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山東省濱州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試題(解析版)_第1頁
【生物】山東省濱州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試題(解析版)_第2頁
【生物】山東省濱州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試題(解析版)_第3頁
【生物】山東省濱州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試題(解析版)_第4頁
【生物】山東省濱州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濱州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試題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和座號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認真核對條形碼上的姓名、考號和座號,并將條形碼粘貼在指定位置上。2.選擇題答案必需使用2B鉛筆(按填涂樣例)正確填涂;非選擇題必需使用0.5毫米簽字筆書寫。3.請按照題號在各題目答題區(qū)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保持卡面清潔,不折疊、不破損。第I卷(選擇題共45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題2分,共3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食物中的有些成分會影響人體的內環(huán)境與穩(wěn)態(tài)。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喜食酸性或堿性食物的人血漿pH易發(fā)生紊亂B.常吃咸魚的健康人細胞外液滲透壓會顯著升高C.某些食物中的辣椒素可以作為激素刺激下丘腦體溫調節(jié)中樞D.食物中糖類物質的消化吸收可以影響血漿中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的比值【答案】D【分析】內環(huán)境是多細胞生物的細胞生活的液體環(huán)境,即細胞外液。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的場媒介。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指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驹斀狻緼、血漿中含有酸堿緩沖對,可以維持pH相對穩(wěn)定,吃進酸性或堿性食物不會使血漿pH值發(fā)生紊亂,A錯誤;B、健康人能夠對細胞外液滲透壓進行調節(jié),常吃咸魚不會使細胞外液滲透壓顯著升高,B錯誤;C、動物激素是由內分泌腺或者細胞分泌的具有調節(jié)功能的有機物,辣椒素不是激素,C錯誤;D、食物中糖類物質消化吸收后,血漿中的血糖濃度會發(fā)生變化,機體通過改變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對血糖進行調節(jié),二者比值會改變,D正確。故選D。2.食物進入胃腔會刺激胃壁細胞分泌胃酸,其分泌機制如下圖所示,圖中①~④代表轉運蛋白。奧美拉唑是一種治療胃潰瘍的常用藥物,其機理是抑制②的功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進食后一段時間內血漿pH會降低B.進食后一段時間內呼吸頻率會加快C.使用奧美拉唑會促進促胰液素的分泌D.胃壁細胞參與內環(huán)境的形成和維持【答案】D【分析】分析題圖:“H+-K+-ATP酶位于胃壁細胞,是質子泵的一種,它通過自身的磷酸化與去磷酸化完成H+/K+跨膜轉運,不斷將胃壁細胞內的H+運輸到膜外胃腔中,”可見H+運出細胞、K+運進細胞都消耗能量,都為主動運輸?!驹斀狻緼、由于血漿中含有緩沖物質,血漿pH不會降低,A錯誤;B、進食后一段時間內呼吸頻率不會加快,細胞代謝可能會加快,B錯誤;C、治療胃潰瘍可通過藥物奧美拉唑,通過抑制H+-K+-ATP酶的活性,減少胃壁細胞分泌胃酸,促胰液素的分泌減少,C錯誤;D、胃壁細胞會與血漿進行物質交換,胃壁細胞參與內環(huán)境的形成和維持,D正確。故選D。3.下圖為興奮在神經纖維上傳導過程中某一時刻的膜電位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①③區(qū)域的神經細胞膜主要對K+有通透性B.②區(qū)域電位形成過程中的離子跨膜運輸消耗ATPC.圖中興奮傳導的方向是從左向右D.此時圖中電表測不到電位差【答案】A【分析】神經纖維在靜息時膜電位是由鉀離子外流造成的,鉀離子的外流是通過離子通道的被動運輸。動作電位的形成是由鈉離子內流造成的,也通過離子通道的被動運輸過程。鈉離子從神經細胞膜內運輸到膜外,鉀離子從膜外運輸到膜內都是主動運輸的過程。【詳解】A、據圖可知,①③區(qū)域的膜電位是外正內負,此時神經細胞膜主要對K+有通透性,鉀離子外流,A正確;B、②區(qū)域電位是外負內正,此時主要是鈉離子內流,方式是協(xié)助擴散,不需要消耗ATP,B錯誤;C、據圖可知,圖中②區(qū)域處于動作電位,而①③為靜息電位,圖中興奮傳導的方向是②→①,②→③,C錯誤;D、圖中電表的兩極分別位于細胞膜內外兩側,可以測到電位差,D錯誤。故選A。4.多種細胞分泌的白介素—33(IL-33)通過與樹突狀細胞(DC)上的受體ST2結合,可以激活DC的功能,從而提高B細胞分化能力和細胞毒性T細胞對衰老、損傷細胞及腫瘤細胞的清除能力。接受IL—33刺激的DC也可以分泌IL—33。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巨噬細胞和漿細胞也可以發(fā)揮與DC相同的作用B.IL-33可以增強免疫防御、免疫自穩(wěn)、免疫監(jiān)視功能C.抑制IL-33與ST2的結合有助于緩解自身免疫病D.IL-33刺激DC可形成正反饋調節(jié)【答案】A【分析】1、免疫系統(tǒng)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等;免疫細胞包括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其中B細胞在骨髓中成熟、T細胞在胸腺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質包括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2、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①免疫防御:指機體抵御外來抗原性異物入侵的一種保護功能。②免疫自穩(wěn):指維持體內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的生理機能。③免疫監(jiān)視:即免疫系統(tǒng)及時識別,清除體內突變、畸變細胞和病毒感染細胞的一種生理保護功能?!驹斀狻緼、巨噬細胞屬于樹突狀細胞(DC),樹突狀細胞(DC)能吞噬、處理和呈遞抗原,漿細胞分泌抗體,漿細胞不具有與DC相同的作用,A錯誤;B、多種細胞分泌的白介素—33(IL-33)通過與樹突狀細胞(DC)上的受體ST2結合,可以激活DC的功能,從而提高B細胞分化能力和細胞毒性T細胞對衰老、損傷細胞及腫瘤細胞的清除能力。故IL-33可以增強免疫系統(tǒng)防御、自穩(wěn)、監(jiān)視的功能,B正確;C、抑制IL-33與ST2的結合,可以抑制DC的功能,有助于緩解自身免疫病,C正確;D、接受IL—33刺激的DC也可以分泌IL—33,IL-33刺激DC可形成正反饋調節(jié),D正確。故選A。5.在暗箱①~④中培養(yǎng)蠶豆幼苗,其中②、④分別在底部和右側開孔使光線射入,如圖1所示;植物的某器官生長反應與生長素濃度的關系如圖2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①②的實驗結果可以說明重力和單側光對蠶豆莖彎曲生長影響的大小B.若圖2表示莖的生長反應,則④中向光側生長素濃度大于gC.若圖2表示根的生長反應,則①中根的近地側生長素濃度大于cD.若將④整體以圖中虛線為軸勻速旋轉,則幼苗彎向小孔生長【答案】B【分析】分析圖1可知:由于重力和單側光的影響,最終導致①植株根向地生長,莖背地生長,②植株根向地生長,莖的生長受到光照和重力的影響,③植株直立生長,④植株向光生長;圖2表示生長素生理作用兩重性的曲線?!驹斀狻緼、據圖1中的①②兩個裝置分析,單一變量是單側光,可以比較重力與單側光對生長素分布影響程度的大小,A正確;B、當植物幼苗表現(xiàn)向光性時,背光側生長素濃度高于向光側,則若圖2表示莖的生長反應,則④中向光側生長素濃度小于g,B錯誤;C、由于重力的影響,導致裝置①根的近地一側的生長素濃度高于遠地一側的濃度,高濃度抑制生長,則若圖2表示根的生長反應,則①中根的近地側生長素濃度大于c,C正確;D、若裝置④勻速旋轉,植株與暗箱一起轉動,則莖尖生長情況是彎向小孔一側生長,D正確。故選B。6.下列有關環(huán)境因素參與調節(jié)植物生命活動的說法錯誤的是()A.低溫誘導促使植物開花的作用,稱為春化作用B.植物生長發(fā)育的調控由激素調節(jié)和環(huán)境因素共同完成C.年輪的形成是樹木生長對一年中不同時期環(huán)境溫度反應的結果D.“淀粉—平衡石假說”認為,生長素沿淀粉體沉降的方向不對稱分布【答案】B【分析】溫帶地區(qū),樹木年復一年地加粗,構成一圈圈的年輪,表現(xiàn)出季節(jié)周期性變化。年輪形成的原因是:在春夏季細胞分裂快、細胞體積大,在樹干上形成顏色較淺的帶,在秋冬季細胞分裂慢、細胞體積較小,樹干上形成顏色較深的帶?!驹斀狻緼、春化作用是指有些植物在生長期需要經歷一段時期的低溫之后才能開花,A正確;B、植物生長發(fā)育的調控是由基因表達調控、激素調節(jié)和環(huán)境因素調節(jié)共同完成的,B錯誤;C、年輪形成的原因是在春夏季溫度高細胞分裂快、細胞體積大,在樹干上形成顏色較淺的帶,故樹木的年輪體現(xiàn)了溫度參與植物的生長發(fā)育調節(jié),C正確;D、平衡石細胞中的“淀粉體”會沿著重力方向沉降,引起植物體內一系列信號分子的改變,如通過生長素的運輸導致生長素沿著重力刺激的方向不對稱分布,說明“淀粉體”能將重力信號轉換成運輸生長素的信號,體現(xiàn)了重力對植物生長的影響,D正確。故選B。7.遮蔭會降低紅光(R)與遠紅光(FR)的比值,進而影響光敏色素的存在狀態(tài),如圖所示。其中Pr不具備生物活性。玉米—大豆間作時,玉米會對大豆產生遮蔽,大豆通過Pr和Pfr的轉化,使生長素、赤霉素合成基因表達增強,促進莖稈伸長從而應對“遮蔭脅迫”。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各個部位,分生組織的細胞內比較豐富B.Pr和Pfr是兩種結構不同的蛋白質C.遮蔭脅迫發(fā)生時,Pfr可激活生長素、赤霉素合成基因的表達D.遮蔭脅迫會使大豆因過度營養(yǎng)生長而減產【答案】B【分析】光敏色素是一類蛋白質(色素-蛋白復合體)。光照調控植物生長發(fā)育的反應機制:不同的光照條件→光敏色素被激活,(空間)結構發(fā)生變化→信號經過信息傳遞系統(tǒng)傳導到細胞核內→細胞核內特定基因的轉錄變化(表達)→轉錄形成RNA→蛋白質→表現(xiàn)出生物學效應?!驹斀狻緼、光敏色素是一類蛋白質,分布在植物的各個部位,分生組織的細胞內比較豐富,A正確;B、Pr和Pfr是結構相同同的蛋白質,只是活化狀態(tài)不一樣,B錯誤;C、玉米會對大豆產生遮蔽,大豆通過Pr和Pfr的轉化,使生長素、赤霉素合成基因表達增強,C正確;D、遮蔭脅迫會促進莖稈伸長,因過度營養(yǎng)生長而減產,D正確。故選B。8.調查法是研究種群和群落特征的重要方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調查農田中蝗蟲卵的密度,可反映該農田中蝗蟲數量的變化趨勢B.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都可用標記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C.用抽樣檢測法調查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時,應先蓋蓋玻片后加培養(yǎng)液D.用誘蟲器采集小動物與黑光燈誘捕法調查種群密度都利用了動物的趨光性【答案】C【分析】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1、樣方法:適用于調查植物和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的種群密度。2、標記重捕法:適用于調查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的動物的種群密度?!驹斀狻緼、種群密度不能反映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可以根據種群的年齡結構預測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A錯誤;B、對于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那些生活在隱蔽、復雜環(huán)境中的動物,特別是猛禽、猛獸,標記重捕法就不再適用,B錯誤;C、用抽樣檢測法調查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時,先將蓋玻片放在計數室上,用吸管吸取培養(yǎng)液,滴于蓋玻片邊緣,讓培養(yǎng)液自行滲入,多余培養(yǎng)液用濾紙吸去,C正確;D、昆蟲的黑光燈誘捕法采用紫外線光吸引昆蟲,利用的原理是昆蟲的趨光性。調查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誘蟲器是在土樣上方用燈光照射,利用的原理是土壤中小動物的避光、避熱、趨濕性,D錯誤。故選C。9.如圖為某自然保護區(qū)中藏羚羊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R=出生率/死亡率)隨時間的變化,不考慮遷入遷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a時刻,藏羚羊種群年齡結構為增長型B.c時刻,藏羚羊種群數量達到環(huán)境容納量C.d時刻單位時間內藏羚羊種群的增加量大于b時刻D.在調查時間內藏羚羊的種內競爭逐漸加劇【答案】C【分析】種群的特征有: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出率和遷入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四個基本特征。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種群密度是衡量種群大小的數量指標,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出率和遷入率是決定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特征,年齡組成是預測種群數量變化的重要因素,性別比例是影響種群數量的重要因素?!驹斀狻緼、a時刻,R<1,種群數量減少,藏羚羊種群年齡結構為衰退型,A錯誤;B、R>1,出生率>死亡率,種群數量持續(xù)增加,c點之后的一段時間,R仍大于1,種群數量仍在增加,所以c時刻,藏羚羊種群數量還沒達到環(huán)境容納量,B錯誤;C、b~d期間,R>1,出生率>死亡率,種群數量持續(xù)增加,d時刻的種群數量大于b時刻的種群數量,則d時刻單位時間內藏羚羊種群的增加量大于b時刻,C正確;D、在調查時間內,在a時刻的左右,R<1,種群數量減少,此階段藏羚羊的種內競爭逐漸減弱,D錯誤。故選C。10.群落交錯區(qū)又稱生態(tài)過渡帶,是兩個或多個群落之間的過渡區(qū)域。在研究森林一草原生態(tài)過渡帶時發(fā)現(xiàn)其物種豐富度顯著高于相鄰群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物種豐富度是區(qū)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B.森林—草原生態(tài)過渡帶中的植物葉大都呈針狀,氣孔在夜晚開放C.過渡帶中的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的交錯過渡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群落的垂直結構D.過渡帶中的食物網復雜,其自我調節(jié)能力強【答案】D【分析】根據題干,由于群落過渡區(qū)域環(huán)境更復雜,單位面積的生物種類和種群密度較之于相鄰群落均有所增加,即物種豐富度和種群密度均增加?!驹斀狻緼、物種組成是區(qū)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A錯誤;B、森林—草原生態(tài)過渡帶中的植物葉大都呈針狀,氣孔在夜晚關閉,B錯誤;C、過渡帶中的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的交錯過渡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群落的水平結構,C錯誤;D、過渡帶物種繁多、食物網復雜,其自我調節(jié)能力強,D正確。故選D。11.某研究小組運用空間代替時間的方法,通過調查同一區(qū)域不同地點的群落物種組成,分析某地從棄耕到頂級群落植被的演替過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演替階段物種數量主要植被種類推測恢復年限/年草本灌木喬木耕地900玉米0撂荒草地11510白羊草10撂荒草地22310蒿類、芒草20黃薔薇群落22161黃薔薇、白刺花、披針苔草30-50白樺群落21116白樺、水枸子、披針苔草、芒草70油松群落10104油松、遼東櫟、虎榛子、披針苔草120混交林群落12103油松、遼東櫟、杭子梢、水枸子、披針苔草135遼東櫟群落385遼東櫟、虎榛子、披針苔草150A.隨著群落的演替,植物的競爭優(yōu)勢一旦喪失即無法恢復B.與發(fā)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相比,該演替階段少、速度快C.由白樺群落演替到油松群落的過程中,油松更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而得以增長D.演替后期群落的物種豐富度降低的原因可能是不同植物間的競爭加劇【答案】A【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是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原來有的植被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詳解】A、結合表格信息可知,隨著群落的演替,植物的競爭優(yōu)勢喪失后,依然可以恢復,如撂荒草地中的芒草在白樺群落中再次顯現(xiàn),A錯誤;B、該演替過程中起始條件有土壤和其他植被條件,故演替類型為次生演替,發(fā)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為初生演替,因此,與發(fā)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相比,該演替階段少、速度快,B正確;C、由白樺群落演替到油松群落的過程中,油松成為主要植被,因而說明油松更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而得以增長,C正確;D、演替后期群落的物種豐富度降低的原因可能是不同植物間的競爭加劇,導致處于劣勢的物種消失,D正確。故選A。12.馬尾藻起源于大西洋,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加劇的影響,漂浮狀態(tài)的馬尾藻由于快速生長引發(fā)海水變色的現(xiàn)象被稱作“金潮”。我國南海某些區(qū)域發(fā)生的“金潮”對旅游經濟、漁業(yè)資源、海洋環(huán)境造成了破壞性影響。圖示為以馬尾藻為起點的部分食物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海龜與海葵有捕食和競爭關系,若??罅繙p少,短時間內貽貝會因缺少競爭而增多B.“金潮”的發(fā)生與水體富營養(yǎng)化有關,會引起生態(tài)系統(tǒng)抵抗力穩(wěn)定性降低C.“金潮”發(fā)生時,水體溶氧量下降,魚蝦大量死亡導致的水環(huán)境破壞屬于負反饋調節(jié)D.除人工撈取馬尾藻外,還可大量引入大西洋中以馬尾藻為食的動物來治理“金潮”【答案】B【分析】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生物種類越多,營養(yǎng)結構越復雜,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就越強,抵抗力穩(wěn)定性就越高;反之,生物種類越少,營養(yǎng)結構越簡單,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穩(wěn)定性就越低?!驹斀狻緼、若??罅繙p少,海龜對于貽貝的捕食增多,則短時間內貽貝可能會減少,A錯誤;B、分析題意可知,漂浮狀態(tài)的馬尾藻由于快速生長引發(fā)海水變色的現(xiàn)象被稱作“金潮”,該現(xiàn)象與水體富營養(yǎng)化有關,富營養(yǎng)化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會引起生態(tài)系統(tǒng)抵抗力穩(wěn)定性降低,B正確;C、“金潮”發(fā)生時,水體溶氧量下降,魚蝦大量死亡導致水環(huán)境破壞,水環(huán)境破壞會進一步導致水生生物死亡,屬于正反饋調節(jié),C錯誤;D、大量引入大西洋中以馬尾藻為食的動物可能會造成生態(tài)入侵,D錯誤。故選B。13.濱州白茅嶺水稻種植基地采用“稻—魚—鴨”的生態(tài)種植模式。魚、鴨為水稻除草、除蟲,其糞便還可培肥土壤,稻田則為魚、鴨提供捕食、棲息空間,該模式大大減少了化肥、農藥、養(yǎng)殖飼料的投入,使種養(yǎng)生物形成和諧共生系統(tǒng)。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鴨求偶時發(fā)出的咕咕聲屬于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行為信息B.利用魚、鴨取食稻田中的害蟲屬于生物防治C.魚、鴨的糞便為水稻生長提供所需的物質和能量D.流經稻田的總能量是水稻和雜草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答案】B【分析】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信息傳遞的種類:(1)物理信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如蜘蛛網的振動頻率。(2)化學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動中,產生了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如植物的生物堿、有機酸,動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為信息:動物的特殊行為,對于同種或異種生物也能夠傳遞某種信息,如孔雀開屏?!驹斀狻緼、鴨求偶時發(fā)出的咕咕聲屬于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物理信息,A錯誤;B、生物防治是利用了生物物種間的相互關系,以一種或一類生物抑制另一種或另一類生物,稻田中青蛙、鯉魚等可以取食害蟲,屬于生物防治,B正確;C、魚、鴨的糞便為水稻生長提供所需的礦物質,但不能提供能量,C錯誤;D、流經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總能量是水稻田各生產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飼料中的化學能及魚苗中的能量,D錯誤。故選B。14.下表為四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調查數據,其中凈初級生產量是指生產者能夠傳遞給更高營養(yǎng)級的基本能量。平均生態(tài)效率是指凈初級生產量通過食物鏈由一個營養(yǎng)級傳遞給下一個營養(yǎng)級的平均比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生態(tài)系統(tǒng)凈初級生產量/kcal·m-2·年-1平均生態(tài)效率/%平均營養(yǎng)級數目(n)遠洋500257.1近海8000205.1溫帶草原2000104.0熱帶森林800053.2A.遠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營養(yǎng)級最多,推測其消費者攝入的能量最多B.溫帶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可以傳遞給最高營養(yǎng)級的能量約為0.2kcal·m-2·年-1C.熱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均營養(yǎng)級數目最低說明其物種豐富度最低D.推測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均生態(tài)效率越高,維持的營養(yǎng)級越多【答案】D【分析】能量傳遞效率是某一營養(yǎng)級的同化量/上一營養(yǎng)級的同化量。攝食量=同化量+糞便中的能量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入下一營養(yǎng)級的能量以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驹斀狻緼、由于能量逐級遞減,則遠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營養(yǎng)級最多,推測其消費者攝入的能量最少,A錯誤;B、能量傳遞效率=某一營養(yǎng)級的同化量/上一營養(yǎng)級的同化量,表中表示的是平均營養(yǎng)級數目,最高營養(yǎng)級未知,則不能計算溫帶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可以傳遞給最高營養(yǎng)級的能量,B錯誤;C、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均營養(yǎng)級數目與豐富度無關,C錯誤;D、綜合表中數據分析,對營養(yǎng)級數目影響最大的因素是能量傳遞效率,推測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均生態(tài)效率越高,維持的營養(yǎng)級越多,D正確。故選D。15.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有很多詩句都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樸素生態(tài)觀念。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莊子·內篇·人間世》)中的伐桂、割漆,體現(xiàn)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B.“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yǎng)薄”(《韓非子》)中的人口增長與資源、環(huán)境的矛盾關系,體現(xiàn)了合理控制人口增長的重要性C.“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吳興雜詩》)中的種植結構及水鄉(xiāng)傳統(tǒng)農業(yè),體現(xiàn)了對群落的垂直結構及生態(tài)工程整體原理的應用D.“去其螟騰,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詩經·小雅·北山之什》)中的農田去蟲害,體現(xiàn)了農業(yè)生產中對能量流動的實踐應用【答案】C【分析】1、生物的多樣性: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2、生物多樣性的價值:(1)直接價值:對人類有食用、藥用和工業(yè)原料等使用意義,以及有旅游觀賞、科學研究和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等非實用意義的。(2)間接價值:對生態(tài)系統(tǒng)起重要調節(jié)作用的價值(生態(tài)功能)。(3)潛在價值:目前人類不清楚的價值?!驹斀狻緼、伐桂、割漆,體現(xiàn)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A正確;B、“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yǎng)薄”強調了物質生產的有限性與人口增長過快產生了矛盾,體現(xiàn)了節(jié)制人口增長的重要性,B正確;C、“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水深不同的溪水中種植不同植物,是指群落中不同地段的植被等分布,故體現(xiàn)的是群落的水平結構,該生態(tài)系統(tǒng)考慮到社會和經濟,體現(xiàn)了整體原理,C錯誤;D、“去其螟騰,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中的農田去蟲害,可以使能量更多的流向農作物,體現(xiàn)了農業(yè)生產中對能量流動的實踐應用,D正確。故選C。二、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每小題有一個或多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1分,有選錯的得0分。16.對居住在海拔4100米地區(qū)的三類健康人群的血液部分指標進行檢測,結果如下圖所示。T表示世代居住在該地區(qū)的藏族人,H表示久居此地的漢族人,M表示移居該地的漢族人。紅細胞壓積是影響血液粘稠度的重要指標,與血液流動性反相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血紅蛋白是血漿中的一種重要蛋白質,其功能是運輸氧氣B三種人群中,久居漢族人單個紅細胞中血紅蛋白最少C.世居藏族人可能通過血液流動性降低而適應高原缺氧環(huán)境D.對運動員進行高原訓練可能會延長血液和組織液的氣體交換時間【答案】BD【分析】對比三幅圖可知,藏族人的紅細胞數量大于漢族人,久居之后血紅蛋白數量會減少,而紅細胞壓積世居藏族人>久居漢族人>移居漢族人?!驹斀狻緼、血紅蛋白是紅細胞內的一種重要蛋白質,不在血漿內,A錯誤;B、由第一、二張圖可知,三種人群中,久居漢族人和世居藏族人的血紅蛋白比移居漢族人少,且久居漢族人和移居漢族人的紅細胞數量比世居藏族人多,因此久居漢族人單個紅細胞中血紅蛋白最少,B正確;C、第三張圖中,世居藏族人的紅細胞壓積最低,可知其血液流動性最高,C錯誤;D、對比久居漢族人和移居漢族人可知,對運動員進行高原訓練會是紅細胞壓積升高,血液流動性降低,會延長血液和組織液的氣體交換時間,D正確。故選BD。17.肌酸是一種重要的參與ATP循環(huán)的分子,其反應如下:肌酸+ATP磷酸肌酸+ADP。近年中國的科學家發(fā)現(xiàn),肌酸很可能也作為一種神經遞質發(fā)揮作用。他們的證據可能是()A.肌酸儲存在神經元的囊泡中并在神經元受刺激時被釋放B.肌酸可以與突觸后膜上某些特定蛋白質特異性結合并引起突觸后神經元的電位變化C肌酸進入突觸間隙一段時間后會被移除或回收D.神經元缺少ATP時可以通過將磷酸肌酸轉化成肌酸以生成ATP來補充【答案】ABC【分析】在神經元的軸突末梢處,有許多突觸小泡。當軸突末梢有神經沖動傳來時,突觸小泡受到刺激,就會向突觸前膜移動并與它融合,同時釋放一種化學物質—神經遞質。神經遞質經擴散通過突觸間隙,與突觸后膜上的相關受體結合,形成遞質-受體復合物,從而改變了突觸后膜對離子的通透性,引發(fā)突觸后膜電位變化,這樣,信號就從一個神經元通過突觸傳遞到了另一個神經元。隨后,神經遞質會與受體分開,并迅速被降解或回收進細胞,以免持續(xù)發(fā)揮作用。【詳解】AB、當軸突末梢有神經沖動傳來時,突觸小泡與突觸前膜發(fā)生融合并釋放神經遞質,神經遞質會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結合,肌酸儲存在神經元的囊泡中并在神經元受刺激時被釋放,可證明肌酸很可能也作為一種神經遞質,AB正確;C、神經遞質與受體分開后,會迅速被降解或回收進細胞,以免持續(xù)發(fā)揮作用,肌酸進入突觸間隙一段時間后會被移除或回收,可證明肌酸很可能也作為一種神經遞質,C正確;D、神經元缺少ATP時可以通過將磷酸肌酸轉化成肌酸以生成ATP來補充,說明,肌酸可以提供能量,不能證明肌酸很是一種神經遞質,D錯誤。故選ABC。18.科研人員以青翠菜心為實驗材料,研究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X、吲哚乙酸、α-萘乙酸對乙基多殺菌素藥害的解毒作用,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組別播種后48小時發(fā)芽率(%)平均株高(cm)平均根長(cm)清水96.67%2.674.72乙基多殺菌素92.00%1.470.97乙基多殺菌素+X94.67%1.970.83乙基多殺菌素+吲哚乙酸93.33%1.590.54乙基多殺菌素+α-萘乙酸93.33%1.411.22A.同時使用X和α-萘乙酸可以顯著緩解乙基多殺菌素對菜心幼苗的藥害,增加菜心幼苗的根長和株高B.α-萘乙酸可緩解乙基多殺菌素對菜心幼苗根生長的抑制,但不能緩解其對莖生長的抑制作用C.乙基多殺菌素處理的幼苗莖生長狀況可能與其抑制了根的生長,導致菜心幼苗不能獲取足量的水和礦質營養(yǎng)有關D.α-萘乙酸是一種分子結構和生理效應與生長素類似的物質【答案】AD【分析】該實驗的目的探究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X、吲哚乙酸、α-萘乙酸對乙基多殺菌素藥害的解毒作用,實驗的自變量是解毒劑的種類,因變量是發(fā)芽率、平均株高和平均根長,據此答題。【詳解】A、實驗過程中沒有同時使用X和α-萘乙酸的處理,因此無法得出兩者聯(lián)用的效果,A錯誤;B、由表格數據可知,α-萘乙酸處理后,平均根長與只添加乙基多殺菌素組比較有所增加,而平均株高沒有明顯變化,甚至更低,說明α-萘乙酸可緩解乙基多殺菌素對菜心幼苗根生長的抑制,但不能緩解其對莖生長的抑制作用,B正確;C、與清水組比較,乙基多殺菌素處理后根的長度明顯減小,且株高也降低顯著,可能的原因是乙基多殺菌素處理的幼苗莖生長狀況可能與其抑制了根的生長,導致菜心幼苗不能獲取足量的水和礦質營養(yǎng)有關,C正確;D、α-萘乙酸是一類與生長素分子結構不同,但生理效應與生長素類似的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D錯誤。故選AD。19.某海域沿岸生活著兩種食性相近的藤壺:星狀小藤壺主要生活在淺水區(qū),藤壺的棲息地更深一些。為研究影響這兩種藤壺分布的因素,生態(tài)學家進行了兩次移除實驗:①移除星狀小藤壺,藤壺在兩種區(qū)域的數量沒有顯著變化;②移除藤壺,星狀小藤壺數量變化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種間競爭對兩種藤壺分布的影響程度不同B.如果沒有藤壺,星狀小藤壺的棲息范圍將擴大C.兩種藤壺分布區(qū)域的差異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D.分布區(qū)域的差異減少了兩種藤壺各自可利用的資源,不利于兩種藤壺生存【答案】D【分析】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tài)位。因此,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態(tài)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研究某種植物的生態(tài)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區(qū)域內的出現(xiàn)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驹斀狻緼、移除星狀小藤壺,藤壺在兩種區(qū)域的數量沒有顯著變化,移除藤壺,星狀小藤壺的種群數量比無處理組數量多,說明種間競爭對兩種藤壺分布的影響程度不同,A正確;B、據圖可知,移除藤壺,星狀小藤壺的種群數量比無處理組數量多,說明如果沒有藤壺,星狀小藤壺的棲息范圍將擴大,B正確;C、兩種藤壺在不同的水域所占的比例不同,移除藤壺也影響了星狀小藤壺的比例,說明兩種藤壺分布區(qū)域的差異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C正確;D、分布區(qū)域的差異減少了兩種藤壺的競爭,有利于充分利用資源和兩種藤壺的生存,D錯誤。故選D。20.長柱紅山茶是具經濟價值的珍稀瀕危植物,對引種栽培20年的長柱紅山茶茶園進行碳循環(huán)研究,其中幼齡樹和中齡樹及茶園中消費者分解者碳檢測量結果如下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注:生產者活生物量:某一時刻單位面積內實存生產者的有機物總量。凈初級生產力:生產者光合作用固定總碳的速率減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A.幼齡長柱紅山茶每平方米有30克碳用于生產者當年的生長、發(fā)育和繁殖B.儲存在生產者活生物量中的碳可以通過消費者和分解者以CO2的形式返回大氣中C.中齡長柱紅山茶中每克生產者活生物量的凈初級生產力大于幼齡長柱紅山茶D.根據茶園中年碳檢測量分析,幼齡長柱紅山茶不能降低大氣碳總量【答案】BC【分析】生物群落的結構包括空間結構(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群落的外貌和時間節(jié)律;群落中的動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層現(xiàn)象,水平方向上有鑲嵌分布現(xiàn)象,且其中的動植物的種類也不同,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也有分層現(xiàn)象,只是沒有森林群落的分層現(xiàn)象明顯;群落的空間結構特征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資源,又有利于緩解種間競爭,導致這種結構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驹斀狻緼、結合圖示可知,幼齡長柱紅山茶每平方米有490克碳用于生產者當年的生長、發(fā)育和繁殖,A錯誤;B、儲存在生產者活生物量中的碳可以通過捕食關系進入消費者體內,進而通過消費者的呼吸作用以CO2的形式返回大氣中,另外還可遺體殘骸的形式供給分解者消耗,同樣可以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到無機環(huán)境,B正確;C、結合圖示可知,中齡長柱紅山茶群落中每克生產者活生物量的凈初級生產力380÷1004≈0.3785,幼齡長柱紅山茶群落中每克生產者活生物量的凈初級生產力490÷1460≈0.3356,前者大于后者,C正確;D、根據茶園中年碳檢測量分析,幼齡長柱紅山茶的凈初級生產量大于消費者和分解者的呼吸,因而可以降低大氣碳總量,D錯誤。故選BC。三、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55分。21.科學家發(fā)現(xiàn)腦中存在“膠質淋巴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對大腦神經元產生的β淀粉樣蛋白(A3)等神經毒性蛋白的運出起到重要作用。(1)體內絕大多數組織細胞直接生活的環(huán)境是___________。組織細胞產生的大分子代謝廢物通過___________循環(huán)最終匯入血漿。(2)組織細胞間隙中的液體整體由滲透壓低的區(qū)域流向滲透壓高的區(qū)域。根據腦內膠質淋巴系統(tǒng)中液體整體流動方向判斷,圖示動脈側和靜脈側星形膠質細胞的AQP4對水分子跨膜轉運的方向分別是___________。(3)大腦神經元產生的Aβ在神經元外的沉積是造成阿爾茨海默?。ˋD)的重要原因。大腦長時間維持清醒狀態(tài)時,膠質細胞體積顯著增大,增加了膠質淋巴系統(tǒng)中細胞間隙液體的流動阻力。據此提出有利于預防AD的做法并說明理由___________。【答案】(1)①.組織液②.淋巴(2)動脈側由細胞內向細胞外,靜脈側由細胞外向細胞內(3)充足睡眠(規(guī)律作息);睡眠時間充足,膠質細胞的體積比清醒時減小,降低膠質淋巴系統(tǒng)中細胞間隙液體的流動阻力,有利于Aβ的運出【分析】1、內環(huán)境是多細胞生物體細胞生活的直接環(huán)境,由組織液、血漿和淋巴液等構成。體內絕大多數組織細胞生活在組織液中。2、組織液和血漿中的成分可以相互轉化,組織液中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可通過淋巴循環(huán)重新匯入血漿?!拘?詳解】體內絕大多數組織細胞直接生活的環(huán)境是組織液,組織細胞產生的大分子代謝廢物通過淋巴循環(huán)匯入血漿;【小問2詳解】由圖可知,膠質淋巴系統(tǒng)將β淀粉樣蛋白等神經毒性蛋白運出,需借助于細胞間隙的組織液,最終匯入靜脈,組織細胞間隙中的液體整體由滲透壓低的區(qū)域流向滲透壓高的區(qū)域,因此動脈側星形膠質細胞的AQP4將水分子運出細胞,靜脈側星形膠質細胞的AQP4將細胞外的水分子運進細胞;小問3詳解】膠質細胞體積增大,會增加膠質淋巴系統(tǒng)中細胞間隙液體的流動阻力,因此減小膠質細胞的體積有利于減小細胞間隙液體流動阻力,有利于Aβ的運出,

而睡眠時間充足,膠質細胞的體積比清醒時減小,故可通過充足睡眠預防AD。22.糖尿病患者常出現(xiàn)認知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容易導致糖尿病加重發(fā)展。(1)血糖平衡是__________共同調節(jié)的結果:健康人體的血糖濃度上升既可直接作用于胰島,也可由________(器官)通過傳出神經使胰島素分泌增多,胰島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答出2點)。(2)下圖為胰島素作用機理示意圖,GLUT4是位于細胞膜上的葡萄糖轉運蛋白。據圖分析,胰島素提高細胞對葡萄糖吸收能力的機制是____________。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胰島素濃度通常高于健康人,據圖分析免疫型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機理可能是___________(答出1點即可)。(3)高血糖引起的海馬區(qū)神經元凋亡是糖尿病患者神經系統(tǒng)受損的重要原因。為研究糖尿病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早期防治措施,使用銀杏葉提取物及胰島素對體外高糖培養(yǎng)的大鼠海馬神經元進行處理的方法。實驗思路是___________。【答案】(1)①.神經—體液(神經和體液/神經系統(tǒng)和內分泌系統(tǒng))②.下丘腦③.促進血糖進入組織細胞進行氧化分解,進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進入脂肪細胞和肝細胞轉變?yōu)楦视腿サ?;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質轉變成葡萄糖(2)①.胰島素與受體結合,促進細胞將(含有)GLUT4(的囊泡)轉移到細胞膜上,增強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能力②.免疫細胞產生了與胰島素特異性結合的抗體(免疫細胞產生了與胰島素受體特異性結合的抗體)(3)將體外高糖培養(yǎng)的大鼠海馬神經元平均分為4組。第一組使用銀杏葉提取物處理;第二組使用等量胰島素處理;第三組使用等量銀杏葉提取物和胰島素處理;第四組加入等量生理鹽水(或不做處理)。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觀察各組細胞凋亡的情況(凋亡率)【分析】胰島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為兩個方面:促進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轉化成非糖類物質;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類物質轉化。胰高血糖素和腎上腺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進效果沒有抑制作用,即促進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類物質轉化?!拘?詳解】健康人體的血糖濃度上升既可直接作用于胰島,也可使下丘腦的葡萄糖感受器產生興奮,調節(jié)血糖濃度,因此,血糖濃度是神經和內分泌系統(tǒng)共同參與調節(jié)的結果。胰島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由胰島B分泌,其作用是促進血糖進入組織細胞進行氧化分解,進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進入脂肪細胞和肝細胞轉變?yōu)楦视腿サ龋灰种聘翁窃姆纸夂头翘俏镔|轉變成葡萄糖,從而使血糖水平降低?!拘?詳解】據圖可知,胰島素與受體結合,促進細胞將(含有)GLUT4(的囊泡)轉移到細胞膜上,增強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能力。若體內產生受體的抗體,導致受體不能與胰島素結合,不能促進含GLUT4的囊泡和細胞膜的融合,細胞對葡萄糖的轉運能力下降,血糖升高可能引起糖尿病。【小問3詳解】實驗目的是探索銀杏葉提取物對高糖培養(yǎng)的大鼠海馬神經元凋亡的影響,為糖尿病認知功能障礙的發(fā)病機制和早期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則實驗自變量是銀杏葉提取物及胰島素的有無,實驗思路如下:將體外高糖培養(yǎng)的大鼠海馬神經元平均分為4組。第一組使用銀杏葉提取物處理;第二組使用等量胰島素處理;第三組使用等量銀杏葉提取物和胰島素處理;第四組加入等量生理鹽水(或不做處理)。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觀察各組細胞凋亡的情況(凋亡率)。23.2,4-表油菜素內酯(EBR)是目前農業(yè)上應用最多的油菜素內酯類似物。為探究EBR對鹽脅迫下垂穗披堿草幼苗傷害的緩解效應,科研人員以垂穗披堿草幼苗為研究對象進行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NaCl濃度(mmol/L)0100100100100100100EBR濃度(μmol/L)00246810平均苗長(mm)75293155684928平均根長(mm)2812131821159(1)在細胞分裂方面,油菜素內酯與__________(答出2種激素)具有協(xié)同作用,而與___________(答出1種激素)相拮抗。(2)本實驗能否說明EBR對鹽脅迫下垂穗披堿草幼苗的生長具有兩重性?請說出理由___________。(3)若本實驗是測定EBR對鹽脅迫下垂穗披堿草幼苗傷害緩解效應最適濃度的預實驗,預實驗的目的是________。為進一步測定EBR的最適濃度,完成以下實驗方案:第一步:配制濃度分別為________μmol/L的EBR水溶液5組;第二步:選取一定數量生長狀況相同的100mmol/LNaCl脅迫下的垂穗披堿草幼苗,隨機均分為5組,并用以上濃度EBR水溶液分別處理;第三步:將以上5組垂穗披堿草幼苗在相同條件下培養(yǎng)一段時間;第四步:測量并計算___________。通過比較確定EBR水溶液作用的最適濃度。(4)EBR在生產上施用時,還需要綜合考慮___________等因素?!敬鸢浮浚?)①赤霉素、細胞分裂素②.脫落酸(2)能EBR濃度為2~8μmol/L都可以緩解鹽脅迫對垂穗披堿草苗和根生長的傷害,但EBR濃度為10μmol/L反而加重了鹽脅迫對垂穗披堿草苗和根生長的傷害(3)①.可為進一步實驗摸索條件,也可用于檢驗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②.4、5、6、7、8③.每組垂穗披堿草幼苗的平均苗長和根長(4)施用目的、效果和毒性,調節(jié)劑殘留、價格和施用是否方便【分析】1、探究性實驗要保證單一變量原則,對照原則,無關變量也需要控制。2、證明植物激素的兩重性,需要證明出該激素在低濃度時,可促進生長,在高濃度時,可抑制生長?!拘?詳解】在細胞分裂方面,油菜素內酯能促進分裂,與赤霉素(促進細胞的伸長)、細胞分裂素(促進細胞分裂);而脫落酸能抑制發(fā)芽,與油菜素內酯相抗衡。【小問2詳解】根據表格數據EBR濃度為2~8μmol/L都可以緩解鹽脅迫對垂穗披堿草苗和根生長的傷害,但EBR濃度為10μmol/L反而加重了鹽脅迫對垂穗披堿草苗和根生長的傷害,可以說明EBR對鹽脅迫下垂穗披堿草幼苗的生長具有兩重性。【小問3詳解】預實驗可為進一步實驗摸索條件,也可用于檢驗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表格中苗長和根長最長的是EBR濃度6μmol/L的組,因此判斷EBR的最適濃度為4~8μmol/L都,進一步探究設置5個組EBR的濃度分別為4、5、6、7、8μmol/L。實驗結果測量并計算每組垂穗披堿草幼苗的平均苗長和根長,通過比較確定EBR水溶液作用的最適濃度?!拘?詳解】EBR在生產上施用時,還需要綜合考慮施用目的、效果和毒性,調節(jié)劑殘留、價格和施用是否方便等。24.生物抗性假說認為本地種對入侵種有很強的抵抗作用,本地種通過競爭作用抑制外來物種入侵。入侵崩潰假說認為一種外來生物在入侵時會受到另一種入侵物種的促進,加劇對本地群落的負面影響。為研究粉綠狐尾藻入侵苦草群落時符合上述哪一假說,科研人員設計了如下實驗,結果如下表:組別處理粉綠狐尾藻株高(cm)粉綠狐尾藻生物量(g)對照組粉綠狐尾藻單種(1株)659甲粉綠狐尾藻(1株)+苦草(15株)303.2乙粉綠狐尾藻(1株)+福壽螺(1只)486丙粉綠狐尾藻(1株)+苦草(15株)+福壽螺(1只)302.3丁粉綠狐尾藻(1株)+福壽螺(2只)475.9戊粉綠狐尾藻(1株)+苦草(15株)+福壽螺(2只)262(注:福壽螺也是苦草群落的入侵物種,可以捕食粉綠狐尾藻和苦草)(1)該實驗的自變量為___________,實驗結果支持___________假說,理由是___________。(2)實驗條件下_________(填“捕食”或“競爭”)對粉綠狐尾藻影響更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3)生物入侵會使當地群落演替的_____發(fā)生明顯改變。(4)若粉綠狐尾藻入侵到新的環(huán)境中,種群數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數增長,該環(huán)境滿足的條件是________,因此仍須警惕粉綠狐尾藻造成危害。【答案】(1)①.苦草的有無、福壽螺的數量②.生物抗性③.只有苦草加入時粉綠狐尾藻的株高和生物量都明顯的低于對照組,說明苦草對粉綠狐尾藻有較強的抗性(競爭),能抑制粉綠狐尾藻的入侵;只加入福壽螺(無苦草)時,福壽螺的捕食使粉綠狐尾藻的株高和生物量都比對照組低,但影響小于苦草的影響,沒有促進粉綠狐尾藻的入侵。(2)①.競爭②.通過甲組、對照組和乙組、對照組比較可得粉綠狐尾藻在與苦草競爭時株高與生物量均小于粉綠狐尾藻被福壽螺捕食時。且丁組和乙組對照也可看出捕食強度增加一倍,對粉綠狐尾藻株高與生物量影響不大(4)速度和方向(5)資源和空間充裕、氣候適宜,沒有天敵和其他競爭物種【分析】變量就是在一定科學研究的范疇中,相對于某些固定參照量來說的,相對發(fā)生變化的量。實驗變量也稱為自變量,指實驗中由實驗者所操縱的因素或條件。反應變量,亦稱因變量,指實驗中由于實驗變量而引起的變化和結果。通常,實驗變量是原因,反應變量是結果,二者具有因果關系?!拘?詳解】由題表可知,對照組單種粉綠狐尾藻,而甲、乙、丙、丁、戊組均添加有苦草或福壽螺且數量不盡相同,可以判斷出該實驗的自變量為苦草的有無和福壽螺的數量;由甲組與對照組對比可以看出,加入苦草后粉綠狐尾藻的株高和生物量都有明顯的降低,說明苦草對粉綠狐尾藻有較強的抗性(競爭),能抑制粉綠狐尾藻的入侵;無苦草時福壽螺的捕食對粉綠狐尾藻的株高和生物量的影響小于苦草的影響,沒有促進粉綠狐尾藻的入侵?!拘?詳解】甲組、乙組與對照組相比,僅加入福壽螺后對粉綠狐尾藻的株高和生物量的影響小于苦草的影響,說明福壽螺的捕食影響小于苦草的競爭影響。且由乙組與丁組對比可以看出,增加福壽螺的數量(增加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