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5講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1840-1911年通史體系建構鴉片戰(zhàn)爭至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1840-1894年)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初步形成時期,中國在屈辱中逐漸向近代化邁進。甲午中日戰(zhàn)爭至辛亥革命時期(1894-1911年),中國近代化加速發(fā)展,成就斐然。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強發(fā)動了兩次鴉片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中國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空前加劇。另一方面,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最終推翻了清朝專制統治。經濟上,隨著西方列強以商品輸出為主要形式的經濟侵略的加劇,中國開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經濟結構也發(fā)生了變動,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洋務運動中創(chuàng)辦大量近代企業(yè),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一方面列強加強了資本輸出,另一方面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fā)展。思想文化上,清朝統治者“天朝上國”的愚昧思想受到沖擊,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逐漸成為主流思想,尤其是維新思想、三民主義推動了人們思想的解放。社會生活上,隨著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傳入中國,中國民眾的生活習俗受到巨大沖擊,服飾、禮儀、交通、通信等先后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真題典例深挖考情晰方向1.(2019·全國卷Ⅰ)表川沙縣部分名人簡歷表黃彬國學生,干練有才,上海招商局創(chuàng)辦時,章程皆其手訂。朱純祖監(jiān)生,幼時孤苦伶仃,學習米業(yè),中年創(chuàng)設朱麗記花米行。姚光第南邑生員,感于地方貧瘠日甚,就其家設機器軋棉廠。上表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毗鄰上海的川沙縣部分名人的簡歷,說明當時國內()A.科舉取士轉向選拔實務人才B.傳統社會結構受到沖擊C.儒家的義利觀念被拋棄D.新式工業(yè)在經濟中居于主導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當時川沙縣部分名人參與了工商業(yè)。這說明當時出現了士與工商合一的趨勢,沖擊了以往強調士農工商分立的社會結構,故選B項。材料體現的是科舉士人從商,而不是科舉制選拔實務人才,A項錯誤;由材料看不出儒家的義利觀念被拋棄,C項錯誤;在當時的經濟結構中,自然經濟仍居主導地位,D項錯誤。2.(2019·全國卷Ⅱ)1898年,一份英文報紙報道:光緒皇帝已經遇害,“太后現在正維持著光緒名義上統治的滑稽劇,一到適當的時候,便公開宣布他的死訊”。這則報道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君主立憲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B.清政府加強排外活動力度C.列強尋找干涉中國內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贊同變法活動答案D解析材料中英文報紙的報道體現了對光緒帝的同情和對慈禧太后的譏諷,側面反映出部分西方人贊同光緒帝的改革變法活動,D項正確。君主立憲制在當時主要是由資產階級維新派推動,并不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A項錯誤;材料中并未涉及清政府的對外態(tài)度,B項錯誤;材料中僅僅涉及英文報紙的報道,并非是列強對中國內政的干涉,C項錯誤。3.(2019·全國卷Ⅲ)19世紀六七十年代,外國人將自己的名字租借給中國人經辦新式企業(yè)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較為盛行。這一做法()A.導致民間設廠高潮局面的出現B.有利于中國新的社會階層發(fā)展C.加劇了外國資本對中國的輸入D.扭轉了中國對外貿易入超局面答案B解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中國人借用外國人的名字經辦新式企業(yè),有助于減少辦廠阻力,有利于民族資產階級的發(fā)展,B項正確。民間設廠高潮是在甲午戰(zhàn)爭后出現的,A項錯誤;中國人創(chuàng)辦近代新式企業(yè)對外國資本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另外,外國資本大量輸入是在甲午戰(zhàn)后,與材料時間不符,C項錯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企業(yè)是在夾縫中求生存,不能完全扭轉中國對外貿易的入超局面,且興辦新式企業(yè)與外貿無必然聯系,D項錯誤。4.(2018·全國卷Ⅰ)甲午戰(zhàn)爭時期,日本制定輿論宣傳策略,把中國和日本分別“包裝”成野蠻與文明的代表,并運用公關手段讓許多歐美輿論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體甚至宣稱,清政府戰(zhàn)敗“將意味著數百萬人從愚蒙、專制和獨裁中得到解放”。對此,清政府卻無所作為。這反映了()A.歐美輿論宣傳左右了戰(zhàn)爭進程B.日本力圖變更中國的君主政體C.清政府昏庸不諳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體鼓動中國的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日本運用輿論宣傳丑化中國形象,并運用公關手段獲取歐美輿論支持,這些都屬于近代外交策略,而清政府卻無所作為,說明清政府昏庸,故C項正確。歐美輿論宣傳不可能左右甲午戰(zhàn)爭的進程,故A項錯誤;材料未體現出日本企圖變更中國的政體,故B項錯誤;D項是對材料信息“將意味著數百萬人從愚蒙、專制和獨裁中得到解放”的誤讀,排除。5.(2018·全國卷Ⅱ)19世紀70年代,針對日本阻止琉球國向中國進貢,有地方督撫在上奏中強調:琉球向來是中國的藩屬,日本“不應阻貢”;中國使臣應邀請西方各國駐日公使,“按照萬國公法與評直曲”。這說明當時()A.日本借助西方列強侵害中國權益B.傳統朝貢體系已經解體C.地方督撫干預朝廷外交事務決策D.近代外交觀念影響中國答案D解析材料“按照萬國公法與評直曲”說明當時清朝已有地方督撫注意按照國際法來處理中日之間的交涉問題,這明顯體現了近代的外交觀念,故選D項。A項材料沒有體現;由“日本阻止琉球國向中國進貢”可知,當時琉球國還在向中國進貢,維持著朝貢關系,故B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地方督撫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職權,對政府提出建議,而不是干預朝廷外交事務,故排除C項。6.(2018·全國卷Ⅲ)英國科學家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他》認為不能將自然的進化論與人類社會的倫理學混為一談。但嚴復將該書翻譯成《天演論》時,“煞費苦心”地將二者聯系起來,提出自然界進化規(guī)律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嚴復意在()A.糾正生物進化論的錯誤B.為反清革命提供理論依據C.傳播“中體西用”思想D.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嚴復引入進化論,并提出該理論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旨在為變法圖強尋求理論依據,以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故D項正確。嚴復是將進化論用于解釋人類社會,并不是認為進化論錯誤,排除A項;嚴復是維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張通過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排除B項;“中體西用”是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排除C項。7.(2017·全國卷Ⅰ)開平煤礦正式投產時,土煤在國內從一個通商口岸裝船到另一個通商口岸卸貨,須繳納出口稅和復進口稅,每噸稅金達1兩以上,比洋煤進口稅多20余倍。李鴻章奏準開平所產之煤出口稅每噸減為1錢。這一舉措()A.增強了洋務派興辦礦業(yè)的信心B.加強了對開平煤礦的管理C.擺脫了列強對煤礦業(yè)的控制D.保證了煤礦業(yè)穩(wěn)健發(fā)展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原來的土煤“每噸稅金達1兩以上,比洋煤進口稅多20余倍”,不利于煤礦業(yè)的發(fā)展以及與列強煤礦業(yè)的競爭,李鴻章“奏準開平所產之煤出口稅每噸減為1錢”,減輕了稅收對開平煤礦的壓力,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洋務派興辦礦業(yè)的信心,故選A項。題干僅僅說明政府降低稅率,未體現對開平煤礦的管理,排除B項;此舉對抵制列強對煤礦業(yè)的控制有一定作用,但并沒有擺脫列強對煤礦業(yè)的控制,排除C項;降低稅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煤礦業(yè)的發(fā)展,但洋務企業(yè)本身存在著很多弊端,不可能實現煤礦業(yè)穩(wěn)健發(fā)展,排除D項。8.(2017·全國卷Ⅱ)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撥各省,并不索取原價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費由用船一方撥付,采取“協造”方式生產。這種變化反映了()A.軍用工業(yè)由官辦轉為商辦B.“協造”意在緩解經費壓力C.軍工產品市場化趨勢明顯D.近代輪船制造業(yè)走出困境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福州船政局制造的船,由無償派撥各省到由用船方承擔造船所用材料費,體現出“協造”的意圖是緩解經費壓力,故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造船所用材料費由中央承擔轉為由用船方承擔,但主辦方仍然是政府,A項錯誤;材料中所造船舶供各省使用,并未投入市場,C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近代輪船制造業(yè)的整體情況,D項錯誤。9.(2017·全國卷Ⅰ)1904年,湖南、四川、江蘇、廣東、福建等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9個省份留日學生共計1883人,占全國留日學生總數的78%,直隸亦有172人,山西、陜西等其他十幾個省區(qū)僅有351人。影響留日學生區(qū)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區(qū)經濟文化水平與開放程度有別B.革命運動在各地高漲程度存在差異C.清政府鼓勵留學的政策發(fā)生變化D.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勢力范圍不同答案A解析由于近代開辟的通商口岸多在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較內地高,人們思想較為開放,因此留日學生多集中在上述地區(qū),故選A項。此時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剛剛興起,尚未出現高漲局面,排除B項;此時清政府鼓勵留學日本,促進了留日潮流的出現,但這一政策與留日學生分布不平衡無直接關系,排除C項;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勢力范圍不同與留日學生區(qū)域分布不平衡無直接關系,排除D項。10.(2017·全國卷Ⅲ)1897年,有人指出:“中國創(chuàng)行西法已數十年,皆屬皮毛,空言無補。至今兩年來,忽大為變動,如郵政、銀行、鐵路,直見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輪,風氣之開,人力誠難阻隔也?!碑a生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維新變法運動迅速興起B(yǎng).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辦企業(yè)C.列強對華資本輸出減少D.政府放寬了興辦實業(yè)的限制答案D解析根據“1897年”“至今兩年來,忽大為變動”“風氣之開,人力誠難阻隔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fā)展,故D項正確。維新變法運動迅速興起是在1898年,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甲午戰(zhàn)爭中清政府的慘敗,宣告洋務運動失敗,清政府不再大力扶植官督商辦企業(yè),故B項錯誤;《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對華資本輸出大大增加,故C項錯誤。11.(2016·全國卷Ⅰ)19世紀中期以后,中國市場上的洋貨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雖窮鄉(xiāng)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這種狀況表明()A.中國關稅主權開始喪失B.商品經濟基本取代自然經濟C.民眾生活與世界市場聯系日趨密切D.中國市場由被動開放轉為主動開放答案C解析材料“雖窮鄉(xiāng)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表明,19世紀中期以后,西方生活日用品越來越廣泛地進入中國市場,說明民眾生活與世界市場聯系日趨密切,故C項正確。中國開始喪失關稅主權的標志是《南京條約》中協定關稅,A項錯誤;中國近代商品經濟雖然有所發(fā)展,但始終未取代自然經濟的統治地位,B項錯誤;D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12.(2016·全國卷Ⅰ)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認為中國擁有一定的軍備優(yōu)勢,“毫無疑問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徹底粉碎”。他們做出上述判斷的主要依據應是,中國()A.已完成對軍隊的西式改革B.集權制度有利于作戰(zhàn)指揮C.近代化努力收到較大成效D.能獲得更廣泛的外部援助答案C解析從材料信息可知,一些西方人認為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中國擁有軍備優(yōu)勢,這與洋務運動興辦軍事企業(yè)、編練海軍、舉辦民用工業(yè)和新式教育,多方面推進近代化并取得明顯成效有關,故C項正確。當時中國軍隊的西式改革主要體現在海軍建設上,遠未完成對軍隊的西式改革,A項錯誤;B項中“集權制度”與題干材料中“軍備優(yōu)勢”的敘述不符,排除;當時中國是西方侵略的主要對象之一,不會獲得更廣泛的外部援助,D項錯誤。13.(2016·全國卷Ⅲ)甲午戰(zhàn)后,梁啟超提出“詩界革命”,曾賦詩“泱泱哉我中華……物產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國言非夸。君不見英日區(qū)區(qū)三島尚崛起,況乃堂矞吾中華!”這反映出“詩界革命”()A.倡導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動了白話文運動C.適應了救亡圖存的需要D.成為改良思潮的開端答案C解析甲午戰(zhàn)后的“詩界革命”反對長期以來詩壇的形式主義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時代和新的思想。梁啟超的這首詩反映了甲午戰(zhàn)后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和愛國情懷,適應了救亡圖存的需要,故應選C項。民主革命的思想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主張,排除A項;白話文運動發(fā)生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排除B項;D項錯在“開端”。14.(2016·全國卷Ⅲ)1903年,張之洞等擬《奏定學堂章程》,其中規(guī)定禁止使用“團體”“膨脹”“舞臺”“影響”“組織”“運動”“報告”“觀念”等新名詞,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維新思想的傳播B.保證民族語言的純潔性C.反對向西方學習D.維護傳統的意識形態(tài)答案D解析1903年正值清末“新政”期間,作為官方文件的《奏定學堂章程》禁止使用的這些新名詞從側面反映了此時民主革命思潮高漲,清政府統治面臨危機的社會現實。而清政府此舉的目的在于維護傳統的意識形態(tài),進而維護清朝統治,因此D項符合題意。此時社會上傳播的主要是革命思想,排除A項;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C項不符合史實。15.(2015·全國卷Ⅰ)1852年,一位在華英國人在報告中稱,英國商人運往倫敦的中國生絲是以“無用的”曼徹斯特上等棉布包裝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裝的主要是中國產的土布。包裝布的這種變化反映了當時()A.中國的土布質量粗糙B.英國棉布價格更具優(yōu)勢C.中國生絲在英國暢銷D.英國棉布在中國滯銷答案D解析由材料“以‘無用的’曼徹斯特上等棉布包裝”及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zhàn)爭后由于中國自然經濟的強烈抵制,外國商品在中國滯銷,這才導致英國商人用滯銷的棉布包裝中國生絲,故D項正確。中國的土布質量粗糙,可以滿足外包裝的需要,但不能解釋換成曼徹斯特上等棉布的原因,排除A項;英國棉布運到中國是為了銷售,不是為了包裝,排除B項;包裝布的變化不能體現出中國生絲在英國的銷售情況,排除C項。16.(2015·全國卷Ⅱ)奕力倡洋務,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稱為“鬼子六”;洋務派官員丁日昌被稱為“丁鬼奴”;郭嵩燾在一片冷嘲熱諷中出任第一任駐英公使。這反映了()A.洋務運動與傳統的觀念發(fā)生沖突B.崇洋媚外行為遭到社會鄙視C.洋務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強侵略激起國人抵制答案A解析材料中倡導辦洋務的奕、丁日昌被稱為“鬼子六”“丁鬼奴”,郭嵩燾出任駐英公使受到冷嘲熱諷,說明人們對西方事物存在抵制情緒,這是傳統觀念與洋務運動沖突的體現,故A項正確。洋務運動是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并不是“崇洋媚外”,故排除B項;當時社會未發(fā)展到要求“改變制度”的程度,故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列強侵略,故排除D項。17.(2015·全國卷Ⅱ)康有為在《新學偽經考》中認為,被奉為儒家經典的古文經實系偽造。1891年該書刊印后風行國內,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毀。這主要是因為該書旨在()A.揭露歷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論C.倡導變法維新D.顛覆孔孟學說答案C解析《新學偽經考》批判被奉為儒家經典的古文經,這就為打破傳統的思想束縛創(chuàng)造了條件,從而為宣傳維新變法思想提供了理論依據,因而遭到清政府禁毀,故C項正確?;貧w基礎主干知識再回顧一、列強侵略1.鴉片戰(zhàn)爭:1840-1842年,英國以禁煙運動為借口而發(fā)動,旨在打開中國市場。清政府戰(zhàn)敗,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56-1860年,英法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而聯合發(fā)動。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3.甲午中日戰(zhàn)爭:明治維新后,日本為滿足資本主義發(fā)展,加緊對外擴張,1894年挑起戰(zhàn)爭,清政府戰(zhàn)敗,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4.八國聯軍侵華:由于義和團運動危及列強在華利益,1900年,引發(fā)了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最后中國戰(zhàn)敗,被迫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二、中國人民的抗爭1.三元里抗英(1)原因:面對英國的侵略,清政府不能有效組織抵抗。(2)時間:1841年5月。(3)特點:三元里抗英斗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fā)的大規(guī)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2.太平天國運動(1)前期:1851年金田起義,太平天國運動開始;1853年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主張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廣大農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強化自然經濟的主張,卻和世界工業(yè)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馳,絕對平均主義的分配制度具有空想性。(2)后期:1856年天京變亂,是太平天國由盛到衰的轉折點;1859年頒布的《資政新篇》是中國最早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方案,但沒有反映農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國缺乏發(fā)展資本主義的土壤,沒有真正實行;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3.戊戌變法:隨著民族危機的空前嚴重,1898年,光緒皇帝主持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因慈禧太后發(fā)動戊戌政變而失敗。4.義和團運動: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fā),提出“扶清滅洋”口號,但最終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它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陰謀,體現了中國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爭精神。5.清末新政:1901年,清政府實施“新政”。1905年,宣布“預備立憲”,但無力挽救危機,反而加速其滅亡。6.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的中國同盟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1911年辛亥革命發(fā)生。結果是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革命派屈從于北洋軍閥,沒有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一、經濟結構的變動1.鴉片戰(zhàn)爭后自然經濟的解體(1)原因①鴉片戰(zhàn)爭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入侵。②列強大量收購中國的農副土特產品。(2)表現①洋紗取代土紗,家庭棉紡織業(yè)的“紡”與“織”分離。②洋布取代土布,中國農家的“織”與“耕”分離。③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與世界市場聯系密切,經濟作物推廣。④近代的買辦及金融機構的出現。(3)影響: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2.洋務運動(1)原因:19世紀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面臨著內外交困的局面,為挽救統治危機,地主階級掀起了洋務運動。(2)目的: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封建統治。(3)指導思想:中體西用。(4)內容: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民用工業(yè);籌劃海防;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5)評價①未能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②引進了先進技術,培養(yǎng)了科技人才,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的經濟侵略。3.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原因①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開始解體;②受外商企業(yè)的刺激與洋務派創(chuàng)辦企業(yè)的誘導,中國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資創(chuàng)辦近代企業(yè)表現①在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qū)興起;②著名的有上海發(fā)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影響①政治上,為中國的民主革命奠定了階級基礎,中國無產階級壯大,資產階級誕生;②經濟上,推動了中國工業(yè)化的發(fā)展4.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fā)展(19世紀末)(1)原因①列強資本輸出進一步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②甲午戰(zhàn)爭后,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③“實業(yè)救國”思潮興起。(2)表現:商辦企業(yè)增加,規(guī)模擴大,由沿海向內地擴展。(3)影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二、社會生活的變遷1.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化(1)衣:鴉片戰(zhàn)爭后,西裝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并行不悖,出現了旗袍。(2)食:從滿漢美食、粗食到面包、咖啡等西餐進入生活。(3)?。簭闹惺綄m殿、普通民居到歐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建筑出現。(4)習俗:維新變法期間,維新派主張“斷發(fā)易服”“廢止纏足”,并改革傳統的婚姻制度。2.交通與通訊的進步(1)1872年,輪船招商局成立,標志著中國新式航運業(yè)的誕生。(2)1881年,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從唐山開平到胥各莊的鐵路通車。(3)1877年,福建巡撫在臺灣架設第一條電報線。(4)辛亥革命前夕,中國已建成多條鐵路,奠定了中國近代鐵路網的基本格局。1909年京張鐵路通車。(5)20世紀初,汽車開始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現。(6)1909年,馮如制成中國第一架飛機,標志著中國航空事業(yè)起步。(7)20世紀初,清政府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3.大眾傳媒的變遷(1)報刊業(yè)的發(fā)展:1872年創(chuàng)刊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出版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報紙之一。維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陣營都把報刊作為宣傳自己主張的工具,中國報刊業(yè)呈現出繁榮景象。(2)影視事業(yè)的發(fā)展:1905年,中國人自己攝制的電影《定軍山》首映成功,中國電影事業(yè)開始起步。1.早期思想上向西方學習救亡之道2.維新思想(1)背景①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壯大。②甲午戰(zhàn)后列強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嚴重。③西方民主政治思想不斷傳入。④早期維新思想產生。(2)興起:19世紀90年代初,維新思想進一步發(fā)展,代表人物有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譚嗣同等。(3)內容:宣傳了西方的啟蒙思想,批判了君主專制制度,提出了開國會、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的主張。(4)特點:將西方啟蒙思想與中國儒家思想結合起來。利用進化論思想來宣傳維新變法。(5)與頑固派的論戰(zhàn)要不要維新變法;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廢“八股”,提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6)意義①為戊戌變法奠定了思想基礎。②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是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3.資產階級革命思想: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以上海和東京為中心興起,章炳麟、鄒容、陳天華宣傳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繪制共和制和議會政治的藍圖,為民主革命準備了思想基礎。4.三民主義:孫中山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主張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三民主義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要點深化潛心研磨思關鍵1.從多種史觀的視角審視近代西方列強對華侵略(1)從革命史觀角度看:西方列強的侵略,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矛盾以及革命的任務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至此中國革命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2)從現代化史觀角度看:西方列強的侵略促進了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以及中國近代工業(yè)的誕生,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3)從文明史觀角度看:西方列強的侵略打破了中國“天朝上國”的迷夢,開啟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進程,西方近代工業(yè)文明、民主思想開始傳入中國,加速了中國由傳統農業(yè)文明向近代工業(yè)文明的過渡。(4)從社會史觀角度看:西方列強的侵略,使人們在思想觀念、禮儀交往、生活習俗等方面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產生出相應的社會問題。(5)從全球史觀角度看:西方列強的侵略加強了中國和世界的聯系(盡管是被動的,但卻是客觀事實),使中國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中國外交從“朝貢體系”到“不平等條約體系”(1)“朝貢體系”立足點是“華夷觀”思想,體現了古代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定位。在該體系下,“朝貢—冊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實質上是宗主認同外交,形成了萬邦來朝、八方來儀的盛世景象。在“朝貢體系”影響下,東亞地區(qū)逐漸形成一個以漢字與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2)“不平等條約體系”即在中國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所確立的西方列強在華特權制度的總稱。其法律依據是1842年《南京條約》以來的所有不平等條約。這個“不平等條約體系”的本質特征是西方列強通過戰(zhàn)爭手段迫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在中國享有各種特權,使中國逐漸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不平等條約體系”客觀上逼迫中國推進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條約將中國卷入了全球化進程,經濟上開始與世界經濟接軌;其次,使中國外交從朝貢外交轉向近代外交,中國逐漸接受了互派外交使節(jié)、遞交國書等國際慣例;再次,“不平等條約體系”使中國有了談判意識和條約意識。3.從不同角度認識晚清經濟結構的變化(1)史學角度①經濟結構變化主要指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變?yōu)樽匀唤洕?、外資在華經濟、洋務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等多種經濟成分并存。②自然經濟解體是一個漸進、漫長的過程,其在中國近代仍占主導地位。③近代企業(yè):主要指采用機器生產的企業(yè),是相對于手工勞動的手工工場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資企業(yè)、洋務企業(yè)和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2)史觀角度①從全球史觀看,經濟結構變化是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融入全球化的結果和體現。②從文明史觀看,則是西方工業(yè)資本主義文明與中國傳統農耕文明交流、碰撞、滲透和融合的產物。③從近代化史觀看,則是近代中國經濟向市場化、工業(yè)化、城市化轉型的開始。4.近代中國小農經濟解體的特點及影響(1)特點:中國小農經濟解體的動力主要來自外國資本主義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的沖擊。小農經濟解體的速度,在國內發(fā)展不平衡,資本主義入侵較早的沿海、沿江地區(qū)和交通、商業(yè)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解體的速度快一些,偏遠地區(qū)和經濟落后地區(qū)解體的速度較慢。由于中國小農經濟解體不是商品經濟成熟發(fā)展的結果,因此在其解體過程中一直沒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經濟體制。(2)影響:中國小農經濟的解體,促進了中國由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變,是歷史的進步。首先,小農經濟是君主專制統治的經濟基礎,它的解體必然沖擊傳統制度,有利于瓦解晚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其次,小農經濟的解體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準備了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最后,小農經濟的解體也使中國的社會生活、思想文化發(fā)生巨大變化。5.清末官辦洋務企業(yè)民營化趨勢明顯(1)甲午戰(zhàn)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這個結論是說洋務運動“富國強兵”的目的沒有實現,不是說洋務企業(yè)隨著戰(zhàn)敗而破產。(2)官辦軍工企業(yè)因編練新軍的需要仍有發(fā)展。軍工企業(yè)改革經營管理方式,轉產民用產品,逐漸走向市場。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xiāng)煤礦合并為民辦“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生產始有起色。江南制造總局掃除官場習氣,注重質量,制造的輪船被譽為長江各輪之冠。(3)民用工業(yè)的發(fā)展則沒有間斷。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紡織工廠幾乎全部轉為民辦。湖北紡織局因虧損停頓,租給廣東商人承辦,逐漸扭虧為盈。1913年,張謇任農林工商總長時提出,凡是農林、工商部所屬的官辦企業(yè),全部停辦或招商頂辦。1928年以后的國家資本企業(yè),全部是南京國民政府重新創(chuàng)建的。6.多角度認識“中體西用”思想(1)從革命史觀看,洋務派出于地主階級本能,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的君主專制制度和綱常禮教。(2)從現代化史觀看,它打出的“自強”和“求富”旗號,沖擊了“重農抑商”的陳腐觀念,對中國的工業(yè)現代化、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教育現代化和外交現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3)從整體史觀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對相對落后國家和地區(qū)舊制度、舊思想的沖擊,是西方工業(yè)文明在世界范圍內擴展的具體表現。(4)從文明史觀看,“中體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傳統文化與西方文明的沖突,反映了當時中國人對西方文明既欣賞又排斥的矛盾心態(tài),但它畢竟承認了中學之不足、西學之所長,客觀上使中國人的價值觀由“傳統人”開始向“現代人”轉變。7.西學東漸與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1)概述:西學東漸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兩個時期之中,歐洲等地學術思想的傳入。(2)表現①第一次高潮:明朝萬歷年間,耶穌會傳教士傳入大量科學技術。當時中國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學技術知識,但在思想上基本沒有受到影響。②第二次高潮:19世紀中葉前后開始,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刺激、洋務運動的興辦,也促使西方的科學技術再一次傳入中國。洋務派持“中體西用”的態(tài)度,只關注西方先進武器及器械技術等,而未學習制度及思想。③第三次高潮:19世紀70年代以后,洋務運動的局限性逐漸暴露,許多有識之士開始更積極全面地向西方學習,出現了馮桂芬、王韜、鄭觀應、康有為、梁啟超等一批思想家。他們向西方學習大量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政治上也要求改革。(3)特點:以來華西人、出洋華人、書籍以及新式教育等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大量傳入中國,對中國各領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4)影響:在中體西用思想的指導下,中國近代化開始起步。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層面,在洋務運動后期,出現了倡導政治體制變革的早期維新思想及康梁維新思想,中國近代化出現了由“器物”層面向“制度”層面過渡的跡象。8.近代中國西學東漸的特點(1)廣泛性: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都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探索。這主要是由于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各階級在反抗外來侵略和維護民族利益方面具有一致性。(2)共同的主題:救亡圖存。西方列強的侵略不僅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也開闊了人們的眼界,使人們認識到了西方的先進和中國的落后。(3)有一定的層次性: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出現這一特點的原因不僅在于對東西方認識的差異,更主要的是階級地位的差異。(4)有繼承性:近代先進的中國人相繼提出各種救國方案,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既有量變又有質變。(5)有一定的階段性:從鴉片戰(zhàn)爭到《辛丑條約》的簽訂,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基本上以反侵略為主、反封建為輔;《辛丑條約》簽訂以后,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合流,反帝反封建成為歷史的兩大主題。通史視角縱橫貫通明邏輯1.19世紀中期以后中國千年未有之變局(列強沖擊與中國的反應)(1)具體表現①政治上a.社會性質: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b.國內政局:滿洲貴族勢力削弱,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漢族官僚地主勢力增強。c.斗爭性質:進入反封建反侵略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太平天國運動是民主革命的先聲。d.社會階層:買辦作為一個新興的社會階層興起。②經濟上:列強憑借不平等條約攫取大量經濟特權,促使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中國逐漸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西方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夾縫中艱難產生。③對外關系上:閉關鎖國政策破產,轉向被迫開放;“理藩”外交被沖擊,朝貢貿易體制被打破。④思想上:傳統的“華夷”觀念開始轉變,“天朝上國”的思想受到沖擊;萌發(fā)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2)社會各階層對變局的反應①清政府a.態(tài)度:由閉關自守到被迫開放;由抵制西方先進文明到學習西方先進科技。b.原因:列強侵略打開中國大門;地主階級維護統治的客觀需要。②地主階級先進知識分子:a.態(tài)度:抵御外來侵略,“師夷長技以制夷”,向西方學習。b.原因:民族危機和封建統治危機的加深,鴉片戰(zhàn)爭失敗的刺激;知識分子的愛國立場。③地主階級洋務派a.態(tài)度: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開展洋務運動,維護清朝統治。b.原因: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的形勢,統治集團內部分化,總理衙門推動,洋務派掌握地方實權。④農民階級a.態(tài)度:太平天國運動反封建、反侵略。b.原因:鴉片戰(zhàn)爭后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激化,也是由小農經濟地位與立場決定的。2.民族危機的加深和中國人民的探索(1)甲午中日戰(zhàn)爭是近代中國的重要轉折點①列強侵華方式:列強經濟侵略開始由以商品輸出為主轉為以資本輸出為主。②民族危機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③民族工業(yè)發(fā)展歷程:民族工業(yè)獲得初步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領導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④向西方學習內容:由學習器物轉向學習制度和思想文化。⑤民族意識:中華民族普遍覺醒,社會各階層投入到救亡圖存的運動中。(2)中國人民救亡圖存斗爭的特點①民族意識普遍覺醒,社會各階層普遍行動起來,投入到救亡圖存的運動中。②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開始領導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民族解放運動從領導階級到指導思想再到組織方式都有了質的突破。③指導思想上呈現新舊并存的態(tài)勢,既有資產階級要求近代化的符合歷史潮流的革命綱領,又有地主階級的“中體西用”思想,還有農民階級的盲目排外的落后思想。3.多角度詮釋中國的近代化(1)表現①經濟上:洋務派興辦近代軍事工業(yè)與民用工業(yè),均采用機器生產,標志著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其中的民用工業(yè)采用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方式,基本上具有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特征;19世紀70年代前后一些商人、地主、官僚投資近代企業(yè),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產生。②政治上a.產生了近代買辦階層以及民族資產階級,為近代化的發(fā)展奠定了階級基礎。b.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被迫放棄傳統的“朝貢外交”觀念,逐漸向近代外交轉變,總理衙門的設立成為我國近代外交的起點。c.這一時期外交近代化是在倉促、被動中開始的,并伴有半殖民地特征;遭到國內頑固派等守舊勢力與落后思想的阻撓。③思想上:鴉片戰(zhàn)爭后“向西方學習”新思潮興起。洋務運動中洋務派提出了“中體西用”,這是對“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繼承,為思想解放創(chuàng)造了條件。洋務運動后期,早期維新派批判洋務運動,提出了學習西方制度、發(fā)展工商業(yè)、建立君主立憲等早期維新思想,為后來維新思想奠定了基礎。④教育上:洋務運動中創(chuàng)辦的京師同文館是近代教育的開始,其辦學目的是培養(yǎng)實用性人才,教學內容增添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知識,這與傳統教育截然不同。⑤軍事上:洋務運動中創(chuàng)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yè),清軍裝備近代武器;以后又創(chuàng)辦近代海軍,促進了軍事近代化。(2)特點①模式上:與西方相比,中國近代化屬于后發(fā)外生型模式,起步晚,是受到西方工業(yè)文明的影響和沖擊下的被動反應。②內容上:從經濟工業(yè)化開始,然后逐漸擴展到其他領域。經歷了從重工業(yè)到輕工業(yè),從官辦到民辦的過程。③領導上:政府是近代化的主導者,近代化主要自上而下進行,民間(民族資產階級)處在輔助和從屬地位,由于力量弱小,始終沒有掌握近代化的領導權。④目的上:是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背景下展開的,一開始就肩負著救亡圖存的重任。4.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思想領域的變化(1)政治領域①中國社會進一步沉淪?!恶R關條約》和《辛丑條約》分別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大大加深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形成。②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資產階級維新派開展了救亡圖存的維新變法,曇花一現,很快夭折,但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農民階級發(fā)起義和團運動來挽救危亡,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迷夢”。③清王朝的“新政”和“立憲”,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發(fā);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中國的政治近代化達到高峰,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第一次歷史巨變。北洋軍閥政府對內鎮(zhèn)壓人民、對外賣國,中國的政治更為黑暗。(2)經濟領域①甲午戰(zhàn)爭后,列強對華侵略進入新階段,開始強烈要求資本輸出和瓜分中國,列強侵華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新階段;民族資本主義獲得初步發(fā)展,為中國進一步發(fā)展孕育了先進的因素。②辛亥革命的推動、一戰(zhàn)期間列強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加上實業(yè)救國思潮的推動,中國民族工業(yè)出現了短暫的春天,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獲得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一戰(zhàn)之后,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走向蕭條。③社會生活方面,西方新事物和新的思想觀念不斷傳入,加上中國的政治運動的推動,引起了中國社會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社交儀禮等方面的種種變化。維新派倡導、臨時政府頒布法令推進“斷發(fā)易服”“廢止纏足”,改革傳統婚姻制度,中山裝受到新派人士歡迎;辛亥革命前近代鐵路網格局奠定,汽車傳入上海,1875年電話傳入,1905年電影業(yè)起步,1909年航空業(yè)開始;報刊在喚醒民眾方面啟蒙作用重大。(3)思想領域①實業(yè)救國、教育救國、維新變法、民主共和、民主與科學、馬克思主義思潮等各種社會思潮興起和發(fā)展。②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成為歷史潮流;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進一步傳播,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三民主義形成;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潮流;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促進了革命的進步和發(fā)展。高效預測演練考向eq\a\vs4\al(1)晚清外交(2019·廣東二模)為適應西方外交代表駐京的需要,中國被迫設立總理衙門作為辦理涉外事務的機構。19世紀70年代后,該衙門的職權逐漸被有意識地轉移給直隸總督所兼任的北洋大臣和兩江總督所兼任的南洋大臣,尤其是李鴻章的直隸總督衙門實際上成了中國的“外交部”。這反映出當時()A.列強勢力集中在兩江和直隸總督轄區(qū)B.地方實力派崛起沖擊了中央集權體制C.李鴻章處理外交事務的能力舉世公認D.天朝上國觀念對中國外交仍存在影響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總理衙門的“職權逐漸被有意識地轉移給直隸總督所兼任的北洋大臣和兩江總督所兼任的南洋大臣”表明,清政府將對外機構由中央隸屬變?yōu)榈胤綑C構,體現了天朝上國觀念對中國外交仍存在影響,故選D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列強勢力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和沿江地區(qū),并不局限于兩江和直隸總督轄區(qū),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清政府在處理與洋人關系時采取的主動作為,與地方實力派無關,排除B項;材料強調清政府“有意識地”將總理衙門的職權轉移給地方機構,并非因為李鴻章處理外交事務的能力,而是受天朝上國觀念的影響,排除C項??枷騟q\a\vs4\al(2)晚清自然經濟的解體(2019·福建福州二模)19世紀90年代,中國的通商大埠及內地市鎮(zhèn)城鄉(xiāng)“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八九”。這種狀況表明()A.家庭手工業(yè)與農業(yè)分離顯現B.中國與世界市場聯系密切C.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環(huán)境惡化D.民眾生活質量得到了提高答案A解析由“19世紀90年代”和城鄉(xiāng)居民以“衣洋布”為主、“衣土布者”少可知自然經濟解體加快,A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中國與世界市場的聯系,排除B項;自然經濟解體加快,增加了國內市場和勞動力,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的發(fā)展,排除C項;當時穿洋布主要是因為洋布價廉物美,不能證明“民眾生活質量得到了提高”,排除D項??枷騟q\a\vs4\al(3)洋務運動(2019·江西新余二模)右圖為1881年發(fā)行的開平礦務局股票,股票右側記載“……直隸爵閣督部堂李,批準設局招商開采煤鐵等礦,札飭籌辦等因,當經本局議定先后招集股銀壹百貳拾萬兩,分作壹萬貳仟股,每股津平寶紋壹百兩,一股至千股,皆可附搭……”由此可知()A.軍用工業(yè)由官辦轉為官督商辦B.政府放寬了興辦實業(yè)的限制C.洋務企業(yè)有現代企業(yè)經營因素D.煤礦業(yè)獲得了穩(wěn)健快速發(fā)展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批準設局招商開采煤鐵等礦”“當經本局議定先后招集股銀壹百貳拾萬兩,分作壹萬貳仟股,每股津平寶紋壹百兩,一股至千股,皆可附搭”和圖片信息可知,開平煤礦是洋務民用企業(yè),發(fā)行股票招募股銀,出現了現代企業(yè)的經營要素,故C項正確。開平煤礦是民用工業(yè),不是軍用工業(yè),A項錯誤;政府放寬了興辦實業(yè)的限制是在甲午戰(zhàn)爭以后,B項錯誤;材料只體現了開平煤礦,并不能代表煤礦業(yè)的發(fā)展情況,D項錯誤??枷騟q\a\vs4\al(4)晚清社會結構的變化(2019·云南昆明二模)表19世紀90年代中國無產階級分布表企業(yè)性質工人人數外商經營的近代企業(yè)34000人洋務派經營的軍事企業(yè)9000至10810人洋務派經營的民用企業(yè)5500至6000人近代采礦業(yè)16000至20000人民族資產階級經營的企業(yè)27250人總計91750至98060人據此表可知,中國無產階級()A.分布在近代企業(yè)B.最早產生于外商經營的企業(yè)C.集中于沿海地區(qū)D.具備了登上政治舞臺的力量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表格主要反映了外商經營的近代企業(yè)、洋務派經營的軍事企業(yè)、洋務派經營的民用企業(yè)、近代采礦業(yè)、民族資產階級經營的企業(yè)中的工人人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企業(yè)都屬于近代企業(yè),說明中國早期的無產階級主要分布在近代企業(yè),故選A項。表格主要反映19世紀90年代中國無產階級分布情況,至于其最早產生于具體哪種企業(yè),表格并沒有提及,排除B項;表格中沒有反映中國無產階級分布的地區(qū),排除C項;表格提及了19世紀90年代中國無產階級的總數,即91750至98060人,但這并不能證明其已經具備了登上政治舞臺的力量,排除D項??枷騟q\a\vs4\al(5)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2019·四川綿陽三診)下列是1895-1913年中國近現代企業(yè)的構成表據此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A.列強放松對華經濟侵略B.民間市場活力得到激發(fā)C.官辦企業(yè)已經難以為繼D.官僚資本主義逐漸膨脹答案B解析表中商辦企業(yè)在數量、資產上超過官商合辦,根據材料時間“1895-1913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清政府鼓勵民間設廠,民族資本主義出現投資熱潮,故選B項。A項在一戰(zhàn)期間,C項材料無法體現,D項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故三項均排除??枷騟q\a\vs4\al(6)晚清社會生活的變遷(2019·廣東茂名二模)1860年,上海西人書館助西人譯書的文士王韜去某友人家作客,友人“特出西洋名酒為餉,味極甘醇可口”。王韜雖收入不多,但也購買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來贈送親朋好友。這反映出當時()A.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B.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C.物質生活時尚的變化D.實用性消費觀念盛行答案C解析從材料“特出西洋名酒為餉”“購買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來贈送親朋好友”中可以看出,以洋貨款待或饋贈親朋成為當時的時尚,這體現出物質生活時尚的變化,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出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A、B兩項;以洋貨款待或饋贈親朋主要是因為洋貨新奇時尚,不涉及實用與否,排除D項??枷騟q\a\vs4\al(7)維新思想(2019·重慶一中4月模擬)成立于1897年的時務學堂堅持以“報國、御侮、創(chuàng)新”為宗旨,“提倡新學,鼓吹維新”,培養(yǎng)“學通中外,體用兼賅”的新人才。據此可知,時務學堂()A.以中體西用思想為指導B.主要培養(yǎng)新型實用人才C.寓救亡之義于維新之中D.開啟了思想啟蒙的先河答案C解析從材料“堅持以‘報國、御侮、創(chuàng)新’為宗旨”和“提倡新學,鼓吹維新”可以看出,時務學堂寓救亡之義于維新之中,試圖通過維新變法實現救亡圖存,故選C項。從材料中的“提倡新學,鼓吹維新”來看,時務學堂宣傳維新思想,并不是以中體西用思想為指導,排除A項;“主要培養(yǎng)新型實用人才”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項;開啟了思想啟蒙的先河不符合材料中時務學堂辦學的主旨,排除D項。通史作業(yè)一、選擇題1.(2019·河南4月適應性考試)表鴉片戰(zhàn)爭期間中英調兵速度情況表調出地調入地時間安徽浙江鎮(zhèn)海46天四川廣東廣州79天陜甘浙江約90天孟買澳門25天由此可知,這一時期()A.清朝對軍隊難以有效控制B.中英交戰(zhàn)雙方都缺少增援C.英軍完全控制了水路交通D.先進科技影響了兵力調動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鴉片戰(zhàn)爭期間清朝調兵最長時間是46-90天,從安徽到浙江鎮(zhèn)海用時也足有46天,而英國從孟買到澳門只有25天,水路調兵比陸路調兵明顯迅速,水上運兵主要是輪船,是當時先進的交通工具,說明先進科技影響了兵力調動的速度,故選D項。上表反映的是清朝調兵速度慢,而不是對軍隊的控制問題,排除A項;“缺少增援”說法錯誤,表中調兵就是增援,排除B項;“完全控制”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2.(2019·四川4月百校聯考)林則徐在查禁鴉片過程中,主持翻譯國際法的工作,因其被撤職而中止。1864年總理衙門指示從船鈔中支銀500兩,刊印《萬國公法》譯本。這一變化說明清政府()A.承認了西方中心論B.支持地方開辦洋務運動C.認同早期維新思想D.調整了與西方交往策略答案D解析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并未放棄傳統的外交觀念,排除A項;B項與材料無關,排除;19世紀70年代,洋務運動的弊端逐漸暴露后產生了早期維新思想,排除C項;林則徐主持翻譯國際法工作因其撤職而中斷,表明當時清政府仍以傳統方式與西方交往,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清政府再次戰(zhàn)敗,逐漸認識到西方的強大和國際交往規(guī)則的重要性,逐漸重視對西方事務的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爭取國家權益,故選D項。3.(2019·陜西西安五中二模)楊在軍在《家族企業(yè)長壽之家族因素剖析》中指出:“步入近代,同仁堂藥店除加強產品開發(fā)和市場營銷外,還積極利用官方聯系以圖在原材料、定價權,品牌維護、資金方面獲得好處,企業(yè)獲得新發(fā)展?!边@反映出同仁堂()A.經營者專注于產品結構調整B.充分利用官商合辦經營模式C.利用與官方的關系壟斷市場D.借助政府力量加快市場開拓答案D解析重視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市場營銷,只是同仁堂成功的因素之一,排除A項;同仁堂只是重視與官方的聯系,借助官方力量發(fā)展自己,并沒有采取官商合辦的經營模式,故D項正確,B項錯誤;材料并沒有說明其壟斷市場,C項錯誤。4.(2019·山西晉城二模)下面為部分中途停辦的洋務企業(yè)情況簡表。據此推知,洋務運動()A.阻礙了經濟近代化的進程B.缺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C.側重于發(fā)展近代軍工企業(yè)D.實現了內地與沿海均衡發(fā)展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部分中途停辦的洋務企業(yè)情況簡表”信息可以看到,中途停辦的洋務企業(yè)或者是虧損、經營不善,或者是經費不繼、獲利極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缺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是部分洋務企業(yè)發(fā)展經營不善的原因,B項正確。結合據所學可知,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近代化,A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側重于發(fā)展近代軍工企業(yè),C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內地與沿海均衡發(fā)展,D項錯誤。5.(2019·福建廈門二檢)1890年,因基隆煤礦嚴重虧損,臺灣巡撫劉銘傳與一些商人簽訂合辦合同:商人出資20萬兩白銀,負責日常經營;官府以不動產作價10萬兩為官本,對煤礦的用人、財務不予過問。此事奏報朝廷,總理衙門和戶部激烈反對。1892年,基隆煤礦停產。由此可見()A.中體西用不合時宜B.官商合辦的弊端明顯C.官僚集團內斗嚴重D.社會近代化阻力巨大答案D解析從劉銘傳要用官商合辦扭轉基隆煤礦虧損,因為要對“煤礦的用人、財務不予過問”,招致“總理衙門和戶部激烈反對”而作罷,可知D項正確。由“總理衙門”等,結合所學可知,A項錯誤;煤礦停辦是因為沒有改成官商合辦,B項與材料不符;煤礦經營理念的不同不能體現集團“斗爭”嚴重,C項錯誤。6.(2019·安徽蕪湖5月模擬)“直到1895年為止,上海幾乎仍舊是個純粹經商的城市,……盡管1843年至1895年間由于外國人創(chuàng)辦的經商機構的結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1895年以后伴隨著市內現代工業(yè)發(fā)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長就顯得微不足道了?!?895年后上海人口激增是由于()A.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B.自然經濟瓦解徹底C.形成了獨立的工業(yè)體系D.城市功能發(fā)生變化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但是如果跟1895年以后伴隨著市內現代工業(yè)發(fā)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長就顯得微不足道了?!辈⒔Y合所學可知,1895年以后,清政府放寬了民間設廠的限制,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促進了上海人口激增,故A項正確。自然經濟在近代仍占主導地位,排除B項;近代中國沒有形成獨立的工業(yè)體系,排除C項;上海的城市功能仍是以經濟為主,1895年后沒有發(fā)生變化,排除D項。7.(2019·廣東廣州二模)出版于19世紀末的《西學大成》是當時中國全面介紹西學的代表作之一,其介紹的“西學門徑”包括算學、天學、地學、史學、兵學、化學、礦學、重學、汽學、電學、光學、聲學等12門?!笆穼W”門所收錄的書有《大英國志》《列國歲計政要》《列國海戰(zhàn)記》《萬國公法》等。編者把史學納入“西學門徑”是基于()A.“富國強兵”的需要B.發(fā)展民族資本主義的需要C.“史學革命”的需要D.推動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答案A解析材料中“19世紀末的《西學大成》是當時中國全面介紹西學的代表作之一”是民族危機下向西方學習的結果,故選A項?!啊穼W’門所收錄的書有《大英國志》《列國歲計政要》《列國海戰(zhàn)記》《萬國公法》等”是民族危機的需要,不一定是資產階級的要求,排除B項;“史學納入‘西學門徑’”與史學沒有關系,排除C項;“19世紀末的《西學大成》是當時中國全面介紹西學的代表作之一”主要體現向西方學習,排除D項。8.(2019·河北衡水大聯考)近代在華西方傳教士譯介西學時,在譯序或文前,常以較大的篇幅和尖銳犀利的語言指陳中國社會存在的重重危機和癥結所在。該做法()A.意在減少西學傳播的阻力B.旨在增強國人民族危機感C.利于淡化中西文化的差異D.必然遭到國人的極力排斥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常以較大的篇幅和尖銳犀利的語言指陳中國社會存在的重重危機和癥結所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方傳教士這樣的做法意在警醒中國民眾,促使他們接受包括基督教在內的西學,故材料中傳教士的做法有利于減少西學傳播的阻力,A項正確。增強中國人的民族危機感并非西方傳教士的主觀目的,排除B項;材料中傳教士的做法旨在加速西學傳播,不能體現出中西文化差異的淡化,排除C項;材料中傳教士的做法有可能遭到國人反對,但D項“必然”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9.(2019·湖南岳陽一中模擬)20世紀初中國某地縣志記載:“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樹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織,終歲勤勞,常見農民自頂至踵所用衣、襪、鞋、帶皆由自力織成者?!庇纱丝芍敃r的中國()A.農村地區(qū)仍固守小農經濟模式B.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瓦解C.近代經濟對傳統經濟影響有限D.西方經濟侵略尚未深入到內地答案C解析近代中國受到外國資本主義的沖擊,沿海地區(qū)的小農經濟逐漸瓦解,A項中“農村”過于絕對,排除;材料中體現的是小農經濟基本特征俱在,B項錯誤;在近代中國內地農村仍以小農經濟為主,反映出近代經濟發(fā)展有限,故C項正確;19世紀末《馬關條約》開放沙市和重慶,表明西方侵略深入內地,D項錯誤。10.(2019·寧夏銀川一中二模)1903年,清政府頒布《鐵路簡明章程》規(guī)定:無論華洋官商,均可稟請開辦鐵路。如“華商請辦鐵路,集股以華股獲占多數”“附搭洋股,以不逾華股之數為限,洋商請辦鐵路,無論集股若干,總須留出股額十分之三,任華人隨時照原價附股”。由此可知該章程()A.便利列強資本輸出B.主張鐵路國有C.不利民營鐵路發(fā)展D.利于救亡圖存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清末改革中對于鐵路的發(fā)展控股要求華商必須占一定股份,從而有利于民營鐵路發(fā)展,對于外來侵略可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有利于救亡圖存,故D項正確。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抵制外國侵略,不利于外國資本輸出,A項錯誤;材料不是主張鐵路國有政策,B項錯誤;材料中的主張有利于民營鐵路發(fā)展,C項錯誤。11.(2019·河南4月適應性考試)20世紀初,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歷史教科書中認為“中國歷史,即孔子一人之歷史而已”,后來的版本只介紹孔子的生平。而上海文明書局的《中國歷史教科書》則側重孔子思想評析,指出“孔氏之說,尤為歷代君主多利用”。這反映出清末()A.學校教育促進了傳統觀念的變革B.社會轉型帶來了認知的多元化C.廢除科舉否定了孔子的歷史地位D.革命思想主導著教科書的編纂答案B解析材料中對孔子的認知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歷史教科書說法不同,反映了社會轉型帶來了人們認知的多元化,故選B項。材料說的是出版社而不是學校教育,排除A項;否定孔子的歷史地位與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教科書認為“中國歷史,即孔子一人之歷史而已”矛盾,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孫中山等革命派的革命思想,排除D項。12.(2019·安徽安慶二模)1903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發(fā)表《駁?;蕡髸芬晃模f“夫今日,專制之時代也。先必破壞此專制,乃得行君主或民主之立憲也。既有力以破壞之,則君主民主隨我所擇。如過渡焉,與其滯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為一勞永逸之計也?”表明孫中山主張()A.在君主制和民主制中擇其一B.以君主制作為民主制的過渡C.將民主制和君主制有機結合D.反對君主立憲倡導民主共和答案D解析材料“如過渡焉,與其滯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為一勞永逸之計也?”表明,孫中山明確主張實行民主制共和,反對過渡,反對君主制,故選D項,排除A、B、C三項。二、非選擇題13.(2019·貴州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人如何稱呼來自遙遠歐洲的人群,在近代中外交涉歷程中經歷了很大的變化。1643年版《辟邪集》直接把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稱為“夷族”“夷類”,指責傳教士們包藏禍心,妄圖“以夷變夏”。183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商船阿美士德號抵達上海,中國官員在對其批文中按慣例將其稱為“該夷船人……”。但是在這次交涉中,普魯士籍翻譯郭士立認為中文的“夷”意指“barbarians”(野蠻人),使英國船長感到批文中的“夷”字觸犯了英國的體面而大為光火。1842年,魏源在《海國圖志敘》中,雖稱歐洲各國為“西夷”,但指出不應以傳統的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來對待這些“夷”:“遠客之中,有明禮行義,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徹物情,貫穿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稱之曰‘夷狄’乎?”并明確提出應“師夷長技以制夷”。1858年簽署的《天津條約》規(guī)定“嗣后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大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朝廷文書中原來使用的“夷務”隨后也改稱為“洋務”。1858年后,中國官員對歐洲各國的稱呼逐漸發(fā)生變化。如康有為在《理學篇》中把“中國”與“泰西”并列。張之洞在《勸學篇》中稱列強為“西國”?!幾择R戎《西方沖擊下中國的話語轉變、認同調整與國家重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對“夷”字解讀的變化,并概括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在西方近代國家觀沖擊下,你對中國“天下觀”的認識。答案(1)變化:17世紀“夷”指夷族,包藏禍心,妄圖“以夷變夏”;鴉片戰(zhàn)爭前“夷”指野蠻人;1842年魏源認為“夷”有奇士、良友之意;1858年中國人將“夷”改稱為“洋”;1858年后稱為“泰西”并與中國并行。原因:天朝上國夢想的破滅;部分中國人開眼看世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小班配班個人工作方案
- 2025年高校生社團工作方案演講稿
- 汽車使用與維護 課件 1.1.2 車輛銘牌及VIN碼的識別
- PHP程序設計項目化教程電子教案4 匯率計算器-流程控制
- 2025年電子控制鎖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電動鉗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物流信息管理系統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煤磨防爆防靜電袋式收塵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基礎醫(yī)學實驗(一)》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南省華容縣2025屆中考考前沖刺必刷卷(二)物理試題含解析
- 建筑智能化配管-隱蔽工程檢查驗收記錄
- 登桿作業(yè)方案
- 河北省2024-2025學年高三省級聯測考試+化學試卷答案
- 信息技術必修一《數據與計算》第四章第一節(jié)《體驗計算機視覺應用》教案
- 三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4.【說課稿】《同學相伴》人教部編版
- 圓周角與圓心角的關系 說課 課件2023-2024學年北師大版九年級數學下冊
- 2023年河南農業(yè)職業(yè)學院招聘考試真題
- 借用資質協議2024年
- 2022年全國機關事務管理研究會(中國機關后勤雜志社)招聘筆試歷年典型考題及考點剖析附帶答案詳解
- 2024年陜西咸陽市縣及縣以下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定向招聘醫(yī)學類畢業(yè)生87人(高頻重點提升專題訓練)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潮州市潮安區(qū)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道德與法治試題【帶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