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醫(yī)學:血液_第1頁
生理醫(yī)學:血液_第2頁
生理醫(yī)學:血液_第3頁
生理醫(yī)學:血液_第4頁
生理醫(yī)學:血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血液CHAPTER3BLOOD第一節(jié)血液概述第三節(jié)生理性止血第四節(jié)血型(自學)第二節(jié)血細胞

組成?功能?血型?血液一、血液的組成BloodComponents血漿Plasma血細胞BloodCells紅細胞RedBloodCellsorErythrocytes白細胞WhiteBloodCellsorLeucocytes血小板PlateletsorThrombocytes二、血液的功能一、血液的組成血漿血細胞:

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細胞比容血漿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纖維蛋白原血清血漿區(qū)別:血清中缺乏參與血液凝固過程的纖維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血細胞比容:定義:血細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積百分比。

正常值:男性40-50%

女性37-48%影響:血液量或(和)血細胞數(shù)量發(fā)生改變。血量:約占體重的7~8%70~80ml/kg

50kg3500ml-4000ml

少量失血<10%無明顯癥狀

中等失血20%休克

大量失血>30%危及生命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規(guī)定:健康公民獻血的最高年齡:

55周歲我國提倡:

18周歲至55周歲的健康公民自愿獻血輸血200ml,以50kg體重來計算,大約占血量5%,對機體無害一、血液的組成二、血液的功能

p.48一、血液的組成二、血液的功能

p.481.運輸功能2.緩沖功能3.調節(jié)體溫4.參與生理性止血功能5.免疫功能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ofBlood(一)血液的比重SpecificGravity(二)血液的黏滯度Viscosity(三)血漿滲透壓★

OsmoticPressure(四)血漿的pH值PlasmapH7.35~7.45

NaHCO3/H2CO3半透膜滲透壓取決于溶質

顆粒數(shù)目多少高低水滲透人體各部分體液中電解質的含量滲透壓的作用:

晶體滲透壓維持細胞內外水的平衡膠體滲透壓維持血管內外水的平衡組織液RBC晶體滲透壓血漿晶體滲透壓血漿膠體滲透壓組織液膠體滲透壓12(三)血漿滲透壓300mmol/L或770KPa分類:

晶體滲透壓膠體滲透壓組成無機鹽、糖等晶體物質血漿蛋白等膠體物質(主要為NaCl)(主要為白蛋白)壓力大(300mmol/L或770KPa)小(1.5mmol/L或3.3KPa)特點不易通過細胞膜,不易通過細胞膜與易通過毛細血管壁毛細血管壁意義維持細胞內、外水平衡調節(jié)血管內外、水平衡保持RBC正常形態(tài)和功能和維持正常血容量應用血管組織水腫(組織液增多)如: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肝病(肝功能障礙)膠體滲透壓↓

血漿蛋白↓白蛋白↓如:大失血RBC等滲溶液低滲溶液高滲溶液0.9%NaCl、5%葡萄糖紅細胞狀態(tài)紅細胞在等滲溶液中紅細胞在高滲溶液中紅細胞在低滲溶液中二、紅細胞★(一)紅細胞的數(shù)量、形態(tài)正常成年人紅細胞數(shù)男性為4.0~5.5×1012/L

女性為3.5~5.0×1012/L血紅蛋白男性為120~160g/L

女性為110~150g/L第二節(jié)血細胞貧血一、造血過程骨髓×,導致再障p.51紅細胞形狀改變:鐮刀形紅細胞(二)紅細胞的生理特征1、紅細胞膜的通透性2、可塑變形性3、紅細胞的懸浮穩(wěn)定性★4、紅細胞的滲透脆性紅細胞的懸浮穩(wěn)定性★d病人正常人ESRRBC+血漿→

血漿+RBC↑特征:血沉快慢與紅細胞無關,

與血漿的成分有關。通常用血沉反映紅細胞懸浮穩(wěn)定性。血沉:以紅細胞在第一小時末下沉的距離男ESR為0~15mm,女0~20mm意義:一些疾病的輔助診斷:

如活動性肺結核、風濕病等,血沉加快

疊連滲透脆性紅細胞在低滲溶液中發(fā)生膨脹、破裂和溶血血管RBC等滲 低滲高滲(三)紅細胞的主要功能運輸氧和二氧化碳(Hb)緩沖作用(四)紅細胞的生成與調節(jié)1、紅細胞的生成2、影響紅細胞成熟的因素

3、紅細胞生成的調節(jié)(五)紅細胞的破壞★紅細胞的生成⑴紅骨髓正常的造血功能:功能障礙→再生障礙性貧血(再障)(P51)⑵足夠的造血原料:蛋白質和鐵是基本原料。①鐵:Hb合成必須原料。Fe2+才能被利用。鐵缺乏→缺鐵性貧血②蛋白質:缺乏→營養(yǎng)不良性貧血⑶必要的成熟因子: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輔酶①葉酸:缺乏、吸收障礙→②VitB12

:+內因子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1.紅細胞的生成⑴生成部位胚胎期為肝、脾和骨髓;出生后主要在骨髓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再生障礙性貧血(再障)(P51)⑵造血原料:蛋白質和鐵①鐵:來源內源性鐵——紅細胞破裂外源性鐵——食物存在形式——與鐵蛋白結合聚集成鐵黃素顆粒轉運形式——與轉運蛋白結合利用形式——Fe2+孕婦,兒童營養(yǎng)不足

——缺鐵性貧血(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大量失血,長期慢性出血②蛋白質:主要從食物中來。機體從食物中攝取的蛋白質遠遠滿足紅細胞生成需要。⑶必要的成熟因子: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輔酶①葉酸

②VitB12

:+內因子(胃內)胃大部分切除,先天性內因子缺乏——內因子減少——B12吸收障礙;葉酸缺乏→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大細胞高色素性貧血)紅細胞生成的調節(jié)EPO

缺氧、RBC↓或Hb↓↓腎腎病、腎功能障礙↓→腎性貧血-促紅細胞生成素(EPO)

(五)紅細胞的破壞平均壽命120天血管外破壞:脾脾功能亢進→脾性貧血PO2↓RBC↓Hb↓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主)肝細胞(次)雄激素

T3生長素二、白細胞生理PhysiologyofLeucocytes(一)白細胞的分類和正常數(shù)值白細胞 絕對值(109/L) %粒細胞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s 2.0~7.5 50~70

嗜堿性粒細胞Basophils 0~1.0 0~1

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s 0.02~0.5 0.5~5單核細胞Monocytes 0.12~0.8 3~8淋巴細胞Lyphocytes 0.8~4.0 20~40白細胞總數(shù)(4.0~10.0)×109/L★p.56表白細胞的生理特性變形、游走、趨化、吞噬白細胞滲出白細胞吞噬細菌(二)白細胞的功能

1.中性粒細胞:

吞噬病原體(特別是化膿性細菌),炎癥時的主要反應細胞

2.嗜堿性粒細胞:

參與過敏反應

3.嗜酸性粒細胞:

可限制嗜堿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的致敏作用。參與對蠕蟲的免疫反應。

4.單核細胞:單核細胞組織巨噬細胞吞噬力↑

5.淋巴細胞:

特異性免疫反應★p.56表三、血小板生理三、血小板生理PhysiologyofThrombocytes(一)數(shù)量:正常成人為100~300×109/L(二)生理特性:

☆粘附

☆聚集

☆釋放☆吸附

☆收縮血小板收縮蛋白收縮→血塊回縮,血清p.61☆修復

☆維持血管壁內皮的完整性致聚劑:ADP(三)生理功能:

1、維持血管內皮(壁)的完整性

2、參與生理性止血過程

3、釋放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第三節(jié)生理性止血★

Hemostasis生理止血──小血管受損后引起的出血,在幾分鐘內會自行停止出血時間1~3min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過程:1、血管收縮2、血小板血栓的形成──松軟止血栓3、血液凝固──堅固止血栓★血小板作用藥物應用二、血液凝固血凝:血液由流動的液體狀態(tài)變成不能流動凝膠狀態(tài)的過程(一)凝血因子按國際命名法編號的凝血因子────────────────────────────編號同義名編號同義名────────────────────────────因子Ⅰ纖維蛋白原因子Ⅷ抗血友病因子(AHF),因子Ⅱ凝血酶原抗血友病球蛋白因子Ⅲ組織因子因子Ⅸ血漿凝血激酶(PTC)因子ⅣCa2+因子ⅩStuart-Prower因子因子Ⅴ前加速素,加速球蛋白因子Ⅺ血漿凝血致活素前質(PTA)易變因子因子Ⅻ接觸因子,Hageman因子因子Ⅶ前轉變素,血清凝血酶因子ⅩⅢ纖維蛋白穩(wěn)定因子原轉變加速素(SPCA)─────────────────────────────凝血因子特點:①除FⅣ外,都是蛋白質;②正常情況下以酶原形式存在,不具活性,被激活時FⅡ→FⅡa;③除FⅢ外,都是血漿中;④FⅡ、Ⅶ、Ⅸ、Ⅹ在肝內合成,需要維生素K參與,缺乏維生素K或肝功能下降時,將出現(xiàn)出血傾向;⑤FⅧ是重要的輔助因子,缺乏時將發(fā)生微小創(chuàng)傷也會出血不止的血友病。(二)血液凝固的過程凝血過程的“瀑布學說”:血液凝固的基本反應過程:

1、凝血酶原酶復合物的形成(X→Xa)(凝血酶原激活復合物)2、凝血酶原的激活(II→IIa)3、纖維蛋白的生成(I→Ia)★兩條途徑內源性外源性凝血酶原凝血酶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高分子激肽原前激肽釋放酶血管內皮下組織(表面激活)纖維蛋白單體纖維蛋白網凝血時間出血時間p.61凝血時間血漿p.46血清p.61分類

內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凝血過程血管內膜暴露膠原纖維血管外組織釋放因子Ⅲ凝血因子分布參與酶數(shù)量凝血時間凝血小結(形成凝血塊)網羅血細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原Ⅰ↓凝血酶凝血酶原Ⅱ↓凝血酶原酶復合物形成←凝血因子Ⅶ-Ⅲ復合物激活因子Ⅸ→↓因子X↓激活因子Ⅻ結合因子Ⅶ激活因子Ⅺ↓Ⅻ啟動,全在血中Ⅲ啟動,組織和血中多少慢、約數(shù)分鐘快、約十幾秒鐘★凝血系統(tǒng)抗凝系統(tǒng)纖溶系統(tǒng)血液中的抗凝血物質IntravascularAnticoagulants1、絲氨酸蛋白酶抑制物SerineProteaseInhibitor主要:抗凝血酶III

(AntithrombinIII)作用機制:因子IIa、IXa、Xa、XIa、XIIa屬絲氨酸蛋白酶4、肝素Heparin

作用及其機制:增強抗凝血酶III的活性而發(fā)揮間接抗凝作用(三)纖維蛋白的溶解1、概念:纖維蛋白在水解酶的作用下溶解的過程。2、意義:使血液經常保持液態(tài),血流通暢,防血栓形成3、過程:_激活物抑制物纖溶酶纖溶酶原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降解產物_++生理性止血一、血液的組成二、血液的功能

p.481.運輸功能2.緩沖功能3.調節(jié)體溫4.參與生理性止血功能5.免疫功能第四節(jié)血型與輸血原則血型──通常是指紅細胞膜上特異性抗原類型對輸血最為重要的血型是ABO系統(tǒng)和Rh系統(tǒng)(一)ABO血型系統(tǒng)血型 凝集原(RBC)凝集素(血漿)A型 A 抗BB型 B 抗AAB型 A+B 無O型 無 抗A+抗B

(一)分型原則

以紅細胞膜上的凝集原定型。

凝集原:指紅細胞膜上的抗原物質

凝集素:指能與凝集原結合的特異抗體(二)血型的鑒定(二)Rh血型系統(tǒng)

人類紅細胞含有一種與恒河猴RhesusMonkey的紅細胞相同的凝集原稱為Rh因子根據(jù)此種凝集原而將此種血型命名為Rh血型含Rh凝集原(主要是D抗原)──Rh陽性不含Rh凝集原──Rh陰性抗Rh:IgG,可通過胎盤。特點: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體。ABO血型系統(tǒng)抗A、抗B凝集素:IgM(分子大),不可通過胎盤特點:血清中存在“天然”抗體??筊h:IgG(分子小),可通過胎盤。特點: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體。需經后天致敏產生Rh血型系統(tǒng)臨床意義:1.輸血:第一次輸血不必考慮Rh血型第二次輸血需考慮Rh血型是否相同2.妊娠:Rh-的母親①若輸過血,懷孕后其孕兒為Rh+者,孕婦的抗Rh+的抗體,可通過胎盤導致胎兒溶血。②第一次孕兒為Rh+,胎兒的RBC因某種原因(如胎盤絨毛脫落)進入母體,或分娩時進行胎盤剝離過程中血液擠入母體,孕婦體內產生抗Rh+的抗體。第二次妊娠時,孕婦體內的抗Rh+的抗體,通過胎盤導致胎兒溶血。輸血BloodTransfusion輸全血成分輸血TransfusionofBloodComponents三、輸血原則:避免同型抗原抗體相遇1、同型輸血2、異型輸血慎、慢、少O→A、B、AB

O、A、B→AB3、在輸血之前需進行交叉配血試驗主側方面──即將給血者的紅細胞與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次側方面──把受血者的紅細胞與給血者的血清相混合交叉配血試驗Cross-matchTest交叉配血試驗主側RBC+血清→-

-

+

+次側血清+RBC→-

+

-

+輸血原則結論:供血者RBC不被受血者血漿所凝集為原則。可慎、少不不供血者受血者結果

50kg的成年男性,其血液總量和血漿量分別約為A.2500ml和1000mlB.5000ml和2500mlC.3500ml和2000m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