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楓橋夜泊》辨證拾偶_第1頁
張繼《楓橋夜泊》辨證拾偶_第2頁
張繼《楓橋夜泊》辨證拾偶_第3頁
張繼《楓橋夜泊》辨證拾偶_第4頁
張繼《楓橋夜泊》辨證拾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精品文檔-下載后可編輯張繼《楓橋夜泊》辨證拾偶張繼《楓橋夜泊》辨證拾偶

張繼《楓橋夜泊》辨證拾偶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唐張繼《楓橋夜泊》詩,長期以來傳誦不絕,膾炙人口。

近日,友人見告,清俞樾書張繼此詩時,曾說"江楓漁火對愁眠'句中的"江楓'兩字,宋代舊籍記為"江村'。為此,筆者對張繼《楓橋夜泊》進行了一番考察,拾得異文、疑義四點:一,"江楓'或作"江村';二,"楓橋'或作"封橋';三,"愁眠'或作山名;四,"夜半鐘聲'疑無。對此異文、疑義,逐一辨證如下:

一是"江村',還是"江楓'?

記載張繼《楓橋夜泊》"江楓漁火對愁眠'為"江村',最早的是宋人龔明之《中吳記聞》"半夜鐘'條,但不大被人注意。俞樾應(yīng)約為寒山寺重書張繼《楓橋夜泊》詩碑時,曾疑"江楓漁火'四字,他在此詩刻石的背面,附刻一段文字,云:

唐張繼《楓橋夜泊》詩,膾炙人口,惟次句江楓漁火四字,頗有可疑。宋龔明之《中吳記聞》作"江村漁火'。宋人舊籍可寶也。此詩宋王郇公曾寫以刻石,今不可見。明文待詔所書,亦漫漶,"江'下一字不可辨。筱石中丞屬余補書,姑從今本,然"江村'古本不可沒也,因作一詩附刻,以告觀者。

郇公舊墨久無存,待詔殘碑不可捫。

幸有《中吳記聞》在,千金一字是"江村'。

俞樾

這塊詩碑,現(xiàn)存蘇州市寒山寺內(nèi)。

俞樾"千金一字是江村'的說法,過于武斷。因為王郇公的刻石,久已不存,石上究竟是"江楓漁火',還是"江村漁火'?后人(包括俞樾在內(nèi))無法知道。考朱長文《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卷中云:"丞相王郇公頃居吳門,親筆張繼一絕于石,而楓字遂正。'并沒有錄出全詩,后人無法據(jù)王郇公所書的張繼一絕,斷定"江楓'當為"江村'。至于明代文徵明所書的張繼一絕,"江'下一字,在俞樾生活的時代已漫漶不可辨。則俞樾以為價值千金的那個"村'字,僅據(jù)龔明之《中吳記聞》,似嫌根據(jù)不足。

宋人舊籍是"可寶'的。然同是宋人舊籍,大量的記載卻是"江楓'。范成大撰《吳郡志》,征引張繼《楓橋夜泊》,次句為"江楓漁火'。計有功《唐詩紀事》載張繼的《楓橋夜泊》,亦云"江楓漁火'。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三"辨誤'門,征引此詩也為"江楓漁火'。再看唐人的記載。唐高仲武選《中興間氣集》,時當唐代宗大歷末年,張繼還活著。高仲武選錄此詩,頜句也是"江楓漁火對愁眠'(據(jù)四部叢刊影印秀水沈氏藏明翻宋刻本《中興間氣集》)。

既然唐宋文籍大多記載張繼這首詩是"江楓漁火',那末,龔明之《中吳記聞》所載的"江村漁火',僅是個孤證。這個異文,可供參考,卻不能憑之而改動唐宋舊籍;更不能說"江村'是古本的文字,而"江楓'反而是今本的文字;至于"千金一字'的說法,更言過其實。

二是"封橋',還是"楓橋'?

《大清一統(tǒng)志》"江蘇蘇州府'"楓橋'條,引宋人周遵道《豹隱記談》云:"舊作封橋,后因唐張繼詩相承作楓,今天平寺藏經(jīng)多唐人書,背有封橋常住字。'

這個說法不足據(jù)。

楓橋,在唐張繼以前,早就這樣稱呼,歷代蘇州地方志都有記載。朱長文《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卷中云:"舊或誤為封橋,今丞相王郇公頃居吳門,親筆張繼一絕于石,而楓字遂正。'據(jù)序文看,朱長文于宋仁宗元豐七年寫成此書,時間是比較早的。南宋范成大《吳郡志》卷十七云:"楓橋在閶門外九里道傍,自古有名,南北客經(jīng)由未有不憩此橋而題詠者。'卷三十三云:"普明禪院,即楓橋寺也,在吳縣西十里,舊楓橋妙利普明塔院也。'

王楙《野客叢書》卷二十三"楓橋'條云:"近時孫尚書仲益、尤侍郎延之,作《楓橋修造記》與夫《楓橋植楓記》,皆引唐人張繼、張祜詩為證,以謂楓橋名著天下者,由二人之詩。'據(jù)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尤袤(字延之)有《梁溪集》五十卷,久佚,今僅存《梁溪遺稿》一卷。而《楓橋植楓記》已不見。考孫覿(字仲益)《鴻慶居士集》卷二十二,載《平江府楓橋普明禪院興造記》一文,當即王楙《野客叢書》所舉的孫仲益《楓橋修造記》(王楙隨意節(jié)改題名,致使題義不明確,與原題相悖謬),記云:"唐人張繼、張祜嘗即其處作詩紀游,吟誦至今,而楓橋寺遂知名天下。'孫覿這篇修造記作于宋高宗紹興十六年。記中提到的張祜詩,題名《楓橋》,全詩云:"長洲苑外草蕭蕭,卻算游程歲月遙。惟有別時今不忘,暮煙疏雨過楓橋。'(杜牧集中亦載此詩,題為《懷吳中馮秀才》,當是杜牧作,說見后。)

由以上數(shù)證,可見楓橋自古有名,存留至今的唐人張繼《楓橋夜泊》詩和杜牧《楓橋》詩,都可證明在他們之前此橋早已名叫楓橋。楓橋一橋,寒山一寺,也賴張、杜的詩作而名聞海內(nèi)。故周遵道《豹隱記談》所謂的"舊作封橋,后因唐張繼詩而相承作楓',是沒有根據(jù)的。

三"愁眠'是山名嗎?

張繼詩云:"江楓漁火對愁眠',本意是寫羈旅愁思,有人卻認為"愁眠'是山名,說寒山寺面對著愁眠山。這完全是附會。

按,面對姑蘇寒山寺的,是岝崿山,俗稱獅子山,并無"愁眠'之名。陸廣微《吳地記》云:"岝崿山,在吳縣西十二里,吳王僚葬此。'朱長文《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卷中云:"岝崿山,在吳縣西南十五里,《圖經(jīng)》云形如獅子,今以此名山。'《吳郡志》、《蘇州府志》、《大清一統(tǒng)志》都記載著岝崿山因形如獅子,俗稱獅子山。各種有關(guān)蘇州的地方志,別無"愁眠'一山的記載。

范成大《吳郡志》引宋人郭附一詩,云:"獅子山,云漠漠。越來溪,水悠悠。鐘到客船未曉,月和漁火俱愁。咫尺橫塘古塔,連綿芳草長洲。'郭附寫到寒山寺對面的獅子山,詩的意境,與張繼《楓橋夜泊》相近。其中,"月和漁火俱愁'的情景,當然出自愁人眼中,景中自有人在,用意與張詩無異。

清人毛先舒《詩辨坻》:"張本自言愁眠,后人遂因詩名山',辨明"愁眠'山名的來由,說得很對。將"愁眠'解為山名,毫無根據(jù),且與詩意詆誤,不宜采用。

四有沒有"夜半鐘聲'?

最早懷疑姑蘇無夜半鐘聲的,是歐陽修。他在《六一詩話》中說:"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語病也。唐人有云: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說者亦云,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

對于歐陽氏的說法,前人擺出過許多論據(jù),紛紛予以辨正。諸如王直方《王直方詩話》、《詩眼》(《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十三引)、陳巖肖《庚溪詩話》、王觀國《學(xué)林新編》、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無名氏《續(xù)墨客揮犀》、郎瑛《七修類稿》、王士禎《帶經(jīng)堂詩話》等等。這些資料,有的證外地有半夜鐘,有的證前代有半夜鐘,這都僅是參證材料。筆者認為足以證明張繼詩"夜半鐘聲到客船'無誤的,須是吳人所提供的,或外地人在蘇州耳聞夜半鳴鐘的記載。宋葉少蘊《石林詩話》云:"余居吳下',"今吳中山寺實以夜半打鐘。'他又指出:"公(指歐陽修)未嘗至吳中。'陳正敏《遯齋閑覽》:"嘗過姑蘇,宿一寺,夜半聞鐘,因問寺僧,皆曰:分夜鐘,曷足怪乎?尋聞他寺皆然,始知半夜鐘聲唯姑蘇有之。'王楙《野客叢書》卷二十六"半夜鐘'條云:"今之蘇州能仁寺鐘亦鳴半夜,不特楓橋爾。'又云:"許渾詩曰:月照千山半夜鐘(題名《寄題華嚴寺韋秀才院》),按許渾居朱方,而詩為華嚴寺作,正在吳中,益可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