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歷史學院《647世界史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1頁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647世界史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2頁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647世界史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3頁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647世界史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4頁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647世界史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第一部分南京大學647世界史基礎考研真題2016年南京大學647世界史基礎考研真題(回憶版)2016年南京大學647世界史基礎考研真題(回憶版)及詳解2015年南京大學647世界史基礎考研真題2015年南京大學647世界史基礎考研真題及詳解(含部分答案)2014年南京大學620歷史學基礎[按組命題]考研真題(回憶版)2013年南京大學620世界史基礎考研真題(回憶版)2006年南京大學321世界史考研真題2005年南京大學321世界史考研真題2004年南京大學321世界史考研真題2003年南京大學321世界史考研真題第二部分南京大學相關專業(yè)考研真題2005年南京大學320世界近現(xiàn)代史考研真題2004年南京大學世界近代史考研真題2004年南京大學320世界近現(xiàn)代史考研真題2003年南京大學320世界近現(xiàn)代史考研真題2002年南京大學430世界古代中世紀史考研真題2002年南京大學324世界近現(xiàn)代史考研真題2001年南京大學世界古代中世紀史考研真題2001年南京大學世界近現(xiàn)代史考研真題2000年南京大學世界近現(xiàn)代史考研真題

第一部分南京大學647世界史基礎考研真題2016年南京大學647世界史基礎考研真題(回憶版)一、名詞解釋1.阿維農之囚2.黃金詔書3.法蘭西4.哈里發(fā)5.彼特拉克6.日俄戰(zhàn)爭7.《威斯敏斯特法》8.布拉格之春二、論述1.英國議會起源。2.西歐中世紀王權的性質。3.《自由大憲章》的背景、內容、影響。4.二戰(zhàn)后德國日本的表現(xiàn)、原因、影響。2016年南京大學647世界史基礎考研真題(回憶版)及詳解一、名詞解釋1.阿維農之囚答:阿維農之囚是指14世紀世俗王權與教皇斗爭的重要事件。法王腓力四世因向教會征收捐稅而得罪教皇。教皇卜尼法斯八世開除法王教籍,后被法王囚禁。1305年,選出的新教皇克力門五世宣布取消卜尼法斯加于法王的一切罪名,并移居靠近法國邊界的阿維農城,連續(xù)七任教皇都駐在此城,共駐了70年(1308~1378年),成為法王控制下的傀儡。阿維農之囚是對教皇權利的嚴重打擊。從此,羅馬教廷凌駕于世俗君王之上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2.黃金詔書答:黃金詔書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1347~1378在位)于1356年頒布的帝國基本法。黃金詔書明確規(guī)定:德國皇帝由七大選侯選舉,教皇不得兼任代理皇帝,同時確認諸侯享有的其他一切特權。黃金詔書的發(fā)布表明德國的歷史已經(jīng)變成諸侯領地獨立發(fā)展的歷史,有利于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加強統(tǒng)一和集權。它從法律上確定了德意志侯國的分立體制,是侯國實行君主體制的法律根據(jù)。它進一步削弱了皇權,加劇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1806年神圣羅馬帝國滅亡后,此詔書失去意義。3.法蘭西答:法蘭西是對法國的全稱。法國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相繼出現(xiàn)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法蘭西第一帝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等。1792年瓦爾米戰(zhàn)役后,法國進入了吉倫特派國民公會統(tǒng)治時期,9月22日,國民公會正式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1799年,拿破侖發(fā)動霧月政變,建立執(zhí)政府,1804年,拿破侖稱帝,改共和國為法蘭西第一帝國,取消民主自由,加強中央集權,頒布《民法典》等。1848年發(fā)生二月革命,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馬發(fā)動政變,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4.哈里發(fā)答:哈里發(fā)是阿拉伯政治、宗教領袖的稱謂。哈里發(fā)為阿拉伯文的音譯,意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古蘭經(jīng)》中有“我必定在大地上設置一個代理人”的經(jīng)文。穆罕默德及其以前的眾先知即被認為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人、代治者。后該詞被用于指稱穆罕默德逝世后繼任伊斯蘭教國家政教合一領袖的人,伊斯蘭教初期執(zhí)政的四大哈里發(fā)即屬此范圍。哈里發(fā)為阿拉伯帝國坐高的統(tǒng)治者的稱號,其后又為伍麥葉、阿拔斯等王朝的統(tǒng)治者所襲用。5.彼特拉克答:彼得拉克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學者、詩人和早期的人文主義者。他以其14行詩著稱于世,為歐洲抒情詩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彼特拉克鞭撻教廷的虛偽,但又長期在教廷擔任要職;大膽追求愛情和幸福,但有時又認為這是邪惡;熱愛祖國和人民,但又輕視和脫離群眾;主張人類之愛,但又有濃厚的個人主義色彩。這些都是早期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的特征。彼特拉克的《歌集》歌頌了對戀人勞拉的愛情,擺脫了教會的禁欲主義的束縛,表現(xiàn)了人文主義的愛情觀。他被稱是人文主

義之父和文藝復興之父。6.日俄戰(zhàn)爭答:日俄戰(zhàn)爭是指1904~1905年間,日本和沙皇俄國重新瓜分中國東北和朝鮮爆發(fā)的戰(zhàn)爭。1904年2月8日,日本海軍偷襲旅順俄國艦隊,同時在仁川登陸。10日,日俄兩國正式宣戰(zhàn)。1905年3月,日俄軍隊在奉天附近決戰(zhàn),日軍再次獲勝。1905年8月,日、俄在美國的調停下開始談判,簽訂了《樸茨茅斯和約》。日俄戰(zhàn)爭是日本和俄國為爭奪在朝鮮和中國東北的統(tǒng)治權所進行的帝國主義戰(zhàn)爭,加速了俄國1905年革命的到來,為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準備了條件。同時,使得日本躋身世界列強之列,增強了稱霸東洋的野心。7.《威斯敏斯特法》答:《威斯敏斯特法》是1931年英國議會確認各自治領地位的一項法律。根據(jù)本法,聯(lián)合王國與當時僅有的白人占優(yōu)勢的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聯(lián)邦、愛爾蘭共和國和紐芬蘭組成英聯(lián)邦,自治領為獨立和平等的主權國,共戴英王為國家元首。它標志著英帝國轉變?yōu)橛⒙?lián)邦。自此以后,英國通過英聯(lián)邦形式,加強在貿易領域中的協(xié)商,增強聯(lián)邦內各國經(jīng)濟上的互惠。它的頒布,是英國殖民統(tǒng)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引起了帝國內部關系的變化,標志著英國殖民統(tǒng)治方式的根本轉變。8.布拉格之春答:布拉格之春是指1968年1月5日在捷克斯洛伐克開始的一場社會主義改革運動。1968年杜布切克發(fā)起了名為“布拉格之春”的政治體制改

革。為了實行統(tǒng)一的“蘇聯(lián)體制”,蘇聯(lián)決定對捷進行武裝干涉,隨后蘇聯(lián)即控制了捷全境,逮捕杜布切克。這次事件導致人們對蘇聯(lián)的“列寧——斯大林”模式的失望,使人們認清了在蘇聯(lián)控制下的社會主義不允許有民主存在的現(xiàn)實。布拉格之春是捷克根據(jù)本國國情,為加速經(jīng)濟發(fā)展,完善社會主義制度而在政治、經(jīng)濟方面進行改革的有益探索,最后卻失敗了。二、論述1.英國議會起源。答:英國的議會起源于中世紀歐洲國王與封建主的斗爭。議會制度的創(chuàng)設有利于英國國家機構權力行使的制約和平衡。英國議會制度最早可以上溯至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賢人會議,諾曼征服后發(fā)展為大議會。1295年英王愛德華一世召開的模范會議,將召集郡、市代表參會的做法確定了下來,成為一種制度,是英國議會產生的標志。(1)議會的萌芽——賢人會議公元5世紀中葉,產生了由少數(shù)有影響的權貴要人組成的“賢人會議”。盎格魯撒克遜人入居不列顛后,逐漸形成一些國家。它們互相攻伐兼并,王權在此時雖然已經(jīng)很強大,但國王也不是一個人在進行統(tǒng)治。當時的重要政治機構——賢人會議是國王的主要咨議機構。賢人會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歐洲大陸日耳曼人條頓部落的“馬克大會”或民眾大會。盎格魯撒克遜人在征服不列顛和創(chuàng)建國家的過程中,隨著統(tǒng)治區(qū)域的擴大,人口的增多,階級分化的加劇和氏族血緣關系的進一步瓦解。再召開由全體自由人參加的民眾大會已經(jīng)不大現(xiàn)實,于是由社會上層人士——教俗大貴族組成的賢人會議的召開便成為可能。賢人會議由國王召集,沒有固定的日期和會址。出席會議的人數(shù)不是很固定,除國王外,出席者通常包括大主教、主教、郡守、修道院長和貴族。賢人會議

的權力很大,可以參與討論王國國內外事務,發(fā)布法令和簽訂契約,討論特殊性稅收等。(2)議會的雛形——大會議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諾曼王朝時期出現(xiàn)了新型的封君封臣關系,“賢人會議”逐漸演變成為封臣的“大議會”,英國的議會正是從這一軀殼中孕育出來。隨著黑斯廷斯之役哈羅德的失敗,整個英格蘭成為威廉的土地,他成為全國土地名義上的所有者。威廉在英格蘭引入了諾曼底的封建制度,通過分封,他很快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君主制度。此時,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一些政治機構和法律制度,并沒有因為諾曼征服而消失,反而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發(fā)展。威廉征服后,為適應新型的封建關系,形成了國王的封君法庭,國王的直屬封臣都有權利出席,當時稱為大議會。中下級貴族實力較小,對會議作用不大,當時也難以找到可以容納眾多直屬封臣的場所,出席會議的主要是擁有大片封土的大貴族。(3)議會的產生過程——從《大憲章》到模范議會①1215年,英國貴族發(fā)動起義,迫使國王約翰簽署了一份文件《大憲章》。英王約翰(1199~1216)在位時,僅僅幾年時間,就使安茹王朝失去了在法蘭西的大部分領土。在國內,約翰因為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人選問題,和教皇英諾森三世發(fā)生爭執(zhí)。約翰迫于法國國王菲利普·奧古斯都入侵英格蘭的威脅,主動與教皇緩和關系。他答應將英格蘭作為教皇的采邑稱臣納貢,此舉意味著國內民眾要繳納更多的捐稅,頓時怨聲四起。隨后約翰在大陸再創(chuàng)敗績,當他回國時,國內的不滿已達到極至。1215年4~5月,以羅伯特·菲茲·沃爾特為首的貴族以約翰未能保護封臣和王國利益為由發(fā)動叛亂,王軍不敵貴族叛亂軍隊。6月19日,約翰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簽署《大憲章》。大憲章為后來議會的產生奠定

了基礎。②1258年,在牛津召開了被稱為“國會”的議會,首次提出大臣要對委員會而非國王負責,以及定期召開議會的原則。③1265年,召開的“西蒙會議”由貴族和市民參加,是英國國會的開端,也是下院制度的重要起點。④1295年11月,英國國王召開的“模范會議”是英國議會產生的標志。1295年11月13日,英國國王愛德華一世為了爭取各階級同意征收稅款,召集了新的議會開會,英國憲政史學家斯塔布斯將1295年召集的這屆議會稱為“模范會議”。出席這次議會的代表有400名,其中包括91名宗教界代表、50名伯爵和男爵、63名騎士和172名城市代表,他們分別代表教士、貴族和平民。騎士和市民代表的參加,使得1295年的議會具有了代議性質,確立了向郡市征稅須郡市同意的原則??梢哉f,1295年議會“為未來的議會確立了一般樣式”,它的召開也被認為是英國議會產生的標志。⑤最終在14世紀20年代,英國議會發(fā)展成為一個由國王定期召集的,有各等級參加但以大貴族為主體的,具有最高立法權、批稅權和比較廣泛的代表性的機構。從《大憲章》的簽署,經(jīng)過了一百多年的發(fā)展,英國議會終于走完了從萌芽、產生到形成的過程。綜上所述,在英國,最初的賢人會議到大議會,由《大憲章》到模范會議,議會制度最終產生。2.西歐中世紀王權的性質。答:西歐中世紀是指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間。西歐的封建制度在此時,由日耳曼、羅馬和日耳曼三種因素互

相融合建立起來的。西歐中世紀王權的性質是指中世紀西歐各個封建國家的國王所擁有的權力。中世紀的西歐在建立采邑制的過程中確立了個人聯(lián)合的政體形式,西歐中世紀的王權是建立在封建制度之上的,而且西歐中世紀教會發(fā)展較快,王權和教權之爭一直存在。王權具有合法性,合法性決定了其具有政治統(tǒng)治權威,保證個人聯(lián)合政體的正常運行,同時也促進了封建社會中新因素的生長。西歐中世紀王權的性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君權神授性質西歐中世紀是基督教繁榮的時期,基督教“君權神授”的神權政治思想為封建王權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論基礎,由教會舉行的加冕禮使王權的合法性具體化。王權期望為自己的統(tǒng)治披上合法的外衣,強化王權。教會為獲得國家的大力扶持,以發(fā)展和壯大自己的勢力。教皇開始干預世俗君主的廢立;奠定教皇國的基礎,使羅馬教會掌握了世俗權力。教會是王權實行統(tǒng)治的一個支柱。王權還控制著教會對內外的立法。為了防止主教因地產和權勢的增長而危害王權,查理以教會法規(guī)來束縛教士的生活,很顯然,法蘭克的君主把羅馬天主教看成是可以強化君權、維護君權統(tǒng)治的一種力量。(2)日耳曼性質日耳曼人的習慣法使采邑制具有潛在的分裂因素,封建王權用特許權作為對各自為政的封建領地施行統(tǒng)治的工具。歐洲中世紀是一個獨特的歷史時期,從羅馬帝國的廢墟中成長起來的日爾曼人諸王國逐漸把日爾曼與羅馬因素結合起來,形成了獨特的包含于西歐封建制度之下的一系列制度。因此西歐的封建王權帶有日爾曼性質。(3)封建領主性質9世紀中后期,法蘭克帝國分裂,宣告了日耳曼王國統(tǒng)治的終結,

西歐的封土封臣制逐步穩(wěn)固。封臣即多數(shù)的貴族階級和教會擁有大部分土地的占有權,并不斷分封。國王是最高封建領主,其下有公爵、伯爵、主教等大封建主,再下是中小封建主,至此形成西歐完整的封建等級制度?!安梢亍敝频讲槔砺鼤r期有了很大發(fā)展。在這一時期里,除國王舊有的教俗封臣外,過去屬于國家官吏的伯爵、馬克伯爵和公爵等也都變成國王的封臣,從國王處領受采邑。并且此時的采邑逐漸的變?yōu)槭酪u的了。國王的封臣們也可以吸收自己的封臣,并把部分土地作為采邑分賜給他們,從而又成為他們的封君。歐洲的封建制度是一種政治、經(jīng)濟合一的制度。封建領主在其封土內首先明確擁有的是土地的所有權,進而在王權衰落后,又逐步取得了王權在地方的權力并將其轉化為同封土一并世襲的私人權力,其中包括行政、司法、稅收、鑄幣等權力。(4)王權和教權的沖突在長達12世紀的西歐封建社會中,教會權與王權孰強孰弱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斗爭中呈現(xiàn)互有消長的馬鞍型;最初是教會權從屬于王權,繼之是教會權凌駕于王權之上,隨后是教會權走向衰落和專制王權的崛起。西歐中世紀王權和教權的沖突斗爭不斷。綜上所述,西歐中世紀的王權帶有多種性質。3.《自由大憲章》的背景、內容、影響。答:《自由大憲章》是英國封建專制時期憲法性文件之一,于1215年6月15日,英國貴族脅迫約翰王在蘭尼米德草原簽署,習稱《大憲章》。其宗旨為保障封建貴族的政治獨立與經(jīng)濟權益,這個文件在歷史上第一次限制了封建君主的權力,日后成為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法律基石。其產生的背景、內容及影響如下。(1)背景

①國內封建貴族的反抗諾曼人于1066年開始入侵英格蘭,在諾曼人成為英國的國王后,于十一及十二世紀逐漸強大。他們建立的集權政府,加上本地盎格魯—撒克遜人原來的統(tǒng)治土地,還有盎格魯人和諾曼人在諾曼底所擁有的土地,使英國國王在1199年成為歐洲最有權力國王。當英王約翰在十三世紀初即位之后,一連串的事件卻令英格蘭的封建貴族起來反抗他,主要有:約翰國王對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人選有不同于教皇的意見,失去了教會上層人士的支持;大封建主不滿約翰為進行對法戰(zhàn)爭而加重軍役負擔,不滿約翰隨意破壞封臣制慣例;倫敦市民也因不滿約翰的勒索而騷動起來。②英王約翰還面對三個方面的壓力a.他奪得王位的手法遭人非議。前任英王獅心王理查一世在1199年死后,出現(xiàn)兩名繼承人。約翰將他的對手,亦即他的侄子不列顛尼亞瑟囚禁,之后亞瑟便失去音訊。很多人認為約翰是將他的親人暗殺以取得王位。b.當時法國國王占領了英國在諾曼第大部份的土地。英國的貴族要求國王取回失去的領土,約翰即在1214年發(fā)動對法國作戰(zhàn),卻遭逢大敗。c.約翰與教皇就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出現(xiàn)爭執(zhí),于是教庭向英格蘭施以懲罰,約翰被迫于1213年向教皇屈服。(2)內容《自由大憲章》由一個序言和63個條框構成,主要精神是維護封君封臣制度的既定原則,維護教俗封建貴族的特權;對騎士和市民的利益有所照顧;對亨利二世以來王權在司法和行政方面的發(fā)展進行了清算。

其主要內容有:①大封建主所屬封臣之間的財產糾紛應由封建主自己審理;不經(jīng)教會和封建主的同意,國王不得征收額外的協(xié)助金和盾牌錢;②保障教會選舉教職人員的自由;③保護貴族和騎士的領地繼承權,國王不得違例征收領地繼承稅;④未經(jīng)由貴族、教士和騎士組成的“王國大會議”的同意,取消國王干涉封建主法庭從事司法審判的權利;⑤未經(jīng)同級貴族的判決,國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監(jiān)禁任何自由人或沒收他們的財產。⑥此外,少數(shù)條款涉及城市,如確認城市已享有的權利、保護商業(yè)自由、統(tǒng)一度量衡等。自由大憲章是對王權的限定,國王如違背之,由25名貴族組成委員會有權對國王使用武力。自由大憲章后來成為近代資產階級建立法治的重要依據(jù)之一。(3)影響因為封臣制的瓦解和專制王權的建立,《大憲章》當時并未起重大作用,不久教皇應約翰請求宣告作廢,于是內戰(zhàn)又起。因為它有著限制王權的作用。15、16世紀時英國王權強化,《大憲章》無人提及。到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利用“大憲章”為武器同封建專制王權作斗爭。今天它仍是英國憲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的聯(lián)邦憲法和各州憲法也都包含有《大憲章》的思想。其影響主要有:①《自由大憲章》限制了王權王權與貴族權、王權與基督教神權之間既依賴又排斥、既對抗又妥協(xié)的關系支撐起英國的“有限王權”封建制。它與西歐及東方的“絕對王

權”之間的“權力差”就構成了自由與權利、憲政與法治成長、壯大的出發(fā)點。正是在集權與封建、自由與專制、法治與人治的抗衡與妥協(xié)中,才孕育出了一種以自由為動力、以分權為基礎、以民主為形式、以法治為保障的新型政治形態(tài)。②昭示了締造現(xiàn)代社會制度的三個基本原則a.以自由保障自由的原則。自由是人類向上提升的最終動力源泉,自由締造民主、平等、分權、憲政與法治而不是相反。b.以分權保障自由的原則。分權是自由與權利發(fā)展的要求,在分權未確立的地方便沒有自由與權利,也就不可能有民主與憲政,因為在一個高度集權的專制社會中不可能形成真正合意基礎上的政治性、公法性契約。c.以法治保障自由原則。自由民主不是指“讓多數(shù)人統(tǒng)治少數(shù)人”,更不是指“讓民眾直接當家作主”,而是指“每一個人能夠自己統(tǒng)治自己”;憲政不是指“有憲法的政治”,而是指“法律下的政治”。4.二戰(zhàn)后德國日本的表現(xiàn)、原因、影響。答: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德國和日本作為戰(zhàn)敗國,接受了戰(zhàn)勝國提出的一系列要求。面對戰(zhàn)爭的失敗,德日兩國有不同的表現(xiàn)。(1)二戰(zhàn)后德國日本的表現(xiàn)①德國二戰(zhàn)結束后,德國一分為二,德國的領導人表現(xiàn)出了懺悔的勇氣。德國在很多方面都有反思和悔改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罪行。德國直面事實,用誠懇的道歉和積極悔過的態(tài)度,祈求世界人民的原諒,上到政府下到平民都有所反思。1970年,當時的聯(lián)邦德國總理勃蘭特訪問波

蘭,跪倒在華沙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表示自己要“替所有必須這樣做而沒有這樣做的人下跪”。②日本日本沒有做到認真反省戰(zhàn)爭罪行。日本最大限度上扭曲事實,不承認自己曾經(jīng)犯下的罪行。雖然日本民眾不都是不愛和平和不反思的人,其政府還否認種種罪行,現(xiàn)如今還篡改歷史教科,使其日本民眾更加脫離事實的真相。將其帶離更加模糊、無知、恐怖、危險、的道路。日本20世紀90年代以后,小泉純一郎連續(xù)4次參拜靖國神社,到現(xiàn)在也沒有任何反悔的跡象;日本在篡改歷史教科書上無所顧忌,縱容扶桑社的右翼教科書出臺。此外,一些閣僚不斷發(fā)表否認侵略歷史的言論;日本不斷單方面挑戰(zhàn)中日關系底線。(2)原因①就德國方面來看二戰(zhàn)的西方戰(zhàn)場,蘇聯(lián)從東部,英美從西部攻打德軍,蘇聯(lián)攻克柏林。作為戰(zhàn)爭主要受害者的蘇聯(lián),英國主導了對德國戰(zhàn)后的處置。因為深受其害,所以對德國的處置非常嚴格而到位??紤]到德國曾在一戰(zhàn)后短短20年便發(fā)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盟國在總結經(jīng)驗教訓后,認為必須從根本上改造德國,完全消除納粹對德國社會、政治、軍事等的影響,使其成為一個和平倡導者,永不再戰(zhàn),嚴懲了戰(zhàn)犯,并且廢除了普魯士。丘吉爾認為,普魯士是幾百年來德國軍國主義的大本營,必須連根拔起,東普魯士土地劃歸波瀾,人遷移到德國。德國境內的普魯士被劃歸到其它州,政府財產被盟軍分掉了。戰(zhàn)后的德國被分為東西德,與舊德國政府沒有絲毫的關聯(lián)。這次清除納粹思想的運動改變了德國的軍事、政治、司法等體系,重新樹立了德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其反省歷史、認罪打下了基礎。

②就日本方面來看戰(zhàn)后日本的秩序是由美國主導的,戰(zhàn)后東西方冷戰(zhàn)的局勢已經(jīng)明顯,麥克阿瑟急于起用日本作為對抗蘇聯(lián)的力量。因此,對日本的軍國主義清理缺乏歐洲的徹底性,天皇的罪行被忽視,美國在審查天皇的罪行時,只以珍珠港事變?yōu)槠瘘c,而不是七七事變,更別說九一八,牽涉的只是日本對美國作戰(zhàn)的戰(zhàn)爭罪行,而日本對美國基本只有軍事打擊,本土只限于遠離本土的軍事港口,也沒有針對平民的犯罪。美國并未嘗試將日本的右翼勢力和軍國主義分子完全鏟除,反而需要具有一定侵略性的日本作為盟友,幫助其維護遠東地區(qū)的利益。日本軍國主義殘存下來,很多戰(zhàn)犯不久還重新得到起用。戰(zhàn)犯的后人,到近期紛紛又登上了日本政壇,要重新武裝起來。造成德日二戰(zhàn)后的表現(xiàn)的原因還有很多,如國內外政治、盟軍政策、文化和宗教、民族性格、國家實力等。對比德國與日本的戰(zhàn)后處置可以看出,問題的關鍵在于,最大的苦主中國未能在對日戰(zhàn)爭中發(fā)揮主導作用,所以未能主導對日軍國主義審判,才是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的根本原因。(3)影響①對德國的影響二戰(zhàn)后的德國對歷史有正確的認識,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戰(zhàn)后的德國被美、蘇、英、法分區(qū)管制,為了防止德國軍國主義的東山再起,四國對德國進行了嚴厲的制裁,此后又由于美蘇所處的不同陣營,最終德國也被分裂成兩個國家。直到1990年柏林墻的倒塌,兩個國家才真正的統(tǒng)一在一起?,F(xiàn)如今的德國已經(jīng)是世界第四大經(jīng)濟體,歐盟的核心成員國。德國加強了與西方各國的合作,積極推進歐盟的發(fā)展,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②對日本的影響二戰(zhàn)后日本對自己的罪行并沒有反思,導致其軍國主義思想一直存在。日本與周邊鄰國的關系持續(xù)緊張,影響到世界局勢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作為當今的第二大經(jīng)濟體,日本一直尋求其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的地位,很想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最近幾年加入安理會一直是日本奮斗的目標。為此,它不惜花費大量的金錢去買非洲拉美等國的選票。然而,亞洲人民是不會同意的,因為一個不敢正視歷史的國家,不可能保證世界的和平。

2015年南京大學647世界史基礎考研真題一、名詞解釋1.丕平獻土2.百年翻譯運動3.再征服運動4.蘭克學派5.《海洋自由論》6.艾德禮政府7.巴布教徒起義8.拜占庭軍區(qū)制9.蘇共二十大10.第三世界不結盟運動二、簡答1.法國大革命對英國影響。2.結合《維也納條約》條款談談對世界影響。3.從一戰(zhàn)與二戰(zhàn)聯(lián)系角度說說二戰(zhàn)爆發(fā)的原因。2015年南京大學647世界史基礎考研真題及詳解(含部分答案)一、名詞解釋1.丕平獻土答:丕平獻土是中世紀加洛林王朝國王矮子丕平同教皇的政治交易。756年6月,法蘭克王丕平應教皇的請求,出兵征服了倫巴德人,并把從倫巴德人手中奪回的土地——羅馬城及其原東羅馬帝國在意大利的拉文那總督管區(qū)劃歸教皇管轄,史稱“丕平獻土”,也是教皇國的起始。754年,教皇斯蒂芬二世親自來到巴黎,在圣丹尼斯教堂為丕平涂油加冕。矮子丕平與羅馬教廷的結合,在當時紛繁錯亂的歐洲政治秩序中脫穎而出。日耳曼蠻族文化與羅馬基督教文化的結合,構成了中世紀歐洲文化的底色。2.百年翻譯運動答:百年翻譯運動是阿拉伯帝國開展的翻譯介紹古希臘和東方科學文化典籍的大規(guī)模、有組織的學術活動。翻譯活動始自伍麥葉王朝,哈里發(fā)哈立德和阿卜杜·阿齊茲命令宮廷學者將一些希臘語和科普特語的煉金術、占星術和醫(yī)學書籍譯成阿拉伯語。翻譯運動的鼎盛時期在阿拔斯王朝。從8世紀中葉起,阿拔斯王朝哈里發(fā)實施博采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導和贊助將古希臘、羅馬、波斯、印度等國的學術典籍譯為阿拉伯語,吸取先進文化遺產。當時翻譯活動的特點是以零散的個人譯述為主,缺乏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和領導。3.再征服運動答:再征服運動是8~15世紀西班牙基督教王國收復失地的戰(zhàn)爭,又稱收復失地運動。參加者除西班牙封建主外,還有法國和意大利的騎士,并且也得到教皇支持。史學家以718年,倭馬亞阿拉伯征服西哥特王國,以及阿斯圖里亞斯王國建國為收復失地運動的開端,以1492年格拉納達的陷落為終。711年,阿拉伯人從北非渡過直布羅陀海峽侵入伊比利亞半島。西哥特人退居到北部山區(qū),先后建立了一些小王國,同占領者阿拉伯人展開了收復失地的斗爭。到13世紀中葉,半島大部分地區(qū)收復。l249~1251年,葡萄牙實現(xiàn)了領土統(tǒng)一。1479年,卡斯提爾與阿拉岡合并,建立西班牙王國。l492年,西班牙人攻占阿拉伯人在半島的最后一個據(jù)點格拉納達,再征服運動結束。再征服運動促使西班牙完成了統(tǒng)一。但西班牙統(tǒng)治者迫害留下來的伊斯蘭教徒,大批手工業(yè)者及農民的出走,給西班牙經(jīng)濟發(fā)展造成嚴重的損失。4.蘭克學派答:蘭克學派又稱歷史研究的科學學派,是指以德國歷史學家蘭克為代表的史學派別。由于該學派倡導通過史料批判如實地再現(xiàn)歷史,因而又成為實證主義史學流派的同義語。蘭克學派的這些特點雖有極大的積極意義,但過于絕對地看待歷史的客觀性,否認史家對史料及史著的滲入,研究范圍較狹窄,方法較單一,故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遭到哲學家和史學家的質疑,在20世紀50~60年代被徹底摒棄,取而代之的是“新史學”諸流派。5.《海洋自由論》答:《海洋自由論》是西方法理學與政治哲學史上第一份以“海洋”為主題的嚴肅思考,由荷蘭人文主義法學家格勞秀斯所著。書中格

勞秀斯抨擊了葡萄牙對東印度群島航線和貿易的壟斷,從海洋的物理本性及中世紀羅馬法和基督教自然法這兩大傳統(tǒng)闡明了海洋對于人類世界所可能擁有的道德意義與政治意義。該書提倡“公海自由”,認為海洋應向所有國家和所有國家的人民開放,供他們自由使用?!逗Q笞杂烧摗钒l(fā)表以后,遭到荷蘭以外國家學者的圍攻。6.艾德禮政府答:艾德禮政府是二戰(zhàn)后英國第一屆工黨政府。艾德禮是英國工黨政治家,1945年7月,因工黨在大選中獲勝而取代丘吉爾出任英國首相,組建艾德禮政府。任內取代丘吉爾與杜魯門、斯大林共同出席了波茨坦會議,并支持馬歇爾的“歐洲復興計劃”。艾德禮政府時期在資產階級允許范圍內大規(guī)模實行福利事業(yè),建立國民醫(yī)療服務制度,對一些工業(yè)實施公有化,同時使英國擺脫了殖民主義,完成非殖民化,并授予原殖民地的印度和緬甸獨立地位。1951年,丘吉爾再次當選首相,艾德禮政府結束。7.巴布教徒起義答:巴布教徒起義是1848~1852年伊朗人民的反封建起義。因參加者以巴布教徒為主,故名。穆罕默德于l847年自稱為馬赫迪,創(chuàng)巴布教(巴布意為門戶,即默罕默德自稱是救世主把意旨傳達于世人的門戶),主張制度和法律應保障人身自由和人民財產,保障貿易和商業(yè)利益,男女平權,人人平等而幸福。1847年,巴布被捕入獄,各地遂紛紛起義。起義的主力為農民、手工業(yè)者和商人,領導者為低級教士和商人。最大的三次起義為:l848~1849年的馬贊德蘭起義,1850年的贊兼起義、尼里士起義。起義引起國王驚恐,于1850年將巴布處死,并調集

重兵對各地起義進行鎮(zhèn)壓,起義失敗。8.拜占庭軍區(qū)制答:拜占廷軍區(qū)制又稱塞姆制,是拜占庭帝國推行的一種地方管理制度。早在6世紀,拜占庭就在北非和意大利實行軍區(qū)制,由軍事長官督軍兼理政務,公元7至12世紀在拜占廷帝國境內普遍推行,即按軍區(qū)、師、團、營等軍事序列管理帝國各級行政區(qū)域。這種軍政兼容、兵農合一的制度促使拜占廷農兵階層形成并發(fā)展,對加強拜占廷國防力量,穩(wěn)定社會經(jīng)濟均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颇聦幫醭瘯r期(1081年~1185年)軍區(qū)制已經(jīng)瓦解,被普洛尼亞制(又稱恩準制)取代。9.蘇共二十大答:蘇共二十是1956年2月在莫斯科召開的蘇聯(lián)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會上赫魯曉夫針對當時的國際形勢,提出了“三和”理論,即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并在題為《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報告中批判了對斯大林的個人迷信。蘇共二十大對蘇聯(lián)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10.第三世界不結盟運動答:第三世界不結盟運動,又稱不結盟運動,是1961年9月成立的松散的國際組織。20世紀50年代后期,鐵托、尼赫魯?shù)忍岢唤Y盟主義。l961年6月在開羅召開不結盟國家會議籌備會,會上提出參加會議的國家的條件是:實行獨立政策,支援民族解放運動,不加入大國軍事集團,不締結雙邊軍事同盟,不向外國提供軍事基地等。同年9月,第一次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會議通過的《政治宣言》,堅持了不結盟

運動的基本原則。不結盟運動的開展,成為第三世界崛起的、自萬隆會議后的第二個劃時代的里程碑。二、簡答1.法國大革命對英國影響。答:1789年爆發(fā)的法國大革命震動了整個歐洲,撼動了歐洲的封建統(tǒng)治體系,對已處于資本主義社會的英國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1)對英國政治產生的影響反對法國大革命的保守主義興起。英國國會議員愛德蒙·伯克(1729~1797)最早表達出保守主義思想。他從政治、宗教、倫理等各個方面全盤否定法國大革命,但表示贊同漸進的改革。(2)對英國經(jīng)濟產生的影響拿破侖一世在特拉法加海戰(zhàn)后被迫放棄侵英計劃,轉而對英實施經(jīng)濟封鎖,以切斷英國對反法同盟的經(jīng)濟支持,確保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1806年11月21日,拿破侖頒布《柏林敕令》,規(guī)定:所有隸屬于法國的各國,與英國不準發(fā)生貿易關系,并斷絕一般來往;對法國統(tǒng)治下的歐洲的英國僑民,一律宣布為戰(zhàn)俘;所有英國的貨物和商船,全部沒收。這個幾乎囊括整個歐洲大陸的封鎖體系給英國經(jīng)濟造成了嚴重困難。但并沒有達到從經(jīng)濟上窒息英國的目的。(3)對英國外交產生的影響①由遏止法國到中立政策18世紀英國與法國的爭霸斗爭持續(xù)時間最久,也最激烈。因此遏止法國過分強大和對外擴張就成了英國對外政策的一個重點。法國大革命初期,絕大多數(shù)英國人樂于見到歐洲大陸上典型的封建君主制國家變成

資本主義國家,對法國大革命持同情或支持態(tài)度,此時英國的對外政策也被土耳其事務和南美事務分散,英國政府對法國革命采取了不干涉的中立主義政策。②由敵視法國到大陸均勢1791年,路易十六被處死,法國國內革命也有力地推動了英國國內激進運動的發(fā)展,于是,以英國為首的反法同盟形成。此后,先后形成了七次反法同盟。第六次反法同盟英國為參戰(zhàn)外,但英國則向同盟各國提供了大量經(jīng)費。英國對法國的外交政策由中立轉向敵視。法國大革命后,英國在歐洲大陸的政策轉為大陸均勢,歐洲大陸各個列強國家的勢力,維護自己的霸主地位。2.結合《維也納條約》條款談談對世界影響。答:1814年10月1日到1815年6月9日,歐洲戰(zhàn)勝國在維也納召開國際會議,會議由俄、英、普、奧四大國操縱。1815年1月3日,英、奧、法三國簽訂了秘密同盟條約,規(guī)定三國如遇他國進攻,就互相援助,法奧各出兵15萬,由英國供應軍火。由于拿破侖離開厄爾巴島重返法國,各戰(zhàn)勝國才達成協(xié)議,并且在1815年6月9日匆忙簽署了《最后總決議》,即《維也納條約》。(1)《維也納條約》條款①恢復歐洲許多國家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法國、西班牙、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葡萄牙的布拉岡扎王朝以及德意志、意大利各邦的王朝復辟。羅馬教皇也恢復了“自己的統(tǒng)治”。②為了幾個大國的利益,任意處置歐洲及海外領土。波蘭被瓜分;瑞典失去芬蘭,就把挪威劃歸瑞典;法國殖民地被瓜分。

③建立由德意志34個邦和4個自由市組成的德意志邦聯(lián),奧地利代表主持邦聯(lián)會議。邦聯(lián)是一個松弛的政治聯(lián)盟,各邦享有獨立的主權,德意志繼續(xù)保持分裂的局面。④把法國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內,法國必須賠款7億法郎,并且交出軍艦。把比利時并入荷蘭,成立尼德蘭王國;盧森堡公國也歸尼德蘭執(zhí)政兼管。確定瑞士為永久中立國,擴大瑞士邊境。⑤維持意大利的分裂局面,把意大利大部分土地置于奧地利的主宰之下。撒丁王國收回薩伏依和尼斯二省,并且合并了熱那亞。(2)《維也納條約》對世界的影響維也納會議確立了多極均勢的力量格局、建立歐洲大國協(xié)調機制、組成“神圣同盟”。維也納體系建立之后,歐洲一百年沒有發(fā)生全面戰(zhàn)爭,維持了相對體系?!毒S也納條約》恢復了被革命推翻了的封建君主的統(tǒng)治,把拿破侖統(tǒng)治下的民族,又置于戰(zhàn)勝諸國的壓迫之下。使得一些民族的數(shù)百萬人或陷于分裂,或者遭受到外族統(tǒng)治。這是逆1815年以后民族主義廣泛傳播并在西歐獲勝而行,也決定了由此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