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八下文言文對比閱讀9桃花源記試卷(解析)中小學(xué)教育資源及組卷應(yīng)用平臺
八下文言文對比閱讀9桃花源記
翻譯: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以捕魚為業(yè)。(一天他)沿著小溪劃船,忘記了路途的遠近。忽然遇見一片桃花林,在岸的兩旁有數(shù)百步遠,中間沒有其它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繁多。漁人對此感到十分詫異,又向前行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fā)源地就到頭了,(漁人)就看見了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點亮光。(漁人)便舍棄(他的)船,從洞口進入。起初十分狹窄,僅能容一個人通過。又往前走了幾十步,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齊有序。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事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和狗的叫聲可以互相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男女女的穿著與桃花源外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十分悠閑,各得其樂。
(村中人)看到漁人,于是都十分驚訝,問(漁人)從哪兒來。(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中人)就邀請(漁人)到他們家里去。準備酒、殺了雞做飯菜(招待他)。村民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率領(lǐng)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來往。(村民)問(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詳細具體的講述給村民聽。(村民)都感嘆驚訝。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家中(做客),都拿出酒和飯菜來款待他。(漁人在桃花源中)逗留了幾天后,就(向村里人)告辭離開。臨別時村民囑咐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p>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原先的路回去,一路上到處作。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稟告了這段經(jīng)歷。太守立即派人跟他一同前往,尋找從前做的,最終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
南陽的劉子驥,是個高尚的隱士,聽說這件事后,高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xiàn),不久因病去世了。以后就再也沒有去探尋桃花源的人了。
一、對比閱讀
閱讀甲、乙兩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陶淵明《桃花源記》
蓼花莊地近束鹿,距京師三百余里而遙。西山面之,渾河繞之,奧阻①幽深,人跡之所不到。居民千余家,淳淳悶悶②,渾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遠近映帶,婚姻嫁娶,不出其里。居人自其始祖迄今,無一識字讀書??h吏一來征租,信宿③盡收而去。子孫歷世無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無貴無賤,無貧無富。凡囂競凌害④、偷盜訟獄、干戈擾攘之事,離別羈旅之苦,父老子弟傳世數(shù)十,耳未嘗聞。其山川風(fēng)物、人民土俗,是亦燕趙間一桃花源也。
蘇軾《和桃源詩序》
〖注〗①奧阻:腹地險要。②淳淳悶悶:淳樸篤誠不開化。③信宿:兩三日。④囂競凌害:囂競,為求功名利祿而喧鬧奔走;凌害,欺凌傷害。
1.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標兩處)
是亦燕趙間一桃花源也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①才通人()②悉如外人()
③西山面之()④偷盜訟獄()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②縣吏一來征租,信宿盡收而去。
4.有人說文中“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一句沒有寫人,卻處處見人。請簡要分析。
5.兩文展現(xiàn)的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有何共同點?請簡要概括。
6.閱讀古文選段,回答問題。
①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②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
④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節(jié)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銀山縣有溫泉,注①大溪,夏才暖,冬則大熱,上常有霧氣百病久疾入此多愈。
縣東六十里有山,名下魚城,四面絕崖,唯兩道可上,皆險絕。山上周回②可二十里,有林木池水,民田種于山上。昔永嘉亂③,土人登此避賊,守之經(jīng)年④,食盡,取池魚,擲下與賊,以示不窮。賊遂退散。因此名為下魚城。
峽中猿鳴至清,山谷傳其響,泠泠不絕。行者歌之曰:“巴東三峽猿鳴悲,猿為三聲淚沾衣。”
自西陵緣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峽,山行周回,隱映如絕,復(fù)通。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也。
(節(jié)選自袁山松《宜都山川記》)
①注:流入。②周回:環(huán)繞,回環(huán)。③永嘉亂:指西晉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陽、擄走懷帝的亂事。④經(jīng)年:經(jīng)過一年。
(1)解釋下列加點字。
①便要還家
②處處志之
③山上周回可二十里
④緣江西北行三十里
⑤高山重障
(2)翻譯句子。
①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②峽中猿鳴至清,山谷傳其響,泠泠不絕。
(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上常有霧氣/百病久疾/入此多愈
B.上常有霧氣/百病久/疾入此多愈
C.上常有霧/氣百病久疾/入此多愈
D.上常有霧/氣百病久/疾入此多愈
(4)選文寫到“昔永嘉亂,土人登此避賊”的內(nèi)容,《桃花源記》中也寫到“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的內(nèi)容,請分別說說兩文這樣寫的用意。
《桃花源記》(節(jié)選)
陶淵明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
桃源行(節(jié)選)
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再游桃花源》
袁中道
明日過桃源縣,之綠蘿山下諸峰累累,極為嗖削①。至白馬雪濤處,上有怪石,登舟皆踞②坐。泊水溪,與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樹,夾道如錦幄③,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屢陟彌④高,石為泉嚙,皆若靈壁。
①嗖削:直立陡峭;②踞:蹲坐;③錦幄:錦繡織成的篷帳;④彌:更加。
7.用斜線(/)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共兩處)
與諸人步入桃花源
8.寫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阡陌交通()(2)桃可千余樹()
(3)溯源而上()(4)屢陟彌高()
9.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2)泊水溪,與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
10.王維的詩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請從語言風(fēng)格上說說詩中所描寫的桃源景象與文中陶淵明所描繪的有何不同。
11.陶淵明和袁中道都寫了令人向往的桃花源,但借此表述的情感是不一樣的,請結(jié)合兩文談?wù)勀愕睦斫狻?/p>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
(節(jié)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12.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2)便扶向路(3)詣太守
1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溫州人李庭等,大歷①六年,入山斫②樹,迷不知路,逢見漈水③。中有人煙雞犬之候,尋聲渡水,忽到一處,約在甌閩之間④,云古莽然之墟⑤,有好田泉竹果藥,連棟架險⑥,三百余家。四面高山,回還深映。有象耕雁耘⑦,人甚知禮。有一老人,為眾所伏,容貌甚和,歲收數(shù)百匹布,以備寒暑。乍見外人,亦甚驚異。問所從來,袁晁⑧賊平未,時政何若。具以實告。因曰:愿來就居,得否?云此間地窄,不足以容。為致飲食,申以主敬。既而辭行,斫樹記道。還家及復(fù)前蹤群山萬首不可尋省。
(選自顧況《仙游記》,有刪改)
①大歷:唐代宗李豫的年號。②斫:用刀斧砍。③漈水:水邊。④甌閩之間:指溫州和福建的交界處。⑤云古莽然之墟:天地間草木茂盛的地方。⑥連棟架險:在連著的橫木上架設(shè)橋梁。⑦象耕雁耘:傳說舜死蒼梧,象為之耕;禹葬會稽,鳥為之耘。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樸,有舜禹時代的遺風(fēng)。⑧袁晁:唐代宗時浙東農(nóng)民起義軍領(lǐng)袖。
14.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乍見外人(2)具以實告
15.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斷三處)。
還家及復(fù)前蹤群山萬首不可尋省
16.甲、乙兩篇文章都向我們描繪了“世外桃源”的美,請說說它們美在何處。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節(jié)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選自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燕丹善養(yǎng)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節(jié)選自陶淵明《詠荊軻》
17.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l)才通人才:_________(2)悉如外人悉:______
(3)帶月荷鋤歸荷:______(4)志在報強嬴報:__
18.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19.根據(jù)文選段內(nèi)容,用自己的話說說桃花源的美好和諧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
20.結(jié)合兩文內(nèi)容,談?wù)勀銓μ諟Y明詩歌風(fēng)格的認識。
閱讀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嘗采藥至衡山,深入忘反。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閉一開,水深廣,不得渡。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蛘f囷中皆仙方靈藥及諸雜物。子驥欲更尋索,不復(fù)知處。
長沙醴陵縣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見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跡,異之,乃相謂曰:可試入水中,看何由爾?!币蝗吮阋泽易哉?,入穴。穴才容人。行數(shù)十步,便開明朗然,不異世間。
(選自陶淵明《搜神后記》)
①囷(qūn):這里指似四形谷倉的巨石。②斫:砍伐。
2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
(1)復(fù)行數(shù)十步()(2)不足為外人道也()
(3)嘗采藥至衡()(4)深入忘反()
22.用“/”給文中劃橫線的句子劃兩處停頓。
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
2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2)深山中有人跡,異之。
24.文寫劉子驥“欣然規(guī)往”“未果”,文寫劉子驥“欲更尋索,不復(fù)知處”。甲乙兩文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桃花源記
①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
②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③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
⑤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25.解釋下面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1)緣溪行()(2)才通人()(3)咸來問訊()
26.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陶潛之略傳
陶潛,字元亮。少懷高尚,博學(xué)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xiāng)鄰之所貴。嘗著《五柳先生傳》曰:“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fēng)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其親朋好事或載酒肴而往亦無所辭焉醉則大適融然。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27.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1)博學(xué)善屬文()(2)時或無酒()
28.請用三條“/”給文中畫線句子斷句。
其親朋好事或載酒肴而往亦無所辭焉醉則大適融然
29.結(jié)合兩文,分析陶淵明的人物形象。
閱讀兩篇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節(jié)選自《禮記禮運》)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節(jié)選自《桃花源記》)
30.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與“講信修睦”中“信”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信步漫游B.通風(fēng)報信C.難以置信D.誠實守信
31.對文中畫線句的理解,下列選項中正確的一項是()
A.不用做安全謀劃,因為無惡不作的小偷土匪已經(jīng)消失,鄰里之間可以暢行無阻。
B.不再有人搞陰謀,而且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作亂害人,人們彼此之間相互信任。
C.人們閉門不出,生活困難,惡人得不到應(yīng)有的懲罰,社會陷入混亂動蕩的局面。
D.人們思想單純,安于現(xiàn)狀,沒有膽量出來作奸犯科,社會處于和平安寧的狀態(tài)。
32.根據(jù)上面兩篇選文及下面兩則材料,在后面語段中的橫線處填寫恰當(dāng)內(nèi)容。
材料一
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①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
(選自《墨子》)
材料二
五畝之宅,樹③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⑤,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⑥,申之以孝悌⑦之義,頒白⑧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選自《孟子》)
注:①敖:同“傲”,傲慢、輕視。②篡:掠奪。③樹:種植。④衣:穿上。⑤無失其時:不要耽誤牲畜繁殖的時機。⑥謹庠序之教:認真興辦學(xué)校教育。⑦悌:敬愛兄長。⑧頒白:頒,同“斑”。頒白,指頭發(fā)花白。
對理想社會的想象和追求古已有之?!抖Y記》構(gòu)想了以“天下為公”為前提的“大同”社會,墨子則希望依靠“_____”的理念來建立“兼愛”社會;孟子主張在溫飽的基礎(chǔ)上“謹庠序之教”,對人們“_____”,勾勒了“王道”社會的圖景,陶淵明則虛構(gòu)了一個富足安寧的“世外桃源”,成為后世人們向往的美好家園。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①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
②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③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節(jié)選自《桃花源記》,有刪改)
長松怪石,去墟落不下一二十里。鳥徑①緣崖,涉水于草莽間。數(shù)四②左右,兩三家相望,雞犬之聲相聞。竹籬草舍,燕處其間,蘭菊藝③之,霜月春風(fēng),日有余思④。臨水時種桃梅,兒童婢仆皆布衣短褐,以給薪水⑤,釀村酒而飲之。案有詩書、莊周、太玄、楚辭、黃庭、陰符、楞嚴、圓覺,數(shù)十卷而已。杖藜躡屐⑥,往來窮谷大川,聽流水,看激湍,鑒澄潭,步危橋,坐茂樹探幽壑升高峰不亦樂乎!
(節(jié)選自《小窗幽記》,有刪改)
①鳥徑:鳥走的山道,形容十分狹窄的小道。②數(shù)四:指為數(shù)不多。③藝:種植。④余思:余興。⑤薪水;打柴、汲水。⑥杖藜躡屐;拄著拐杖,穿著木屐。
3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才通人(僅僅、只)B.便要還家(要求)
C.鳥徑緣崖(沿著,順著)D.兒童婢仆皆布衣短褐(全,都)
34.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2)往來窮谷大川,聽流水,看激湍。
35.用“/”給乙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坐茂樹探幽壑升高峰不亦樂乎
36.甲文第①段以①__________________為線索,描寫了漁人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經(jīng)過和沿途景色,渲染出一種神秘的氣氛,為桃花源的出現(xiàn)②__________________(寫作手法)。乙文以③__________________為線索,描寫了靜謐絕美的村落,表述了④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7.甲乙兩文都寫到了“樂”,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談?wù)剰哪男┓蕉憩F(xiàn)了“樂”。
38.請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桃花源記(節(jié)選)
陶淵明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
山中問答
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①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注]①窅(yǎo)然:指幽深遙遠的樣子。
(1)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才通人
②便要還家
③無論魏晉
④問余何意棲碧山
(2)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桃花源記》(節(jié)選)和《山中問答》分別描寫了怎樣的美景?這樣寫有何用意?
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
(節(jié)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世傳桃源事,多過其實①??紲Y明所記,止言先世避秦亂來此,則漁人所見,似是其子孫,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殺雞作食,豈有仙而殺者乎?舊說南陽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飲其水皆壽②,或至百二三十歲。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孫者。道極險遠,生不識鹽醯③,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龍蛇,飲其水,故壽。近歲道稍通,漸能致五味④,而壽益衰,桃源蓋此比也軟。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則已化為爭奪之場久矣。常意天地間若此者甚眾,不獨桃源。
(選自蘇軾《和桃源詩序》)
①實:事實,實際。②壽:長壽,指活得長久。③醯(xī):醋。④五味:泛指各種滋味。
39.秀秀用文言實詞解釋方法整理了兩文中的一些實詞,其中有誤的一項是()
序號加點詞方法解釋
A停數(shù)日,辭去參考成語法:義不容辭躲避,推脫
B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字源推測法:甲骨文小篆甲骨文的字形像雙手把一堆土放入容器中的樣子。后加“辵”,表示與行動有關(guān)派遣
C道極險遠課內(nèi)遷移法:初極狹(《桃花源記》)非常
D而壽益衰查閱詞典法:水漫出來;富裕,富足;增加;利益,好處;副詞,更,更加;副詞,漸漸地(《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漸漸地
A.AB.BC.CD.D
40.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4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本文構(gòu)思精巧,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敘述了一個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淵明虛構(gòu)了一個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現(xiàn)他理想無法實現(xiàn)的無奈。
C.桃花源中人囑咐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可見他們對自己美好生活的珍惜,不喜張揚的品質(zhì),鄙棄世俗生活的習(xí)性。
D.本文以“忘路之遠近”開篇,到“遂迷,不復(fù)得路”結(jié)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虛幻。
42.對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蘇軾認為“世傳桃源事,多過其實”。你怎么看待陶淵明創(chuàng)造的桃花源?請簡要說說你的看法。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①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②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
唐張全義為河南尹,經(jīng)黃巢之亂,居民不滿百戶,四野俱無耕者。全義招懷①流散,勸之樹藝②。數(shù)年之后,都城坊曲③,漸復(fù)舊制;桑麻蔚然,野無曠土。全義明察,人不能欺,而為政寬簡。出見田疇④美者,輒下馬與僚佐⑤共觀之,召田主勞以酒食。有田荒穢⑥者,則集眾杖之?;蛟V以“乏⑦人?!?,乃召其鄰里,責(zé)之曰:“彼誠乏人牛,何不助之?”眾皆謝,乃釋之。由是鄰里有無相助⑧,故比戶皆有蓄積,兇年不饑,遂成富庶焉。
(選自《農(nóng)桑輯要·典訓(xùn)》,有刪減)
①招懷:招納安撫。②樹藝:種植栽培。③坊曲:大街小巷。④田疇:已經(jīng)耕種的田地。⑤僚佐:隨從官員。⑥穢:雜草多,荒蕪。⑦乏:缺乏。⑧有無相助:有無相通,彼此幫助。
4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便要還家要:
(2)便扶向路扶:
(3)四野俱無耕者俱:
(4)漸復(fù)舊制制:
4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桑麻蔚然,野無曠土。
45.《桃花源記》中有“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歐陽修《醉翁亭記》中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二者都描寫了老人和小孩的生活情景,他們的用意有何不同?
46.甲文中的桃源人與乙文中的河南百姓都過上了安居樂業(yè)、豐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原因各有不同,試簡述。
中小學(xué)教育資源及組卷應(yīng)用平臺
試卷第1頁,共3頁
試卷第1頁,共3頁
參考解析:
1.是/亦燕趙間/一桃花源也2.僅僅、只全、都;面對;案件3.(1)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示例:縣里的官吏一來收租,兩三天就可以收完回去。4.文章以“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表現(xiàn)出桃花源內(nèi)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會生活狀態(tài),表述了對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5.自然環(huán)境:偏僻幽深、秀美怡人;從甲文中“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乙文中“西山面之,渾河繞之,奧阻幽深,人跡之所不到”“桑麻林麓,遠近映帶”等語句能看出(結(jié)合語句任意一點)
人文環(huán)境:和諧安寧、淳樸真誠、安居樂業(yè)。從甲文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乙文中“婚姻嫁娶,不出其里。居人自其始祖迄今,無一識字讀書”“凡囂競凌害、偷盜訟獄、干戈擾攘之事,離別羈旅之苦,父老子弟傳世數(shù)十,耳未嘗聞”能看出。
1.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結(jié)合語法,然后斷句。一般來說,主謂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應(yīng)該有停頓。
句意:這里簡直就是一個存在于燕趙之間的桃花源?!笆恰痹诰渲惺侵甘敬~,意思是這,“亦燕趙間”作主語,“一桃花源也”在文中作謂語,“……也”判斷句的標志,此處之前要斷開一處,故斷句為:是/亦燕趙間/一桃花源也。
2.本題考查文言詞語在句中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①句意:僅僅只容一人通過。才:僅僅、只;
②句意:都好像桃花源以外的人。悉:全,都;
③句意:那里面對西山。面:名詞作動詞,面向;
④句意:偷竊盜賊訴訟案件。獄:案件。
3.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
①重點詞有:平曠:平坦開闊;儼然:整齊的樣子;屬:類;
②重點詞:信宿:兩三天;盡:全,都;去:離開。
4.本題考查文章內(nèi)容理解和概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意思是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的聲音相互都可以聽得到。雖然沒有直接寫人,但是試想如果此地荒無人煙,又怎么會有田地,家中怎么會傳來雞鳴狗叫的聲音呢?這兩句話寫出了桃花源內(nèi)沒有戰(zhàn)亂,沒有剝削壓迫,生活安逸自足,和睦安定的狀態(tài),寄托了對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據(jù)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
5.本題考查文章內(nèi)容理解和概括。
自然環(huán)境:地處偏僻,幽靜安寧,風(fēng)景優(yōu)美。結(jié)合甲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可知,此地眼前看到的是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子、整齊的房屋,耳邊聽到的是稀稀落落的雞鳴狗叫的聲音,環(huán)境是如此的靜謐美好;結(jié)合乙文中“渾河繞之,奧阻幽深,人跡之所不到。居民千余家,淳淳悶悶,渾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遠近映帶”可知此處依山傍水,山谷幽深,田地間種滿了桑麻,和青山相互映襯,環(huán)境也是幽靜深遠,美麗迷人,讓人心曠神怡;
人文環(huán)境:沒有剝削壓迫,人人安居樂業(yè),民風(fēng)淳樸。結(jié)合甲文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可知這里的男女在田間耕種勞作,豐衣足食,老人和小孩也都有人照顧,顯得安閑快樂;結(jié)合乙文“婚姻嫁娶,不出其里。居人自其始祖迄今,無一識字讀書”“凡囂競凌害、偷盜訟獄、干戈擾攘之事,離別羈旅之苦,父老子弟傳世數(shù)十,耳未嘗聞”可知這里的人們身處此處,過著隱居的生活,家家戶戶豐衣足食,沒有剝削壓迫,沒有盜賊作亂,民風(fēng)淳樸,和諧安寧。據(jù)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
參考譯文:
甲文: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fā)現(xiàn)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的好像有點光亮。漁人便舍棄了船,從洞口進去。最初,山洞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xiàn)在漁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有桑樹、竹林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的人們,男女的穿著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樣。老人和小孩,都安閑快樂。
乙文:蓼花莊的位置靠近束鹿,距離京城三百多里遠的路程,那里面對西山,渾河環(huán)繞,腹地險要,山谷幽深,外人很少到達。那里的居民有一千多戶,淳樸篤誠不開化,渾然是上古之人的樣子,當(dāng)?shù)亓诌吷铰磸V泛種植桑麻,與遠處的青山相互映襯,男婚女嫁,從不超出莊里的范圍。居民從他們的始祖到現(xiàn)在,沒有一個人識字讀書??h里的官吏一來收租,兩三天就可以收完回去。歷代子孫沒有一人到過城市,家家戶戶豐衣足食,沒有貴賤貧富之分。世上那些爭名奪利、欺凌傷害、偷盜訴訟、爭強斗勝之事,親人離別、孤苦遠行的痛苦,祖祖輩輩傳了數(shù)十代,從來沒有聽說過。那里的山川風(fēng)景、民風(fēng)民俗,簡直就是一個存在于燕趙之間的桃花源。
6.(1)①邀請。②做。③大約。④向西北。⑤像重重的屏障。
(2)①“(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界的人說??!”
②峽中的猿猴鳴叫聲極其凄清,山谷傳來它們的回聲,泠泠地響個不停。
(3)A
(4)《桃花源記》一文是為了表述對遠離戰(zhàn)爭的美好愿望;乙文為了交代下魚城的來歷,突出了山上資源豐富的特點。
(1)考查文言詞語的理解。作答本題,重點在于文言詞語的積累,同時也可以借助整個句子的意思來判斷。
①句意:人們就把漁人請到自己家里。要:邀請。
②句意:處處標上記號。志:做。
③句意:山上回環(huán)曲折大約二十里??桑捍蠹s。
④句意:向西北走三十里。西北:向西北。
⑤句意:高山像重重的屏障一樣。重障:像重重的屏障。
(2)考查文言句子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diào)”“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dāng)調(diào)整,達到詞達句順。重點詞:
①足,值得;為,向,對。
②至,極;清,凄清。
(3)考查文言句子的斷句。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yīng)該有停頓,領(lǐng)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yīng)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yīng)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jié)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jié)構(gòu)。
句意:上面常常有霧氣繚繞,很多患有很久疾病的人,來到這里后大多痊愈了。斷句:上常有霧氣/百病久疾/入此多愈。
故選A。
(4)考查段落的作用分析。
甲文中“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一句的分析,應(yīng)結(jié)合文章的寫作背景來理解。陶淵明生活的東晉時期,社會戰(zhàn)亂不斷,以此實際上表述了對遠離戰(zhàn)爭的美好愿望。乙文中從“守之經(jīng)年,食盡,取池魚,擲下與賊,以示不窮。賊遂退散。因此名為下魚城”可知,寫“昔永嘉亂,土人登此避賊”一句是為了交代下魚城的來歷,突出了山上資源豐富的特點。
參考譯文:
桃花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jīng)]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邊有個小洞,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漁人就舍棄船上岸,從小洞口進入。起初洞口很狹窄,僅能容一個人通過。漁人又向前走了幾十步,一下子變得開闊敞亮了。只見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村里面,來來往往的行人,耕種勞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著裝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
(桃花源的人)一見漁人,竟然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里兒來的。(漁人)細致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人們就把漁人請到自己家里,擺酒殺雞做飯款待他。村里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客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率領(lǐng)妻子兒女和同鄉(xiāng)人來到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絕了。他們問(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這個漁人一一的給(桃花源中的人)詳細地訴說他知道的事情,(他們)聽了都很驚嘆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里,都拿出酒菜飯食來款待他。漁人居住了幾天,告辭離開。這里面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界的人說??!”
(漁人)出來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處處標上記號。漁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見太守,把這些情況作了稟報。太守立即派人隨同他前往,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結(jié)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劉子驥,是位清高的隱士,聽到這個消息,興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沒有實現(xiàn),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訪的人了。
銀山縣有溫泉,流入大溪,夏天剛剛有點熱,到了冬天就非常熱。(溫泉)上面常常有霧氣繚繞,很多患有很久疾病的人,來到這里后大多痊愈了。
縣東六十里外有座山,名叫下魚城,四面是絕壁懸崖,只有兩條道路可以上去,都極險。山上回環(huán)曲折大約二十里,有樹木和池水,農(nóng)民的田種在山上。從前永嘉之亂,當(dāng)?shù)氐木用竦巧线@里來躲避亂賊,守在這里一年,食物都吃光了,就拿池中的魚扔下去給賊人,來表示山上的食物吃不完。賊人于是撤退散去了。于是就把這里命名為下魚城。
峽中的猿猴鳴叫聲極其凄清,山谷傳來它們的回聲,泠泠地響個不停。趕路的人這樣唱道:“巴東三峽猿鳴悲,猿為三聲淚沾衣?!?/p>
從西陵沿著江逆流而上,向西北走三十里便進入西陵峽。在山間迂回前行,高山掩映,好像阻斷了通道,但是又通了。高山好像屏障一樣,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見太陽,不是半夜看不見月亮。
7.與諸人/步入/桃花源。8.交錯相通大約沿著、順著多次9.(1)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2)將船停在水溪邊,和大家一起走進桃花源,來到桃花源洞口。10.文中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給人樸實真切之感,詩中王維筆下的桃花源更生動、形象,充滿詩情畫意。如“坐看紅樹不如遠,行盡青溪不見人”,“紅樹”與“青溪”顏色對比鮮明,畫面感強;“不見人”透出寧靜、安詳?shù)臍夥?,表現(xiàn)出王維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又如“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月光,松影,房櫳沉寂,桃源之晨一片喧鬧。兩幅畫面,各具情趣。(舉一例及意對即可)11.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構(gòu)想出的理想社會,抒發(fā)了對黑暗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文袁中道寫的是眼前真實的美景,抒發(fā)對眼前美麗景色的喜愛和陶醉之情。(意對即可)
7.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
句意為:(我)和其他人步行進入桃花源?!芭c諸人”為主語,謂語“步入”,賓語“桃花源”;
故斷句為:與諸人/步入/桃花源。
8.本題考查理解重點實詞的含義。
(1)句意為:田間小路交錯相通。交通:交錯相通。
(2)句意為:桃樹恐怕有千余棵??桑捍蠹s。
(3)句意為:沿著水向上尋找源頭。溯:沿著、順著。
(4)句意為:一次次攀登更高的地方,越走越高。屢:多次。
9.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
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直譯和意譯相結(jié)合。
(1)中重點詞語有:垂髫,小孩;并,都;怡然,安適自然的樣子。句意為: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2)句中重點詞有:泊,停泊;與,和;至,到。句意:將船停在水溪邊,和大家一起走進桃花源,來到桃花源洞口。
10.本題考查學(xué)生鑒賞詩歌語言風(fēng)格的能力。
先準確地理解全詞,再抓住關(guān)鍵詞語,分析效果。
文《桃花源記》語言平淡(質(zhì)樸),長于敘事,給人樸實真切之感;詩語言凝練,側(cè)重通過描寫營造意境,讓景物形象生動、形象,充滿詩情畫意。
如文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過程“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語言明白如話,平淡簡潔。而詩則側(cè)重營造意境,如“兩岸桃花夾古津”,詩人用艷麗的色調(diào),繪出了一派大好春光,為漁人“坐看紅樹”、“行盡青溪”作了鋪陳。這里,絢爛的景色和盎然的意興融成一片優(yōu)美的詩的境界,而事件的開端也蘊含其中了。又如“坐看紅樹不如遠,行盡青溪不見人”,“紅樹”與“青溪”顏色對比鮮明,畫面感強。又如“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遠處高大的樹木像是攢聚在藍天白云里,近處滿眼則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這兩句,由遠及近,云、樹、花、竹,相映成趣,美不勝收。通過“繁花”“茂竹”等畫面營造出欣欣向榮的意境,表述詩人的向往、喜愛之情。
據(jù)此作答即可。
11.本題考查理解分析的思想感情。
文,進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將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鳴犬吠諸景一一寫來,所見所聞,歷歷在目。然后由遠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來種作、衣著裝束和怡然自樂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園生活圖景,寄托了對社會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述了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帶有虛幻的情景。
文,以寫實的筆法為主,“諸峰累累,極為嗖削”“桃可千余樹,夾道如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等句子描摹眼前真實的美景,通過對山峰險峻、奇麗幽靜景色的描繪,表述的是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和游覽時的喜悅之情。
據(jù)此作答即可。
參考譯文:
(他找到)林子的盡頭,(發(fā)現(xiàn)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頭,山腳下有個小洞,隱約好像有點光亮。(漁夫)于是離開小船,從洞口進去。起初山洞非常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狹窄的隧道)突然(變得)寬闊敞亮了。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林之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里)能互相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人們在田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逍遙快樂。
村中人見了漁夫,竟然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里來的,漁夫詳細地回答了他們。村中人于是便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
第二天經(jīng)過桃源縣,到了綠蘿山下,山峰極多,而且很陡峭。到了白馬雪濤(景點名,桃源八景之一)前,(因為)上面有怪石,(所以)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不敢起身)。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其他人步行進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大概有上千棵桃樹,兩邊如設(shè)錦帳,地上的花瓣有幾寸高,泉水細細的流淌。沿著水向上尋找源頭,越走越高。石頭被泉水侵蝕,都像峭壁一樣。
12.(1)邀請(2)沿著,順著(3)拜訪13.帶領(lǐng)妻子兒女及鄉(xiāng)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絕了。14.(1)突然(2)詳細15.還家/及復(fù)前蹤/群山萬首/不可尋省16.①美在自然環(huán)境。兩篇文章都描繪了一個優(yōu)美的世外桃源,仿佛人間仙境。②美在安靜自足。人們在這個小農(nóng)社會里,生活安定,心情舒暢。③美在人情淳樸。對外人沒有猜忌,熱情招待。④美在神秘不可尋。兩篇文章中的美景,都是在不經(jīng)意間遇到的,而后來刻意去尋找,卻找不到了。
12.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含義。在理解句意的基礎(chǔ)上,理解字詞的含義,還要注意理解文言詞匯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延:邀請。
(2)句意:就順著舊路回去。扶:沿著、順著。
(3)句意:到太守那里拜訪。詣:拜訪。
13.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是“信、達、雅”,基本原則是“留、替、調(diào)、補、刪”。翻譯句子時還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語:
率,率領(lǐng);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邑人,同鄉(xiāng)(縣)的人;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復(fù),再,又;焉,兼詞,相當(dāng)于“于之”,“于此”,從這里;遂,就;間隔,隔斷,隔絕。
14.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含義。在理解句意的基礎(chǔ)上,理解字詞的含義,還要注意理解文言詞匯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突然見到李庭一行人。乍:突然。
(2)句意:李庭詳細地據(jù)實回答。具:詳細。
15.本題考查劃分文言句子節(jié)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結(jié)合語法,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fù)誦讀加以驗證。常見的斷句方法有:語法分析、對話標志、常見虛詞、結(jié)構(gòu)對稱、固定句式等。
句意為:回到家后,李庭再次入山尋找上次的蹤跡,但群山萬壑,再也找不著上一次到過的村落。根據(jù)句意可知,本句包括四個分句:“還家”“及復(fù)前蹤”“群山萬首”“不可尋省”,因此可斷句為:還家/及復(fù)前蹤/群山萬首/不可尋省。
16.本題考查信息提煉與概括。
由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文“為致飲食,申以主敬”可知,文章美在人情淳樸:對外人沒有猜忌,熱情招待。
由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蔽摹爸杏腥藷熾u犬之候,尋聲渡水,忽到一處,約在甌閩之間,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藥,連棟架險,三百余家。四面高山,回還深映。有象耕雁耘,人甚知禮”可知,美在自然環(huán)境:兩篇文章都描繪了一個優(yōu)美的世外桃源,仿佛人間仙境;美在安靜自足:人們在這個小農(nóng)社會里,生活安定,心情舒暢。
由文“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文“還家及復(fù)前蹤群山萬首不可尋省”可知,美在神秘不可尋:兩篇文章中的美景,都是在不經(jīng)意間遇到的,而后來刻意去尋找,卻找不到了。
參考譯文:
村里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設(shè)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領(lǐng)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后,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里人告辭離開。村里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p>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拜訪,報告了這番經(jīng)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結(jié)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溫州李庭等人,在大歷六年,到深山老林里伐木取材,由于山林密集而迷了路,到了水邊。當(dāng)中有人煙雞犬的聲音,于是李庭他們循著聲音,渡過溪水,忽然到了一個村落,村落大約坐落在溫州與福建的交界處,是天地之間草木茂盛的地方,有好的農(nóng)田、泉水、竹林、果樹和草藥,在連著的橫木上架設(shè)橋梁,有三百余戶人家。村落四面環(huán)繞著高山,道路曲折,掩映在茂林之中。這里民俗古樸,有舜禹時代的遺風(fēng),人們非常懂得禮節(jié)。有一個老人,被眾人所信服,容貌很祥和,每年收幾百匹布,用來為寒暑做準備。突然見到李庭一行后,也深感驚異。問他們從何而來,袁晁之亂是否已經(jīng)平定,當(dāng)時的朝政怎么樣。李庭詳細地據(jù)實回答。李庭于是說:愿意來此居住,可不可以?老人說,這里地方狹窄,住不下。接著,老人招待他們吃飯,其間他們被當(dāng)作主客敬重對待。然后李庭向那里的人們道別后離開了,砍樹做記號?;氐郊液?,李庭再次入山尋找上次的蹤跡,但群山萬壑,再也找不著上一次到過的村落。
17.僅僅,只。全,都??钢蟪?,報復(fù)。18.(1)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的聲音都能互相聽到。(2)老人和小孩都安閑快樂。(意思對即可)19.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社會生活安定;民風(fēng)淳樸;精神愉悅。(任意答出三點即可)20.兩首詩分別代表了詩人恬淡平和和金剛怒目的風(fēng)格特點。
詩代表著陶淵明田園詩的風(fēng)格,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表述對污濁現(xiàn)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詩詩人以極大的熱情歌詠荊軻刺秦王的壯舉,在對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將自己對黑暗政治的憤慨之情,赫然托出。寫得筆墨淋漓,慷慨悲壯,獨具特色。(言之有理即可)
17.本題考查文言實詞。
(1)句意:只能容得下一人通過。才:僅僅,只;
(2)句意: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樣。悉:全,都;
(3)句意:夜幕降臨披著月光扛著鋤頭才回家。荷:扛著;
(4)句意:目的是對秦國報仇雪恨。報:報仇,報復(fù)。
18.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
(1)阡陌:田間小路;交通:古今異義,這里是指交錯相通;相聞:互相聽到;
(2)黃發(fā)垂髫:指老人和小孩;怡然:安適自在的樣子。
19.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
根據(j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可知桃花源“環(huán)境優(yōu)美”;根據(jù)“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可知桃花源“生活愉快、社會安定”;根據(jù)“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可知桃花源民風(fēng)淳樸。
20.本題考查詩歌風(fēng)格。
兩首詩風(fēng)格迥異,題材上看分別屬于田園詩和詠史詩,分別代表了詩人平淡自然與慷慨悲壯的兩種風(fēng)格。
詩多取材田園風(fēng)光、平常生活,運用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表述對污濁現(xiàn)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直率地抒寫而出,這就使人感到自然、親切,情感真摯,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跡;
詩歌頌了荊軻刺秦王的壯舉,展現(xiàn)了詩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惡除暴、舍身濟世之心常在,詩中的荊軻也正是這種精神和理想的藝術(shù)折光。詩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評述,詩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猶在,在惋惜和贊嘆之中,使這個勇于犧牲、不畏強暴的形象愈發(fā)得慷慨悲壯、獨具特色,獲得了不滅的光輝、不朽的生命。
參考譯文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fā)現(xiàn)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的好像有點光亮。(漁人)便舍棄了船,從洞口進去。最初,山洞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xiàn)在漁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有桑樹、竹林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的人們,男女的穿著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樣。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樂。
21.又,再值得曾經(jīng)同“返”,返回22.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23.(1)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領(lǐng)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2)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動的蹤跡,這兩個人感到很奇怪。24.這樣安排的目的是通過一個真實世界的人——劉子驥去來尋找桃花源和石門卻不得,來暗示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虛構(gòu)的,在當(dāng)時的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了當(dāng)時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的社會現(xiàn)實。
21.本題考查對重點文言詞語含義的理解。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
(1)“復(fù)行數(shù)十步”的句意是:又向前行走了幾十步。復(fù):又,再。
(2)“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句意是: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足:值得。
(3)“嘗采藥至衡”的句意是:曾經(jīng)到衡山采藥。嘗:曾經(jīng)。
(4)“深入忘反”的句意是:深入衡山忘了出來。反:同“返”,返回。
22.考查文言文語句的句讀。在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也可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語句“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的意思是:想要返回卻已經(jīng)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就向他問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罷了。根據(jù)句意和題目要求,正確的句讀是: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
23.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xiàn)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
(1)句中的“云(說)、率(帶領(lǐng))、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縣的人)、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2)句中的“人跡(人的蹤跡)、異(對……感到驚異)之”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24.本題考查理解寫作目的。
結(jié)合文結(jié)尾寫劉子驥“欣然規(guī)往”“未果”,文寫劉子驥“欲更尋素,不復(fù)知處”可知,劉子驥是南陽當(dāng)?shù)氐拿?,用一個真實的人物去探尋這美好的地方,增強了這個故事的真實性;結(jié)果卻是“未果”“欲更尋素,不復(fù)知處”,分別與文中“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和文中“嘗采藥至衡山,深入忘反。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閉一開水深廣不得渡。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相照應(yīng),讓世人感受到劉子驥所要找尋的地方的神秘,暗示了這神秘美好的地方(境界)是虛構(gòu)的,實際上并不存在,這樣安排,流露出對安寧祥和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黑暗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據(jù)此理解分析作答。
參考譯文:
東晉太元(公元376-396)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而行,忘記了路有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兩岸的幾百步之內(nèi),中間沒有其它樹木,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他繼續(xù)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fā)現(xiàn)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面隱隱約約透著點光亮。漁人便下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最開始非常狹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過。又向前行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動,男女的穿戴裝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樣。老年人和小孩兒,都怡然并自得其樂。
這里的人看見了漁人,感覺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里來的。漁人都詳細地作了回答。這里的人便邀請他到家中做客,擺了酒、殺了雞用來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全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zhàn)亂,率領(lǐng)妻子兒女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他們再沒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絕了一切往來。村里的人問漁人現(xiàn)如今是什么世道,他們居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說了出來,村民們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辭。村里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p>
漁人出來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見太守,說了自己的這番經(jīng)歷。太守立即派遣人員跟隨他前往,尋找漁人先前作的記號,竟然迷路了,后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人,是一個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愉快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但沒有實現(xiàn),不久后就病死了,后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南陽的劉子驥,喜歡游山玩水,曾經(jīng)到衡山采藥,深入衡山忘了出來。路上看到一道山澗,水的南面有兩扇石門,一扇關(guān)一扇開。水極深,水面相當(dāng)寬廣,他無法渡到對岸去。想要返回卻已經(jīng)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劉子驥就向他問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罷了。有的人說石門里都是仙家的藥方和靈驗的藥以及各種奇妙的東西。劉子驥想要再次去尋找那個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
長沙的醴陵縣有一條小河,有兩個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個土洞當(dāng)中有水順著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隨著水漂出來。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動的蹤跡,這兩人感到很奇怪,互相商量道:“可以試著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有這木片漂出來的?!逼渲幸粋€砍柴人就用斗笠護著自己進入了河岸邊的洞穴,洞穴僅能容一人通過,走了幾十步,眼前就明亮起來,里面情景不同于人世間的景象。
25.沿著;僅僅,只;全、都。26.他們自己說他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zhàn)亂,率領(lǐng)妻兒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他們再沒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絕了一切往來。27.撰寫;有時。28.其親朋好事/或載酒肴而往/亦無所辭焉/醉則大適融然。29.①文中,陶淵明描繪了桃花源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的生活場面,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表現(xiàn)是一個對現(xiàn)實生活感到不滿,希望追求美好生活理想的人。
②文中,陶淵明所處的環(huán)境非常簡陋,生活也極為貧窮。面對如此貧苦的生活,他依然與親朋好友舉杯痛飲,個性灑脫,不拘小節(jié),自得其樂。
③文的結(jié)尾處,陶淵明雖有一把琴,卻無琴弦,更不會撫琴,然而朋友相聚,他總能撫琴相和,這反映了他無拘無束、本性率真的性格。(答對2點即可)
25.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①句意為:沿著小河往前走。緣:沿著;
②句意為:僅容一個人通過。才:僅僅,只;
③句意為:都來打聽消息。咸:都、全。
26.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重點詞語:
云:說。先世:祖先。妻子:指妻子、兒女。邑人:同鄉(xiāng)的人。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復(fù):再,又。焉:兼語詞,從這里。相當(dāng)于“于之”,“于此”。遂:于是,就。間隔:斷絕來往。
27.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為:博學(xué)多才,善于寫文章。屬:撰寫;
(2)句意為:即使有時不喝酒。或:有時。
28.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jù)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
文畫線句“其親朋好事或載酒肴而往亦無所辭焉醉則大適融然”意思是:他的親朋有時帶著酒菜去找他,他也不推辭。每當(dāng)喝醉的時候,就十分滿足地酣睡,從沒有高興或生氣的樣子。“其親朋好事”主謂結(jié)構(gòu),應(yīng)在“事”后停頓;“或載酒肴而往”偏正結(jié)構(gòu),應(yīng)在“往”后停頓;“亦無所辭焉”偏正結(jié)構(gòu),應(yīng)在“焉”后停頓;因此斷句為:其親朋好事/或載酒肴而往/亦無所辭焉/醉則大適融然。
29.本題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根據(jù)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可知,陶淵明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xiàn)實和理想境界聯(lián)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xiàn)了他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dāng)時的現(xiàn)實生活不滿。
根據(jù)文“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fēng)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陶淵明所處的環(huán)境非常簡陋,生活也極為貧窮,可見其安貧樂道;結(jié)合“其親朋好事,或載酒肴而往,亦無所辭焉,醉則大適融然”可知他為人的率真、個性灑脫、不拘小節(jié)。
根據(jù)文“雅詠不輟。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套,則撫而和之”一句,雖有一把琴,卻無琴弦,更不會撫琴,然而朋友相聚,他總能撫琴相和,可知,陶淵明具有高雅脫俗、悠閑自得、個性灑脫、不拘小節(jié),自得其樂的生活情趣。
參考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而行,忘記了路有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兩岸的幾百步之內(nèi),中間沒有其它樹木,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他繼續(xù)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fā)現(xiàn)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面隱隱約約透著點光亮。漁人便下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最開始非常狹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過。又向前行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動,男女的穿戴裝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樣。老年人和小孩兒,都怡然并自得其樂。
這里的人看見了漁人,感覺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里來的。漁人都詳細地作了回答。這里的人便邀請他到家中做客,擺了酒、殺了雞用來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全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zhàn)亂,率領(lǐng)妻兒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他們再沒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絕了一切往來。村里的人問漁人現(xiàn)如今是什么世道,他們居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說了出來,村民們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辭。村里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p>
漁人出來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見太守,說了自己的這番經(jīng)歷。太守立即派遣人員跟隨他前往,尋找漁人先前作的記號,竟然迷路了,后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人,是一個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愉快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但沒有實現(xiàn),不久后就病死了,后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陶潛,字元亮。陶潛自小情懷高尚,博學(xué)多才,善于文章;為人灑脫不群,不拘于世情,真率任性,自得其樂,被鄉(xiāng)鄰所稱道。曾寫有《五柳先生傳》,寫到:“簡陋的居室里空空蕩蕩,遮擋不住風(fēng)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滿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飲水的水瓢里經(jīng)常是空的,可是他還是安然自得?!彼淖孕蚴沁@樣的,當(dāng)時的人說這叫實錄。他的親朋好友有時帶著酒菜前往陶潛住處,他也從不推辭不喝,每喝醉一次就感覺很舒適,從沒有高興或生氣的樣子。即使有時不喝酒,也不停止寫詩詠嘆。陶潛不懂音樂但卻備有一張琴,琴沒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撫琴和著琴音說:“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勞煩音樂?!?/p>
30.D31.B32.天下之人皆相愛申之以孝悌之義
30.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爸v信修睦”中“信”的意思是誠信。
A.隨意;
B.信息;
C.相信;
D.誠信;
故選D。
31.本題考查理解句意。
劃線句譯為:奸邪之謀就不會發(fā)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fā)生。
故選B。
32.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nèi)容。
結(jié)合材料一“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可知,墨子則希望依靠“天下之人皆相愛”的理念來建立“兼愛”社會,這樣,強大者就不會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會強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會欺侮貧困者,尊貴者就不會傲視卑賤者,狡詐者就不會欺騙愚笨者;這樣,天下就會回產(chǎn)生禍患、掠奪、埋怨、憤恨。
結(jié)合材料二“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可知,孟子主張在溫飽的基礎(chǔ)上“謹庠序之教”,對人們“申之以孝悌之義”,這樣,頭發(fā)斑白的人也就不會在路上負重行走了。老年人有絲棉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以此而“王”,勾勒了一幅“王道”社會的圖景。
參考譯文: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人人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因此人們不僅僅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所贍養(yǎng),不僅僅撫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壯年人能為社會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有人供養(yǎng)。男子有職務(wù),女子有歸宿。對于財貨,人們憎惡把它扔在地上的現(xiàn)象,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就不會發(fā)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fā)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guān)大門了,這就叫做理想社會。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fā)源地,于是便出現(xiàn)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于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xiàn)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材料一:天下的人都相愛,強大者就不會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會強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會欺侮貧困者,尊貴者就不會傲視卑賤者,狡詐者就不會欺騙愚笨者。舉凡天下的禍患、掠奪、埋怨、憤恨可以不使它產(chǎn)生的原因,是因為相愛而生產(chǎn)的。
材料二:在五畝大的宅園中種上桑樹,五十歲以上的老人都能夠穿上絲棉衣服了。雞狗豬等家禽家畜好好養(yǎng)起來,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能夠有肉吃了。百畝的耕地,不要去防礙他們的生產(chǎn),八口人的家庭都能夠吃得飽飽的了。認真地興辦學(xué)校,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反復(fù)教導(dǎo)學(xué)生,頭發(fā)斑白的人也就不會在路上負重行走了。老年人有絲棉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是從來沒有過的。
33.B34.(1)老人和小孩都安閑快樂。
(2)往來于極深的山和大川之中,傾聽流水聲,觀覽湍急的水流。35.坐茂樹/探幽壑/升高峰/不亦樂乎36.漁人的行蹤(漁人見聞、所見所感)做鋪墊(埋下伏筆)的行蹤(見聞、所見所感)舒適、快樂(休閑自在、輕松愉悅)37.甲文:田園之樂:土地平坦肥沃,屋舍整齊,池沼、桑樹、竹林美麗蔥榮,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互相可以聽到;生活之樂:遠離苛政,安詳快樂。
乙文:田園之樂:高松怪石,環(huán)境優(yōu)美,人家稀少,雞鳴狗叫互相可以聽到。竹籬笆,茅草屋,燕子居住其中,種植蘭花秋菊,寒冷的季節(jié)刮起暖風(fēng);生活之樂:人們自給自足,幾案上擺放經(jīng)書可以閱讀,身處雅境,自得其樂。
33.本題考查重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詞語解釋時要注意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等現(xiàn)象。
B.句意:(這里的人)便邀請(漁人)到家中做客。要:同“邀”,邀請。
故選B。
34.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guān)鍵詞匯,做到譯句文從字順,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注意重點詞的解釋:
(1)黃發(fā)垂髫,指老人和孩子;并,都;怡然,快樂的樣子。
(2)窮谷,深谷;激湍,湍急的水流。
35.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文言文斷句的前提是對文意的領(lǐng)會。首先通讀全文,了解文意,依據(jù)語境斷句??山柚鷺酥拘栽~語斷開比較明顯的地方,分清謂語動詞的界限,注意對稱句式,常見虛詞的位置及詞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斷句。
本句的意思是:坐在繁茂的樹下,探訪幽靜的山壑,攀登高峰,這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因此斷句為:坐茂樹/探幽壑/升高峰/不亦樂乎。
36.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梳理
從甲文第①段“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可知,這一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描寫了漁人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經(jīng)過和沿途景色,渲染出一種神秘的氣氛,為桃花源的出現(xiàn)做鋪墊。
從乙文“鳥徑緣崖,涉水于草莽間”“數(shù)四左右,兩三家相望,雞犬之聲相聞。竹籬草舍,燕處其間,蘭菊藝之,霜月春風(fēng),日有余思。臨水時種桃梅,兒童婢仆皆布衣短褐,以給薪水,釀村酒而飲之。案有詩書、莊周、太玄、楚辭、黃庭、陰符、楞嚴、圓覺,數(shù)十卷而已”“杖藜躡屐,往來窮谷大川,聽流水,看激湍,鑒澄潭,步危橋,坐茂樹,探幽壑,升高峰,不亦樂乎”可知,乙文以的行蹤為線索,描寫了靜謐絕美的村落,表述了悠閑快樂的心情。
37.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與概括。
甲文:從“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可知,桃花源里土地平坦肥沃,屋舍整齊,池沼、桑樹、竹林美麗蔥榮,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互相可以聽到,這是田園之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可知,桃花源里的人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他們遠離紛爭,沒有苛捐雜稅,老人和小孩都安閑快樂,這是生活之樂。
乙文:從“長松怪石”“數(shù)四左右,兩三家相望,雞犬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版小區(qū)商業(yè)街物業(yè)社區(qū)文化活動贊助與支持服務(wù)合同2篇
- 2025年陶瓷行業(yè)標準制定與實施合同3篇
- 2025年私家車租賃車輛檢測與評估服務(wù)合同3篇
- 2025年勞務(wù)派遣合同審查協(xié)議
- 2025年云服務(wù)監(jiān)控協(xié)議
- 2025版?zhèn)€人房屋產(chǎn)權(quán)轉(zhuǎn)移合同模板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綠色建筑改造項目合同書4篇
- 2025年垃圾處理和解協(xié)議
- 2025年混合贈與合同與贈與稅
- 2025版協(xié)議離婚法律援助與調(diào)解服務(wù)協(xié)議3篇
- 第1課 隋朝統(tǒng)一與滅亡 課件(26張)2024-2025學(xué)年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
- 2025-2030年中國糖醇市場運行狀況及投資前景趨勢分析報告
- 冬日暖陽健康守護
- 水處理藥劑采購項目技術(shù)方案(技術(shù)方案)
- 2024級高一上期期中測試數(shù)學(xué)試題含答案
- 山東省2024-2025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新高考聯(lián)合質(zhì)量測評10月聯(lián)考英語試題
- 不間斷電源UPS知識培訓(xùn)
- 三年級除法豎式300道題及答案
- 2024年江蘇省徐州市中考一模數(shù)學(xué)試題(含答案)
- 新一代飛機維護技術(shù)
- 幼兒園教師培訓(xùn):計數(shù)(數(shù)數(shù))的核心經(jīng)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