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考查重點1.文言實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2.文言虛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3.文言句式(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4.文言翻譯5.閱讀理解(信息篩選、內容歸納、概況主題、理解文中觀點)第一頁第二頁,共102頁。文言實詞01文言虛詞02文言句式03文言文翻譯04目錄05文言文閱讀理解第二頁第三頁,共102頁。01文言實詞第三頁第四頁,共102頁。01實詞一.古今異義(1)詞義擴大如:繩木受繩則直《勸學》古代指木工用的墨線,今泛指一切繩索,如跳繩纜繩等。其他詞義擴大的例子有“中國”,原意指中原地區(qū),現(xiàn)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詞義也有所擴大。如《赤壁之戰(zhàn)》中“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中的中國指的就是中原地區(qū)。第四頁第五頁,共102頁。
(2)詞義縮小如:金金就礪則利《勸學》古代“金”多指金屬,如《過秦論》中“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苯褚庵更S金。宮,上古泛指房屋。秦漢以后,一般民房不能稱之為“宮”,只有封建帝王的殿堂,住房才能稱之為宮,如阿房宮,未央宮。隨著封建王朝滅亡,“宮”的意義范圍又進一步縮小。除了某些舊有名稱以外,現(xiàn)在,除了某些文化娛樂場所才稱為“宮”,如少年宮,文化宮。其他詞義縮小的例子,如“勸”古文有“鼓勵,勸說,規(guī)勸”的意思,如《勸學》中的勸。第五頁第六頁,共102頁。(3)詞義轉移在詞意演變的歷史過程中,凡是不屬于擴大、縮小,都可以看作是轉移?!芭c”古代有贊同之意,現(xiàn)在多指“和”“同”的意思,如“我與他一塊去”中的“與”。“湯”,湯本意是熱水,今意則是菜湯,米湯等。作為熱水的意義在普通話中已經(jīng)不存在了,只有在赴湯蹈火,這個成語中還保存著。其他詞語轉移的例子,如“涕”。古義指眼淚,今義一般做鼻涕。第六頁第七頁,共102頁。(4)感情色彩發(fā)生變化謗:在古代,無所謂褒貶,后來成了貶義。爪牙:在古代是褒義,現(xiàn)在是貶義。文中的爪牙是得力助手的意思,屬于褒義。今義的爪牙跟走狗的意思差不多,完全是貶義。如:你這帝國主義的爪牙。第七頁第八頁,共102頁。所以,我們在閱讀古代詩文的時候一定要認真仔細,不能顧名思義,更不能望文生義。古今意義沒有聯(lián)系的字,一般情況下是由單、雙音節(jié)詞的差別造成的。現(xiàn)代漢語以雙音節(jié)詞為主,古代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在古代漢語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一種情況,有的兩個字連在一起,很容易被人誤解為現(xiàn)代漢語中的雙音節(jié)詞,乃至用今義去解釋它。第八頁第九頁,共102頁。二、一詞多義在詩文中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很多,而且其義項多的能達到五六個甚至十幾個,這與古代詩文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有關系,跟字的用法也有關系。如“舉”: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鴻門宴》(舉起)殺人如不能舉?!而欓T宴》(全,盡)第九頁第十頁,共102頁。一詞多義現(xiàn)象很普遍,在閱讀詩文時,我們必須要根據(jù)實際情況,認真分析,仔細揣摩,聯(lián)系上下文,根據(jù)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來確定一個詞的確切意義。所渭“詞不離句,句不離文”。要想掌握一個詞語在語句中的真正含義,就必須多讀,多做題,多思考,多積累。第十頁第十一頁,共102頁。三、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所謂通假就是兩個字通用,或者這個字借用為那個字。通假的原則是兩個字的語音相同或相近。對于通假字,從詩文要求出發(fā),只要能從通假字聯(lián)想到本字,確實弄的文具的意思就行了。不過,由于語音的變化,過去同音的字,現(xiàn)在不一定同音。過去音近的字,現(xiàn)在也不一定音近了,這就為我們理解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第十一頁第十二頁,共102頁。本部分將課文中出現(xiàn)的通假字輯錄下來,以供大家參考。逑通仇鞣通揉有通又暴通曝知通智生通性不通否質通鑌(鐵砧)奉通捧案通按庭通廷賓通儐繆通穆孰通熟缻通缶.畫通劃篦通鎞沈通沉尊通樽距通拒毋通無內通納要通邀倍通背蚤通早郤通隙桮通杯則通輒希通稀莫通暮無通毋頒通斑沒通歿涂通途從通縱甿通氓景通影棘通戟被通披裁通才翼通翌禽通擒卒通猝炎通焰雷通擂直通值闔通合第十二頁第十三頁,共102頁。通假字往往是影響我們正確閱讀和理解文意的障礙。如果我們對通假字不能熟練掌握,那么我們就沒有辦法弄懂文章的真正含義,往往在關鍵部分出錯。所以,我們應該對已知的通假字熟練掌握,不能馬虎。第十三頁第十四頁,共102頁。四、詞類活用詞類活用是古代漢語中較為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也是我們學習詩文的難點之一。在古代漢語里,某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句中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這就叫做詞類活用?,F(xiàn)代漢語也有這種活用情況,如鐵了心、豐富詞匯等。古代詞類活用現(xiàn)象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所謂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此外,名詞用如動詞和用作狀語的現(xiàn)象也很常見。下面分別加以介紹。第十四頁第十五頁,共102頁。(1)名詞的活用①活用為一般動詞a.兩個名詞連用,如果不是并列關系或修飾關系,而是支配關系,前一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籍吏民,封府庫?!而欓T宴》籍:動詞,登記。范增數(shù)目項王《鴻門宴》目:動詞,使眼色。b.名詞用在代詞前面,而又沒有別的動詞作謂語,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鴻門宴》言:動詞,說。樹之以桑《寡人之于國也》樹:動詞,種植。c.名詞前面有能愿動詞或副詞,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秳駥W》水:動詞,游泳。沛公欲王關中《鴻門宴》王:動詞,稱王。第十五頁第十六頁,共102頁。②活用為使動用法
③名詞意動(所謂意動就是動作發(fā)出者認為受動者怎么樣)例如:吾從而師之《師說》“而”為連詞,前后則為相同成分?!皬摹睘閯釉~,“師”也應該是動詞。但是“師”不能直接作用于代詞“之(指代人)”。根據(jù)文意,應該是意動,“以之為師”。第十六頁第十七頁,共102頁。④名詞作狀語a.第一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例如:君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而欓T宴》“兄”名詞作狀語,意思是“像對待兄長那樣”或“用對待兄長的禮節(jié)”。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戰(zhàn)國策。齊策》“客”名詞作狀語,意思是“像對待客人一樣”或“用對待客人的禮節(jié)”。b.第二表示處所。c.第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d.第四表示比喻。e.第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處所、時間、趨向、比喻等。第十七頁第十八頁,共102頁。(2)動詞的活用①動詞活用為名詞②使動用法使動用法,動詞和它的賓語不是一般的支配和被支配的關系,而是使賓語所指的人或事產(chǎn)生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③意動用法動詞對其后賓語有“認為....么樣”、“當作....的意思。于其身也,則恥師焉?!稁熣f》“恥”,在這里也不能按常理理解,它也不能作用于“師”,根據(jù)文意,應該是“以從師為恥”。④為動用法所謂為動用法,就是說動作是為了一定的目的發(fā)出的動作?,F(xiàn)代漢語中的為動用法也有很多,如:打掃衛(wèi)生、養(yǎng)病等。第十八頁第十九頁,共102頁。(3)形容詞活用①活用為名詞②活用為意動③活用為一般動詞例如: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善”,形容詞,處在副詞和名詞之間,應為動詞。根據(jù)文意可知其義為“與……交好”。④使動用法(4)數(shù)詞的活用我們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很多詞類活用的現(xiàn)象,只要我們細心去體會、積累,肯定會幫助我們提高詩文的閱讀和理解水平。第十九頁第二十頁,共102頁。實例分析1.下列各組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A.君子生非異也。B.暴秦之欲無厭。C.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D.吾王之好田獵。解析:此題考的是對通假字的識別能力。A句中“生”通“性”,意思是“本性、天性”,出自荀子的《勸學》。B句中“厭”通“饜”,意思是“滿足”,出自蘇洵的《六國論》。D句中“田”通“畋”,意思是“打獵”,出自《孟子》一書中的《莊暴見孟子》。[答案]C第二十頁第二十一頁,共102頁。實例分析2.翻譯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1)與贏而不助五國也。(2)始速禍焉。(3)趙嘗五戰(zhàn)于秦。[解析]此題考的是對古今異義的詞的理解和掌握,是主觀題?!芭c”在現(xiàn)代漢語中多作“給與”講,而古漢語中它是“交好”的意思;“速”在現(xiàn)代漢語中作“快”講,而古漢語中是“招致”的意思;“嘗”在現(xiàn)代漢語和古代漢語中的意思相同,作“曾經(jīng)”講。第二十一頁第二十二頁,共102頁。仿真訓練011.下列各組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A.張良出,要項伯。B.非獨賢者有是心也。C.君子生非異也。D.暴秦之欲無厭。2.下列句子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A.外無期功強近之親。B.且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C.讀書百遍,其義自見。D.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3.下列句子有兩個通假字的一項()A.距關,毋內諸侯。B.張良出,要項伯。C.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D.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A.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B.張良出,要項伯。C.徐公來,孰視之。D.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第二十二頁第二十三頁,共102頁。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固不如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今王與百姓同樂。/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C.故遣將守關者。/故不為茍得也。D.吾屬今為之虜矣。/誰為大王為此計者。6.下列各句中加點的“為”字與“為掩戶”中的“為”字,意思相同的是()A.庖丁為文惠君解牛。B.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C.向為身死而不受。D.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7.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A.為擊破沛公軍/度我至軍中B.沛公默然/輮使之然也C.朝服衣冠/皆朝于齊D.固不如也/理固宜然第二十三頁第二十四頁,共102頁。8.下列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A.則或咎其欲出者。B.素善留侯張良。C.吾妻之美我者。D.用心一也。9.下列句中加點的詞,古今詞義相同的一項是()A.備他盜之出人與非常也。B.臣誠知不如徐公美。C.竊為大王不取也。D.自以為不如。第二十四頁第二十五頁,共102頁。10指出下列句中加點字古今意義的區(qū)別(1)竊計欲亡走燕。古義:今義:(2)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古義:今義:(3)相如奉璧奏秦王。古義:今義:(4)璧有瑕,請指示王。古義:今義:(5)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古義:今義:(6)位在廉頗之右。古義:今義:第二十五頁第二十六頁,共102頁。02文言虛詞第二十六頁第二十七頁,共102頁。重點講解18個虛詞古代漢語的虛詞很多,包括代詞、介詞、副詞、連詞、助詞、嘆詞、兼詞等。下面將重點講解以下18個虛詞。這十八個虛詞是:之、乎、者、也、焉、而、已、則、于、何、安、或、為、其、乃、且、以、是。第二十七頁第二十八頁,共102頁。實例分析1.下列句子中的“于”字意義是否有相同的?選出判斷正確的一項()①蓋脫胎于諸子。②非僅抗手于左史,龍門也。③不求于人。④坐于上。A.①與③同B.②與④同C.②與③同D.都不相同解析:此題考的是介詞“于”的不同意義。①句的“于”意義是“從”,②句的“于”意義是“同、跟”,③句的“于”意義是“對”,④句的“于”意義是“在”。所以四句都不相同。答案:D第二十八頁第二十九頁,共102頁。實例分析2.下列句中“以”的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A.具告以事。B.夫夷以近,則游者眾。C.常以身翼蔽沛公。D:王語暴以好樂。解析此句中“以”是連詞,連接并列關系。A、C、D三句中的“以”都是介詞。分別翻譯為“把”“用”、“把”。[答案]B第二十九頁第三十頁,共102頁。實例分析3.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例句:以地事秦。A.以有尺寸之地。B.不賂者以賂者喪。C.舉以予人,如棄草芥。D.至丹以荊卿為計。解析此題考的是對虛詞“以”的基本用法的理解和把握。例句中的“以”是表示動作所使用的條件,譯為“用”。只有D句翻譯為“用”,與它的用法相同。A句的“以”譯為“才”,B句的“以”表示動作形成的原因,譯為“因為”,C句的“以”表示動作強訓的對象,譯為“把”。[答案]D第三十頁第三十一頁,共102頁。仿真訓練02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的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①然不自意能先人關破秦。②不然,籍何以至此。B.①舉所佩玉玦示之者三。②今者有小人之言。C.①若人前為壽。②莊則人為壽。D.①若屬皆且為所虜。②為擊破沛公軍。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A.古之人不余欺也。B.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C.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人也。D.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第三十一頁第三十二頁,共102頁。仿真訓練3.下列句中“其”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A.惜其用武而不終也。B.其級七千有余。C.其為死君乎。D.為其不可得而法。4.下列句中的“而”字的用法和意義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A.蟹六跪而二螯。B.吾嘗終日而思矣。C.空中而多竅。D.吾從而師之。第三十二頁第三十三頁,共102頁。仿真訓練5.下列句中“以”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A.以其無理于晉而二于楚矣。B.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C.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D.以勇氣聞于諸侯。6.下列各句中“于”的用法與所給例句相同的一項是()例句:而君幸于趙王。A.得復見將軍于此。B.冰,水為之,而寒于水。C.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第三十三頁第三十四頁,共102頁。仿真訓練7.下列各句中的“則”字的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A.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B.至則行矣。C.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D.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8.下列各句中的“者”字的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A.而聞者彰。B.乃使其從者衣褐。C.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D.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第三十四頁第三十五頁,共102頁。仿真訓練9.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也”字的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A.師道之不傳也久矣。B.古之人不余欺也。C.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D.然是說也,余尤疑之。10.下列各句中的“所”字的表示原因的一項是()A.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B.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C.非臣隕首所能上報。D.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第三十五頁第三十六頁,共102頁。1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為”字解釋和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A.且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B.公為我獻之。C.臣為韓王送沛公。D.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1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焉”字解釋和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A.俟其欣悅則又請焉。B.朝濟而夕設版鄢。C.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D.于是余有嘆焉。第三十六頁第三十七頁,共102頁。03文言句式考試要求掌握: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第三十七頁第三十八頁,共102頁。一、判斷句1.用“.....者,.....也”表示肯定判斷,翻譯為“....是.....”如:亞父者,范增也。(《鴻門宴》)這是最典型的判斷句,然而在運用過程中,又有幾種變化形式,包括:(1)用“....,.....也”形式。例如①魚,我所欲也。(《論語》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2)用“.....者,....."形式。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第三十八頁第三十九頁,共102頁。一、判斷句(3)用“....者也”形式。如①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②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4).........."形式。如①青,取之于藍。(《勸學》)②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第三十九頁第四十頁,共102頁。一、判斷句2.用動詞“為”表示肯定判斷例如①為天下理財,不為侵官。(《答司馬諫議書》②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第四十頁第四十一頁,共102頁。一、判斷句3.用副詞“則、乃、即、必、皆”等表示肯定判斷如: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②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4.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物如①非死即徙爾。(《捕蛇者說》)②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六國論》)第四十一頁第四十二頁,共102頁。二、被動句在文言文中,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常見的被動句有以下幾種形式:第四十二頁第四十三頁,共102頁。二、被動句1.用介詞“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表被動。即“謂語+于.....①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②智者多困于所溺。(《伶官傳序》)2.在動詞前邊用“見”表示被動,構成“見+謂語”的形式,或在動詞后加介詞“于”,構成“見+謂語+于”的形式例如: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②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第四十三頁第四十四頁,共102頁。3.在動詞前邊加介詞“為”,構成“為+動詞”的形式,或用“為”引出主動者,謂語前再加“所”,表被動,構成“為.......”式例如①身死人手,為天下笑。(《六國論》)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读鶉摗?.用介詞“被”引出主動者,構成“被+動詞”的形式,這種形式和現(xiàn)代漢語的被動句一樣例如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5.無任何標志性的詞,由動詞本身表示被動句,可以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補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傳》第四十四頁第四十五頁,共102頁。三、倒裝句古漢語的語言表達習慣和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著變化,現(xiàn)在我們把這種語序的變化叫作倒裝,倒裝句的形式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數(shù)量詞后置等。第四十五頁第四十六頁,共102頁。三、倒裝句1.主謂倒裝。這種主謂倒裝的句式,通常出現(xiàn)在感嘆句和疑問句中如(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第四十六頁第四十七頁,共102頁。三、倒裝句2.賓語前置。動詞可以帶賓語,介詞也可以帶賓語,在文言文里,賓語通常也是放在動詞或介詞后邊在文言文里,賓語前置是有條件的。(1)動詞賓語前置,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置于動詞前;二是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三是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②忌不自信?!多u忌諷齊王納諫》)第四十七頁第四十八頁,共102頁。(2)介詞賓語前置,文言文中,介詞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后,文言中在以下情況下放在介詞之前:一是疑問代詞作介詞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前;二是介詞賓語是方位詞,也放在介詞的前面;三是為了強調介詞的賓語,也放在介詞的前面。例如①王問:“何以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第四十八頁第四十九頁,共102頁。三、倒裝句3.定語后置。在文言文中,除了正常的定語+中心詞的情況外,有時也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我們稱它“定語后置”。常見定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格式:一是“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二是“中心詞+之+定語(+者)”。例如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客有吹洞簫者,其聲鳴鳴然。(《前赤壁賦》)第四十九頁第五十頁,共102頁。三、倒裝句4.狀語后置。在文言文中,除了正常的狀語+中心詞的情況外,有時也將狀語放在中心詞之后,我們稱它“狀語后置”。常見狀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格式:形容詞作謂語+狀語,動詞作謂語(+賓語)十介賓短語。例如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多u忌諷齊王納諫》②王之好樂甚。(《莊暴見孟子》第五十頁第五十一頁,共102頁。三、倒裝句5.數(shù)量詞倒裝。文言文中的數(shù)量詞在句子中的位置有時和現(xiàn)代漢語是不一樣的,名量詞后置,動量詞前置。例如①鑄以為金人十二。(《過秦論》)②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勸學》)第五十一頁第五十二頁,共102頁。四、省略句最常見的省略句有以下幾種:一是省略主語,二是省略謂語,三是省略賓語,四是省略介詞。第五十二頁第五十三頁,共102頁。四、省略句1.省略主語。主語的省略,文言文中更為常見。主要可分為“承前省”、“蒙后省”“對話省”等形式,翻譯時要注意補充出來如①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廉頗藺相如列傳》)(省略“廉頗”)②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術,盡死。第五十三頁第五十四頁,共102頁。四、省略句2.省略謂語。謂語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在文言文中,省略謂語也不是非常個別的現(xiàn)象如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zhàn)》)(省略“鼓”)②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鴻門宴》)(省略“為樂”)第五十四頁第五十五頁,共102頁。四、省略句3.省略賓語。文言文中省略動詞和介詞后的賓語是比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詞“之”例如①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省略動詞的賓語“之”)②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與人。(《六國論》)(省略介詞賓語“之”)第五十五頁第五十六頁,共102頁。3.省略賓語。文言文中省略動詞和介詞后的賓語是比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詞“之”例如①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省略動詞的賓語“之”)②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與人。(《六國論》)(省略介詞賓語“之”)4省略介詞。文言中常常省略介詞“于”“以”等,這些介詞與后面的賓語組成介詞結構,當這個介詞結構作補語時,這個介詞常常被省掉。如①今以鐘磬置水中。(《赤壁之戰(zhàn)》)(省介詞“于”)②又試之雞,果如成言。(《促織》)(省介詞“以”)第五十六頁第五十七頁,共102頁。實例分析1.下列各句與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項是()例句:客有吹洞簫者,其聲鳴鳴然。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C.求人可使報秦者。D.村中有少年之好事者。[解析]此題考的是倒裝句中定語后置與賓語前置的區(qū)別。所給例句是定語后置,B、C、D三句都是定語后置,B句中“利”修飾“爪牙”,“強”修飾“筋骨”;C句中“可使報秦者”修飾“人”,D句中“好事者”修飾“少年”。A句是倒裝句中的賓語前置。[答案]A第五十七頁第五十八頁,共102頁。實例分析2.以下各句中不屬于倒裝句的一項是()A.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B.時不與法俱在,法雖今而在,猶若不可法。C.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D.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解析]此題考的是對倒裝句的理解與掌握。A句中“何以”是“以何”的倒裝;C句是定語后置,“利”“強”分別修飾“爪牙”和筋骨”;D句是狀語后置。只有B句與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相同。[答案]B第五十八頁第五十九頁,共102頁。實例分析3.下列各句不是被動句的一項是()A.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B.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C.茅屋為秋風所破歌。D.而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解析]此題重點考的是“為”作為判斷詞“是”和介詞“被”的區(qū)別。A句是“見十謂語+于”的被動形式,C句是用“為......的形式表被動,D兩句是用介詞“為”表被動,只有B句中的“為”是表示判斷的。[答案]B第五十九頁第六十頁,共102頁。仿真訓練1.秦以下各句中不屬于倒裝句的一項是()A.夫晉,何厭之有。B.古之人不余欺也。C.何以知之。D.于是余有嘆焉。2作以下各句中不屬于判斷句的一項是()A.廉頗者,趙之良將也。B.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C.此余之所得也。D.相如素賤人。第六十頁第六十一頁,共102頁。仿真訓練3.以下各句中不屬于被動句的一項是()A.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B.身死人手,為天下笑。C.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D.今臣亡國賤俘。4.指出下列句子中與所給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例句:大王來何操?A.沛公安在?B.此所謂戰(zhàn)勝與朝廷。C.不拘于時,學于余。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第六十一頁第六十二頁,共102頁。仿真訓練5.以下各句中不屬于倒裝句的一項是()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B.故不我若也。C.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禪。D.甚矣,汝之不惠。6.下列句子中屬于判斷句的一項是()A.相如素賤人。B.客何為者。C.暴見于王。D.欲呼張良與俱去。第六十二頁第六十三頁,共102頁。
7.下列句子中屬于被動句的一項是()A.螞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B.而君幸于趙王。C.鄰之厚,君之薄也。D.余是以記之。8.辨識下列文言句子的句式,并從供選擇的答案中選出正確的一項,將其序號填進相應句子后面的括號內供選擇的答案:A.判斷句B.被動句C.倒裝句D.省略句①智者多困于所溺。()②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③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④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第六十三頁第六十四頁,共102頁。仿真訓練9集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與其他項不同的一項是()A.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B.豎子,不足與謀。C.有志矣,不隨以止。D.敢以煩執(zhí)事。10元指出下列倒裝句的倒裝形式①大王來何操?②不然,籍何以至此?③君子博學而日三省乎已。④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⑤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第六十四頁第六十五頁,共102頁。仿真訓練1.秦以下各句中不屬于倒裝句的一項是()A.夫晉,何厭之有。B.古之人不余欺也。C.何以知之。D.于是余有嘆焉。2作以下各句中不屬于判斷句的一項是()A.廉頗者,趙之良將也。B.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C.此余之所得也。D.相如素賤人。第六十五頁第六十六頁,共102頁。仿真訓練1.秦以下各句中不屬于倒裝句的一項是()A.夫晉,何厭之有。B.古之人不余欺也。C.何以知之。D.于是余有嘆焉。2作以下各句中不屬于判斷句的一項是()A.廉頗者,趙之良將也。B.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C.此余之所得也。D.相如素賤人。第六十六頁第六十七頁,共102頁。04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主要考查學生對句中關鍵性實詞、虛詞及-些文言句式、文言句子的理解能力。這類考查既可以采用客觀性的選擇題型,也可以采用主觀性題型,直接要求考生翻譯句子或語段第六十七頁第六十八頁,共102頁。一.翻譯標準文言文句子翻譯應當以“信、達、雅”為標準,對高職考生而言,主要要求在“信、達”上,考試中做到準確、通順即可,譯文的生動、優(yōu)美則不必刻意去追求。第六十八頁第六十九頁,共102頁。1.信。所謂“信”,指的是譯文要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要忠實于原文,不誤解,不歪曲,不遺漏,不牽強附會,不隨意增刪內容,這是文言文翻譯時的最基本要求。例如臣請為王言樂。(《莊暴見孟子》)譯文A:請讓我給您講講什么是真正的娛樂吧。譯文B:我請求給大王說說音樂。譯文B句只說出了大意,但語義、語氣都不準確,“臣請”是“請允許我”或“請讓我”,而不是請求;“樂”在這里指的是娛樂,而不是音樂。譯文A表達的語意和語氣就比較準確。第六十九頁第七十頁,共102頁。2達。所謂達,指的是譯文要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要求和規(guī)范,要明白曉暢,通順無語病,這是文言文翻譯的重要要求。例如日:“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日:“不若與人?!薄肚f暴見孟子》)譯文A.(孟子)問一個人欣賞音樂快樂,和別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那一種更快樂呢?(齊宜王)回答說:“不如同別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譯文B:同“一個人欣賞音樂快樂和別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一種更快樂呢?”回答說:“不如同別人。”譯文B句只簡單地進行了直譯,翻譯時沒有注意補充出省略句中應補充的主語、謂語、賓語和介詞等。譯文A句則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要求,而且明白通順。第七十頁第七十一頁,共102頁。3雅。所謂“雅”,指的是譯文在準確通順的基礎上能做到語句規(guī)范、得體、生動、優(yōu)美,能再現(xiàn)原文的風格神韻,這是對譯文較高層次的要求。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送東陽馬生序)譯文A: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一天吃兩頓飯,享用不到鮮肥美味可口的飯食。譯文B:住在旅店主人那里,每天吃兩次飯,沒有鮮肥滋味可享譯文B雖然也沒有什么錯誤,但從表達效果不如譯文A?!霸ⅰ弊g為“寄居”比“住在”更符合上下文的文意,“日再食”譯為“每天吃兩次飯”,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無鮮肥滋味之享”譯為“沒有鮮肥滋味可享”也不夠順暢,因此譯文A在表達上既準確通順,又生動得體,能再現(xiàn)原文的風格和神韻。第七十一頁第七十二頁,共102頁。二.翻譯原則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是:字字落實,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直譯、意譯相結合。從高職考試的特點與考查的目的出發(fā),古文的翻譯總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第七十二頁第七十三頁,共102頁。直譯(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例如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鴻門宴》直譯為:項伯就連夜地騎馬到劉邦的軍營里第七十三頁第七十四頁,共102頁。意譯在直譯有困難的地方,根據(jù)原句表達的意思,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靈活翻譯(1)將原文詞語的“解釋”簡單地“搬進”譯文不夠恰當?shù)牡胤健?2)運用借喻、借代、委婉、互文、用典等修辭格的語句。(3)特殊句式及一些需要濃縮或擴展的句子。第七十四頁第七十五頁,共102頁。例如:①履至尊而制六合。(《過秦論》)意譯為“登上皇位,統(tǒng)治天下”更順暢,如果直譯為“鞋踩在最尊貴的地方,統(tǒng)治上下四方”,反而失去了原文的表達效果,表意不恰當。②東曦既駕。(《促織》)可意譯為“太陽已經(jīng)升起來了”更明確,如果直譯為“日神東君已經(jīng)乘車出來了”,反而顯得晦澀了。第七十五頁第七十六頁,共102頁。三.翻譯方法翻譯六字法:對、留、補、刪、調、換。第七十六頁第七十七頁,共102頁。翻譯六字法:對、留、補、刪、調、換。
1對,就是對應原句字字落實,古漢語中以單音節(jié)字為主,而在譯文中要對應現(xiàn)代漢語中的雙音節(jié)詞。2留,原文中有關人名、官名、地名、帝號、年號、典章制度等專有名詞不作翻譯要求,可保留不譯。3補,把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如常見有省略主語、賓語、介詞等)補充完整。第七十七頁第七十八頁,共102頁。4刪,把原文中的一些不需翻譯的字詞刪去,不翻譯。主要有三種:一是文言中某些無實際意義的語氣詞、結構助詞等虛詞;二是幾個同義詞疊用時,只譯出其中一個詞就可以了;三是偏義復合詞中,翻譯時要刪去意義被侵蝕了的那個詞。5調,把倒裝句調整為符合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的語序,常見的有賓語前置、主謂倒置、定語后置、介賓短語后置、數(shù)量詞倒置等。第七十八頁第七十九頁,共102頁。
6換,文言文中的許多詞,古今都有,但意義不同,翻譯時要作替換。主要包括兩種:一是通假字換成本字翻譯;二是古今異義詞。例如:①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譯為:魯僖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我們,魯僖公準備迎戰(zhàn)。在原來的單音詞前面或后面加一個輔助語素或同義近義的詞合成一個雙音詞。第七十九頁第八十頁,共102頁。②藺相如固止之,日:“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弊g文:藺相如堅決地挽留他們,(對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比誰(更)厲害?”(門客們)回答:“(廉將軍當然)不如(秦王厲害)?!贝司湓趯ψg時,人名(藺相如)、官名(將軍)作了保留,省略的成分進行了補充,對起結構助詞作用的“之”翻譯時作了刪除。第八十頁第八十一頁,共102頁。三.翻譯方法翻譯六字法:對、留、補、刪、調、換。第八十一頁第八十二頁,共102頁。四.翻譯步驟文言文的翻譯可分為三步:通讀原文,了解大意,字斟句酌,理清層次;通讀譯文,對照檢查。1.借助語境正確理解句義。2.注意重點詞3.注意譯文是否通順第八十二頁第八十三頁,共102頁。五、注意以下問題在翻譯文言文時要注意:1專有名詞,不能強行翻譯。(國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號以及一些稱號等專有名詞可不作翻譯)2.該譯不譯,不能文白摻雜。3.今義古義,不當替代。切忌盲目替代。4.脫離語境,誤譯詞語。一定要結合語境5.該刪不刪,成分贅余。6.該補不補,成分殘缺。添加成分使完整。7.該調不調,語序混亂。倒裝句/與現(xiàn)在表達習慣不同第八十三頁第八十四頁,共102頁。實例分析作選出翻譯正確的一項是()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A.然而諸侯的土地有限,粗暴的秦國的要求沒有滿足。B.然而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沒有滿足。C.既然如此,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沒有滿足。D.既然如此,就諸侯的土地有限,暴躁的秦國的要求是沒有滿足的。第八十四頁第八十五頁,共102頁。[解析]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有兩個,一是常用實詞“暴”“欲”,“暴”可以翻譯為“粗暴、強暴、暴躁”等,但是結合上下文的語境,此處只能譯為“強暴”;“欲”有“欲望、要求、想要”等,結合上下文的語境,此處只能翻譯為“欲望”;二是虛詞“然則”,是表示因果關系,應譯為“既然如此,那么”,而不是表示轉折關系的“然而”。[答案]C第八十五頁第八十六頁,共102頁。2.閱讀下面語段,回答問題。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國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對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最準確的一項是()A.比較秦國得到的,與打了勝仗得到的,其實有上百倍。B.比較秦國從六國賄賂中得到的土地,與戰(zhàn)勝六國才得到的土地,兩者實際上相差上百倍C.衡量秦國得到的土地,和打勝仗才得到的,其實相差上百倍D.衡量秦國得到的,和打敗六國以后得到的土地,兩者實際有上百倍。第八十六頁第八十七頁,共102頁。[解析]此題考查的知識點一是古今意義的詞“其實”,現(xiàn)代漢語是副詞,古漢語是兩個詞,譯為“兩者實際上”;二是省略成分,“所得”后省略了賓語,翻譯時要補充出來“土地”。[答案]B第八十七頁第八十八頁,共102頁。仿真訓練04
1.將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2)因人之力而避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3)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4)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第八十八頁第八十九頁,共102頁。2.指出下面各組句子中翻譯有誤的一項()A.孔子師郯子、長弘、師襄、老耽。譯文:孔子把郯子、長弘、師襄、老耽當作老師。B.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譯文:能夠在大庭廣眾之下誹謗我,傳到我的耳朵里的,得到下等的獎賞。C.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譯文:項羽、項伯朝東坐,亞父朝南坐。D.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譯文:能夠發(fā)出鏗鏘響聲的石頭,到處都是。第八十九頁第九十頁,共102頁。3.指出下面各組句子中翻譯有誤的一項()A廡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譯文:廂房里一位書生趴在桌子上睡著了,(桌子上的)文章剛剛寫成草稿B.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譯文:如果讓燭之武去面見秦國國君,(秦國)軍隊一定會撒退。C.既來之,則安之。譯文:已經(jīng)到來的,就使他安定下來D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君亦無所害。譯文:如果放棄鄭國而讓他成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您出行勞累時給您提供方便,這對您沒有什么害處。第九十頁第九十一頁,共102頁。4.指出下面各組句子中翻譯有誤的一項()A.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三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譯文:因此木料經(jīng)過墨線量過(再加工)就能變直,金屬的刀劍放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變得鋒利,有道德有才學的人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對自己(的學習)檢驗省察,就能智慧明達并且行為沒有過錯了。第九十一頁第九十二頁,共102頁。B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譯文:雕刻東西,半途就停下來,連朽木也刻不斷;堅持不斷地刻下去,即使金石那樣堅硬的東西,也可雕刻成功。C.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現(xiàn)其二子焉。譯文:老人讓子路停止,在家中過夜,殺雞,做黍米飯,請子路吃,他的兩個兒子就出現(xiàn)了D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譯文:君子出來做官,(那是)盡他應盡的責任第九十二頁第九十三頁,共102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貴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區(qū)域分析與區(qū)域規(guī)劃》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云南建筑安全員B證(項目經(jīng)理)考試題庫
- 貴陽人文科技學院《測量平差》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通信經(jīng)濟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云南省安全員C證考試(專職安全員)題庫附答案
- 2025年海南省安全員知識題庫及答案
- 廣州應用科技學院《大數(shù)據(jù)案例分析》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安徽省安全員-B證考試題庫附答案
- 2025上海市安全員《C證》考試題庫
- 《組合圖形面積》課件
- 【新教材】人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英語Unit 6 A Day in the Life單元整體教學設計(4課時)
- 云倉存儲合同范本
- 曝氣機安裝方案
- 機電傳動單向數(shù)控平臺(礦大)
- 全國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電子電路裝調與應用賽項評分表
- 2024年西藏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生物試題(原卷版)
- 北外丁往道《英語寫作手冊》教案
- 履帶吊和汽車吊荷載表
- MOOC 電機與拖動-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壓縮空氣氣體管道吹掃試壓專項方案
- 2021年海南省公務員考試《行測》真題和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