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湖南省普通高中名校聯(lián)考信息卷高三語文試題(解析)_第1頁
2023屆湖南省普通高中名校聯(lián)考信息卷高三語文試題(解析)_第2頁
2023屆湖南省普通高中名校聯(lián)考信息卷高三語文試題(解析)_第3頁
2023屆湖南省普通高中名校聯(lián)考信息卷高三語文試題(解析)_第4頁
2023屆湖南省普通高中名校聯(lián)考信息卷高三語文試題(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2023屆湖南省普通高中名校聯(lián)考信息卷高三語文試題(解析)2023屆湖南省普通高中名校聯(lián)考信息卷高三語文試題

考生注意:

1.本試卷共150分,測試時間150分鐘。

2.請將解析填在答題卡上。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tǒng),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共有共享的寶貴財富。

漢字銘刻著中華民族久遠的文化記憶。文字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早在史前時期,中華先民就在巖石、器物上摹畫契刻圖畫符號,孕育了文字的雛形。我國許多地區(qū)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陸續(xù)發(fā)現了帶有刻畫符號的考古器物,這些符號雖尚不能系統(tǒng)記錄語言,但已是我們抵近先民世界的文化“密碼”。殷商時期的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fā)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tǒng),是漢字源頭和中華文化根脈。甲骨文無疑是殷商語言生活中最為典型的文化標本,確證了中國古史關于先商早商的歷史敘述,展現了先民早期社會的生活圖景,留存著中華民族久遠而清晰的文化記憶。

漢字為中華文化生生不息創(chuàng)造了穩(wěn)定條件。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語言生活出現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秦統(tǒng)一六國后,以秦國文字為標準實行“書同文”制度,文字統(tǒng)一為國家統(tǒng)一奠定了堅實基礎。秦漢以來漢字的形體樣式基本定型,文書行政之制大體確立,漢字成為大一統(tǒng)格局的文化支撐。漢字還具有超越時空的穩(wěn)定力量。從以甲骨文為代表的古文字到計算機處理的現代漢字,其方塊樣態(tài)、線條構形、表意原理一脈相通。一以貫之的漢字系統(tǒng),為中華文化代代傳承創(chuàng)造了穩(wěn)定性條件。正如瑞典漢學家高本漢所言:“今天一個普通的英國人很少能看懂三百年前的本國文獻……對于中國人來說,數千年前的文獻都能了解;他們對本國古代文化的無比熱愛和理解,大都是由于他們文字的這種特殊的性質之故?!?/p>

漢字涵養(yǎng)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作為漢語的書寫系統(tǒng),漢字有力維系著漢語的發(fā)展走向,使?jié)h語在方言多樣性與文化共同性上達到了平衡統(tǒng)一。中國地域遼闊,在長時期人群流動與文化變遷中,漢語形成了北方、吳、贛、湘、閩、粵、客家等幾大方言,有些方言差異很大,口語通解度較小,單憑口頭語言甚至難以溝通。但漢語并沒有在歷史演變和地域變異中分化為不同語言,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漢字能夠超越方言差異,“代償”了溝通信息、聯(lián)通人心、匯通文化的功能。漢字這種“通古今、達四方”的超時空力量,源于其表意文字的本質特性。漢字不像拼音文字那樣委身于口語語音,而是通過形、義等符號要素直接錨定語言的意義系統(tǒng),“得意忘言”的書面語使不同時、地的人們可以方便地進行信息傳遞。對中國人來說,“語”與“文”常常是一體的,語言認同主要通過文字認同建立,在此過程中,文化認同得以生發(fā)。此外,漢字創(chuàng)造了書法篆刻、對聯(lián)謎語、詩歌音樂等異彩紛呈的漢字文化,帶給人們獨特而奇妙的藝術享受和文化體驗,源源不斷地涵養(yǎng)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

漢字見證并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進程。中華民族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也是民族交往、語言交流、文化交融的歷史,在此過程中,漢字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隨著中國疆域擴大、民族交流加深,漢字很早就從中原傳播到少數民族地區(qū)。我國境內一些少數民族起初沒有自己的文字,漢字是他們借以交流和記事的工具。秦漢時期,北方匈奴族“無文書簿領”,其信函印璽都使用漢字。唐宋時期,契丹、黨項、女真等民族起初習用漢字,后仿照漢字于10至12世紀創(chuàng)制了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這些比照漢字形貌特征和構造原理創(chuàng)造的文字被稱為“漢字系文字”,共同組成一個“漢字大家族”。漢字見證并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進程。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樹立在拉薩大昭寺的唐蕃會盟碑用漢藏兩種文字,書寫了漢藏兩族“葉同如一”的團結情意。13世紀初,元朝政府規(guī)定,“凡施用文字,因用漢楷及畏吾字,以達本朝之言”。清代的語言生活如同《五體清文鑒》所展現的那樣具有鮮明的多樣性,其中漢字是當時文書行政系統(tǒng)和社會文化領域中最重要最通用的文字,因此編纂《康熙字典》“于以昭同文之治”。在中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歷程中,漢字不僅是族際交流工具,更是文化交流使者,促進了中華民族的進步發(fā)展。

(摘編自劉翠霞《漢字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紐帶》)

材料二大家熟知的甲骨文、金文,是后世漢字的前身,其時代的上限是商代后期。不過在這之前,文字已經有過很長的發(fā)展歷程。事實上,在田野考古工作中,業(yè)已發(fā)現了有關中國文字起源的大量線索。中國史前文化中大量存在的陶器、玉石器上面的符號,確有可能與文字起源相關。其中一部分只是符號,另一部分則應視為原始文字。

當前關于中國文字起源討論的一個焦點,是符號與原始文字(以及文字)的判定和區(qū)別。然而無論如何,像吳縣澄湖等地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多個符號,鄒平丁公龍山文化陶片上的成行陶文,說與文字無關是不合適的。襄汾陶寺陶扁壺上的毛筆朱書文字,是字也很難否定。

我想重復一個觀點,就是不能認為,在中國境內的古文字只有像商周文字那樣的漢字的前身;在四川及其附近發(fā)現的巴蜀文字,便不是漢字。

(摘編自李學勤《漢字起源研究是科學的重大課題》)

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甲骨文是中國發(fā)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tǒng),是了解先民的最早的文化“密碼”,是祖國漢字的源頭和文化的根脈。

B.“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生活交際的尷尬局面,秦朝實行“書同文”制度,促成了漢字的統(tǒng)一,進而促進了國家的統(tǒng)一。

C.我國方言在口語方面差異較大,阻礙了人們交流,但漢字可以“通古今、達四方”,讓人“得意忘言”,在書面語交流方面不受影響。

D.古代少數民族多習用漢字,匈奴、契丹、蒙古族、滿族等后來比照漢字形貌特征和構造原理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這種文字都屬于“漢字系文字”。

2.下列對材料中有關論證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第二段提到巖石、器物上的圖畫符號和甲骨文,旨在說明兩者之間的本質區(qū)別,以證明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明。

B.材料一第三段采用了例證法、引證法和對比論證法。其中的對比論證涉及古代漢字和現代漢字的對比以及英國文字和中國文字的對比。

C.材料一就整體而言,采用了并列式的論證結構,從四個層面論述了漢字的重要作用;就行文順序而言,全文基本上按照從古到今的順序進行論證。

D.材料二就關鍵詞句而言,“確有可能”“說與文字無關是不合適的”“是字也很難否定”等表述,措辭精準,恰如其分,體現了科學嚴謹的態(tài)度。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國被稱為“多事之邦”,中國歷史被稱為“多事之秋”,戰(zhàn)事繁多冗雜且蔓延不絕,卻分久必合,這與漢字的特性不無關系。

B.歐洲自古以來不缺政治狂人和軍事狂人,比如凱撒大帝、希特勒、拿破侖等,卻終究不能統(tǒng)一,這與語言文字的不統(tǒng)一有密切的關聯(lián)。

C.漢字的發(fā)展變化是一脈相承的,大體上是不斷進步,日益文明的;但也留下一些遺憾,比如簡化繁體字,讓很多漢字流于簡單而喪失深義和美感。

D.由材料二不難看出,李學勤先生治學嚴謹,對當前關于中國文字起源討論的焦點問題,有深刻研究,更是提出了一些合情合理的觀點。

4.材料對漢字進行了全方位的介紹。請結合材料和現實生活,概括漢字有哪些獨特的性質特點請簡要概括。(4分)

5.關于中國文字起源的觀點,材料一第二段與材料二都有論述。你認為雙方觀點有什么異同請簡要說明。(4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一棵老樹

馮至

我們搬到這里來時,所遇見的第一個人是一個放牛的老人。他坐在門前的一塊石墩上,兩眼模糊,望著一條水牛在山坡上吃草。他好比一棵折斷了的老樹,樹枝樹葉,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風雨折去了,化為泥土,只剩下這根禿樹干,沒有感覺的蹲在那里,在繼續(xù)受著風雨的折磨;從遠方望去,不知是一堆土,還是一塊石,絕不會使人想到,它從前也曾生過嫩綠的枝葉。

時間對于他已經沒有意義。氣候的轉變他也感覺不到,我只看見他春、夏、秋、冬,無論早晚,只是穿著一件破舊的衣裳。他步履所到的地方,只限于四周圍的山坡,好像這山林外并沒有世界;他攙雜在林場里的雞、犬、馬、牛的中間,早已失卻人的驕傲和夸張。他“生”在這里,他沒有營謀,沒有積蓄,使人想到耶穌所說的“天上的飛鳥”和“野地里的百合花”。

水牛,龐大的身軀,緩緩地在草地上走著,像是古代的生物;原始的力還存留在它的身上。把它交在這個老人的手里,是十分和諧的。山坡上,樹林間,老人無言,水牛也沒有聲音,蹣蹣跚跚,是一幅憂郁的畫圖。因為他們同樣有一個忘卻的久遠在過去,同樣拖著一個遲鈍在這靈巧的時代。

老人的生活從未有過變動。若有,就算是水牛生小牛的那一天了。他每天放?;貋?,有時附帶著抱回一束柴,這天,卻和看山的少年共同抱著一只小牛進來了。他的面貌仍然是那樣呆滯,但是舉動里略微露出來幾分敏捷。他把小牛放在棚外,在很短的時間內把那許久不曾打掃過的牛棚打掃得干干凈凈,鋪上焦黃的干草,把小牛放在干草上。他把小牛安排好了不久,在山坡上生過小牛的老牛也蹣蹣跚跚地走回來了。此后老牛的身后又多了一只小牛。他呢,經過一番所謂興奮后,好像眼前并沒有增加了什么。

一天下午,老牛不知為什么忽然不愛走動了,老人舉起鞭子,它略微走幾步,又停住了,他在它面前堆些青草,它只嗅一嗅,并不吃。旁的工人都說牛是病了,到處找萬金油,他卻一人坐在一邊,把上衣脫下來曬大陽。他露不出一點慌張的神色,這類的事他似乎已經經驗過好幾次,反正老牛死了還有小牛。兩盒萬金油給牛舔下去后,牛顯出來一度的活潑,隨后更沒有精神了。山上的人趕快趁著它未死的時候把它抬到山下的村莊里去。老人目送幾個人想盡辦法把這病牛牽走,并不帶一點悲傷。他抽完了一袋煙,又趕著小牛出去了,他看這小牛和未生小牛以前的那只老牛一樣。因為他自從開始放牛以來,已經更換過好幾只牛,但在他看來,仿佛從頭到了,只是一只,并無所謂更換。

可是這老人面前的不變終于起了變化。今年初夏的雨水分外少,一天上午,連云也沒有了,大陽照焦一切,這是在昆明少有的熱天氣。老人和平素一樣,吃完午飯,就趕著牛出去了,大家正在熱得疲憊,盡在想著午睡的時候,轉瞬間煙云遍布天空,大雨如注。雨,繼續(xù)了三個鐘頭。人們盡在雨聲里亂談亂講,卻沒有一個人想起外邊的大雨里還有兩個生命。

雨止了,院子里明亮起來,被雨阻住的鳥兒漸漸離開它們避雨的地方飛回巢里去,這時那老人也牽著小牛回來了。人和牛都是一樣濕淋淋的,神情沮喪,好像颶風掠過的海濱的漁村,全身都是零亂。老人把牛放在雨后的陽光里,自己走到廚房里去烘干他那只有一身的衣褲。人們亂忙忙的,仍然是沒有人理會他們。等到老人把衣服烘干再走出來時,小牛伏在地上已經不能動轉。這只有幾個月的小生命,擔不起這次宇宙的暴力,被驟雨激死了。

當晚工人們在林邊掘了一個坑,把小牛埋在里邊。埋葬后,老人還在漆黑的夜色里坑旁邊坐了許久。最后,一步步地挪回來。第二天,我看見他坐在門前的石墩上,手里仍然拿著放牛的鞭子,但是沒有牛了。他好像變成一個盲人,眼前盡管是無邊的綠色,對于他也許是一片白茫茫吧。幾十年的歲月,沒有一天沒有水牛,他都實實在在的度過了,今天他卻有如一個鐘面上沒有指針。

老牛病死,小牛淋死,主人有些凄然??紤]結果,暫時不買新牛,山上種菜不多,耕地時可以到附近佃戶家里去借。所成問題的,是這老人如何安排。他現在什么事也不能做了,主人經過長時的躊躇,又感念他在這里工作了幾十年,只好給他一些養(yǎng)老費,送他回家去。

家不但旁人聽了有些驚愕,就是老人自己也會覺得驚奇。他在這里有幾十年,像是生了根,至于家,早已變成一個遙遠、生疏、再也難以想象的處所了。他再也沒有勇氣去到那生疏的地方,那里有他的孫兒孫媳,但是他久已記不得他們是什么面貌,什么聲音,什么樣的人。人們叫他走,說是回家,在他看來,好比一個遠征,他這樣大的年紀,哪里當得起一個遠征呢。他一天挪過一天,怎樣催他,他也不動,事實上他也不知應該往哪個方向走去。最后主人派了兩個工人,替他夾著那條僅有的破被送他——他在后邊沒精打采,像個小孩子學步一般,一步一顛地離開了這座山,和這山上的雞、犬、木、石……

又過了幾天,門外的狗在叫,門前呆呆地站著一個年輕的農夫,他說:“祖父回到家里,不知為什么,也不說,也不笑,夜里也不睡,只是睜著眼坐著。前晚糊里糊涂地死去了?!边@如同一棵老樹,被移植到另外一個地帶,水土不宜,死了。

在山上兩年的工夫,我沒有同他談過一句話,他也不知我是哪里來的人。我想,假如小牛不被冷雨淋死,他會還繼續(xù)在這山上生長著,一年一年地下去,忘卻了死亡。

(選自馮至《山水集》,有刪改)

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老人“攙雜在林場里的雞、犬、馬、牛的中間”,與老牛在氣質上更是相似,老人與老牛之間存在著某種強烈的關聯(lián)。

B.小牛的出生沒有給老人的生活帶來任何變動,老牛死去也沒有給老人帶來一絲悲傷,他并不在意陪伴自己的是哪一只牛。

C.從“他好像變成一個盲人”“今天他卻有如一個鐘面上沒有指針”等句子可知,小牛的死去給老人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D.對于老人而言,獨自生活了幾十年的這座山、這片林場儼然已成了自己的“家”,親人們所在的那個家反而讓他有陌生感。

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文采用的表述方式以敘述為主,穿插著一些描寫、議論。句式長短靈活,富于變化。

B.馮至用比喻的手法,將老人比作“天上的飛鳥”“野地里的百合花”,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

C.馮至作為旁觀者看著這位暮年老人,他雖不曾與老人交談過,但似乎已經看清了老人的一生。

D.本文風格符合馮至散文一貫的特色,避免夸張渲染的筆墨,給人凝重簡練又樸厚深遠的美感。

8.本文標題沒有擬為“一個放牛的老人”,而是“一棵老樹”,試簡要分析有何妙處。(6分)

9.朱自清先生曾評價馮至能“在日常的境界里品味出精微的哲理”,請結合本文和教材中的《一個消逝了的山村》簡要分析。(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于謙,字廷益,錢塘人。生七歲,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時宰相也?!迸e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對,音吐鴻暢,帝為傾聽。顧佐為都御史,待僚屬甚嚴,獨下謙,以為才勝己也。扈蹕樂安,高煦出降,帝命謙口數其罪。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高煦伏地戰(zhàn)栗,稱萬死。帝大悅。師還,賞賚與諸大臣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數百。疏奏陜西諸處官校為民害,詔遣御史捕之。帝知謙可大任,會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省巡撫,乃手書謙名授吏部,超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謙至官,輕騎遍歷所部,延訪父老,察時事所宜興革,即俱疏言之。一歲凡數上,小有水旱,輒上聞。

正統(tǒng)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積谷各數百萬。請以每歲三月,令府州縣報缺食下戶,隨分支給。先菽秫,次黍麥,次稻。俟秋成償官,而免其老疾及貧不能償者。州縣吏秩滿當遷,預備糧有未足,不聽離任。仍令風憲官以時稽察?!痹t行之。河南近河處,時有沖決。謙令厚筑堤障,計里置亭,亭有長,責以督率修繕。并令種樹鑿井,榆柳夾路,道無渴者。大同孤懸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別設御史治之。盡奪鎮(zhèn)將私墾田為官屯,以資邊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盜皆避匿。在官九年,遷左侍郎,食二品俸。

初,三楊在政府、雅重謙。謙所奏,朝上夕報可,皆三楊主持。而謙每議事京師,空囊以入.諸權貴人不能無望。及是,三楊已前卒,太監(jiān)王振方用事。適有御史姓名類謙者,嘗忤振。謙入朝,薦參政王來、孫原貞自代。通政使李錫阿振指劾謙以久不遷怨望擅舉人自代下法司論死系獄三月已而振知其誤得釋在遷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闕上書,請留謙者以千數,周、晉諸王亦言之,乃復命謙巡撫。時山東、陜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萬,謙請發(fā)河南、懷慶二府積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眾,授田給牛、種,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內外艱,皆令歸治喪,旋起復。

(節(jié)選自《明史·于謙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通政使李錫阿振/指劾謙以久不遷怨望/擅舉人自代/下法司論死/系獄三月/已而振知其誤得釋/左遷大理寺少卿/

B.通政使李錫阿振/指劾謙以久不遷怨/望擅舉人自代/下法司論死/系獄三月/已而振知其誤得釋/左遷大理寺少卿/

C.通政使李錫阿振指/劾謙以久不遷怨/望擅舉人自代/下法司論死/系獄三月/已而振知其誤/得釋/左遷大理寺少卿/

D.通政使李錫阿振指/劾謙以久不遷怨望/擅舉人自代/下法司論死/系獄三月/已而振知其誤/得釋/左遷大理寺少卿/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扈蹕:隨侍皇帝出行至某處。扈,隨從;蹕,指帝王的車駕或行幸之處。

B.稽察:稽考,檢查。文中指紀檢官員檢查縣吏的工作。

C.伏闕:拜伏于宮闕下。文中指吏民直接向皇帝上書奏事。

D.丁內外艱:丁艱,即丁憂;“丁內外艱”指分別在宮內宮外任職時遭遇父母的喪事。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于謙少年時被僧人認定有異相,經科舉測試入仕,后屢受皇帝和權臣看重提拔,在自己不凡的一生中立下赫赫功勛。

B.于謙為人正直,性格剛正,巡撫各地,執(zhí)法嚴明。曾為江西數百囚徒伸冤,也為陜西遇害官員抓到元兇,還曾剝奪邊將私墾的田地充公。

C.于謙宅心仁厚,心系蒼生,下令鑿井種樹,興修水利,特別注重民生,多次賑救災民,深受官吏和百姓認可。

D.于謙既能夠堅持道德原則,保持個人操守,又善于靈活處理政務,關愛天下眾生。做人做事都堪稱良吏典范。

13.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州縣吏秩滿當遷,預備糧有未足,不聽離任。

譯文:

(2)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眾,授田給牛、種,使里老司察之。

譯文:

14.于謙在《石灰吟》中留下了“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千古名句,而這兩句詩也是他一生為人處世的光輝寫照。請結合選文內容,找出三例加以證明。(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題。

念奴嬌·登建康①賞心亭,呈史留守致道②

辛棄疾

我來吊古,上危樓,贏得閑愁千斛。虎踞龍盤何處是只有興亡滿目。柳外斜陽,水邊歸鳥,隴上吹喬木。片帆西去,一聲誰噴霜竹③卻憶安石④風流,東山歲晚,淚落哀箏曲。兒輩功名都付與,長日惟消棋局。寶鏡⑤難尋,碧云將暮,誰勸杯中綠江頭風怒,朝來波浪翻屋。

①建康:今南京。②致道:史正志,字致道,時為建康府兼建康行宮留守。③噴霜竹:指吹簫。④安石:即謝安,字安石,早寓居會稽,晉孝武帝時任宰相,“淝水之戰(zhàn)”大敗前秦苻堅,晚年位高遭忌被疏。⑤寶鏡:《松窗雜錄》載秦淮河有漁人網得寶鏡,能照見五臟六腑,漁人大驚失手,寶鏡落水,遂不能再得。

15.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開頭三句,開門見山,直接點明主題。詞人登上高樓,觸景生情,引起無限感慨?!伴e愁千斛”是形容愁苦極多,所謂“閑愁”是故作輕松,類似戲謔之筆。

B.上闋四、五兩句,通過反問,把“吊古傷今”落到實處,感嘆曾經的虎踞龍盤之地,而今卻缺少如龍似虎的人才,只留下讓人不禁悲涼的景象。

C.上闋“柳外”五句,寫形寫聲,層次井然,以悲景襯悲情;下闋最后兩句,都是虛筆,遙想明朝長江卷浪,會把岸上的房屋推翻,似在暗指南宋危機重重。

D.辛氏此詞乃吊古傷今的典型之作。寫景時,感情極其飽滿濃郁;抒情時,筆調極為深沉悲涼。全詩設置了三個問句,強化了情感,也深化了主旨。

16.辛棄疾好用典故,此詞可為明證。詩中典故有哪些如何借此表現主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因帶領團隊研制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其名字與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緊密相連,試找出那兩句:“,”

(2)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兩句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把從夢境拉回現實。

(3)正如“西風”常指秋風一樣,“東風”既可以實指從東方吹來的風,也可以指春風?!皷|風”一詞頻繁地出現在古詩詞中,如:“,。”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挑動對抗最容易獲得輿論的廉價點贊,但人類最深層的渴望是寧靜過日子。追求霸權的國家主義意志總能夠聚集起表層團結,然而人們在現實中又都過著各自的日子。特朗普團隊的冷戰(zhàn)思維嚴重過頭了,美國的體制又根本無力開展統(tǒng)籌和平衡,以至于他們的執(zhí)政在對華問題上越來越極端,出現了別的問題解決不了,比如新冠疫情,就拿極化對抗中國來“泄洪”,保一時之安。

強硬對華政策沒有給美國帶來任何實際好處,打貿易戰(zhàn)最終沒能縮小美國對華逆差,沒能把工作帶回美國。搞技術脫鉤給少數中國企業(yè)制造了一時的困難,①,此外,這種制裁未能阻止中國科技實力的整體進步。美方拉盟友共同對付中國,但只有很少量的表面進展,中國的對外合作規(guī)模無疑呈繼續(xù)擴大趨勢。

特朗普對華政策的最大失敗就是看錯了時代,錯估了真實民意,同時②。美國的確仍然比中國強大,但它的能力根本不夠以一種無所顧忌的方式削弱中國。這種力量與意愿的不匹配導致美國對華戰(zhàn)略成為嚴重的地緣政治“爛尾工程”。

18.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爛尾工程”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3分)

A.“蘆柴棒”著急地要將大鍋子里的稀飯燒滾。

B.畢竟,沒有物質基礎,去談夢想,談自由,再美也都只是“空中樓閣”。

C.這樣,互聯(lián)網診療便成了剃頭挑子——“一頭熱”,醫(yī)療機構開展得紅紅火火,卻得不到患者的支持和配合,也就很難實行下去。

D.村里家潔院凈,歡聲笑語,群眾安居樂業(yè),山村宛如“世外桃源”。

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8個字。(4分)

20.有人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改成“比如新冠疫情,就拿竭力對抗中國來‘栽贓’,保一時之安”,你覺得是否合適請說明理由。(4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

人工智能的主體性問題,其實就是看它是否具備情感與自我意識等,因此在獲得這些能力之前,人工智能并不具備主體性。那么,在未來教育中,人工智能的定位何在一方面,人工智能應促進學習環(huán)境的變革,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全方位提升學習環(huán)境的智能水平和質量,制定針對性學習場景;另一方面要凸顯學生的自主選擇性。教育大數據可以通過采集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和過程,精準診斷出學生的真實狀態(tài)。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應帶來教師主體性的轉變,隨著教育大數據的不斷發(fā)展.不但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豐富了教師與社會情景的溝通,也為教育的虞擬與現實融合增強了可能。

2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不但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為教育的虛擬與現實融合提供了可能,同時豐富了教師與社會情景的溝通。

B.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不但豐富了教師與社會情景的溝通,也為教育的虛擬與現實融合提供了可能。

C.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不僅為教育的虛擬與現實融合提供了可能,而且豐富了教師與社會情景的溝通。

D.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不但豐富了教師與社會情景的溝通,也為教育的虛擬與現實融合增強了可能。

22.請用并列關系的句子簡述本則材料的主要內容。要求使用包含并列關系的句子,表述簡潔流暢,不超過50個字。(6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60分)

在看到一位同事“連續(xù)20多小時高強度并行設計和開發(fā)”“持續(xù)1周高強度完成了超過200項產品和設計修改”的獲獎評語后,在600人的微信大群,騰訊新入職員工張生@部門負責人黃總等人:“用健康的、年輕的、充滿活力的軀體,用一個又一個20多小時的高強度加班,換來一個所謂的‘業(yè)務突破獎’……到底值不值得”并提出辭職。對此,黃總在論壇回應,之前已有很多人“匿名反饋中肯建議和方案”,表示要“認真反思,盡快整改”。企業(yè)相關領導也與張生作了溝通。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過失):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瞎眼)。”道理很好,但在生活中把握分寸卻很難。類似此種事件,你無從確定領導是不是“君子”,你會選擇言或不言,是直言還是匿名反饋

請你在張生、匿名反饋者(稱“隱者”)、黃總中選擇一人作為收信人,以書信的方式表述你的真實思考。

要求:書信體裁,自擬標題,自選對象和角度,字數800字以上。

2023屆·普通高中名校聯(lián)考信息卷(模擬一)·語文

參考解析

1.A解答:“甲骨文……是了解先民的最早的文化‘密碼’”錯,由原文“中華先民就在巖石、器物上摹畫契刻圖畫符號,孕育了文字的雛形”“我國……發(fā)現了帶有刻畫符號的考古器物,這些符號……但已是我們抵近先民世界的文化‘密碼’”可知,考古器物上的刻畫符號才是“了解先民的最早的文化‘密碼’”。

2.D解答:A.先提圖畫符號,后提甲骨文,旨在證明“漢字銘刻著中華民族久遠的文化記憶”。不是為了說明兩者的不同,更不能借此說明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和文明璀璨。B.“古代漢字和現代漢字的對比”表述有誤,這兩者是一脈相承的,并非對比。C.“全文基本上按照從古到今的順序進行論證”,此句中“從古到今”錯誤。

3.C解答:簡化繁體字,促進了漢字的傳播和發(fā)展,是一個大的進步,不是遺憾。

4.①漢字穩(wěn)定性強。(或“從古至今,漢字的方塊樣態(tài)、線條構形、表意原理一脈相通”)

②漢字是表意文字。(或“能通過形、義等符號要素直接錨定語言的意義系統(tǒng)”)

③漢字是象形文字。(答對一點1分,兩點3分,三點4分)

解答:請?zhí)貏e注意,要回答的是漢字的本身的性質特點,而不是漢文化。

5.相同點:①起源早,歷史悠久。②文字起源于符號。

不同點:①材料一第二段籠統(tǒng)認為“圖畫符號孕育了文字的雛形”。②材料二認為有些符號不是文字,有些符號就是文字。

(“相同點”“不同點”兩個方面各2分,答對一點得1分;如有其他解析,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給分)

解答:對比分析,也是老生常談;確定角度,尋找異同。

6.B解答:從文中句子“老人的生活從未有過變動。若有,就算是水牛生小牛的那一天了?!薄八拿婷踩匀皇悄菢哟魷?,但是舉動里略微露出來幾分敏捷。”“他呢,經過一番所謂興奮后,好像眼前并沒有增加了什么。”均可看出,小牛的出生還是給老人的生活帶來了一絲變動和興奮的。這類題考查的是對情理的精準拿捏。

7.B解答:原文“他‘生’在這里,他沒有營謀,沒有積蓄,使人想到耶穌所說的‘天上的飛鳥’和‘野地里的百合花’。”此處為聯(lián)想,不為比喻。后文“幾十年的歲月,沒有一天沒有水牛,他都實實在在的度過了,今天他卻有如一個鐘面上沒有指針”才是比喻。這里對修辭進行考查,比喻是重點,也是難點。

8.①“一個放牛的老人”為實寫,指向老人的職業(yè)?!耙豢美蠘洹睘樘搶懀\用比喻義,更有詩意美感。

②“一棵老樹”更能暗示老人現在的和原來的生命狀態(tài),也暗示了老人最終死去的結局。

③文章開頭提到“他好比一棵折斷了的老樹”,結尾再次提到“這如同一棵老樹,被移植到另外一個地帶,水土不宜,死了。”以“老樹”為題,照應結構。(每點2分,從標題的含義,以及與內容、結構的關系角度思考。如有其他解析,言之成理即可)

解答:涉及標題,關乎主旨。

9.解析一:①“日常的境界”:《一棵老樹》講述了一個平凡的放牛老人在山中默默生存、死去的故事?!兑粋€消逝了的山村》描寫了樸素的自然風物,呈現了一個普通山村的興衰變遷。都是貼近日常的生存狀態(tài)。

②“精微的哲理”:《一棵老樹》通過敘寫老人對生活失去感知力來表現對生命意義的探求,對生命價值的思索?!兑粋€消逝了的山村》通過感知自然風物,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表現了自然滋養(yǎng)人類,生命跨越時空、彼此關聯(lián)的哲理。

解析二:①《一棵老樹》講述了一個平凡的放牛老人在山中默默生存、死去的故事。通過敘寫老人對生活失去感知力來表現對生命意義的探求,對生命價值的思索。

②《一個消逝了的山村》:描寫了樸素的自然風物,呈現了一個普通山村的興衰變遷。通過感知自然風物,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表現了自然滋養(yǎng)人類,生命跨越時空、彼此關聯(lián)的哲理。

(分析《一棵老樹》“日常的境界”2分;“精微的哲理”2分;分析《一個消逝了的山村》“日常的境界”1分,“精微的哲理”1分)

10.D解答:“阿振指”為完整的動賓組合,“指”通“旨”,意旨,意愿,故可排除A、B兩項?!吧门e人自代”“下法司論死”“系獄三月”均表述完整而精準,可排除C項,故選D。

11.D解答:母親喪事為丁內艱,父親喪事為丁外艱?!皩m內宮外”的說法錯誤。

12.B解答:“也為陜西遇害官員抓到元兇”理解不對,應該是官員為害百姓,于謙請御史嚴懲。這種題,還是深入考查考生是否根據上下語境,真正理解相關似乎有爭議性的內容。

13.(1)州縣官員任期滿了應該提升時,儲存的預備糧不夠,不準離任。(“秩”“遷”“未足”“不聽”,每點1分)

(2)又上奏請求讓布政使年富安撫召集這些人,給他們田地、耕牛和種子,由里老監(jiān)督管理。(“奏令”“安集”“給”“司察”,每點1分)

14.示例:①蒙受“三楊”等達官貴人認可,卻從不送禮行賄,是為“清白”;②不畏太監(jiān)專政,敢于仗義執(zhí)言,是為“不怕”;③不怕得罪同僚,剝奪鎮(zhèn)將私田為官家屯田等,是為“不怕”。(如有其他解析,合情合理,能自圓其說亦可)

解答:結合問題,在原文中尋找素材來評價人物形象,要力求準確而簡練。

于謙,字廷益,是錢塘人。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于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永樂十九年,(于謙)考中了進士。宣德初年,任命(于謙)為御史。奏對的時候,他聲音洪亮,出語流暢,讓皇帝都用心傾聽。顧佐任都御使,對下僚屬官很嚴厲,只對于謙客氣,認為他的才能勝過自己。(于謙)護從皇帝駐扎在樂安時,高煦出來投降,皇帝讓于謙口頭列數他的罪行。于謙義正詞嚴,聲色俱厲。高煦伏在地上渾身顫抖,自稱罪該萬死。皇帝很高興。班師回京,給于謙賞賜和各大臣一樣。

(于謙)外出任江西巡按,為幾百個囚犯洗雪了冤情。(他)上疏奏報陜西各處官校為害百姓,詔令派御史逮捕他們?;实壑烙谥t可以承擔重任,恰逢當時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接派駐省的巡撫,于是親手寫了于謙的名字交給吏部,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為河南、山西巡撫。于謙到任后,輕裝騎馬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qū),訪問百姓,考察當時各項應該興辦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幾次,稍有水旱災害,馬上上報。

正統(tǒng)六年,(于謙)上疏說:“現在河南、山西各自儲存了數百萬谷物。請于每年三月,讓各府州縣上報缺糧的貧困戶,把谷物分發(fā)給他們。先給菽秫,再給黍麥,再次給稻。等秋收后還給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貧窮無力償還的,就免于償還。州縣官員任期滿了應該提升時,儲存的預備糧不夠,不準離任。并命令監(jiān)察官員經常稽查視察。”下詔令照此執(zhí)行。河南靠近黃河的地方,常因漲水沖毀堤岸。于謙令加厚防護堤,計里數設置亭,亭有亭長,負責督促修繕(堤岸)。又下令種樹、打井,于是榆樹柳樹夾道,路上沒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單獨在邊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難于前往,奏請另設御史管理。把鎮(zhèn)守將領私自開墾的田全部收為官屯,用以資助邊防用度。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盜賊都逃跑或隱藏起來。在職九年,升任左侍郎,領二品官的俸祿。

當初,楊士奇、楊榮、楊博主持朝政,素來很看重于謙。于謙所奏請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準,都是“三楊”主辦的。但于謙每次進京商議國事時,都是空著口袋進去,那些有權勢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到了這時,“三楊”已經去世,太監(jiān)王振正掌權。正好有個姓名和于謙相似的御史,曾經頂撞過王振。于謙入朝,推薦參政王來、孫原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錫受王振的指使,彈劾于謙因為長期未得晉升而不滿,擅自推舉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門判處死刑,關在獄中三個月。后來王振知道搞錯了,把他放出來,降職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宮門前上書,請求于謙留任的人數以千計,周王、晉王等藩王也這樣上言,于是再命于謙為巡撫。當時的山東、陜西流民到河南謀生的,有二十余萬人,于謙請求發(fā)放河南、懷慶兩府積儲的粟米救濟。又上奏請求讓布政使年富安撫召集這些人,給他們田地、耕牛和種子,由里老監(jiān)督管理。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時,都讓他回去辦理喪事,不久便起用原職。

15.C解答:“都是虛筆”表述有誤,“江頭風怒”是寫實,“朝來波浪翻屋”才是寫虛。

16.①借謝安之典,說自身之悲,自己和謝安一樣,曾經建功立業(yè),如今卻都被閑置,不能博取功名,只能蹉跎于棋局之中,只能將功名都付與兒輩,不過是無奈之舉和激憤之言。(3分)②寶鏡難尋,雖愿意披肝瀝膽,坦誠相見,但苦于寶鏡已丟,忠心難鑒。借此典暗示了知音難覓、明主難遇之意。(3分)

解答:用典無非兩類,用古詩或用故事,這里均屬后者,而且在注解中都有說明。用典的好處在于加強文化底蘊和增添文學色彩,以簡勝繁,以名喻凡,借古人故事,說今人時事,以實現現實中抒情說理的效果。

17.(1)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2)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3)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其他有東風的古詩詞句子都可以)

解答:第一題為文字關聯(lián)式命題,第二題為兼顧內容和形式的評論式命題,考點精準;第三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