工作主要是通過政府、社會和市場多領域的聯動以及多部門的配合在政策體制的框架之下為青少年提供專業(yè)的社會工作服務。在工作機制方面,主要是由政府部門、專業(yè)非營利組織以及民間的一些私人盈利機構負責提供專業(yè)的服務。但政府部門以及專業(yè)的非盈利組織和民間組織是提供服務的主體,非盈利組織以政府購買服務、專項撥款和社會慈善事業(yè)的基金援助等途徑作為資金來源與政府部門一道合作發(fā)展青少年社會服務事業(yè)。在工作內容方面,為求滿足青少年的個體差異和多層次的需要,西方的青少年社會工作在實際開展時更注重服務內容的多樣性和服務手段的針對性。其服務領域涵蓋了學校、法庭、矯治等方面的專業(yè)青少年社會工作,青少年社工則主要負責聯系協(xié)助法庭與矯治工作,以感化的方式幫助青少年糾正偏差行為,重新恢復青少年的社會功能,以求更好回歸社會。在工作方法上,個案、小組和社區(qū)是青少年社會工作的三大主要方法,并針對危機情況下青少年的特殊需要,西方的青少年社會工作還以個案管理為介入手段為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寄養(yǎng)”、“法院保護”、“日間照料”等服務,為青少年日常的衣食住行提供基本保障。2.國內研究現狀對于青少年社會工作本土化理論層面的研究,夏學鑾和史鐵爾認為雖然我國與西方社會存在很大差異,但西方青少年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與我國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的價值觀還是有契合之處的。夏學鑾.社會工作的價值體系//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范斌認為,我國的青少年社會工作必須從內部增權和外部充權兩方面來實現。范斌.弱勢群體的增權及其模式選擇[J].學術研究,2004.12.夏學鑾.社會工作的價值體系//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范斌.弱勢群體的增權及其模式選擇[J].學術研究,2004.12.費梅蘋.社會工作“案主自決”原則在中國社會的實踐[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2.范明林,徐迎春.中國社會政策和社會工作研究本土化和專業(yè)化[J].社會,2007.2.林卡,張玉琴.青少年社會工作本土化研究與國際化的理論探索[J].青年學報,2015.4.我國青少年社會工作本土化進程也在不斷推進。在工作組織方面,中國的青少年社會工作也是由政府主導,并就青少年問題的復雜與多樣性,聯合共青團委、民政部門、司法部門和教育部門等多部門共同開展具有針對性的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在工作內容方面,國內青少年社會工作還是以青少年的偏差行為矯治為主體,并涉及學業(yè)輔導、就業(yè)指導、人際交往等基礎的服務。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我國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服務范圍也不斷擴大,開始將殘疾青少年、農村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等一些特殊青少年群體納入服務范圍。在工作方法上,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發(fā)展,中國的青少年社會工作逐漸走向本土化,開始了一些帶有地方特色的區(qū)域實踐,并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上海模式、武漢模式以及廣州模式。(1)上海模式:上海是內地最早開展青少年社會工作的地區(qū)之一,2004年2月上海成立了“上海市陽光社區(qū)青少年服務中心”,由復旦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顧東輝任理事長,開展一系列青少年社會工作教育與服務。其中包括“涉罪未成年人考察教育項目”“禁毒教育”“青春期性教育”“來滬務工人員社區(qū)融入項目”“民工子弟學校服務項目”等,秉承以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的理念服務更多上海以及來滬青少年。上海還積極學習香港地區(qū)的青少年社會工作經驗,開展了“深宵外展服務”并開通了“青少年服務熱線”。近年來,上海的一些社區(qū)還開辦了“三點半課堂”,主要服務7-12歲的小學生,對其進行課后看管與課業(yè)輔導。(2)武漢模式:武漢的青少年社會工作通過項目化管理,以社區(qū)為單位開展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建立屬于青少年群體的社會支持網絡達到增能的效果,并且鼓勵青少年多參與社會活動,在活動過程中以“優(yōu)勢視角”發(fā)掘他們的潛能,促進其社會化過程。在提供服務時注重個體差異性和需求多樣性,逐漸脫離政府的教育為主的服務理念,滿足不同青少年的不同需求。(3)廣州模式:廣州的青少年社會工作注重社工的專業(yè)性和社工隊伍建設的規(guī)范性,致力于打造一支專業(yè)的青少年社會工作隊伍,為青少年提供全面、專業(yè)的服務。以個案工作為主要工作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一對一服務,確保能切實、有效的達到服務目標。由于地理位置的優(yōu)勢和政府財政投入的保障,能經常與香港的青少年社會工作者互相學習,交流經驗,或聘請香港的督導指導具體工作,一方面能累積更多經驗,一方面促進其專業(yè)化發(fā)展。內地的青少年社會工作不斷吸取國外和港臺的成功經驗,并嘗試結合自身的區(qū)域特點提供特色化服務,有效促進了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發(fā)展,并為其他地區(qū)的青少年社會工作發(fā)展提供了經驗和參照。在肯定本土化成果的同時,我們依舊要認識到我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結構和文化觀念上的差異,使得青少年社會工作在實際開展時還是面臨著理論與實際操作的不可相容性這一問題。因此,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本土化之路仍需不斷探索發(fā)展。3.對國內外相關研究的述評國外青少年社會工作的貢獻與不足青少年社會工作起源于西方,經過百年的發(fā)展已形成了一套較成熟的青少年社會工作理論體系和服務模式。一方面,拓寬了社會工作的實務與研究領域,另一方面,為切實解決青少年問題提供了理論與方法的支撐,也為青少年社會工作在別國的開展提供了理論和經驗的參照。可在西方社會工作的價值體系中缺乏“家”的加之傾向,兒童及青少年的人身安全和物質需求雖然得到了保障,可在情感支持上依舊是有缺失的,因為機構及專業(yè)工作者不能為他們提供真正意義上的來自“家”的溫暖。青少年社會工作的開展似乎都是脫離家庭,針對青少年個人進行的,而未考慮到其問題的原因大部分源于家庭。西方青少年社會工作將服務對象從家庭剝離,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護作用,但同時也剝奪了他們享受家庭溫情的權利。國內青少年社會工作的貢獻與不足在引進西方青少年社會工作后,中國結合本土實際逐步探索和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三種青年社會工作實踐模式(上海模式,廣州模式,武漢模式),開辟了青年社會工作的本土化道路。其次,整合了專業(yè)服務方法,一方面,綜合服務、項目運營和案例管理進一步用于服務。另一方面,心理健康咨詢、課程減壓指導和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逐漸融入青少年社區(qū)工作的綜合服務中,擴大了服務內容,體現了本土化特色。但中國的青少年社會工作尚處于起步萌芽階段,因此在服務對象的明確性、專業(yè)人員的組成和專業(yè)水平的要求以及專業(yè)機構的設立等方面都存在著不足。目前,我國青少年社會工作注重社會管理的功能,但社會診療和個體矯正的功能較弱。這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是不可分割的,是重集體輕個人的表現。在實際開展本土青少年社會工作時我們不僅缺少專業(yè)的理念和方法技巧,并且針對社會轉型下的一些新型青少年問題還缺乏一套自己的理論與服務模式。(3)總結因此,對比總結中西方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服務差距及差異,為青少年社會工作能在本土順利開展,就可以“家文化”為背景,通過比較中西方社會結構及文化差異,總結出中國特有的“家文化”獨特內涵,適當借鑒西方青少年社會工作的專業(yè)理論知識與技巧,提煉出一套適應中國國情和傳統(tǒng)文化的中國青少年社會工作理論體系,將其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以解決社會轉型和時代變遷下產生的新的青少年問題。(四)研究方法本文通過比較中西方社會結構和傳統(tǒng)文化之差異,在引入西方先進的理念與方法技術的同時融入中國傳統(tǒng)的“家文化”價值理念,總結出適合我國當代青少年的社會工作新模式,從理論走向實踐。以下是主要的研究方法:1.文獻研究法文獻研究法為此次基礎方法,為此次研究提供關于青少年庭社會工作的發(fā)展、演變以及“家文化”理論脈絡的現有中外文獻。2.比較法比較法是此次研究的核心方法,一方面嘗試以中西不同文化場域的比較,充分挖掘“家文化”的本土意涵;另一方面通過發(fā)現時代變遷所衍生出的“家文化”之變以及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內容之變,探尋本土青少年社會工作的回應之道。這帶來了本項目的重要視角。3.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是本此研究的重要方法,在行動中研究,在行動中反思是社會工作研究的重要特色。此次研究同樣倡導的是,既看到“研究者的出發(fā)”,亦看到“行動者的歸來”,進而達成理論工作與實務工作的實踐融合、研究者與行動者的統(tǒng)一的知行合一。(五)概念界定1.家文化儲小平認為,“家文化”是基于血緣親情而形成的。在傳統(tǒng)的父系社會家庭倫理制度的約束下,形成了一套屬于家族內部的行為規(guī)范與準則。在“家-國-天下”理念的指引下,這套規(guī)范經過提煉升華被泛化到了整個社會。儲小平.中國“家文化”泛化的機制與文華資本[J].學術研究,2003.11.戴烽認為,儲小平.中國“家文化”泛化的機制與文華資本[J].學術研究,2003.11.戴烽.家文化視角下的公共參與[J].廣西社會科學,2008.4.本文所指的“家文化”強調的是“家”賦予我們的一種情感歸屬而形成的家庭成員間的親密關系和自發(fā)性的凝聚功能?!凹椅幕睆姶蟮臐B透力使它具有可復制性,我們正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將其移植于青少年社會工作本土化的研究當中。青少年社會工作青少年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的重要領域,是把青少年作為工作和服務的對象,通過運用關于青少年成長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及社會工作專業(yè)的理念、理論、方法和技巧,來最大限度地發(fā)掘青少年的潛能,促進其全面健康發(fā)展,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的專業(yè)活動。陸士楨,王玥.青少年社會工作(第3版)[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本文將充分提煉我國傳統(tǒng)“家文化”之內涵,總結凝練適合我國本土青少年的社會工作服務模式。嘗試利用家庭與“家文化”的共生性,以家庭式的溫情為服務理念和手段,激發(fā)案主潛能,幫助案主建立良好的家庭與社會關系,促進其與環(huán)境的適應性平衡。3.社會工作本土化對于社會工作本土化這一概念社會工作學界尚未給出十分明確的定義,我國社會工作學界的權威人物王思斌教授認為,社會工作本土化是指西方的社會工作模式進入發(fā)展中國家的過程。而本土化是一種雙向的過程,一方面是指外來的東西進入他域后適應后者的需求發(fā)揮其作用,另一方面是指后者對外來的東西要根據自身的制度與文化進行篩選與整合,其更強調的是后者的自主性。社會工作的本土化必須以使西方社會工作能在本土發(fā)揮其最大效用為出發(fā)點,立足于本國的經濟、政治與文化制度將其進行選擇性的接納與創(chuàng)造性的融合。王思斌.試論我國社會工作的本土化[J].中國社會導刊,2017.本文所研究的社會工作本土化是指在梳理當下青少年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成果和發(fā)掘傳統(tǒng)“家文化”的獨特內涵后對其進行理論凝練、方法探討與技術總結。通過實務工作與理論研討的對接,進一步提煉本土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方法、技術與策略,進而凝練出切合國情、回應變遷,并且可以指導實踐的本土理論模式。二、中西社會結構差異下的“家文化”中西方的差異性源于其社會制度和歷史發(fā)展處于兩個不同的軌道,為了更全面的理解中西方“家文化”的差別,就應從宏觀的社會結構去加以分析。(一)中西社會結構區(qū)別在西方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所謂的“團體格局”如同是一捆柴,幾根成一把,幾把成一扎,幾扎成一捆,成一種清晰明了的團體狀態(tài)。近年來,旅美學者楊笑思所提出的中國三極模式與西方二極模式就十分具有代表性,他認為西方社會是一種“個人—社會”兩極模式的社會結構,而中國的社會結構則是“個人—家庭—社會”三極模式。黃耀明.試論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家文化”情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西方“個人-社會”的兩極模式恰巧是造成其“家文化”缺失的根源,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就曾為更好發(fā)揮女性才能,幫助她們沖破家庭的束縛,積極投身于社會公共管理事務中,提出了解構家庭的想法。西方基督教的產生也給信仰它的基督徒們灌輸了強烈的集體意識,“黃耀明.試論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家文化”情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與西方社會相比,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以個人為中心,以親疏關系為主軸如波紋般層層擴散的“差序格局”。一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足以體現中國的“家文化”是如何影響著整個中國傳統(tǒng)社會并延續(xù)至今且被定性為“個人-家庭-社會”的三極模式。在中國,“家”是社會的核心,它是一個“緊緊結合的團體”,并且是構建化了的,整個社會價值系統(tǒng)都經由家的“育化”與“社化”作用以傳遞給個人。金耀基.從傳統(tǒng)到現代[J].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中國社會“舉整個社會各種關系而一概家庭化之,務使其情益親,其義益重。”由此,人們之間互有義務,“全社會之人,不期而輾轉互相連鎖起來,無形中成為一種組織”。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J].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在這一意義上,中國的“家文化”不僅源遠流長,而且還具有超強的復制滲透能力,影響到各個社會層面。田毅鵬,劉杰.中西社會結構之“異金耀基.從傳統(tǒng)到現代[J].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J].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田毅鵬,劉杰.中西社會結構之“異”與社會工作本土化[J].社會科學,2008.5.(二)中西“家文化”之異著名學者楊笑思曾這樣隱喻中西方“家文化”之差異:“西方人要家更多地是為了社會。孩子在家,被個人化、社會化。在家更是為了離家,生活更是為了工作,夜晚更是為了白天。對東亞人,則出外是為了家內。孩子在家,被家庭化。于是,出門更是為了回家,工作更是為了生活,白天更是為了夜晚?!睂O曉云.中西家庭教育比較與文化自信[J].今日教育,2017.1.對于享有高福利的西方人而言,“家”予他們的意義或許只是一個成長、休憩的場所,他們“從搖籃到墳墓”的一生,都是由國家政府扮演著承擔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家庭成員間的聯系與家庭的功能也由此弱化。作為傳統(tǒng)農業(yè)大國,中國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力求自給自足,而這樣的生產方式同樣也決定了中國的家族制度。這樣一個大家庭幾乎可以完成生產、情愛、生育、娛樂、宗教等一切功能。對于中國人而言,社會生活中的所有基本需要都是由家庭來提供的。因此,從古至今,“家”對于我們的意義是深刻的,并且是不可取代的。本文將分別從三方面來分析中西方“孫曉云.中西家庭教育比較與文化自信[J].今日教育,2017.1.家庭與個人的關系:家本位與人本位中國傳統(tǒng)父系社會十分重視家族與血緣關系,在傳統(tǒng)觀念與儒家思想的融合下,逐漸形成了上尊下卑、長幼有序的家庭等級制度。在中國,人們重視家規(guī)、家訓對于家庭成員道德品質的教育及個人行為的制約作用,傳統(tǒng)的“三綱五?!笔沟眉彝コ蓡T的一言一行不得不嚴格遵循長幼有序的原則。中國家庭帶有濃烈的“等級”色彩,父母與家中的長輩具有絕對的“權威”感。在儒家文化中,父母不僅給予子女生命,而且承擔養(yǎng)育后代的責任。與此同時,孩子們也需要孝順父母,回報他們的養(yǎng)育之恩。在父權的統(tǒng)領之下,整個家族成員緊密團結在一起,呈現一種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敬妻柔的和睦狀態(tài)。為了維系整個家庭的和諧,個人必須把家庭利益放在首位。并且家庭中的每個人都要擔負起各自的家庭責任直至生命的終結。換言之,家是個人活動的一切出發(fā)點,家的責任是養(yǎng)育我們,而我們的使命是服務家庭。因此,在“家本位”思想的影響下,孩子在家中被育化,走上社會是為了更好的回歸家庭。對崇尚個人主義的西方人而言,家對于他們的意義就沒有中國人來得深刻。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是獨立的個體,是自我的主宰者。他們不受彼此的制約更不用背負所謂的家庭使命。與中國人相反,家庭的存在是為服務個人,這源于西方人的家庭教育理念。受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西方家庭教育表現為尊重孩子的個性發(fā)展,注重在實踐中造就孩子的創(chuàng)新與冒險精神。父母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與自尊,鼓勵他們獨立思考,給予他們自由。對于西方父母而言,孩子的心:“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伊麗莎白伊麗莎白·勞倫斯:現代教育的起源和發(fā)展(紀曉林譯)[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家庭倫理的核心:親子關系與夫妻關系在重視血緣親情的中國人眼里,親子關系是家庭關系的核心。夫妻雙方的親密關系是通過婚姻來維系的,但父母與子女間的親密關系是與生俱來的。中國人歷來注重家族血統(tǒng)的傳承,因此,對中國父母而言,孩子是他們生命的一種延續(xù)。對于許多中國家庭而言,孩子可以作為夫妻關系的“催化劑”和“緩和劑”,起到維系家庭和諧的作用。即便是夫妻關系破裂,那種對血脈親情的難以割舍讓已然破碎的家庭還有著可粘合的縫隙。中國人總有年過半百后兒孫繞膝、共享天倫的生活追求,這也體現著孩子對于一個家庭而言,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特殊意義。在西方家庭,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的核心。與中國傳統(tǒng)“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不同,西方人的婚姻是男女雙方的自愿結合。他們生育子女并不是為了履行夫妻義務,而是夫妻雙方的自由選擇。因此,孩子只是他們婚姻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婚姻的全部。當夫妻關系走到盡頭,他們對婚姻的選擇是自我的,那種離開時的毅然決然和離開后的毫無牽絆其實在無形中也對孩子造成了影響。家庭與社會的關系:社會家庭化與家庭社會化“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在中國這個注重人情關系的社會里,“家文化”滲透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小到企業(yè)組織大到整個國家,它們都是“家文化”的擴展與延伸。中國歷來習慣以“家文化”構建一種強大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因為中國人十分講究家內與家外、“自己人”與“外人”間的區(qū)別。對于家內的“自己人”我們會無條件的接納與信任,而對于家外的“外人”我們則有所保留防備。相比中國人對家的執(zhí)著與信仰,西方人則將對家的情感轉移至教會和上帝身上。如此,真實可觸的家庭逐漸被虛無縹緲的偽家所替代,成為他們心靈的歸所。再加之,西方社會擁有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和專業(yè)的社會組織機構,家庭的一些功能也漸漸被取代。無論是中國“家文化”向社會的擴展還是西方“家文化”被社會的代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走向“社會大家庭”的一種殊途同歸。如果能正確利用二者間的契合點,那么對于促進我國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本土化有極大幫助。三、“家文化”在青少年社會工作本土化中的運用家庭、學校和社會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必經場所,三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教育系統(tǒng),對于青少年的成長與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社會結構轉型與重構的同時也帶動了家庭、學校與社會的變化。成長環(huán)境的嬗變必然會給青少年帶來許多負面影響,進而產生一些新時期背景下的青少年問題。家庭結構的小型化和家庭功能的弱化使得家庭問題趨于復雜,影響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學校的“填鴨式”教育方式和學生群體間的階級分化不利于青少年的個性發(fā)展和正確價值觀的樹立;社會大變革下“網絡社會”的崛起和多元文化的涌現降低了青少年的社會參與度和社會責任感。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青少年心理疾病、青少年校園暴力、青少年網絡犯罪等問題層出不窮。青少年出生于家庭,成長于家庭,其問題也大多源自于家庭。因此本文嘗試從家庭出發(fā),以“家文化”為視角探索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本土化路徑。價值理念:代際鏈接下的“去家長主義”受中國傳統(tǒng)家庭觀念的影響,父母對于子女具有絕對的領導與支配權。因此只要是涉及孩子的一切事務,父母都會替孩子做決定或是干預孩子的決定,這與社會工作中所秉持的“案主自決”相矛盾,于是就給青少年社會工作的介入帶來難題。社會工作的意義在于實現“助人自助”,而家長的過分干預并不利于培養(yǎng)青少年的自主能力和適應能力,反而會影響青少年的社會化。要徹底轉變中國家長的觀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筆者曾參與過提升情緒自控力的青少年社會工作小組服務。在服務過程中,有一位小組員在游戲環(huán)節(jié)因總是拖后腿而受到其他組員的指責。而這位小組員的奶奶則在一旁靜靜觀察,鼓勵他。筆者也注意到了這位組員的情緒變化,于是在后期的活動中,盡可能的幫助、引導他。小組活動結束后,這位組員的情緒自控能力不僅有所提升,其他組員對他的看法也有所改觀。在筆者看來,組員的進步一部分來自于小組,另一部分來自于組員家長的“不干預”。只有家長給予孩子更多獨立面對困難的機會,社工才有幫助其提升自我的機會與空間。但,這部分家長還是占少數,因為要改變這種對孩子絕對占有權的思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我們可以嘗試運用“母子盒”的理念,在不隔斷父母與孩子之間聯系的前提下,讓父母適當給予孩子更多自由選擇的空間。在本土化的語境下,實現傳統(tǒng)觀念與西方理念的適度銜接。讓青少年真正成為服務過程中的主體,社工和父母則扮演引導者與輔助者的角色,增強其自主性與獨立性。(二)理論整合:以家庭之力實現個人增能本人曾參與過流動兒童家庭的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在服務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一個家庭整體的正向成長才是幫助流動兒童樹立自信、適應環(huán)境、提升自我的關鍵所在。對于這類特殊家庭,面對新環(huán)境和新變化,流動兒童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與自我同一性的混亂。而對于他們而言,家庭是唯一的力量來源,只有幫助整個家庭實現家庭增能,才能幫助家中的孩子以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未來生活的各種難題。受此啟發(fā),筆者就嘗試提出了以家庭支持實現青少年個體增能的理論構想。青少年社會工作在實際開展時,注重的是人與環(huán)境的良性互動,因此它不會單純的將青少年問題歸結為個人原因或社會原因。為針對青少年的不同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系統(tǒng)理論、社會支持網絡理論、增權理論在工作中運用較多。但系統(tǒng)理論因過于關注整體融入而忽略回應個體需求往往會陷入“只見森林不見樹木”的誤區(qū)。社會支持網絡理論雖能彌補正式服務資源的不足,降低服務成本,但它耗時較長并缺乏長久性的保障。青少年作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家庭對青少年而言是最大且最直接、長效的支持系統(tǒng),并且家庭能更好回應青少年的個性需求。因此,在開展工作時,我們可嘗試充分調動家庭系統(tǒng)中的每個積極因素,引導家庭成員給予青少年更多的認可與鼓勵,幫助青少年擺脫負面的自我評價,達成正向自我,與社會形成積極互動,最終實現個人增能。(三)擬親緣化:與服務對象專業(yè)關系的建立由于中國社會結構的特殊性,人們往往會以家庭為核心,將身邊的人分為“外人”與“自己人”兩大類。再加之中國傳統(tǒng)“家丑不可外揚”的觀念,社會工作者自然就被歸入到“外人”的行列,影響了服務的順利開展。因此,為增強服務對象與自己的信任關系,社會工作者應在與服務對象的“家文化”達成一致后善于運用自身優(yōu)勢與服務對象建立起一種在不逾越專業(yè)關系前提下的擬血親關系。將自己的角色轉化為家庭內部的“自己人”,把所要解決的問題當成是自身家庭內部問題,把專業(yè)的服務方法與技巧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形式貫穿在整個服務過程中。首先,工作者要充分了解案主及其家庭的文化認同,并與其保持一致。尤其對于深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的中國家庭而言,家庭中的親子關系既與傳統(tǒng)文化保有一致性,又有新時代下的復雜性。因此就需要工作者針對每個青少年制定不同的介入方案。其次,工作者在介入青少年問題時不能帶有過強的專業(yè)性,避免青少年的抵觸情緒,要學會運用自身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個人魅力,與服務對象建立較親密的專業(yè)關系。最后要多考慮服務對象的個人感受與處境,在人情法理的視野下開展服務。在開展青少年外展社會工作服務時,西方社工常常會以融入青少年群體的方式了解他們的問題與需求,進而提供針對性服務。其實,這與本文所提的“擬親緣化”有相似之處。青少年是一個喜歡打破傳統(tǒng)、標新立異的群體,并易受同輩群體的影響較深,因此,在實際工作中,社工不能以指導者的身份去“教育”青少年,而是以“家人”的身份去關懷、引導他們。(四)多方參與:構建融合性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我國青少年社會工作現處于起步發(fā)展階段,在專業(yè)人才以及隊伍的建設方面尚有不足,因此為推動本土青少年社會工作的順利發(fā)展,必須吸納各領域專業(yè)人才方能提升服務質量。從宏觀層面而言,政府部門、專業(yè)社工機構以及其他民間組織的參與必不可少。從微觀層面來說,一些復雜的青少年問題就需要具有專業(yè)資質的其他職業(yè)人員的參與,如律師、心理學家、精神病醫(yī)生和宗教人員等。就拿美國青少年社會工作舉例,他們在開展服務時,就十分注重多方參與,這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