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課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基礎過關練題組一美洲物種的外傳1.16世紀后,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煙草等作物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這是由哪一事件帶來的影響()A.西歐資本主義萌芽 B.新航路的開辟C.世界市場的形成 D.貿易中心的轉移2.(2023山東煙臺開學考試)意大利羅馬郊區(qū)的法勒斯納別墅中的著名畫家拉斐爾所作的壁畫,在周圍的垂花飾中,有畫家達·烏迪內于1515—1517年畫的幾支玉米苞(棒)。該藝術品可以用來說明()A.傳統(tǒng)的東西方商貿活動的浸染B.新大陸和舊大陸的物種交流C.歐洲傳統(tǒng)農耕經濟的發(fā)展D.歐洲民眾的飲食習慣3.(2022河北唐山月考)地理大發(fā)現(xiàn)后,歐洲社會生活中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食物——馬鈴薯。由于《圣經》中沒有提到這種食物,教會禁止人們食用,但是饑餓的窮人打破了禁忌,此后這種食物迅速普及。這說明()A.新物種沖擊了教會的權威B.新物種的傳播過程是曲折的C.教會對人們的控制很嚴格D.當時歐洲階級矛盾尖銳4.(2023安徽阜陽月考)辣椒原產于美洲,自傳入中國后,經歷了觀賞植物—藥用作物—調味品的“形象變遷史”。在門口懸掛紅辣椒成為一些地方年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將其視為新的一年生活紅紅火火、莊稼大獲豐收的象征。辣椒融入中國人的生活主要得益于()A.辣椒自身的優(yōu)秀品質B.新航路的開辟與西學東漸C.物種與生活風俗的有機結合D.中華傳統(tǒng)醫(yī)藥理論的進步5.(2022福建福清西山學校期中)16世紀,番茄由墨西哥相繼傳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英國和中歐各國,當時僅作為觀賞植物。17世紀傳入菲律賓,被改良后傳到亞洲其他國家。到18世紀中葉開始作為食用植物栽培,并最終形成了意大利、英國和美國三大品種。這說明新航路的開辟()A.開啟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之路B.推動了世界物種的交流與改進C.導致了世界各地飲食結構的改變D.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題組二其他地區(qū)物種在美洲的推廣6.(2022安徽六安中學期末)16世紀伊始,隨著新航路開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亞洲和歐洲等地生根發(fā)芽,另一方面也有許多新物種來到美洲。下列物種屬于歐洲人帶入美洲的是()A.小麥、水稻、牛、馬B.玉米、馬鈴薯、番茄、花生C.玉米、水稻、牛、馬D.馬鈴薯、番茄、花生、葡萄7.(2022天津紅橋期末)17世紀初,小麥是歐洲人的主食,民眾離不開面包。往來于新舊大陸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但歐洲人不可能長期跨洋運輸面粉,這樣成本太高,運輸量也有限。材料可用來說明()A.飲食習慣決定物種的傳播B.美洲比歐洲更適宜種植小麥C.小麥在美洲種植的必要性D.歐洲的面粉價格比美洲的高8.(2023福建三明月考)美國獨立戰(zhàn)爭期間,一種新的水稻品種——金卡羅萊納在南部種植園出現(xiàn)。研究表明,它可能來自一個名為班卡拉姆的非洲加納品種。后來金卡羅萊納成為北卡羅來納州低地的普遍食物,最終擴展到美國東南地區(qū)。這反映了()A.獨立戰(zhàn)爭奠定美國發(fā)展基礎B.黑奴貿易致種植園經濟出現(xiàn)C.物種引入改變當?shù)仫嬍沉晳TD.物種交流促進地區(qū)經濟發(fā)展9.(2022黑龍江佳木斯期末)哥倫布到達美洲時,新舊大陸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歐洲人給美洲帶來了馬、牛、羊、豬等牲畜和一些農作物。美洲則向世界貢獻了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材料表明,歐洲人早期海外擴張()A.擴大了洲際之間貿易的范圍B.形成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C.出現(xiàn)了洲際之間的物種大交流D.促進了種族交流和重新分布題組三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10.(2022浙江臺州期末)有研究表明,17世紀出現(xiàn)了全球氣候變冷的“小冰期”和全球范圍內一系列革命狂潮、國家崩潰的“總危機”,而美洲作物的傳播以及引起的“農業(yè)革命”則是超越危機的重要因素。這主要說明美洲農作物的傳播()A.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B.對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造成破壞C.推動農業(yè)發(fā)展的集約化D.提高了人類的抗饑荒能力11.(2022陜西西安期末)到了18世紀,玉米和馬鈴薯在亞歐人飲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從西歐到中國的土地上,美洲的豆類提供了蛋白質,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維生素,并使飲食有滋有味。對這一現(xiàn)象解讀正確的是()A.歐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B.工業(yè)化帶來的糧食增長使世界人口激增C.物種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飲食結構D.糧食作物是早期亞歐貿易的主要交易品種12.(2023河北邢臺期末)16世紀,番茄被西班牙人從安第斯山脈帶到了歐洲。之后,番茄甚至被當作“愛情果”在歐洲廣為流傳,貴族們還在莊園里種植番茄以供觀賞。這說明新航路的開辟()A.促進了歐洲的價格革命B.使美洲淪為殖民地C.豐富了歐洲的社會生活D.導致歐洲貴族墮落13.(2023天津寧河期末)明朝中后期,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傳入我國,許多地區(qū)出現(xiàn)原來用以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改種桑樹、棉花等經濟作物,“不產米,仰食四方”的現(xiàn)象。這反映了()A.全球化已影響中國 B.長途販運開始發(fā)達C.經濟出現(xiàn)區(qū)域分工 D.抑商觀念已被放棄14.(2022廣東肇慶期末)“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不足以給,則于山上種包谷、洋芋、蕎麥、燕麥或蕨蒿之類。深林剪伐殆盡,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边@反映出“包谷”種植帶來的影響是()A.擴大耕地面積,保護水源B.緩解糧食不足,造成水土流失C.促進人口增長,緩解人口壓力D.促進玉米種植,解決溫飽問題能力提升練題組一美洲與其他地區(qū)之間的物種交流1.(2022福建福州學業(yè)水平考試)《全球通史》寫道:“凡是今天得到利用的動植物……它們從各自發(fā)源地向外的傳播一直緩慢地進行到1500年;這時,它們開始由橫跨地球的人們在各大陸之間來回移植?!辈牧媳砻餍潞铰返拈_辟()A.改變了居民飲食結構B.打破了全球生態(tài)平衡C.推動了人類移民浪潮D.擴大了物種交換范圍2.(2022山西長治名校聯(lián)盟月考)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馬鈴薯傳入歐洲,歐洲人認為印第安人是奇怪的落后者,因此作為落后文化的產物——馬鈴薯,在最初的兩百年內,并沒有在歐洲民眾之間廣泛種植,而是僅僅局限于菜園中。這反映出()A.馬鈴薯未能在歐洲引種成功B.物種交流存在不平等性C.馬鈴薯不適合歐洲人的需要D.思想觀念影響物種傳播3.(2023山東菏澤期末)明朝玉米傳入中國后反響并不熱烈,李時珍稱它“氣味甘平”,屬本草學藥物性味;王世懋說它“煮食之味”不如芡實。清初《招遠縣志》記載,“玉蜀黍……田畔園圃間藝之”,直到乾隆和道光年間,玉米這一高產作物才在中國廣泛種植。出現(xiàn)這一轉變主要是由于()A.玉米品質逐漸得到優(yōu)化改良B.清朝大力增加耕地面積C.玉米利于緩解人地矛盾問題D.傳統(tǒng)農業(yè)轉型動力不足4.(2023遼寧鞍山等五校聯(lián)考期末)外來農作物傳入古代中國有三次高潮,其中前兩次傳入的農作物命名多帶“胡”字,如“胡麻”“胡蘿卜”,第三次傳入的農作物命名則多帶“番”字,如“番茄”“番薯”。導致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中國()A.對外貿易對象的變化B.傳統(tǒng)華夷觀念的轉變C.綜合國力呈下降趨勢D.閉關自守政策的松弛5.(2023福建莆田統(tǒng)考二模)荔枝原產于中國。1583年,在印度的葡萄牙人對荔枝已有記載。1637年,英國旅行家蒙迪在澳門品嘗過荔枝。1810年后,葡萄牙人把荔枝引入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這說明了()A.洲際間飲食習慣同化B.生物多樣性被嚴重破壞C.宗主國經濟結構改變D.殖民擴張影響物種交流題組二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6.(2023山西運城康杰中學期末)美國某團隊在研究歐洲1400年至1900年的歷史中發(fā)現(xiàn),歐洲引入土豆后,民間紛爭有所減少。他們比較了18世紀仍以小麥制品為主食的地方,與流行食用土豆的地區(qū)爆發(fā)民間紛爭的概率,結果發(fā)現(xiàn)后者的農夫更傾向于不參加起義。據(jù)此,他們最有可能得出的推論是()A.開辟新航路緩和了國際關系B.土豆引種解決了歐洲的饑荒問題C.開辟新航路密切了歐美聯(lián)系D.土豆推廣有利于歐洲的和平穩(wěn)定7.(2023河南許昌期末)新航路開辟后,新引進的美洲農作物在改善歐洲人膳食結構的同時,也使一些曾長期在歐洲肆虐的疾病失去了往日威風。盡管歐洲近代早期的人口出生率沒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死亡率的降低使得歐洲人口迅速增長。由此可知,歐洲引進美洲農作物()A.提升了歐洲人的身體素質B.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飲食構成C.擴展了東西方貿易的范圍D.影響了歐洲各國人口結構8.(2023山東威海開學考試)16世紀后,歐洲市場上胡椒的供應量比14世紀中葉充足許多,胡椒價格下降,走上更多尋常人家的餐桌,因而不再受到貴族的青睞,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葉和煙草。這說明()A.價格革命催生了洲際物種的交流B.新航路的開辟削弱了貴族的地位C.歐洲貴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飲食文化D.食物被賦予區(qū)分社會等級的功能題組三思維訓練9.批判性思維(2023江蘇蘇州月考)《金薯傳習錄》記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歷間,閩人陳振龍……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而P岡陳氏族譜》記載:萬歷庚辰,客有泛舟安南者……薯者,味甘美……賄于酋奴,獲之。此材料可說明()A.甘薯的原產地尚待考證B.甘薯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C.甘薯溯源工作史料豐富D.甘薯在明萬歷年間開始傳入中國題組四綜合題組10.(2023河北保定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據(jù)記載,哥倫布在結束第一次航海返回西班牙時,玉米被不經意間帶回了歐洲,但當時美洲的玉米飲食文化卻沒有相應地傳入歐洲。由于玉米的種收比是小麥的5~20倍,所以16世紀中期,人們開始在威尼斯平原規(guī)模種植玉米,玉米被當作糧食,而不再是觀賞作物。到16世紀末人們已用玉米面、小麥粉和其他谷類的粉混合烤制面包。玉米從西班牙和意大利出發(fā),以扇形陣勢向巴爾干地區(qū)擴展。17世紀早期,玉米被引種到俄國及其周邊地區(qū)。玉米傳開后,歐洲多種作物的輪種開始推行,漸漸取代了傳統(tǒng)的冬季休耕的農作制度。18世紀歐洲的小麥價格約等于玉米的兩倍,故有學者稱,“在17世紀……18世紀,由于玉米充當農民的主食,小麥就能提供大宗的商品糧”。由于稻米在歐洲栽培很少,故玉米在歐洲慢慢發(fā)展為僅次于小麥的第二大糧食作物,這一點不同于亞洲。它與從美洲傳入的馬鈴薯、甘薯一起,支撐起近代以來特別是工業(yè)革命以來歐洲人口的快速增長?!幾詮埣睹乐抻衩壮鮽鳉W洲論略》等(1)結合材料繪制一個有關玉米在歐洲傳播的時間軸。(要求:包含時空等信息)(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玉米傳播對歐洲的影響。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基礎過關練1.B2.B3.B4.C5.B6.A7.C8.D9.C10.D11.C12.C13.A14.B1.B材料反映了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從而使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煙草等作物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故B項正確;A、D兩項與材料現(xiàn)象沒有直接聯(lián)系,故均排除;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與材料時間不符,故排除C項。2.B該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時間是1515—1517年,這一時期正處于新航路開辟時期,據(jù)畫的內容中含有“玉米”可知,該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反映了新舊大陸的物種交流,故選B項。傳統(tǒng)的東西方的商貿活動和歐洲傳統(tǒng)農耕經濟中沒有玉米,排除A項和C項;畫中的幾支玉米不能說明歐洲民眾的飲食習慣發(fā)生改變,排除D項。3.B據(jù)材料可知,教會禁止人們食用新食物馬鈴薯,而饑餓的窮人迫于生計打破禁忌,使馬鈴薯迅速普及,表明新物種的傳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B項正確。4.C辣椒傳入中國后經歷了觀賞植物—藥用作物—調味品的“形象變遷史”,在門口懸掛紅辣椒還成為一些地方年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知,辣椒融入中國人的生活是由于它和中國本土的生活習俗有機結合,故選C項。5.B由材料可知,新航路開辟后,原產于美洲的番茄傳入歐洲和亞洲,并形成了新的品種,這說明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了物種的交流與改進,故選B項。新航路開辟前,東西方已經通過絲綢之路等進行經濟文化交流,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世界各地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排除C項;18世紀中葉,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尚未最終形成,排除D項。6.A根據(jù)所學可知,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人帶入美洲的物種有小麥、水稻、牛、馬等,A正確;玉米、馬鈴薯等都是從美洲地區(qū)外傳的物種,排除B、C、D。7.C材料體現(xiàn)的是受到歐洲殖民者的飲食習慣的影響及運輸條件的限制,在美洲種植小麥具有必要性,C項正確;A項夸大“飲食習慣”的作用,排除;材料未涉及歐洲和美洲的小麥種植環(huán)境對比,排除B項;D項說法與材料無關,排除。8.D由材料可知,基因源自非洲的金卡羅萊納水稻品種在美國南部種植園出現(xiàn),后來擴展到美國東南地區(qū),說明物種的交流推動了美國東南部農業(yè)的發(fā)展,故選D項。9.C材料體現(xiàn)的是新舊大陸在新航路開辟后實現(xiàn)了物種的交流,故C項正確。10.D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7世紀全球氣候變冷,影響農業(yè)產量,美洲作物的外傳及其引起的“農業(yè)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業(yè)上的危機,提高了人類的抗饑荒能力,故選D項;僅據(jù)材料無法判斷人們的飲食習慣的變化,排除A項;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農業(yè)發(fā)展集約化均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B、C兩項。11.C據(jù)材料可知,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和豆類等物種傳到亞歐等地后,成為當?shù)厝说闹匾澄飦碓?并提供了蛋白質、維生素等。這說明物種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飲食結構,故選C項。玉米等是源于美洲的物種,不是歐洲,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工業(yè)化問題,排除B項;材料體現(xiàn)不出糧食作物是早期亞歐貿易的主要交易品種,排除D項。12.C據(jù)材料可知,番茄從美洲傳到歐洲后,被當作“愛情果”在歐洲廣為流傳,貴族們還在莊園里種植番茄以供觀賞,說明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豐富了歐洲的社會生活,故選C項。13.A美洲農作物引進中國,引起中國農業(yè)生產領域的變化,說明全球化已影響中國,A正確;B錯在“開始”,排除;區(qū)域分工的表述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C;明清時期依然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D。14.B由材料“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不足以給”“深林剪伐殆盡,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并結合所學可知,“包谷”即玉米的種植提高了糧食的產量,緩解了糧食不足的問題,但過度墾荒造田,也導致了水土流失,故B項正確。能力提升練1.D2.D3.C4.A5.D6.D7.A8.D9.B1.D根據(jù)“它們從各自發(fā)源地向外的傳播一直緩慢地進行到1500年;這時,它們開始由橫跨地球的人們在各大陸之間來回移植”可知,材料體現(xiàn)了全球范圍內物種的交流,說明開辟新航路擴大了物種交換的范圍,D項正確。知識拓展哥倫布大交換1972年,美國歷史學家艾爾弗雷德·W.克羅斯比出版了一本書《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響和文化沖擊》,提出了“哥倫布大交換”這一概念。不同于以往洲際之間的交往,哥倫布大交換是一場東半球與西半球、新舊大陸之間經濟、政治、文化、宗教、動物、植物、人種、傳染病以及思想觀念的大規(guī)模交流與互動。2.D據(jù)材料“歐洲人認為印第安人是奇怪的落后者”“僅僅局限于菜園中”可知,歐洲人認為印第安人文化落后,因此判定馬鈴薯屬于落后的物種,進而影響了馬鈴薯在歐洲的傳播,D項正確。3.C根據(jù)材料可知,明朝玉米傳入中國后反響并不熱烈,直到乾隆和道光年間,玉米才在中國廣泛種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由于清朝人口增長迅速,玉米適合在貧瘠的山地種植,且產量高,有利于滿足人們對糧食的需求,故選C項。4.A外來農作物傳入中國的前兩次“高潮”主要是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基本由西域傳入的,第三次則出現(xiàn)在明清時期,主要通過西方開辟的新航路從美洲等地傳入,對外貿易對象的變化導致農作物命名出現(xiàn)差異,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對外貿易對象的變化,與傳統(tǒng)的華夷觀念和綜合國力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C兩項;閉關自守政策是清朝實行的,與材料時間并不完全相符,排除D項。5.D根據(jù)材料可知,原產于中國的荔枝被葡萄牙人傳播到本國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這說明殖民擴張活動促進了物種交流,故選D項。洲際間飲食習慣不可能同化,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出荔枝在世界各地的傳播破壞了生物多樣性,排除B項;僅憑材料無法判斷宗主國的經濟結構是否發(fā)生了改變,排除C項。6.D據(jù)材料可知,歐洲引入土豆后,民間紛爭有所減少,流行食用土豆的地區(qū)爆發(fā)民間紛爭的概率較低。這說明土豆推廣有利于歐洲社會的和平穩(wěn)定,故選D項。材料強調的是土豆的推廣對歐洲的影響,未涉及國際關系的變化,且開辟新航路促進了殖民擴張,并沒有緩和國際關系,排除A項;土豆引種解決了“饑荒問題”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歐美關系,排除C項。7.A根據(jù)材料可知,新引進的美洲農作物使一些曾長期在歐洲肆虐的疾病失去了往日威風,降低了歐洲近代早期人口的死亡率。這說明美洲農作物的引進提升了歐洲人的身體素質,故選A項?!皬氐赘淖兞藗鹘y(tǒng)飲食構成”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xiàn)東西方貿易的狀況,排除C項;材料未反映出美洲農作物的引進影響了歐洲各國的人口結構,排除D項。8.D根據(jù)題干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東西方貿易規(guī)模擴大,胡椒從貴族的餐桌走向普通民眾,同時蔗糖、巧克力、茶葉和煙草受到貴族的青睞,這反映出食物在當時的歐洲有區(qū)分社會等級的功能,故D項正確。物種交流是商業(yè)革命的表現(xiàn),排除A項。題干未體現(xiàn)貴族地位的衰落,排除B項。題干不能說明歐洲貴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飲食文化,排除C項。9.B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基于充分的客觀事實而進行理性評估與客觀評價的能力,它不為感性和無事實根據(jù)的傳聞所左右。此題要求學生根據(jù)材料得出結論。根據(jù)《金薯傳習錄》的記載可知,甘薯是由陳振龍從呂宋帶入中國的,而根據(jù)《鳳岡陳氏族譜》的記載可知,甘薯是由陳氏從安南帶入中國的。結合歷史上多個物種進入中國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購車合同樣本范本
- 2025年拒絕政府采購合同的法律責任分析
- 房地產買賣補充合同范本
- 車庫轉讓協(xié)議
- 2025《中央商務區(qū)B區(qū)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承包合同》
- 產品購銷合同范本
- 2025版合同:國內勞務合同
- 2025城區(qū)商場餐飲服務承包合同
- 廣州南沙就業(yè)協(xié)議書
- 肇慶學院《巖土工程設計》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防洪度汛監(jiān)理實施細則-
- 物業(yè)服務集團在管項目人員配置標準
- 機器設備評估常用數(shù)據(jù)及參數(shù)(最新)
- 叉車日常維護保養(yǎng)檢查記錄表
- 東風汽車特約店培訓資料-WDMS維修系統(tǒng)培訓管理(PPT 131頁)
- Q∕GDW 12070-2020 配電網工程標準化設計圖元規(guī)范
- 汽車半懸掛系統(tǒng)建模與分析(現(xiàn)代控制理論大作業(yè))
- 小學語文人教課標版(部編)三年級下冊習作:我做了一項小實驗
- 畢業(yè)設計論文土木工程專業(yè)五層單身宿舍樓框架結構設計
- 立式水輪發(fā)電機軸線分析及處理
- 蹲踞式起跑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