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八年級暑假文言文閱讀專練(文言虛詞):之(解析)_第1頁
2023年八年級暑假文言文閱讀專練(文言虛詞):之(解析)_第2頁
2023年八年級暑假文言文閱讀專練(文言虛詞):之(解析)_第3頁
2023年八年級暑假文言文閱讀專練(文言虛詞):之(解析)_第4頁
2023年八年級暑假文言文閱讀專練(文言虛詞):之(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2023年八年級暑假文言文閱讀專練(文言虛詞):之(解析)文言文閱讀(文言虛詞):之

(共19題)

一、復(fù)合題(共19題)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問題。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nèi)守亞夫為將軍,軍細(xì)柳,以備胡。

上自勞軍。a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b已而之細(xì)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c天子先驅(qū)至,不得入。先驅(qū)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本訜o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qū)馳?!庇谑翘熳幽税崔\徐行。d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捐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碧熳訛閯樱娜菔杰嚒J谷朔Q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

(1)對下列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不聞天子之詔之:的

B.稱善者久之之:他

C.天子且至且:將要

D.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乃:于是,就

(2)對選文中文帝特點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賢明B.識大體C.善于反思D.治軍嚴(yán)明

(3)第②段a、b、c、d四句話屬于對將軍亞夫正面描寫的一項是

A.a(chǎn)B.bC.cD.d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岀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翻譯下列加點的詞。

i無案牘之勞形

ii何陋之有

iii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iv不蔓不枝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i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ii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

(3)這兩篇短文都采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分別表述了怎樣的志趣?

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各題。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庇新劧鴤髦咴唬骸岸∈洗┚靡蝗??!眹说乐?,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鼻舐勚舸?,不若無聞也。

(《穿井得一人》)

龐蔥①與太子質(zhì)②于邯鄲③,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倍搜允孝苡谢ⅲ跣胖??”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⑤大梁⑥也遠(yuǎn)于市,而議臣者⑦過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為知?!庇谑寝o行而讒言先至后龐蔥從邯鄲反果不得見。

(《三人成虎》)

①龐蔥:魏國大臣。②質(zhì):作人質(zhì),將人作為抵押品,這是戰(zhàn)國時代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慣例。③邯鄲:趙國的郡城。④市:集市。⑤去:距離。⑥大梁:魏國國都。⑦議臣者:議論我的人,這里是非議,說人壞話。

(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i及其家穿井

ii不若無聞也

iii龐蔥與太子質(zhì)于邯鄲

iv王信之乎?

(2)下面句子加點字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宋之丁氏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B.及其家穿井其人舍然大喜

C.家無井而出溉汲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而議臣者過于三人矣不義而富且貴

(3)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分朗讀停頓,標(biāo)三處。

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龐蔥從邯鄲反果不得見。

(4)譯下面句子。

i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

ii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5)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對于傳言的態(tài)度分別是怎樣的?

一詞多義。

(1)之

聞之于宋君(代詞,)

得一人之使(助詞,)

(2)聞

有聞而傳之者(動詞,)

聞之于宋君(動詞的使動用法,)

(3)于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詞,)

問之于丁氏(介詞,)

(4)日

日月星宿(名詞,)

終日在地上行上(名詞,)

(5)其

其人曰(代詞,表指示,)

奈何憂其壞(代詞,代指)

誦讀課文,完成下列各題。

(1)下列加點字注音錯誤的一項是

A.本在冀(jì)州之南B.懲山北之塞(sè)

C.遂率子孫荷(hé)擔(dān)者三夫D.河曲智叟亡(wú)以應(yīng)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i年且九十

ii且焉置土石

iii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iv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v寒暑易節(jié)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河陽之北B.跳往助之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D.操蛇之神聞之

(4)用原文語句填上空。

i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ii愚公移山的目標(biāo)是。

iii愚公確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

iv智叟認(rèn)為愚公不能移走大山的理由是。

(5)閱讀課文,完成下面表格。

人物相關(guān)語句態(tài)度分析

家人雜然相許。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雹?/p>

愚公妻子②③

孀妻弱子始齔,跳往助之。④

河曲智叟⑤⑥

操蛇之神⑦對愚公的決心和勇氣感到畏懼。

帝⑧⑨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題。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①而居。甲翁之妻子去鄉(xiāng),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攜酒至乙翁第,二人對酌,不亦樂乎!乙翁曰:“向②吾遠(yuǎn)游冀、雍,然未嘗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③老矣,恐力不勝④?!币椅淘唬骸安钜?,汝之言!曩(nǎng)者⑤愚公年且⑥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錢塘,絕長江,而至泰陰。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無需相扶?!弊匀粘鲋帘∧阂阎涟肷揭?。

(選自司馬光《涑水記聞》)

①邑:舊指縣。②向:以前。③然:然而。④勝:能承受,承擔(dān)。⑤曩(nǎng)者:以往,過去。⑥且:將近。

(1)請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

i惟叟一人而已惟:

ii叟攜酒至乙翁第至:

iii然未嘗登泰山嘗:

iv乙翁欲扶之欲:

(2)下列選項中與“何老之有”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甲翁之妻子去鄉(xiāng)B.無絲竹之亂耳

C.一老河兵聞之D.何陋之有

(3)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一處)

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4)翻譯下列句子。

i昔有二翁,同邑而居。

ii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

(5)二翁登泰山這件事情表現(xiàn)了“二翁”什么精神?

回憶《詠雪》《陳太丘與友期》兩文,完成下列小題。

(1)下列各組句中加粗字意義不同的一項是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B.下車引之王凝之妻也

C.學(xué)而不思則罔日中不至,則是無信

D.陳太丘與友期行君與家君期日中

(2)下列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期日/中B.對子罵/父C.公/大笑樂D.俄/而雪驟

(3)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陳太后與友期》一文中,“尊君”一詞是敬辭,用以對別人稱呼自己的父親。

B.《陳太丘與友期》一文表現(xiàn)了陳元方聰明懂禮,告訴人們作人要守信、守禮,否則就得不到尊重。

C.《詠雪》一文中,“與兒女講論文義”一句,“兒女”指“子侄輩們”,“講論文義”是談?wù)撐恼碌拇笠狻?/p>

D.《詠雪》一文著重寫一次家庭聚會中,謝太傳教育孩子們時寬容有度,教育得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從容就義

天祥將出獄,即為絕筆自贊①,系之衣帶間。其詞曰:“孔曰成仁,孟云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xué)何事!而今而后,庶幾②無愧!”過市,意氣揚揚自若,觀者如堵③。臨刑,從容謂吏曰:“吾事畢矣?!眴柺腥耸霝槟媳?,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則死矣。見聞?wù)邿o不流涕。

(文天祥/文,節(jié)選自《文山先生全集》)

①自贊:自我總結(jié)。②庶幾:差不多。③觀者如堵:圍觀的人多得像一道墻。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i惟其義盡惟:

ii吾事畢矣畢:

iii南面再拜就死再拜:

iv見聞?wù)邿o不流涕涕:

(2)說說下列句中加點的虛詞的用法。

i即為絕筆自贊為:

ii系之衣帶間之:

iii問市人孰為南北為:

iv俄有使使止之之:

(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讀圣賢書,所學(xué)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4)讀了這段文字,我們?yōu)槲奶煜榫土x而感佩,文天祥就是孟子所說的。

說說下面句子中“其”“之”的意思。

(1)恐前后受其敵

(2)場主積薪其中

(3)一狼洞其中

(4)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5)復(fù)投之

(6)久之,目似暝

(7)又?jǐn)?shù)刀斃之

(8)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閱讀《閱微草堂筆記》選段,完成下列題目。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shù)小舟,曳鐵耙,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xué)家設(shè)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dāng)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zhuǎn)。轉(zhuǎn)轉(zhuǎn)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姑妄聽之二)

一日,塔爾巴哈臺①押逋②寇滿答爾至,命印接解。以鐵杻貫手,以鐵鏈從馬腹橫鎖其足。時已病,奄奄僅一息。與之食,亦不甚咽。在馬上每欲倒擲下,賴縶③足得不墮。但慮其死,不慮其逃也。至戈壁,兩馬相并,又作欲墮狀。印舉手引之,突挺然而起,以杻擊印仆馬下,即旋轡馳入戈壁去。戈壁東北連科布多,綿亙數(shù)百里,古無人跡,竟莫能追。始知其病者偽也。參將岳濟,坐是獲重譴,印亦長枷。既而伊犁復(fù)捕得滿答爾。蓋額魯特來降者,賞賚最厚。滿答爾貪餌而出,因就擒。訊其何以敢再至,則曰:“我罪至重,諒必不料我來;我隨眾而來,亦必不疑其中有我?!逼渌嬃际牵挥葑R其項上箭瘢④也。以印之巧密,而卒為術(shù)愚;以滿答爾之深險,而卒以詐敗。日以心斗,誠不知其所窮。然任智終遇其敵,未有千慮不一失者,則定理也。

(姑妄聽之三)

①“塔爾巴哈臺”為清朝駐守塔爾巴哈的駐軍,“印”為李印,時為駐守庫爾喀喇烏蘇的軍士。后文“滿答爾”“岳濟”為人名,“科布多”“伊犁”時為清西北邊疆政區(qū)名、地名,“額魯特”指一少數(shù)民族部落。②逋,音bǔ,指逃亡。③縶,音zhí,指用繩索拴住。④瘢,音bān,指創(chuàng)傷后留下的疤痕。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字的意思。

i閱十余歲

ii坐是獲重譴

(2)下列選項加點字“之”的用法與例句一致的一項是

例句:求之下流

A.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孫權(quán)勸學(xué)》)

B.何陋之有(《陋室銘》)

C.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愛蓮說》)

D.與之食

(3)聯(lián)系語境,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眾服為確論翻譯:眾人很信服。

B.轉(zhuǎn)轉(zhuǎn)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翻譯:不停地翻轉(zhuǎn),于是(石頭)反而逆流而上了。

C.印舉手引之翻譯:李印打了個手勢暗示他(不要?;ㄕ校?/p>

D.訊其何以敢再至翻譯:問額魯特部落為什么來歸降。

(4)《閱微草堂筆記》一書中,不少故事直接表述了紀(jì)昀的看法。比如:材料中,的看法是①;材料中,的看法是②。由這兩則材料推測,《閱微草堂筆記》之所以與《聊齋志異》一起被譽為清代筆記小說“雙璧”,不僅在于它記狐鬼怪等故事,還有可能在于③。(前兩空用原文語句回答,第三空用自己的語言回答。)

閱讀《愛蓮說》,回答問題。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岀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節(jié)選自周敦頤《愛蓮說》)

竹似賢①,何哉?竹本②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③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④者。竹心空,空以體⑤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yīng)用虛受⑥者。竹節(jié)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jié),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之,為庭實⑦焉。

(節(jié)選自白居易《養(yǎng)竹記》)

賢:賢者。②本:根。③善建不拔:意志堅定不移。④中立不倚:處事正直,不偏不倚。⑤體:體質(zhì)。⑥虛受:虛心接受,⑦實:充實。

(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i香遠(yuǎn)益清

ii夫如是

(2)下列加點的“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故君子人多樹之

A.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B.水陸草木之花

C.康肅笑而遣之D.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濯清漣而不妖。

(4)甲乙兩文都借植物的外形特點比喻君子品德,請從以上兩文中找出蓮和竹子共有的一個特點,說說這一特點象征了君子的哪種品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人虎

莆田壺山下有路通海,販鬻①者由之。至正丁未②春,民衣虎皮,鍛利鐵為爪牙,習(xí)其奮躍之態(tài)絕類。乃出伏灌莽中,使偵者緣木而視,有負(fù)囊至者則嘯以為信?;④S出,扼其吭③殺之?;蛄哑淙?,如噬嚙狀;裂其囊,取物之尤者,余則封如故,示人弗疑。人競傳壺山下有虎,不食人,唯吮其血,且神之。

已而,民偶出,其婦守巖穴。婦聞木上嘯聲急,意必有重貨,乃蒙虎皮而搏之。婦人質(zhì)脆弱,販者得與抗。婦懼,逸去。販者微見其蹠④,人也。歸而謀諸鄰,噪⑤而逐之。抵穴,獲金帛無數(shù)。民竟逃去。

①鬻(yù):賣。②至正丁未:即公元1367年。③吭(hāng):咽喉。④蹠(zhí):腳掌。⑤噪(zào):許多人大聲呼喊。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i使偵者緣木而視緣:

ii有負(fù)囊至者則嘯以為信負(fù):

iii絕類類:

iv且神之神:

(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噪而逐之

A.何陋之有B.無絲竹之亂耳C.扼其吭殺之D.能以徑寸之木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i民衣虎皮,鍛利鐵為爪牙,習(xí)其奮躍之態(tài)。

ii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閱讀并回答問題。

惠子之梁

梁相死,惠子欲之梁,渡河而遽①墮水中,船人救之。船人曰:“子欲何之而遽也?”曰:“梁無相,吾欲往相之?!贝嗽唬骸白泳哟g而困②,無我則子死矣,子何能相梁③乎?”惠子曰:“子居船楫之間,則我不如子。至于安國家、全社稷,子之比我,蒙蒙④如未視之狗耳。”

(選自《說苑》,有刪改)

①遽:匆忙。②困:被困住。③何能相梁:怎么能到梁國任國相。④蒙蒙:未睜開的樣子。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i惠子欲之梁之:

ii子居船楫之間而困居:

iii至于安國家、全社稷全:

iv蒙蒙如未視之狗耳耳: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i惠子欲之梁,渡河而遽墮水中。

ii子欲何之而遽也?

(3)劃船的人認(rèn)為惠子不能當(dāng)梁相的理由是什么?(請用文中的話回答)

(4)這篇短文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什么?

閱讀下面選文,回答下面的題。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日:“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dá)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xiàn)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趙將馬服君趙奢之妻,趙括之母也。秦攻趙,孝成王使括代廉頗為將。將行,括母上書言于王日:“括不可使將。”王日:“何以?”日:“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者以十?dāng)?shù),所友者以百數(shù)。大王及宗室所賜幣帛,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盡藏之。乃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王以為何如其父乎?父子不同,執(zhí)心各異。愿勿遣?!蓖跞??“母置之,吾計已決矣。”括母曰:“王終遣之,即有不稱,妾得無隨坐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頗。三十余日,趙兵果敗,括死軍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誅。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懲山北之塞(懲:苦于)

B.聚室而謀日(室:室內(nèi)、客廳)

C.母置之,吾計已決矣(置:放棄,放下不管)

D.即有不稱(稱:稱職)

(2)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以君之力王以括母先言B.達(dá)于漢陰括母上書言于王曰

C.跳往助之王終遣之D.且焉置土石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3)下列對兩文有關(guān)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段采用了烘托的手法來塑造愚公這一人物形象。

B.文中趙奢之妻對丈夫和兒子都非常了解,因此在國王面前支持丈夫,反對兒子。

C.兩文段都是通過語言描寫來展現(xiàn)人物的性格。

D.文“其妻”和文“括母”都是考慮問題周到,見識深遠(yuǎn)的人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即石墾堰,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5)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限劃兩處。

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吏無敢仰視王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眹说乐?,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鼻舐勚舸?,不若無聞也。

子夏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①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敝劣跁x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選自《呂氏春秋》)

①己亥:中國農(nóng)歷用“天干”“地支”來紀(jì)年。60年為一周期,周而復(fù)始。己亥是其中的一年。

(1)請用”/”為下列句子劃分朗讀節(jié)奏。(各劃一處)

i得一人之使

ii夫“己”與“三”相近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i及其家穿井

ii求聞之若此

iii子夏之晉

iv是己亥也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i有聞而傳之者。

ii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4)你從上面兩文中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課內(nèi)閱讀

雖有嘉肴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xué),不知其善也。是故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xué)相長也。《兌命》曰“學(xué)學(xué)半”,其此之謂乎!

(1)下列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是故學(xué)然后知不足/問今是何世

B.學(xué)學(xué)半/學(xué)而時習(xí)之

C.其此之謂乎/何陋之有

D.故曰:教學(xué)相長也/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

(2)把“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3)下面對選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開頭以生活體驗人筆,以“嘉肴”類比“至道”,論證“弗學(xué),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學(xué)和教的話題,將抽象的道理具體化,通俗易懂。

B.在本文中,我們可以知道,教和學(xué)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教師和學(xué)生之間應(yīng)該互相學(xué)習(xí),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C.“教學(xué)相長”和“學(xué)學(xué)半”都強調(diào)了“教”是學(xué)習(xí)、進步和提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不同的是,前者是從教和學(xué)兩個方面來說明,而后者則只從教的角度說明。

D.本文首先提出中心論點:“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然后逐層深入論證,最后得出結(jié)論“教學(xué)相長”,層次井然。

(4)從學(xué)習(xí)的角度,“教學(xué)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jié)合學(xué)習(xí)經(jīng)驗,談?wù)勀愕目捶ā?/p>

國學(xué)閱讀。

楊子之鄰人亡羊①

楊子②之鄰人亡③羊,既率其黨④,又請楊子之豎⑤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

鄰人曰:“多歧路?!奔确储蓿瑔枺骸矮@羊乎?”曰:“亡之矣?!痹唬骸稗散咄鲋俊痹唬骸捌缏分杏钟衅缪?。吾不知其所之,所以反也。”

①選自《列子·說符》。②楊子:楊朱,戰(zhàn)國時著名的思想家。③亡:丟失。④率其黨:帶領(lǐng)他的親屬。⑤豎:童仆。⑥反:通“返”,返回。⑦奚:為何,為什么。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i又請楊子之豎追之:

ii何追者之眾:

iii多歧路: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i亡一羊,何追者之眾?

ii吾不知其所之,所以反也。

(3)鄰居的羊丟失了,他帶著許多人去追羊,為什么還是沒找到羊?

(4)用一個成語概括這個故事,并說說人們常用這個成語比喻什么。

閱讀《穿井得一人》,回答問題。

(1)選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

A.國人道之B.聞之于宋君C.問之于丁氏D.得一人之使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穿井得人”這個故事原來是一場誤會,造成這個誤會的原因是什么?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原因:

啟示:

吳太伯①,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圣子昌②,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③,文身斷發(fā),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余家,立為吳太伯。

……

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余讀《春秋》古文,乃知中國之虞與荊蠻句吳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也!

《史記·吳太伯世家》

解釋:①吳太伯,即泰伯。②圣子昌:圣,指道德智能極高。昌,后來的周文王。③荊蠻:泛指南方的蠻夷之地。泰伯所奔之地為梅里,就是無錫梅村。

(1)下列各項中的“之”字與“太伯之奔荊蠻”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汝心之固B.居天下之廣居

C.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D.已而之細(xì)柳營

(2)解釋下列加點字。

i荊蠻義之

義:

ii三以天下讓

讓:

iii民無得而稱焉

稱:

iv見微而知清濁

微:

(3)翻譯下列句子。

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fā),示不可用,以避季歷。

(4)結(jié)合本文,說說司馬遷為什么把《吳太伯世家》作為《史記》“三十世家”的開篇之作?

解析

一、復(fù)合題(共19題)

1.

(1)B

(2)D

(3)D

(1)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思?!胺Q善者久之”的意思是“長時間對周亞夫贊嘆不已”,其中“之”起到湊足音節(jié)的作用,無實義。B項解釋錯誤。故本題解析是B項。

(2)本題考查對人物形象的把握。閱讀選文,可知選文主要寫文帝勞軍的事,通過霸上、棘門軍和細(xì)柳營的對比,突出了周亞夫治軍嚴(yán)明的特點。故本題解析是D項。

(3)方法一:本題考查判斷描寫角度的能力。閱讀文段中的四句話,可知d句通過對周亞夫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從正面表現(xiàn)了周亞夫治軍嚴(yán)明的特點。a、b、c三句都是對周亞夫的側(cè)面描寫。故本題解析是D項。

方法二:

漢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規(guī)模侵入漢朝邊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劉禮為將軍,駐軍在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駐軍在棘門;委派河內(nèi)郡太守周亞夫為將軍,駐軍細(xì)柳,以防備匈奴侵?jǐn)_。

皇上親自去慰勞軍隊。到了霸上和棘門的軍營,驅(qū)馳而入,將軍及其屬下都騎著馬迎送。隨即來到了細(xì)柳軍營,只見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鋒利的兵器,開弓搭箭,弓拉滿月,戒備森嚴(yán)?;噬系南刃行l(wèi)隊到了營前,不準(zhǔn)進入。先行的衛(wèi)隊說:“皇上將要駕到。”鎮(zhèn)守軍營的將官回答:“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從將軍的命令,不聽從天子的命令。’”過了不久,皇上駕到,也不讓入軍營。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節(jié)去告訴將軍:“我要進營慰勞軍隊?!敝軄喎蜻@才傳令打開軍營大門。守衛(wèi)營門的官兵對跟從皇上的武官說:“將軍規(guī)定,軍營中不準(zhǔn)驅(qū)車奔馳?!庇谑腔噬系能囮犚仓缓美〖?xì)繩,慢慢前行。到了大營前,將軍周亞夫手持兵器,雙手抱拳行禮說:“我是盔甲在身的將士,不便跪拜,請允許我按照軍禮參見?!被噬弦虼硕袆?,臉上的神情也改變了,俯身扶在橫木上,派人致意說:“皇帝敬重地慰勞將軍?!眲谲姸Y儀完畢后辭去。

出了細(xì)柳軍營的大門,許多大臣都深感驚詫。文帝感嘆地說:“?。∵@才是真正的將軍。先前的霸上、棘門的軍營,簡直就像兒戲一樣,匈奴是完全可以通過偷襲而俘虜那里的將軍,至于周亞夫,豈是能夠侵犯他嗎?”長時間對周亞夫贊嘆不已。

2.

(1)i官府公文

ii語氣助詞,不譯。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iii親近而不莊重

iv長枝節(jié)

(2)i說說笑的都是博學(xué)的人,來來往往的沒有無學(xué)問的人。

ii香氣散播到遠(yuǎn)處,更加使人覺得清幽,筆直而潔凈地立在那里。

(3)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堵毅憽吠ㄟ^描繪陋毫不陋,表述出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稅凵徴f》通過描繪蓮花的高潔之美麗,表現(xiàn)了潔身自好的人格,以及對追名逐利事態(tài)的厭惡。

(1)i本題考查重點文言實詞的意義。解答此類題目時,應(yīng)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據(jù)句子的翻譯推斷詞語意思。句意為:沒有嘈雜的音樂聲擾亂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從而得出實詞的意思。

ii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虛詞的意義。解答此類題目時,應(yīng)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據(jù)句子的翻譯推斷詞語意思。句意為:有什么簡陋的呢?從而得出“之”為語氣助詞,不譯。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iii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虛詞的意義。解答此類題目時,應(yīng)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據(jù)句子的翻譯推斷詞語意思。句意為:可以在遠(yuǎn)處觀賞,但不能貼近去玩弄??!得出“褻”的意思為:親近而不莊重。

iv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虛詞的意義。解答此類題目時,應(yīng)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據(jù)句子的翻譯推斷詞語意思。句意為:既不生藤蔓,也沒有旁枝。得出“枝”的意思為:名詞用作動詞,長枝節(jié)。

(2)i本題考查的是重點句子的翻譯,做該題時,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nèi)容,譯文要順暢。注意重點字詞以及常見句式的翻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句中重點詞語有:鴻儒:博學(xué)的人。白?。簾o學(xué)問的人。得出句意為:說說笑的都是博學(xué)的人,來來往往的沒有無學(xué)問的人。

ii本題考查的是重點句子的翻譯,做該題時,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nèi)容,譯文要順暢。注意重點字詞以及常見句式的翻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句中重點詞語有:香:芳香。益:越加。亭亭:少女站立的樣子。得出句意為:香氣散播到遠(yuǎn)處,更加使人覺得清幽,筆直而潔凈地立在那里。

(3)本題考查對課內(nèi)文言文的思想內(nèi)容的掌握,以及對托物言志表現(xiàn)手法的理解。答題時注意兩篇短文的區(qū)別。甲文由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和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骸昂温??”可知的志向。乙文由“予獨愛蓮之岀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觀而不可褻玩焉”可知的志向。得出解析:《陋室銘》通過描繪陋毫不陋,表述出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稅凵徴f》通過描繪蓮花的高潔之美麗,表現(xiàn)了潔身自好的人格,以及對追名逐利事態(tài)的厭惡。

陋室銘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龍就成為有靈力的水了。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覺得簡陋了)。苔蘚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說說笑的都是博學(xué)的人,來來往往的沒有無學(xué)問的人??梢詮棽患友b飾的琴,閱讀佛經(jīng)。沒有嘈雜的音樂聲擾亂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愛蓮說

水里陸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值得喜愛的有很多。晉代的陶淵明只愛菊花。自從李氏的唐朝以來,世上的們很喜歡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里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在清水里洗滌過,但是并不顯得妖媚,荷梗中間貫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沒有旁枝。香氣散播到遠(yuǎn)處更加使人覺得清幽,筆直而潔凈地立在那里,可以在遠(yuǎn)處觀賞,但不能貼近去玩弄啊我認(rèn)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人。唉!喜愛菊花的人,在陶淵明之后就很少聽到了。喜愛蓮花的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喜愛牡丹的人,人該是很多了。

3.

(1)i等到

ii如

iii和

iv相信

(2)A

(3)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龐蔥從邯鄲反/果不得見。

(4)i全國的人都在說這件事,后來被宋國的國君聽到了。

ii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墒墙?jīng)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5)宋君不輕信傳言,而魏王輕信了傳言。

(1)i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題,重點在于文言實詞的積累,同時也可以借助整個句子的意思來判斷。句意為:等到他家打了井。及,等到。

ii句意為:不如沒有聽到。若,如。

iii句意為:龐恭陪伴魏國太子到邯鄲做人質(zhì)。與,和。

iv句意為:您相信這件事嗎?信,相信。

(2)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助詞,的\助詞,的。B.他\這。C.表并列,不譯\表順承,不譯。D.表順承,不譯\表轉(zhuǎn)折,不譯。故選:A。

(3)本題考查句子停頓。作答時,一定要在正確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前后詞語之間的語義聯(lián)系來劃分停頓。有了一定的積累以后可以根據(jù)語感直接作答。這個句子的意思是:于是龐蔥告辭而去,而毀謗他的話很快傳到魏王那里。后來太子結(jié)束了人質(zhì)的生活,龐蔥從邯鄲回來,果真不能再見魏王了。故斷句為: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龐蔥從邯鄲反/果不得見。

(4)i本題考查翻譯語句。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diào)”“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dāng)調(diào)整,達(dá)到詞達(dá)句順。重點詞語:道,談?wù)?。聞,被……聽到。句意:全國的人都在說這件事,后來被宋國的國君聽到了。

ii重點詞語:夫,發(fā)語詞,不譯。明,明顯。句意: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墒墙?jīng)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解析: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jīng)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5)本題考查比較閱讀。根據(jù)甲文中的“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可知,宋君對于傳言的態(tài)度是不輕信,而是派人去查明真相。根據(jù)乙文中的“反果不得見”可知魏王輕信了傳言。解析:宋君不輕信傳言,而魏王輕信了傳言。

參考譯文:

宋國有個姓丁的,家中沒有井,只好到外邊去洗滌,打水,經(jīng)常要一個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訴人家說:“我家打井得了一個人?!庇腥寺牭竭@句話,就傳出去說:“丁家打井得了一個人?!比珖娜硕荚谡f這件事,后來被宋國的國君聽到了。他就派人向那個姓丁的人家查問,姓丁的人回答說:“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個勞動力使用,并不是從井里挖出一個人。”像這樣聽到傳聞,還不如不聽。

龐恭陪伴魏國太子到邯鄲做人質(zhì)。在臨行前,龐恭對魏王說:“要是現(xiàn)在有個人跑來說,熱鬧的街上出現(xiàn)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不信!”魏王立刻答道。“如果同時有兩個人跑來,熱鬧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嗎?”龐恭又問?!拔視岩?。”魏王回答道?!澳敲匆侨齻€人異口同聲的說街上有只老虎時,您會相信嗎?”龐恭接著問魏王想了一會兒回答:“我會相信?!庇谑驱嫻Ь蛣裾]魏王:“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墒墙?jīng)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F(xiàn)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yuǎn)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此事。”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于是龐蔥告辭而去,而毀謗他的話很快傳到魏王那里。后來太子結(jié)束了人質(zhì)的生活,龐蔥從邯鄲回來,果真不能再見魏王了。

4.

(1)指“穿井得一人”這件事;的

(2)知道,聽說;使聽到

(3)在;向

(4)太陽;天

(5)那;地

5.

(1)C

(2)i將近

ii況且;放置、安放

iii嘲笑、譏笑;制止、阻止

iv應(yīng)答、回答

v更替、變化

(3)A

(4)i懲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

ii指通豫南,達(dá)于漢陰

iii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iv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①支持愚公,獻(xiàn)計獻(xiàn)策,解決移山有關(guān)的問題。②獻(xiàn)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③對移山存在疑慮,擔(dān)心愚公之力以及土石安置問題。④不顧自身弱小,全力支持愚公移山。⑤笑而止之曰:“甚矣,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⑥輕視、嘲笑,認(rèn)為移山是愚蠢行為,阻止愚公移山。⑦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⑧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fù)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⑨被愚公的行為和精神感動。

6.

(1)i單,只

ii到

iii曾經(jīng)

iv想要

(2)D

(3)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4)i從前有兩個老翁,住在同一個縣里。

ii那山我也沒登過,然而老了,恐怕力氣不夠。

(5)二翁登泰山,表現(xiàn)了一種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精神。

(1)i本題考查文言文詞語含義的理解。全句的意思是:只有他自己而已。

ii全句的意思是:他帶著酒去乙翁的家。

iii全句的意思是:但沒有登過泰山。

iv全句的意思是:乙翁要扶他。

(2)本題考查文言文詞語用法的辨析能力,要求選出用法相同的一項?!昂卫现小敝械摹爸笔琴e語前置的標(biāo)志。A項,“甲翁之妻子去鄉(xiāng)”的“之”的意思是“的”。B項,“無絲竹之亂耳”的“之”是結(jié)構(gòu)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C項,“一老河兵聞之”的“之”為代詞。D項,“何陋之有”的“之”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故本題解析選擇D。

(3)本題考查學(xué)生劃分文言句子節(jié)奏的能力。在作答時首先考慮語句含義,然后結(jié)合語句結(jié)構(gòu)進行分析,最后得出解析。全句的意思是:從太陽出來到薄暮降臨,已經(jīng)走過了半座大山。所以應(yīng)該在“暮”后斷開。

(4)i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此句中重點的詞有:昔:以前,從前。

ii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此句中重點的詞有:余:我。亦:也。未:沒有??郑簱?dān)心。

(5)方法一:

本題考查文言文內(nèi)容理解及人物分析的能力?!抖痰翘┥健?,講述的是兩個年逾六十的老翁不以年老而互勉登泰山的故事,表現(xiàn)了一種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精神。只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和頑強的意志,就能戰(zhàn)勝克服困難,取得勝利。綜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解析。

方法二:

參考譯文

從前有兩個老翁,住在同一個縣里,甲老翁的妻子、子女離開故鄉(xiāng),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帶著酒去乙翁的家,兩個人一起喝酒,十分快樂!乙翁說:“以前我曾去翼、雍兩州遠(yuǎn)處交游,但沒有登過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說:“那山我也沒有登過,然而老了,恐怕力氣不夠?!币椅陶f:“你說的不對!以前的愚公,九十歲的時候還可以移山,現(xiàn)在我們才六十來歲,哪里老呢!”甲翁說:“那太好了!”第二天,兩個老人都去了,走過錢塘,渡過長江,走到泰山腳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說:“我的力氣還可以,不用互相攙扶?!睆奶柍鰜淼奖∧航蹬R,已經(jīng)走過了半座大山。

7.

(1)B

(2)C

(3)C

(1)A去,離開;B之,代詞,他/人名,王凝之,王羲之的兒子;C則,就;D與,連詞,和。

(2)A釋義:相約在正午,日中,正午,不可斷開。B釋義:對著兒子罵這個兒子的父親,應(yīng)為“對子/罵父”C謝公開心的笑了,正確。D釋義:不久雪下的很急,俄而,不久,正確斷句應(yīng)為“俄而/雪驟”。

(3)A項中“尊君”是敬辭,是對別人父親的尊稱。B《陳太丘與友期行》一文中對于陳元芳懂禮一點并未突出。D詠雪一文主要表現(xiàn)出了謝道韞的才華,體現(xiàn)出詩禮之家的和諧氣氛,并為著重突出謝太傅的教育方式。

8.

(1)i因為

ii完

iii拜了兩拜

iv眼淚

(2)i寫

ii代詞,代指絕筆

iii是

iv代詞,代指行刑

(3)讀古代圣賢的書,所學(xué)的(不是成仁取義的事又)是什么事呢?從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沒有愧疚了!

(4)從容;大丈夫

9.

(1)指代兩狼

(2)指代麥場

(3)指代柴草堆

(4)指代屠戶

(5)指代骨頭

(6)無實際意義

(7)代指狼

(8)結(jié)構(gòu)助詞,的

10.

(1)i經(jīng)過,經(jīng)歷。

ii這,指代滿達(dá)爾逃脫這件事。

(2)D

(3)B

(4)(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然)任智終遇其敵,未有千慮不一失(者,則定理也)。;記錄了底層老百姓、士兵的故事或當(dāng)時種種社會現(xiàn)象/將敘事、議論融為一體/發(fā)微,在故事中寄寓深刻的道理/筆法簡練,末尾點評卻又耐人尋味,發(fā)人深省。

(1)i這道題考查的是文言文詞語翻譯?!伴啞钡囊馑际墙?jīng)過,經(jīng)歷。所在句子的意思是經(jīng)過了十多年。

ii“是”的意思是這,指代滿達(dá)爾逃脫這件事。所在句子的意思是參將岳濟因此事受到嚴(yán)厲懲處,李印也長期戴枷示眾。

(2)這道題考查詞語的意思。D“之”和例子一致,都是代詞。

(3)這道題考查句子的翻譯。B正確。A錯誤,這句話的意思是大家信服地認(rèn)為(這話)是精當(dāng)確切的言論。C錯誤,意思是李印伸手去拉他。D錯誤,應(yīng)該是問他為何敢再來。

(4)方法一:

①這道題考查文本的理解。第一處要用原文的語句回答,“可據(jù)理臆斷歟?”強調(diào)的是主觀判斷不可靠,不能全靠主觀判斷,會出現(xiàn)錯誤。

②這道題考查文本的理解。用原文的語句回答。“任智終遇其敵,未有千慮不一失”這句話的意思是但專門依仗心計的人終究會遇到對手,從來沒有千慮而不一失的。講述了道理。

③這道題考查文本的理解。合理即可,解析不唯一。比如乙文在講述故事后,“然任智終遇其敵,未有千慮不一失者,則定理也”結(jié)尾點明了道理,專門依仗心計的人終究會遇到對手,從來沒有千慮而不一失的。所以這就是行文的優(yōu)點。

方法二:

一天,塔爾巴哈臺押來一名叫滿答爾的強盜,長官命令李印接著押送。李印用鐵銬銬住他的手,用鐵鏈從馬肚子底下繞上來橫鎖住他的腳。滿答爾當(dāng)時已患病,虛弱得好像只剩下一口氣。給他食物,他也不大下咽。坐在馬上,他總要向下倒,只是因為系住了腳,才沒掉下來,李印只擔(dān)心他會死,不擔(dān)心他會逃。到了戈壁,兩人的馬并列行走,滿答爾又作出要倒下的樣子。李印伸手去拉他,他突然挺起,用鐐銬把李印砸倒在馬下,接著撥轉(zhuǎn)馬頭,馳入戈壁中去了。戈壁東北面連著科布多,綿延數(shù)百里,自古沒有人跡,根本無法追捕。大家這才知道他生病是假裝的。參將岳濟因此事受到嚴(yán)厲懲處,李印也長期戴枷示眾。不久伊犁重新抓到滿答爾。原來,額魯特部落來歸降的人,朝廷給的賞賜最豐厚。滿答爾貪圖賞金,也來想領(lǐng)賞,因此就被擒。問他為何敢再來。他說:“我的罪最重,估計你們肯定想不到我還會來;我隨很多人一起來,你們也肯定不會懷疑其中有我。”他想得也確實周到,卻沒料到人們會認(rèn)出他脖子上的箭傷疤痕。像李印這樣機警細(xì)心,結(jié)果還是中了圈套;像滿答爾這樣陰險狡詐,結(jié)果還是因使詐而敗亡。人們每天都在用心互斗。確實不知心計的巧妙會到什么地步。但專門依仗心計的人終究會遇到對手,從來沒有千慮而不一失的,這一點則是肯定無疑的道理。

11.

(1)i益,更,越。

ii這樣。

(2)C

(3)經(jīng)過清水的洗滌卻并不顯得妖艷。

(4)蓮和竹子共有的一個外形特點是直;象征了君子正直不阿,通達(dá)事理,行為方正的品格。

(1)i本題考查文言文實詞的含義。解答此題,學(xué)生要充分調(diào)動平時的積累,聯(lián)系課內(nèi)所學(xué)的知識及上下文來作答,尤其要注意含有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特殊文言現(xiàn)象的詞語。益:益,更,越。

(2)本題考查文言文虛詞,作答時要聯(lián)系上下文?!肮示尤硕鄻渲钡闹疄榇~A項“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結(jié)構(gòu)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B項,“水陸草木之花”的“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C項“康肅笑而遣之”的“之”,代詞,他;D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的“之”為結(jié)構(gòu)助詞。故本題解析為C。

(3)文言文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一般要求直譯。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中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述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翻譯要求字字落實,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譯出原文造句的特點?!板薄把笔侵攸c詞語,一定要解釋準(zhǔn)確。

(4)方法一:

本題考查文意理解,蓮的外形特點有:不蔓不枝;竹的外形特點有“竹性直”。象征了君子正直不阿,通達(dá)事理,行為方正的品格。

方法二: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岀卻不被污染,經(jīng)過淸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也不枝枝節(jié)節(jié),香氣傳播更加淸香,筆直潔凈地豎立在水中。(人們)可以遠(yuǎn)遠(yuǎn)地觀賞(蓮),而不可輕易地玩弄它啊。

我認(rèn)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τ冢┚栈ǖ南矏郏諟Y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數(shù)當(dāng)然就很多了!

竹子像賢人,為什么呢?竹子的根很牢固,憑著牢固的根可以樹立品德。君子看見它的根,就會想到意志堅定不移的人。竹本性正直,憑著正直的本性可立身;君子看見它正直的本性,就會想到處事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內(nèi)心是空的,憑著心空可以體驗道的存在,君子看見它的空心,就會想到虛心求學(xué)的人。竹子的節(jié)很堅貞,憑著堅貞的節(jié)可以立志,君子看見它的節(jié),就會想到砥礪名節(jié)、無論危險還是平安都始終如一的人。正因為如此,所以君子大多都會種上竹子作為他們庭院的充實物。

12.

(1)i向上爬(攀爬)、攀援。

ii背。

iii像、相似。

iv以……神,把……看作神。

(2)C

(3)i有個人(百姓)穿上老虎皮,鍛造出鋒利的鐵器作為爪子和牙齒,練習(xí)老虎跳躍的動作形態(tài)。

ii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xiàn)。

(1)i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的意義。解答此類題目時,應(yīng)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據(jù)句子的翻譯推斷詞語的意思。課外文言文的詞語解釋既要充分調(diào)動知識積累,回憶該詞的常用義,還要結(jié)合上下文來判斷。

使偵者緣木而視:派探察的人爬到樹上觀看。緣:向上爬(攀爬),攀援。

ii有負(fù)囊至者則嘯以為信:有背著行囊的人,就(學(xué)動物)嘯叫作為信號。負(fù):背。

iii絕類:特別像(了)。類:像,相似。

iv且神之:并且傳得神乎其神。神:意動用法,以……為神,把看作神。

(2)文言文中有一些詞是一詞多義,要確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據(jù)上下文的內(nèi)容來考慮。在平時文言文的學(xué)習(xí)中,要特別重視并掌握這類一詞多義的單音節(jié)詞。C項和題干中的“之”都是代詞;A: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B: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D:結(jié)構(gòu)助詞,“的”。故選C。

(3)i文言文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一般要求直譯。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中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述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翻譯要求字字落實,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和句式的特點此句中的關(guān)鍵詞語是:衣:名詞作動詞,穿。鍛:鍛造。習(xí):學(xué)習(xí)。

ii方法一:

此句中的關(guān)鍵詞語是: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樣彎曲。滅:暗,看不見。

方法二:

選自《宋文憲公全集》:宋濂;年代:明

譯文:莆田的壺山之下,有路通向大海,販賣(貨物的)商人(都必須)經(jīng)過那。至正丁未年的春天,有一個村民,穿上老虎皮,鍛造出鋒利的鐵器作為爪牙,練習(xí)老虎跳躍的動作形態(tài),特別像(了)。就出來躲在灌木草莽之中,派探察的人爬到樹上觀看,有背著行囊的人,就(學(xué)動物)嘯叫作為信號。(便)像老虎一樣地跳出來,掐他(路人)的喉嚨,殺了他,有的就將其肌膚刺成被噬咬的樣子。打開他的行囊,挑選那里面最好的東西,剩下的密封如初,給人看了不起疑心。人們競相傳言壺山有老虎,不吃人,專門吮吸人血,并且傳得神乎其神。

后來(有一天)村民偶爾出門,他的老婆守在巖洞里。聽到樹上嘯叫的聲音甚急,心想必定是有貴重的貨物,穿上虎皮去搏殺路人。婦女的體質(zhì)單薄而軟弱,商人得以有和她反抗之力。婦人害怕了,(就)逃跑,(商人)稍微看到(一點)腳掌,(原來)是人啊?;厝ズ袜従又\劃,(便來)呼喝著追逐她。來到巖洞,繳獲金銀錦帛無數(shù)。村民終究還是逃跑了。

13.

(1)i去,往

ii在

iii保全

iv罷了

(2)i惠子想要去梁地(出任這一職位),匆忙過河,掉到了河里。

ii你這樣匆忙想要到哪里呢?

(3)子居船楫之間而困。

(4)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也是這樣,人各有長短,重要的是如何取長補短,互相促進提高。

(2)i關(guān)鍵詞:墮,掉。

ii關(guān)鍵詞:欲,想要。

(3)本題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篩選的對象是“船人認(rèn)為惠子不能當(dāng)梁相的理由”,找到船人的語言,不難找到“子居船楫之間而困”。

(4)本題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赏ㄟ^惠子“子居船楫之間,則我不如子。至于安國家、全社稷,子之比我,蒙蒙如未視之狗耳”的話來判斷,即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14.

(1)B

(2)C

(3)B

(4)于是愚公率領(lǐng)兒孫中能挑擔(dān)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

(5)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吏無敢仰視王者。

(1)本題主要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礎(chǔ)上解釋詞語,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

ACD正確。

B.有誤,句意: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說。室:家。

故選B。

(2)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時的學(xué)習(xí)中,一定要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做好積累,聯(lián)系詞意和例句進行歸納整理。解答此類問題,首先要明確句意,然后要注意積累詞語的不同用法,最后結(jié)合句意理解詞語的不同用法。

A.句意:憑你的力氣。以:憑借/句意:趙王因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以:因為;

B.句意:到達(dá)漢水南岸。于:到達(dá)/句意:趙括的母親呈上書信向趙王訴說道。于:向;

C.句意: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之:代詞,他,指愚公/意:國王您最終還是要派遺他為將。之:代詞,他,指趙括;

D.句意:再說,挖下來的土和石頭又安放在哪里?焉:哪里/句意: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焉:語氣詞。啊、呀。

故選C

(3)本題考查比較閱讀能力,解答此題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內(nèi)容。根據(jù)具體內(nèi)容分析。

ACD正確。

B.有誤,“因此在國王面前支持丈夫”有誤,文中趙奢之妻反對趙王任命兒子為大將。

故選B。

(4)本題主要考查學(xué)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dá)、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diào)、換、補、移”,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

重點詞:荷,扛。夫,成年男子。箕畚,簸箕,一種用竹片或柳條編成的器具。這里是用箕畚裝土石的意思。于,到。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句意:于是愚公率領(lǐng)兒孫中能挑擔(dān)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

(5)本題考查學(xué)生的斷句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開。句意為:現(xiàn)在趙括一旦作了大將,面向東接受軍吏的拜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