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治療面癱課件_第1頁
中醫(yī)治療面癱課件_第2頁
中醫(yī)治療面癱課件_第3頁
中醫(yī)治療面癱課件_第4頁
中醫(yī)治療面癱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yī)治療面癱此ppt下載后可自行編輯2

面癱是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要表現的病癥,又稱“口眼喎斜”。

流行病學: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病城市患病率為425.7/10萬,農村患病率為258/10萬:秋夏季比冬春季發(fā)病率略高,但多在20~40歲,兒童及老人也有發(fā)生,男性略多于女性。3

但是在10—19歲年齡段中,女性比男性更常見,經期女性,發(fā)病率在月經第一天最高;第二個發(fā)病高峰在月經周期的第11—17天,可能與排卵有關。

4西醫(yī)相關病證: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最常見于“貝爾(Bell)麻痹”。西醫(yī)病因病理:

確切病因尚未明確。1.風寒:局部營養(yǎng)神經的血管感受風寒而發(fā)生痙攣,導致該神經組織缺血、水腫。2.炎癥:導致面神經腫脹、受壓,血液循環(huán)障礙。3.病毒感染:EB病毒、帶狀皰疹病毒、麻疹病毒、5

4.IgG、IgA、Ig升高。在感染的基礎上,神經系統(tǒng)內出現炎性反應或免疫反應,導致面神經脫髓鞘改變。5.遺傳性疾病,多數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少數可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6.萊姆病(Lymedisease

)6萊姆(Lyme)病是一種由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所引起,經硬蜱(tick)為主要傳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臨床表現為慢性炎癥性多系統(tǒng)損害,除慢性游走性紅斑和關節(jié)炎外,還常伴有心臟損害和神經系統(tǒng)受累等癥狀。

789面神經解剖結構

面神經—(混合神經)

1.運動神經纖維:支配面部表情肌

2.感覺神經纖維

(1)一般感覺神經纖維:支配面部、耳后皮膚

(2)鼓索神經:支配味覺

(3)鐙骨神經:支配聽覺

103.副交感神經纖維(1)支配淚腺

(2)支配唾液腺11上半部(核上部):接受雙側皮質延髓束纖維支配。

下半部(核下部):接受對側交叉過來的皮質延髓束纖維支配。

12

面神經由兩個根組成一個是較大的運動根,另一個是較小的中間神經(感覺和副交感纖維)自小腦中腳下緣出腦后,進入內耳門,兩根合成一干,穿過內耳道底進入面神經管,由莖乳孔出顱,向前穿過腮腺到達面部。在面神經管始部,有膨大的膝神經節(jié)。13

(1)在面神經管內的分支①鼓索在面神經出莖乳孔前約6mm處發(fā)出,行向前上進入鼓室,然后,穿巖鼓裂出鼓室,至顳下窩,行向前下并入舌神經。鼓索含有二種纖維:味覺纖維,隨舌神經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司味覺;副交感纖維進入下頜神經節(jié),在節(jié)內交換神經元后,分布于下頜下腺和舌下腺,支配腺體分泌。

14

②巖淺大神經

含有副交感性的分泌纖維,自膝神經節(jié)處分出,出巖大神經管裂孔前行,與來自頸內動脈交感叢的巖深神經合成翼管神經,穿翼管至翼腭窩,進入翼腭神經節(jié);副交感纖維在節(jié)內交換神經元后,支配淚腺、腭及鼻腔粘膜的腺體分泌。③鐙骨肌神經支配鐙骨肌。

15(2)在顱外的分支面神經出莖乳孔后即發(fā)出三個小分支,支配枕肌、耳周圍肌、二腹肌后腹和莖突舌骨肌。面神經主干進入腮腺實質,在腺內分支組成腮腺內叢,叢發(fā)分支從腮腺前緣呈輻射狀分布,支配面肌

①顳支離腮腺上緣,斜越顴弓,常為三支,支配額肌和眼輪匝肌上部。

②顴支由腮腺前端穿出。為3~4支,至眼輪匝肌、至顴肌。

16③頰支出腮腺前緣,為3~4支,至頰肌、口輪匝肌及其他口周圍肌。④下頜緣支從腮腺下端穿出后,行于頸闊肌深面,越過面動、靜脈的淺面,沿下頜下緣向前,至下唇諸肌及頦肌。⑤頸支由腮腺下端穿出,在下頜角附近至頸部,在頸闊肌深面向前下,支配該肌。面癱的癥狀171819面神經第Ⅶ對腦神經。支配面部表情肌、淚腺,司舌前2/3味覺、外耳道感覺。(混合神經)1.運動功能:上下組面肌運動。2.感覺功能:舌前2/3味覺。生理生理面神經腦橋腹外側橋腦下緣聽神經處出腦共同進入內耳孔沿面神經管下行經莖乳孔出顱mastoidprocessstapediuschordatympanigeniculateganglion面神經水腫不同程度軸突變性髓鞘腫脹脫失病理面神經炎又稱貝爾麻痹,是莖乳孔(foramenstylomastoideum)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以急性起病的周圍性面癱為主要表現的神經疾病。面神經炎的發(fā)病特點發(fā)病急速青壯年多見多為單側冬春或秋冬較多24病因病機

25病因病機本病致病原因,多由勞作過度,機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wèi)外不固,風寒或風熱之邪乘虛入中面部經絡,氣血痹阻,經筋功能失調,筋肉失于約束,出現喎僻。

足太陽經筋--“目上岡”

足陽明經筋--“目下岡”

手太陽

手陽明經筋--口頰部足陽明26足太陽經筋27足陽明經筋28

手陽明經筋手太陽經筋29正氣不足,脈絡空虛面部筋脈(太陽經筋、陽明經筋)

經氣阻滯,脈絡失養(yǎng),筋肉縱緩不收面癱面癱

風熱之邪

風寒之邪

絡脈空虛氣血痹阻肌肉縱緩不收經筋失于濡養(yǎng)病機目上綱目下綱足太陽經筋足陽明經筋手太陽經筋足陽明經筋手陽明經筋眼部

口頰部面癱屬經筋病變面部經筋32[辨證要點]

(一)癥狀1.發(fā)病突然,常于夜間發(fā)病。2.患側面部板滯、麻木、松弛。3.食物停留于患側齒頰間。4.患側耳后、耳下、面部疼痛,舌前

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5.或伴流淚、流涎。33(二)體征

1.額紋變淺消失;

2.眼睛閉合不良,眼裂變大;

3.鼻唇溝變淺或消失;

4.人中溝歪、露齒時口角歪向健側。

5.蹙額、皺眉、吹口哨、鼓頰困難。

患側額紋、鼻唇溝變淺或消失,眼裂增寬,閉合不全,口角歪向健側,伴迎風流淚,舌前2/3味覺障礙,少數或有耳鳴、聽覺過敏或耳部皰疹等。35366.“倒錯”現象(久病)病變后期面神經恢復不完全所導致的后遺癥。癱瘓肌攣縮:癱瘓側反而鼻唇溝加深,口角牽向患側,眼裂縮小。面肌痙攣:癱瘓側面肌不自主抽動,情緒激動或精神緊張時更為明顯。聯(lián)帶運動:病人瞬目時即出現癱瘓側上唇輕微顫動,露齒時病側眼睛不自主閉合,閉目時癱瘓側額肌收縮,咀嚼時癱瘓側眼淚流下或顳部皮膚潮紅、局部發(fā)熱、汗腺分泌等。癱瘓肌肉攣縮口角牽向患側患側面肌痙攣

病程遷延日久

攣縮后遺癥狀面肌聯(lián)帶運動倒錯面痙聯(lián)帶38倍耳(Bell)現象:試閉眼時,眼球向上轉動,露出白色鞏膜。39周圍性面癱的定位診斷1.莖乳孔或以下的神經受損:病側面部表情肌癱瘓。2.面神經管中鼓索支和鐙骨肌支之間受損:除面肌癱瘓以外,有舌前2/3味覺喪失,涎腺分泌功能障礙等癥出現。3.鐙骨肌支和膝狀神經節(jié)之間受損:除面肌、味覺、涎腺等功能異常外,還表現為聽覺過敏。404.膝狀神經節(jié)處受損:在面肌、味覺、涎腺等功能異常的基礎上,出現聽覺障礙,鼓膜、耳甲與乳突區(qū)域的疼痛。因其病變多系帶狀皰疹病毒所致,故在其神經節(jié)纖維分布的外耳道、耳廓外側等處可發(fā)生皰疹。415.腦橋與膝狀神經節(jié)之間受損:此部位相當于內聽道及小腦腦橋角處,面神經與聽神經、中間神經伴行。故可見面肌、味覺、涎腺、聽覺等異常,同時也可見耳鳴、眩暈及淚液分泌的減少,若影響到三叉神經、小腦腳及小腦,可見同側面部疼痛或感覺障礙、肢體共濟失調及眼球震顫。426.腦橋內核性或核下性損傷:面神經核或其發(fā)出的面神經根纖維受損后,除周圍性面癱,常伴有附近結構損害的表現,如外展神經的麻痹等,同時損害到皮質脊髓束時出現對側偏癱等。從上述的表現不難發(fā)現,面癱神經損傷的平面越接近神經核部,其癥狀表現越廣泛,涉及到的組織就越多,往往是高平面的癥狀表現已包含低平面,需仔細區(qū)分。43周圍性面癱的分類1.核性或核下?lián)p害性面癱:損傷部位在腦橋內面神經核處及其發(fā)出的面神經根纖維。2.橋小腦角性面癱:受損部位在腦橋與膝狀神經節(jié)之間。3.Hunt氏面癱:膝狀神經節(jié)附近受損。4.Bell氏面癱:面神經管中膝狀神經節(jié)至鼓索分出處遠端(莖乳孔附近)的神經受損,占臨床周圍性面癱絕大多數。5.單純性面神經炎:莖乳孔或以下的部位受損。4445鐙骨神經以上莖乳孔以外鼓索神經損害膝狀神經核損害周圍性面癱

伴聽覺過敏、舌前味覺障礙,唾液腺分泌障礙。

單純性面癱的表現。

伴舌前味覺障礙,唾液腺分泌障礙伴展神經麻痹對側錐體束征耳后劇痛,外耳道皰疹,舌前味覺障礙,淚腺、唾液腺障礙面神經核損害定位診斷4748

面癱分期

①急性期期,又稱急性期或面神經炎性水腫進展期,時間為7天左右(1周)。

②靜止期,為發(fā)病后7-15天。

③恢復期,發(fā)病15天以上。也有人把上述的靜止期與恢復期統(tǒng)稱為恢復期,即1個月以內稱為恢復期,而將發(fā)病3個月至半年以上定為后遺癥期;

還有人將面癱分為初期(發(fā)病第一周),中期(發(fā)病2-4周),后期(發(fā)病第5周以后)。

急性期

靜止期

恢復期

發(fā)病7天內發(fā)病后7-15天

發(fā)病15天以后分期50周圍性面癱的中醫(yī)辨證1.風寒證:2.風熱證:3.氣血不足:4.瘀血阻絡:51

1.風寒:兼有風寒表證,證見畏風惡寒,多有面部受涼史(如迎風睡眠,面部吹風過久等),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緩。

522.風熱:兼有風熱表證,證見發(fā)熱、咽痛、口干、口苦、苔薄黃、脈浮數。多繼發(fā)于感冒發(fā)熱,中耳炎、牙齦腫痛之后,伴耳后疼痛。

533.氣血不足:兼有納呆、眉棱骨疼痛、神疲乏力、心悸、舌淡、苔有剝落、脈弱。

風寒型風熱型正虛型兼有風寒表證多有面部受涼史兼有風熱表證多繼發(fā)于感冒發(fā)熱兼見面色淡白,神疲頭暈等癥發(fā)病初期

恢復期或病程較長辯證要點55鑒別診斷1.中樞性面癱與周圍性面癱腦血管病,顱內腫瘤面神經核只受對側皮質腦干束支配,當一側皮質腦干束受損,病灶對側面下部肌肉癱瘓,面上部即上眼瞼以上部位肌肉正常,同時伴有偏癱。5657核上性損傷-中樞性面癱中樞性面癱與周圍性面癱的鑒別中樞性面癱

核上性

口角歪斜

眼裂以下單側支配58核下性損傷-周圍性面癱中樞性面癱與周圍性面癱的鑒別周圍性面癱核下性口眼歪斜

眼裂以上雙側支配

鑒別診斷面癱

下運動神經元損傷表現同側上下面肌癱常見核或核以下病變上運動神經元損傷病灶對側下部面肌癱常見于腦血管病、腫瘤周圍性面癱中樞性面癱面癱周圍性面癱中樞性面癱HuntsyndromeBellpalsy鑒別診斷腦血管病、腫瘤特發(fā)性面神經炎、聽神經瘤、顱底炎癥、中耳炎、乳突炎、巖骨骨折Guillain-BarreSnydrome、顱底廣泛粘連、多數腦神經炎612.急性多發(fā)性神經根炎(格林-巴利綜合征):面癱多為雙側性同時伴有其他顱神經改變或對稱性肢體軟癱。3.乳突炎、中耳炎及迷路炎4.糖尿病性神經病變:常見多個顱神經受損,但以動眼、外展及面神經居多。5.腮腺炎或腮腺腫瘤、頜后的化膿性淋巴炎,可累及面神經。6.橋小腦角腫瘤、顱底腦膜炎、蛛網膜炎及轉移性癌腫。7.萊姆病62[治療]

1.基本治療治法:祛風通絡,疏調經筋。

以局部穴位和手足太陽經、手足陽明經穴為主63處方和方義攢竹、魚腰四白、陽白局部取穴,疏調局部經地倉透頰車氣,溫經散寒。顴髎、牽正翳風──祛風散寒合谷、昆侖──循經遠取,通經活絡。

陽白地倉頰車攢竹魚腰四白顴髎

以面頰局部和足陽明、少陽經腧穴為主。陽白GBl4、四白ST2、太陽EX-HN5、迎香LI20、地倉ST4、頰車ST6、顴髎SI18、翳風SJl7、合谷LI4。

處方主穴66隨證配穴:

1.早期風火盛:風池、太沖、耳尖放血2.風寒:風池3.眼瞼閉合不全:睛明4.人中溝歪斜:人中

5.鼻唇溝變淺:迎香

6.頦唇溝歪斜:承漿67

7.后期體虛:灸大椎、足三里、脾俞、百會

8.倒錯現象:補健側,瀉患側,雙側針刺,以淺刺為主。

陽白GBl4透刺魚腰EX-HN4、攢竹BL2

、絲竹空SJ23;地倉ST4透刺頰車ST6或透牽正;迎香LI20透刺上迎香EX-HN8或四白ST2;頰車ST6、牽正透刺太陽EX-HN5或迎香LI20;四白ST2、太陽EX-HN5、牽正直刺;顴髎SI18、翳風SJl7、合谷LI4直刺。透穴法69

操作:早期——淺刺、輕刺激、瀉法,風寒可加灸,風熱用刺血法;中后期——補法,透針、灸法、拔罐(溫針灸或隔蒜灸);頑固性——用透穴法、面三針等。70

面癱電針溫針拔罐皮膚針敷貼穴注適用于各型各期適用于風寒型及氣血不足型。適用于風寒型和氣血不足型適用于早期或恢復期。適用于恢復期及病程較長者。適用于恢復期期。熱療適用于風寒型和氣血不足型穴位按摩適用于恢復期期。埋線適用于恢復期及病程較長者。722.其他治療1.電針選穴:參照處方選穴,用疏密波。

(早期不宜)2.皮膚針叩刺:患側面部、耳后叩刺。3.拔罐:患側面部、耳后。734.穴位注射選穴:地倉、頰車、翳風、牽正每次1~2穴。藥物:VitB1、VitB12、加蘭他敏、北芪注射液每次選一樣,每穴注射0.3~0.5ml,隔日一次。745.TDP照射:患側面部、耳后。6.耳尖放血:適應于風熱型面癱。(耳背靜脈放血)7.電磁療:穴位同體針。適應于急性期。8.局部按摩:9.穴位埋線:適應于面癱經久不愈者。10.穴位結扎術:適應于面癱經久不愈者。

皮膚針法

輕叩患側陽白GBl4、攢竹BL2、魚腰EX-HN4、絲竹空SJ23、四白ST2、地倉ST4、頰車ST6、牽正。局部微紅為度。后期可使輕微出血,再用小火罐吸拔5~8分鐘,至局部微紫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適用于各型各期。

適用于風寒型及正虛型。取顴髎SI18、下關ST7、曲池LI11、三里ST36、外關SJ5、合谷LI4等穴,行溫針灸;或懸灸面部。注意防燙傷。

溫針灸法拔罐療法

適用于風寒型和正虛型。用小號火罐行面部閃罐。以溫熱舒適、不留罐印為度。注意防燙傷。

熱療法

適用于風寒型和正虛型。常規(guī)取穴,將姜切成2mm左右的薄片貼于針刺腧穴周圍,再用紅外線照射,至皮膚潮紅為度,注意防燙傷。

取患側陽白GBl4、四白ST2、頰車ST6、地倉ST4,太陽EX-HN5、牽正、下關ST7、迎香LI20、翳風SJ17及曲池LI11、足三里ST36,選維生素B12或加蘭他敏注射液,面穴0.2-0.3ml/穴,體穴1~2ml/穴。每次取2~3穴注射,隔日一次。適用于各型各期。

穴位注射

取患側太陽EX-HN5

、頰車ST6、地倉ST4、顴髎SI18、牽正、下關ST7、陽白GBl4等穴。將馬錢子銼粉末約1~2分,撒于膠布上,貼于穴位處,5~7日換藥1次;或蓖麻仁搗爛加麝香少許,取綠豆粒大一團,貼敷穴位上,3~5日更換1次;或白附子研末,加冰片少許做面餅,貼敷穴位。每日1次。適用于早期或恢復期。

敷貼療法穴位按摩

囑患者每日多次,用手在臉之下部往上部至顳部直至耳根后按摩,并按摩雙側風池穴,用雙手指叩擊百會DU20、四神聰EX-HN1等穴,以自覺發(fā)熱、舒適為度。

頰車ST6與地倉ST4、陽白GBl4與四白ST2各為一組,各接電極一頭,以斷續(xù)波刺激10~20min,通電15分鐘,通電量以面部肌肉輕微跳動為度。電針宜于后期使用,急性期多不宜使用。適用于恢復期及發(fā)病時間較長者。

電針療法埋線療法取穴:陽白GB14、印堂DU29、攢竹BL2、絲竹空SJ23、太陽EX-HN5、迎香LI20、顴髎SI18、下關ST7、地倉ST4、人中RN23、頰車ST6、承漿RN24。操作:將選定的穴位用甲紫作以標記,按照常規(guī)皮膚消毒后,術者戴手套、鋪洞巾,鑷取1段1~2cm的已消毒的羊腸線,放置在埋線針管前端,然后接針芯,左手固定穴位皮膚,右手持針刺入到所需深度,當出現針感后,邊推針芯,邊退針管,將羊腸線埋植在穴位皮下組織或肌層內,針孔處覆蓋消毒紗布或創(chuàng)可貼貼敷。西藥治療激素類藥物:如:強的松、地塞米松等抗病毒類藥物,如:阿昔洛韋等營養(yǎng)神經類藥物,如甲鈷胺、Vit1、Vit12等85臨床要點:(1)治療本病的選穴規(guī)律:多用陽明與少陽經穴。(2)治療本病的針刺手法:透刺、淺刺、輕刺為主。(3)掌握針刺的刺激量。86[按語]

1.針灸治療面癱具有卓效。2.注意與中樞性面癱的鑒別。3.本病初起時針刺量不宜過強。4.避免風吹受寒,必要時可戴口罩、眼罩防護。4.防止眼部感染,可點滴眼藥水。5.通常在起病1—2周內開始恢復,1—2月內癥狀明顯好轉,約2/3患者在三周內可基本恢復正常。876、本病有自愈傾向。國外報告:面癱的自然痊愈率為65-85%。7、針灸作用的機制:增強肌肉收縮,恢復神經的傳導;

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抗菌、抗病毒;提高機體免疫力88面癱治療中的幾個問題:1.面癱治療的針刺時機:最佳時機是急性期。2.激素類藥物對療效的影響:歷來有不同看法:(1)針刺前使用過激素類藥物較未使用過的療效差、療程長。(2)面神經管內的面癱可用:急性期、短期(不超過7天)、常規(guī)劑量(30mg/天);面神經管外的面癱有明顯自愈傾向。893.面癱神經定位3種類型療效比較9091(1)面神經損害的平面定位類型與療效:單純性面神經炎療效最佳,Bell氏面癱次之,Hunt氏面癱療效較羞。即面神經損傷平面越低,療效越好,反之則越差。(2)痊愈的時間:單純性面神經炎時間最短,Bel1氏面癱稍長,Hunt氏面癱最長,(3)各類型青壯年、兒童較老年人恢復快些,病程短的較病程長的治愈率高。92療效單純性面神經炎優(yōu)于Bell氏面癱,Bell氏面癱優(yōu)于Hunt氏面癱。即面神經損傷平面越低療效越好,反之,則療效越差。

面癱臨床針灸切入點(1)早期介入,縮短病程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能否早期進行針灸治療上存在爭論。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面神經炎急性期有效的針刺治療對面神經炎恢復、轉歸和預后起著重要的作用。

此外,根據面癱的發(fā)病機理,急性期多由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侵入陽明、少陽之脈,以致經氣阻滯,經脈失養(yǎng)、肌肉縱緩不收而發(fā)病,此時正氣與病邪正處在抗爭階段,故在發(fā)展期,抓住良機,祛風活絡,疏調經氣,扶正與祛邪并舉,可以達到祛邪外出的目的,把外邪驅除在發(fā)展階段,防止進入靜止期。

在急性期進行針刺的過程中,有個別病人出現病情加重的情況,這并不是針刺引起的,而是病情發(fā)展的一個自然過程,即使不針刺,這種情況仍可能出現。在急性期,面神經正處在炎癥水腫期,對面神經的損害尚未停止,所以病情本身就會有逐漸加重的趨勢。正因為如此,更應該及早采取治療措施,改善面部血液循環(huán),積極扭轉這一趨勢,控制病情,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近年來,多數的臨床研究實踐亦支持上述觀點。研究表明,急性期是針灸治療面癱的最佳時機,急性期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非急性期,急性期介入針灸治療,可以提高療效,縮短病程。(2)綜合治療,提高療效

臨床采用針藥合用治療面癱方法多樣,無論痊愈率還是有效率針灸配合中藥內服都明顯優(yōu)于單純針灸治療。還有急性期采用CO2激光及面部按摩能減少面神經水腫滲出階段的一系列反應,縮短該期的治療天數,有利于恢復期的針刺治療。也可見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周圍性面癱,運用西醫(yī)口服潑尼松、肌注利巴韋林、加服VitBl、VitC,結合針刺和大秦艽湯加牽正散加減,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針灸治療思路

面癱的針灸治療應實施分期論治。要根據面癱急性期、靜止期、恢復期的不同階段,分別采用不同刺激量的針刺手法治療。

研究表明,急性期證屬脈絡空虛,衛(wèi)外不固,外邪入絡,是正虛邪實的表現,宜平補平瀉法。采用患側局部多針淺刺或平刺法,電針采用疏密波,通電時間短,刺激強度輕。靜止期此時病情平穩(wěn),各種癥狀得到控制,為治療的最佳時機。治宜疏通經絡,宜提插瀉法,給足刺激量??蛇m當深刺透穴,電針可采用低頻連續(xù)波與疏密波交替。

恢復期是邪去正復,宜補氣養(yǎng)血為主,佐以祛風通絡,針刺亦由深變淺,宜用捻轉補法,可加大刺激量,以透穴為主,電針以高頻連續(xù)波為主,與低頻連續(xù)波交替使用等。

臨床研究提示,分期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優(yōu)于常規(guī)針灸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