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公共建筑設計原理_第1頁
第一節(jié)公共建筑設計原理_第2頁
第一節(jié)公共建筑設計原理_第3頁
第一節(jié)公共建筑設計原理_第4頁
第一節(jié)公共建筑設計原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節(jié)公共建筑設計原理各種類型公共建筑的設計都立足于處理好功能要求、藝術形象和技術條件這三者的關系。其中,物質功能和審美要求的滿足是設計的目的,而技術條件則是達到目功能是建筑設計的根本目的,建筑功能涉及到建筑的空間構成、功能分區(qū)、人流組織與疏散以及空間的量度、形狀和物理環(huán)境(量、形、質)等問題。其中空間組織是問題的關鍵,空間組織是靠合理的動線(人流、物流、貨流、設備流)來保證的。一、公共建筑的單一空間設計功能是建筑設計的根本目的,所以功能對于單一空間的量、形、質就有相關的規(guī)量——合適的大小(面積)、容量(體積);一個空間要有合適的量、形,在此基礎上要有合理的門窗設計,包括位置、數(shù)量、形狀、開啟方式、高度等,門窗設計是決定空間品質的基本因素,同樣是建筑功能問題的重要方面,應在設計中綜合考慮,統(tǒng)籌解決。二、公共建筑的空間構成各種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質和類型盡管不同,都可以分成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或稱輔助部分)和交通聯(lián)系部分三大部分。設計中應首先抓住這三大部分的關系進行排列和組合,逐一解決各種矛盾問題以求得功能關系的合理與完善。在這三部分的構成關系中,交通聯(lián)系空間的配置往往起關鍵作用。交通聯(lián)系部分一般可分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樞紐交通三種基本空間形1.水平交通空間應直截了當,防曲折多變,與各部分空間有密切聯(lián)系,宜有較好的采光和照明。例如走道。注意當走道兼其他功能時,應注意功能的疊加,如醫(yī)院門診部的過道,可兼供候診之用。某些展覽陳列性質建筑的過道,觀眾可邊看邊走。走道的寬度是由基本使用功能和防火疏散決定的。2,垂直交通空間位置與數(shù)量依功能需要和消防要求而定,應靠近交通樞紐,布置均勻并有主次,與使用人流數(shù)量相適應。主要包括:樓梯、電梯、自動扶梯、坡道四種主要方式。有的公共建筑常用坡道解決垂直交通問題,常應用在交通類建筑和醫(yī)療類建筑中。坡道的坡度一般為8%~15%,人流比較集中的需要平緩一些,常為10%~12%。此外,坡道設計還要考慮防滑設計,因為坡道所占面積通常為樓梯4倍,一般室內較少采用。3.交通樞紐空間在公共建筑設計中,考慮到人流的集散、方向的轉換、空間的過渡以及與過道、樓梯等空間的銜接,需要安排門廳、過廳等形式的空間,起到交通樞紐與空間過渡的任何建筑物是由若干不同使用功能的空間組成的,功能分區(qū)意味著對這些不同的使用空間的整合與概括,功能分區(qū)的概念是,將空間按不同功能要求進行分類,并根據(jù)它們之間聯(lián)系的密切程度加以組合、劃分;分區(qū)明確、聯(lián)系方便,并按主、次,內、外,鬧、靜關系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同時還要根據(jù)實際使用要求,按人流活動的順序關系安排位置??臻g組合、劃分時要以主要空間為核心,次要空間的安排要有利于主要空間功能的發(fā)揮;對外聯(lián)系的空間要靠近交通樞紐,內部使用的空間要相對隱蔽;空間的聯(lián)系公共建筑常用的三種結構形式:墻承重結構、框架結構、空間結構。置,適用于房間不大,層數(shù)不多的建筑(如學校、辦公樓、醫(yī)院)。結構特點:內墻和外墻起到分隔建筑空間和支撐上部結構重量的雙重作用??紤]要點:恰當安排設備用房,解決好建筑、結構與設備上的各種矛盾,注意減噪、防火、隔熱。結合設備課程,了解采暖、空調、照明各種系統(tǒng)的選型原則和適用范圍。提示:在公共建筑中,空間可以概括的劃分為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輔助部分)、交通聯(lián)系部分,這三種不同性質的空間類型。3.一般自動扶梯的坡度較為平緩,通常(A)左右第二節(jié)住宅設計原理、規(guī)范與評價標準住宅,就是供人們居住并具備可供人們生活起居的功能和設施的房子。住宅是人工建造而不是自然形成的。住宅的功能分析要從家庭生活”行為單元"的分析入手,住宅的組成規(guī)律就是由行為單元組成室,由室組成戶,根據(jù)家庭生活行為單元的不同,可以將戶分為居住、輔助、交通、其他四大部分。住宅建筑的空間具體包括:起居空間、臥室、廚房、衛(wèi)生間、戶內交通空間、儲藏空間、戶外活動空間(庭院、陽臺、露臺)等幾部分。住宅的建造與建筑材料、結構、施工技術、設備條件密切相關。隨著結構形式和居住觀念的變化,住宅建筑空間的組合、造型也更為多樣、靈活。因此,設計人員應首先研究家庭結構、生活方式和習慣以及地方特點,然后通過多種多樣的空間組合方式設計出滿足不同生活要求的住宅。中高層7-9層(應設電梯)高層10-30層(執(zhí)行《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GB50045-95(2005年版))一至四類,其使用面積分別不小于34、45、56、68m2。(二)臥室之間不應穿越,臥室應有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風。平面形狀應盡可能選擇有利于床位布置的尺寸,門窗位置要考慮對家具布置的影響。雙人臥室不小于10m2,單人臥室不小于6m2,兼起居的臥室不小于12m2。(三)起居室應有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風,面積不應小于12m2。起居室內的門洞布置應綜合考慮使用功能要求,減少直接開向起居室的門的數(shù)量。起居室內布置家具的墻面直線長度應大于3m。無直接采光的廳,其使用面積不應大于10m2。1.廚房面積不小于4-5m2;2.廚房應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風;3.應妥善安排洗、切、燒功能,設備布置要符合操作流程,操作面凈長不應小于4.廚房凈寬,單面布置設備時不小于1.5m,雙面布置設備時兩排設備凈距1.每套住宅應設衛(wèi)生間,并至少配置三件衛(wèi)生潔具,其使用面積不小于3.0m2。2.無前室的衛(wèi)生間的門不應直接開向起居室或廚房。3.衛(wèi)生間不應直接布置在下層住戶的臥室、起居室和廚房上層;并均應有防水、4.套內應設洗衣機位置。1.普通住宅層高不宜高于2.8m2.臥室、起居室凈高不應低于2.4m,其局部(不超過1/3使用面積)凈高不應低于2.1m,利用坡頂空間作臥室、起居室時,其一半面積室內凈高不應低于2.1m。3.廚房、衛(wèi)生間室內凈高不應低于2.2m;內排水橫管下表面與樓、地面凈距不(七)陽臺1.每套住宅應設陽臺或平臺。欄桿的垂直桿件凈距不應大于0.11m;放置花盆處必須采取防墜落措施。3.低層、多層住宅的陽臺欄桿凈高不應低于1.05m,中高層、高層住宅的陽臺欄桿凈高不應低于1.1m。中高層、高層及寒冷、嚴寒地區(qū)住宅的陽臺宜采用1,樓梯梯段凈寬不應小于1.Im。6層及6層以下時,一側設欄桿可不小2.樓梯踏步寬不小于0.26m,高不大于0.175m。扶手高度不小于0.9m。樓梯水平段欄桿長度大于0.5m時,扶手高度不應小于1.05m。樓梯欄桿垂直桿件間凈空不應大下0.11m。樓梯井凈寬大于0.11m時,必須采取防止兒童攀滑的措施。4.7層及7層以上住宅或最高住戶人口樓面距底層室內地面高度16m以上住宅必須設置電梯。當中間層有直通室外的出口時,層數(shù)由該層算起。頂層為躍層時作1層5.12層及12層以上住宅應設不少于2臺電梯,其中一臺宜為可容納擔架的電梯。6.高層住宅電梯宜每層設站。非每層設站時,不設站層數(shù)不應超過兩層。塔式7.候梯廳深度不應小于最大轎廂深度,且不得小于1.5m。1.每套住宅至少應有一個居住空間能獲得日照;當一套住宅的居住空間超過四個時,其中宜有兩個能獲得日照。日照標準應符合《城市居住區(qū)規(guī)劃設計規(guī)范》的規(guī)定。2,臥室、起居室、廚房側面采光的窗地面積比值不應小于1/7。窗地面積比值計算中,窗面積按洞口面積,離地面0.5m以內的洞口面積不計算。當住宅位于Ⅲ類光氣候區(qū)以外,或窗類型不是單層普通玻璃鋼窗時,窗地比應按《建筑采光設3.臥室、起居室應有與室外空氣直接流通的自然通風。單朝向住宅應采取通風措施。自然通風房間的通風開口面積與房間地面面積的比值,臥室、起居室、明衛(wèi)生間不小于1/20,廚房不小于1/10并不得小于0.6m2。嚴寒地區(qū)住宅的臥室、起居室應設通風換氣設施,廚房、衛(wèi)生間應設自然通風道。1.現(xiàn)代建筑設計最常用的兩種分析與確定空間組合關系的手段是()。1.空間形態(tài)構成關系圖;1.功能關系分析圖;11.平面網(wǎng)格圖;IV.流線分析圖提示:功能與流線分析是現(xiàn)代建筑設計最常用的手段。2.在公共建筑設計中,要使空間具有導向感,應采用下列怎樣的空間形狀?()A,狹長空間B.方形空間C.矩形空間D.橢圓形空間提示:狹長空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