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湖北省宜荊荊隨高二10月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29/38/wKhkGWXj0SiAZ9sPAAKCpiA_qD4184.jpg)
![2023-2024學年湖北省宜荊荊隨高二10月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29/38/wKhkGWXj0SiAZ9sPAAKCpiA_qD41842.jpg)
![2023-2024學年湖北省宜荊荊隨高二10月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29/38/wKhkGWXj0SiAZ9sPAAKCpiA_qD41843.jpg)
![2023-2024學年湖北省宜荊荊隨高二10月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29/38/wKhkGWXj0SiAZ9sPAAKCpiA_qD41844.jpg)
![2023-2024學年湖北省宜荊荊隨高二10月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29/38/wKhkGWXj0SiAZ9sPAAKCpiA_qD4184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2湖北省宜荊荊隨2023-2024學年高二10月聯考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相傳,五帝之一的堯出于“方(違)命圮(同)族”的憂慮,本不同意讓鯀去治水,但面對四岳(相傳為重臣羲和的四個兒子,分別在四方任職)、百姓的“強請”,堯也只能順從。這說明,傳說時代末期的中國()A.君主權力尚未集中 B.原始民主發(fā)揮功用C.尚賢觀念深入人心 D.神權干預部落決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原始社會時期。五帝之一的堯放棄個人意志,服從部落上層和百姓的要求,這是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民主制發(fā)揮效力的典型案例,B項正確;堯屬于部落聯盟首領,當時中國尚未出現世襲君主制,排除A項;結合禹的傳說可知,鯀并不是因為賢明而受到推崇,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神權對部落決策的干涉,排除D項。故選B項。2.湖北省云夢縣出土官箴竹簡《為吏之道》對吏的道德模范作用和為基層地方提供教化的作用要求頗高,為吏職賦予了三大職能:法律執(zhí)行者、知識傳授者和道德表率者。由此可見,《為吏之道》()A.明確了秦對吏的教化要求 B.代表了秦朝官員管理水平C.打破了長期官位世襲制度 D.強化了地方監(jiān)察體制建設【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代實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制度,云夢縣出土的秦簡中的《為吏之道》對吏的道德模范作用和為基層地方提供教化的作用要求頗高,為吏職賦予了三大職能:法律執(zhí)行者、知識傳授者和道德表率者,說明《為吏之道》明確了秦對吏的教化要求,A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為吏之道》對吏的教化要求,不能代表整個秦朝官員的管理水平,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官位世襲制度”,無法得出官位世襲制的發(fā)展情況,排除C項;材料涉及秦對吏的教化要求,材料不涉及秦朝對地方官員監(jiān)察制度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3.對歷代帝王陵墓的保護是中國古代固有的文化傳統。北魏孝文帝在恢復祭陵制度的同時,對漢、魏、晉諸陵的維護沿襲了魏明帝的做法,并以古代帝王祭祀的禮儀“太牢之禮”祭漢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孝文帝這一做法旨在()A.尊重歷代的賢明君主 B.傳承和弘揚鮮卑族文化傳統C.彰顯其人道主義情懷 D.表明北魏入主中原的正統性【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魏(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北朝的“正統之爭”貫穿始終,材料中北魏孝文帝維護前代帝王陵墓的做法,意在證明其入主中原的合法性和正統性,D項正確;材料中孝文帝維護前代帝王陵墓的做法不是傳承和弘揚鮮卑族文化傳統,排除B項;A是表象,孝文帝的真正的目的是要宣揚北魏入主中原的正統性,排除A項;孝文帝的做法不是人道主義行為,排除C項。故選D項。4.唐代傳奇《枕中記》中的主角盧生“明年,舉進士,登第釋褐,秘校,應制,轉渭南尉,俄遷監(jiān)察御史,轉起居舍人知制誥,三載,出典同州,遷陜牧,生性好土功,自陜西鑿河八十里,以濟不通,邦人利之,刻石紀德,移節(jié)汴州,領河南道采訪使,征為京兆尹”。這折射出當時()A.社會核心價值觀念的嬗變 B.傳統儒家思想內涵拓展C.士人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D.主流文學形式發(fā)生變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關鍵信息“生性好土功,自陜西鑿河八十里,以濟不通,邦人利之,刻石紀德,移節(jié)汴州,領河南道采訪使,征為京兆尹”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代傳奇《枕中記》中的主角盧生折射出當時士人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C項正確;當時社會核心價值觀念仍是儒家倫理綱常,排除A項;材料沒有傳統儒家思想內涵拓展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主流文學形式發(fā)生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5.明初設置的巡撫,以京官監(jiān)視巡查地方,在處理地方事務時往往事半功倍,能夠更好地統領地方,自設立起便注定了向地方官嬗變的“命運”,而專制君主勢必再派“近官”對其制衡。這體現了()A.中央集權強化的要求 B.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C.中央對地方的不信任 D.政府監(jiān)察體系的強化【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明初設置巡撫,深受君主信賴,專制君主勢必再派“近官”對其制衡,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說明巡撫的設置是中央集權強化的要求,A項正確;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提高,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中央對地方的不信任,排除C項;根據“可以得到更多授權,更好地統領地方”可知,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對地方統治,并非完善監(jiān)察體系,排除D項。故選A項。6.19世紀末,梁啟超將康有為的“公羊三世說”演變?yōu)?三世六別說",認為君主專制制度走向民主制度是歷史的必然,闡明了“君權"與"民權”相嬗的原理,初步形成了“君權與民權”為框架的君主立憲的憲政模式。梁啟超這些主張旨在()A.推翻封建正統思想統治地位 B.實現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有機結合C.通過制度之變實現救亡圖存 D.擴大“中體西用”觀念社會基礎【答案】C【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目的題。時空范圍為19世紀末(中國)。梁啟超認為君主專制制度走向民主制度是歷史的必然、構建了“君權與民權”的君主立憲憲政模式,其意在為制度改革張本,最終目的是為了通過制度之變來實現救亡圖存,C項正確;梁啟超從傳統思想中汲取了理論,其目的并非為了推翻封建正統思想的地位,排除A項;梁啟超在19世紀末贊成君主立憲,而非民主共和,排除B項;“中體西用”是洋務派的主張,而非梁啟超的主張,排除D項。故選C項。7.1905年,由張之洞領銜上奏的《立??婆e推廣學校折》中倡議,辦新式教育仍應“尊經學”,且“崇品行”,并進行量化考核,同時培養(yǎng)師范人才,對科舉制下傳統讀書人妥善安排出路,這表明當時()A.清廷科舉制改革措施較完善 B.教育轉型局勢復雜矛盾重重C.改良理論仍然占據輿論主流 D.中體西用思想得到一定延續(xù)【答案】B【解析】據題意可知,清末的教育改革中要考慮傳統科舉制下讀書人的出路安排,說明當時的教育轉型局勢復雜,困難重重,B項正確;對傳統讀書人進行妥善安排并不能說明改革措施較為完善,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不能說明改良理論占據輿論主流,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教育改革,并不是延續(xù)中體西用思想,排除D項。故選B項。8.下表最能用于說明()長沙岳麓山民國初年部分英烈公葬歸葬簡介表人物逝世時間/地點歸葬時間籍貫蔣翊武1913年于廣西就義1916年湖南常德澧縣蔡鍔1916年病逝于日本1917年湖南邵陽黃興1916年病逝于上海1917年湖南長沙A.辛亥革命的動蕩延續(xù) B.國民政府注重宣傳英烈精神C.護國運動的曲折發(fā)展 D.文化傳統與革命理想的結合【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20世紀初(中國)。表格中的三位人物都是湖南籍革命家,去世后都安葬回湖南,這是落葉歸根的文化傳統,體現了文化傳統與革命理想的結合,D項正確;材料未提及三位革命人物參加辛亥革命或辛亥革命以后的革命運動的情況,排除A項;三位革命家在1916-1917年歸葬,國民政府1927年成立,排除B項;蔣翊武1913年于廣西就義,沒有參加1915年-1916年的護國運動,排除C項。故選D項。9.民謠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過新年,過新年,今年不同往常年;工農革命軍來了,又分谷子又分田。”這首民謠反映了()A.民主革命出現了新生機 B.井岡山會師壯大革命力量C.秋收起義得到民眾支持 D.中央蘇區(qū)不斷擴大并鞏固【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中“工農革命軍”“又分谷子又分田”可知,該民謠反映的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之初的土地革命情況,此時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辟使中國民主革命走向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動民主革命出現了新生機,A項正確;根據材料中“工農革命軍”可知,民謠反映的現象發(fā)生在井岡山會師之前,會師后稱為工農紅軍,排除B項;秋收起義時土地革命還沒有展開,且是以攻打長沙等大城市為主,排除C項;中央蘇區(qū)時期已稱“工農紅軍”,而不是“工農革命軍”,排除D項。故選A項。10.1953年,黨和政府提出,今后“要逐步實行比較完備的人民民主法制,來保護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1956年,黨的八大指出“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人民民主的法治,鞏固社會主義建設的秩序”。據此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加強民主法治建設()A.適應了經濟建設的需要 B.突出了人民的主體地位C.強化了法律的根本地位 D.維護了國家治理的體系【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3年至1956年(中國)。1953年,黨和政府指出,要進行系統化的民主法治建設來保護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1956年,黨的八大指出,必須加強人民民主法治建設,鞏固社會主義建設秩序,從這些信息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加強民主法治建設的舉措適應了經濟建設的需要,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A項正確;材料雖然有關于人民民主法制的信息,但并未突出人民的主體地位,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出強化法律的根本地位,排除C項;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1.7世紀,日本參考唐制進行了官制改革。其一是蔭位制,五位階以上位階貴族的嫡子庶子甚至養(yǎng)子孫子都可以蔭襲祖父的位階;其二是科舉制,通過科舉的秀才、進士等人授予相應位階。但這些人所授位階明顯較低且大多只能終身擔任最底層級的技術型官吏。據此可知,日本的官制改革()A.確保了政府的決策的合理性 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保留較大的貴族政治的特征 D.削弱了社會階層流動性【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古時期的日本。據材料可知,日本的官制改革后,貴族依然保留較大的世襲特權,因此日本的官制改革保留較大的貴族政治的特征,C項正確;材料中的改革并不能確保決策合理性,只能一定程度上提升,排除A項;材料介紹的是日本官制改革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并不能得出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結論,排除B項;日本的官制改革吸收了一定科舉制的內容,平民也有一定機會通過科舉當官,這有利于提升社會階層流動性,排除D項。故選C項。12.亞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記載了雅典將軍對軍事違紀處罰的權力:將軍有權對違反軍紀的下屬處以拘禁、驅逐或罰金,甚至是死刑。但是,將軍們因擔心回國后遭受審判,通常在執(zhí)行違紀處罰時有所顧慮,從而大大削弱懲罰的效力。這一現象反映了雅典()A.民主政治存在一定弊端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保障C.司法審判有較大隨意性 D.公民參政熱情日趨高漲【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古代雅典。古代雅典實行民主政治,公民大會等有權對將軍進行審判,因此將軍處罰下屬時常常因怕遭到公民審判而削弱處罰力度,造成執(zhí)紀執(zhí)法不嚴,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A項正確;雅典民主政治有一定的法制基礎,“缺乏法制保障”說法不恰當,排除B項;將軍們擔心回國后遭受審判,體現司法審判約束將軍的行為,不能一概認為對將軍的審判都是隨意和不恰當的,排除C項;材料反映直接民主下的權力濫用,不能得出公民參政熱情高漲,排除D項。故選A項。13.12—13世紀,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和商品經濟的活躍,以國王為代表的勢力和新興市民階層在共同利益驅使下逐漸打破封建割據局面,并且國王借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加強對司法和軍事等權力的掌控。這反映了()A.商品經濟發(fā)展王權加強 B.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商品經濟發(fā)展C.國王統而不治建立憲制 D.西歐封建制度衰落市民階層壯大【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2—13世紀(歐洲)。根據材料“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和商品經濟的活躍,以國王為代表的勢力和新興市民階層在共同利益驅使下逐漸打破封建割據局面,并且國王借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加強對司法和軍事等權力的掌控”等信息可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國王權力加強,A項正確;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于14-15世紀,題干涉及時間是12—13世紀,排除B項;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英國確立立憲制度,國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題干涉及時間是12—13世紀,排除C項;12—13世紀西歐封建制度并未衰落,排除D項。故選A項。14.拿破侖帝國滅亡后,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頒布憲法宣稱,立法權由國王和議會共同掌握,國王不能獨自頒布法律或設立稅種,法律的倡議權及批準權歸國王所有,但兩院可以通過“請求”國王而提出一項法律草案。這表明復辟后的波旁王朝()A.恢復了傳統政治體制 B.適應了新形勢發(fā)展的需要C.恢復了大革命的措施 D.繼承了拿破侖的獨載體制【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法國)。根據材料可知,拿破侖帝國覆滅后,波旁王朝重新頒布了憲法,對王權進行了一定限制,這適應了資本主義制度發(fā)展的需要,B項正確;傳統的專制政體并未被恢復,排除A項;國王在當時依然掌握大權,大革命的措施并未恢復,排除C項;拿破侖的獨載體制并未被繼承,排除D項。故選B項。15.美國憲法規(guī)定,總統在接到國會遞交的議案10日內恰逢國會休會,使總統無法將議案退還時,該議案不能成為法律,這稱為“擱置否決權”。20世紀以來美國總統頻繁使用擱置否決權限制國會立法,最終聯邦法院不得不加以干涉,指出“只要國會委托代理人接受總統的否決文書,擱置否決就不能認為是正確的”,從而限制總統的擱置否決權。這一現象反映出()A.三權分立的體制遭到破壞 B.總統權力已凌駕國會之上C.分權與制衡原則得到貫徹 D.最高法院有權通過新法案【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20世紀以來美國??偨y頻繁使用擱置否決權限制國會立法,聯邦法院限制總統的擱置否決權,反映總統、國會、最高法院三者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進行政治博弈,體現了分權與制衡原則,C項正確;總統想要擴張權力,限制國會立法,最終受到制約,因此不能說三權分立體制遭到破壞,也不能說總統權力已凌駕國會之上,排除A項、B項;材料顯示的是最高法院行使司法解釋權,最高法院無權通過新法案,只有對法案的審查權,立法權屬于國會,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16.[科舉制與西方文官制度]材料一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歷經1300年,科考700多榜,共產生近600名文狀元。歷代皇帝都會將殿試欽點的每一榜狀元及進士全部勒石銘記,并豎在孔廟國子監(jiān)以示表彰,詔告皇朝文才輩出,標榜皇帝選賢任能,以鼓舞士氣,垂示后人,營造重學風氣。其中,北京孔廟約保留了195座進士題名碑,主要為明清兩代石碑,碑上刻有狀元及其余進士的姓名、次第和籍貫。許多歷史名人賢達也在這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文天祥、于謙、林則徐等名字都能在碑林中找到?!幾匀~小秋《北京遇見狀元碑》材料二西方學者對文官制度的看法看法出處如果建立政治(指狹義的競選模式下的政黨政治)控制行政的管理模式,行政就是低效率的。因為行政有其特定的領域,如技術的和科學信息的收集以及純粹行政或人事管理……行政功能應該由那些在政治上中立的、長期任職且有能力的文職官員來完成。這些官員將在政府中扮演著半科學、半司法和半商務性質的角色[美]弗蘭克·約翰遜.古德諾《政治與行政:一個對政府的研究》(1900年)如果要提高行政工作效率,不僅要使行政組織按照等級結構組織起來,而且行政人員也必須由那些在技術上有能力和長期任職的專家——官僚——來擔任。盡管官僚從屬于他們的政治主管,但主管并不能夠直接干預官僚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和完成其應完成的具體工作[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1921~1922)——據石慶環(huán)、王禹涵《透視美國公務員制度:基于聯邦和地方政府的比較》整理(1)根據材料一,說明中國古代孔廟“狀元碑”形成的原因,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狀元”崇拜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指出兩位學者要求改進文官制的共同目的,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相較于中國古代科舉制,近代西方文官選用標準有何進步性?!敬鸢浮浚?)原因:儒學得到提倡(儒學主流地位的確立),孔子作為圣人和先師得到尊崇;科舉制的實施和備受重視;統治者標榜文化昌盛;重史、重名傳統的影響。(答出兩點即可)影響:有助于重學風氣的傳播;激勵了貧寒士人對階層跨越的追求;發(fā)揮了社會賢達的榜樣效應;(答出兩點即可)但也帶來了對功名利祿的過度崇拜;束縛了學子的學術視野;被統治階級加以利用,成為文化控制的手段之一。(2)共同目的:提高行政效率。進步性:在政黨活動方面保持中立;注重專業(yè)領域的技術才能;無過失則不因政府換屆而調職。(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背景類和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第一小問原因,據材料一“豎在孔廟國子監(jiān)以示表彰”可得出孔子作為圣人和先師得到尊崇;據材料一“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歷經1300年,科考700多榜,共產生近600名文狀元。歷代皇帝都會將殿試欽點的每一榜狀元及進士全部勒石銘記”可得出科舉制的實施和備受重視;據材料一“詔告皇朝文才輩出,標榜皇帝選賢任能,以鼓舞士氣,垂示后人,營造重學風氣”可得出統治者標榜文化昌盛;據材料一“北京孔廟約保留了195座進士題名碑,主要為明清兩代石碑,碑上刻有狀元及其余進士的姓名、次第和籍貫。許多歷史名人賢達也在這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文天祥、于謙、林則徐等名字都能在碑林中找到”可得出重史、重名傳統的影響;據所學知識可知,儒學得到提倡(儒學主流地位的確立)。第二小問影響,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思考。積極方面,據材料一“營造重學風氣”可得出有助于重學風氣的傳播;據所學知識,激勵了貧寒士人對階層跨越的追求;據材料一“許多歷史名人賢達也在這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可得出發(fā)揮了社會賢達的榜樣效應;消極負面,可以從對功名利祿的過度崇拜,束縛了學子的學術視野,被統治階級加以利用,成為文化控制的手段之一等角度思考?!拘?詳解】本題是特點類和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第一小問目的,據材料二“行政就是低效率的”、“行政功能應該由那些在政治上中立的、長期任職且有能力的文職官員來完成”、“如果要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可得出共同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第二小問進步性,綜合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中國古代科舉制思考。據材料二“行政功能應該由那些在政治上中立的”可得出在政黨活動方面保持中立;據材料二“行政人員也必須由那些在技術上有能力和長期任職的專家——官僚——來擔任”可得出注重專業(yè)領域的技術才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無過失則不因政府換屆而調職。17.【中國共產黨的干部隊伍建設】材料一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形勢的發(fā)展對于干部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黨決定將210萬野戰(zhàn)軍變成工作隊。1949年,毛澤東指出,軍隊就是一個學校,軍隊干部應當全體學會接受和管理城市,懂得在城市中對付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善于領導工人、動員組織青年、管理工業(yè)和商業(yè)、管理學校、報紙、通訊社和廣播電臺。此后,解放軍所到之處,大量官兵被留在地方工作,大量干部人才前往東北、西南和西部地區(qū)支援黨的解放與建設工作。材料二如表,新中國成立后,中共中央相繼頒布多項文件加快干部培養(yǎng)教育工作,建立并不斷完善新中國干部制度文件對干部工作的相關規(guī)定《關于成立中央及各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決定》(1949年)中央紀律監(jiān)察委員會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領導下工作,建立黨內監(jiān)督機制《關于加強理論教育的決定》(草案)(1951年)黨在學習問題上的任務,就是徹底糾正任何忽視理論的經驗主義危險傾向,領導全體黨員在統一的制度下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有系統的學習《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獎懲暫行條例》(1952年)條例包括總則、獎懲種類、獎懲辦法、獎懲權限、獎懲程序以及附則共6章42條《關于政府干部任免手續(xù)的通知》(1953年)今后凡屬中央人民政府或政務院任免范圍的干部,在中央人民政府或政務院任免之前,仍需按黨內管理干部的規(guī)定經過審批《關于1953—1954年干部理論教育的指示》(1953年)全黨主要干部要有系統地了解蘇聯實現國家工業(yè)化、農業(yè)合作化和完成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規(guī)律,以便在經濟建設過程中根據國家具體情況正確利用蘇聯經驗——摘編自陳鳳樓《中國共產黨干部工作史綱(1921—2002)》(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闡述新中國成立前后干部隊伍建設的變化及其背景。(2)根據材料二,概括建國初期干部隊伍建設的特點?!敬鸢浮浚?)變化:由在革命斗爭中培養(yǎng)干部到通過理論建設、制度建設培養(yǎng)干部;由服務軍事斗爭為主到服務經濟建設為主。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國民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建設開展。(任意兩點)(2)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加強制度建設;重視提升干部經濟管理水平。(任意三點)【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對比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前后。變化:根據材料一可知新中國成立前干部隊伍建設側重于在革命斗爭中培養(yǎng)干部,根據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后,中共中央相繼頒布文件加快培養(yǎng)干部,得出新中國成立后側重于通過理論建設、制度建設培養(yǎng)干部。結合材料一,新中國成立前服務于軍事斗爭,結合材料二“以便在經濟建設過程中根據國家具體情況正確利用蘇聯經驗”得出新中國成立后是服務經濟建設為主。背景:根據材料“新中國成立后,中共中央相繼頒布多項文件加快干部培養(yǎng)教育工作”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新中國成立,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經濟恢復并逐步開展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大量的建設干部,這是我國干部隊伍建設變化的重要背景?!拘?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根據材料“按黨內管理干部的規(guī)定經過審批”得出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根據材料“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有系統的學習”得出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根據材料“建立黨內監(jiān)督機制,以便在經濟建設中根據國家具體情況正確利用蘇聯經驗”得出加強制度建設和提升干部的經濟管理水平。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城市是文明的標志。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日耳曼大小貴族達成封君封臣契約。隨著西歐工商業(yè)的復興和繁榮,10—11世紀起歐洲城市興起,如倫敦、已黎、成尼斯、熱那亞等,城市通過與封建主談判或通過金錢贖買等形式贏得自治權。自治城市大多設有自治員、市長和城市法庭,有的城市還采用分權制街原則建立起有一定民主色彩的共和憲政政體,并擁有相應的法治文化。從13世紀起,貨幣地租成為西歐許多莊園的地租形式,地主制代替領主制,農奴制逐漸消失。14世紀,德意志北部城市的商人組織長期壟斷著波羅的海和北海的貿易,成為政治上的特殊勢力。西歐出現以教士為領導、由世俗文化教育為主體、以學者為骨干的高等教育機構,出現近代高等教育體系雛形。羅馬法開始復興,一些政治學家、思想家大力呼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西歐城市成為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歐洲封建社會發(fā)展到頂點。——摘編自陳小律《中世紀歐洲城市興起》材料二1620年秋天,一艘來自英國的名為“五月花號”的大帆船搭載著若干清教徒移民到北美新大陸。他們在上岸之前簽署了《五月花公約》,宣稱建立自治機關,自愿結為民眾自治團體。他們長期扎根在北美鄉(xiāng)郡,具有強烈的民主自由意識和豐富的地方自治和管理經驗,逐漸形成基于自然法的市民社會雛形,在殖民地時代,英國對北美殖民地實行“重商主義”政策,側重經濟管理。各個鄉(xiāng)鎮(zhèn)任命自己的行政官員,規(guī)定自己的稅則,征收并分配自己的稅款。美國獨立后,地方自治制度得到較為充分的實行。南北戰(zhàn)爭以后,州政府開始加強對市鎮(zhèn)的控制,但遭到了居民的反對,居民以憲法為依據,開展“家鄉(xiāng)自治”運動?!碜裕ǚǎ┩锌司S爾著《論美國的民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世紀歐洲自治城市蘊含了哪些近現代文明因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地方自治對美國國家治理的影響。【答案】(1)蘊含因素經濟:城市工商業(yè)發(fā)展,貨幣地租和地主制經濟流行,瓦解封建莊園經濟,推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政治:封君封臣體制,多元政治力量并存客觀上有助于王權擴張和民族國家的形成;自治城市憲政管理的初步嘗試,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的奠定基礎。文化:城市文化出現,城市大學興起,推動世俗教育的發(fā)展,打破教會的文教壟斷。社會生活:世俗化價值觀形成,推動人文主義產生。(2)影響積極:影響了美國初期國家結構形式的選擇(邦聯和聯邦)在一定程度上維護美國的民主制度和社會秩序。局限:過分強調地方自治,容易導致國家意識淡薄,帶來州際分裂隱患,影響聯邦政府的治理效能?!窘馕觥俊拘?詳解】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10世紀到14世紀的歐洲。經濟:據材料一“隨著西歐工商業(yè)的復興和繁榮,10—11世紀起歐洲城市興起”可知,城市工商業(yè)發(fā)展;據材料一“從13世紀起,貨幣地租成為西歐許多莊園的地租形式,地主制代替領主制,農奴制逐漸消失”可知,貨幣地租和地主制經濟流行,瓦解封建莊園經濟,有利于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政治:據材料一“如倫敦、已黎、成尼斯、熱那亞等,城市通過與封建主談判或通過金錢贖買等形式贏得自治權”“德意志北部城市的商人組織長期壟斷著波羅的海和北海的貿易,成為政治上的特殊勢力”可知,多元政治力量并存客觀上有助于王權擴張和民族國家的形成;據材料一“”自治城市大多設有自治員、市長和城市法庭,有的城市還采用分權制街原則建立起有一定民主色彩的共和憲政政體,并擁有相應的法治文化?!笨芍灾纬鞘袘椪芾淼某醪絿L試,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的奠定基礎。文化:據材料一“西歐出現以教士為領導、由世俗文化教育為主體、以學者為骨干的高等教育機構,出現近代高等教育體系雛形”可知,城市文化出現,城市大學興起,推動世俗教育的發(fā)展,打破教會的文教壟斷。社會生活:據材料一“世俗文化教育為主體”“羅馬法開始復興,一些政治學家、思想家大力呼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可知,世俗化價值觀形成,推動人文主義產生。【小問2詳解】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17世紀初的北美殖民地。積極:據材料二“強烈的民主自由意識和豐富的地方自治和管理經驗,逐漸形成基于自然法的市民社會雛形”“各個鄉(xiāng)鎮(zhèn)任命自己的行政官員,規(guī)定自己的稅則,征收并分配自己的稅款?!笨芍?,影響了美國初期國家結構形式的選擇(邦聯和聯邦)在一定程度上維護美國的民主制度和社會秩序。消極:結合所學從過分強調地方自治容易導致國家意識淡薄、帶來州際分裂隱患、影響聯邦政府的治理效能的角度分析。19.帝王稱謂往往是其權威性或合法性象征,而在宋代卻以“官家”稱呼皇帝,“官家”稱謂與宋人的皇權觀念密切相關。宋代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稱呼習慣,研究者給出了不同角度的解釋。材料在古漢語中,“官”含有公共、公有的意思,所謂“官天下”有“公天下”之意。宋度宗時,御史劉散對皇帝說:“天下事當與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摘編自吳鉤《宋朝皇帝為什么稱為“官家”》一天,(宋)太祖問趙普:“天下何物最大?”萬乘之尊的皇帝問到這樣的問題的確讓身為臣子的趙普為難,他沉吟了好長一會兒,最終說出了影響深遠的四個字:“道理最大。”從神化的“天子”到圣化的“皇帝”再到職業(yè)化的“官家”,歷史發(fā)展到宋代,神圣不可動搖的皇權已產生了一些微妙的、潛在的變化。——摘編自王育濟、范學輝《宋太祖?zhèn)鳌匪未弁醪辉僖韵笳鞴I(yè)的“皇帝”和象征君權神授的“天子”稱謂相標榜,而是喜聞樂見于與“酒家”“店家”“商家”等相類似的稱謂——“官家”。“官家”貌似只不過是較高貴的職業(yè)類別而已?!幾詫O軍凱、楊蕤論文《長江師范學院學報》第33卷第6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圍繞“‘官家’稱謂與皇權觀念”的話題,自擬論題并加以論證。(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充分,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答案】示例:論題:“官家”稱謂體現宋代皇權觀念世俗化。論證:首先,唐末五代的血雨腥風使各藩鎮(zhèn)政權像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自立為王的現象屢見不鮮,皇帝更換之頻繁讓人應接不暇。五代強權政治的歷史與現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皇權觀念。從此,皇權觀念不再像前代一樣高高在上,而是逐漸走下神壇,為其向世俗化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其次,宋代商品經濟繁榮,社會分工更加細致化、職業(yè)化,平民社會發(fā)展起來,出現很多世俗化的稱謂,比如“酒家”“店家”“商家”“醫(yī)家”等等,“官家”就是做官的人。最后,隨著宋代科舉制的發(fā)展,為統治階層輸送了大量出身平民的人才,這一群體登上歷史舞臺導致整個統治階層的皇權觀念也有了世俗化傾向,使“官家”稱謂在統治階層中傳播開來??偨Y:綜上所述,“官家”作為皇帝稱謂現象的出現,顯示出宋代皇權觀念不再是君權神授的“天子觀”和注重功業(yè)的“皇帝觀”,而是呈現出世俗化的傾向?!窘馕觥勘绢}為闡述觀點類論述題。時空范圍為宋代(中國)。論題:根據材料“從神化的‘天子’到圣化的‘皇帝’再到職業(yè)化的‘官家’,歷史發(fā)展到宋代,神圣不可動搖的皇權已產生了一些微妙的、潛在的變化?!薄八未弁醪辉僖韵笳鞴I(yè)的‘皇帝’和象征君權神授的‘天子’稱謂相標榜”可以得出論題:“官家”稱謂體現宋代皇權觀念世俗化。論證:從宋代建立之前的背景進行闡述,即唐末五代的血雨腥風使各藩鎮(zhèn)政權像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自立為王的現象屢見不鮮,皇帝更換之頻繁讓人應接不暇。五代強權政治的歷史與現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皇權觀念。從此,皇權觀念不再像前代一樣高高在上,而是逐漸走下神壇,為其向世俗化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然后結合宋代社會經濟以及政治制度的變遷展開闡述,即宋代商品經濟繁榮,社會分工更加細致化、職業(yè)化,平民社會發(fā)展起來,出現很多世俗化的稱謂,比如“酒家”“店家”“商家”“醫(yī)家”等等,“官家”就是做官的人。最后,隨著宋代科舉制的發(fā)展,為統治階層輸送了大量出身平民的人才,這一群體登上歷史舞臺導致整個統治階層的皇權觀念也有了世俗化傾向,使“官家”稱謂在統治階層中傳播開來。最后進行總結,得出:總結:綜上所述,“官家”作為皇帝稱謂現象的出現,顯示出宋代皇權觀念不再是君權神授的“天子觀”和注重功業(yè)的“皇帝觀”,而是呈現出世俗化的傾向。湖北省宜荊荊隨2023-2024學年高二10月聯考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相傳,五帝之一的堯出于“方(違)命圮(同)族”的憂慮,本不同意讓鯀去治水,但面對四岳(相傳為重臣羲和的四個兒子,分別在四方任職)、百姓的“強請”,堯也只能順從。這說明,傳說時代末期的中國()A.君主權力尚未集中 B.原始民主發(fā)揮功用C.尚賢觀念深入人心 D.神權干預部落決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原始社會時期。五帝之一的堯放棄個人意志,服從部落上層和百姓的要求,這是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民主制發(fā)揮效力的典型案例,B項正確;堯屬于部落聯盟首領,當時中國尚未出現世襲君主制,排除A項;結合禹的傳說可知,鯀并不是因為賢明而受到推崇,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神權對部落決策的干涉,排除D項。故選B項。2.湖北省云夢縣出土官箴竹簡《為吏之道》對吏的道德模范作用和為基層地方提供教化的作用要求頗高,為吏職賦予了三大職能:法律執(zhí)行者、知識傳授者和道德表率者。由此可見,《為吏之道》()A.明確了秦對吏的教化要求 B.代表了秦朝官員管理水平C.打破了長期官位世襲制度 D.強化了地方監(jiān)察體制建設【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代實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制度,云夢縣出土的秦簡中的《為吏之道》對吏的道德模范作用和為基層地方提供教化的作用要求頗高,為吏職賦予了三大職能:法律執(zhí)行者、知識傳授者和道德表率者,說明《為吏之道》明確了秦對吏的教化要求,A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為吏之道》對吏的教化要求,不能代表整個秦朝官員的管理水平,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官位世襲制度”,無法得出官位世襲制的發(fā)展情況,排除C項;材料涉及秦對吏的教化要求,材料不涉及秦朝對地方官員監(jiān)察制度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3.對歷代帝王陵墓的保護是中國古代固有的文化傳統。北魏孝文帝在恢復祭陵制度的同時,對漢、魏、晉諸陵的維護沿襲了魏明帝的做法,并以古代帝王祭祀的禮儀“太牢之禮”祭漢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孝文帝這一做法旨在()A.尊重歷代的賢明君主 B.傳承和弘揚鮮卑族文化傳統C.彰顯其人道主義情懷 D.表明北魏入主中原的正統性【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魏(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北朝的“正統之爭”貫穿始終,材料中北魏孝文帝維護前代帝王陵墓的做法,意在證明其入主中原的合法性和正統性,D項正確;材料中孝文帝維護前代帝王陵墓的做法不是傳承和弘揚鮮卑族文化傳統,排除B項;A是表象,孝文帝的真正的目的是要宣揚北魏入主中原的正統性,排除A項;孝文帝的做法不是人道主義行為,排除C項。故選D項。4.唐代傳奇《枕中記》中的主角盧生“明年,舉進士,登第釋褐,秘校,應制,轉渭南尉,俄遷監(jiān)察御史,轉起居舍人知制誥,三載,出典同州,遷陜牧,生性好土功,自陜西鑿河八十里,以濟不通,邦人利之,刻石紀德,移節(jié)汴州,領河南道采訪使,征為京兆尹”。這折射出當時()A.社會核心價值觀念的嬗變 B.傳統儒家思想內涵拓展C.士人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D.主流文學形式發(fā)生變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關鍵信息“生性好土功,自陜西鑿河八十里,以濟不通,邦人利之,刻石紀德,移節(jié)汴州,領河南道采訪使,征為京兆尹”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代傳奇《枕中記》中的主角盧生折射出當時士人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C項正確;當時社會核心價值觀念仍是儒家倫理綱常,排除A項;材料沒有傳統儒家思想內涵拓展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主流文學形式發(fā)生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5.明初設置的巡撫,以京官監(jiān)視巡查地方,在處理地方事務時往往事半功倍,能夠更好地統領地方,自設立起便注定了向地方官嬗變的“命運”,而專制君主勢必再派“近官”對其制衡。這體現了()A.中央集權強化的要求 B.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C.中央對地方的不信任 D.政府監(jiān)察體系的強化【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明初設置巡撫,深受君主信賴,專制君主勢必再派“近官”對其制衡,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說明巡撫的設置是中央集權強化的要求,A項正確;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提高,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中央對地方的不信任,排除C項;根據“可以得到更多授權,更好地統領地方”可知,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對地方統治,并非完善監(jiān)察體系,排除D項。故選A項。6.19世紀末,梁啟超將康有為的“公羊三世說”演變?yōu)?三世六別說",認為君主專制制度走向民主制度是歷史的必然,闡明了“君權"與"民權”相嬗的原理,初步形成了“君權與民權”為框架的君主立憲的憲政模式。梁啟超這些主張旨在()A.推翻封建正統思想統治地位 B.實現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有機結合C.通過制度之變實現救亡圖存 D.擴大“中體西用”觀念社會基礎【答案】C【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目的題。時空范圍為19世紀末(中國)。梁啟超認為君主專制制度走向民主制度是歷史的必然、構建了“君權與民權”的君主立憲憲政模式,其意在為制度改革張本,最終目的是為了通過制度之變來實現救亡圖存,C項正確;梁啟超從傳統思想中汲取了理論,其目的并非為了推翻封建正統思想的地位,排除A項;梁啟超在19世紀末贊成君主立憲,而非民主共和,排除B項;“中體西用”是洋務派的主張,而非梁啟超的主張,排除D項。故選C項。7.1905年,由張之洞領銜上奏的《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中倡議,辦新式教育仍應“尊經學”,且“崇品行”,并進行量化考核,同時培養(yǎng)師范人才,對科舉制下傳統讀書人妥善安排出路,這表明當時()A.清廷科舉制改革措施較完善 B.教育轉型局勢復雜矛盾重重C.改良理論仍然占據輿論主流 D.中體西用思想得到一定延續(xù)【答案】B【解析】據題意可知,清末的教育改革中要考慮傳統科舉制下讀書人的出路安排,說明當時的教育轉型局勢復雜,困難重重,B項正確;對傳統讀書人進行妥善安排并不能說明改革措施較為完善,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不能說明改良理論占據輿論主流,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教育改革,并不是延續(xù)中體西用思想,排除D項。故選B項。8.下表最能用于說明()長沙岳麓山民國初年部分英烈公葬歸葬簡介表人物逝世時間/地點歸葬時間籍貫蔣翊武1913年于廣西就義1916年湖南常德澧縣蔡鍔1916年病逝于日本1917年湖南邵陽黃興1916年病逝于上海1917年湖南長沙A.辛亥革命的動蕩延續(xù) B.國民政府注重宣傳英烈精神C.護國運動的曲折發(fā)展 D.文化傳統與革命理想的結合【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20世紀初(中國)。表格中的三位人物都是湖南籍革命家,去世后都安葬回湖南,這是落葉歸根的文化傳統,體現了文化傳統與革命理想的結合,D項正確;材料未提及三位革命人物參加辛亥革命或辛亥革命以后的革命運動的情況,排除A項;三位革命家在1916-1917年歸葬,國民政府1927年成立,排除B項;蔣翊武1913年于廣西就義,沒有參加1915年-1916年的護國運動,排除C項。故選D項。9.民謠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斑^新年,過新年,今年不同往常年;工農革命軍來了,又分谷子又分田?!边@首民謠反映了()A.民主革命出現了新生機 B.井岡山會師壯大革命力量C.秋收起義得到民眾支持 D.中央蘇區(qū)不斷擴大并鞏固【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中“工農革命軍”“又分谷子又分田”可知,該民謠反映的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之初的土地革命情況,此時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辟使中國民主革命走向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動民主革命出現了新生機,A項正確;根據材料中“工農革命軍”可知,民謠反映的現象發(fā)生在井岡山會師之前,會師后稱為工農紅軍,排除B項;秋收起義時土地革命還沒有展開,且是以攻打長沙等大城市為主,排除C項;中央蘇區(qū)時期已稱“工農紅軍”,而不是“工農革命軍”,排除D項。故選A項。10.1953年,黨和政府提出,今后“要逐步實行比較完備的人民民主法制,來保護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1956年,黨的八大指出“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人民民主的法治,鞏固社會主義建設的秩序”。據此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加強民主法治建設()A.適應了經濟建設的需要 B.突出了人民的主體地位C.強化了法律的根本地位 D.維護了國家治理的體系【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3年至1956年(中國)。1953年,黨和政府指出,要進行系統化的民主法治建設來保護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1956年,黨的八大指出,必須加強人民民主法治建設,鞏固社會主義建設秩序,從這些信息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加強民主法治建設的舉措適應了經濟建設的需要,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A項正確;材料雖然有關于人民民主法制的信息,但并未突出人民的主體地位,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出強化法律的根本地位,排除C項;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1.7世紀,日本參考唐制進行了官制改革。其一是蔭位制,五位階以上位階貴族的嫡子庶子甚至養(yǎng)子孫子都可以蔭襲祖父的位階;其二是科舉制,通過科舉的秀才、進士等人授予相應位階。但這些人所授位階明顯較低且大多只能終身擔任最底層級的技術型官吏。據此可知,日本的官制改革()A.確保了政府的決策的合理性 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保留較大的貴族政治的特征 D.削弱了社會階層流動性【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古時期的日本。據材料可知,日本的官制改革后,貴族依然保留較大的世襲特權,因此日本的官制改革保留較大的貴族政治的特征,C項正確;材料中的改革并不能確保決策合理性,只能一定程度上提升,排除A項;材料介紹的是日本官制改革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并不能得出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結論,排除B項;日本的官制改革吸收了一定科舉制的內容,平民也有一定機會通過科舉當官,這有利于提升社會階層流動性,排除D項。故選C項。12.亞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記載了雅典將軍對軍事違紀處罰的權力:將軍有權對違反軍紀的下屬處以拘禁、驅逐或罰金,甚至是死刑。但是,將軍們因擔心回國后遭受審判,通常在執(zhí)行違紀處罰時有所顧慮,從而大大削弱懲罰的效力。這一現象反映了雅典()A.民主政治存在一定弊端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保障C.司法審判有較大隨意性 D.公民參政熱情日趨高漲【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古代雅典。古代雅典實行民主政治,公民大會等有權對將軍進行審判,因此將軍處罰下屬時常常因怕遭到公民審判而削弱處罰力度,造成執(zhí)紀執(zhí)法不嚴,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A項正確;雅典民主政治有一定的法制基礎,“缺乏法制保障”說法不恰當,排除B項;將軍們擔心回國后遭受審判,體現司法審判約束將軍的行為,不能一概認為對將軍的審判都是隨意和不恰當的,排除C項;材料反映直接民主下的權力濫用,不能得出公民參政熱情高漲,排除D項。故選A項。13.12—13世紀,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和商品經濟的活躍,以國王為代表的勢力和新興市民階層在共同利益驅使下逐漸打破封建割據局面,并且國王借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加強對司法和軍事等權力的掌控。這反映了()A.商品經濟發(fā)展王權加強 B.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商品經濟發(fā)展C.國王統而不治建立憲制 D.西歐封建制度衰落市民階層壯大【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2—13世紀(歐洲)。根據材料“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和商品經濟的活躍,以國王為代表的勢力和新興市民階層在共同利益驅使下逐漸打破封建割據局面,并且國王借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加強對司法和軍事等權力的掌控”等信息可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國王權力加強,A項正確;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于14-15世紀,題干涉及時間是12—13世紀,排除B項;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英國確立立憲制度,國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題干涉及時間是12—13世紀,排除C項;12—13世紀西歐封建制度并未衰落,排除D項。故選A項。14.拿破侖帝國滅亡后,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頒布憲法宣稱,立法權由國王和議會共同掌握,國王不能獨自頒布法律或設立稅種,法律的倡議權及批準權歸國王所有,但兩院可以通過“請求”國王而提出一項法律草案。這表明復辟后的波旁王朝()A.恢復了傳統政治體制 B.適應了新形勢發(fā)展的需要C.恢復了大革命的措施 D.繼承了拿破侖的獨載體制【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法國)。根據材料可知,拿破侖帝國覆滅后,波旁王朝重新頒布了憲法,對王權進行了一定限制,這適應了資本主義制度發(fā)展的需要,B項正確;傳統的專制政體并未被恢復,排除A項;國王在當時依然掌握大權,大革命的措施并未恢復,排除C項;拿破侖的獨載體制并未被繼承,排除D項。故選B項。15.美國憲法規(guī)定,總統在接到國會遞交的議案10日內恰逢國會休會,使總統無法將議案退還時,該議案不能成為法律,這稱為“擱置否決權”。20世紀以來美國總統頻繁使用擱置否決權限制國會立法,最終聯邦法院不得不加以干涉,指出“只要國會委托代理人接受總統的否決文書,擱置否決就不能認為是正確的”,從而限制總統的擱置否決權。這一現象反映出()A.三權分立的體制遭到破壞 B.總統權力已凌駕國會之上C.分權與制衡原則得到貫徹 D.最高法院有權通過新法案【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20世紀以來美國??偨y頻繁使用擱置否決權限制國會立法,聯邦法院限制總統的擱置否決權,反映總統、國會、最高法院三者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進行政治博弈,體現了分權與制衡原則,C項正確;總統想要擴張權力,限制國會立法,最終受到制約,因此不能說三權分立體制遭到破壞,也不能說總統權力已凌駕國會之上,排除A項、B項;材料顯示的是最高法院行使司法解釋權,最高法院無權通過新法案,只有對法案的審查權,立法權屬于國會,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16.[科舉制與西方文官制度]材料一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歷經1300年,科考700多榜,共產生近600名文狀元。歷代皇帝都會將殿試欽點的每一榜狀元及進士全部勒石銘記,并豎在孔廟國子監(jiān)以示表彰,詔告皇朝文才輩出,標榜皇帝選賢任能,以鼓舞士氣,垂示后人,營造重學風氣。其中,北京孔廟約保留了195座進士題名碑,主要為明清兩代石碑,碑上刻有狀元及其余進士的姓名、次第和籍貫。許多歷史名人賢達也在這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文天祥、于謙、林則徐等名字都能在碑林中找到?!幾匀~小秋《北京遇見狀元碑》材料二西方學者對文官制度的看法看法出處如果建立政治(指狹義的競選模式下的政黨政治)控制行政的管理模式,行政就是低效率的。因為行政有其特定的領域,如技術的和科學信息的收集以及純粹行政或人事管理……行政功能應該由那些在政治上中立的、長期任職且有能力的文職官員來完成。這些官員將在政府中扮演著半科學、半司法和半商務性質的角色[美]弗蘭克·約翰遜.古德諾《政治與行政:一個對政府的研究》(1900年)如果要提高行政工作效率,不僅要使行政組織按照等級結構組織起來,而且行政人員也必須由那些在技術上有能力和長期任職的專家——官僚——來擔任。盡管官僚從屬于他們的政治主管,但主管并不能夠直接干預官僚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和完成其應完成的具體工作[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1921~1922)——據石慶環(huán)、王禹涵《透視美國公務員制度:基于聯邦和地方政府的比較》整理(1)根據材料一,說明中國古代孔廟“狀元碑”形成的原因,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狀元”崇拜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指出兩位學者要求改進文官制的共同目的,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相較于中國古代科舉制,近代西方文官選用標準有何進步性?!敬鸢浮浚?)原因:儒學得到提倡(儒學主流地位的確立),孔子作為圣人和先師得到尊崇;科舉制的實施和備受重視;統治者標榜文化昌盛;重史、重名傳統的影響。(答出兩點即可)影響:有助于重學風氣的傳播;激勵了貧寒士人對階層跨越的追求;發(fā)揮了社會賢達的榜樣效應;(答出兩點即可)但也帶來了對功名利祿的過度崇拜;束縛了學子的學術視野;被統治階級加以利用,成為文化控制的手段之一。(2)共同目的:提高行政效率。進步性:在政黨活動方面保持中立;注重專業(yè)領域的技術才能;無過失則不因政府換屆而調職。(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背景類和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第一小問原因,據材料一“豎在孔廟國子監(jiān)以示表彰”可得出孔子作為圣人和先師得到尊崇;據材料一“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歷經1300年,科考700多榜,共產生近600名文狀元。歷代皇帝都會將殿試欽點的每一榜狀元及進士全部勒石銘記”可得出科舉制的實施和備受重視;據材料一“詔告皇朝文才輩出,標榜皇帝選賢任能,以鼓舞士氣,垂示后人,營造重學風氣”可得出統治者標榜文化昌盛;據材料一“北京孔廟約保留了195座進士題名碑,主要為明清兩代石碑,碑上刻有狀元及其余進士的姓名、次第和籍貫。許多歷史名人賢達也在這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文天祥、于謙、林則徐等名字都能在碑林中找到”可得出重史、重名傳統的影響;據所學知識可知,儒學得到提倡(儒學主流地位的確立)。第二小問影響,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思考。積極方面,據材料一“營造重學風氣”可得出有助于重學風氣的傳播;據所學知識,激勵了貧寒士人對階層跨越的追求;據材料一“許多歷史名人賢達也在這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可得出發(fā)揮了社會賢達的榜樣效應;消極負面,可以從對功名利祿的過度崇拜,束縛了學子的學術視野,被統治階級加以利用,成為文化控制的手段之一等角度思考?!拘?詳解】本題是特點類和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第一小問目的,據材料二“行政就是低效率的”、“行政功能應該由那些在政治上中立的、長期任職且有能力的文職官員來完成”、“如果要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可得出共同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第二小問進步性,綜合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中國古代科舉制思考。據材料二“行政功能應該由那些在政治上中立的”可得出在政黨活動方面保持中立;據材料二“行政人員也必須由那些在技術上有能力和長期任職的專家——官僚——來擔任”可得出注重專業(yè)領域的技術才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無過失則不因政府換屆而調職。17.【中國共產黨的干部隊伍建設】材料一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形勢的發(fā)展對于干部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黨決定將210萬野戰(zhàn)軍變成工作隊。1949年,毛澤東指出,軍隊就是一個學校,軍隊干部應當全體學會接受和管理城市,懂得在城市中對付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善于領導工人、動員組織青年、管理工業(yè)和商業(yè)、管理學校、報紙、通訊社和廣播電臺。此后,解放軍所到之處,大量官兵被留在地方工作,大量干部人才前往東北、西南和西部地區(qū)支援黨的解放與建設工作。材料二如表,新中國成立后,中共中央相繼頒布多項文件加快干部培養(yǎng)教育工作,建立并不斷完善新中國干部制度文件對干部工作的相關規(guī)定《關于成立中央及各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決定》(1949年)中央紀律監(jiān)察委員會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領導下工作,建立黨內監(jiān)督機制《關于加強理論教育的決定》(草案)(1951年)黨在學習問題上的任務,就是徹底糾正任何忽視理論的經驗主義危險傾向,領導全體黨員在統一的制度下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有系統的學習《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獎懲暫行條例》(1952年)條例包括總則、獎懲種類、獎懲辦法、獎懲權限、獎懲程序以及附則共6章42條《關于政府干部任免手續(xù)的通知》(1953年)今后凡屬中央人民政府或政務院任免范圍的干部,在中央人民政府或政務院任免之前,仍需按黨內管理干部的規(guī)定經過審批《關于1953—1954年干部理論教育的指示》(1953年)全黨主要干部要有系統地了解蘇聯實現國家工業(yè)化、農業(yè)合作化和完成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規(guī)律,以便在經濟建設過程中根據國家具體情況正確利用蘇聯經驗——摘編自陳鳳樓《中國共產黨干部工作史綱(1921—2002)》(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闡述新中國成立前后干部隊伍建設的變化及其背景。(2)根據材料二,概括建國初期干部隊伍建設的特點?!敬鸢浮浚?)變化:由在革命斗爭中培養(yǎng)干部到通過理論建設、制度建設培養(yǎng)干部;由服務軍事斗爭為主到服務經濟建設為主。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國民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建設開展。(任意兩點)(2)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加強制度建設;重視提升干部經濟管理水平。(任意三點)【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對比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前后。變化:根據材料一可知新中國成立前干部隊伍建設側重于在革命斗爭中培養(yǎng)干部,根據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后,中共中央相繼頒布文件加快培養(yǎng)干部,得出新中國成立后側重于通過理論建設、制度建設培養(yǎng)干部。結合材料一,新中國成立前服務于軍事斗爭,結合材料二“以便在經濟建設過程中根據國家具體情況正確利用蘇聯經驗”得出新中國成立后是服務經濟建設為主。背景:根據材料“新中國成立后,中共中央相繼頒布多項文件加快干部培養(yǎng)教育工作”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新中國成立,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經濟恢復并逐步開展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大量的建設干部,這是我國干部隊伍建設變化的重要背景?!拘?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根據材料“按黨內管理干部的規(guī)定經過審批”得出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根據材料“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有系統的學習”得出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根據材料“建立黨內監(jiān)督機制,以便在經濟建設中根據國家具體情況正確利用蘇聯經驗”得出加強制度建設和提升干部的經濟管理水平。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城市是文明的標志。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日耳曼大小貴族達成封君封臣契約。隨著西歐工商業(yè)的復興和繁榮,10—11世紀起歐洲城市興起,如倫敦、已黎、成尼斯、熱那亞等,城市通過與封建主談判或通過金錢贖買等形式贏得自治權。自治城市大多設有自治員、市長和城市法庭,有的城市還采用分權制街原則建立起有一定民主色彩的共和憲政政體,并擁有相應的法治文化。從13世紀起,貨幣地租成為西歐許多莊園的地租形式,地主制代替領主制,農奴制逐漸消失。14世紀,德意志北部城市的商人組織長期壟斷著波羅的海和北海的貿易,成為政治上的特殊勢力。西歐出現以教士為領導、由世俗文化教育為主體、以學者為骨干的高等教育機構,出現近代高等教育體系雛形。羅馬法開始復興,一些政治學家、思想家大力呼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西歐城市成為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歐洲封建社會發(fā)展到頂點?!幾躁愋÷伞吨惺兰o歐洲城市興起》材料二1620年秋天,一艘來自英國的名為“五月花號”的大帆船搭載著若干清教徒移民到北美新大陸。他們在上岸之前簽署了《五月花公約》,宣稱建立自治機關,自愿結為民眾自治團體。他們長期扎根在北美鄉(xiāng)郡,具有強烈的民主自由意識和豐富的地方自治和管理經驗,逐漸形成基于自然法的市民社會雛形,在殖民地時代,英國對北美殖民地實行“重商主義”政策,側重經濟管理。各個鄉(xiāng)鎮(zhèn)任命自己的行政官員,規(guī)定自己的稅則,征收并分配自己的稅款。美國獨立后,地方自治制度得到較為充分的實行。南北戰(zhàn)爭以后,州政府開始加強對市鎮(zhèn)的控制,但遭到了居民的反對,居民以憲法為依據,開展“家鄉(xiāng)自治”運動。——整理自(法)托克維爾著《論美國的民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世紀歐洲自治城市蘊含了哪些近現代文明因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地方自治對美國國家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三方合資合同標準范本
- 個人購車合同格式規(guī)范(版本)
- 裝飾裝修工程合同協議
- 房屋租賃合同wps
- 簡單勞動合同書
- 醫(yī)療器械公司勞動合同模板
- 簡單公司向個人借款合同范本
- 出租商鋪協議
- 生物醫(yī)藥研發(fā)生產合作協議書
- 注塑機生產合同
- PTW-UNIDOS-E-放射劑量儀中文說明書
- 保險學(第五版)課件全套 魏華林 第0-18章 緒論、風險與保險- 保險市場監(jiān)管、附章:社會保險
- 許小年:淺析日本失去的30年-兼評“資產負債表衰退”
- 典范英語2b課文電子書
- 17~18世紀意大利歌劇探析
- 微課制作技術與技巧要點
- β內酰胺類抗生素與合理用藥
- 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
- 第一章:公共政策理論模型
- GB/T 4513.7-2017不定形耐火材料第7部分:預制件的測定
- GB/T 10205-2009磷酸一銨、磷酸二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