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兒童立場的班本課程微實踐探究報告5400字(論文)】_第1頁
【基于兒童立場的班本課程微實踐探究報告5400字(論文)】_第2頁
【基于兒童立場的班本課程微實踐探究報告5400字(論文)】_第3頁
【基于兒童立場的班本課程微實踐探究報告5400字(論文)】_第4頁
【基于兒童立場的班本課程微實踐探究報告5400字(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基于兒童立場的班本課程微實踐探究報告目錄TOC\o"1-2"\h\u26216基于兒童立場的班本課程微實踐探究報告 15783一、微視角:發(fā)掘每一位兒童的可能性 123761二、微環(huán)境:在自然中奔赴可能的學習 229697(一)故事來源:橘子熟了 226182(二)故事進展:橘子怎么摘 218346(三)故事拓展:摘桔初體驗 37123三、微課程:構建兒童可能發(fā)展的空間 74999四、結語 7【摘要】:班本課程是當前課程改革和課程建設的突破口,學校和教師站在質量的高度、站在兒童獲得完整經驗的角度、站在“兒童中央”的立場,將班本課程視為“創(chuàng)造兒童的奇跡”的過程。持續(xù)展開“班本課程”的開發(fā)、審議與實踐,有利于全面促進兒童的終身學習與發(fā)展,更有利于提升教師課程領導力。本文以聚焦《橘子熟了》班本課程為載體,闡述了教師對于兒童立場的深度解讀以及在班本課程開發(fā)與實施中的策略?!娟P鍵詞】:兒童立場;班本課程;策略【正文】近年來,成尚榮先生在《班本課程的存在價值、準確定位與合理開發(fā)》一文中提到:班本課程的存在具有獨特的價值。班級作為課程開發(fā)的主戰(zhàn)場,應著力把握班本課程的準確定位,著眼兒童的個性發(fā)展,更注重教師、兒童甚至家長的多元參與。因此,班本課程更具綜合性、實踐性和班級文化情境性,也在開發(fā)班本課程的依據和空間等方面上,應力求規(guī)范、合理和有效。而這一切,正與“讓兒童站在中央”的理念悄然相融,成為“兒童立場”的內核力量,實現著課程與兒童的同頻共振。那又如何實現宏觀立場到微觀課程的具身實踐?請跟我一起走進醞釀已久的橘子熟了課程,和孩子們一起發(fā)現細致入“微”的課程生長點,破解其中的“自然密碼”。一、微視角:發(fā)掘每一位兒童的可能性扎實開展好班本課程,要求教師正確解讀“兒童立場”中的三對關系:首先,“兒童立場”并不是空泛地喊口號,而是課程改革中“學生為本”的價值取向和社會共識。其次,兒童立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指向民族與國家的,兩者互為印證。因此,兒童立場映射出國家立場,國家立場也能照耀兒童立場。最后,教師——兒童并不是二元對立的極端思維,而是在中庸平衡的度量把握中教學相長的。兒童之所以成為兒童,是因為他們所體驗的生活是充滿可能性的生活。因此,每一個兒童都意味著可能,這種可能不僅包括潛能范圍的可能,更蘊含著生長動能的可能。尋找兒童獨特的可能性,順應兒童實現可能的方向,就有可能使兒童得到最好的發(fā)展。二、微環(huán)境:在自然中奔赴可能的學習(一)故事來源:橘子熟了一天中午,我?guī)е⒆觽儾秃笊⒉?,走著走著就聽到奇奇大聲地喊道:“不能摘,不能摘。”當我回頭想問個究竟時,一旁的程塵先發(fā)制人地告訴老師:“我沒摘,我就摸一摸。”“哦?為什么要摸呀?”我詢問道,“這個橘子好像成熟了?!背茸永^續(xù)回答,“你怎么知道呢?”當我一問這個問題一旁的小錢包興奮地補充道:“它變黃了呀!”,于是孩子們被話題吸引,開始尋找其他變黃的橘子,在這過程中總會冒出“不能摘!”的嚷嚷聲。教師感悟:幼兒發(fā)現了橘子樹,并且有“摸一摸”的行為,說明他們對橘子產生了好奇,當幼兒看到成熟的橘子,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想摘,這符合小班幼兒直覺行動思維的特點。通過根據橘子顏色區(qū)分成熟與否,也可以了解到他們已經具有了初步的生活經驗。(二)故事進展:橘子怎么摘《指南》指出“經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fā)其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币虼?,為激發(fā)幼兒對摘桔子的探究欲望,回班后,老師拋出了問題——“我們可以怎么摘呢?”圖圖:“用手摘?!鼻缜纾骸安荒苡檬终?,橘子會受傷的,可以用刀割?!蓖骸安荒苡玫陡?,太危險了?!崩蠋煟骸盀槭裁从玫陡顣kU呢?”彤彤:“我們會受傷的”程塵:“還可以把橘子搖下來?!倍涠洌骸坝眉舻都粢部梢?。”小朋友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通過討論,孩子們總結出了四種摘橘子的辦法,分別是用手摘、用刀割、用剪刀剪、搖樹?!斑@么多辦法,哪一種才是正確的摘橘子辦法呢?”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猜測進行了投票,通過投票的方式,小朋友們直觀地發(fā)現選擇用剪刀的人數最多,其次是手摘,再是搖樹,且沒有小朋友選擇用刀割。教師感悟:教師始終以支持者、引導者的身份聽取著幼兒的建議,用開放式的提問:“怎么摘?”助推幼兒的思考,引導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猜想,并且通過投票的方式讓小班幼兒直觀地進行比較。同時隨著安全教育的不斷提高,小班幼兒也有了一定的安全意識,因此在說到用“刀割”時,大部分孩子的第一反應是危險的,同時也能將保護意識從自身遷移到植物上,大部分孩子認為用手摘和搖樹都會傷害到橘子樹。(三)故事拓展:摘桔初體驗帶著猜想和期待,孩子們出發(fā)去摘橘子了。程塵第一個嘗試,他抓住樹干搖晃起來,可是橘子沒有掉落,一旁的圖圖迫不及待地用手摘了一個橘子,橘子摘下來了,老師拿起橘子給小朋友觀察,孩子們發(fā)現用手摘下來的橘子頭上會有一個洞洞。“還是用剪刀吧”孩子們說著,于是老師拿來了剪刀,孩子們尋找著變黃了的橘子,認真采摘著,有的橘子高他們會踮起腳尖,或者倆倆幫忙一個孩子抓住枝干壓低?!袄蠋?,上面也有橘子變黃了,你幫我們剪吧?!焙⒆觽儼l(fā)現了一個高高的黃橘子,并嘗試著去鉤但是真的很高,于是求助老師,老師踮起腳尖也夠不到、孩子們又一次遇到了困難?!袄蠋熌闾饋碓囋??!倍月牭胶⒆觽兊闹д?,老師隨即便試著跳了起來,但仍舊夠不到。教師感悟:通過親身體驗,對比,幼兒直觀地了解到哪一種才是正確可行的摘橘方法,讓幼兒獲得了直接經驗的積累同時,也讓我感受到對小班幼兒來說,遇到困難他們第一個想到的是身邊最親的人,而在幼兒園里自己班級的老師對他們來說是最親的,因此當遇到摘不到的橘子時,他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尋求班級里老師的幫助。橘子太高怎么辦?故事的發(fā)展總是比較曲折的,當我們正歡喜時,卻遇到了想摘又不到的橘子,這也又一次激發(fā)了孩子們的探究興趣,順著孩子們的興趣,我們又展開了討論。1.集體討論老師:這么高的橘子老師也摘不到怎么辦呢?朵朵:用梯子。嘉嘉:用樓梯爬上去。錢包補充道:“搭個大樓梯”晴晴說:爬到樹上。歡樂:用鉤子朵朵:對,可以把它勾下來再剪。右右:用風扇。老師:梯子幼兒園有,但樓梯要怎么搭呢?晴晴;用木板一塊塊搭上去。老師根據小朋友們的回答進行記錄,最后總結得出五種材料幫助采摘的工具,分別為:用梯子、爬樹、鉤子、樓梯、風扇。老師引導幼兒根據自己認為可行的辦法進行了選擇并分成了五組。2.分組尋找工具孩子們分組尋找著材料。鉤子組找來了表演區(qū)的道具——釘耙。風扇組找來了扇子,朵朵說還可以用嘴巴吹出風。樓梯組的幼兒在閱覽室找到了樓梯架。梯子組在保安叔叔的協助下,順利獲得了梯子。3.摘橘啦爬樹組的奇奇靈活地爬上了樹,六六和程塵很有團隊意識,在樹下扶著樹干,但奇奇爬上樹的分叉口爬不上去了,便抓住樹枝搖樹,但橘子沒有掉下來,程塵說:“讓我來試試?!钡虊m試了試后也沒有成功。風扇組的朵朵先用嘴巴吹,嘉嘉用扇子扇,右右用書扇,但他們發(fā)現因為距離太高風根本吹不到。鉤子組的可可和晴晴試著用釘耙去勾橘子,但釘耙太短了完全勾不到,她說:“我這個太短啦?!薄澳窃趺崔k呢?”老師說道,于是藍藍又從教室里找來了衣桿叉,衣桿叉雖然長了,但也變重了,小朋友舉起來很費力,同時上面沒有鉤子沒辦法把橘子勾下來。樓梯組的孩子在閱讀區(qū)發(fā)現了臺階架,但踩上去發(fā)現太矮了,于是他們繼續(xù)找材料,忽然在小操場尋找到了萬能工匠,彤彤說可以用這個搭個高高的臺階。于是樓梯組的小朋友們倆倆一起搬運著萬能工匠,并將萬能工匠一塊塊進行壘高,最后在老師的保護下撘樓梯組的幼兒成功摘取了橘子。梯子組的朵朵第一個爬上梯子嘗試剪橘子,“咔嚓!”一個橘子輕松剪下來了。孩子們又一次歡呼起來。通過真實體驗,幼兒明白了搭高高的臺階或用梯子的方法能夠摘到橘子,孩子們也在這過程中初步體驗了合作。教師感悟:小班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他們想到了很多外力的相助,《指南》指出“支持和鼓勵幼兒大膽聯想,猜測問題的答案,并設法驗證”,摘橘子的過程是幼兒在行動中學習的過程,幼兒在教師的支持,鼓勵下動手動腦解決問題,這經歷開啟了幼兒的自主探索之旅。沒成熟的橘子何時摘看著摘下來的橘子,孩子們興奮不已,可可喃喃自語道:“就這么幾個怎么吃呢?”晴晴立刻指著橘子樹上還沒有變化的橘子說:“老師,那它們什么時候會成熟呢?”“老師也不清楚,下次我們每天都來觀察一遍吧?”話音剛落有的孩子已經開始挑選要認領的橘子了,孩子們也開始爭搶起來,老師說道:“要不我們每人做一個標簽掛在橘子上,這樣你就知道自己觀察的是哪一個啦。”1.用什么紙張做標簽?“標簽牌掛在外面風吹雨打,在什么紙上畫標記紙張不會破呢?”老師找來了多種材質的紙張有“彩紙、鉛畫紙、卡紙、泡棉紙、皺紋紙、餐巾紙”讓小朋友們逐一認識了一遍,孩子們通過將不同的紙浸入水里,觀察紙張吸水的變化,通過對比,孩子們發(fā)現卡紙和泡棉紙濕得比較慢,“那哪個牢固呢?”孩子們又一次通過撕一撕的方式來探索哪一張不容易撕破,最終發(fā)現還是泡棉紙比較牢固不易破。2.設計標簽。選出了紙質材料后,孩子們準備開始設計標簽啦,畫什么好呢?小班孩子正處于涂鴉期,他們繪畫的目的不太明確,不清楚應該如何畫,怎樣涂色,畫面怎樣變得漂亮,他們只是把繪畫當成一種游戲,隨自己興趣任意涂抹,因此,老師沒有局限孩子們的想法,而是讓孩子們“畫自己喜歡的圖案”,孩子們有的畫了各種線條,有的畫了各種形狀。3.掛標簽嘍。設計好標簽,準備去懸掛嘍,老師問:“夠不到怎么辦呢?”有了摘桔子的經驗后,孩子們立刻回答道:“可以用梯子啊?!庇谑?,帶上梯子孩子們出發(fā)啦,掛上標簽后孩子們互相介紹著自己的橘子。此后,每次餐前或餐后老師都會帶著孩子們去觀察橘子。教師感悟:幼兒天生就具有好奇心,有時候他們會不停地向成人提出問題。作為教師則要抓住幼兒的好奇心,關注并且重視幼兒好奇的內容,因此,本該回班后去品嘗橘子了,但孩子突然的提問,迸發(fā)出了新的教育價值,橘子長什么樣回教室后,孩子們看著之前摘的橘子都會忍住去想去摸一摸,看一看,幼兒園的橘子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呢?老師給每組分發(fā)了2個橘子,一同觀察橘子。1、外部特征孩子們認真地觀察著橘子的外部特征二寶:它是黃色的。晴晴:“摸起來硬硬的。六六:聞起來好香啊。墨墨:橘子上有個凹進去的洞洞。師:那是橘子的肚臍眼兒,我們剝桔子皮的時候,就要從這個凹進去的地方開始剝。2.內部特征“那幼兒園的橘子里面長什么樣呢?”老師繼續(xù)追問道。孩子們興奮地撥開了橘子,發(fā)現橘子里面有白白的絲線,老師告訴孩子們這是“橘絡”,而橘肉呢?孩子們更加積極了,有的說像月亮,有的說像香蕉,人群中老師發(fā)現有孩子已經忍不住把橘子塞進了嘴巴。3.數一數老師隨即問道:“萬一不夠吃怎么辦?我們先數數看橘肉有幾瓣兒吧?”孩子們認真地一個一個數著,有的說30個,有的說8個,有的說12個,“你們怎么數的?”朵朵用手指著橘子比劃著繼續(xù)說:“就這樣一個一個數。”原來朵朵的意思是手點著橘子瓣一個一個數,老師請朵朵上臺進行了示范,但我們卻發(fā)現朵朵把最先數過的橘子瓣又重復數了一次,“怎樣可以避免不會重復數呢?”小朋友們各抒己見,突然彤彤說:“可以把數過的放一邊。”于是孩子們又一次進行了嘗試,他們掰一個數一個,最后統計時發(fā)現,橘肉幾乎都是11、12或13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了解了橘子肉的數量,還學會了如何進行手口一致的點數,將生活中的數學融合在其中。教師感悟:立足兒童的視角,遵循兒童的內心,教師挖掘了幼兒感興趣的內容,從而引導他們走上科學探索的道路。在探索橘子肉數量的過程中,教師只是幼兒思維的推動者,激發(fā)著幼兒主動的思考和探究,從而幫助幼兒獲得主動建構的知識。三、微課程:構建兒童可能發(fā)展的空間關于班本課程的價值、定位與開發(fā)也處在無休止的討論聲中。對于班本課程的科學性、規(guī)范性和可行性,都還沒有得到論證,但恰恰因為飽受質疑,也反向證明了班本課程有其存在的必然價值。虞永平教授曾說:“班級是課程實施的現實基地,班級是兒童一日生活的真實所在,沒有班級,幼兒園課程將空無所依。”因此,班本課程是兒童個性化學習需求與發(fā)展的必要實施路徑;是教師尊重、支持、陪伴兒童,與其共同探索成長的科學兒童觀體現;更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園本課程走向自覺的“扎根”實踐。兒童的不同可能性期盼著,也指引著班本課程的多樣性、針對性和個性化。班本課程如同編織一個“人格的搖籃”,每個人有著自己的角色,貢獻著自己的智慧與力量,也收獲了一份“美好”。橘子熟了的醞釀過程助推著兒童科學且富有情感的認識這個世界,也在此過程中完成了知識的習得、經驗的累積、人格的發(fā)展、環(huán)保理念的萌發(fā)、生態(tài)意識的提升……四、結語由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